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选修上册同步练习:2 长征胜利万岁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教材人教版选修上册同步练习:2 长征胜利万岁 Word版含解析

‎2 长征胜利万岁 课后篇一起巩固 ‎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沸腾(fèi) 惦念(jiàn) 衷肠(zhōng) 骤然(jú)‎ B.障碍(ài) 清脆(cuì) 缴获(yǎo) 寒噤(jìn)‎ C.歼灭(jiān) 疲惫(bèi) 豪绅(shēn) 单于(chán)‎ D.骚扰(sāo) 屏障(píng) 帷幄(wǔ) 押解(jiè)‎ 答案C 解析A项,“惦”应读“diàn”,“骤”应读“zhòu”;B项,“缴”应读“jiǎo”;D项,“幄”应读“wò”。‎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残酷   修整   雷霆   秋高气爽 B.马镫 打垮 秘电 人喊马撕 C.追剿 筹款 爽快 坚难险阻 D.寒喧 勒马 驻扎 熙熙攘攘 答案A 解析B项中“秘”应为“密”,“撕”应为“嘶”;C项中“坚”应为“艰”;D项中“喧”应为“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家具网购仍然存在诸多隐患,当商品与图片不相符,家具质量难以保证,售后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出现时,消费者不要忍辱含垢,应积极与卖家协商,争取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B.白露已至,云淡风轻,秋高气爽,到了白露就算是真正入秋了,也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 C.“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我国已和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这些城下之盟让“一带一路”建设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11‎ D.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蕴,这些电视节目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力推崇,而且在广大民众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答案B 解析A项,忍辱含垢:忍受耻辱。此处是教导消费者遇到前述问题时,不要勉强忍耐,而要敢于说出来,因而可改为“忍气吞声”。B项,秋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使用正确。C项,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该句中签署的协议是积极平等的合作协议,故“城下之盟”使用错误。D项,轩然大波:很高的波浪,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此处指这些电视节目在广大民众中引起了好的反响,因而“轩然大波”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财政部再度重申,各级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没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他们的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B.有些国家用传统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能源问题,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增加能源需求品头论足,鼓噪“能源威胁论”。‎ C.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D.通过学习《我的五样》,使我们对自己生命的存在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 答案B 解析A项,属于成分赘余,去掉“来源”;C项,属于不合逻辑中的主客体颠倒;D项,滥用介词造成句子无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5.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恋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 B.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广播稿)‎ C.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胜感激!(寻物启事)‎ D.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答案A 11‎ 解析B项,作为广播稿,“异议”容易误听为“意义”,令听众产生误解,不得体。C项,“璧还”是敬辞,用于归还别人的物品或辞谢赠品,选项中说的是希望拾得者把书还给自己,用“璧还”不得体。D项,“有幸”意为“很幸运,有运气”,一般用于自谦。说受邀者“有幸”不得体。‎ 二、课内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自从过了哈达铺,我们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的力量,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尤其进入陕北后,更是如此。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给予还击,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 然而,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11‎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但是我们也付出了代价。除伤亡了一些同志外,原团参谋长现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同志也壮烈牺牲了。他是在哈达铺整编时由四团调到二大队去的,在此之前,一直在我们四团任参谋长,我们天天生活、战斗在一起。长征途中,他组织司令部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马骑兵的尾追和鲁大昌的妄图报复严重影响红军的修整,威胁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基于这些原因,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吴起镇歼灭战役。‎ B.敌人的骑兵一队接着一队,敌众我寡,中央军委制定了各部各自围歼的战略,我们一纵队四大队独立完成了消灭左侧敌人的任务。‎ C.这场战役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粉碎了蒋介石的“追剿”计划。‎ D.二马骑兵对红军围追堵截,其战略意图就是阻止红军进入陕北与刘志丹会合。‎ 答案B 解析B项,“敌众我寡,中央军委制定了各部各自围歼的战略”有误,原文有语句“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一纵队四大队“独立完成”的说法有误。‎ ‎7.第一段中说“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给予还击,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①长征途中,红军为了突破蒋介石的围追堵截,牺牲巨大,为了保全和发展红军的力量,尽量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②日军侵略中国,抗日势在必行,红军为了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③长征中长途跋涉,战士们缺衣少食,异常疲惫,急需修整。‎ ‎8.吴起镇歼灭战场面精彩而又震撼,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6分)‎ 参考答案①运用细节描写。“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一“握”一“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战士们的斗志昂扬。②对比手法。我军“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军“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对比鲜明,场面壮观。③用词精当形象。“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七零八落”“人喊马嘶”等词语的运用,贴切生动。‎ 课时作业 11‎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 满分:35分 实际得分:   分 ‎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苞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吗?”‎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人……”‎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吗?”‎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吗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11‎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号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捏着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号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人,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有删改)‎ 11‎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的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手法、内容、主题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作出判断。D项,“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分析有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地看着”“冷冷地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地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人”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故选D项。‎ ‎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人。(2)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战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3)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打败敌人,取得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标题的内涵,这类题目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要特别关注词语的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解答本题,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 11‎ ‎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的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的身份。(2)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有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的形象。(3)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4)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文学形象及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理、外貌等细节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的重要因素。‎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二说之前,孟子还提出过“知言养气”说。“知言”与“养气”说并非直接论文学,却受到历代文论家的    ,并经后人发展演绎而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言”指具有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指内心的道德修养功夫,二者之间的联系是        的。因为对于言辞好坏优劣的辨别能力,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    )。虽然孟子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知言养气”说将“气”的概念引入语言和文学领域,使“气”开始获得文学和美学意义,并在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        。曹丕的“文气”说、刘勰的“务盈守气”、韩愈的“气盛言宜”等理论无不    于“知言养气”,从中可看到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厚爱  息息相关  贯穿始终  滥觞 B.重视  息息相关  薪火相传  滥觞 C.厚爱  显而易见  薪火相传  发轫 D.重视  显而易见  贯穿始终  发轫 答案D 11‎ 解析第一处,“厚爱”,称对方对自己深切的喜爱或爱护。“重视”,认为人的德才优良或事物的作用重要而认真对待;看重。语境是说历代文论家对“‘知言’与‘养气’说”的态度,应使用“重视”,排除A、C两项。第二处,“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显而易见”,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语境是说“二者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如使用“息息相关”,则与文中“联系”重复,故应使用“显而易见”,由此排除A、B两项。第三处,“薪火相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传下去;“贯穿始终”,从头到尾贯通。语境是说“气”贯通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如使用“薪火相传”,则对象不当,故使用“贯穿始终”,排除B、C两项。第四处,“滥觞”泛指事物的起源;“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泛指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语境中说“无不    于”,这里两词皆可。故答案为D项。 ‎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这种素养的加强 B.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到这种素养的加强 C.而这种修养的加强,自然也有助于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D.而这种修养的加强,也将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答案C 解析从语境来看,此处仍要突出“养气”的决定性作用,前面说“……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从语义连贯的角度来看,下一句应以“修养”开头,这样才能与前面“修养的高低”相连,这就排除A、B两项;再看C、D两项,D项,“修养的加强……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不合逻辑,因为“影响……提高”有歧义,可以是好的影响,也可以是坏的影响。故选C项。‎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虽然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是将“知言”作为“养气”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B.孟子虽然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显然是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C.孟子虽然没有明言“知言”与“养气”的关系,但显然是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D.虽然孟子没有明言“知言”与“养气”的关系,但显然是将“知言”作为“养气”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答案B 解析A项,“孟子虽然……但他……”重复赘余,前后主语都是“孟子”,后面的“他”可以省略,“知言”与“养气”的位置互换,排除A项;D项,“虽然孟子……”语序不当,前后主语都是“孟子”,且后面的“他”删除之后,前面“孟子”应放在关联词“虽然”的前面,“知言”与“养气”的位置互换,排除D项;分析B、C两项,‎ 11‎ 这两项从语法上来说没有问题,但从语境来看,以介宾短语的形式提前,能突出“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故排除C项。‎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贵安新区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所辖红枫湖、松柏山水库和凯掌水库是贵阳市和贵安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为促进新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府近日出台了一项“清单制度”。根据《贵安新区直管区生态环境负面清单制度》,所有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建设活动①                ,才能通过评估和审核;不符合负面清单的,无论规模多大,产值多高,一律否决。 ‎ 据统计,近年来贵安新区累计审核预评估表201个,其中共否决18个不符合清单制度的项目。下一步,新区将持续②              ,即通过规范相关企业的发展制度,完善相关企业的生态设施建设,细化相关企业的运营步骤等措施,逐步达到清单的目的,即③                。 ‎ 参考答案①都必须符合清单制度的要求 ②规范、完善、细化清单制度 ③促进地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第一处,前面提到“政府近日出台了一项‘清单制度’”,后面提到“才能通过评估和审核”,那么横线处填写的内容需要与“清单制度”挂钩,又要照应关联词“才能”,因此填“都必须符合清单制度的要求”。第二处,前面提到“共否决18个不符合清单制度的项目”“将持续……”,后面提到“规范相关企业的发展制度,完善相关企业的生态设施建设,细化相关企业的运营步骤等措施”,那么横线处可以填写“规范、完善、细化清单制度”。第三处,前面提到“逐步达到清单的目的”“即……”,结合前面“清单制度”的目的“为促进新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此处横线上可以填写“促进地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8.某中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担任导游,介绍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精神。请结合下图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少于80个字。(5分)‎ 11‎ ‎(选自《红军长征路线简笔画》)‎ 参考答案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到达延安,行程二万五千里,历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大小战役。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它体现出一个被压迫的伟大民族,为了独立、自强和正义事业,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根据题干可知,此题是“介绍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精神”。根据箭头的指向,长征从“瑞金”出发,经历的重大事件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懋功会师”“激战腊子口”等,然后“大会师”,最后到达延安。长征精神,可以写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或者为了独立、自强和正义,不断拼搏、勇于牺牲的精神等。‎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