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二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等。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侯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半富,直至近现代,地域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着力,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看,横向和纵向的研究都很重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一波接一波的地域文化研究热潮,各地区对自己地域文化的纵向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和深入,但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还比较薄弱,即对各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纳入作为整体的中华文化宏观研究格局中来,为了促进地域文化研究在更大平台、更高层次上繁荣发展,可以成立全国性的研究学会,建设一支热心于地域文化研究、具有相当理论和学术水平的专业队伍,举办各种地域文化学术会议。 (摘编自邵汉明《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B. 地域文化研究不包括民族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学,而是对中华文化进行地域视角的研究。 C. 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对各地域文化自身进行了充分的纵向研究,但横向研究还不成熟,有待加强。 D. 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应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大视野中进行,需深入关注各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地域文化的概念、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研究来展开论述,论证思路条理清晰。 B. 文章多次论及地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彰显了立足当代的立场。 C. 第二段以西周和秦汉为例,都具体详实地论证了中华地域文化不断丰富扩展的历程。 D. 第三、四段针对地域文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片面认识及缺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地方上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属于地域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色彩。 B. 广阔的地理空间、多样的经济形态、悠久的历史,使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C. 地域文化在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化文化转化,可见对其作深入地研究没有太大的价值。 D. 如果能够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那么中华文化就可以繁荣发展。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地域文化研究不包括民族文化研究”曲解原文,原文说的是“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对秦汉时期中华地域文化的发展,文章并没有做出具体详实的论证。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地方上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属于地域文化”错误,扩大了“地域文化”的范围。原文是说“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C项“可见对其作深入地研究没有太大的价值”错误,原文说“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D项“如果能够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那么中华文化就可以繁荣发展”表述过于绝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有一部分特殊群体备受舆论关注,他们就是“失独老人”。失独并不是我国的独有现象,但失独人群的大量出现却是我国政策施行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我国于1982年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减轻了社会经济资源紧张匮乏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但凡事皆有两面性,这一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失独家庭的大量产生就是它带来的副作用,失独老人就是承担这一后果的弱势群体。 据统计,我国当前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有1.9亿人以上,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年死亡率至少为万分之四,由此比例可推算出,在中国,每年至少会增加7.6万个失独家庭。目前,我国失独家庭数量已经突破百万,而在这数以万计的失独家庭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第一代计划生育家庭,这些失独父母都已经进入老年阶段。如何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收入来源问题,如何弥补他们在亲情上、精神上的缺失,成为针对这一弱势群体制定养老政策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李艳杰《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材料二: 表一 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的帮扶与失独者是否走出痛苦 还没有从痛苦中走出来 已经慢慢从中走出来痛苦中走出来 合计 得到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帮扶计数/人 383 416 799 百分比(%) 47.90 52.10 100.00 没有得到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帮扶计数/人 222 63 285 百分比(%) 22.10 77.90 100.00 合计 计数/人 605 479 1084 百分比(%) 55.80 44.20 100.00 (摘自潘金洪《失独者走出哀伤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084位失独者的调查》) 表二 抱团取暖与是否走出痛苦 还没有从痛苦中走出来 已经慢慢从痛苦中走出来 合计 参加过抱团取暖活动计数/人 231 58 289 百分比(%) 79.90 20.10 100.00 没有参加过抱团取暖活动计数/人 374 421 795 百分比(%) 47.00 53.00 100.00 计数/人 605 479 1084 百分比(%) 55.80 44.20 100.00 材料三: 很多失独家庭的收入主要为工资性收入,当他们年老退休后,收入明显减少,身体日渐虚弱,医疗性开支大幅上升,生活越发窘迫。和城镇相比,乡村家庭的收入更为单一,社会保障体系无法完全覆盖,失独老人一旦失去劳动能力,只能依靠低保生活,如果再遇到身体不好、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将变得非常无助。当前,公办养老院数量过少,且进入门槛过高,大部分失独老人都无法入住,而民办养老院费用过高,大多失独老人根本无法负担其高昂的费用,更关键的是,很多养老院需要子女签字才能接收老年人,而失独老人根本找不到“签字人”,养老院出于责任考虑,不敢接收失独老人,这也是他们面临的困境之一。中国人绝大多数不相信神,他们靠代际传承来寄托希望,把生命的全部意义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因此,大部分失独者害怕刺激,害怕孤独,害怕孤身一人或生病时无人看护,害怕将来无人送终,害怕没有尊严地死去或去世多日无人知晓。如何解决好失独老人的精神困境,让他们得到慰藉、获得温暖,也是我们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摘编自吴鹏辉《解决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几点建议》)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到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帮扶的失独者超过半数的人已经慢慢走出痛苦,而没有得到相关帮扶的失独者只有22.1%的人走出了痛苦。 B. 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帮扶有助于失独者走出痛苦,可见相关部门应加强了解失独者的各类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社会支持。 C. 本次调查围绕1084位失独者展开,调查显示,政府社会的帮扶、抱团取暖都会对失独者走出痛苦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D. 未参加过抱团取暖的失独者比参加过的更容易走出痛苦,可见抱团反而会放大悲伤,导致负面效应的产生,失独者应该少参与这类活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失独人群的大量出现是伴随着我国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但失独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其它国家也存在失独家庭。 B.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利有弊,它减缓人口增长的速度、减轻资源短缺的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给独生子女家庭带来风险和隐患。 C. 我国的失独家庭数量已过百万,第一代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失独父母已迈入老年,帮他们走出老无所依、孤独痛苦的境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 中国人靠代际传承来寄托希望、找寻生命的意义,这让他们大多不信奉神灵,也使得他们在失去独生子女后,精神上会尤其痛苦和绝望。 6. 我国失独老人面临着哪些方面的困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D 6. ①经济方面,收入降低,难以承担自身的生活医疗费用。②生活方面,无人照料,却难以入住养老院。③精神方面,失去寄托,孤独恐惧,急需慰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D项,“可见抱团反而会放大悲伤,导致负面效应的产生,失独者应该少参与这类活动”错误,从材料二相关内容并不能得出该结论,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D项,“这让他们大多不信奉神灵,也使得他们在失去独生子女后,精神上会尤其痛苦和绝望”错误,属于强加因果。原文是说“中国人绝大多数不相信神,他们靠代际传承来寄托希望,把生命的全部意义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由“很多失独家庭的收入主要为工资性收入,当他们年老退休后,收入明显减少,身体日渐虚弱,医疗性开支大幅上升,生活越发窘迫。和城镇相比,乡村家庭的收入更为单一,社会保障体系无法完全覆盖,失独老人一旦失去劳动能力,只能依靠低保生活,如果再遇到身体不好、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将变得非常无助。当前,公办养老院数量过少,且进入门槛过高,大部分失独老人都无法入住,而民办养老院费用过高,大多失独老人根本无法负担其高昂的费用”,可以概括为我国失独老人难以承担自身的生活医疗费用;由“很多养老院需要子女签字才能接收老年人,而失独老人根本找不到‘签字人’,养老院出于责任考虑,不敢接收失独老人,这也是他们面临的困境之一”,可以概括为我国失独老人难以入住养老院;由“大部分失独者害怕刺激,害怕孤独,害怕孤身一人或生病时无人看护,害怕将来无人送终,害怕没有尊严地死去或去世多日无人知晓”,可以概括为我国失独老人失去寄托,急需慰藉。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线逸事 徐怀中 九四一部队在老街附近跨过了红河,几天以前,兄弟部队过河开辟了战场,现在他们可以驱车向前开进了。 越南北部边境,和我们的滇南河口一线,都属于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自然环境本来是没有多大差别的。河口地区是我国橡胶产地之一,三叶树环绕山丘,一行行,一层层,郁郁葱葱。胶林深处,可以望见国营农场的楼房,红瓦白墙,烟囱耸立。米轨小火车沿着溪流隆隆驰过,留下一缕烟云。这遥远的边疆,向战士们展示着它的富饶美丽。 一过红河,就是另一番风光了。 虽是旧历正月,到中午颇有点盛夏的味道,电话车里闷热得要命,几个人吐了,愉快的笑声停止了。不一会儿,浓雾漫卷过来,热风里带着雨丝,灰蒙蒙的。十多公尺以外,只听见汽车响,却什么也看不见。班长严莉查了地图,说此地是黄连山山脉。山脊又高又陡,有的地方突然形成断裂,下边是乱石嶙峋的深渊。公路两旁覆盖了灌木竹林,茅草刺藤相互盘绕,密不透风。女电话兵们不免有些犯愁了,要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执行架线任务,从哪里下手呢? 通信科一位参谋来传达首长命令,要求迅速架设下属各部队线路,指挥机关内部线路由总机班负责架通。 总机班的女战士们,忘记了震耳欲聋的炮声,在听候班长严莉下达任务:“陶坷、吴小涓、杨艳,跟我去架线。肖群秀、路曼守机,注意机线装设,搞好固定。今晚的口令是‘山茶’,回令是‘海棠’,执行吧!” 严莉,陶坷各负责架一条线,五分钟以内都架通了。杨艳和吴小涓两人负责首长的一条线,遇到了麻烦。她们正往前走,闻到一股臭味,是从来没有闻到过的一种特别的气味,天快亮了,可以模模糊糊看见,小路上横的竖的倒着三具敌军的尸体。肚子膨胀起老大,周围是一滩黑血。不要说见到死人,平时看见一只肉唧唧的死老鼠她们也怕,让人头发根儿发乍。她们向旁边试探,想找地方绕过去。在刺藤草窠里钻进钻出,帽子挂掉了,脸也划破了,无论如何也钻不过去。可想到自己架的是首长专用线,登时觉得一身都在冒汗,再耽搁不得了。只好横了心,还是由原路过去。吴小涓望着几具尸体问杨艳:“你怕不怕?”杨艳说:“要是三个活的,我倒不怕。” 吴小涓说:“要真是死的,总还好办。我怕他们是装死,等我们到了跟前,一下坐起来了。” “那倒没有什么,他们流了那么多血,就是活着也剩不下多少力气了。不等他坐起来,拿手榴弹在脑袋上敲他几下。” “好!我们分个工。看着不对,我上去按住他们,你用手榴弹猛砸,不要让他们抱住了我们的腿。” 她们相互为对方壮了胆,从三具尸体上跨过去了。至于他们三个是不是有过要坐起来的意思,她们不清楚。她们沉着地迈过了最后一具尸体,再没有回头去看。 突然是哪里一声喝:“口令!” 两个女电话兵冷不防的,一紧张,早把口令忘得-干二净。对方不见回答,哗的一下冲锋枪上了腔。吴小涓连忙说:“别打,别打,是我们。”“什么你们我们,口令!” “干吗那么凶,你听不出我们是总机班的!”杨艳厉害起来了。 隐蔽在树丛里的哨兵压低声音笑了,手一指,原来已经来到了首长的掩蔽部门口。 她们撩开门上的雨布钻进去。掩蔽部里点了几支蜡烛,还是昏昏暗暗的。几位首长正跪在地铺上,查看拼起来的作战地图。小涓和杨艳把单机摆在一个压缩饼干箱子上,手脚麻利地接好了线。一摇,通了。 一号首长见两个女电话兵淋得全身透湿,缩着身子,他取过一个军用水壶说: “冻惨了吧?来,一人喝一口,这是‘气死茅台’——习水大曲。” “不!不!我们不冷。”杨艳和吴小涓往后退缩着。 “叫喝就喝,服从命令听指挥。” 她们两个推托不过,对着壶嘴呷了一小口。她们品味不出,习水大曲何以能“气死”茅台,只辣得打哆嗦。 这是吴小涓和杨艳到前方来第一次完成架线任务,而且是为“九四一”最高指挥员架的线,她们对自己感到相当满意。两个人已经说定,将来参加文科高考,就把这次出境作战第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作为自选的写作素材。这算是选对了,很有可写的哩。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人物真实生动,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突出了女电话兵吴小涓和杨艳看到敌军尸体后,从犹豫退缩到勇敢面对的转变。 B. 小说以姑娘们想象高考写作文的情境收尾,看似与架电话线的主要情节无关,实则寄托对未来的憧憬,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C. 小说语言浅近质朴,对话风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如杨艳说“三个活的,我倒不怕”,首长说“这是‘气死茅台’—习水大曲”。 D. 小说行文结构严谨,伏笔自然。前文中设置“口令”这一情节与后文姑娘们突遇哨兵喝问“忘记口令”事件形成呼应,陡生波澜。 8. 文章第四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作分析。 9. 小说是如何叙述“西线逸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域和气候特征,这场战争发生在旧历正月闷热险峻的黄连山山脉。②与红河岸边富饶宁静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战争环境下紧张压抑的氛围。③为下文做铺垫,山脊高陡、乱石嶙的、灌木丛生的环境暗示了后文吴小涓和杨艳第一次架设电话线任务的艰难。 9. ①叙述视角,以通讯女兵为叙事的对象,表现了她们在战争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成长历程,视角新颖。②叙述人称,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便于读者全方位把握故事的情节内容。③侧面选材,紧扣“逸事”二字,没有渲染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而是描写战时逸事,内容独特。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思想内容是文章的主旨,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就是作者主要要反映的内容,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艺术特色一般来说,赏析它的结构,独特的修辞,这类题型都要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是选“不正确的一项”,A项,“退缩”“勇敢面对”错误,小说中提及“她们相互为对方壮了胆,从三具尸体上跨过去了。至于他们三个是不是有过要坐起来的意思,她们不清楚。她们沉着地迈过了最后一具尸体,再没有回头去看”,她们“再没有回头去看”,她们只是想要绕过去,说不上“退缩”;另外她们从敌人尸体上跨过去之后依然心存畏惧,但这也更显示出她们为完成任务而努力战胜恐惧心理的可贵精神。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包括: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与上下文相照应,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等作用,可以结合需要鉴赏的内容做分析。本文第四段的环境描写有“虽是旧历正月,到中午颇有点盛夏的味道,电话车里闷热得要命”“浓雾漫卷过来,热风里带着雨丝,灰蒙蒙的”“班长严莉查了地图,说此地是黄连山山脉。山脊又高又陡,有的地方突然形成断裂,下边是乱石嶙峋的深渊。公路两旁覆盖了灌木竹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域和气候特征;这里的环境与红河岸边富饶宁静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战争环境下紧张压抑的氛围;同时,“山脊又高又陡,有的地方突然形成断裂,下边是乱石嶙峋的深渊。公路两旁覆盖了灌木竹林,茅草刺藤相互盘绕,密不透风。女电话兵们不免有些犯愁了……”恶劣的环境为下文做铺垫,暗示了后文通讯女兵第一次架设电话线的艰难。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现手法。首先明确本题要求,“小说是如何叙述‘西线逸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如何叙述小说的故事的技巧,主要包括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选材特征等。这篇小说没有去渲染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而是将笔触伸展到战场之外,描写在战争中锻炼成长的通讯女兵,视角新颖;小说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便于读者直接客观的把握故事的情节;小说从侧面选材,不追求故事的曲折离奇和头尾的连贯性,通过通讯女兵在战争中的趣闻轶事和人生遭遇,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纯洁美好的品质,紧扣“逸事”二字,内容独特。 【点睛】 鉴赏艺术特色题,须了解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思考分析时要做好两个结合。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同恕,字宽甫,其先太原人。家世业儒,同居二百口,无间言。恕安静端凝,羁卵如成人,从乡先生学,日记数千言。年十三,魁乡校。至元间,朝廷始分六部,选名士为吏属以恕贡礼曹,辞不行。仁宗践阼,即其家拜国子司业,使三召,不起。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即奉元置鲁斋书院,中书奏恕领教事,制可之。先后来学者殆千数。延祐设科,恕主乡试,人服其公。六年,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见东宫,赐酒慰问。明年春,英宗继统,以疾归。恕自京还,家居十三年,家无儋石之储,而聚书数万卷,扁所居曰榘庵。恕性整洁,平居虽大暑,不去冠带。缙绅望之若景星麟凤,乡里称为先生而不姓。时萧溪居南山下,亦以道高当世,入城府,必主恕家,士论称之回“萧同”。恕之学,由程、朱上溯孔、孟,务贯浃事理,以利于行。教人曲为开导,使得趣向之正。母张夫人卒,事异母如事所生。父丧,哀毁致目疾,时祀斋角详至。尝曰:“养生有不备,事犹可复,追远有不诚,是诬神也,可逭罪乎!”与人交,虽外无适莫,而中有绳尺,里人借骡而死,偿其直,不受,曰:“物之数也,何以偿为!”至顺二年卒,年七十八。制赠翰林直学士,封京兆郡侯,谥文贞。恕弟子第五居仁,弱冠从恕受学。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宏度雅量,能容人所不能容。尝遇有窃其桑者,辄避之,乡里高其行义,率多化服。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八十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 B. 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 C. 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 D. 博通经史/作字必楷/躬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游其门者/不惟学明/而行加修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至元,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时期,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 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时期获得举人功名的士子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C. 缙绅,原先指旧时官宦插笏板于衣带的装束,后来是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的代称。 D. 程、朱,指“二程”和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后人常用“程朱”代指理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同恕无意为官,屡召不就。同恕年少时就闻名乡里,朝廷选拔他到礼部任职,被他拒绝;后来,仁宗又多次征召他,他也没有赴任。 B. 同恕学识广博,授课育人。同恕与同乡一起学习时,每日能记诵很多内容;作为老师,他博学善教,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走上正途。 C. 同恕待亲恭顺,为人至孝。同恕侍奉继母十分孝顺;他父亲去世后,同恕悲伤过度导致眼疾,但他仍严肃认真地完成祭祀斋戒事宜。 D. 同恕品德高尚,受人爱戴。他主持延祐年间一次乡试,人人佩服他公正;辞官后,乡人尊称他为先生,并将他和名士萧溪相提并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居十三年,家无儋石之储,而聚书数万卷,扁所居曰榘庵。 (2)里人借骡而死,偿其直,不受,曰:“物之数也,何以偿为!”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居家十三年,家中没有多少存粮,却收藏了几万卷书,他给居室匾额题名为“榘庵”。 (2)同乡从他家借走的骡子死了,乡人按价偿还,同恕不接受,并说:“这是它的命数,何必要偿还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博通经史,作字必楷”,应理解为“他博通经史,写字一定用楷书”;“博通经史”是动宾结构,“作字必楷”是主谓结构,是另外提及的事情,中间要断开,所以可以排除C项;“躬率子弟致力农亩”,应理解为“亲自率领学生致力于农亩”,“而学徒满门”是强调他的教育影响很大;另外“游其门者”,应理解为“在他门下学习的人”,中间不能隔开,所以可以排除B 和A项。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明清时期获得举人功名的士子参加乡试”错误,这里应该是“参加乡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错在“同恕与同乡一起学习时”,原文是“从乡先生学”,应理解为“向同乡先生求学”。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无儋石之储”应理解为“没有多少存粮”,“聚”应理解为“收藏”,“扁所居”应理解为“给居室匾额题名”,“扁”,名词作动词;第二句中,“里人”应理解为“同乡”,“偿其直”应理解为“按价偿还”,“直”,价格,价值,“数”应理解为“命数”,“何以偿为”应理解为“何必要偿还呢”,句意。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同恕字宽甫,他的祖先是太原人。家中世代从事儒学,同住的有二百口人,他们之间从不背后说长道短。同恕安静稳重,束发就像成年人,向同乡先生求学,一日能记数千言。十三岁时,在乡校夺魁。至元年间,朝廷开始分为六个部,选举有名的读书人担任官吏,关陕因同恕为礼部贡士,推辞没有去任职。仁宗即位,立刻遣使去同恕家授国子司业,三次遣使征召,都不肯受任。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在奉元设置“鲁斋书院”,中书奏请皇上由同恕领导书院的教学,朝廷同意。先后来学习的有数千人。延祐设科举,同恕再次主考乡试,人们佩服他公正。六年,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东宫晋见,帝赐酒慰问。第二年春天,英宗即位,同恕因病辞职。同恕从京城回家,居家十三年,家中没有多少存粮,却收藏了几万卷书,他给居室匾额题名为“榘庵”。同恕爱整洁,日常生活中即使在大暑天气,也不除去冠带。缙绅看待他就像敬仰星星和麒麟凤凰一样,同乡的人称他为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当时萧溪住于南山脚下,也以道德高尚闻名于世,进城时,一定要到恕家拜访,士人都称他们为“萧同”。同恕做学问,可由程、朱上溯到孔、孟,都力求贯通事理,以利于实行。教育人时委婉曲折进行开导,使之走向正确的道路。他的母亲张夫人去世后,侍奉继母如同生母一样。父去世后,他因悲痛致使眼得病,当时祭祀斋戒严肃详尽。他曾说:“供养有不到之处,还可以补救,追祭祖宗,如有不诚之处,是对神的亵渎,可以逃脱罪责么?”与人交往,即使不能相互适应、心意相通的表现,而心中却有准则。同乡从他家借走的骡子死了,乡人按价偿还,同恕不接受,并说:“这是它的命数,何必要偿还呢!”至顺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朝廷制赠翰林直学士,封京兆郡侯,谥号文贞。同恕的弟子第五居仁,二十岁跟从同恕学习,他博通经史,写字一定用楷书,亲自率子弟致力农亩,而学徒满门。在他门下学习的人,不只学问明达,而且注重提高品德修养。他宽宏大度有雅量,能容人所不能容。他曾经遇到偷窃他的桑树的人,他就回避了,乡里的人认为他品行高尚,大都接受了他的教化。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①(节选) 杜甫 障子松林静香买,凭轩忽若无丹青。 阴崖却承霜雪干,偃盖反走虬龙形。 老夫平生好奇古,对此兴与精灵聚。 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工心独苦。 松下丈人巾腰同,偶坐似是商山翁②。 怅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 注释:①尊师:对道士的尊称。障:通“幛”,即画幛,有似于画屏的装饰品。本诗作于乾元元年,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商山翁:“商山四皓”,秦末汉初的隐士,汉惠帝靠他们辅佐而帝位稳固。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前两句直接描写诗人看画障时的感受,画障中的松林宁静幽深如同真的一样。 B. 第四句诗中,“虬龙形”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描绘了松树枝干虬曲缠绕的形貌特征。 C. 五至八句由绘景转入抒情,诗人由赏画而引发审美感悟,体会到了画师的良苦匠心。 D. 九、十两句巧妙化用“商山四皓”的典故,体现“杜诗”反映时事的“诗史”特征。 15. 这首题画诗所题的画障中有哪些主要内容?诗歌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D 15. 第一问:画障中有松林,松下有丈人。第二问:①诗人通过抒写画面给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李尊师高超技艺的赞赏。②诗人因画中的丈人联想到“商山四皓”的功绩,进而引发诗人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错在“化用‘商山四皓’的典故,体现‘杜诗’反映时事的‘诗史’特征”,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是因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倦客”“愁”“枉教”等关键词分析作答。从这首诗的诗歌内容来看,由“障子松林静香买,凭轩忽若无丹青。阴崖却承霜雪干,偃盖反走虬龙形”可以看出,画障中有松林;由“松下丈人巾腰同,偶坐似是商山翁”可以看出,画障中松下有丈人。由“凭轩忽若无丹青”“对此兴与精灵聚”的感受,表达了对李尊师高超技艺的赞赏。诗人由“松下丈人巾腰同,偶坐似是商山翁”,联想到“商山四皓”的功绩,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 【点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造遥游》开篇写鲲、鹏形象时,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鲲之大,“_________”,鲲变化为鹏,振翅奋飞时,“__________”,遮天蔽日,声势浩大。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周代婚俗礼仪中的第三礼——纳吉,男方通过占卜的方式来确定吉凶,以吉兆作为结婚的前提条件。 (3)周敦颐的《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了自唐朝后,人们对牡丹花的喜爱与追捧。 【答案】 (1). 不知其几千里也 (2). 其翼若垂天之云 (3). 尔卜尔筮 (4). 体无咎言 (5). 自李唐来 (6). 世人甚(盛)爱牡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也”“翼”“筮”“咎”“李”。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人类获得的第一张黑洞照片,我们高呼:原来你长这个样子。这个被直接“看”到的黑洞,位于室女座星系团超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 人类在那_________的宇宙深处,有个梦,关于黑洞。它让科学家______,也让平凡的你我无限遐想;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它,揭开面纱,露出真容。为了见这一面,科学家们探索着坚持着,从未停步。从400多年前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开始,到爱因斯坦率先预言黑洞的存在,随后惠勒提出“黑洞”概念,霍金提出“黑洞是时空的扭曲者”的论断,( ),再后来,200多位全球科学家联合起来,精选8个观测点合成虚拟望远镜网络对黑洞进行观测分析,终于,人类获得了第一张黑洞照片!黑洞,这个宇宙中神秘的存在,梵高用画笔描绘过它,《星际穿越》用镜头幻想过它,孩子在睡梦里抵达过它……终于,我们看到了它!那一刻,我们为之_______,我们百感交集。那一刻,它属于全球科学家,也属于全人类,这张照片书写了新的人类文明;这张照片启示我们:既要_______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浩瀚无垠 朝思暮想 震撼 探索 B. 浩渺无边 魂牵梦绕 震撼 仰望 C. 浩瀚无垠 魂牵梦绕 振奋 仰望 D. 浩渺无边 朝思暮想 振奋 探索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4年前,科学家“捕捉”到了黑洞引力波信号,黑洞第一次被人类“听”到 B. 科学家在4年前“捕捉”到了黑洞引力波信号,黑洞第一次被人类“听”到 C. 4年前,黑洞引力波信号被科学家“捕捉”到,黑洞第一次被人类“听”到 D. 黑洞引力波信号在4年前被科学家“捕捉”到,黑洞第一次被人类“听”到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再后来,200多位全球科学家联合起来,精选8个观测点成为虚拟望远镜网络,对黑洞进行观测分析。 B. 再后来,200多位全球科学家联合起来,精选8个观测点构成虚拟望远镜网络,对黑洞进行观测分析。 C. 再后来,全球200多位科学家联合起来,精选8个观测点组成虚拟望远镜网络,对黑洞进行观测分 析。 D. 再后来,全球200多位科学家联合起来,精选8个观测点合成虚拟望远镜网络,对黑洞进行观测分析。 【答案】17. C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第一空,浩渺无边:多形容水面辽阔。浩瀚无垠:形容广大而没有边界。语境中的描写对象为宇宙,用“浩瀚无垠”更为恰当;第二空,魂牵梦绕:强调在梦里万分思念。朝思暮想:强调每天、每时。“魂牵梦绕”对应语境“有个梦,关于黑洞。它让科学家……”更贴切,强调在梦里万分思念;第三空,震撼:指内心受到强烈冲击,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振奋:指精神振作奋发。“振奋”对应语境“终于,我们看到了它!那一刻,我们为之……”更为恰当,强调精神振作奋发;第四空,仰望:指仰面向上看。探索: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仰望星空与语境“也要脚踏实地”相对应,且具有象征意义,更为恰当。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根据上文的结构“从400多年前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开始……”,本句应该把时间状语“在4年前”放在句首,可以排除B项和D项;根据上文的陈述主体“惠勒提出“黑洞”概念,霍金提出……”,本句的主语应该是人,即科学家,可以排除C。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原句存在的问题一是“200多位全球科学家”语序不当,应该改为“全球200多位科学家”,可以排除A项和B项;二是“合成”与“网络”搭配不当,应将“合成”改为“组成”,可以排除D项。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通常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们最具创造力的阶段,事实果真如此吗?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的两位教授对3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________ 。在职业生涯早期,人们勇于挑战传统智慧,提出新思路,创造力表现为“概念性”创新;职业生涯中晚期时,人们经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所获取的信息达到新的突破,②_________。“概念型”创新者倾向于使用假设和方程;“实验型”创新者则依赖于直接的事实推论。可见,③_________。正所谓“生命不息,创造不止”。 【答案】 (1). ①不同时期人的创造力表现不同 (2). ②创造力表现为“实验性”创新 (3). ③创造力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第一个填空前面说“结果发现”,这是总说,第一个填空后面从“职业生涯早期……”和“职业生涯中晚期……”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所以答案应该是“人在不同时期创造力表现不同”;第二个填空前面提到“职业生涯中晚期时,人们经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根据第二个填空后面对应“职业生涯早期……”“创造力表现为‘概念性’创新”,那么“职业生涯中晚期……”所以答案应该是“创造力表现为‘实验性’创新”;第三个填空在语段结尾,前面说“可见”,后面的填空内容应该是总结,对应后面内容“正所谓‘生命不息,创造不止’”,可以概况为“创造力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19年6月28日 至29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G20)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举行。28日中午大阪峰会正式开始,日本首相主持并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位发言,作引导性讲话,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主张: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全球治理;坚持迎难而上,破解发展瓶颈;坚持伙伴精神,妥善处理分歧。习主席还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推出对外开放的若干重大举措,习主席已连续七次出席或主持G20峰会,这充分体现中方对G20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高度重视。 【答案】①2019年6月28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在大阪举行。②习近平受邀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主张。③宣布将推出对外开放若干举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找出关键语句“2019年6月28日至29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G20)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举行”“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主张”“习主席还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推出对外开放的若干重大举措”,考生将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即可,还要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西藏林业厅发布了《关于禁止在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组织非法穿越活动》的公告。2019年5月5日,李某等三人擅自穿越羌塘无人区,失联50多天后获救,搜救单位为此次救援行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当地派出所对李某等三人处以每人5000元的罚款。 2019年6月1日下午,游客王某未购票私自穿过铁丝网,进入黄山未开发地区后被困,在三十多名搜救人员的营救下脱困。事后黄山风景区依据2018年7月1日起执行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法》的规定,要求王某支付3206元的救援费。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漠视规则,谁之殇? 莱蒙特曾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秩序各就各位。”中国亦有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则如一位严正的法官,评判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每个国家的处事举措;规则如一架天平,它绝不偏袒任何一方。规则衡量着国民的素质与良知,帮我们不断纠正、调整着偶尔偏离的轨道……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怎能使国家海清河晏,屹然崛起,跻身于强国之列?如果一个军队没有严明的军规,怎能做到屡战屡胜,所向披靡,雄霸于四方?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家规家训,怎能做到其乐融融、家和万事兴呢?故而莫要无视规则,莫要逞能任性,莫让前行的步伐太过洒脱不羁。 规则意识体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秩序的维持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规则一旦形成,就必须严格遵守。材料中提到的西藏当地派出所对擅自穿越羌塘无人区、导致搜救行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李某等三人处以每人5000元的罚款和黄山风景区依据规定要求私自穿过铁丝网、经过三十多名搜救人员的营救才脱困的王某支付3206元的救援费都非常有必要。 “规则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我控制,规则就是力量,秩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阿米尔如是说。 反观中国当下,人们乘上“经济发展”这辆高速列车,奔波于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丛林中,规则意识早已淡化或者消失。无视他人利益和规则,以自我为中心已成为国人的信条。于是,一些人的行为和现象都被打上了“中国式”的烙印。中国式过马路,方便了个人,却拉低了国民素质,终究会自食苦果;中国式企业,假冒伪劣商品时时刻刻无处不在;中国式饮食,有害添加剂防不胜防…… 无视规则,失去良心和道德,破坏了生存空间,最终也伤了自己。试问,地球上唯一有高级智慧的生命——人类,居然明知故犯漠视规则,殊不知害人者终害己,道理显而易见,情何以堪? 人世间,一切都有法度,一切皆有规矩,莫让恣意放任的私心杂念驾驭理智的心,莫让漠视规则的行为成为永远的伤痛!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材料组成,还有提示语和要求。第一则材料强调了在“西藏林业厅发布了《关于禁止在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组织非法穿越活动》的公告”后,“当地派出所对李某等三人处以每人5000元的罚款”;第二则材料强调了“黄山风景区依据2018年7月1日起执行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法》的规定,要求王某支付3206元的救援费”;再结合提示语“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分析,这是一则思考加强“规则意识”的作文题目。具体写作时,应结合对“规则意识”的具体理解谈对其的重视和强化,避免抽象的描写和空泛议论。 参考立意: 1、规则在我心 2、生活需要规则 3、让遵守规则成为一种习惯 4、让规则守护生命 5、 坚定“规则意识”,继往开来 6、都是漠视规则惹的祸 7、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8、漠视规则,谁之殇? 可用素材: 1、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处处需要规则。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规则是为了保证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地生活。 2、诚取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法引规矩方圆律世间万象。 3、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4、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5、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 6、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仅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会影响、干扰他人,造成混乱。违反了法规,就会受到大自然和法律的惩罚。 7、作为新时期中学生的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都应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牢固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 8、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法为鉴,可以晓规则。 9、小时候,我们遵守着家规;上学后,我们遵守着校规校纪;成年后,还有更多的社会法规等着我们去遵守。一路上,规则始终伴随在我们左右。 10、是规则使我们的生活美满幸福,是规则使我们的经济突飞猛进,是规则使我们的社会井然有序,我们一定要谨守规则,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