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1 任务3 概念理解题——群文通练 Word版含解析
(限时 35 分钟) 导读 艺术欣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 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艺术审美鉴赏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艺术审 美鉴赏有其特有的性质和特点。文学欣赏与审美鉴赏方面的文章,内容契合语文 学科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对于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9 分)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 关怀三个方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 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 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 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 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 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 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 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 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 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 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 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 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 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 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摘编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 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 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 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 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 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 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 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 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 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 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 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 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 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 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 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 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 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 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 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 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 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摘编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 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面向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 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 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 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 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 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 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必 须要如实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B.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将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建立 某种必然性联系的做法意义不大。 C.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 后者则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 D.以上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 活,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 D [A 项,“如实”错;B 项,“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错;C 项,“作者所 见所历”错。]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 遍性现实,而后者往往更能引起社会共鸣。 B.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象,但是必须要遵循“现 实逻辑”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 C.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 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 D.要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的真实性”,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 还要依靠各种表达技巧,如夸张、想象等。 C [C 项,“因此十分流行”错,从文中可以看出,这是强加因果。]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3 分)( ) A.祥林嫂遭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时惨死在冰 天雪地里。 B.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杀死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 自刎而死。 C.诸葛亮足智多谋,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七擒孟获、弹琴退敌,赢得了后 人的赞誉。 D.林冲被高俅多次设计陷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夜杀死仇人,上梁山走上 反抗的道路。 B [B 项所说的内容并不是“文学的真实性”,而是“历史真实”。]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答案] 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②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严谨周密;③运用了例证法,论据典型,有说服力。 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 的。(6 分) [答案] 《孔雀东南飞》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写刘兰芝和焦仲卿 双双殉情,化鸟而飞,这种处理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表现了人们对封建家 长制的抗争,对婚姻自主生活的向往,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 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19 分) 材料一: 艺术的发展与人类整个发展进程紧密相关,这方面,科技也是如此。科技和 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形,比如,达·芬奇的绘画里就涉及解剖学,他用一种 美术的概念让人们对解剖学获得认知;照相机的出现导致了印象派的出现,印象 派最重要的代表人雷诺阿,他的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这也导致西方的绘画在 某一段时期内,一直跟科技的东西有一种反向思维,艺术家们希望绘画艺术离照 片尽可能远一些,画家在创作时更多的是从照片里找到他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但 形成的绘画作品还是希望寻找艺术本体的价值。 AI 的出现无疑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 知。艺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甚至会是颠覆性的。事实 上,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颠覆人类原来的认知方式。今天我们探讨未来 AI 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不会超越人类,这也就牵涉到精神的东西能不能和人本身分离 开?艺术创作和精神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 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目前我们了解到的 AI 的创作实际上都是把不同艺术家的风 格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最后呈现出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这件新的“艺术作 品”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AI 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的更新, 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们的数据更新来完成。 关于 AI 时代的艺术创作有没有边界?我觉得艺术跟别的领域一样,它的边界 也是处于不断地被提出和不断地被打破的过程中,艺术发展的边界也一直在不断 拓展。所以,今天我们关于“AI 时代的艺术边界”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无限的讨论, 艺术与科技的相互影响还会继续发展,我们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 的提升。 (摘编自张子康《艺术发展的边界在不断拓展》) 材料二: 艺术与科学,都是深入现实,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及其真实 性、唯一性。艺术、艺术品、艺术家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同样,科学、技术、 科学家的概念也有着本质区别。 艺术是“提炼”的“神似”,而 AI“艺术品”是“模仿”的“形似”,“提 炼”与“模仿”有着本质区别。“提炼”是有生命力的,而“模仿”没有生命力。 人乃万物之灵,有与生俱来的直觉、灵感、感情与智慧。每个人都是大自然 独创的拥有最高智慧的艺术,因此都具有唯一性。如无唯一性,我们的“人脸识 别”技术便无法应用。如此说来,AI 颠覆艺术的可能性便不存在,包括生物学上 的克隆人,也不是真正的人类。在我看来,凡可被 AI 取代者,均不能称之为艺术。 如今的 AI 也只是技术上的应用创新,而非科学创新,如今的智能机器人科学理论 仍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提出的。诚然,智能机器人会淘汰大部分工作,其中 包括大量简单重复的、高危的工作。但智能作诗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 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诗作,高水平的、独创性的、蕴含诗人丰富情感的、 紧跟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诗作仍然会存在,而且生命力会很强。同样,智能绘画 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画作,具有独创性 的、蕴含人类创作者丰富情感的画作永远有生命力。纵观艺术史,历史对艺术作 品的自然淘汰不也是如此吗?我们能读到的经典诗作、画作,必是代表当时最高 水平的诗作、画作,而大部分普通的诗作、画作被历史淘汰了,当然这个淘汰的 时间很长。因此,AI 的出现,也可以认为是人类主动应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 汰的时间缩短。 我相信,未来,艺术会借助科技的手段,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科技手段可 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同样,艺术家的想象力也会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 (摘编自韩倚云《AI 时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 为代表的科技高速发展,更多的新技术 和新应用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同时,这些科技也逐步与艺术融合,为艺术创 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更多元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各类主体艺术创新活力, 创造出更多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AI 时代,包括京东方在内的不少科技企业都在持续探索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更 多可能性,依托各自的技术积累以及在人工智能、艺术大数据领域的应用探索, 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了一些和传统体验完全不一样的数字艺术欣赏与 交易平台,并通过与传统艺术机构和艺术创作者合作,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 产品与服务,让大众能随时随地接受艺术和美学的熏陶,甚至欣赏到一些原本遥 不可及的艺术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然,AI 时代,数字化艺术品标准也亟待确立。数字化艺术品标准的确立, 有助于使未来艺术呈现形式更加丰富,也有助于更多数字艺术馆的打造。让大众 的艺术欣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美术馆、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可通过标准化 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 (摘编自罗娇《科技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认为,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一直存在并继续发展,AI 时代艺术发展 的边界将无限拓展。 B.材料二认为,科技手段可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 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 C.材料三认为,科技与艺术相融合,创造更多二者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高 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 D.三则材料都认为 AI 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其实呈现的是人类 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 C [A 项,“AI 时代艺术发展的边界将无限拓展”与材料一末段文意不符;B 项,“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与材料二末段文意不符;D 项, 以偏概全。]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艺术体系无疑会受到 AI 时代非常明显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但艺术不 会被 AI 取代。 B.材料一提到的“反向思维”指某一时期西方绘画希望避开科技的影响,而 追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C.艺术与科学都反映客观世界,但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有生命力,而 AI“艺 术品”则没有生命力。 D.智能机器人只会淘汰无独创性、感情贫乏、脱离时代的艺术作品,不会影 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 D [D 项,“不会影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错,原文是“AI 的出现,也可以 认为是人类主动应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汰的时间缩短”。] 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需要超乎寻常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 去挖掘有价值的瞬间和现象。 B.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 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 C.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使得科技有了伦理考量,而且也让科技发现和创新 成为无限可能。 D.如果 AI 艺术突破了既有的艺术边界,那也不是 AI 艺术的突破,而是人 类运用 AI 的突破与延伸。 B [材料三的观点是“科技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B 项说的是科技为 艺术提供了新的载体,符合此观点。而 A 项错误在于这句是说科学家、艺术家应 该具有独具的观察视角、敏锐的洞察发现能力;C 项说的是艺术对科技发展的作 用;D 项说的是 AI 艺术发展边界的问题。] 9.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答案] ①运用例证法。第一段运用达·芬奇绘画涉及解剖学,印象派代表人 物雷诺阿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的实例,论证“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 形”的观点。②多用疑问句拓展论证思路。第二段连用两个问句,最后一段用问 句开头,自问自答,既引发思考,强化了下面的论述内容,又拓展了论证思路。 ★10.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简要说明“艺术供给”的内涵和主要形式。(6 分) [答案] ①内涵:一是激发各类主体艺术创新活力,二是为艺术创作、收藏、 传播、展示等提供多元形式和手段。②形式: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数 字艺术欣赏与交易平台,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产品与服务;打造数字艺术馆 (或美术馆、博物馆),让艺术品通过标准化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 家万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