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专项限时练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专项限时练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项限时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 读 (用时:40 分钟 满分: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 分) 此处忆江南 刘汉俊 ①做了一夜的水之梦,古镇在橹声中醒来。 ②这一觉睡了 7 000 年。这一带属于新石器时期的马家浜文化圈,是先民的家园,文明 的摇篮。 ③这一觉睡了 2 500 多年。这里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界处,发生过一些著名的战事, 是历史的切片,中国的从前。 ④这一觉睡了 1 100 多年。这里在唐朝咸通年间建镇,几度起落,几经枯荣,是江南的 化石,文化的标本。 ⑤几千年的中国,风尘仆仆地走来,在杭嘉湖平原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美美地歇了一宿, 留下一段美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乌镇——一个牵动全世界鼠标的互联网小镇。 ⑥乌镇美,美在水。一条河从春秋时期流来,南北贯穿乌镇。河的本名叫车溪,今天的 名字叫市河,两条支流分别叫西市河、东市河。京杭大运河抵近乌镇,分出一支从镇的西北 角注入,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驻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就织成了水网。 乌镇宛在水中央。乌镇备东南之形胜,具吴越之风韵,依水建街、傍水设市;西栅大街随水 而形,汲水而生,家家是临河阁楼,户户有汲水晓窗。碧水清荡,似有鱼儿在游,看得见的 是各种绿,软泥上有青荇在招摇,望不见的是水乡的根。鸟瞰乌镇,房屋林林总总、挤挤密 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满眼是紧凑与生动,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西市河宽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不过 20 米,鸡犬之声相闻。隔河人家,轻唤一声儿,对岸便探出头来回应。石板路一走到 底,像漫长的老胶卷,每一格都是故事。墙根躺三两排木椅,支三两根木柱,下八九级石阶, 便有渡船荡着波儿在候着。河埠系舟,水畔勒马,到处有码头,随地是水口,出门便上船, 起岸就进店,乌镇人随时可以出发,哪里都能生根。船工或者船娘慈善地坐着或者蹲着,不 招徕你,只等你的借问,或者谦和地纠正你,这不叫乌篷船,乌镇不是一切都姓乌。独自坐 在平顶的摇橹船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让绿波拍打你的心波,轻轻荡。乌镇 是一个可以发呆的地方,直到你呆若木鸡,凝成一幅壁上画、岸边图、水中景。水乡乌镇, 是温润的江南玉,任由风雨刻刀精心地雕、细细地磨,在流水时光里淡淡地沁养..。 ⑦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乌镇没有两座一样的 桥。乌镇的桥始建于南宋,今有 70 多座。或庄严持重,结结实实,披一身斑驳的绿苔;或 纵身跃然,寥寥几笔,如国画里一勾灵巧的飞白;或朴素平坦,简简单单,像老农民的汗巾, 随意搁在河腰上。通安桥、万兴桥、如意桥、迁善桥、咸宁桥、平安桥、延嗣桥……寓示乌 镇人价值观的桥名,读得你慈眉善目,佛心满满。倚桥顾盼,凭栏张望,一秒钟的邂逅,一 百年的守候。中国的爱情多与桥有关,断桥、鹊桥、廊桥……乌镇该是有故事的地方。桃红 李白青石条,斜风细雨青石桥,乌镇是青色的雨巷里行走的江南女子,着一袭蓝印花布旗袍, 撑一柄青伞,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把个袅袅娜娜留在空蒙画里。软软的风,牵起江南的衣 角,分分钟在等。画外音,是人间四月天在轻轻地吟。 ⑧乌镇的民居大多砖木结构,河中生柱,水上架阁。角角落落的创意,里里外外的匠心, 结构密集但有章法,紧凑中常有闲笔。高墙深宅,园林奇石,爬墙虎沿着窗棂攀缘。每一户 窗牖都很讲究,大窗套小窗,扇叶微启。进门有梯,楼上有阁,虽然逼仄却有妥妥的舒适感, 不会壅塞,没有磕绊。屋挨屋,墙跟墙,门通门,进一家门做百家客。枕水人家,千家一条 枕,万户不同梦,各进各的温柔乡。 ⑨醒来的乌镇,从曙色里钻出来那么多的船儿,或撑一支长篙,或摇一柄烂桨,聚向水 村渔市。夸着自家的瓜果菜蔬、鸡鸭鱼虾,你让我推,讨价还价,从容和气不争吵,吴侬软 语像唱歌,句句是水乡晨曲和谐的音符。 ⑩乌镇人家逐水草而居,在烟雨中寻梦。青砖青瓦青石板,木门木船木桌椅,虽有些斑 驳,却是岁月留痕,是李杜苏白遗落的稿笺,是乾隆六下江南丢失的诗句。河边修竹丛丛, 粽叶蓁蓁,芦花依依,乌镇的雨季是水草的天堂。河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一会儿便是细 雨湿衣、闲花落地,草在水中舞了。秋雨滴篷牵牵扯,残风打头丝丝凉,乌镇是泊在淡烟疏 雨里的一条船。秋色里的乌镇残荷清凄水清泠,凝住了霜桥夜泊风雨楼,冻住了枯树寒鸦半 支桨,只有斜阳穿柳,一缕青烟飘向天外。 ⑪哪一块是唐宋的砖,哪一片是明清的瓦,哪一片青叶是南梁太子心碎的诗词在低吟, 哪一滴水珠是吴越子弟心酸的泪滴流到今?江南是中国的乡愁,乌镇是江南的愁乡。那一缕 缕风、一丝丝雨,是满天诗词在飞飏、满天泪滴在找眼窝;那一爿爿粉墙黛瓦,一湾湾河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水巷,走进明信片,把心事寄给远方。寻亲乌镇,倚桥而立,枕河而眠,立起的是思念,躺 下的是愁肠。乌镇是天界馈赠的一幅水墨画,飘落在江南的一隅,让你流连忘返,直想卷起 带走。 ⑫带走是奢念,冥想却是长长的巷子。古镇是该有巷子的,斑斓故事,锦绣文章,全藏 在这百转柔肠里了。拾掇起记忆的残片,四通八达地走向幽深或者遥远,让你牵肠挂肚却又 看不尽、想不清、思无期。没有巷子的老街没有历史,没有巷子的人生没有风景。 ⑬小巷深深,一定要有路灯来照亮,但乌镇的街灯常常被人忽略。铁皮白罩,简洁、端 庄,秀美、素朴,挂在街角,不夸张,不挡道,不遮视线,却是青砖粉墙上不能或缺的一笔, 是乌镇的缩影。曙色初上就隐退,只装点你的风景;夜幕一降便上岗,在该亮处发光。月读 天,风读地,灯读人。巷口处遥遥对对的,是一只陈年的灯笼,轻轻地晃,敲着岁月的更。 ⑭历史是最好的美容师,时间是最好的泥瓦匠,窘迫的步履焦躁的心,紧巴巴的念想皱 巴巴的情,来乌镇一憩,这里能修复一切。 ⑮但我们能修复被撕碎的乡愁么?当一堆奇形怪状的建筑垃圾、富丽堂皇的文化败笔充 斥眼帘的时候,乌镇却提供了一个乡愁样本。 ⑯没有乌镇,怎能忆江南? ⑰没有江南,何处寄乡愁?(选自《人民日报·文艺》,有删改) 1.第④段为什么说乌镇“是江南的化石,文化的标本”?(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乌镇代表了江南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的遗迹。 2.结合第⑥段内容分析“沁养”二字的含义及效果。(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沁”有滋润之意,“养”有养护之意;乌镇水网稠密,傍河而居,得水之滋润;乌 镇有软泥上的青荇等,满眼的绿意;乌镇还有码头和船等便利的交通以及隔水人家的谦和等。 “沁养”二字表现了乌镇在时光流逝中依然温润的生命特质,表达了作者对乌镇人不疾不徐 的生命态势的欣赏和赞美。 3.结合前文内容,分析第⑮段作者说乌镇提供了乡愁样本的原因。(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水乡乌镇承载了游子如水一般绵长的愁绪;乌镇是游子倚桥寄托思念的所在;雨中乌 镇是蕴含了游子无限心事和愁肠的文化风景;幽深的巷子是牵肠挂肚柔肠百转的游子的心 事;乡愁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其间承载了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作者借此委婉地批评了当下 华而不实的文化现象。 4.以第⑩或第⑪段为例,评析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第⑩段多用整句,如“河暗、浪白”句,“秋雨、残风”句以及“凝住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冻住了”句,生动地展现了乌镇古朴中透着文化,清冷中蕴含着无限心事的特点;韵律和谐, 句式工整,蕴含了文学性。语言运用典雅古朴,契合所要表现的“乡愁样本”这一主题,增 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示例二)第⑪段多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以“青叶在低吟”“水珠在流泪”句,形象生 动地写出了乌镇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包孕了无数人的愁绪;以“明信片”“水墨画”等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景如画的乌镇的静谧优美。语言运用典雅古朴,契合所要表现的 “乡愁样本”这一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 分) 中国在我墙上 王鼎钧 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 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 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外蒙古这沉沉下垂的庞然大 胃,把内蒙这条横结肠压弯了,把宁夏挤成一个梨核。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 每一个黑点都放大,放大,放大到透明无色,天朗气清,露出里巷门牌,让寻人者一瞥看清。 出了门才知道自己渺小,过一条马路都心惊肉跳。 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一千年前有个 预言家说,地是方的,你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 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以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 走得仙人掌的骨號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 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发现好 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 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羨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 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 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 肠草。四十年一阵风过,断线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沙子,使我的眼红肿。水不为沉舟 永远荡漾,漩涡合闭,真相沉埋,千帆驶过。我实在太累、太累。 说到树,那天在公园里我心中一动。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 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政伐肢解,花 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 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 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讨厌、还是喜欢树 下那盏灯?如何在此成苗?如何从牛蹄的甲缝里活过来?何时学会垄断阳光杀死闲草?何 时学会高举双臂贿赂上帝?谁是你的祖先?谁是你的子孙?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婀娜感动我,秋天用 它的萧条感动着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 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曳杖而行,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 如烟如雨。老家的那些柳树却全变成一个个坑洞。它们只不过是柳树罢了,树中最柔和的, 只不过藏几只乌鸦泼一片浓荫罢了! 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 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在人们的猜疑编造声中,我们都想凭一张 药方治对方的百病。我怎能为了到峨眉山上看猴子而回去?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假洋鬼 子只称道长城和故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 陵? 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 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 乡?我离乡已经 44 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 44 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 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 (选自作者散文集《左心房漩涡》,有删改) 注 王鼎钧,旅美华人,散文家。 5.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树可以静止,一直停留在出生的地方,而自己却一生漂泊行走太累; ②树不用寻根,根和树为一体,而自己却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 ③树有自尊自信,对自身处境和遭遇从不抱怨,而自己却难以坦然面对生活; ④这里的柳树可以用充足的时间完成自己,活得从容而优雅,记忆中故乡的柳树却只留坑洞, 难存优雅。 6.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 (1)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图看上去缩短了游子和故乡的距离,让人似乎一眼能瞥清故乡;但现实中人如 此渺小,故园更是难觅,表现了作者的无奈。 (2)我渴望回乡,但离乡多年,即使到了故乡,故乡已是物是人非,陌生遥远,人们已回不 去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和怅惘之情。 7.“中国在我墙上”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答案 ①本文标题一语双关,“中国在我墙上”既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故乡对“我” 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可望而不可即。更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却因物是人非而找 不到心灵真正归宿的矛盾怅惘之情。 ②从行文思路上看,“中国在我墙上”贯穿全文,作者由看墙上的中国地图,引发出对于 “根”的追问,对“还乡”意义的理解,最终感慨“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引人思考。 8.都说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本文是如何来体现散文的这一特点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散文的“形散”指的是散文内容、材料等分散;“神不散”指的是文章的中心、作者 要表达的感情是集中单一的。本文从上午看地图为原点,从全览中国地图对各省市的形状的 判断到描绘自己多年来离乡背井的过程,从羡慕眼前的树到找不到中国树根,回不去中国, 可以说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文章的“形”显得分散;但是所有的描写内容都离不开 作者缠绵又复杂的乡愁,离不开海外游子对家园的一份深深眷恋这个主题,所以全文主旨鲜 明,“神”集中鲜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