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茶陵县第三中学高一年级2019年下期第3次月考试卷 语文 ‎ ‎ 温馨提醒 :‎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一全册、必修二的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其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由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 (摘编自《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 C.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重要途径。 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就能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并彰显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以当代语境下民族传统手艺必然衰落为立论前提,由此引出生态化保护的观点。 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 D.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总领全文,并与末段遥相呼应,形成“总-分-总”的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B.因为民族传统手艺对乡土社区的高度依存,所以建设生态化新乡村是未来发展方向。 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不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每到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成了热线,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与转专业相对的是高考生报志愿时的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生需要尽早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主动了解社会,积极探索自我,找到合适的目标,明确前行的方向。”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介绍。‎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材料二:‎ 浙江省高中学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选项 非常了 解(%)‎ 了解(%)‎ 不是很 了解(%)‎ 一点不 了解(%)‎ 没有考 虑过(%)‎ 个性 ‎30.2‎ ‎60.3‎ ‎7‎ ‎1.9‎ ‎0.6‎ 兴趣 ‎28.5‎ ‎49.7‎ ‎18.1‎ ‎3.2‎ ‎0.5‎ 能力 ‎27.9‎ ‎53.2‎ ‎15.6‎ ‎2.5‎ ‎0.8‎ 选项 很强(%)‎ 较强(%)‎ 一般(%)‎ 不具备(%)‎ 没有考 虑过(%)‎ 合作意识 ‎19.7‎ ‎32.4‎ ‎45.8‎ ‎1.2‎ ‎0.9‎ 竞争意识 ‎21.3‎ ‎24.5‎ ‎45.6‎ ‎5.4‎ ‎3.2‎ 创新意识 ‎15.5‎ ‎33.3‎ ‎41.9‎ ‎5.9‎ ‎3.4‎ 社会适 应能力 ‎23.5‎ ‎21.2‎ ‎51‎ ‎0.3‎ ‎4‎ 人际交 往能力 ‎22.6‎ ‎37.9‎ ‎36.7‎ ‎0.3‎ ‎2.5‎ ‎ (摘编自《浙江省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在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学校性质、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作用;年级、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有显著作用,并且年级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成绩越好,生涯发展水平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 ‎(摘编自卢淑芳《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 材料四:‎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不断调整并继续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规划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学会选择是其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 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地、主动地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超过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这可能与他们在高考中报志愿时,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志愿有关。‎ B.在性别、科别、学校性质、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可能影响生涯发展的变量上,研究表明它们对高中生生涯发展影响不大。‎ C.高中学生能清晰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这都是学生学会选择的具体表现。‎ D.相较于兴趣与能力,被采样的学生对个性这一自我因素的认知更加了解,有超过90%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认识清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张惠英看来,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B.据材料二的数据,对于浙江省被采样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自我认识”方面还是比较关注的,总体认识比较到位。‎ C.对学业、职业与人生的规划是高中生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 D.据材料二可知,“社会适应能力”是被采样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因素,而“竞争意识”是最多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的。‎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6分)‎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最美的老师 刘立勤 我问汤老师,为什么叫他“船夫”?汤老师说,都怪那条河。‎ 汤老师所在的村子有一条河,河很大,水流丰沛,河上又没有桥梁连接,河东河西两岸之间人员来往依靠船。‎ 他是河西村的老师,本来与河东是没有关系的。可是,有一天,河东村的几个学生家长找到他,想把自己的孩子转到河西村请汤老师教,他们说,河东学校的条件太差了,留不住老师,他们害怕把孩子的前途耽误了,他们还说,汤老师书教得远近闻名,他们希望汤老师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人。‎ 汤老师虽然书教得好,可他是河西的老师,这件事他做不了主。因为河西河东是两个村,还隶属两个乡镇、他知道收了这几个学生,河东村剩下的几个学生都会来了。到那时,村里镇里都会有意见了。他让那几个学生家长去找村长,他说,只要村长答应了就行。私下里,他希望村长不要答应,如果河东的学生来了,他的工作量要増加一倍,谁知道村长也耍滑头,村长说,让汤老师做主。老师还能不要学生?河东的十来个学生一齐就到了河西。‎ 河东的学生来了,工作量增加了,困难也来了、主要是教室小了,桌凳也不够。汤老师去找村长,村长不管。村长说,你答应接收的你负责解决。找到镇教办,教办说,不是我们镇的学生,也让他们自己解决。怎么解决?教室小学生挤一挤也能将就,桌子凳子咋办呢?总不能让学生自己带吧?汤老师只好把房后的几棵大树砍倒,做了几套桌凳,总算是把学生安排进了教室。‎ 桌凳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河东的学生经常迟到。河东河西都没有专门摆渡的船夫,河东几个家长轮流接送,如果哪一个有什么急事,学生就迟到了。再说了,有的学生家长不习水性,渡船万一有个什么问题,那真是了不得的事情。汤老师想着就害怕。‎ 汤老师决定自己先当几天船夫。他是船家出身,水性好得不得了,他跑船绝对安全。他还想,待他跑上一段时间,河东村还不推选一个船夫替换他?谁知道,他接过船桨一摇就是二十五年。二十五年里,学生不停地变化着,家长也在变化,就是他这个老师变不了。二十五年里,有多少机会可以把河东的学生支走,他一直不忍心。‎ 风霜雨雪二十五年,真的是不容易呀。可二十五年里,他硬是没耽误学生一节课。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过河,四十分钟以后赶回来,七点准时上课。也有过迟到的,迟到是因为天气,要么是河里涨水,要么是船出了问题。虽然迟到了,课绝对耽误不了。他说,幸亏学生争气,学生的成绩年年都名列全镇前茅,他也年年都是先进。‎ 二十五年里,他也经历了太多的风险。最危险的就是那一年船底漏水,差一点出了大事。那只老木船太老了,应该换了。他找到村长,村长让他自己解决。他找到镇教办,教办爱莫能助。他找到河东村的学生家长,想让他们想想办法,学生家长只答应不行动。就在他等待的时候,出事了。放学送那十多个孩子回家时,上游突发洪水,破船舱里进了水。他说,他把持船头怕翻船,幸亏有几个孩子机灵,及时想办法,才没有出事。‎ 船实在太破了,又指望不上别人,他和老伴儿商量,把准备给儿子结婚的钱拿出来,又贷了款,买了一条机动船。机动船真是好呀,又快又稳又安全,心里安宁。可是,他们没有太多的钱,船有一点儿小,河里搞养殖的太多,船的电机经常会被渔网缠住。缠住了,无论是酷暑严寒,他都得下水去处理。这时,又苦了他的老伴儿,老伴儿会摇着木船把孩子接走。每次看见老伴儿摇那木船,他心里真是害怕。‎ 二十五年里,他摆渡了三百多个学生,他把一百五十多个学生摆渡上了大学,有二十多个上了研究生,还有五个博士生。他的学生干啥子的都有。‎ 看着他满脸的幸福和自豪,我问他有什么希望。‎ 他说,想要一条大的机动船,那样的话,学生过河就安全了。他又说,自己老了,担心船在河里遇上什么意外,孩子如何是好?‎ 揣着汤老师的希望,我把他的事迹写出来刊发在省报“寻找最美的乡村教师”栏目中,稿子见报后,汤老师的事迹引起了各方关注,有人真的要捐赠一条大机动船。汤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时,我让他等待一段时间接受捐赠。因为,当选“最美乡村教师”会有一笔丰厚的奖金。汤老师说,多等一天会多一天的不安全,他担心那些孩子的安全。‎ 汤老师没等。再次给他拍摄影像资料时,新机动船已经到位,教育局还安排了一个专职船工。新学期,汤老师的事迹就显得很平常了。他也不愿意作秀补拍过去的镜头,到底没有评上“最美乡村教师”。‎ 汤老师虽然没有评上,可我依然觉得他是一个最美的老师。‎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河很大,水流丰沛,河上又没有桥梁连接”,既是环境的烘托,也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本文刻画了学生家长、村干部、镇教办领导等一众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C.汤老师的老伴是一个次要人物,而在关键时刻一直毫无怨言地支持丈夫的工作,虽然出场不多,但光彩夺目。‎ D.“我”本来建议汤老师不要急着接受捐赠,等当选“最美乡村教师”后用丰厚的奖金买船,但他没有采纳。‎ ‎8.“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认为小说以“船夫’老师”为题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地逢迎,却行为道①,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注】 ①道:导,引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太傅”是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B.“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C.“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D.“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在古代,下称谓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以用“足下”。‎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完全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4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一) ‎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路傍老人①‎ 耿湋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注】 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②耿湋(wéi)‎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二句写诗人向老人发问,老人未言先自垂泪,总写老人的悲苦,由此设下悬念,让读者急于了解老人垂泪的缘由。‎ B.第五句中“余生”既指劫后余生的老人自己,又指幸存下来的人们。这句诗交代了战祸连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C.第六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劫后余生本是幸事,但这欺凌让老人的处境更为可怜,更加悲苦。‎ D.这首诗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通过描写路旁老人的不幸遭遇,再现了战争对老百姓的无情伤害。‎ ‎15.诗歌的颔联交代了什么事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6分)‎ (二)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3)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诗经·采薇)‎ ‎4)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在《短歌行》)‎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陶渊明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三、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18分)‎ ‎17、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此亡秦之续耳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1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常以身翼敝沛公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9、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        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 A.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C.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我们应该更加有效地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制度是尤为关键。 B.《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政治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符号上。 C.在电子阅读时代,阅读的载体、渠道和方式虽然都已经变了,但是阅读之于人类灵魂与未来的要义却从未发生改变。 D.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21、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刘和珍入选其中,请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④‎ 字数在80字左右。(6分)‎ 四、写作 ‎22、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请你从《包身工》里的“芦柴棒”、《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沁园春·长沙》里描述的某位革命进步学生、《离骚》的作者屈原这四个人物之中,选择一个人物,想象他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到今天的中国,在对当前社会生活尤其是青年人的学习生活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参加你所在学校2019年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并发表主题演讲,请你为他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演讲内容切合原文人物形象特征,符合当前社会实际和特定情境需要。‎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 C;解析:A项,“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错,原文说传统手艺是一种“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的人文资源。‎ B项,“特别是对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中“特别”一词错误。原文中“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只是保存核心技艺的三个方面中的一个。‎ D项,说法绝对。原文意思为这样做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并彰显积极的生活态度,并没有说这是唯一的条件。 2.答案:D; ‎ 全文是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第二、三、四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3.答案:B于文无据,强加因果。原文并未提及建设生态化新乡村,也不能说因为民族传统手艺高度依赖乡土社区就需要建设生态化新乡村。‎ ‎4、答案A,[A项,“超过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应是“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 ‎5、答案B [A项,“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尽早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主动了解社会,积极探索自我,找到合适的目标,明确前行的方向”;C项,“是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中“高三年级”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D项,“‘竞争意识’是最多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的”说法错误,根据表格“不具备”一栏中最大值是“5.9%”可知,最多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创新意识”。]‎ ‎6、[解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之后再迅速浏览所给材料,确定答案所在的区间,最后概括答案要点。本题中要求“概括说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浏览材料后发现,只需围绕材料四就可回答此题。通过材料四中“任何一个阶段的规划 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可以概括出:“生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识。”通过材料四中“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可以概括出:“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生涯选择。”通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可以概括出:“生涯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参考答案] ①生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识;②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生涯选择;③生涯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D项,“我”不是建议他用“奖金买船”,而是让他获奖后再接受捐赠。‎ ‎8. 【参考答案】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串起了整个故事,使作品显得真实可信。②“我”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用“我”的言行衬托汤老师,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小说次要人物作用分析的切入角度:1、次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或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2、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3、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串起了整个故事,使作品显得真实可信。“我”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因为“我把他的事迹写出来刊发在省报‘寻找最美的乡村教师’栏目中,稿子见报后,汤老师的事迹引起了各方关注,有人真的要捐赠一条大机动船”“我”的言行衬托汤老师,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我”本来建议汤老师不要急着接受捐赠,让他获奖后再接受捐赠,但汤老师没有采纳,这表明汤老师关心好学生的安全。‎ ‎9. 【参考答案】示例一:以“最美的老师”为题更好。内容安排方面:小说中多次出现“最美的”字样,以此为题,更加契合文章内容。主题表达方面:汤老师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一个普通教师应该承受的,他心系学生安危,不愿意作秀,本身就是大美。表达效果方面:小说结尾,汤老师出乎意料的没有被评上“最美乡村教师”,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示例二:以“‘船夫’老师”为题更好。文章取材方面:这篇小说主要表现的是汤老师二十五年如一日,每天摆渡学生的事迹。情节安排方面:摆渡事件贯穿文章始终,成为小说的线索。主题表达方面:汤老师摆渡300多名学牛,使他们学得了知识,成了有用之才,唐老师既“渡”了人的身体,也“渡”了人的灵魂,以此为题,生动而准确。‎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的作用。“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见仁见智。但是不管认为用哪个题目好,首要先明确表态:以“最美的老师”为题更好。或者以“‘船夫’老师”‎ 为题更好。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理由的讲述要围绕文本,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主题的揭示、篇章结构的布局等方面进行。如认为以“‘船夫’老师”为题好。理由可以这样:这篇小说以汤老师摆渡学生过河这一事件为线索,叙述了汤老师二十五年如一日,每天摆渡300多名学生过河读书,使他们成了有用之才的感人事迹。这样既“渡”了人的身体,也“渡”了人的灵魂,所以,用“‘船夫老师”为题更好。‎ ‎10、答案,A [“欲自杀以激荆轲”,“以”表目的,前后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言光已死”,意为“就说田光已死”,“光已死”为“言”的内容,此处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 [“同辈相称”也可以用“足下”。]‎ ‎12、答案,A [“亲自去拜访”错,是通过别人找来,并非亲自去拜访。‎ ‎13、略 ‎【参考译文】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看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对太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传太子丹的话说:“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拜访。‎ 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为(他)引导,跪在地上抹拭座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没有人,太子起身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盛壮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即使这样,我也不敢因此怠慢国事。与我交好的荆轲,可以任用。”太子说:“希望通过田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田光)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 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你见外,向太子推荐了你,希望你到宫中去见一见太子。”荆轲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 ‎14、答案:B 解析 “余生”既指老人在战乱中存活下来,没有像“亲知”那样化为城边战骨,又指年纪老迈,时日无多。这是老人自指,不指他人。‎ ‎15、解析 “陌上”即老人面前的大路,“归心”即思归之心,“无产业”表明老人虽然思归,可是故乡的产业已经荡然无存,回乡已没有了生活来源。假如有亲朋可以依靠,或许仍然可以归乡,可是老人的“亲知”——亲戚和朋友,又都化为城边的战骨。此处虽言“有”亲知,其实无亲知。这样,既无产业,又无亲故,回乡梦必然成为泡影,而造成这一惨状的正是罪恶的战争。‎ 参考答案 ①交代了老人无产业,无亲故,有归心而无处可归的悲惨事实。②表达了对老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罪恶的战争的诅咒,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企盼。‎ ‎16、1)虽九死其犹未悔,2)士贰其行 3)杨柳依依,雨雪霏霏。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7、C 18、D ‎ ‎19、答案:A 解析:精益求精:已经很好了,还力求做得更好。‎ 励精求治:振奋精神,设法治好国家。语境是绣娘创作刺绣画,不是治理国家,根据语境,第一空只能用“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全是新鲜的,形容感觉与以往大不相同,使人振奋。‎ 刮目相看: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人。“刮目相看”强调看到别人的进步,语境无“进步”的意思,故第二空应选用“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看也看不过来。‎ 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语意强调的是绣娘创作刺绣画的美丽看不过来,故第三空应选用“美不胜收”。‎ ‎20、答案:B 解析:A项,语义重复,去掉“是尤为关键”中的“是”或“尤为”。‎ C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到“阅读的载体、渠道和方式”之前;‎ D项,主语残缺,去掉“在……上”。‎ ‎21、[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巧妙化用原文,语言要富有激情。[参考答案] 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一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大,“奋然而前行”!‎ ‎22、‎ ‎【作文解读】‎ 紧扣时代热点,坚持立德树人。今年2019年,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作文材料中设置了课本中的人物“穿越到今天的中国”,参加“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的表达情境;并明确要求“符合当前社会实际和特定情境需要”。这些情境和要求,紧扣社会现实和时代热点,符合新课标“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可以引导当代青年思考中国近百年来的巨大变迁,理解并传承五四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学习五四青年们敢于奋斗牺牲的勇气,培养当代青年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考查读写,引导教学方向。本题创设了一个“穿越”的表达情境,但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而应该是有据可依的。作文题目“请从……四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人物”,并明确要求“演讲内容切合原文人物形象特征”,考生必须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对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等非常熟悉。这道作文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内的阅读理解与课外的表达交流结合起来,是一次积极有益的创新和探索。这种探索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这样的作文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能积极引导日常教学重视和回归课本。‎ ‎1、文体的指向性。直接关联人教版必修教材二第四单元及必修二第二单元,这个题目涵盖“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并且凸显了实用类特点。这也是新课标的方向。‎ ‎2、材料来源。三篇课文三篇来自人教版必修教材,包身工、沁园春长沙、纪念刘和珍君来自人教版必修一,屈原是必修二《离骚》的作者,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屈原也应有所了解。‎ ‎3、这个题目体现了任务群思维。由革命传统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入手,选择了四种不同的文学形象,从不同角度去体会革命的进程。通过芦柴棒,感受劳工阶级的呻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梳理人民奋起革命的原因;通过刘和珍,走进革命思想者的沉思——“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领悟思想家对革命方式的理性思考;通过《沁园春 长沙》,革命革命青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确天下之治在青年;通过屈原,感受忠贞为民为国的爱国情怀---长叹息以掩涕兮,哀吾生之多艰,体悟古仁人志士的高尚节操。‎ 作文题蕴含任务群主题是:回顾革命历程,明确青年责任。‎ ‎【范文】‎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一百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百年,沧海桑田须分臾改,我心仍似金铜坚。一百年,我从战火硝烟的时代走来,见证了中原大地的崛起,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的重任,正压在青年人的头上,正压在你我的肩上。‎ 同学们,你们见过百年前的中国吗?那是一个风雨如晦的时代,硝烟四起,大地狼籍,哀鸿遍野。然而苦难可以使百姓流离失所,却不能摧毁炎黄子孙炽热的灵魂。正是青年人,扛起了“新文化”的大旗,在枪林弹雨中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黎明的升起,正是五四运动的学生们,高喊“内除国贼,外争主权”的豪言壮语,让中国有了昂首的底气。‎ 千年烟云匆匆过,淘不尽,青年斗志高。成立后的新中国,仍然离不开,青年人的身影。“‎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志不还”。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不避艰险,诠释浓浓家园情。郭永怀、邓稼先......无数的有志之士,把青春化作明星,照亮黑暗的天空;将热血播洒土地,孕育崭新的希望,斯人已逝,青春永存。‎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而是坚定的意志和不懈奋斗的热情。”在这曙光升腾、万物生长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欣喜地看到,青年人,是改革开放的源泉,是民族复兴的新鲜血液。罗俊院士坚守山洞十年,测出迄今最精确引力常量数值;南仁东守望天眼三十年,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他们的坚守与创新,书写着火样的青春年华,点亮了改革开放前路的灯塔,照亮了苍茫万物。‎ 听,王安石高喊“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看,青年毛泽东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力促改革,开辟中国新天地。如果不是无数青年工作者在革命道路上的前赴后继,就不会有如今的新中国;如果不是青春创新的源泉涌流,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难道我们的应贪图安逸、坐享其成?不,伤痛还在,风雨还在。中兴因芯片被美国扼住咽喉,贸易战剑拔弩张,经济遏制肆虐猖狂……这是苦难,更是鞭策。而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告诉我们,青年人只有敢于自主创新,自主奋斗,才能于现代汪洋中折众口之辩,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便是五四运动的精神,便是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意义。‎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在这千舟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作为青年人的我们,应当有九天之志,萤烛亦希日月之光!‎ 同学们,伸出你的手来,那汩汩流动的血液,是青年的热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就让我们,在青春中蓬勃,为祖国而奋斗!‎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