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线上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线上月考语文试题

高二学年语文5月线上测试(学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观点,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坚信广大的外部世界存在着无限丰富多样的美,人们应当积极地去发现、占有,进而享受这种美。”‎ ‎(选自《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料记载衣裳或由黄帝创造,而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B.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商代衣服材料已摈弃皮革,以丝麻织物为主,甚至出现了极薄的绸子。‎ C. 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建立。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形成,秦代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汉代出现舆服制度。‎ D. 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此后无论服饰如何发展,始终都有上衣下裳分明的样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商代到秦汉时期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来源:学。科。网]‎ B. 文章第一段通过史料、出土文物及其山顶洞人遗址中的骨针、装饰品,追溯了服饰演化史的源头。‎ C. 文章在论证中多次提到等级差别,表明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腐败黑暗,穿衣由身份决定的观点。‎ D. 对于中国服饰的发展,文章不仅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还指出了它的内涵和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织绣工艺得到了巨大进步,衣料不断精细丰富,促进了服装的不断完善。‎ B. 汉代丝绸锦绣产量极多,纺织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这都与统治者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C. 因为汉代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所以他们能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统一起来。‎ D. 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据此当时社会等级的差别可见一斑。‎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河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20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它是那样怕水。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线或无底的深渊。‎ 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出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顽固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脚踢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线。‎ 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座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河到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但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20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骑走。‎ 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80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明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搀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她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地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我这样年轻力壮的汉子尚且费尽心机气喘吁吁而不能,她能让这匹患有神经性恐水症的马跨进河水?‎ 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竞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儿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小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的转化为前进的力,嗒嗒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竞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此事发生在1972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就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事开始马不愿意过河,甚至对过河表现出恐惧,是因为它曾经遭受过洪水的可怕袭击。‎ B. 文中采用了对比写作手法,“我”的年轻力壮与老太太的年迈体衰,马在“我”面前的桀骜不驯与在老太太面前的心神相通,激发读者兴趣,引人深思。‎ C. 小说描写了“我”一次骑马过河的生活片断,并由此感悟出人与动物相处的真谛,给人以生命的思索与启迪。‎ D. 小说语言充满张力。自然环境的壮美,马的个性与飘逸,老太太衰弱及其瞬间迸发的力度,都是通过作家精彩的语言描写来传递的。‎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中哈萨克老太太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地要替我骑马过河,表现出老太太不服老的性格。‎ B. 小说最后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老人背后的天山,对老妇人这个形象,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表达出老妇人胸怀与情感的深沉与伟大。。‎ C. 小说在最后点明时间是1972年、地点是贡乃斯草原,以及天山,起到了点明并深化主旨的作用。只有在这个没有被现代文明侵染的时间和地点,才会有老太太和大青灰马那样令人感动的故事。。‎ D. 通过对比突出老妇人与马之间息息相通,表现了生命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⑥年年如此。[来源:Z+xx+k.Com]‎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⑨1982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说有几件东西是不能离开的,那么,这盏小油灯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假如不曾有小油灯的陪伴照耀,我想在我们那个连老师都配不齐的学校,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考上大学的。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经常被我们男生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从那天起,我似乎懂得了更多的东西。‎ ‎⑩四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们却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变迁,照耀我前行的路,给我以启迪。‎ ‎⑪其实,“灯如红豆最相思”的上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也许这是我思念灯的又一缘由或写完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获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9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句,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B.第⑤段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制新衣的忙碌和深沉的爱。‎ C.第⑧段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D.文章叙写回忆,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7.对文中画线句子“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灯相思”指“我”思念灯下赶制新衣的母亲、灯下对账的父亲、借灯给“我”的女同学等。‎ B.“对灯相思”是因为这些“灯”见证着人性中的爱、正直、善良、宽容等,记录着社会的变迁,温暖着“我”的心灵,陪伴“我”长大。‎ C.“把灯和书联系起来”又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多读点书,可以在我们心中点亮一盏灯,提升自我,照亮人生。‎ D.“灯如红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灯相思的情感和对灯下美好人物及人物品质的感怀;运用了比喻手法,把“灯”比作“红豆”,暗含相思之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31日凌晨,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的我国首座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昌赣高铁赣州赣江特大桥顺利合龙,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赣江特大桥,全长2.156公里,具有“水深、桩长、塔高、大跨”的特点。该桥主跨长300米,主跨塔底以上索塔全高120.6米,是昌赣高铁全线3座跨赣江的特大桥之一,以其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被业内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 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该桥梁在结构设计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即首次将索塔钢锚箱结构、锚拉板、箱形钢-混组合梁、新形钢-混结合段构造连接技术应用于国内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桥梁结构变形的影响。‎ 为满足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列车通行要求,赣江特大桥在设计和施工中进行了全方位技术创新,全面采用了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建造相关技术,首次提出并推行铁轨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成为了现代智能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摘编自《中国桥又有新突破》)‎ 材料二:‎ ‎“高铁是我国‘走出去’的闪亮名片,我认为桥梁建筑也可以作为我国‘走出去’的名片之一。”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启贤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2014年底,“湖北造”大桥首次搬上欧洲大陆。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个基建项目——塞尔维亚泽蒙大桥主桥通车。2014年12月18日,塞尔维亚领导人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共同出席大桥竣工仪式时,对中方施工人员说:“你们在欧洲打造了一张中国名片,一座中国地标!”‎ 武汉军团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仍要追赶差距、奋力超越。‎ ‎“主要是理念、规范上的差距。”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认为,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在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设计理论研究、结构全寿命周期和耐久性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对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上也存在不足。“懂技术、会管理、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刘自明说,中外文化价值观差别大,如果对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了解不够,易发生文化碰撞。‎ 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副总经理黄少鹏认为,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技术上没问题,差距是全产业链竞争力不强,尤其是金融能力。他举例说,我国桥梁产业在国际上的竞标最大压力来自韩国公司,近几年世界著名的几座桥梁多来自韩国公司。这些韩国公司有诸如三星、现代等大财团的支持,全产业链竞争力强,敢接连法国万喜公司都不能接的项目。如何进一步做大湖北、中国的桥梁产业,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摘编自《“中国桥”,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材料三:‎ 在世界桥梁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中国桥”为何如此之“牛”?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是屡创奇迹的法宝。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目前,中国已拥有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成套技术、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等多项尖端技术。凭借创新优势,目前世界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10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以上。‎ 恪守匠人精神也是中国桥梁获得世界认可的一大原因。一座赵州桥,在中国屹立了1400余年。如今,这种“赵州桥式”的工匠精神正被中国桥梁建造者所继承,并且洒遍世界。高160米的钢塔拼装工程,全塔57万多个螺旋和螺孔完美对接,拼装精度的误差达到1/2500,远远低于合同约定的1/1000……‎ ‎(摘编自《遍布世界的“中国桥”牛在哪?》)‎ ‎8.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赣江特大桥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在结构设计上创造4项国内首次,是现代智能铁路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B. 海外人才队伍力量仍然薄弱,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C. 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技术上没问题。差距主要是金融力竞争力不强。‎ D. 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 ‎9. 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和材料三表明,虽然世界桥梁界流传“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但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不够自信。‎ B. 武汉桥梁界在世界创造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表明“中国桥”获得了世界越来越多的认可。‎ C. 中国桥梁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创新精神、技术追求以及对匠人精神的恪守。‎ D. 中国桥常常有新突破。“中国桥”成为体现中国工匠精神、展示中国形象,联通中外友谊的国家品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纸上做戏,世故里写真 ‎——记连环画家贺友直 舒靓芫 ‎2016年3月16日晚20时30分,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4岁。‎ 说起“泰斗”一词,先生生前特地翻过《辞海》:“哪里是泰山北斗啊,看了心就慌了,哪能敢当啊?画画的,够得上‘画家’已经蛮吃力了,更勿要讲是‘大师’来。”他认为自己只是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 有人曾形容,拍老上海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先生说:“我不敢当。我是从社会底层出来的人,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 ‎1938年先生初到上海,他先在亲戚开的小工厂做工,后在印刷厂做学徒,各行各色人等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那个年代的生活艰辛,工作乏味,他的乐趣是“一个月发一次零用钱,除去剃头洗澡,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先生说过:“我来自民间,所以我懂得斗升小民关心啥。”所以,他把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变成了连环画——《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展示了20世纪上海各行业人物的典型形态和表情,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华君武先生称先生“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冯其庸先生则称先生“画笔实亦史笔”。‎ 抗战时期,先生印象中的上海是一席“畸形的”盛宴:穷人、富人、外国人,混在一起避难;戏院、餐馆、舞厅、妓院,各种纸醉金迷的行当争先恐后地兴起。‎ 如今再没了那畸形的繁华,先生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作饭碗的。1996年我的一个连环画展名字叫《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如果说画里的做戏,是老先生独立于大众而创造,那么画外,先生则过着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从不做戏给任何人看。‎ 任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时,先生原来住在一个“容纳了108将的大办公室”。他不爱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他比喻说“把人放进冰箱格子”一样,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 ‎1955年,先生一家搬进巨鹿路一间30平方米的一居室。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里,真是“一室四厅”。屋子不大,打扫起来也不麻烦,家里不用保姆,先生吃的是老伴为他烧的饭,俩老人一个月退休金加起来,总也花不完。先生拍拍胸口,笑称虽然“买不起房”,但生活上“不差钱”,“天地之大,全在心中”。‎ 先生的生活中,自有一件顽皮可爱的事——爱喝老酒。每天中午和傍晚两个时段,他定会“抿几口老酒”。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老酒,是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每每有熟络的学生去家中做客,总能看到这个老人惬意地抿酒,就像《乘风凉画》里的那位老爷们儿一样,“快活赛过神仙”。‎ 人世间到处都是歌哭与悲欢的交替。在先生真性情的生活中,除了乐得自在,也有另一面。‎ 先生的画传《贺友直自说自画》,就说到过一些关于特殊期间的事情。两年都待在牛棚中,先生始终惦记着家人和孩子们。一次,妻子给他带来一罐辣酱,怕别人看出里面放了肉,就把肉丁切成了肉末。先生看着这些为他精心准备的食物,想着自己无法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们,忍不住号啕大哭。‎ 从牛棚出来以后,先生回家头一桩事就是坐在家中餐桌上,喝老伴为他温的酒。三个幼小的女儿就围在桌边看他吮酒。画到这幅画面,先生忍不住泪如雨下。家庭圆满,儿孙绕膝,有如此的温情,只怕每一个尝过人情冷暖、看过世态炎凉的人都会情难自禁。‎ 饶是到了做戏之外的地方,至于世故已淡的时刻,先生依然有牵挂的事情——连环画。他是谦和的,会非常认真地说自己“思维枯竭了,最近画不出了”。在说这话时,他已经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连环画由盛转衰,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热度。随着国画、油画等画种的价格节节攀升,甚至有“画面以尺定价”的,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那些领域。先生却始终坚持自我,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我们知道,他的傲气不那么锋芒毕露了,但风骨犹存。‎ 他一生为人正直,率真而达观,冷眼给了是是非非,豁达给了坎坎坷坷,固执给了画画描描。对大众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的顶峰。‎ ‎(摘编自《传记文学》2016年5月,有删改)‎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贺友直先生少年家庭贫困,在小工厂做工,见过各行各色人等,对底层生活有直接的感受。‎ B.贺友直先生善于对身边人群、事态进行认真观察,这些观察成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C.贺友直先生在艺术上求真,他善于“观察人间万物”,“画笔实亦史笔”,无论画什么都惟妙惟肖。‎ D.贺友直先生有真性情,他细心体会生活,曾因思念亲人号啕大哭,也曾因家人团聚而潸然泪下。‎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画出了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 B.贺友直在小工厂做工,在印刷厂做学徒时生活艰辛,工作乏味,唯一的乐趣是当每个月发零用钱时,除去剃头洗澡,用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 C.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有一种独特的情愫,不仅把1996年的连环画展命名为《谈情说爱》,而且即使在连环画渐趋衰落的时候也始终画画描描。‎ D.酒是贺友直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他每天都要喝几口酒,以此激发自己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从而创作出了一系列生动逼真的连环画。‎ 二、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朔初来,上书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后稍得亲近。‎ 因奏泰阶之事,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 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久之,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上许之。隆虑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官。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请论。左右皆为昭平言。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朔前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汤汤。’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上乃起。‎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孝文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缰无文;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厕;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失之豪楚,差以千里。’愿陛下留意察之。”‎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而朔尝至太中大夫,后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辞数万言,终不见用。‎ 赞曰: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辨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来源:Z*xx*k.Com]‎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B.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C.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D.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征,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由皇帝征聘社会贤才到朝廷充任官职。文中东方朔即是接受皇帝所“征”才来到朝廷。‎ B. 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职掌刑狱。根据诏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C. 孝文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汉代第三任皇帝刘恒的庙号,史称“汉文帝”。‎ D. “书”,在文中指“五经”中的《尚书》;“易”在文中指解说和发挥《周易》的《易传》,其学说据说源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14.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东方朔自视甚高。他向汉武帝上书自荐,言词不谦虚,对自己评价很高,引起了汉武帝的重视。‎ B. 东方朔善解人意。在汉武帝为处死昭平,觉得有负隆虑公主临终嘱托而悲伤时,他以“圣王为政赏不避仇、诛不避亲”的观点来宽慰汉武帝。‎ C. 东方朔耿直敢言。在武帝问化民之道时,他指出前世圣主率先垂范,注重仁义道德,天下望风成俗,而汉武帝穷奢极侈,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D. 东方朔名过其实。班固认为其虽能言善辩,但因“诙达多端,不名一行”,所以建议始终不被汉武帝采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安春雨初霁[来源:学科网ZXXK]‎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荼。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 B. 颔联语言清新隽永,由听觉感知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 C. 颈联“作草”“分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但背后却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D. 全诗将日常生活写得很有情趣,章法极为谨严,表现了诗人闲居自遣和对于官场生活冷淡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南归①‎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②倚门望③,遥识老莱衣④。‎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②悬知:料想。③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④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 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 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 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17. 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10分)‎ 三、基础检测(48分)‎ ‎1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率尔(shuài) 长乎尔(zhǎng) 为小相(xiàng)‎ B饥馑(jǐn) 千乘之国(shèng) 喟然(kuì)‎ C鼓瑟(sè) 以俟君子(sì) 冠者(guàn) ‎ D哂之(xí) 浴乎沂(yí) 铿尔(kēng)‎ ‎19.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逆旅:旅舍 良有以也 良:实在 B.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大自然 会桃花之芳园 会:适逢,正赶上 C.群季俊秀 季:指弟弟 幽赏未已 幽:景致 D.飞羽觞而醉月 飞:飞快传递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伸:抒发 ‎2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C.既然已,勿动勿虑 D.少纵则逝矣 ‎21.所含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句不同的是(  )‎ A.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B.但观之,慎弗声 C.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D.客初至,不冠不袜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与世相闻   ②今已显闻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①环诸萧然  ②方山子亦矍然 D.①使从事于其间  ②使骑逐而射之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B.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 ‎24.下列各句,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理,非吾业也 B.故不我若也 C.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吾又何能为哉 ‎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加之以师旅(侵略)  ②比及三年(等到)  ③如会同(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④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 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  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C. ①③⑥⑦ D. ②④⑤⑧‎ ‎2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 ‎⑧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 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 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 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 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27.下列句子中的“为”字,和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苦为河伯娶妇。‎ A.云是当为河伯妇。 B.为治斋宫河上。‎ C.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 D.以为西门君所为也。‎ ‎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B.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C.余谪居于黄 谪:降职。 D.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2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B.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C.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名我固当 ‎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敬仰 B.往往阳狂垢污 阳:表面 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等同 D.余谪居于黄 谪:贬官 ‎31.下列对《大铁槌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介绍宋将军的“工技击”“雄健”,是为了衬托大铁椎的勇武。用了以勇衬勇的表现手法。 B、文中描写了大铁椎的外貌和言行,表现了大铁椎身怀绝技,轻捷善战的个性特征。 C、文中写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目的是说明他是一个胆小鬼。 D、“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渲染了战前的肃杀气氛。‎ ‎32.《将进酒》中运用“陈王昔时宴平乐”的典故的作用是( )‎ A.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表现美好的追求。‎ B.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表现现在生活的自在。‎ C.借陈王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D.借陈王曹植的典故感叹今非昔比。‎ ‎33.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柳屯田”,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B.柳宗元留世诗文作品有600余篇,其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有所寄托,存有《河东先生集》。其诗歌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C.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中仅有的两个唐朝作家。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D.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种树郭橐驼传》写以种树为业的郭橐驼的事迹,并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进一步阐明治国之道。‎ 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源自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日常,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批批历史悠久、____‎ ‎ 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优化固化,运动会产生的辐射 不断延伸。( )人们逐渐认识到它是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了项目的广泛普及。‎ 在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战中,民族传统体育发挥了积极作用,____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和宣传推广,贵州的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产业+旅游”的发展路径。民族体育项目发展得好,可以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____,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它)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 ‎3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妙绝伦 效应 依靠 获得感 B. 精彩纷呈 效果 依靠 责任感 C. 美妙绝伦 效果 依托 责任感 D. 精彩纷呈 效应 依托 获得感 ‎3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文化的盛筵,也是竞技的舞台,同时也在传递友谊,凝聚共识。‎ B.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的盛筵,同时也在凝聚共识,传递友谊。‎ C.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的盛筵,同时也在传递友谊,凝聚共识。‎ D.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文化的盛筵,也是竞技的舞台,同时也在凝聚共识,传递友谊。‎ ‎3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同时也有利于补齐全民健康短板,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提升生活质量,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 B. 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补齐全民健康短板,它可以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计划。‎ C. 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 D. 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它还能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计划。‎ ‎3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亲爱的学长,我是一名高一新生,得知您比我高一届,请恕我冒昧,让我叫您一声大哥吧!(书信)‎ B.你姐姐与小女是高中同班同学,今后有事需要帮忙的,我会两肋插刀,在所不辞。‎ C.二十年的友谊,我怎会忘记呢?当年分别时你惠赠我一块表,我至今仍然视若珍宝。‎ D.我代表主办方和观众们对令尊的获奖表示祝贺,希望他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颁奖词)‎ ‎3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火车过了敦煌,从车窗向外望去,我的心灵为之一震,茫茫大漠,赤地千里,沙丘连绵,万物绝踪。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旷远和雄浑从心底涌起。‎ B.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短小精悍,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他又发表了《神鞭》等优秀作品。‎ C.除了馒头配白开水,老李三个月来不识肉滋味,今日结束了户外工作,终于能尝鼎一脔。‎ D.我头上树木的宏伟、四周灌木的纤丽、脚下花草的纷繁使我目不转睛,不知道应该观赏还是赞叹。‎ ‎3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三名海豹突击队员搭乘两架隐形版黑鹰直升机,神不知鬼不觉地悄然穿越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成功地躲过巴基斯坦防空雷达的监控。‎ B.《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君子之国”。‎ C.由于种粮效应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兴趣不大,据统计,大相村今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积大约达到43%以上。‎ D.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4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在大家的鼓励帮助下,拙作最终出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还望大家说出愚见,让我有更多进步。‎ B.小店开张之际,热忱欢迎广大顾客朋友惠顾,我们将不遗余力,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C.些许小事也要论出输赢,可见二位心胸狭窄,对于这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我会钧裁你们两个。‎ D.小事不值一提,谁不犯错误,我会海涵的,你今后做事情也要多想想,不能脑子一热啥事都做。‎ ‎41.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是柳宗元离开永州后,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筹资修建的。‎ ‎②进入庙中,我们在中厅参观了柳宗元生平事迹陈列。‎ ‎③大门两侧刻的楹联歌颂了柳宗元的生平政绩,也巧妙地道出了庙祀主题。‎ ‎④柳子庙坐落在永州城内潇水西岸。‎ ‎⑤我和同行数人怀着对这位先贤哲人景仰之心双手合十依次深情地膜拜。‎ ‎⑥庙门正上方竖排石刻“柳子庙”三个苍劲雄伟的大字。‎ ‎⑦在后殿大堂,柳宗元的塑像后墙正中,书有醒目的竖体“利民”两字,这应是其思想的精华。‎ A.④①⑥③②⑦⑤ B.④①⑦⑤③②⑥‎ C.③②⑦⑤④①⑥ D.③②④①⑥⑦⑤‎ ‎4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分)‎ ‎2014年 9月30日首个烈士纪念日,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5年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2017年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 ‎ 2018年 亵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抗战遗址的精日分子被拘留,《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 ‎ 作为畅享着新时代岁月静好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文语段。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结构完整,150字左右。‎ 高二学年语文5月线上测试(答案)‎ ‎1. A 。 B项,“商代衣服材料已摈弃皮革”,理解错误,原文“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C项,“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建立。”,分析错误,“中国冠服制度,周代已完整完善。”D项,“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混淆概念,应该是“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服饰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2. C 。C项,“表明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腐败黑暗,穿衣由身份决定的观点。” 无中生有,文中并无此依据。‎ ‎3. C 。C项,因果倒置。应为“汉人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所以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 ‎4. A 。A项,“故事开始马不愿意过河,甚至对过河表现出恐惧,是因为它曾经遭受过洪水的可怕袭击。”错误。根据原文,“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马不愿过河不是因为它曾经遭受过洪水的可怕袭击。A错误。‎ ‎5. A【解析】“表现出老太太不服老的性格”于文无据。‎ ‎6.C [C项,文章写“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表现“父亲”对工作负责的形象,而不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7.D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错。“灯如红豆”从标题本身来看,运用了比喻手法,把“灯”比作“红豆”,暗含相思之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8. D 。D项说法绝对,“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中“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的“已经”说法绝对,据材料二“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知,“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的说法扩大了概念外延。故选D。‎ ‎9. A ‎ A项曲解文意,“材料二和材料三表明,虽然世界桥梁界流传‘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但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不够自信”中的中国桥企“不够自信”表述有误,材料二中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据这些信息可知,虽然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但是不能推断中国桥企不够自信。故选A。‎ ‎10.C 解析:C项,“无论画什么都惟妙惟肖”在文中没有依据。‎ ‎11. C 解析:A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只是“有人”的观点。B项,“唯一”有些绝对。D项,夸大了“酒”在贺友直画连环画过程中的作用。‎ ‎12. B “长老贤人通于事”是定语后置,意思是贤明的老人中通晓故事的人,“长老贤人通于事”和“朔时者”是并列成分,不能断开,排除AD。“口谐倡辩”是一个词,意思是言语诙谐善辩,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 ‎13. C C项,“孝文皇帝是汉代第三任皇帝刘恒的庙号”错误。孝文皇帝是是汉代第三任皇帝刘恒的谥号,庙号是太宗。C错误。‎ ‎14. D D项,“班固认为其虽能言善辩,但因“诙达多端,不名一行”,所以建议始终不被汉武帝采纳。”错误。根据原文“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这句话的意思是,然而东方朔名过其实的原因,是因为他诙谐通达机智多变,没有一种行为著名,对答诙谐而近似倡优,不陷入困境好似智者,直言规劝又似直臣,自污其行似。从此句可以判断出,这只是解释了东方朔名过其实的原因,得不出建议不被采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D错误。‎ 参考译文: ‎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等待越级提拔。东方朔刚被征召而来,(就)上书皇帝,言辞(一点也)不谦虚,大大地称赞自己,皇上认为他很有能力,让他在公署待诏。因俸禄微薄,也未能得到汉武帝赏识提拔。后来逐渐得到皇上的亲近。‎ 因为上奏泰阶的事情,皇上授予东方朔太中大夫给事中,赐予黄金百斤。‎ 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过了一段时间,隆虑公主病危,拿黄金千斤、钱千万替昭平君预先赎免死罪,汉武帝答应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日益骄纵,喝醉酒杀死了教导夷安公主的女官,被捕入狱囚禁在内官。因为他是隆虑公主的儿子,‎ 廷尉向皇上请示,请求给昭平君定罪,左石大臣纷纷为昭平说情。皇上说:“我妹妹年老才有这么一个儿子,临死把他托付给我。”于是为昭平君的事流泪叹息,过了好久才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因为我妹妹隆虑公主的缘故而使先帝制定的律法受诬陷,我又有什么面目进祖庙(去见先帝)呢?对下又让我辜负万民。于是批准了廷尉给昭乎君定罪的奏疏,武帝哀痛不能自已,左右的人都非常悲伤。东方朔上前说:“臣听说圣明的君王执政,赏赐不避仇人,诛罚不选择是不是亲骨肉。《尚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坦荡无碍无阻。’这两者,是五帝所看重的,是三王也难以做到的。陛下这样做,因此四海之内广大人民各得其所,天下大幸!臣东方朔举杯敬酒,冒死再次给皇上祝寿。皇上才起身。‎ 当时天下崇尚奢侈靡丽,争相从事工商业,农民纷纷离开农田。武帝很随便地问东 方朔:“我想教化人民,是否有什么办法?”东方朔回答说:“孝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他身着黑色粗布衣服,脚穿生皮制成的鞋,用没有饰物的牛皮带挂着剑,铺着莞淆编的草席,兵器像木制的没有利刃,冬衣没有花纹;文帝以道德崇高为美,以仁义为准绳。于是天下人都仰望他的风范形成的淳厚的风俗,显著地教化了百姓。现在陛下嫌长安城内地方小,想在城外筑起建章官,左有凤阙观,右有神明台;土木铺裹着锦绣丝绸,狗马披着五彩布帛;撞响万石重的巨钟,击打声如雷霆的大鼓,使俳优兴事,要郑女起舞。皇土像这样做奢侈之事,却独想让老百娃不奢侈不失去农业,这是难以做到的事。陛下果真能采用东方朔的建议,推倒众多华丽的帐幕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焚毁,拒绝那些善于奔驰的良马表示再不骑用,那么就只有尧舜盛世应该可以和陛下的治绩相比了。《易经》上说:“端正事物的本源,万事才有条理;失之毫厘,相差千里。希望陛下留心鉴察上述之事。”‎ 汉武帝已招览英杰俊士,衡量他们的才能,任用惟恐有失。东方朔曾经官至太中大夫,后来经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都在武帝左右,只是诙谐逗乐的侍从。过了很久,东方朔上书陈奏农战强国之计,趁机诉说只有自己没做过大官,想请求皇上试用。他的奏书数万言,终究没被重用。‎ 赞曰:刘向说他年轻时,多次访问贤明的老人中通晓故事的人和与东方朔同时的人,都说东方朔言语诙谐善辩,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喜欢被平常人称道,所以使得后世有很多人传闻他的事情;而扬雄也认为东方朔言行不够尊师重道,行为不能以德服人,他流传下来的风气和作品像这样轻视。然而东方朔名过其实的原因,是因为他诙谐通达机智多变,没有一种行为著名,对答诙谐而近似倡优,不陷入困境好似智者,直言规劝又似直臣,自污其行却似隐者。‎ ‎15. B B项,“颔联语言清新隽永,由听觉感知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错误。“小楼一夜听春雨”,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B错误。故选B。‎ ‎16. C C项,“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错。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故选C。‎ ‎17. ①衬托。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②用典。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③想象。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到家时的家乡的景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答出两点即可。手法2分,分析3分)‎ 三、基础检测(48分)‎ ‎18. D 【解析】D.哂shěn。‎ ‎19. B 解析:B.会:相会。‎ ‎20. A B项, “而”通“尔”,你们的。C项,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D项, “少”通“稍”,稍微。A项中没有通假,故选A。‎ ‎21. C。“快”,使动用法。其余:“腰”“声”“冠”“袜”都是名词作动词。‎ ‎22. C【解析】A项,①交往,②出名。B项,①对……感到奇怪,②与众不同的。C项,都是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D项,①假使,②让,叫。‎ ‎23. B 【解析】A项,遗像:古义指以前留下的样子,今义指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B项,往往:常常,古今同义。C项,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D项,从事:古义指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24. C 【解析】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宾语前置句。‎ ‎25. B 【解析】①师旅:侵略的军队;⑤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 ‎26. A 【解析】①③④⑦是名词 用作动词,“名”意思是“命名”,“实”意思是“结果实”,“筑”意思是“捣土”,“爪”意思是“抓”;②⑧是名词作状语,“旦”“暮”意思是“在早上”“在晚上”,“日”意思是“一天天地”;⑤⑥⑨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硕茂”意思是“使……长得高大茂盛”,“蕃”意思是“使……结果实多”,“蕃”“安”意思是“使……繁衍生息”“使……民心安定”。‎ ‎27. B(例句和B都当“替,给”讲)‎ ‎28. B项, 解析: “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29. C【解析】A项,蕃,使……多,使动用法;B项,传,记载,名词做动词;D项,名,起名,名词做动词。‎ ‎30. B [阳:同“佯”,假装。]‎ ‎31. C 目的是突出大铁椎的英勇。‎ ‎32. C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自离开长安以来的愤激之情,A、B、D三项都不是作者的真正用意。故选C。‎ ‎33. A【解析】“柳屯田”指的是柳永。‎ ‎34. D ①美妙绝伦:美好,奇妙,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此处指的是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对象不符。精彩纷呈:美好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由前文“一批批”可知,此处应选用“精彩纷呈”。[来源:学|科|网Z|X|X|K]‎ ‎②效应: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效果:指事物或行为、动作产生的有效结果。此处指运动会的辐射方面,应选择“效应”。‎ ‎③依托:依靠、凭借。依靠:为指望(某种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动词);可以依靠的人或物(名词)。由“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和宣传推广”可知,此处选用“依托”。‎ ‎④责任感:是指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获得感:表示获取某种利益所产生的满足感。联系上文“民族体育项目发展得好”,结合下文“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它)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可知,发展的好自然会带来获得感,故此处应用“获得感”。故选D。‎ ‎35. C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本身首先是竞赛,所以先说竞技,冉说文化;再根据下文“人们逐渐认识到”可知,应让“凝聚共识”与“人们逐渐认识到”相衔接。故选C。‎ ‎36. A “增强”和“生活质量”搭配不当,应改为“提升生活质量”;“提升”和“短板”搭配不当,应该为“补齐全民健康短板”;“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它)提升全民健康短板,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语序不当,在顺序上应先补齐全民健康短板,才能增强各族群众身体素质,然后才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助力国家“健康扶贫”行动。故选A。‎ ‎37. C [A项,两人年龄差距不大,前面用了“亲爱的学长”这一语境,所以用“您”来称呼不妥。B项,“两肋插刀”说话不看对象、不注意身份。D项,颁奖的对象是“令尊”,而叮嘱对方“再接再厉”属于长辈对晚辈的鼓励,不妥。]‎ ‎38、 B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解析】A赤地千里,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C尝鼎一脔: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D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此处使用不当,应改为“目不暇接”。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39. B A项,“神不是鬼不觉”与“悄然”语意重复,删除其中一个词语即可。C项,“大约”是指不超过某个数量或范围的意思,而“以上”则是“超过”的意思,因而造成逻辑错误。D项,整句话的主语是“《红楼梦》”,但是第三分句的主语偷换成“中国观众” 。‎ ‎40、B 解析:A项,拙作,我的粗陋之作,为谦称,使用正确。溢于言表,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使用正确。愚见,谦称,自己的意见,使用错误。B项,惠顾,敬称他人的光临,使用正确。不遗余力,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使用正确。C项,钧裁,对上级裁决的敬称,也指恭请做出决定,使用错误。D项,海涵,敬辞,比喻人度量宽大(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使用不正确。‎ ‎41. A.④①⑥③②⑦⑤【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根据语境即上下文答题,要保证排序的句子前后之间逻辑严密,连贯一致。‎ ‎42.‎ ‎(一)解题 这个大事年表指向明确集中,即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这一核心事件,这是写作的出发点。该事件所代表的实际上是中国历史,尤其是抗日战争中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耻辱。而大事年表所列举的事件则是当下富强的中国对待抗日战争尤其是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所持的严正态度,以及所做出的捍卫行动。对国家层面的这些行动,畅享着新时代岁月静好的青年该如何认识,这是本材料的落脚点。把握好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就有章可循了。‎ 要写好一篇议论文,必须解决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题,当然这三个问题也是发表论说常规的逻辑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是什么”。中日关系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尤其近年来日本教科书问题、日本国家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之争、慰安妇问题、日本对南京大屠杀人数的模糊态度等等,都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从2014年到2018年,针对这段历史,国家做出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就是强大起来的中国对历史真面目的捍卫。‎ 再来看“为什么”。2014年12月13日,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然而少数军国主义分子罔顾侵略战争、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不但伤害的中国人民的感情,也误导了包括日本青少年在内的外国人士。更有甚者,一些人亲日媚日的言行,让我们深感不安。我们的青少年必须正确认识历史、铭记历史。‎ 最后来看“怎么办”。作为畅享着新时代岁月静好的青年,我们仅仅铭记历史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牢记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并用实际行动开作最有力的回应。‎ ‎(二)参考立意 ‎1.畅享岁月静好,牢记责任担当。2.今朝唯我爱国郎,不负年少。3.牢记历史,勿忘国耻。4.以历史为鉴,行复兴之路。5.铭记历史,砥砺前行。6.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