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1)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1)下列对这首元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 B.诗的颔联叙述了诗人登上南天门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目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C.诗的颈联主要写诗人居所的今昔变化,强调现在才知以前居处井底多么狭隘,今后即使筑巢枝头也会觉得宽阔。‎ D.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事的老练迥然不同。‎ C [C项,“居所的今昔变化”错,应是对人生的感悟。]‎ ‎(2)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                                    ‎ ‎                                    ‎ ‎                                    ‎ ‎【解析】 抓住张诗中的关键词语“登”“到”等,知晓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所见,所写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再分析杜诗中“望”“会当”等可以看出诗人并未登上山顶,所见之景为想象,是虚写。这样两首诗就区别开了。‎ ‎【答案】 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则是作者登上泰山后亲眼所见之景。杜诗标题中的“望”字,诗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本诗标题中的“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登上泰山之后的亲眼所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通过“雪”“寒灯”“漏声”“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B.“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手法巧妙。‎ C.“铁骑无声望似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 D.词尾间接抒发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 D [D项,“间接抒发感慨”错,应该是“直抒胸臆”。]‎ ‎(2)本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6分)‎ ‎                                    ‎ ‎                                    ‎ ‎                                    ‎ ‎【解析】 解答该题,可以先分析两者的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塞上长城空自许”两句写的都是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但这志向均无法实现。然后分析两者的不同点,“鬓虽残,心未死”强调的是“心未死”,也就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意思。“镜中衰鬓已先斑”强调的是“鬓”“先斑”,侧重点在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上。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2018·吉大附中高三年级四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晚客兴 苏 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 天围故越[注]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 越: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尾联情感“由悲转喜”。‎ B [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故B项不恰当。]‎ ‎(2)本诗尾联在表情达意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6分)‎ ‎                                    ‎ ‎                                    ‎ ‎                                    ‎ ‎【答案】 ①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 (2分)②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2分)③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 (2分)‎ ‎4.(2018·自贡二诊)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江边晚望 刘秉忠①‎ 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 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 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②指画③中。‎ ‎【注】 ①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随忽必烈南征北讨,这首诗歌应写于长江边。②元戎:指忽必烈,当时还未即位当皇帝。③画:通“划”,筹划。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由晚望江景,引出对历史和现实的评说,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 ‎ B.五、六两句用典,表达了对周瑜历史功业的羡慕之意,赞美曹操是真正的英雄。 ‎ C.最后两句写如何攻打偏居东南的南宋,早就已经在忽必烈的准备和谋划之中。 ‎ D.后四句,把千古公认的英雄与现实的豪杰两相对照,表达了对忽必烈的赞美之情。‎ B [B项,“羡慕之意”“赞美”错,“余事业”是说周瑜功业还没有完成,“谩英雄”是说曹操也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2)本诗首联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 ‎                                    ‎ ‎                                    ‎ ‎                                    ‎ ‎【答案】 首句用“白”“青”“红”等颜色词,抓住景物特征,细致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景色的灿烂多姿;(3分)第二句用一动词“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老树、沧波在秋风中的飘摇动荡之态,境界苍茫雄壮。(3分)(或:意象色彩鲜明,构成绚丽苍茫的意境;动静结合)‎ ‎5.(2018·潍坊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新亭①‎ 李 白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情②。‎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②周 (yǐ)情:西晋灭亡后,南渡豪士在新亭宴饮,周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泪。唯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由金陵风景优美起笔,继而写豪士们在新亭聚会,用语平实。‎ B.三、四句写周顗举目四望,风景未变而山河易主,悲从中来,大为哀叹。‎ C.作者选取周顗绝望哀鸣、众人相对哭泣的场景,意在表现国家灭亡的悲痛。‎ D.作者运用典故,取其意而用之,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发人深思。‎ C [C项,意在突出王导的形象。]‎ ‎(2)结合全诗,从尾联“慷慨”一词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6分)‎ ‎                                    ‎ ‎                                    ‎ ‎                                    ‎ ‎【答案】 “慷慨”一词,写出了王导不同于对坐而泣的众人,颂扬了王导的意气激昂以及他忧心国家的情怀;(3分)面对动荡的时局,诗人期望时人能够共同努力,用实际行动来光复山河。(3分)‎ ‎6.(2018·佛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雨过偶书①‎ 王安石 霈然②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③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④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 ①熙宁七年(1074),大旱。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②霈然:雨量充足。③岁功:一年的收成。④枕簟:竹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 B.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了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 突出了雨后的宁静。‎ C.第六句写出雨后凉意怡人,而室内枕簟却被闲置一边,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心境的落寞。‎ D.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C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第六句写的是雨后新凉,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感到舒适,符合王安石自请外放的淡然豁达。“心境的落寞”理解有误。]‎ ‎(2)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                                    ‎ ‎                                    ‎ ‎                                    ‎ ‎【答案】 尾联诗句字面上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写出浮云明白进退之趣。(2分)“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2分)“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2分)‎ ‎7.(2018·枣庄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寒节日寄乡友 齐 己[注]‎ 岁岁逢寒食,寥寥古寺家。‎ 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 原野稀疏雨,江天冷澹霞。‎ 沧浪与湘水,归恨共无涯。‎ ‎【注】 齐己:俗名胡德生,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古寺家”点明了诗人的僧侣身份,“寥寥”这一叠词既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寂,又抒发了诗人凄冷之感。‎ B.“踏青思故里”一句写诗人置身野外,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表达委婉含蓄。‎ C.“垂白”以极简洁之语,写诗人年迈,照应“岁岁”,让诗人的情感更显得沉郁,也让对乡友之情更真挚。‎ D.“归恨共无涯”呼应了“岁岁逢寒食”,让诗歌在时间维度上向着未来和历史两个方向延展,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B [B项,“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理解有误,踏青思故里,可倒装为“‎ 思故里踏青”,而眼前唯有“寥寥古寺家”。]‎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选取其中一种简要赏析。(6分)‎ ‎                                    ‎ ‎                                    ‎ ‎                                    ‎ ‎【答案】 (示例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杨花”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稀疏雨”“冷澹霞”,寄寓着诗人寒食节期间内心的孤冷悲戚之情;“沧浪”“湘水”寄寓着诗人归家不得的无奈和遗憾。(4分)‎ ‎(示例二)想象,对比。(2分)设想故里的乡友们踏青的情景,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并与眼前自己孤单面对杨花开落形成对比。(4分)‎ ‎8.(2018·德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双调]水仙子·咏竹 马谦斋 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渭川①风雨清吟枕,花开时有凤寻②。‎ 文湖州③是个知音。春日临风醉,秋宵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 ‎【注】 ①渭川:渭河,古渭河流域以盛产竹子著称。②“花开”句:传说凤凰喜欢竹实。③文湖州:宋代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以善画竹而闻名。曾为湖州知州,故世称文湖州。‎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句抓住竹子的外形特征和独特的生长个性进行阐发,表达作者对竹子的赞赏。‎ B.“花开”句运用凤凰喜欢竹实的典故,竹子花开自有凤凰来寻,用凤凰的高贵烘托竹子的高洁。‎ C.“文湖州”句借文湖州画竹,表明文与可是竹子的知音,也是我的知音,委婉地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 D.作者是在咏竹,又不止于咏竹,更是借竹抒发孤芳自赏之意,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D [D项,“孤芳自赏之意”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不当,作者借咏竹表明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 ‎(2)赏析“春日临风醉,秋宵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这三句的妙处。(6分)‎ ‎                                    ‎ ‎                                    ‎ ‎                                    ‎ ‎【答案】 ①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对竹子不同时候的姿态进行了生动的描摹;②赋予竹子鲜明的人格色彩,营造了空灵飘逸的意境;③‎ 进一步抒发了对竹子的赞美之情,深化了诗歌主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教师备选】 ‎ ‎9.(2018·黄冈中学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 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B.“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C.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D.词人与友人彻夜谈心赏景,直到窗外渐明,在分别之际,两人互赠诗文。‎ D [D项,“词人与友人彻夜谈心赏景,直到窗外渐明”不对,由下句“夕阳吹角最关情”可知,此时窗外是夕阳西下时分,说“彻夜”“直到窗外渐明”属于臆测。]‎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 ‎                                    ‎ ‎                                    ‎ ‎【答案】 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每点2分)‎ ‎10.(2018·成都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②萧条戴鹖冠③。‎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这首诗为诗人暮年漂泊潭州时所作。②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③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交代写作时间与地点。“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B.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 C.第二句写诗人穷愁潦倒的身世际遇。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鹖冠,点出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 D.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着。 ‎ A [A项,没有“一语双关”;“舟中作”为实写,并无隐喻。]‎ ‎(2)第三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                                    ‎ ‎                                    ‎ ‎                                    ‎ ‎【答案】 ①承接第二联,写舟中所见的蝴蝶翩跹、白鸥远翔之景,呼应题目“舟中作”。(3分)②与尾联抒情形成反转:蝶鸥自在,与诗人的困于舟中的处境形成反衬。(3分)(意思相近即可)‎ ‎11.(2018·太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发商水道中 陈与义①‎ 商水西门语,东风动柳枝。‎ 年华入危涕,世事本前期。‎ 草草檀公②策,茫茫杜老诗③。‎ 山川马前阔,不敢计归时。‎ ‎【注】 ①陈与义(1090 -1138),宋朝诗人。1127年,北虏入寇,诗人南奔,途经河南商水作此诗。②指刘宋将军檀道济,他出击魏军时因粮饷不继而仓促撤兵,致魏军深入。③杜甫有“干戈浩茫茫”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地点是商水西门,时间是春天柳枝飘动的时节,标题表明将从商水出发。‎ B.第二句以春风吹动柳枝烘托离愁别绪,写出奔亡途中、行程催促、不得不离开的伤感。‎ C.“世事本前期”是说眼下时势方艰,但追本求源,也有其前事之因,有命中注定之意。‎ D.诗人借檀公典故有追究北宋贻误战机的罪过之意,借杜诗抒发自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C [C项,不是“命中注定之意”,而是有暗讽北宋王朝之意。]‎ ‎(2)尾联两句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                                    ‎ ‎                                    ‎ ‎                                    ‎ ‎【答案】 前句写景,写出山川的辽远;后句写自己不敢作归乡之计。(2分)以开阔之景反衬难归之情。(2分)与上联中的前途“茫茫”形成情感呼应。(2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菊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①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②,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③,升君白玉堂。‎ 寒 菊 ‎[宋]郑思肖④‎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 ①罗含:东晋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②重露:寒凉的秋露。③泛:以菊花浸酒。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④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1)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均属“咏物诗”,都以“菊”作为主要吟咏对象,并将诗人的情志寄寓其中。‎ B.两首诗均描写出了菊花超逸于群花之上的独特“香气”和“色彩”,以及不畏严酷自然的“傲骨”。‎ C.李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表面写菊花的颜色和香味,实际上写作者的才能,用语含蓄,情韵深厚。‎ D.郑诗中,诗人借助颇富口语气息的“宁可”“何曾”二词,写出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位。‎ B [B项,郑诗中没有描写菊花“色彩”。]‎ ‎(2)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                                    ‎ ‎                                    ‎ ‎                                    ‎ ‎                                    ‎ ‎                                    ‎ ‎【解析】 虽然《菊》中写到了陶渊明,但根本点不是田园,而是借菊表现自己的才干。五、六两句前句写出秋菊傲霜的品格,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他是在担心时不我待,光阴流逝,多少有些迟暮之感。“白玉堂”暗指朝廷,末尾两句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了,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寒菊》一、二句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三、四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答案】 李诗借“菊”侧重表达自己对入朝建功立业的热切希望(或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苦闷)。(1分)李诗先对菊花的“色”“香”进行描摹,并借助陶渊明、罗含的典故表现作者的才能;第三联先写秋菊的傲霜,再写自己的隐忧,第四联笔锋一转,肯定菊花甘愿被酿酒的奉献精神,进而流露出欲入朝建功立业的愿望。(2分)郑诗主要借“菊”表达自己守志抱节的忠贞。(1分)郑诗开篇描摹了菊花“独立疏芳、独守清高”的品性,紧接两句突出其不畏严酷环境的铮铮傲骨;进而表达出自己对故国忠诚坚贞的志节(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2分)(意思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