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翻译学案(浙江专用)
考点4 文言翻译 明常识 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文言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文言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 解答文言翻译题要准确翻译好文言文中的关键实词、虚词,还要正确翻译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对文言实词、虚词,前面已作专门讲解。本考点重点讲解文言特殊句式。如果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或不理解,就会造成阅读文言文的障碍和翻译语句的不通畅。近年来,浙江卷中经常涉及这一点,因此考生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常见的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判断句的类型 例句 “……者,……也”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句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 “……,……也”句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无标志句 刘备天下枭雄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是”字句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被动句的类型 例句 “于”字句:谓语+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见”字句:见+谓语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受”字句:受+谓语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为”字句:为+动词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所”句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无标志句 而刘夙婴疾病 (三)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省略句的类型 例句 省略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介词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省略兼语 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 (四)变式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变式句的类型 具体情况 例句 主谓倒装 谓语在前,主语在后 渺渺兮予怀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图 定语后置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中心语+数量定语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状语后置 动词+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 动词+于+宾 能谤讥于市朝 形容词+于+宾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五)固定句式 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何如 (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奚若”等 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有所……、 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有以……、 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方法”“没有用来……的方法” ……孰与(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之谓也 (1)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 (2)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怎么”“怎样”的意思;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的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呢” 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 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的语气比较委婉。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无乃……乎 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 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不乃……乎”等 所以 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庸……乎 译为“哪……呢” 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定考向 常见设问方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熟技巧 谨记“7字诀” ——保留法 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如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以及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官职、书名等的专有名词。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 (1)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例如:“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可译为“因此君子有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 (2)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年号、帝国、国号、职务、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例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3)成语可以保留不译。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可译为“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删削法 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文言语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白话中没有相当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略去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 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合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 再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即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意,不译。 ——替换法 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在翻译文言语句时,替换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有些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应换成现代词语;有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独立使用,应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可译为“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其中“思”就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思考”替换了。 (2)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关,毋内诸侯”可译为“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其中的“距”就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内”译成了本字“纳”的意思“让……进来”。 (3)古今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偏义复词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沛公居山东时”可译为“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了“崤山以东”。 (4)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吾从而师之”可译为“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师”。 (5)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增补法 所谓“增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 (1)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是“(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 (2)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调序法 所谓“调序”,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调序法: (1)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为主谓倒装句,应译为“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宾语前置句。例如:“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3)定语后置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 (4)状语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更深”。 ——凝缩法 所谓“凝缩”,就是把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分析:上面的句子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词语都是“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之意;“意”“心”意思也相同。因此,可以凝缩翻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的雄心”。 ——变通法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几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 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译文: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译文: 【解题思维】 第一步:找出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大致了解其主要意思。从文中看,第一句话是来护儿谏阻皇上车驾巡游,第二句话是来护儿临死前抱憾终生的感慨。 第二步:根据“7字诀”,具体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采分点。第(1)句中“百姓”“车驾”要“留”,“兴”“易”“游”要“换”;第(2)句中“肃清”“王室” 要“留”,“凶”要“换”,“知复何言”要“调”。 第三步:疏通句意,字字落实,然后翻译成流畅的语句。如“抱恨泉壤”可译成“抱憾九泉”,“何言”即“(能再)说什么”。 【答案】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参考译文】 大业六年,皇帝的车驾来到江都,隋炀帝对来护儿说:“衣锦还乡,这是古人看重的,你如今就是这样。”于是赏赐他绸缎两千段以及牛和酒,让他拜谒先人的坟墓,宴请乡里的父老。并且让三品以上的官员一起到他的住宅,畅饮一整天,朝野上下认为他非常荣耀。十二年,隋炀帝出游江都,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暂时停留在洛阳,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是我衣锦还乡的地方,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着想。”隋炀帝听了,生气地变了脸色并站了起来,几天都没有让来护儿觐见。后来隋炀帝怒气缓解,来护儿才被引入觐见,隋炀帝对来护儿说:“你的心意竟然如此,朕还有什么指望呢?”来护儿于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来护儿非常忌惮。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来护儿重信用,讲交情,淡薄财利,不经营产业。至于出征用兵,计谋很多,每次阅览兵书,说:“这难道也是异于常人的想法!”善于安抚士兵,部署处置纪律严明,所以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作解释) 【导学号:26612122】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 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有。”及卒,帝闻而流涕。谥简肃公。 (选自《南史·徐勉传》) 1.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关键实词:“目”,名词作状语,用目光;“非常”,古今异义词,“非”译为“不是”,“常(器)”译为“普通(人)”。 关键虚词:“之”,代词,代指徐勉。 文言句式:“祭酒王俭每见(之)”为省略句,“此子非常器也”为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译为“不是”。 译文: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2.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关键实词:“居”,担任;“畜积”,积蓄;“奉”为通假字,通“俸”,俸禄;“赡”,供养;“贫乏”,穷困。 关键虚词:“虽”,有两个义项,一是虽然,一是即使,此处为“虽然”;“之、者”,此处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句式:“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为定语后置句,“贫乏”作了“亲族”的定语,现代汉语语序为“奉禄分赡贫乏亲族”。 译文: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 3.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有。” 关键实词:“遗”,“遗留”;“才”,属于名词作动词,译为“有才能”;“致”,获取;“辎”,财物。 关键虚词:“乃”,副词,于是,就;“以”,介词,把;“之”代词, 代指子孙;“则”,副词,那么。 文言句式:“人遗子孙以财”为状语后置句,“以财”作了“遗”的状语,翻译时要前置;“我遗之清白”为状语后置和省略句,现代汉语语序为“我(以)清白遗之”;“子孙才也,则自致辎”为省略句,该句省略了表假设关系的虚词,翻译时要加以补充,应该为“(如果)子孙才也,则自致辎”。 译文: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 【参考译文】 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人。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守高洁的节操。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文,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年龄稍大后喜爱学习,同族人徐孝嗣见到他赞叹说:“这就是所说的人中的骏马,一定能到达千里之外啊。”十八岁时,被召为国子生,他就闭门苦读,专攻学业,精力很好,不知疲倦。同辈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常称赞他有宰辅的气度。 天监六年,被授官为给事中、五兵尚书,迁任吏部尚书。他曾经跟门客夜间举行宴会,有个叫虞皓的门客请求做詹事五官。徐勉端庄严肃地回答说:“今晚只可谈风月,不应说及公事。”所以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无私。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门客、老友有人随口进言,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等到他去世,皇帝听说后流泪痛哭。谥号为简肃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