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 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 语文

枣阳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①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②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③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④“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⑤“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⑥“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⑦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注】燔黍捭豚: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变化,主旨却不变。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使人们知礼、守礼。B.“乐”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C.远古时期,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周代以后,“乐”仍然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古代的人们常常将其相提并论。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一人一校一国家189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之,他答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从此终身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当时人们常说:“进南开难,毕业也难。”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50%。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年9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1923年,到了1924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后方。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1935年11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年12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1949年4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选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1951年2月23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75岁。逝世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他说:“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B.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考试难度,毕业率只有50%左右。C.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当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课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能正常学习。D.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隐含了痛失爱子的哀伤,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5.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张伯苓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4分) 6.文章以“一人一校一国家”为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张伯苓“一人”与“一国家”关系的理解。(5分) (三)文学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7——9题。大地毕飞宇①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⑦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B.第(1)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C.第(4)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D.第(4)(5)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欢”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E.第(8)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8.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1)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2分)(2)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2分)9.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散文,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探究本文的抒情特色。(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天启初,以养母乞归。久之,进左中允,不赴。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①祸,及江西同年生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干,即谢病归。四年,起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尚书事。祭告凤阳陵寝,疏陈户口流亡之状甚悉。六年九月,召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年春入朝。请停事例,罢鼓铸②,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嚣然。士升因撰《四箴》以献,大指谓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时病。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怿也。无何,武生李璡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士升恶之,拟旨下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士升曰:“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乃疏言:“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而欲行圣明之世乎?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疏入,而璡已下法司提问。帝报曰:“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前疏谓《四箴》也。士升惶惧,引罪乞休,帝即许之。(节选自《明史·钱士升传》,有删改)【注】①珰: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②鼓铸:鼓风扇火,冶炼金属。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B.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C.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D.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林,即东林党,明朝末年的官僚政治集团,号称“清流“,影响着当时天下的舆论。B.“授”“进”“起”“署”“拜”等词语都和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C.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钱士升急人所难。赵南星、魏大中受宦官之祸的牵连,万燝因追缴赃款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营护,散破家产帮助他们,这一义举被东林党人推崇。B.钱士升关注时弊。在祭告凤阳陵寝的途中看到人口流亡的惨状,他及时上报朝廷;出任礼部尚书,提出一些治官惠民的措施,得到皇帝的采纳。C.钱士升直言进谏。他针对皇上办事急切、辅臣刻薄辅佐、上下纷扰不安的现状,进献《四箴》以规劝皇上;皇上表面称许,但内心大为不快。D.钱士升上疏有成。李璡请求搜括江南富户,钱士升上疏陈述富家对于国家的种种好处;皇上批评李璡汲汲于功名利禄,并把他下放到司法官等候审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请停事例,罢鼓铸,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2)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潭州【唐】李商隐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没来由地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或浅或深,还滋润着竹子的颜色。作者借这一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委婉曲折,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5.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兴手法来表现群小嫉妒他才华的一句是“”。 (2)庄子在《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两个比喻句来描述大鹏鸟形体庞大,这两个比喻句是“,”。(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从高、低两个角度描写了秋风卷走茅草,以致很难弄回茅草的两句是“,”。第Ⅱ卷表达题(80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华民族是个与石头有着不解之缘的民族,中国的石头文化。追溯到八千年前,先民已经在玩玉石了。人们对玉石的催生了“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观念,进而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石文化。中国人爱石,将石当作朋友,当作自我生命的象征,以石来抚慰心灵,通过石头来看宇宙人生的大道理。A.源远流长一往情深演绎并且B.博大精深情有独钟演绎甚至C.博大精深一往情深演化并且D.源远流长情有独钟演化甚至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4月4日,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公布,中国作家曹文轩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蝉联此项桂冠。B.中国发射天宫二号的主要目的是为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C.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蕴藏的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的力量。D.近日,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董明珠虽然在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职务没有发生变化,但格力“去董明珠时代”的拐点也许就要到来。19.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他们与时代一同呼吸,以独立的姿态成为了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柱梁;如今,正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与钱穆的严谨学业?A.周作人的平和林语堂的幽默鲁迅的自由思想胡适的社会批判B.周作人的苦茶林语堂的菜谱鲁迅的社会批判胡适的自由思想C.林语堂的幽默周作人的平和胡适的思想自由鲁迅的批判社会D.林语堂的菜谱周作人的苦茶鲁迅的思想自由胡适的批判社会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环境中的铅污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自然,指火山爆发烟尘、飞扬的地面尘粒等自然现象释放出来的铅,但①,包括铅及其他重金属矿的开采、冶炼,蓄电池工业等。②,锌肥含铅量高达50~52000mg/kg,磷肥品种过磷酸钙中含铅32.5mg/kg。空气中的含铅颗粒,经由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甚至影响心脏搏动,诱发心肌梗塞,从而③。21.下面是上海、浙江等地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的群体差异图,请根据两张图所反映的情况各写出两条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条不超过40个字。(6分)图1:男女生在各科选择上的差异(%)图2:城乡学生选择“优先组合”的差异(%)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材料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同学告诉钱教授。上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说。材料二: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能传艺,传神,传德。一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既有借助戏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专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更多的,则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1.C(解析:周公“继承了殷商的礼乐”解说不正确,原文是“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 2.C(解析:A、“使人们知礼、守礼”是礼的作用;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D、常常将其相提并论的是孔子等儒家) 3.B(解析:文章“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与原文“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不符。)4、A(解析:B、强加因果,不是因为“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才故意让考试很难;C因果颠倒,“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错,文中是他在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率先在成创办学校;D“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错,应该遗憾得偿的欣慰。) 5、①变家馆为新式学堂,推广新式教育;②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③重实践,重能力;④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⑤兴办女中。(每点1分,答对任意4点给满分。) 6、(3)①“一人”字面上指张伯苓,突显他毕其一生热情投入教育事业,以身报国,矢志未渝的人格;②“一国家”指的是张伯苓一生强烈热爱的祖国,从决计以教育救国,为国培养人才,开创教育先河,到进行爱国教育,宣传爱国思想,在生命弥留之际,仍激励南开学子竭尽所能,建设富强康乐的新中国。③“一人”“一国家”高度概括了张伯苓和国家的紧密联系,传神地地塑造了张伯苓的爱国形象,准确地评价了他一生的贡献、精练地概括了他的爱国精神。(①1分,②③各2分) )7.(4分)AD(A“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表述错误;D“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理解不准确,应是寄寓了庄稼人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8.(4分)(1)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表现了“我”对大地又爱又恨的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9.(6分)(1)全文语言既简洁又繁复,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的抒情效果。(2分)(2)多处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永恒以及庄稼人对大地无尽而辛勤的付出,感情浓烈。(2分)(3)精心选取了农民、土地、自然这些对象作为描写的载体,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情感。(2分)10.(3分)C(“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一句不能断开,如果断开,“不驱天下之民”怎么样没说,紧接着又开始说“胥为流寇不止”,这样意思不完整;另外这句是双重否定句“不……不……”,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不能断开,如果断开,就牵涉到两个人——流寇及其心腹,而原文只涉及李琎一人,据此可以排除B项。)11.(3分)B(“署”在文中的意思是“暂时代理”的意思)12.(3分)D(“皇上批评李琎汲汲于功名利禄”错,原文是皇帝批评钱士升沽名钓誉,汲汲于功名利禄,因此,钱士升很恐惧,“引罪乞休”。)13.(1)(5分)(钱士升)请求废除成例,停止冶炼,严格执行对贪官的惩处,停止派遣官员督收新旧军粮,只是责成抚按(去做)。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严” ,形容词用作动词,严格执行(推行),1分;“第”,副词,只,1分;“从”,采纳,1分;大意通,2分。)(2)(5分)如今把兵荒归罪于富豪人家剥削,讨论搜括他们的钱财而没收,这是秦始皇不施行于巴清、汉武帝不推行卜式的(做法)。(“朘削”,剥削,1分;“括”,搜括,1分;“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判断句,1分;大意通,2分。)【参考译文】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名,授官修撰。天启初年,以抚养母亲为由请求回家。很久以后,晋升为左中允,不去赴任。高邑赵南星、同乡魏大中受宦官之祸,以及江西同年进士万燝因追赃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为之营救保护,破散家产帮助他们,以此被东林党人所推许。崇祯元年,起任少詹事,掌管南京翰林院。第二年,以詹事官被召。恰巧主试官钱龙锡被逮捕,钱士升送他到河边,就称病而回。四年,起用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代理行使尚书職權。祭祀凤阳皇陵後,上疏陈述户口流亡的情况非常详細。六年九月召授钱士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第二年春入朝。钱士升废除成例,请求停止冶炼,严厉执行对贪官的惩处,停止派遣官员督收新旧军粮,只是责成抚按去做。皇帝都听从他。皇帝办事过于急切。温体仁以刻薄辅佐皇上,上下纷嚷不安。钱士升因此撰写《四箴》进献,大意是宽厚以管理众人,简节以临臣下,虚怀内心,公平行政,他的话深深切中当时的弊病。皇帝虽然以优厚的诏命回复,心意却特别不高兴。没有多久,武生李琎请求搜括江南富户,上报姓名向官府交纳,推行向官府交待犯罪实情没收财产的方法。钱士升厌恶他,拟旨下交刑部审问,皇帝不许,同官温体仁就改为从轻拟罪。钱士升说:“这是扰乱根本,应以甘愿离职相争。”就上疏说:乡邑中有富裕人家,本来是贫民衣食的来源。地方有水灾旱灾,主管官吏命令他们出钱粮,均匀谷物救济饥民,一遇敌寇侵犯的警报,命令他们帮助城堡守御,富裕人家不曾无益于国家。如今把兵荒归罪于富豪人家剥削,讨论搜括他们的钱财而没收,这是秦始皇不施行于巴清、汉武帝不推行卜式,而想推行于圣明之世吗?这种决议一被提倡,无赖亡命之徒相继向富家发难,不驱使天下的人民为流寇不会停止。有人疑心这些是人流寇的心腹,倡导非议来动摇人心,岂只借机侥幸升官呢!”奏疏上达朝廷,而李琎已被下到司法官,等候审问。皇帝回报说:“即使想谋求功名,前面的奏疏已足以达到,心情不用很急切。”前面的奏疏说的是《四箴》。钱士升惶恐害怕,引罪乞求退休。皇帝就准许了他。14.(5分)BD(B项“作者借这一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因此此项错误比较明显,故判2分。D项“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只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 。颈联是把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来写;另外,通过下句也可推知上句的意思。因此此项涉及对颈联两句含义的理解且难度较大,故判3分。)15.(6分)①羁旅愁思之痛:借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作者借此表达世事沧桑之感;③英雄末路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悲。(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答案,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可酌情给分。)16.(5分)(1)众女嫉余之娥眉兮(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3)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17.D(“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语段第一空的前后文强调的是中国的石头文化历史的悠久,选“源远流长”合适。“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一往情深”,指对人或对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十分向往留恋。语段第二空强调的是喜爱的程度,用“情有独钟”好。“演化”,演变,发展变化。“演绎”,展现,发挥。“演化”符合第三空语境。“甚至”比“并且”递进意味更强,故第四空选“甚至”。)18.C(A项,不合逻辑,“蝉联”多指连任某个职务或继续保持某种称号,与“首次”矛盾;B项,“主要目的是为”句式杂糅,删去“为”字,“考核”缺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相关技术”;D项,语序不当,“虽然”移至“董明珠”前。)19.B(此题考查语意的连贯和句式的选用。从前后文的呼应看,排除C项;从短语的结构看,与“严谨学业”结构一致的应为“社会批判”和“自由思想”,可排除D项;从内容上看,与“雅舍”相应的是“苦茶”和“菜谱”,而“平和”与“幽默”是作家的风格,故排除A项。)20.①更大的污染源是人类活动(或:更大的污染来自人类活动)②铅的农业污染主要来自施肥(或:使用化肥造成的铅污染也不容忽视)③对人的肺和心脏造成损害(或:对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危害)21.图1:①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男生总体上偏好理科,女生总体上偏好文科;②在政治和物理两个科目的选择上,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尤为明显;③在地理和生物两科,男生和女生的选择较为接近。(答对一条给1分,答对两条给3分。差异图一般从同与异两个方面比较。)图2:①在“政史地”“地理化”组合的选择上,城市学生与县乡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②在“理化生”“地化生”“政化生”组合的选择上差异并不明显。(答对一条给1分,答对两条给3分)22.参照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评分标准评分。建议切入分44分。【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应考和实用固然重要,立德和修身则尤为关键。钱理群教授的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可喜的是,功利的教育模式、实用至上的处世之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立意参考:①回归教育育人的本真;②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③让教育变得更纯粹;④少一些实用和短视,多一些担当与长远。写作时,如果脱离“教育”这一话题,把重心放在“学习要拓宽渠道,开阔视野”“年轻一代要加强自身修养”或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可判为二等以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