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冲刺模拟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冲刺模拟语文试题

www.ks5u.com 大庆一中高三语文冲刺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思想对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思想合为道教思想,其与儒家思想互补,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史。经他完善的道家美学与文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滋养着中国艺术。‎ 首先,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影响了后世文人。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摒除欲望,宁可过卑贱贫穷的生活而保有自由,也不愿富贵而为统治者所利用,这对那些追求独立人格与尊严、追求个性解放和张扬的后世文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魏晋名士、李白、苏轼等无一不深受庄子影响。庄子展示的个体精神自由和思维原创力的解放,在文论中则表现为艺术或形象思维的自由超越性。庄子的“逍遥游”创造了一个超越、永恒、宁静的精神家园,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源泉。‎ 其次,庄子崇尚的“大美”审美理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文艺的美学境界与高度。庄子以“道”为旨归,崇尚天地之间的“大美”,这种“大美”体现为无限广阔、宏大、雄浑、壮阔的境界和寂寞无为、朴素自然、澹然无极的特征。庄子的这种美学思想对于后代文艺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引发了人们对博大雄奇的壮美境界的追求,如杜甫提出“鲸鱼碧海”、韩愈提出“巨刃磨天”等都是;另一方面“大美”的自然、本真、天放的本性又引导后世文人反对人为斧凿雕琢艺术,追求自然、素朴的风格境界。如刘勰的“自然之道”、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司空图的“妙造自然”等都有庄子“自然”风格论的影子。“自然”的风格要求还影响到了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领域。‎ 第三,庄子“体道”时“虚静”论对后世文艺创作主体审美态度的影响。庄子提出“体道”主体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虚静”思想要求创作主体在艺术构思时不为外物所乱,不为心智所蔽,保持凝神专一、忘怀一切、全身投入的精神状态。这种认识论注重内心的体察领悟,揭示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体心灵的超功利特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虚静”说的影响。魏晋南北朝,陆机、刘勰率先将虚静心态同艺术想象联系起来:“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陶钧文心,贵在虚静”(刘勰)。唐代皎然还将虚静心态同艺术灵感联系起来:“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苏轼《送参寥师》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还有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等等无不受庄子“虚静”论思想的影响。‎ 第四,庄子的言意观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庄子在对“言”的广泛性、复杂性及其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作出深刻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诸多智慧观点,道出了言、意关系的奥秘,把人们引向一种幽远、玄妙的意境,一种主体独特的、内省式的领悟,直接引发了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并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如钟嵘的“滋味”说、皎然的“但见兴趣,不见文字”、司空图的“韵味”说和“四外”说,以及后来的欧阳修、严羽、王士祯、王国维乃至于绘画、书法领域等无不受庄子言意观的影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思想合为道教思想,并与儒家思想互补,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史,经他完善的道家美学与文论思想滋养着中国艺术。‎ B. 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摒除欲望,轻物质享受重精神自由,强烈吸引着那些追求独立人格与尊严、追求个性解放的后世文人。‎ C. 庄子展示的艺术或形象思维的自由超越性,使他在“逍遥游”中创造了一个超越、永恒、宁静的精神家园,为后世文人提供精神源泉。‎ D. 庄子以“道”为旨归,崇尚天地之间具有无限广阔、宏大、雄浑、壮阔的境界和寂寞无为、朴素自然、澹然无极的特征的“大美”。‎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庄子提出的“虚静”是一种精神状态,要求创作主体在艺术构思时不为外物所乱,不为心智所蔽,保持凝神专一、忘怀一切、全身投入的精神状态。‎ B. 之所以会形成“意在言外”的现象,是因为“言”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远远多于“言”的广泛性、复杂性。‎ C. 庄子在对“言”与“意”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言不尽意”等观点,道出了言、意关系的奥秘,使人感觉幽远玄妙,其影响延续到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 D. 庄子的言意观直接引发了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以至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绘画、书法等领域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提出“鲸鱼碧海”、韩愈提出“巨刃磨天”等,表明了人们对博大雄奇的壮美境界的追求。‎ B. 李白受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然、素朴的风格境界,他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强调自然,反对雕琢。‎ C.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是说创作时对外物不视不听,只专注于审美对象,对其思考探究,这是产生无穷想象的基础。‎ D. 虚静心态有助于艺术灵感的诞生,“意静神王,佳句纵横”“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就是很好的例证。‎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C项中“庄子展示的艺术或形象思维的自由超越性”错,原文是“庄子展示的个体精神自由和思维原创力的解放,在文论中则表现为艺术或形象思维的自由超越性”。‎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中B项中“‘言’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远远多于‘言’的广泛性、复杂性”说法错误。从原文中不能得出此推论。‎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D项“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不能证明“虚静心态有助于艺术灵感的诞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 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焦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 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 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 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 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 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 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E. 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6. 《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DB ‎ ‎6. (1)激发国人读书的兴趣。(2)反思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3)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4)让人们在忙碌焦躁的生活中获得一丝优雅和浪漫。‎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为准确的一项”,选项中A、“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强加因果。B、“均”这里主要是李定广的观点。C、陈更没有提到诗歌的不足。‎ ‎5.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A、大家一致认为该节目非常成功错。材料一也指出了不足。C、更深刻错。E、语言幽默诙谐错。‎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 “积极的社会影响”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牛鞭缰 洪孟春 在我老家,管买牛、卖牛的中间人叫牛鞭缰。牛鞭缰是七爷的职业,准确地说,只能算兼职,因为七爷世代务农,主业是农民。‎ 七爷在十里八乡名气挺大,这源于他的绝活儿。人们把牛牵到跟前,他只要打量几眼,赶着牛就地走一圈,就能说出这头牛大致的体重、脚力,以及对拉犁耕地的熟悉程度等等。他还可以左手扯着牛鼻子,右手揭开牛嘴巴,并把手伸进去,在里面摸索一番,然后准确地说出牛的年龄。这一招,人们最为佩服。每每这时,人们都很惊奇地问七爷:“不怕牛咬你?”‎ 七爷总是嘿嘿一笑:“不会的,一物降一物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里各家各户种田犁地,都靠牛。隔三岔五的,东家要买牛,西家想卖牛,自然少不了七爷。七爷从买卖中收取一点佣金,贴补家用。七爷收佣金挺随意,遇上家庭困难的,七爷心软,给点也行,不给也行。在那个全靠从地里刨食的年代,还能做一份兼职,比普通农民多挣一些活钱,七爷很知足,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好日子总让人羡慕。不少人看着七爷过得挺滋润,就想拜他为师。可七爷没答应。七爷自有他的想法。他不是不想收徒弟,只是没到时候。当时,十里八乡,牛鞭缰就此一家,别无分号。同行多了,活儿自然就少了。七爷是想,等他老了,做不动了,再收个徒弟,怎么样也得把牛鞭缰的衣钵传下去。‎ 那一年,七爷五十五岁。正值春耕,村里石伢子的父亲突发急病,死在秧田里。家里的顶梁柱塌了,剩下孤儿寡母,石伢子娘让石伢子去求七爷把家里的牛卖了,给他爹办后事。‎ 石伢子把事一说,七爷却犯了难:现在正搞春耕,谁会买牛呀?要买的都在春耕前买好了。可石伢子家等钱办丧事,孤儿寡母的,怎么办?‎ 七爷回到家的时候,主意就有了。他把家里仅有的八百块钱存款取了出来。七爷是这么盘算的:这牛自己买下来,先把钱给石伢子家送去,等他们办完丧事,搞完春耕,再把牛牵回来,另找买家。‎ 七爷的举动,对石伢子一家无异于大旱逢甘霖。事后,石伢子娘带着石伢子,专门登门道谢。一进门,石伢子就跪在地上给七爷磕头。石伢子磕头的时候,石伢子娘掏出一个包封,求七爷收石伢子做徒弟。面对母子渴望的眼神,七爷有点心动。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可以是可以,但现在不行,如果真想学,就过两年吧,反正,伢子还小,不耽误。”...‎ 师没拜成,石伢子娘只好狠下心,让石伢子跟着他堂兄去城里搞建筑,做小工去了。‎ 七爷做梦也没想到,自石伢子之后,再也没有人找他拜师学艺。随后几年,找他买牛卖牛的也越来越少。刚开始,七爷纳闷儿,难道是石伢子找他拜师时心太狠,遭了老天的报应?每每想起这事,七爷就愧疚,觉得对不住石伢子他娘。七爷一直在心里期待,石伢子哪天突然回来,找他学艺。七爷甚至想,哪怕一分钱的包封也不收。‎ 令七爷没想到的,不止是村里的牛越来越少,压根儿是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一个个外出打工,在家种田的,大多是老人。老人体弱,没力气用牛耕地,要耕地时都请田耕机。可七爷觉得,还是牛耕的地好,深耕,细活,水稻的产量也要高很多。所以,七爷一 直坚持养牛。后来,七爷家的牛成了村里唯一的牛。‎ 不用牛耕地也就罢了,更让七爷郁闷的是。既然有这么先进的田耕机,总该好好种 田了吧?可不是这回事,原来水稻都是种双季,可现在基本上只种一季了。有些人家甚至连一季也不种,直接抛荒。七爷看着心痛。‎ 七爷六十六岁那年,也是春耕时节。一直在家守寡的石伢子娘突然被石伢子接到城里去了。村里传说,石伢子当包工头发财了,在城里买了房子,讨了堂客,家里的责任田也不要了。还听说,连户口也迁到城里去了。 ‎ 七爷听到这些消息,心里空落落的。吃饭都没胃口。过了几天,竟然病了,又过了几天,竟然死了。七爷临终前说:“牛鞭缰……没人学,事小,田没人种……”‎ ‎(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在我老家,管买牛、卖牛的中间人叫牛鞭缰”开头,不仅开篇自然点题,解释了牛鞭缰这一职业,而且表明七爷的故事是真人真事。‎ B. 七爷为当年石伢子拜师学艺的事心里愧疚,又怕遭了老天的报应,所以就想要收石伢子为徒,弥补当年的过失。‎ C. 七爷对牛的习性非常熟悉,他敢把手伸进牛嘴巴,并不怕牛咬他,这表现了七爷看牛的本领高强,更彰显了他的大无畏精神。‎ D. 作者叙写七爷临终的话言简义丰,交织着七爷困惑、心痛和失望的情绪,读罢令人唏嘘,又让人深思。‎ ‎8. 七爷临终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简要分析。‎ ‎9. “牛鞭缰”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入城市,造成大片的土地荒芜,农村空壳化。②许许多多的农村技艺和传统手工艺无人继承,退出了历史舞台。③七爷的遭遇便是这些变化的缩影,而这也正是社会变革正在经历的阵痛。 ‎ ‎9. ①象征作用。“牛鞭缰”象征传统的技艺和工艺精神。 ‎②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 ‚③刻画人物的作用,七爷形象主要通过“牛鞭缰”表现出来的。‎ ‎④表现主题作用。借“牛鞭缰”的消失,揭示了社会变革。‎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本题要求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本题A项,“真人真事”说法不正确。小说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不等于真人真事;B项,“遭了老天报应”是七爷揣测没人跟他学艺的原因,想要收石伢子为徒,也是怕手艺失传;C项,“彰显大无畏精神”的说法不正确。只能说明七爷胆子比较大,不怕被牛咬,并不能因此“彰显大无畏精神”。故选D。‎ ‎9.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牛鞭缰”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本文的题目是“ ‎ 牛鞭缰”,文章以“牛鞭缰”为线索,围绕“牛鞭缰”这项传统技艺,刻画了七爷这个善良、大胆、有点自私,同时又对传统技巧和传统农耕怀有特殊感情的老人形象,来表现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脚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入城市(年青人进城打工,只留下老弱),造成大片的土地荒芜,农村空壳化。许许多多的农村技艺和传统手工艺(比如牛鞭缰)无人继承,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主题。在文章中,牛鞭缰不再只是一项管买牛、卖牛的职业,而是传统的技艺和工艺精神象征。所以“牛鞭缰”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②刻画人物的作用,七爷形象主要通过“牛鞭缰”表现出来的。ƒ象征作用。③“牛鞭缰”象征传统的技艺和工艺精神。④表现主题作用。借“牛鞭缰”的消失,揭示了社会变革。‎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 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比如本题,①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②刻画人物的作用,七爷形象主要通过“牛鞭缰”表现出来的。ƒ象征作用。③“牛鞭缰”象征传统的技艺和工艺精神。④表现主题作用。借“牛鞭缰”的消失,揭示了社会变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按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 正统元年清军浙江,劾不职官四十余人。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①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立报可。是年,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故旧至,食惟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时镇守内臣阮随、布政使孙原贞、杭州知府陈复、仁和知县许璞居官皆廉,一方大治。‎ 会稽赵伯泰,宋苗裔也。奏孝宗、理宗及福王陵墓,为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伯泰不平,复诉。帝命輗及巡按御史欧阳澄覆按。輗言福王盖衣冠之藏 ‎,伯泰言非诬。诏戍豪民于边,停琳俸。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景帝立,以右副都御使镇守浙江。景泰元年命兼理两浙盐课。闽贼吴金八等流劫青田诸县,輗与原贞讨平之。贼首罗丕、廖宁八复自闽抵浙。輗防遏有功,进秩一等。明年改督南京粮储。五年复改左副都御史,掌南院事。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 天顺元年召拜刑部尚书。数月,引疾乞归。帝召见,问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輗顿首谢。赐白金慰遣之。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綦:通“极”。‎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 B. 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 C. 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 D. 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候朝官有内朝外朝之分。内外诸司,指朝廷内外的各个衙门。司是官署,官吏办公的机关。‎ B. 鸡黍一词出自《论语微子》中的“止之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用鸡黍指待客的饭菜。‎ C. 衣冠之藏,这里指衣冠冢。衣冠冢是以死者的衣冠等物品代替遗体下葬,而并未葬有死者遗体的墓葬。‎ D. 进秩一等的意思是将官阶晋升为一等。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阶、品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轩輗勇于作为,敢于进言。他任御史巡行福建时,铲除邪恶势力,到浙江后又弹劾几十名不称职的官员;对朝廷各个衙门擅自指派御史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 B. 轩輗反对奢侈,自身勤俭。他任浙江按察使时,对前任按察使奢侈过度的不良风气大力纠正;他不但自己生活勤俭,还与下属做出生活勤俭的具体规定。‎ C.‎ ‎ 轩輗做事求实,深受信任。在不法之徒侵占宋代皇室墓地一事上,他认为赵伯泰的说法有道理,皇上下诏惩治了豪民;向皇上陈奏四事,都被皇帝接受。‎ D. 轩輗平乱有功,为官清廉。他与孙原贞讨伐平定了在青田等县流窜劫掠的强盗;他从浙江任职期满回朝,行李只有一只竹箱,受到了皇上的赏赐和提拔。‎ ‎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 ‎(2)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答案】10. B 11. D 12. D ‎ ‎13. (1)无论寒暑,总穿一件青布袍,几乎打满补丁。平时常常只吃蔬菜粗食,妻子亲自操持家务。(给分点:“青布袍”“殆”“居常” “亲”“井臼”汲水舂米,比喻操持家务。)‎ ‎(2)天顺八年的夏天,因为年老请求告老还乡,不待回复,径自回家。到家之后,催促家人为他准备沐浴,打个哈欠、伸伸腰,就去世了。(给分点:“乞骸骨”“报”“趣”“具”“欠伸”)‎ ‎【解析】选自《明史》 作者:张廷玉 朝代:清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进行判断。题中句子“帝问李贤”是主谓宾结构完整的句子,“曾居此职者”是者字节构,“乃命”的主语为“帝”,因此判断答案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D项中“进秩一等”的意思是官阶晋升一级,而不是晋升为一等。‎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先回到原文中,D项表述错,从前文看,皇帝赏赐轩輗一是因为他廉洁,而是因为他要退休还乡;原文中此处并未涉及晋升官职。‎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3.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给分点:“青布袍”“殆”“居常” “亲”“井臼”汲水舂米,比喻操持家务;(2)给分点:“乞骸骨”“报”“趣”“具”“欠伸”。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轩輗,字惟行,是鹿邑人。永乐末年考中进士,授行人司(明代设行人司,设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等事)副职。宣德六年(1431年),因被举荐,改任御史。巡行福建,除恶惩奸,风度神采十分严厉。‎ 正统元年,到浙江整顿军队,弹劾四十多位不称职的官员。正统五年,进言说:“祖宗设置御史官,职位极为重要。如今朝廷内外各个衙门有事,大多擅自指派御史,这不符合制度,请禁止这种做法。”立刻答复准奏。这一年,他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按察使。以前的按察使挥霍无度,轩輗大力纠正这种不良风气。无论寒暑,总穿一件青布袍,几乎打满补丁。平时常常只吃蔬菜粗食,妻子亲自操持家务。他和僚属约定:“每三天,拿出俸禄买肉,不能超过一斤。”僚属大多不能忍受。老朋友来访,饭食也只有一盘。倘或他备办了鸡肉和黄米饭,那么人们就感到惊讶,认为这很奇怪。‎ 会稽人赵伯泰是宋代 皇室后裔,上奏朝廷,说南宋福王的陵墓都被豪强侵夺。御史王琳认为,福王投降了元朝,到了北方,山阴怎么会有他的陵墓呢?伯泰不服,重又上诉。皇上命令轩輗再审查此案。轩輗说:“福王在山阴的陵墓大概只是衣冠冢,伯泰所言并非捏造事实。”皇上下诏,把(侵夺陵墓的)豪强发配戍边,并停发王琳等人的官俸。 十三年,轩輗上奏四件事,都切中时弊,皇上全都听从了他的意见。景泰五年又改任左副都御史,掌管南院事务,考核罢黜了不称职的御史好几个人。‎ 天顺元年二月,召回朝廷,授刑部尚书之职。几个月以后,托病辞官,乞求回乡。皇上召见他,问道:“先前的浙江廉使任职期满回朝,行李只有一只竹箱,就是你吗?”轩輗磕头谢恩。皇上赏赐白金以示慰问,并送他回乡。第二年,南京督管粮食储备的衙门缺少官员,皇上问李贤,大臣中谁曾担任过这个官职,李贤回答说轩輗曾经担任此职,并且称赞他廉洁。皇上于是命轩輗以左都御史的身份前去赴任。(天顺)八年的夏天,因为年老请求告老还乡,不待回复,径自回家。到家之后,催促家人为他准备沐浴,打个哈欠、伸伸腰,就去世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石⑴(节选)‎ 唐•韩愈 山石荦确⑵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3)‎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1)题目“山石“不是本诗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开头两个字。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 ‎(2)荦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 ‎(3)靰: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14.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写诗人“黄昏到寺”时所见的自然风光,既有蝙蝠自在飞舞的动态景致,又有“芭蕉叶大栀子肥”的静态美景。‎ B. 五、六两句着重写寺僧举着火把,陪着诗人一行欣赏寺中古壁的佛画的情景,可惜年代久远,少有的几幅壁画也已经模糊不清。‎ C. 七、八两句写寺僧热情招待诗人一行,亲自“铺床拂席置羹饭”,但诗人觉得山中饭菜比较疏粝,仅能填饱饥肠而已。‎ D. 前八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与下文所写“为人靰”的了幕僚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篇末的抒情议论充分的铺垫。‎ E.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朴实平易,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和厌倦官场生活的归隐之情。‎ ‎15. 这首朴素简洁的记游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C 15. 示例:(1)对山间自然美景的喜爱。陶醉之情;(2)对寺中珍贵壁画的惊喜、欣赏之情;(3)对僧人热情招待的感激和满意之情;(4)对受人牵制的幕僚生活的厌倦和归耕(归隐)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答题关键词“不恰当”,选项中,B项“可惜年代久远,少有的几幅壁画也已经模糊不清”错。“稀”字既道出壁画的珍贵,也生动地显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C项“诗人觉得山中饭菜比较疏粝,仅能填饱饥肠而已”错,诗人认为饭菜虽然比较简单,但是足够填饱肚子,言语当中充满了对寺僧的感激和满足之情。‎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思想感情”,答题关键词“感情”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本题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 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屈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高度评价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人,并希望刘禅亲近信任他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与下文“进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 11月20日下午3时许,广东惠州南山学校二年级的36名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出心裁的期中考试生必须顶碗达到10秒钟、站姿“站如松”才合格。‎ B. 季老的话让读者感觉到他文章的语言没有八十岁的老态龙钟,反而多了一些活泼与生动。‎ C. 他博观约取,师心自用,在原有对汉隶、明清行草等书法精深研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符合个人气质的艺术形态。‎ D. 2016年9月,中国政府再次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智能制造正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对于制造业来说,可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E. 面对身处舆论漩涡中打假专业户方舟子,公共媒体不为已甚,但别有用心的人惟恐天下不乱,必置之死地而后快。‎ ‎【答案】B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别出心裁”是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老气横秋: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前者侧重指人的精神状态,后者侧重指人的体态。根据语境,应用前者。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根据语境,应用“独具匠心”。.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 不为己甚:不做过分的事情,凡事适可而止。‎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有专家证实,香港船家郭先生捞获的巨型枯木系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的珍贵药品沉香,估价可达10亿港元。‎ B. 黄杨木雕古朴文雅,精致圆润,适宜把玩陈设,深受收藏者所喜爱,因此近年来黄杨木雕成为民间收藏的新贵,市场上风头强劲,前景看好。‎ C.‎ ‎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要和自己民族政见不一致的国家进行对话与沟通,增进了解,互相学习。‎ D. 此次招聘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本部与装备环境工程部等部门共计300余个岗位,主要招收硕士、博士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色、储备人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病句辨析。B项,成分赘余。删除“深受收藏者所喜爱”中的“所”。C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和与自己民族政见不一致的”。D项,搭配不当。“物色”与“人力”搭配不当,应改为“人才”。‎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人 ① 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 ② 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当前,战乱和贫困 ③ 困扰着部分国家和地区,疾病和灾害 ④ 时时侵袭着众多的人们。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 ⑤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 ⑥ 更加和平、更加繁荣。‎ ‎ A.‎ 历来 不仅 依然 也 秉持 得 ‎ B.‎ 一向 既 同时 更 秉承 的 ‎ C.‎ 历来 不仅 仍然 还 秉承 的 ‎ D.‎ 一直 既 总是 也 秉持 得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题中从后往前选,最后一句“更加和平,更加繁荣”是补语,取“得”弃“的”;第二句根据“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关系”取递进舍并列,根据句意,选“不仅”更符合语境。‎ 点睛: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 1.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五、不要滥用关联词。例如: 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 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滥用“但是”,应删去。‎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航空航天技术是国之重器,每次对航天成果的命名,实际也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一次宣介。2013年,中国首辆月球车的命名__①__,通过近350万网友的投票,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此后,越来越多的航天成果采取了向公众征名的方式,“玉兔”月球车、“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命名,都__②__,深受民众喜爱。可以说,__③__,征名活动则是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实力的提升又必将对推广科技实力影响产生正面作用。‎ ‎【答案】①采取网上向公众征名的方式 ②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国文化 ③航天成果体现的是科技硬实力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 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历时3年完成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2016年9月13日在京发布。根据下图,简要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90字。‎ ‎【答案】示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注意要素内容及字数要求分析。‎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拾金不昧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答案】行不分大小,爱心没有级别 心有大爱的人,不会忽略任何利益他人的“小”事情。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留心细节,那种极其自然的流露是他们的天性习他们,修炼自己,成为象他们那样的人。 ...‎ 牢记特蕾莎修女的箴言“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用我们的一言一行去实践。‎ 火车就要启动的时候,一位老人急匆匆地踏上车门,一只脚不小心被车门夹了一下,鞋子掉在了车门外。火车启动后,老人毫不犹豫地脱下另一只鞋,从窗口扔了出去。周围的乘客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丢掉,老人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得到一双鞋,而不是一只鞋。”‎ 据说这位老人就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甘地。在印度,他被人们尊称为“圣雄”。一个人能随时随处想到那些需要关爱与帮助的人,他不是圣人是什么?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想和这样做,那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像春天般温暖。正如韦唯在《爱的奉献》里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 黑川利雄是日本著名的内科专家,他在研究癌症治疗方面卓有成效。黑川利雄有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每到冬天,他就在口袋里放一个手炉,使手总是保持热乎乎的。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的回答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 他说,到癌症研究所来就诊的,都是些饱受病魔缠身之苦、抱着极大求生希望的病人。面对医生,他们心中的忧虑及期望之情可想而知。如果他们一来就握到了一双温暖的手,就会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而假如握到的是一双冰冷的、毫无生气的手,病人的心也许就会发凉,因而对生命失去希望。 ‎ 黑川利雄总是用一双温暖的手诊断,让病人感觉安心、信赖,带给他们希望。那的确是一双充满了神奇魔力的手,它把坚定的信念和无声的关怀默默地传递给了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 ‎ 著名作家蒋子龙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到他在戈壁滩上吃西瓜时的情景。吃完了,将瓜皮向远处用力地甩出——这里是不会有人罚款的。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主人却跑过去把他丢弃的瓜皮捡回来,扣放在路边,说扣着放可以尽量保持西瓜皮的水分,万一后面有意外断了水的人,西瓜皮可解他们的一时之急。他还说,“这是规矩。”‎ 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规矩!看起来虽是举手之劳,但那种为他人着想的理念早已渗透到了骨髓里,否则就很难做出这样的举动。 ‎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视为“贫民窟的圣人”的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这些小事就是善事,善事应当被视作大爱之举。 ‎ 善行不分大小,爱心没有级别。正如美国女诗人艾蜜莉•狄金逊所说:“若我能挽救一颗心免于破碎,我将不虚此生;若我能抚慰一个生命的创伤,或纾缓一个人的苦痛,或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返窝巢,我将不虚此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1)可从整幅漫画立意:小小的5毛钱,却引起了大风波。警察的做法体现了新的人本理念,硬币面值虽小,兹事体大,培养正气,应该从小做起。(2)可从警察的角度立意:要为孩子健康成长撑起一片道德的天空。要保护宝贵纯洁的童心。(3)可从孩子的角度立意: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不分大小。(4)可从喷口水者的角度立意:不要让善举淹没在口水中。愤世嫉俗者,可以休矣。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点睛: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辛辣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或事。考生可选择任意一点,联系实际,发表议论,阐述看法。如果采用记叙文形式,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心理活动、叙议结合等来表现某个主题。只要从漫画出发,符合漫画寓意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