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寒假测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寒假测试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民主是最坏的制度,但其他已尝试的制度更坏。”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情况可能如此。许多中国人将这句名言意译为“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也就是中国伟大战略家孙子所说的“下下策”,它至少可以保证不合适的领导人出局。     在许多西方国家里,多党民主制度早已演变成一种“游戏民主”,即把民主等同于竞选,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把政治营销等同于拼金钱、拼资源、拼公关、拼谋略、拼形象、拼演艺表演;政客所做的承诺无需兑现,只要有助于打胜选战就行。这种没有“选贤任能”理念的“游戏民主”所产生的领导人能说会道者居多,能干者极少。     中国已经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这套制度建设意味着,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晋升都经过大量的基层锻炼t经过不同岗位的工作实践,经过包括初步考察、征求意见、民谓、评估、投票、公示等一系列列程序。中国通过政治制度上的创新,已经产生了一种制度安排,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上上策”与保底的“下下策”的结合。     从思想传承来看,这种“事业咸败,关键在人”的思想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源迭流长。     从制度传承来看,中国选贤任能的制度源于科举选拔制度,也融八丁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做法。如民调和选举等。这种集古夸优势和中外长处为一体的制度安排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大制度保证。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就选举政治提出过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他说,如果你患了病,你是到广场上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你一定会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那么治理一个国家,其责任和难度百倍于治疗一种疾病,你该找谁呢?柏拉图提出的问题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很多国家就是因为一人一票选出了恶人而走向了灾难。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德国的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却选出了仇恨人类的希特勒执政,最终不仅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也差一点毁掉了整个西方文明。     西方自由派曾创造出一种“制度万能论”的话语:只要制度好,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选个傻瓜治国也没有关系。但随着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随着中国和中国模式的迅速崛起,这种“制度万能论”不攻自破。更何况,不同的制度各有优势,西式民主绝非最好的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有其优越性。 (摘编自《北京日报》张维为《中国的“选贤任能”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多党民主制度是最坏的制度,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所产生的领导人能干者极少,最终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B.中国的“选贤任能”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力争选出德才兼备的领导人。 C.中国选贤任能的制度集古今优势和中外长处为一体,说明西式民主绝非最好的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有其优越性。 D.德国人选出了仇恨人类的希特勒执政,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差一点毁掉了整个西方文明,他们的“理性”徒有其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文章阐述了中国选贤任能制度的特点和渊源,强调了选拔“贤能”的重要性,然后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有优越性的结论。 B.文章在论证时,有破有立,摆事实,讲道理,重点论述了中国选人制度比西方竞选制度更能选出“贤能”之人的深层原因。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西方竞选弊端,突出西方民主国家未能像中国一样继承传统,他们丢弃了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睿智。 D.对于选举领导人,文章先指出西方民主的弊端,接着分析中国选举领导人的方法,最后指出中国方法的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许多中国人把丘吉尔的名言意译为“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是因为西方民主至少可以保证不合适的领导人出局。 B.中国已经把“选拔”和“选举”较好地结合起来,这一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大制度保证。 C.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由于缺少科举选拔制度的锤炼,他们虽然意识到民主是最坏的制度,但无法找到更好地制度。 D.中国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晋升都必须经过大量的基层锻炼,经过不同岗位的工作实践,可以避免产生的领导人只会夸夸其谈。‎ 1. ‎【解析】(1)A.“最终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无中生有; C.强加因果,中国制度的优点不能说明西式民主绝非最好的制度,最后一段“更何况,不同的制度各有优势,西式民主绝非最好的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有其优越性”; D.偷换概念,德国人选出希特勒做领导人,只能说明制度有缺陷,而不是缺少理性,倒数第二段“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却选出了仇恨人类的希特勒执政”。 (2)C.无中生有,文章未说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是由于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说柏拉图的睿智是传统。 (3)C.曲解原文,“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情况可能如此”一句中的“文化背景”绝非指缺少科举制度的锤炼。根据第一段可知“由于缺少科举选拔制度的锤炼”无中生有。   答案: (1)B  (2)C (3)C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2)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棵洋槐树 王奎山       石头要搭一个猪圈,还缺一根檩条,就去屋后刨一棵洋槐树。那棵洋槐树三把来粗,正好是一根檩条的料。石头刚刚刨了几下,结实过来了。结实说,石头,你干啥呢?石头说,我刨树搭猪圈呀,正好缺一根檩条。结实说,你刨树也不跟我商量一下,就刨呀?石头说,笑话,我刨我自己的树,跟你商量个啥?结实说,那是你的树?你敢说那是你的树?石头说,长在我的宅子上,不是我的树是谁的树?结实说,长在你的宅子上不假,可你也得看看是怎么长出来的,那是我的洋槐树的根串过去的。不是我的洋槐树的根串过去,你宅子上会凭空长出一棵洋槐树来?这个道理,石头自然明白。自己的宅子上有椿树,有杨树,就是没有洋槐树。这惟一的一棵洋槐树,明显是从结实的宅子上串过来的。但是,树既然长到自己宅子上了,不是自己的又是谁的呢?正因为石头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所以他认为结实的纠缠纯属胡闹,于是,也就没有把结实的话放在心里。他不再理会结实,继续去刨树。但是,结实也同样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因此,当石头不听他的警告继续挥镢刨树的时候,结实将腿一伸,伸到了石头的镢头下面。结实说,你有种,你就刨吧。石头虽然气愤,但为了不闹出更大的乱子,只好悻悻然地收起镢头,回家去了。       石头回到家里,越想越生气,就找村主任去了。村主任是石头的远房叔叔。但村主任并不因此而偏袒石头,而是很负责地亲自跑到现场看一看。看过之后,村主任对石头说,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串过来的。石头说,可它明明长在我的宅子上。村主任说,我没说不是长在你的宅子上,我是说,这棵洋槐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串过来的。石头说,那你说咋办?村主任笑笑说,石头,一棵树,顶多也就值个十块八块的。为这样一棵树,弄得两个人脸红脖子粗的伤了和气,划算吗?石头气鼓鼓地站在那里,不说话。村主任说,你看这样行不行,这棵树算你们两家的,对半儿分,一家一半。你要用树,行,给结实出五块钱。石头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当村主任的叔叔话说出来了,总不能驳了叔叔的面子呀,为了这一件小事驳了叔叔的面子,今后还咋求叔叔办事哩?想到这里,石头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见石头点了头,村主任觉得有门儿,就去找结实去了。不料,结实一听村主任的意见,火了,说,你们叔侄俩勾结好了来挤兑我,当我是傻瓜呀?那棵树本来就是我家的,凭啥跟他对半儿分?我谁也不跟他分,我就要那棵树。       石头一听结实不愿意,心里的火气更大。石头心里说,那棵树本来就百分之百是我的。我完全是看在叔叔的面子上才同意和你对半儿分的。如今,你不乐意,我还更不乐意呢。于是,石头反悔了他原来和村主任达成的协议,也坚持说那棵树完全是自己的。       石头决定先下手为强,瞅了个机会,把那棵洋槐树刨倒了。结实得到消息,也掂了一把镢头怒气冲冲地赶了过来。结实虽然怒气冲冲,虽然手里掂了一把镢头,但他并不敢拿镢头往石头身上刨,他还没那个胆量。于是,结实就用镢头去刨那棵树。结实运足力气,照准树身一镢头刨下去,喀嚓一下,镢头的利刃深深地钻进树身里,把树身一劈两半。石头见结实一镢头把树身劈成了两半,不能当檩条用了,也用镢头去劈那树身。就这样,两个人像是在比赛劈柴一样,你一下,我一下,你一下,我一下,不一会儿,那棵三把粗可以当檩条用的洋槐树,就被劈成了一堆碎木片片。       围观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被两个人的行为逗乐了,都嘻嘻哈哈地笑。有的人,甚至笑得捂着肚子蹲到了地上。大家都说,真好玩儿!       弄到最后,连石头和结实两个人也不由得跟着大伙儿笑了起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石头对长在自己屋后的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因为他认为树长在自己的宅子上就是自己的,这恰恰证明了他的蛮不讲理,胡搅蛮缠。 B ‎、小说中的村主任算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他试图调解石头和结实的纠纷,这个人物的出现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C、关于石头和结实刨树的场面描写略带戏谑和夸张,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人物丑态跃然纸上,表达出作者轻视和不屑的态度。 D、小说在石头和结实的争吵声中开始,在围观人群的哄笑声中结束,争吵表现了石头和结实的互不相让,哄笑表现了围观人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 (2)小说中的结实这一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以“笑”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蛮不讲理,胡搅蛮缠”的表述也有夸大之嫌;C.“表达出作者轻视和不屑的态度”不对,作者只是客观叙述,没有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D.“哄笑表现了围观人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不对,这里表明众人对两人的争执的一种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题目要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必须回到文本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诸方面来概括。“当石头不听他的警告继续挥镢刨树的时候,结实将腿一伸,伸到了石头的镢头下面”“结实得到消息,也掂了一把镢头怒气冲冲地赶了过来。结实虽然怒气冲冲,虽然手里掂了一把镢头,但他并不敢拿镢头往石头身上刨,他还没那个胆量”突出其冲动好胜。“结实说,长在你的宅子上不假,可你也得看看是怎么长出来的,那是我的洋槐树的根串过去的”写出其有点自私而不明理。“不料,结实一听村主任的意见,火了,说,你们叔侄俩勾结好了来挤兑我”突出其狭隘、小心眼。“围观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被两个人的行为逗乐了,都嘻嘻哈哈地笑”写出了他城府不深、无大恶。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注意答题时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组织答案,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提示诸方面来进行分析,答案才全面。小说最后以“笑”结尾的好处,表现在情节结构上,与前面的内容构成突转,使得小说内容跌宕起伏,更具波澜;人物形象塑造上,石头和结实两人的争吵,彰显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突出人性的自私,从而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主题揭示上,小说结尾写出人性的思索的道理,展现出的是一种思考空间,突出文本的核心主题。 答案: (1)B (2)①冲动好胜。为阻止石头继续挥镢刨树,结实将腿一伸,伸到了石头的镢头下面。一口否定村主任的建议。听到石头刨倒树的消息,就立即掂了一把镢头怒气冲冲地赶了过来。等树被石头刨倒了,他一镢头把树身劈成了两半。②有点自私而不明理。只想到那棵洋槐是从自己家洋槐树串出去的,不考虑明显是长在石头宅子上的。坚持一人独享,而一口回绝村主任的劝说。③狭隘、小心眼。因石头和村主任是远方叔侄关系,就疑心两人勾结好了来挤兑他。④城府不深、无大恶。虽然发生争执,但并未因此犯下大错。最后,面对两败俱伤的结果,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被自己的行为逗乐了。 (3‎ ‎)①使情节更有起伏。最后的“笑”与前面的争执构成对比,形成突转效果,使小说情节更加跌宕起伏。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之前的争执体现了他们的争强好胜,自私自利,后面的“笑”表明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人物形象更丰富了。③丰富小说的主题。这一“笑”让主题从批判人们的自私自利,转移到了表现人的自省,体现了人性的复杂。④引发读者思考。巧妙的突转形成戏剧性的效果,可以引发读者关于人性的进一步的思考。 ‎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答案】A;A ‎【解析】(1)A、“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第四段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故选A. (2)B.“不在…而在”说法绝对;C.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D.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里误用为充分条件“只要…就”.故选A. (3‎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差距、国人在发展方面缺少工匠精神,专业技术人才后备不足,建议方面从加大自主创新、引领人们学习工匠精神的品质,树立崇高的民族品牌地位. 答案: (1)A (2)A (3)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答三点既可,1点1分,共3分)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答出两点既可,1 点1 分,共2分,言之成理既可)‎ ‎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庭坚,字才叔,广安军人。进士高第,调成都观察推官,为太学《春秋》博士。绍圣经废,通判汉州。入为枢密院编修文学,坐折简别邹浩免。徽宗召对,除著作佐郎,擢右正言。 帝方锐意图治,进延忠鲠,庭坚在谏列,一时翕然称得人。 庭坚在职逾月,数上封事,其大要言:“世之论孝,必曰绍复神考,然后谓孝。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司马光因时变革,以便百姓,人心所归,不为无补于国家;陈瓘执义论诤,将以去小人,士论所推,不为无益于宫禁。乞尽复光赠典以悦人心,召还瓘言职以慰士论。又士大夫多以继志述事劝陛下者,臣恐必有营私之人,欲主其言以自售,谓复绍先烈非其徒不可,将假名继述,而实自肆焉。今远略之耗于内者,弃不以为守,则兵可息; 特旨之重于法者,删不以为例,则刑可省。近以青唐反叛,弃鄯守湟。既以鄯为可弃,则区区之湟,亦安足守?臣谓并弃湟州便。”庭坚言论深切,退辄焚稿。 是时,议者往往指元祐旧臣在廷者太多。庭坚为帝言司马光、吕公著之贤,且曰:“陛下践阼以来,合人心事甚众,惟夫邪正殊未差别。如光、公著甄叙,但用赦恩,初未尝别其无罪也。”又荐苏轼、苏辙可用,颇忤旨。曾布因称其所论不当,帝命徙为郎,俄出为京东转运判官。任伯雨言庭坚立身有本末,不应罢言职。庭坚亦辞新命,改知汝州,又送吏部。李清臣从而挤之,改通判陈州。 卒,年五十七。绍兴初,诏赠直徽猷阁。(节选白《宋史•张庭坚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 B.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 C.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 D.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太学,始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后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D.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与科举考试等职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张庭坚才智出众。在参加殿试中他考中进士,步入官场后任过成都推官,并担任过太学博士,后来又被皇帝任命为谏官。 B.张庭坚尽职尽责。他任谏官才一个多月,就多次上密奏言事。他认为应因时而变,没必要完全恢复前朝的法令。 C.张庭坚爱惜人才。他任职期间请求恢复司马光、陈瓘的职务;又向皇上举荐苏轼、苏辙,这一建议合乎皇上的心意,被采纳。 D.张庭坚性格耿直。他在上奏中认为司马光改革是人心所向,利于百姓;他也指责过皇上对邪正没有区别。‎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方锐意图治,进延忠鲠,庭坚在谏列,一时翕然称得人。 ②特旨之重于法者,删不以为例,则刑可省。‎ ‎【答案】【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 ‎【解析】(1)B.译为:但前后时机不同,法令也要随着改变,而想一切都恢复,就会偏废,时间长了一定会不利于百姓而招致怨,如此称作孝,可以吗?“法”是“亦随变”的主语,在其前停顿,排除A.“然则”固有词语,不可断,排除D.“而招怨者”是“久必有不便于民”的后果,两句关系紧密,不可断,故选B。 (2)D.科举考试是礼部。 (3)C.“建议合乎皇上的心意,被采纳”错误。原文“又荐苏轼、苏辙可用,颇忤旨”,又举荐苏轼、苏辙可以任用,和皇上的旨意多有抵触。 (4)①“进延”,提拔引进;“谏列”,谏官之列;“翕然”,一致的样子。译为:皇上正锐意图治,提拔引进忠心耿直的人,张庭坚在谏官之列,一时大家一致称赞得到人才。②“特旨”,特别诏令;“重”,这里指违背;“刑”,刑事。译为:那些违背法的特别诏令,可以删去并下不为例,刑事就可以减省。 答案: (1)B ‎ ‎(2)D (3)C (4)①皇上正锐意图治,提拔引进忠心耿直的人,张庭坚在谏官之列,一时大家一致称赞得到人才。②那些违背法的特别诏令,可以删去并下不为例,刑事就可以减省。 译文:        张庭坚字才叔,广安军人。考中进士高等,调任成都观察推官,是太学《春秋》博士。绍圣时经科被废,任汉州通判。入朝为枢密院编修文学官,因以书信告别邹浩被免职。徽宗召他应答,任命他为著作佐郎,提拔为右正言。皇上正锐意图治,提拔引进忠心耿直的人,张庭坚在谏官之列,一时大家一致称赞得到人才。         张庭坚任职一个多月,多次上密奏言事,其主要内容是:“世上的人谈论孝,一定说要继承恢复神宗所实行的,才能称作孝。但前后时机不同,法令也要随着改变,而想一切都恢复,就会偏废,时间长了一定会不利于百姓而招致怨,如此称作孝,可以吗?司马光因时进行改革,以方便百姓,这是人心所向,不是说对国家没有补益;陈罐仗义直言,将斥退小人,这是士子们议论时所推崇的,不是说对皇宫没有益处。请求把赠给司马光的官职都加以恢复以悦人心,恢复陈罐言官职务以安慰士人。还有士大夫大多以继承遗志遵循原有的事来劝陛下,我担心一定有营私的人,想用言论来推销自己,认为恢复继承先辈的遗志,必须用他们这些人才行,将以继承遵循为名,而实际上是要肆意实行自己的主张。现在远方的战事损耗皇上的精力,放弃而不防守,战事就可以停止;那些违背法的特别诏令,可以删去并下不为例,刑事就可以减省。最近因为青唐反叛,放弃了鄯州守湟州。既然认为鄯州可以丢弃,区区湟州,也值得守?我认为把湟州也丢弃为好。”张庭坚的言论深刻切实,退下就把草稿烧掉了。        这时,议论的人往往指责元祜旧臣在朝廷的人太多。张庭坚向皇上谈司焉光、吕公著是贤才,并且说:“陛下即位以来,符合人心的事情很多,但对邪正太没有区别。像司马光、吕公著的甄别,仅用赦恩,当初并不曾甄别他们没有罪。”又举荐苏轼、苏辙可以任用,和皇上的旨意多有抵触。曾布因而说他的议论不适当,皇上命令把他改为郎,不久为京东转运判官。任伯雨说张庭坚立身处事有本末之分,不应该被罢去言官职务。张庭坚也辞去新职,改任汝州知州,又送到吏部。李清臣趁机排挤他,改为陈州通判。       张庭坚去世时五十七岁。绍兴初年,下诏赠直徽猷阁。 (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自    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①,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②,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②彩缋:彩色的绘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D.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2)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 ‎【答案】C ‎【解析】(1)C“遗憾”理解错误,应是诗人“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 (2)本题从“杜陵萧次君”一句,可以看出诗人运用典故,表明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抒发自己不被重用的哀叹;“到骨是风尘”表明内心的不愿意;“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突出自己无法掌握人生命运的无奈与苦痛。 答案: (1)C (2)①对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首联引用萧次君的典故,表明自己仕途与他一样坎坷,升迁次数少,离职却非常频繁,内心深感不平。 ②对自己坚守正道,却不被重用,寂寥落寞的悲叹。颔联写自己像古代圣贤一样,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却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内心感到悲伤。 ③对自己人生志向的坚持与执着。颈联写自己长期四处漂泊为官,到老遭受奔波劳碌之苦,但还是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 ④对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厌烦、痛苦和无奈。尾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自己的命运如布匹一般,任人裁剪,不由自己。“嫌”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厌烦、痛苦和无奈之情。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 自己写了赠送给自己。一个人如果到了需要写东西给自己来自我宽慰、排解的地步,那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孤苦和悲凉?仅诗题就已经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育自比。萧育也是官做得不大,也是频频去官,“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想来这位萧次君也曾经和年轻的杜牧一样充满了理想。遥想年轻的杜牧,也曾经很想“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但是后来呢?纵然胸怀天下,如今却连自己的生活也几乎顾全不了,从里到外,透出了彻骨的落魄和悲凉! 自己虽然出身名门,满腹经纶,也曾经雄心万丈,但是却老大无成,时而居官僻壤,时而纵情歌酒,除了流播人口的风流韵事和艳美歌篇,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夸耀。“饰心无彩绘,到骨是风尘”,萧次君如此,昔年的老杜如此,回顾自己的大半生涯,又何尝不是如此? 行笔至此,作者的思绪其实已经由远而近,由人而己,是为萧次君伤感,又何尝不是为自己呐喊?因此,结尾一句“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是对萧次君不幸命运的感喟,也是为难以掌控命运的自己哀伤:“自己如同布匹锦缎,只能任凭刀尺剪裁,又何尝有一丝的自由?”这一句,应该是古代落魄者的共同心声,凝聚了落魄不偶者共同的悲情,诗人借助萧次君的酒杯,所要浇的,恐怕是普天下失意者共同的块垒。 和杜牧齐名的李商隐有一首《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这首诗借未及成才而成为盘中美餐的竹笋来抒发怀才不遇、有志难展的愤懑抑郁之情,倒可以和杜牧这首《自贻》相参看。而杜牧这首诗,由人及己,由远及近,将一种个性化的情绪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笔思路委婉细腻、结语振聋发聩,很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遂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不朽。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蜀道难》中诗人用 ______ , ______ 两句,从侧面写出蜀道的高险,以此衬托入蜀的艰难。‎ ‎《咏怀古迹(其三)》中标明作者“悲昭君以自悲”的强烈情感的两句是______ , ______。‎ ‎【答案】【小题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小题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小题3】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年轻人跑步健身成时尚,中年人保温杯枸杞水不离手,老年人热衷各种或真或假的健康讲座、养生节目……随着社会发展,国民消费不断升级,老中青群体对健康的热情也          。然而,由于许多国民健康素养都在“及格线”以下,现实中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随处可见,各种养生谣言、骗局          ,疾病高发、医药费支出日益增加,消耗了很多医疗资源。       健康素养是什么?记者在多地街头随机进行了采访,受访人群涵盖老中青三代,得到的回答          。而专家表示,健康素养是个人理解和获取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服务和信息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58%,较2015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定上升态势; (  ),人民群众对各类健康问题的认识水平不均衡,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提升较慢。       专家认为,公众健康素养较差主要体现在无知和误知两方面,这导致一些人遇到健康问题时会在两种极端心态间摇摆:要么讳疾忌医极力回避,不接受治疗;要么极度恐慌          ,盲从各种谣言、广告、偏方,上当受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水涨船高    层出不穷    五花八门    如临大敌 B、情随事迁    层出不穷    天南地北    如临大敌 C、水涨船高    遍地开花    五花八门    如临深渊 D、情随事迁    遍地开花    天南地北    如临深渊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健康素养是个人理解和获取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B、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服务和信息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C、健康素养是个人理解和获取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服务和信息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D、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并且,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仍然较低,城乡、地区、人群间发展不均衡 B、但同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仍然较低,城乡、地区、人群间发展不均衡 C、并且,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城乡、地区、人群间发展不均衡,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D、但同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城乡、地区、人群间发展不均衡,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答案】A;D;B ‎【解析】(1‎ ‎)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情随事迁:思想情感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变化,此处指热情越来越高,故:水涨船高。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遍地开花:形容好事情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此处指骗局接连出现,故:层出不穷。 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化多端;天南地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此处指回答花样多,故:五花八门。 如临大敌: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如临深渊: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此处指把情况看得十分严重,像面临强大的敌人,故:如临大敌。排除BCD。 (2)原句中,“理解和获取”语序不当,应先“理解”再“获取”;“服务和信息”语序不当,应先“信息”再“服务”;句末缺宾语中心语,应补出“的能力”,应改为: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排除ABC。 (3)原文为转折关系,所以用“但同时”;先谈“总体”,再谈局部的“不平衡”,且与后文的“认识水平不均衡”连贯。排除ACD。 答案:(1)A。 (2)D。 (3)B。 (1)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要熟记成语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2)考查修改病句,要熟记病句类型,结合语境准确辨析修改。 (3)考查补充句子,要通读语段,整体把握大意。 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 1. 某校举行20年校庆大典,特邀请一事业有成的校友来为同学们作励志演讲。该校友兴致勃勃地走上讲台即兴演讲,不料,才开讲了几句,台下就一片哗然。下面是该校友演讲词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多次接到母校的召见函,总因各种事务缠身未能成行。今天,我于百忙之中抽身前来,惊闻母校20年庆典,能与同学们一起为母校过生日,大快人心。我也真诚地希望我的经历能够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一些经验或教训。同学们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答案】“召见”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不合语境应该为“邀请”;“与百忙之中抽身”是邀请别人的客套话,用于自己不当,应改为“有幸”;“惊闻”指“听到之后很吃惊”,和语境不符,应该为“欣闻”;“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用词错误,应该为“倍感高兴”;“鼎力”是别人对自己相助的客气用语,用于自己不当,应该为“大力”. 故参考答案为: (1)“召见”改为“邀请”.‎ ‎(2)“于百忙之中抽身”改为“有幸”.‎ ‎(3)“惊闻”改为“欣闻”. (4)“大快人心”改为“倍感高兴”.‎ ‎(5)“鼎力”改为“大力”.‎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语言得体通常从两方面要求: 一、语境要求:讲对象(称谓、语气),讲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讲目的(说什么、怎么说). 二、语体要求:①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特点: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 ②书面语可以分为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其中,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 语言表达得体的误答原因有四:①平时阅读肤浅,分辨不清有关词语对不同对象的使用规律,谦词、敬词使用混乱;②不能理解不同文体对有关词语的一般要求,分不清口语与书面语、文学用语与公文用语、简称与全称、褒义用语与贬义用语的适用对象;③不能进入角色,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词语,以学生腔取代所有的交际语言;④平时语言运用随意,目的性差,不注重语言表达效果. ‎ 1. 下图是兰州市“绿箱子废旧手机回收平台”流程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此图向广大市民介绍废弃手机回收的整个流程,并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加这一环保公益活动。要求:不超过90个字。 答:______。‎ ‎【答案】登录“绿箱子网”,选择驾龄主回收商,将旧手机快递至回收商,回收成功后可换取绿E币或现金,绿E币还可兑换日用品.轻松点击,环保又受益,大家赶快行动吧。‎ ‎【解析】答题时结“绿箱子废旧手机回收平台”流程的示意图进行,按照箭头所指示的方向进行表述,首先是网上登录,然后是选择驾龄主回收商、将旧手机快递至回收商,注意此处有两个箭头,分别指向绿E币和现金,表述时要注意.接下去是指向日用品,最后是大箭头的指向.另外,答题时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 登录“绿箱子网”,选择驾龄主回收商,将旧手机快递至回收商,回收成功后可换取绿E币或现金,绿E币还可兑换日用品.轻松点击,环保又受益,大家赶快行动吧!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图表与文字转换解题方略 (1)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兼顾图表中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2‎ ‎)重视图示内容的变化.这是材料的重要之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3)重视图表中一些提示,如图表下的“注”等. (4)审清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和提示性语言进行答题. ‎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 二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云飞,到山村做了一名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她没有把钱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下,她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沟,切身感受了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的一大堆的问题,年轻女教师只恬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高度决定视野        冰心先生说,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世界就小了.        面对记者的一大堆的问题,年轻女教师只恬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她是想告诉我们“高度决定视野”. 当奔腾的流水在千仞的峭壁之上倾泻而下时,便有了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的磅礴气势;当勇敢凶猛的苍鹰在九万里的高空挥翼翱翔时,便有了展翅苍穹,谁与争锋的昂扬斗志.好水成瀑,鹰击长空,此之谓高度决定视野.        站得高,所以看得远.他们,在兵荒马乱、人心涣散的年代,独上高楼,看到了芸芸众生的喜怒哀愁.于是,屈原吟唱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低语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范仲淹高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子美感叹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们,站在那个高度,决定了他们比凡人看得更远,无论穷、达,皆兼济天下高度.        站得高,所以看得清.常言道:当局者迷.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太白,满心的踌躇壮志,满腹的才华经纶,换得了力士脱靴,贵妃研墨的非凡待遇.然而,他却独上高楼,看清了宦海的浮沉,官场的险恶,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且放白鹿青崖间,举杯邀明月高度.再看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智者,竹仗芒鞋轻胜马的行者,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独上高楼,看清了人生的反复无常.于是,他豁达,他大度,他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们,站在那个高度,感悟到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因为站得高,所以流放到北海牧羊的苏武未曾放大痛苦,在大汉的历史上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因为站得高,所以人比黄花瘦的易安居士豪气地讲述着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回州,即使愁思连蚱蜢舟也载不动,即使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高度决定视野作文3篇初三作文.        冬去春来,花谢花开,周而复始.就如同人生的短暂,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心铭记高度决定视野.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清,才能把对人生的热情倾注在眼前的这片土地上,浇灌生命的花儿.‎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分析立意时,重点抓住关键句.“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让山沟里的孩子走出大山,亲身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这是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见识从未见过的美好现实,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刺激学生发奋学习,努力向上.所以“高楼”就是学生心中的“灯塔”;见识了“高楼”,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参考立意:可写“仰望星空”“知不足而后勇”“精神援助的力量”“激发成功的欲望”等.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本如本则材料中的关键句“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