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下期高二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从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来,“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始终结伴而行。于是,针对考生开办的“补习班”便应运而生。说起古代的“补习班”,书院无疑名气最大、招牌最亮。书院分官私两类。私人书院最早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官办的书院则是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之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进而打破了集藏书、教学等于一体的官办书院“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私人书院主要是给业余时间愿意学习或是没有考中的学生提供的学习场所。进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北宋初期,私人开办书院的现象越来越多,据史料记载,两宋时的书院达700所,且大多为地方上热爱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资兴建。他们花重金聘请已回乡或致仕的举人、进士或有名气的学者担任老师,欧阳修、梅尧臣、朱熹等都给书院的学生上过课。书院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四书五经,还锻炼学生们写八股文的能力,熟悉八股文的格律、步骤等。唐朝和宋朝的科举考试,策问一科是学生们的重点复习对象。于是,一些“年度热点问题”便成为学生考前必须掌握的重中之重,有的学生考前就针对可能的考题作好文章并背熟,一旦考到,直接默写出来。明清时代,科举更为火爆,明代各类书院发展到1000多所,针对科考“八股文”,这些书院纷纷高薪聘请“名师”和已考取功名的才子担任补习老师,那些科场老手根据自己的考试经验,精心选编诸多标准的八股文训练学生,并装订成册供学生学习模仿,以便科考取得高分。由此可见,模拟考试以提高中榜率,古人已经有相当多的经验。更神的是,古代也有“押题”达人。史上最牛的“高考补习班”老师吕祖谦“押题”简直神乎其神。乾道二年和乾道八年,他在为母亲和父亲守丧时,开办了“高考补习班”,亲自编写《丽泽讲义》《东莱博议》等辅导教材,朱熹的儿子、张栻的女儿都曾投其门下求学。特别是针对科考,吕祖谦还专门创立了类似现代中学的“AA-27- 班”,并量身定制了一册“模拟复习大纲及考题”,因封面为黄色,所以又称“黄册子”,传说一名学生拥有“黄册子”且能正确解答里面的题目,科考就能顺利过关。于是,前来“补习”的学生“至千百”。吕祖谦最得意的学生巩丰在《咏玩珠亭》中说:“岁时来上冢,车马隘阡陌。念昔事先生,同门至千百。”在当时,“同门至千百”可谓天文数字。自宋仁宗执政末开始到清朝取缔科考止,封建朝廷也多次打压私人开办的书院,但都未能根绝。(摘编自赵柒斤《北京晚报·古代科考也有人押题》,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私人书院产生于唐末至五代期间,宋代、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从宋仁宗起多次遭到打压。B.私人书院这一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对佛教禅林讲经制度的模仿。C.官办书院集藏书、教学等于一体,私人书院则主要为没有考中的学生提供学习场所。D.古代的“补习班”是伴随着科举产生的,其中名气最大、招牌最亮的非书院莫属。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三、四段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论证古代通过模拟考试提高中榜率。B.文章第二、三段论述了书院的产生、发展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存在着一定关系。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论证了“书院的功能”,论述的重点是私人书院。D.文章第四段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突出了来私人书院“补习”的学生数目之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欧阳修、朱熹等有名气的学者担任老师,所以当时的人愿意出资兴建书院。B.因私人书院打破了官办书院“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所以虽遭打压但未根绝。C.吕祖谦针对科考,对书院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大胆创新,于是前来学习的人很多。D.只要熟读四书五经,熟悉八股文的写法,掌握“年度热点问题”,就能通过科举考试。【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私人书院产生于唐末至五代期间”错误,原文“私人书院最早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末至五代期间……进而打破了集藏书、教学等于一体的官办书院‘一家独大’的垄-27- 断局面”,应该是在“唐末至五代期间发展起来”。B项,“直接原因”分析错误,原文“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直接的原因是“战乱频繁,官学衰败”。C项,“主要为没有考中的学生提供学习场所”缩小范围,原文“主要是给业余时间愿意学习或是没有考中的学生提供的学习场所”。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B“书院的产生、发展”扩大范围,从文章看应该是“私人书院的产生、发展”。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A项强加因果。B项原因分析错误,应该是“自从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来,“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始终结伴而行。于是,针对考生开办的“补习班”便应运而生。”D项“只要……就能”分析绝对。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二)实用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科学报》:2003年非典开始,我们和“冠状病毒”已经打了好几次交道,能从中吸取哪些经验?-27- 饶子和:冠状病毒种类繁多,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在2002年以前,冠状病毒虽然对畜牧业是一个严重威胁,但对人类危害尚小,可能会引起人们熟悉的普通感冒。但在2002年至2003年期间,SARS冠状病毒引发了令全球恐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俗称“非典”)疫情。SARS冠状病毒在自然界的天然宿主其实是蝙蝠,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偶然原因,该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而引发了重大疫情。虽然此后断断续续有新的冠状病毒被发现,但似乎并没有引发人类的重大疫情。在沉寂了10年之后,MERS冠状病毒又在中东地区引发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种种迹象显示,MERS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仍然有可能是蝙蝠,但这次疫情是由骆驼传播导致。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又在武汉引发了病毒性肺炎。这几次冠状病毒疫情,都是本来以野生动物为宿主的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导致的。这提醒我们,保护好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或许是远离野生动物病原感染的最好方式。减少对蝙蝠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避免这些天然宿主与人畜的密切接触,这对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非常重要。(摘编自李晨阳、丁苏雅《专访饶子和:面对武汉肺炎疫情我们不慌》,《中国科学报》2020年1月10日)材料二:为什么新型病毒总是寄生在野生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身上,而这些病毒为什么对于这些动物自身没有构成严重的危害呢?杨占秋解释说,病毒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必须寄生于生命体才能存活,而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所以各种生物成为病毒的储存库。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致病性比较弱,而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在长长的传导链条上通过多次变异,从而变得攻击性非常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免疫学专家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生长,很难对它们进行全面管理,野生动物的防疫工作几乎是很难开展的,所以野生动物会有很多潜在的病原体感染,并且由于在野外生存,人类也很难对动物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检测。杨占秋介绍说,“当这些病毒寄生于其他生命体时,并不表现为疾病,因为病毒需要依靠长期寄生在动物身上来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宿主生病,宿主对病毒也具有相应抵抗力。”但当病毒开始向外传染,在不同的中间宿主间传染时,就容易出现变异,就会产生使宿主致病的后果。动物经过人类驯养之后,是不是身上病毒的危害性就小很多?杨占秋对此予以肯定。他告诉记者说,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身上都存在病毒,区别是量的多少。因为饲养动物环境比较干净,或者是人为消毒处理,不利于病毒生长。有时,同一种病毒在家禽家畜身上与在野生动物身上表现的特性并不一样。因为病毒要生存,必须适应不同的宿主环境。上述免疫学专家认为,如果对于饲养的野生动物没有进行有效检疫,那这些动物体内还是可能会有病原体存在,并可能会在人工饲养下不断传播,甚至发生变异,产生对人体更强的传染性。-27- (摘编自倪浩、范凌志、任重《野生动物为何易成病毒传染源》,《环球时报》2020年1月23日)材料三:根据新华社1月26日最新报道,中国疾控中心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检出大量新型冠状病毒。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次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病毒,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此前,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曾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比如竹鼠、獾等。事实上,除了一些野生动物“老饕”,多数人很少或者只是偶尔食用过野生动物,但仅仅这些“偶尔”就可能让民众为大面积肺炎疫情爆发买单。要知道大部分野味市场的环境都非常恶劣,臭气熏天的宰杀现场,来路不明甚至带着大量寄生虫和传染病的野生动物,以及死后变质仍然出售给餐馆的野味,这些未经检疫的食品端上了人们的餐桌,为疫情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对于食用野生动物,法律已有相关规定。2018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第三十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部法典中“重点保护动物”字样一共出现了53次,而对于非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的规定则相对模糊。我们应认真反思: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代价惨重: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不应是防治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必须持续下去,不断动真格!后续立法、执法力度应继续加强,彻底切断野生动物食用消费的灰色产业链,斩断疫情爆发的祸根。(摘编自孔德明《不能有下一次了!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必须动真格》,半月谈网2020年1月27日)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状病毒种类繁多,必须寄生在生命体上才能够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B.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有天然宿主,并且一般不会对其构成严重的危害。C.冠状病毒要感染人类必须通过其天然宿主之外的其他动物的多次传播。D.冠状病毒有传播性,有的在传播过程中易发生变异而具有强大攻击性。5.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27- A.研究告诉我们,病毒的重大突变只是个概率问题,人类每猎食一头野生动物,都相当于为病毒进入新物种掷了一次骰子。B.野生动物是环境质量的标志物、生态质量好或坏,是由生物多样性决定的。有它们在身边,我们才可以放心地生活下去。C.几乎所有持有“野生动物繁殖驯养许可证”的商户都会超范围经营,他们都会以此为掩护,做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生意。D.已有的法律对于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具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管理严重不足。6.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有效避免野生动物病原感染。【答案】4.C5.B6.①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避免侵扰野生动物栖息地;②改变习俗,不吃野味;③加强立法执法力度,禁止野生动物交易;④对饲养野生动物加强检疫。【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项,“必须通过其天然宿主之外的其他动物的多次传播”说法有误。根据原文“MERS冠状病毒又在中东地区引发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种种迹象显示,MERS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仍然有可能是蝙蝠,但这次疫情是由骆驼传播导致”“这几次冠状病毒疫情,都是本来以野生动物为宿主的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导致的”可知,并非必须通过其天然宿主之外的其他动物的多次传播,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5题详解】-27-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然后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最后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B项,“野生动物是环境质量的标志物、生态质量好或坏,是由生物多样性决定的”强调的是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多样性,所以不能支撑观点,且根据原文“避免这些天然宿主与人畜的密切接触,这对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非常重要”,并非“有它们在身边,我们才可以放心地生活下去”。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阅读并感知材料内容,确定答案涉及的内容区间,勾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首先,明确此题要求回答的是“如何有效避免野生动物病原感染”。然后,回归原文,勾画出关键语句。根据原文语句“这提醒我们,保护好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或许是远离野生动物病原感染的最好方式。减少对蝙蝠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避免这些天然宿主与人畜的密切接触,这对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非常重要”,可概括出“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避免侵扰野生动物栖息地”;根据原文内容“事实上,除了一些野生动物‘老饕’,多数人很少或者只是偶尔食用过野生动物,但仅仅这些‘偶尔’就可能让民众为大面积肺炎疫情爆发买单”和“来路不明甚至带着大量寄生虫和传染病的野生动物,以及死后变质仍然出售给餐馆的野味,这些未经检疫的食品端上了人们的餐桌,为疫情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可概括出“改变习俗,不吃野味”;根据原文内容“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不应是防治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必须持续下去,不断动真格!后续立法、执法力度应继续加强,彻底切断野生动物食用消费的灰色产业链,斩断疫情爆发的祸根”,可概括出“加强立法执法力度,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根据原文内容“上述免疫学专家认为,如果对于饲养的野生动物没有进行有效检疫,那这些动物体内还是可能会有病原体存在,并可能会在人工饲养下不断传播,甚至发生变异,产生对人体更强的传染性”,可概括出“对饲养野生动物加强检疫”。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27-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找赵国洲侯乡长赶到受灾较重的杨家桥村,刚一下车,年轻支书小伍就迎上来汇报灾情。侯乡长一摆手说:“杨老头儿呢?他在哪儿?让他来说!”小伍赶忙给村主任杨再德打电话,这时才想起杨家桥已经停电三天了,他的手机也关机了。侯乡长有些急,打开自己的手机,拨打了三次,还是和在路上拨打时一样无人接听。侯乡长一拍桌子说:“好你个杨老头儿,洪水刚退,就敢喝二两睡了!走,跟我上他的门去找!”说着抓起桌上的一顶旧草帽戴在头上就冲到外边。雨,下下停停,小多了;风,刮刮停停,也小多了。从村口到老碾坊的这条砖渣路,侯乡长很熟。五年了,他不知走过多少次,每走一次总要说:“老杨呀,就你家门口这破路,还硬把我领回去一个劲儿地‘陪你喝二两’,自己倒会装醉,我还能把车骑出来吗?”杨再德说:“乡长您放心,在杨家桥我肯定不是好人,但决不在私利上让人戳脊梁!杨家桥村要通水泥路,我家门前一定是最后一截,做不到,我就是孙子的孙子!”如今,杨家桥百分之八十的村道都铺上了水泥路,这条路还是原先的烂砖渣,由于地势低洼,人只能在没膝深的浊水里走走停停……高丽一看到侯乡长头上的草帽就骂:“还算有良心回来给我收尸,可我没砸死,自己爬出来了……她一看不对,见是侯乡长,便哇的一声哭起来。侯乡长和小伍一下子全愣住了:老婆是在埋怨,分明杨再德不在家。再打他的手机,还是无人接听!老杨出了事了!找!找!快找!-27- 可能的不测,让侯乡长顿时想起了一个人的许多好处:在干部年轻化的趋势下,沂阳村级干部平均年龄38岁,一个杨再德就占去一个半人的年龄!侯乡长初到沂阳时,在主席台上看到坐在下面一排一排年轻人中间的那个老头儿,总不怎么顺眼,且那老头儿要么不说,发言就是“难题”,让人回答不了,不回答又是问题。班子里的人告诉他说:“你别小看那个老头儿,我们的前任可没看错人。杨家桥那鬼地方,不是哪条狗都敢尿尿、哪头驴都敢放屁的地方!全村五百户有近四百户都姓杨,外姓没人敢竖旗子。领导的高招:羊管羊。这还不算高,更高的是:杨再德年龄不小,辈分却低,做得好,骂骂咧咧的没人理;做不正,三岁娃娃都能站出来教训‘孙子’,他敢不做好?”侯乡长笑了:“怪不得他说他家门前先铺路他就是孙子的孙子,他本来就是‘孙子’,这‘小’东西,还跟我玩绕口令!”他们首先找到小学,校长说风起时他在这儿……校长也跟上大家--起找。他们找到了“返乡创业园区”,;几个小老板说他昨天上午雨下得最大那阵儿就离开了……小老板们也跟上大家一起找。他们找到了老闸口,管闸的老董说昨天下午灌河刚开始落潮,他绞上闸板就走了……他们找到了卫生室,室长贾胖子说他昨天夜里把寡妇毛三娘家的痴孙子“大白眼”背到这儿就走了。侯乡长赶忙找到“大白眼”,问了半天,那孩子除了翻着白眼把手里的一卷纸当手抓饼,连点头摇头都不知道。他们迅速赶到毛三娘家,毛三娘听罢一拍大腿,领着人就上了老围子。老围子也就是老庄子,现在只有少数老人、穷人住在那儿。人们这才想起了“假瞎子”刘婆婆。刘婆婆丈夫死于车祸,拿了一扫抚恤金不去用,光捧在手里哭,终于把眼睛哭瞎了。毛三娘说:“他一定在那儿,他从小是孤儿,年轻的刘婶没少给他吃鸡蛋饼,也没少数落过他没人管教的坏习惯!”大家赶到老围子,呆了,转而又看到倒塌的房子这边,有一老婆婆拥一老小子躺在那儿,手机还在响……侯乡长说:“好你个老小子,不是背后还叫我‘猴子’?你起来叫呀!”他流着泪急令送到卫生室。贾胖子看了半天,笑了,说:“真没事,让他睡足就醒了。”(选白《百花园》2019年第12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乡长几次三番打不通杨老头的电话及“洪水刚退,就敢喝二两睡觉”来开篇,制造悬念,欲扬先抑,引起读者兴趣。B.小说语言风格沉稳庄重,结局让人动容,但其中的对话又充满了生活气息,如“羊管羊”、“好你个老小子”等,自然质朴。C.“他们首先找到小学,校长说起风时他在这儿……说明杨再德是从灾害天气开始就冲到了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线。D.结尾“真没事,让他睡足就醒了”,与开头的“就敢喝工两睡了”相照应,但却令人有一美的种恍然大悟,了然于心的感动。8.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杨老头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9.《找》作为小说的题目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7.B8.-27- ①有原则,有智慧、有担当的农村干部。能够对乡长斩钉截铁的表态,自己绝不借干部身份贪图私利。用幽默的语言和方式让乡长放心,能挨骂、能做事让百姓信服。②置个人及家人安危于不顾,舍生忘死,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在灾情最重、最危急的时候把百姓的安危放心头,自己家的房子倒塌、差点压死老婆都没有空去照顾管理,从风起时就时开始工作,一直到警情缓解,才在孤寡老人的家里倒头睡下足以见其可贵品质。③耿直心细,知恩图报。有问题直接提问,不惧怕;小时候受过别人的恩惠,铭记一生,从毛三娘说,一定在老围子可以看出他惦记着村里的穷苦人,也感恩别人给予他的帮助和教育。9.①情节结构方面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开始找人、到最后找到人将故事串联起来,使情节集中有序。②丰富人物形象,通过侯乡长寻找的过程和家人以及群众的描述,欲扬先抑、侧面烘托,穿针引线地勾勒了主人公一心为民、甘于奉献的人物形象。③揭示主旨,从开头侯乡长需要杨老头来汇报工作到最后流着泪希望他醒过来,到乌龙一场,原是累得睡着了的结局,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一切均与找人环环相扣,可以看到作者对这样不计名利得失、全身心服务群众的基层干部的礼赞之情。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小说不以结果为题,而以“找”为题,为读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小说语言风格沉稳庄重”概括错误。根据“杨老头儿呢?他在哪儿?让他来说!”乡长称呼村主任为“杨老头”,以及“老杨呀,就你家门口这破路,还硬把我领回去一个劲儿地‘陪你喝二两’,自己倒会装醉,我还能把车骑出来吗”“乡长您放心,在杨家桥我肯定不是好人,但决不在私利上让人戳脊梁!杨家桥村要通水泥路,我家门前一定是最后一截,做不到,我就是孙子的孙子”“杨再德年龄不小,辈分却低,做得好,骂骂咧咧的没人理;做不正,三岁娃娃都能站出来教训‘孙子’,他敢不做好”等可以看出,语言风格应该幽默风趣。故选B。【8题详解】-27-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首先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再根据文中人物的具体言行综合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概括。“乡长您放心,在杨家桥我肯定不是好人,但决不在私利上让人戳脊梁!杨家桥村要通水泥路,我家门前一定是最后一截,做不到,我就是孙子的孙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杨再德不贪图私利,先人后己的精神,有原则,有担当。用幽默的方式达到让乡长放心的目的,可见其有智慧。修路先修别人家门前的,自己家房子倒塌不管先管别人,都能体现他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精神。险情出现一直忙到警情缓解,可见其任劳任怨。最后因为疲劳过度在孤寡老人倒塌的房子边睡着,可见其舍生忘死的精神。“那老头儿要么不说,发言就是‘难题’,让人回答不了,不回答又是问题”,能发现问题,又敢于提出问题,可见其细心耿直的特点。小时候受过刘婶的恩,始终不忘,可见其知恩图报的良好品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作用题通常联系小说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和联系读者的阅读感受作答。本题,从情节角度:本文从找杨再德开始,到找到杨再德结束,一直围绕着“找”展开,可见“找”是文章的线索。从人物形象角度:找的过程发现杨再德一直在做让百姓得到安全,让百姓受益的事情,这样不断丰富主人公的形象,突出其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等精神品质。从主旨角度:通过“找”的过程,体现主人公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甘于奉献等精神品质,“找”这一过程体现了作者对优秀基层干部的赞美,这样以“找”为标题起到了突出主旨的作用。从读者的角度:以“找”为题目容易引人联想,找谁?为什么找?找到了吗?这样就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激发阅读兴趣。【点睛】小说中的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7-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相徐阶辈皆器重之。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居正与中人冯保善。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盗贼为衰止。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言官请停苏、松织造,不听。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帝首肯之,有所蠲贷。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B.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C.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D.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27- A.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等。B.庶吉士,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C.户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户籍、屯田、赋税、俸饷等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D.织造,明清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是明清两朝为宫廷供应织品的皇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正富有才华,深受重用。居正年少才华过人,巡抚顾璘赏识他;宰相徐阶等人器重他;居正劝皇帝尊崇两宫太后,皇帝把朝廷的大权全交给他。B.居正劝谏皇帝节用,救济受灾地。皇帝修缮六宫,动用国库银两,居正劝谏皇帝量入为出,节俭无谓开支,皇帝没答复;他建议宫中应节用,以此救济受灾各地,皇帝没有采纳。C.居正为政严苛,重惩盗贼。各地群盗起事抢劫府库,居正下令捕获盗贼当即处死;盗贼偷盗沿海边境钱米超过一定数量的,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追捕犯人家属。D.居正公忠体国,皇帝厚待他。居正生病期间,皇帝频发敕令询问其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做药费;他去世后皇帝不上朝,下令设九坛祭奠,视他为国公兼师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②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答案】10.D11.C12.B13.①有关部门(或地方官员)常常隐瞒,张居正下令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如果隐瞒不报的,即使是奉公守法的官员也要贬退。②皇上爱民如子,而外派机构的官员损公肥私,违法求利,剥夺百姓欺骗皇上,应该按法律痛加惩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27- 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张居正鉴于江南贵家豪族仗势不交纳赋税以及各种奸民猾吏巧于拖欠,认为应派精悍大员前去严行督责。这样赋税才按时交纳,国库日益充实,但那些豪民猾吏大都怨恨张居正。没过多久,张居正生病,皇帝频频发敕文询问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作为药费。”“亡何”,是时间词,不久的意思,在“亡何”前和“亡何”后都要断开,排除B项和C项;“国藏日益充”中,“国藏”是指国库,作“充”的主语,在“国藏日益充”前断开,排除A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掌全国疆土、户籍、屯田、赋税、俸饷等事宜”错误,屯田是由工部掌管的。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B项,“他建议宫中应节用,以此救济受灾各地,皇帝没有采纳”错误,曲解文意,原文“帝首肯之,有所蠲贷”,意思是皇帝点头答应,有所减免,可知皇帝不是没有采纳,而是答应有所减免。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关键词:“有司”,有关部门(或地方官员);“恒”,常常;“讳”,隐瞒;“匿”,隐瞒;“黜”,贬退;“虽”,即使;“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员;“黜”,贬退。-27- ②关键词:“外诸司”,外派机构的官员;“营私背公”,损公肥私,违法求利;“罔”,欺骗、蒙蔽;“宜”,应该;“钳”,惩治;“痛钳以法”,状语后置句,即“以法痛钳”。【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参考译文:-27- 张居正,字叔大,是江陵人。少年时即有过人的聪明机敏。十五岁时就中了秀才。巡抚顾璘对他的文章感到惊奇,说道:“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宰相徐阶等人都很器重他。张居正升任右中允,兼任国子司业。他和国子监祭酒高拱关系很好,他们相约以宰相为目标。徐阶代替严嵩为内阁首辅,推心置腹地委任张居正。张居正和宦官冯保关系很好。他劝皇帝应该尊崇两宫太后。按照旧制规定,皇后和天子的生母都称为皇太后,但称号有区别。冯保想讨好皇帝的生母李贵妃,暗示张居正让他提出两宫并尊的建议。张居正不敢违抗,议定皇后的尊号为仁圣皇太后,皇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于是两宫地位就没有区别了。慈圣皇太后迁移到乾清宫,抚养皇帝,宫内事情任用冯保,朝廷的大权全交给张居正。当时因长时间天下太平,各地的群盗纷纷起事,甚至攻入城市抢劫官库,有关部门常常隐瞒,张居正下令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如果隐瞒不报,即使是奉公守法的官员,也要贬退。捕获盗贼,当即处死,有关部门都不敢掩饰真实情况。盗窃供应边备和海防用的钱粮,超过一定数额,一律斩首,但往往是长年关押或病死狱中。只有张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且追捕犯人的家属,这样盗贼气焰才被打下去以至最后被消灭。当时皇帝逐次修缮六宫,国库的银两很多被调进宫中花销。张居正乘户部进呈皇帝审阅国库出入账目之机,上书对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每年的收入少于支出,请皇帝把账目放在御座旁边,时时翻看,做到量入为出,节俭无谓的开支。他的奏疏呈上去,皇帝没有批复。皇帝又令工部铸钱,供给宫中开销,张居正认为这样铸钱之利也不能抵偿宫中的消费,便加以制止。言官建议停止苏州、松江织造贡品,皇帝也不听从。张居正当面请求,才得以减去一大半。皇帝坐在文华殿,张居正为皇帝讲读经书完毕,把给事中所上各地灾害情况的奏章给皇帝看,因而请求加以救济。并说:“皇上爱民如子,而外派机构的官员损公肥私,违法求利,剥夺百姓欺骗皇上,应按法律痛加惩治。皇上也要格外节俭,对于宫中的一切开支、服饰器用、赏赐布施,应加以裁省禁止。”皇帝点头答应,有所减免。张居正鉴于江南贵家豪族仗势不交纳赋税以及各种奸民猾吏巧于拖欠,认为应派精悍大员前去严行督责。这样赋税才按时交纳,国库日益充实,但那些豪民猾吏大都怨恨张居正。没过多久,张居正生病,皇帝频频发敕文询问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作为药费。等到他去世以后,皇帝为此不上朝,下令设九坛祭奠,视他为国公兼师傅。(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张十一功曹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笃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功曹》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803年)春天作的。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描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B.颔联写景,给冷落景象点缀了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春天的生气。C.尾联“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D.诗人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读来为之感动,形成了这首诗晓畅直白的特点。15.请指出“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二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答案】14.D15.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解析】【14题详解】-2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D项,“形成了这首诗晓畅直白的特点”分析错误,这首诗,诗人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晓畅直白”应为“含蓄深沉”。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诗歌赏析:-27-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植物名,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醇厚。诗写僻境,以画意出之,写忧愤,以曲笔出之。诗人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27-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覆压三百余里(4).隔离天日(5).斗折蛇行(6).明灭可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参、省、己、知、覆、隔。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高考,是社会的共同话语。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每逢高考都有许多人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情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前辈”们的回忆文章,几乎__________地对当年的学习考试经历不以为苦,或者是苦而不自知。比如,“因为没有太强的目标感,备考时倒不太焦灼,本来是多顾多虑的人,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27- __________考”,“踏进考场的那一刻内心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这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么区别”。 (__________),但细细回顾那些所谓__________或者痛苦煎熬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与高考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证明实行了四十一年的高考制度,甚至与之配套的高中学习制度,并未对学生和考生造成想象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巨压。高考仍然是人们可以自我把握的梦想,即使梦想破碎也被认可的社会流动方式。更关键的是高考改革的稳健性和高考传统的连续性,这种稳健和连续,足以让我们断定,若干年后,当千禧宝宝考生回忆起2018年的高考,也依然__________。这并不是说高考不需要改革,高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效率与公平。但无论高考考试和招生如何改革,高考长期以来带给国人、带给考生的那种令人稳定、从容、自信的优点,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在审慎、稳健的改革精神指引之下,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一例外 循规蹈矩 刻骨铭心 如出一辙B.众口一词 循规蹈矩 肝肠寸断 大同小异C.无一例外 按部就班 刻骨铭心 大同小异D.众口一词 按部就班 肝肠寸断 如出一辙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并非每个人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都值得回忆B.并非每个人高中和高考时刻,都那么丰富多彩,令人难忘C.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D.当然,也并非每个人回忆起高中和高考时刻,都能如此淡定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平静的心灵,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B.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C.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应考,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行稳致远、扬长补短。D.相对封闭环境的考生才能佛系迎考,相对开放环境的考生才能苦不自知,共同保持心灵的平静,因之高考改革才能扬长补短、行稳致远。【答案】17.C18.D19.B【解析】【17题详解】-2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无一例外”,没有一件可以除外,没有可以排除在外的。“众口一词”,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两个成语均适合语境。“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根据语境“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安安稳稳睡”可知,应选“按部就班”。“刻骨铭心”,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肝肠寸断”,形容非常悲痛。根据“痛苦煎熬的回忆”可知,语境陈述的是一种记忆,故应用“刻骨铭心”。“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如出一辙”,形容事情非常相像。根据“这种稳健和连续,足以让我们断定,若干年后,当千禧宝宝考生回忆起2018年的高考,也依然”中“稳健和连续”“也依然”的提示,应用“大同小异”。古选C。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A项,不仅语气突兀,而且“都值得回忆”与上段文末的“考前却有着少见的轻松”“我们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天,可这一天就跟平常的模拟考试没什么区别”所体现出来的淡定从容语境不相吻合,与后文的“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相抵触。B项,“都那么丰富多彩,令人难忘”与“痛苦煎熬的回忆,却大多源自与高考和学习无甚必然关联的其他事情”格格不入,与“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淡定回忆”矛盾。C项,“也并非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时刻”与前后语境陈述内容脱节。故答案选D项。【19题详解】-2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搭配不当,“保持”“心灵”搭配不当,应为“保持心灵的平静”;C项,语序不当,“行稳致远、扬长避短”语序不当,应为“扬长避短、行稳致远”;D项,不合逻辑,“佛系迎考”与“苦不自知”错位,不合逻辑,应颠倒两者次序。故选B。20.中国的古老历法“二十四节气”2016年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请根据下面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哪个节气。①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②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③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④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⑤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答案】①惊蛰②春分③白露④秋分⑤清明【解析】【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文化常识考查的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①惊蛰:在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冬眠动物将四出活动。渐有春雷。根据诗句中的“蛰虫惊动”可以判断。②春分:在3月20或21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春色正中分”嵌字“春”“分”。③白露:在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白露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下降。“空庭得秋”可见是秋日的节气,“寒露”点出“白露”,“愁衣单”揭示天气寒冷,综合判断为:寒露。④秋分:在9月22、23或24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暑退秋澄”点名是秋日的节气,“日光夜色两均长”白昼和黑夜一样长,而且又是秋日,当然是秋分。⑤清明: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这时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气温平均在10℃以上,民间习俗在这时举行扫墓活动。“寒食”在清明前一天,据此判断应是“清明”节气。【点睛】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27-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在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运营商公布了5G室内基站参考设计。未来,运营商或为每户安装不同功率的基站。室内基站具有高度灵活、易部署和可管可控等特点,这使得其成为5G室内通信的重要解决方案。同时,5G基站趋向微型化,设备功率会随之变小,辐射量也会很有限,不会带来巨量电磁辐射。相对于5G室内基站,传统Wi-Fi技术不具备完备的移动性管理和安全管理能力,不属于通信网的标准接入单元,无法从根本上代替室内基站。【答案】①2019年5G室内基站参考设计公布②基站将成5G室内通信重要解决方案③不会带来巨量电磁辐射④Wi-Fi技术无法从根本上代替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这一考点,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本题:抓住新闻报道第一句“在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运营商公布了5G室内基站参考设计”,可概括为“2019年5G室内基站参考设计公布”;抓住关键句“室内基站具有高度灵活、易部署和可管可控等特点,这使得其成为5G室内通信的重要解决方案”可概括为“基站将成5G室内通信重要解决方案”;由原文“同时,5G基站趋向微型化,设备功率会随之变小,辐射量也会很有限,不会带来巨量电磁辐射”可概括为“不会带来巨量电磁辐射”;由原文“相对于5G室内基站,传统Wi-Fi技术不具备完备的移动性管理和安全管理能力,不属于通信网的标准接入单元,无法从根本上代替室内基站”可概括为“相对于5G室内基站,传统Wi-Fi技术不具备完备的移动性管理和安全管理能力,不属于通信网的标准接入单元,无法从根本上代替室内基站”。【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四、写作-27-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①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②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③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④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正确对待利与义学生的一收一拒,众人的一贬一赞,孔子的一喜一怒,穿越时空的沉思,跨越千年的警钟。无不在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利与义。利是义的衡量。道德仿佛是一架天平,义在这头,利在那头。义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在危难与道德交锋的那一刻,吴菊萍用她那双脆弱的双手,毫不犹豫地托住了从高楼坠落下来的幼童。她选择了道德,选择了义,那双手也因此骨折。她没有像常人那样把利与义划清界限,在选择义的同时也选择了利,接受了“最美妈妈”的表彰,更接受了重金的酬谢。对此人们看法不一,就像孔子对他的学生行为的评价一样。我认为利本应是义的衡量,吴菊萍的选择是毋庸置疑的。利与义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的关系仿佛是权利与义务,行了义何惧于收利?难不成做了善事要像做了坏事那般“息事宁人”?把捡到的贵重物品交到市政府,这在中国实在是件极其平凡的小事,既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表彰,也不需要失主的酬谢和款待。然而,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却有这么一段经历:在他做了这么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后,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为了让他领回奖章和500欧元的奖金,竟发动百名警察寻找他。镇长郑重地告诉杨立:奖金可以不在乎,但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是社会对善举的尊重。是啊,行多大义得多大利,利是义的衡量。那衡量的背后不正凝聚着一个社会对善行的认同和尊重吗?利是对义的鼓励。道德仿佛是一朵鲜花,义是那花朵,利是徐徐的微风,有了利的吹拂,道德的芬芳才得以发扬。-27- 千喜之年,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接受了500万元的最高科学荣誉奖。我不知道这跨越千年的接受是否会迎来众人的一片唏嘘?我只知道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养活了世界亿万人口,这个奖项对他来说是受之无愧。更何况国家之所以设此奖项是对千千万万有志之士的鼓励和号召,是对善举的传承和发扬。跨越千年的沉思,穿越时空的警钟,流水化开春来,心中自存清澈透明,又哪怕是世间的利。正确对待义和利,让道德之花绽放四季。【解析】-27-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干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作文要求是“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此题考查名言名句类材料作文的写作。所给的四则材料来自古今中外名人。前三则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第四则是马克思的看法。要想准确立意,必须先懂得四则名句的意思。①孔子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该句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②孟子说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该句的意思是“王为什么一定要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③荀子说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该句的意思是荣与辱的最大区别,要看一个人对安危利害态度来判别。把义放在首位然后取利的为荣,把利放在首位而后才求义的就是辱。以义立身的就荣耀相随,处处通达,以利立身的就耻辱困绕,困窘交加;通达顺利者就可以驾驭别人,窘困者受制于人。④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了解了每一句话的意思后,关键词是“利”和“义”。每一句的立意参考如下:①做事要先周密的思考;贪图快反会更慢;不要贪图眼前小利;不贪小利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②人不追求物质利益;人需要重视仁和义。③取利为荣,求义是辱;以义立身会荣耀相随;荣者驾驭人,辱者受制于人。④人不能离开“利”,但又不能只在乎“利”。总之,本次作文可以:(1)谈对“利”的思考;(2)谈对“义”的思考;(3)对“义”与“利”,二者皆谈。不论从哪个方面谈思考,都应辩证的分析问题,不能绝对的谈“利”忘“义”,也不能只是讲“义”而忘记利益。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此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名句表达的主题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诗句中心意,读懂四句话的意思,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来确定立意角度。如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义”和“利”,能辩证地阐述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篇好作文。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27- -2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