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0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请根据要求,完成1-7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草菅(jiān)人命虚与委蛇(shé)重创(chuàng)皈(guī)依B.色厉内荏(rěn)诲(huì)人不倦羞赧(nǎn)应(yīng)届C.厉兵秣(mò)马佶(jié)屈聱牙纶(guān)巾酩酊(dīng)D.铩(shā)羽而归三缄(jiǎn)其口笑靥(yàn)跌宕(dàng)【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考生应结合汉字的字形、字义以及造字法来辨析。A项,“虚与委蛇”的“蛇”应读yí;“虚与委蛇”的意思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委蛇”,随便应顺。“重创”的“创”应读chuāng;“重创”的意思是使受到重大伤亡、损害,“创”是多音字,读chuàng,意思是“开始,开始做”,读chuāng的时候,意思是“伤,损害”。C项,“佶屈聱牙”的“佶”应读jí;“佶屈聱牙”意思是“形容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佶屈”,曲折,不顺畅。“酩酊”的“酊”应读dǐng,“酩酊”的意思是指醉得迷迷糊糊的。D项,“三缄其口”的“缄”应读jiān;“三缄其口”意思是“形容说话谨慎,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缄”意思是“封”。“笑靥”的“靥”应读yè;“笑靥”意思是“微笑时颊部露出来的酒窝儿”。2.下列加点字的写法全都错误的一组是A.金碧辉煌汉青留名熟暗辐射B.息息相关饮鸠止渴赝品缀学C.趋之若骜鼓惑人心恶梦流蔽 D.老骥伏历毁誉参半追溯防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的写法全都错误的一组”,这是考查汉字的字形,考生应结合汉字的字音和字义来辨析。C项,“趋之若骛”的“骛”应为“鹜”;“趋之若鹜”的本意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鹜”指野鸭子。“鼓惑人心”的“鼓”应为“蛊”,“蛊惑人心”的意思是“毒害、迷惑人心,指用欺骗引诱等手段迷惑人,混淆人的思想”。“恶梦”的“恶”应为“噩”,“噩梦”意思是“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梦”。“流蔽”的“蔽”应为“弊”;“流弊”的意思是“某事引起的坏作用,也指相沿下来的弊端”。A项,“汉青留名”的“汉”应为“汗”;“汗青”是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熟暗”的“暗”应为“谙”,“熟谙”意思是“熟悉,清楚地了解”,“谙”,熟悉,精通。B项,“饮鸠止渴”的“鸠”应为“鸩”;“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缀学”的“缀”应为“辍”,“辍”意思是“停止”,“缀”意思是“点缀,装饰”。D项,“老骥伏历”的“历”应为“枥”,“枥”,马槽,养马的地方。“防碍”的“防”应为“妨”,“妨”意思是“阻碍,伤害”。3.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A.踌躇满志踌躇:得意的样子B.莘莘学子莘莘:年轻的样子C.久假不归假:请假D.春意阑珊阑珊:浓厚【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含义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词语的意思。考生应结合平时的识记来辨析。B项,“莘莘学子”的意思是“众多的学生”,“莘莘”意思是“众多的样子”。C项,“久假不归”的意思是“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假”意思是“借”。D项,“春意阑珊”意思是“春天就要过去了”,“阑珊”意思是“将尽,将衰”。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是庄子的作品。B.《陈情表》原题作《陈情事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下了这篇表文。C.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他在临川做过县令,被称为“临川令”或“陶令”。他的诗文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D.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他是“初唐四杰”之首。《滕王阁序》是他的代表作,这是一篇骈文,多用典故,辞藻华丽,音韵和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陶渊明……他在临川做过县令,被称为‘临川令’……”有误;应是做“彭泽令”,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错误的一项是A.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劝:奋勉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病重C.曷不委心任去留委心:随心D.宇文新州之懿范懿范:美好【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错误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考生应结合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联系课内所学来解答。D项,“懿范”解释为“美好”有误;从语境来看,“宇文新州之懿范”,“懿范”是两个词,选项只是解释了“懿”的意思,而忽略了“范”的意思,“懿范”意思是“美好的风范”。6.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之:之二虫又何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泉涓涓而始流C.且:彼且奚适也穷且益坚D.焉:置杯焉则胶复驾言兮焉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之二虫又何知”,“之”,指示代词,此、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欲何之”应为“欲之何”,“之”是动词,去、到。C项,“彼且奚适也”,“且”,副词,将要;“穷且益坚”,表转折,然而。D项,“置杯焉则胶”,“焉”,兼词,于之;“复驾言兮焉求”,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应为“求焉”,意思是“追求什么呢”,“焉”是疑问代词,什么。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之”,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之二虫又何知”,“之”处于句首,与“二虫”共为句子的主语,意思是“这两个虫子”,“之”是指示代词,这;“欲何之”,这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应为“欲之何”,“之”后跟了宾语,故“之”是动词,解释为“去,到” 7.关于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B.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C.恨晨光之熹微——定语后置D.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错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特殊句式。首先应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其中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然后要根据每种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C项,“恨晨光之熹微”,这不是定语后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此处的“之”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而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宾语前置句,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应为“复疑奚”;B项,“今臣亡国贱俘”,这是判断句,意思是“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D项,“奉晨昏于万里”,这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于万里奉晨昏”。(二)名篇名句默写。8.(1)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2)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3)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4)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5)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6)我决起而飞,___________,时则不至。(《逍遥游》)(7)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____________。(《陈情表》)(8)______________,气息奄奄。(《陈情表》)【答案】(1).(1)悟已往之不谏(2).(2)眄庭柯以怡颜(3).(3)潦水尽而寒潭清(4).(4)落霞与孤鹜齐飞(5).(5)鹏之徙于南冥也(6). (6)抢榆枋而止(7).(7)不矜名节(8).(8)但以刘日薄西山【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悟”“谏”“眄”“柯”“怡”“潦”“鹜”“徙”“冥”“榆枋”“矜”等。三、名著检测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共10分。9.____________在父亲去世后扛起家庭的全部重担,赡养母亲,供弟弟读书。为了弟弟____________的婚事,他扛上沉重的债务,并将土窑让给了弟弟,自己全家借居在别人家。为了三个儿女,他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对家人强烈的责任感支撑着他走过了苦难的日子。【答案】(1).孙玉厚(2).孙玉亭【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首先阅读所给的内容,根据所提供的故事情节来辨析人物,从所给材料来看,这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内容,“在父亲去世后扛起家庭的全部重担,赡养母亲,供弟弟读书”“为了弟弟的婚事,他扛上沉重的债务,并将土窑让给了弟弟,自己全家借居在别人家”“为了三个儿女,他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对家人强烈的责任感支撑着他走过了苦难的日子”,这里给出三个关键信息,“供弟弟读书”“把土窑让给弟弟”“为了三个儿女”,根据这些内容即可得知,这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玉厚,他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最大的弱点就是老实无能,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劳、忠厚、硬正。他年轻时也曾有过魄力和豪情,比如他也曾闯过山西柳林,比如把弟弟孙玉亭送去上学读书,希望能为孙家培养出一个人物等等。但是他最大的成就不在这些事情上,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培养”出了孙少安、孙少平和孙兰香三个优秀的子女。明确了这些,第二空也就可以填出来了,应是孙玉亭。10.孙少平不甘心在村里生活一辈子,像众乡亲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消耗自己的青春和激情,所以他勇敢地走出了_____村,走到_______县、黄原地区,走到_________市,在战胜苦难的征程中一步步走向开放。【答案】(1).双水(2).原西(3).铜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首先阅读所给的内容,根据所提供的人物来回顾他的人生历程,从所给材料来看,“孙少平不甘心在村里生活一辈子,像众乡亲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消耗自己的青春和激情,所以他勇敢地走出了……村,走到……县、黄原地区,走到……市,在战胜苦难的征程中一步步走向开放”,这是考查学生对书中有关孙少平人生经历的把握。孙少平是一个陕北农家的一个穷小子,他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离开双水村来到原西县城念高中,到黄原地区打工,在铜城挖煤。根据他的人生经历进行概括即可。11.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依据语境,完成填空。“我在千什么?”一种自责的情绪.突然涌上悲痛的心头。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自己负担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她咬紧嘴唇,向旁边流动的人群扫了一眼,勉强整理了一下淋湿的头巾,低声地,但却非常有力地对华为说:“走吧,不进城了。”她接过行李卷,挥了挥手,叫华为快走。可是自己却站着不动,她再一次抬起头来,凝望着雨雾蒙蒙的城楼……她终于离开了人群,默默地朝华为走过的方向走去,赶上了他。她的脚步,不断踏进泥泞,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她却一点也不知道。这时,她正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终于代替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上面的文段选自小说《___________》。语段中的“她”指的是:__________。结合原作品来看,语段中的她“凝望城楼”是因为______________。品读画线句,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出“她”的品格:________、_______。【答案】(1).红岩(2).江姐(江雪琴)(3).丈夫的头颅在城楼示众(4).坚毅刚强,(5).顾全大局(要从两个方面写词语)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所考的内容比较杂,既考查小说的名称、情节,也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根据语段的内容来辨明出处,可以根据材料中“党”“华为”等关键词和人物“凝望城楼”的行为来辨明出处,这应是《红岩》中的片段,文中的“她”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江雪琴”,即“江姐”。江姐之所以“凝望城楼”,因为她的丈夫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正在悲伤的时候,她想到“自己负担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这表现出人物坚毅刚强又顾全大局的品格。四、本大题共8道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近年来,部分科学家对气候变暖论提出挑战,认为: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的规律,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但更多科学家认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体存在变暖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结论证据确凿。研究显示,地球系统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的能量,有90%多进入了海洋。海水比大气的热容量大得多,上层海洋能量储存在增加,一定程度上消化了由于温室气体增加所吸收的热量。除此之外,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会使大气产生年代际波动。2000年以后,PD0转入了负相位,对气温上升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有科学家预计2030年到2035年PD0可能会转入正相位,届时,年代际增暖可能与温室气体增加一起向气候系统施加压力,气候变暖将变得更加猛烈。另外,太阳的短波辐射在经过大气之后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其中大部分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太空。这就可以解释,从地面到对流层,温度越往上越低。因为,加热大气的能量实际来自地表。然而,通过计算得出,到达地面的热量与真正反射后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并不相等。事实上,截留的长波辐射是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了。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减少,温室效应就加强了,并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因此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我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多次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这些异常天气与北极地区和全球变暖有密切联系。用大气环流的变异理沦来解释,正常情况下,北极是寒冷的,而中纬度地区则相对温暖,南北存在温差。这个温差的存在,使得西风急流得以维持,而大气的波动会沿着西风急流传递。由于北极变暖非常强烈,温差变小,西风急流也变弱,大气环流南北向运动加大了,冷空气就会更容易自北向南爆发,导致这些地区冷空气异常强烈,出现暴风雪天气。此外,根据定量统计,全球陆地和海洋冰川、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原的冰量减少,都是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近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在对海平面变化的基线数据重新进行校正后发现,在过去20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的情况可能比之前预想的更加严重。这既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证据,也是气候变暖所产生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直接后果。(取材于中国科学报《全球气候变暖遭“误解”?》)1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科学家们已经对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达成共识B.海洋的能量存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的影响C.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向太空排出的热量减少有关D.温室气体的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1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A.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增长趋势B.太平洋年代际震荡转入正相位C.部分地区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D.过去二十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答案】12.A13.B【解析】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已经对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达成共识”错误;第一段“近年来,部分科学家对气候变暖论提出挑战,认为: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的规律,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第二段说“但更多科学家认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体存在变暖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结论证据确凿”,由此可知,并未达成共识。1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关注题干的要求,“不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然后浏览选项。第四段结尾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因此呈增长趋势”,可见上文是介绍气候变暖的原因,第五段开头说“近年来,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我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多次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这些异常天气与北极地区和全球变暖有密切联系”,第六段开头说“此外,根据定量统计,全球陆地和海洋冰川、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原的冰量减少,都是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可知五、六两段主要介绍“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再回过来看题干要求,可以推测凡是出自三四段的应是原因,而不是结果,如B项,“太平洋年代际震荡转入正相位”,这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该选项源自第三段,文中原句是“有科学家预计2030年到2035年PD0可能会转入正相位”。ACD这三项都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材料二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打破了地球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碳循环自然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研究表明,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人类就会对全球气候失去控制。全球气候合作治理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利益相关主体如何协同有效参与,一直制约着治理进程和实效。每一个主权国家既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又要维护本国发展利益,并受到国内法律、政策的制约。基于本国经济发展需求、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型成本考量,多数国家不减反增,呈现出“吉登斯悖论”现象。另外,全球气候治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减排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但就技术扩散与转移实效来看,发达国家虽然就技术转让做了大量决定与承诺,但口惠多而实际支持不至。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同担当、积极作为。 一是强化合作治理共识。全球气候合作治理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在近200个国家一致同意通过的《巴黎协定》。确定了各方应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为基础,将世界大部分国家纳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共同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二是创新合作治理模式。《巴黎协定》打破了以往不愿减排的行动逻辑,在既定规则前提下,提出了“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减排机制,允许各国根据各自经济和政治状况自愿做出减排承诺,这种“自下而上”的行动机制有效避免了部分发达国家拒绝执行议定减排目标的情况;制定了“只进不退”的棘齿锁定(rachet)机制,不断增加减排量的行动目标,每5年上调一次;建立了从2023年开始每5年对各国行动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机制,盘点减排进展与长期减排目标的差距。这些治理模式的创新必将加速全球气候合作治理进程。三是量化合作治理内容。全球气候治理重心将从宏观机制转向具体的低碳行动和政策。《巴黎协定》一致同意本世纪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设定每年最低1000亿美元的筹资目标。这样到本世纪末,全球气候治理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协作下,将取得一定成效。(取材于李代明的《优化全球气候治理路径》)14.根据“材料二”,下列能概括文本核心内容的一项是A.全球气候变暖B.温室气体排放C.《巴黎协定》D.全球气候治理15.根据“材料二”,下列内容不属于《巴黎协定》本世纪目标的一项是A.全球的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内B.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C.尽快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以达到峰值D.每年筹资不少于1000亿美元作保障16.依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吉登斯悖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各缔约方能够意识到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并且愿意积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 B.各缔约方为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必然要做出违背本国相关法律、政策的决定。C.发展中国家就减排技术的运用与转让作出大量口惠而实不至的决定与承诺。D.多数国家基于本国利益考量而不顾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答案】14.D15.C16.D【解析】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二’,下列能概括文本核心内容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阅读文本,把握大概内容。第一段先指出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第二段是说全球气候合作治理存在的问题,第三节说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同担当、积极作为”,第四节“一是强化合作治理共识”,第五节“二是创新合作治理模式”,第六节“三是量化合作治理内容”,由此可知三、四、五、六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都是说全球气候合作治理,第三段和四、五、六三段之间是总分关系,第一和第二段是提出全球气候合作治理的背景,由此可以确定,D项,“全球气候治理”可以概括文本的核心内容。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二’,下列内容不属于《巴黎协定》本世纪目标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关注题干的要求,“不属于”“《巴黎协定》本世纪目标”,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在四、五、六三段。C项,“尽快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以达到峰值”错误;文章第六段的表述是“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选项偷换概念。A项,源自第六段,原句是“《巴黎协定》一致同意本世纪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B项,源自第六段,原句是“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D项,源自第六段,原句是“设定每年最低1000亿美元的筹资目标”。 材料三海岛陆沉,这绝非是耸人听闻。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一份科研报告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海平面已上升了10到25厘米。斐济以北的图瓦卢正因此忐忑不安,束手无策地等待着沉沦的命运。像图瓦卢这样面临海水威胁的岛国绝不止一个,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岛国和濒海国家,他们近年来都十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希望能够通过某些手段防范或是应对这一悄然逼近的威胁。因为近年来,正是气候变暖、海面上涨的现实,让这些汪洋中的弹丸之地饱受了海水侵城略地之苦。 仍以图瓦卢为例,虽然海水上涨速度极慢,但由于地势太低,此间居民仍能切身感受到海水对家园的滋漫侵犯。这些由珊瑚礁形成的海岛近20年来已被海水侵蚀得千疮百孔,海水通过这些孔隙侵蚀上来,使土壤加速盐碱化,粮食和蔬菜现已很难正常生长。此外,因海水升温,环岛珊瑚也会萎缩死亡,从而使海岛失去一道天然防波屏障,风暴海潮一旦袭来,势将凶猛无阻地长驱直入,给岛民造成惨重的损失。图瓦卢并非惟一一个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厄运的国家,其他低地岛国,如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西萨摩亚的居民说,他们已明显地感到海岸正在向他们的家门悄悄逼近。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这份报告证实说,海岸正以每年半米的速度向后退缩,大约已持续了90年之久。人们预测,未来40年内南太平洋海面会再上涨20厘米,到时8万多基里巴斯居民将丧失家园。而在马绍尔群岛的一些地段,上侵的海水已将原本长在岸边的椰子树下的土壤掏空,树干抱着那几乎已全裸的球形根部“站”在海水里,摇摇欲坠。图瓦卢可能是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要被迫撤离家园的国家,更加不幸的是,它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那么,下一个会轮到谁呢?(取材于网络)17.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热容量:“热”部首是“灬”,它的含义是火B.耸人听闻:此处可以替换成“骇人听闻”C.濒海:“濒”读作bīnD.厄运:艰难困苦的遭遇18.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海水上涨造成恶果的一项是A.海岛陆沉B.植被破坏C.海岸退缩D.风暴海潮19.“材料三”中说图瓦卢将有可能被海水吞没,对此问题有人持不同意见,请依据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同意和不同意的理由。 【答案】17.B18.D19.同意: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上涨(海平面上升);②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遭遇困境。不同意:①全球气候十多年未呈现变暖趋势,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规律;②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气候治理见到一定成效。【解析】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材料一’、‘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字词意思、结构、字音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B项,“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甚至捏造事实,或出语离奇荒诞,使人震惊,所说的事不一定存在,更不一定是坏事;“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指确实存在的、听了令人震惊的坏人坏事。从文中的语境来看,“海岛陆沉,这绝非是耸人听闻”,“海岛陆沉”还没有发生,句中要表达的意思是“海岛陆沉并非是夸大言辞”,不能使用“骇人听闻”。1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海水上涨造成恶果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首先要明确题干是筛选条件,“不属于”“海水上涨造成恶果”,然后浏览文本,把握大概内容。第一、二两段主要是说很多岛国面临海岛陆沉的威胁,第三段开头说“仍以图瓦卢为例,虽然海水上涨速度极慢,但由于地势太低,此间居民仍能切身感受到海水对家园的滋漫侵犯”,由此可以知道,海水上涨造成恶果主要在三、四段。D项,“风暴海潮”不是海水上涨造成的恶果,第三段原句是“风暴海潮一旦袭来,势将凶猛无阻地长驱直入,给岛民造成惨重的损失”,由此可以知道这是海水上涨的具体表现,故错误。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材料三’中说图瓦卢将有可能被海水吞没,对此问题有人持不同意见,请依据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同意和不同意的理由”,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概括能力。考生可以先到文本找出图瓦卢不可能被海水吞没的理由,材料一第一段说“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的规律”,材料二中说“全球气候合作治理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在近200个国家一致同意通过的《巴黎协定》”“这样到本世纪末,全球气候治理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协作下,将取得一定成效”,从气候变化的规律和人类共同治理的举措来看,图瓦卢这些岛国不可能被海水吞没。如果同意,可以找出存在的威胁,如材料三中说“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一份科研报告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海平面已上升了10到25厘米”,材料二中“全球气候合作治理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利益相关主体如何协同有效参与,一直制约着治理进程和实效”。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祁彪佳,天启进士,授兴化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sǒng)其身入水,而泅成矣。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彪佳去。果以贤能称。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①,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于是棰杀之。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②,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议遂定。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③有二心。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捕苏民之首乱者,斩之。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顷之,隔江帆起破浪,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迎及门,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又大喜。坐语久之,起指江誓曰:“公,巨人也!公在,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有如此江。”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而别。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露角巾,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注】①打行:对当时以在市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 ②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为后世所笑的旧事。③史可法:北京陷落后率兵拥立福王,有实权但一度遭遇排挤,后在扬州殉国。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出彪佳安抚苏州A.驱逐B.开脱C.外放D.免除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其身入水,而泅成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彪佳一举箸而别化而为鸟,其名为鹏C.捕苏民之首乱者且夫水之积也不厚D.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2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监国是本朝老制度,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B.虽是彪佳言,不敢持虽然这是祁彪佳的话,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挣C.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D.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己一世矣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23.把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 24.根据文意分析,第三段中祁彪佳两次“抗言”,原因各是什么?【答案】20.C21.C22.B23.如果老拿着辅助漂浮的壶瓮,靠别人扶着胳臂,一辈子也学不会泅水。24.第一次抗言,是因为诸臣援引宋高宗南逃偏安为先例,祁彪佳认为这有损朝廷的威信,在政治结局的预示上也于朝廷不利。第二次抗言,是因为有人怂恿福王登基称帝,祁彪佳认为急于继承大统会有所不利,另外劝表未到就会名不正言不顺。【解析】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出彪佳安抚苏州”,“彪佳”是祁彪佳,从后面“安抚苏州”可以知道,前面的“出”应与官职的变迁有关,再结合语境来分析,这句话源自第三段,文中的语境是“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以苏州有市民变乱而祁彪佳一向对苏州有恩惠为由”,由此可以推知“出”意思应是“外放”。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C项,“捕苏民之首乱者”,“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捕首乱之苏民”,类似的句子有“马之千里者”;“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以”,在句中的位置一样,且后面跟的都是动词,故都为连词,表目的,来。2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首先要分析所给句子,把握关键词、特殊句式,要特别关注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B项,“虽然这是”错误;“虽是彪佳言,不敢持”,关键词是“虽”“是”,“虽”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虽然”,“是”,本来解释为“正确,对”,是形容词,但在此处因后面跟了宾语,应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是”“认为……正确”,故这句话应翻译为“他虽然也认为祁彪佳说得对,却不愿意支持”。A项,“监国,本朝故典也”是判断句;“为”,句末语气词,呢;“引”,拉。C项,“以”,介词,用;“牒”,文书,文牒;“复”,回复,回应;“约会”,约定会面;“会杰于大观楼”,介宾短语后置,应为“于大观楼会杰”。D项,“如”,像;“故”,名词,“过去、原来那样”;“而”,表转折,却;“一世”,一辈子。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执”,拿着;“壶”“瓮”都是辅助游泳的东西;“肘”,靠着;“终”,尽;“不能”,不会;“泅”,泅水。2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三段中祁彪佳两次‘抗言’,原因各是什么”,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先到第三段找到两次“抗言”的内容,然后根据前后的情境分析原因。第一次“抗言”,“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朝灭亡,有大臣援引宋高宗以兵马元帅继位的旧例商讨让福王担任兵马元帅。祁彪佳反对说:(藩王)监国的事是本朝的老制度,为什么要远引宋高宗的旧例”;第二次“抗言”,“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意思是“不多久,有建议福王登基作皇帝的言论。祁彪佳又反对说:福王政权刚建立就登基做皇帝,怎么行呢?况且大臣们谏劝福王登基的表章也没到呢”,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祁彪佳,天启年间的进士,被授予兴化推官,临行时祁彪佳向他的父亲跪下请教为官之道,父亲没有回答他。有人问他父亲(为什么不指点他),他的父亲说:“你没见过那些教人游泳的吗,如果学游泳的老拿着辅助漂浮的壶瓮,靠别人扶着胳臂,一辈子也学不会游泳,一旦把他拉到清冷的水边,打翻辅助他的壶瓮,推他入水,游泳就学会了。现在他去做官,就是打翻壶瓮的时候了。”祁彪佳离开了,最后果然因为贤明能干而著称。祁彪佳任职苏州期间,正赶上苏州无赖劫掠市集,祁彪佳追究其中罪恶深重的四个人,用刑具锁拿在路口示众,召集当地三老问他们说:“这些人可以杀吗?”三老说:“可以。”又问围观的人说:“这些人可以杀吗?”观看的人说:“可以。”于是棰杀了他们。明朝灭亡,有大臣援引宋高宗以兵马元帅继位的旧例商讨让福王担任兵马元帅。祁彪佳反对说:“(藩王)监国的事是本朝的老制度,为什么要远引宋高宗的旧例?”监国的计议于是确定下来。不多久,有建议福王登基作皇帝的言论。祁彪佳又反对说:“福王政权刚建立就登基做皇帝,怎么行呢?况且大臣们谏劝福王登基的表章也没到呢。”可是这时向福王邀功的人,造谣说史可法对福王有背叛之心。史可法害怕了,他虽然也认为祁彪佳说得对,却不愿意支持。于是就以苏州有市民变乱而祁彪佳一向对苏州有恩惠为由,外放祁彪佳去担任苏州的长官。祁彪佳到任后,在路边张榜说:“背叛朝廷不能饶恕,忠贞仁义也不能夸耀,不要借助铲除叛贼而了结私人仇怨,不要假托协助朝廷而制造祸端混乱。”他逮捕苏州市民中带头闹事的人,斩杀了他们。招募勇士组成苍头军,亲自教他们打仗。当时正赶上兴平伯的士兵抢劫丹阳集市钱财,祁彪佳率领苍头军快速赶到处理,斩杀了兴平伯的士兵。兴平伯(高)杰平素就害怕彪佳的声名,到了这时候就忌恨祁彪佳,扬言要调动军队到丹阳来对付祁彪佳。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高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当时高杰盘踞大观楼,认为祁彪佳一定不敢前来。到约定的日期刮起了大风,高杰笑着说:“祁抚不来有托辞了。”一会儿,一艘帆船破浪而来,很快就抵达江岸,有人传呼说;“祁都堂到了!”高杰非常惊骇,迎到门口,看见祁彪佳戴着角巾,穿着普通的衣服,身后只是带着文书、衙役各一名,又非常高兴。跟祁彪佳坐在一起谈了好久后,高杰起身指着江水发誓说:“您是了不起的人啊!有您在,我要是敢越规矩一步来玷污您,就让我像这滔滔江水被风浪拍散。”于是盛情招待祁彪佳,祁彪佳稍微动了动筷子表示了一下就离开了。 朝廷军下江南,用书信和财物聘请祁彪佳,祁彪佳夜里远望南山笑着说:“山川人物都是幻化的形态啊,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第二天早晨,家人找不到祁彪佳在哪,只见到小路旁柳边的浅水中露出祁彪佳戴的角巾,大家都说这就是祁彪佳,他是端坐入水而死的。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园缘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门,门两侧上方嵌两个漏窗;门楣上置一块汉隶小匾,上书“置足园”。园子长约五十步,宽仅二十步许。前面是幽静的庭院,后面是三间小瓦屋。庭院的东北角,叠几块玲珑山石;庭中植几丛花木,红绿相映:西侧贴墙筑半廊,与一个半亭相连,亭墙上凿出一个扇形窗,伸颈可餐雨湖秀色。亭子旁边耸几竿瘦竹,一如郑板桥之画意。庭园虽仅可置足,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这园子是他的挚友胡令行设计的。而远在湘南山地的令行却于几目前溘然长逝了。在大学里,他们读的是中文系,同班,且穷。朱慨然喜欢写些小说、诗歌。令行则在课余苦研园林建筑,把一本明人撰著的《园治》读得滚瓜烂熟,又经实地考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毕业后,朱慨然到书局当编辑,今行在一个营造厂做了技师。当朱慨然东凑西借,买下这个又小又破的园子时,令行喜得眉飞色舞。他苦思冥想,精心算计,用极少的钱置办了砖、瓦、木、石,和请来的两个工匠一起将园子修葺一新,又亲自携锄到荒野,挖来几竿瘦竹几株花草,植在园中。两人坐在半亭里,推敲出“置足园”这个雅名。令行论及造园得失,妙语惊人:“私家园林往往地甚局促,常于无可奈何之处,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使全局顿生光彩。”他慨叹:“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设计一个自己的园株。为豪门大户造园,受其制约,俗不可耐。我颇想回老家去,一是照顾老人,二是倘遇机缘,能置办一座圆林也难说。”过了两年,令行真的飘然而去。朱慨然间或收到令行信札,说他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说他父母相继辞世,自己仍是孑然一身。 十多年过去了。“置足园”犹在,而斯人去矣。朱慨然不胜唏嘘。稍觉慰藉的是去年得令行一信,说已有了一处很好的园林,名“适园”,还附了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适园小记》。文中写道:“吾园择山水佳胜之处为之,最可怡其性情,适其意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桥,皆顺其自然,无斧凿雕琢之迹,得流霞凝岚之妙,天设地造,物我俱忘,遂名之为‘适园’。”园中的种种景状,四时及晴雨中的变化,何处是湖,何处有山,何处立寺,何处飞桥……皆细细描绘。慨然奇怪,此等规模之圆林,该花多少银钱?他决意去今行家乡一走。一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从岸边飘到洲上。湖的彼岸,有一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他寻到那一拱板桥,跨过溪流,果然有一片泥墙茅顶的屋舍。围在竹篱中,木板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四个隶字:得育小学.是令行的手笔。朱慨然走进了学校。闻说是令行的老友来访,几个年轻老师——是令行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他知道了令行的许多情况。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患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课,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朱慨然听得双手发颤,心上寒飕飕的。“令行不是有一座‘适园’吗?”“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把胡令行设计的置足园比作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表现了这座园子的小巧精致,韵味十足。B.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C.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为揭开适园的“真相”做好铺垫,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D.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通过他的心理及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悬念迭生,波澜起伏,回环跌宕。E.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炼,隽永而富有诗意,与小说中所记之人、所述之事、所绘之景相得益彰。26.(1)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2)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27.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的含义。28.小说中的胡令行是怎样一个人?【答案】25.BD26.(1)要点:照应前文《适园小记》中的相关内容,写出了胡令行工作生活的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用环境的优美衬托胡令行品行的美好。(2)要点: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胡令行,突出了胡令行的才能,表现了他高雅脱俗的志趣,用“置足园”来衬托“适园”,为表现他更高的人生追求做铺垫。(言之成理即可)27.要点:适园是怡人性情,适人意趣的山水佳胜之处,是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美好之地28.胡令行是一个有才能、志趣高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学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意思对即可)【解析】2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一句中,“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有误。根据文章内容,这些都非胡令行所造,也就谈不上“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D项,“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有误。本文的线索是“园”,文章标题是“园缘”,开头说“置足园”“园子”,最后写到“适园”,可见本文应是以“园”为线索。2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来看第一问,先找出划线句子,“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从岸边飘到洲上。湖的彼岸,有一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划线部分是环境描写,所写环境非常优美,而胡令行就是工作生活在其中,这样的环境对人物形象起到衬托的作用;从结构的角度来看,这一环境描写与上文《适园小记》中的内容相照应,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依据“意象串联法”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本文的目的是要刻画一个人物——胡令行。“置足园”是本文主人公营造的环境,因此,环境描写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主人公。“置足园”环境设置的非常雅致,突出了主人公的高雅脱俗的志趣。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先分析划线句子和“置足园”的特点,这两处环境都是优美雅致,这正如主人公胡令行,高雅脱俗,可以从对人物形象的衬托角度分析;再依据设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从结构的角度考虑。2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的含义”,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对于词语含义的解释,需要从表面义和深层含义入手。首先从字面来理解“适园”的意思,从文中来看,“适园”字面意思就是适合居住的园林。从深层含义来看,适园不仅适合人身体居住在那里,而且也适合人的精神寄托在那里,是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美好之地。比如“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再结合胡令行的行为,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适园”的内涵。2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小说中的胡令行是怎样一个人”,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应到文中找出直接写人物的文字,然后再找出他人或作者的评价以及生活的环境,最后进行概括即可。从“置足园”的环境设置上来看,可以看出胡令行是一个志趣高雅的人。胡令行大学里读的是中文系,业余时间苦研园林建筑,毕业后并付诸实际,帮朱慨然用极少的钱营造了别具一格的“置足园”,这说明胡令行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胡令行后来回到自己家乡教书,可见他又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热爱学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对胡令行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点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描写,即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描写,二是间接描写,即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比如文中,“庭园虽仅可置足,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对“置足园”的评价足可以说明设计园子的胡令行有才能,志趣高雅;“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患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课,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他投身教育足可以说明他具有奉献精神,热爱学生。还有他的作品《适园小记》的内容,胡令行在大学中的表现,这些都彰显了人物的品质。七、微写作2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①请以“读小说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或“读小说就像拥有了一架梯子”为开头,从《红岩》和《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表达你在名著阅读方面的感悟。②请以“圆”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答案】合乎题意即可。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以‘圆’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这是考查学生的微写作努力。考生要针对话题进行抒情,需要展开想象,明确“圆”的特点,根据相应特点抒发自己的感慨。可以从“团圆、圆满、无尽”等角度入手,言之成理即可。可发挥空间较大。但是由于要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这对考生的文采有了一定的要求。附答案:(1)例如:读小说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孙少平啊,当我读你,又何尝不是在读我自己。你生在农村,学习艰苦,忍饥挨冻,却始终不放弃;你积极进取,敢于拼搏,不怕困难,挫折都是你向上的梯子。我为你的努力而折服,又赞叹你不屈的心。阅读《平凡的世界》,其实都是在读你,也在读我自己,不禁想这样的认知是否又与你有一点点的贴近。孙少平,我愿是你,却不如你坚韧执着;我只能像你,如窥镜般阅读我自己。(2)这世间,最美的图形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圆形吧!任何图形在一次次磨掉棱角之后定会变成圆。当我们在孩童时期,无不天真烂漫,小小的脑袋里面装着好多新奇的想法,当然不免身上有很多“棱角”。随着时光如水般流逝,生活带给我们太多惊喜抑或是无奈,岁月毫不吝啬地将它的脚步重重地刻在我们身上。或许在我们不知不觉中,那儿时的“棱角”也在被渐渐磨平,逐渐向“圆”发展。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口中所谓的“长大”吧!八、写作3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磨”既有磨擦、磨合的意思,也有研磨、打磨的意思,还有磨练、磨砺的意思……有时候,“磨”能带来精致;有时候,“磨”代表一种慢生活;有时候,“磨”意味着没有效率……请以“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答案】磨老话常讲“十年磨一剑”,这里的磨,是一种品质的保障。文人常说“为吟得一字,捻断数茎须”,这里的磨,是一种艺术上的不懈追求。磨是一条通往精致的捷径。CCTV的记录频道曾播出过一部关于漆器的纪录片。片中,年近八旬的匠人戴着老花镜,将一根生有倒刺的细草伸入漆器雕花的每一条缝隙之中细细打磨,磨完一番在对着灯光细细打量一番后,不慌不忙地再磨。磨好的地方台灯一照,便漾出一层琥珀色的光辉,整件漆器磨好后如玉雕成一般,温润、莹亮,“磨”使漆器脱胎换骨,精致绝伦。“好的漆器是漆出来的,也是磨出来的。”匠人蔼然说道。这场景在我脑海中久不能忘。匠人以草磨漆器,而文人以心磨诗词。昔有贾岛之推敲,有“千锤百炼”得一“绿”;今有周汝昌三代白首,六十余年方得周汝昌版汇校《红楼》,在通往精致的路上,“磨”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器具也好,诗词也罢,少了磨,就如同少了点睛之笔的龙,再难腾飞。而我们当今社会,却恰恰缺乏这种“磨”的意识。前日惊闻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一本书内竟出现5处错谬。记者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表示“出版社需要尽量压缩从编稿再到出版的时间,以求赢利”。我心中满是凉意。连教科书这种最需“磨”的东西都可以忽略“磨”而直接发行,何况其他呢?我又忽然忆起那纪录片中拍摄的,乃是日本漆器。而作为漆器发源地的中国,在国际上却并未收获太多认可,这其中焉知没有我们不愿花上一周去做“磨”的“无用功”的缘故?不止漆器,我们的许多国货都因“做工糙、没档次”而在贸易竞争中输给“做工精致”的日本,我们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不是就在这一个“磨”上面呢?在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磨”似乎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然而我们却忘却了,当我们于灯下赏漆器时,那细缝亦有折光的惊喜,当我们于月下赏诗篇时,那推敲的一字亦有韵味能咀嚼出深深的感动。那份“磨”出来的精致,恰如城市的下水道般,平时隐而未觉其妙,至若夜雨霖霖、连月不开时方察其动人之处。那份“磨”出来的精致,也能洗一洗弥漫在社会中的浮躁之气,帮助人们诗意地栖居。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加命题作文。命题是“磨”,材料对“磨”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既有磨擦、磨合的意思,也有研磨、打磨的意思,还有磨练、磨砺的意思”,这是“磨”的意思;“‘磨’能带来精致”,这是“磨”的价值,此处的“磨”应为研磨、打磨之意,“‘磨’代表一种慢生活”,这是“磨”传递出的生活状态,强调的是细琢,“‘磨’意味着没有效率”,这里的“磨”应是“拖延、耗时间”的意思,反映出的是一种拖拉的风气。人的一生经历的磨难太多,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磨难,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它。也正是因为磨难成就了许许多多辉煌的人生,书写了人类在曲折中前进的一页页历史。可写自己磨难的经历;耳闻目睹的有关磨难的故事;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磨难的看法、认识;结合古今中外有关名人磨难的事迹,书写自己的独特体悟;也可写磨难降临时我们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刻满了磨难,可写的内容很多。而怎样认识磨难,如何面对磨难,应是表达的重点。参考如下:论“磨”论磨合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磨合人生需要打磨对人生需要精雕细刻成长需要磨难“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