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写作3(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写作3(1)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写作 高考作文核心话题之一全民阅读:彰显国家软实力 ‎【作文素材卡】: 素材一:李 克 强 总 理曾说:“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 素材二:著名作家李佩甫家境贫寒,他唯一的优势就是爱读书。从八九岁开始,他就大量地阅读,看到什么就读什么,阅读的时刻是最大的快乐和精神享受。“阅读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我成长的那个年代没有面包吃,可正宗的俄罗斯面包的香味我在9岁时就已经通过阅读品尝到了。阅读让我知道,除了眼前的生活,还有另外的世界。” 素材三:2016年4月20日,某网站推出文章《我国人均年阅读不到6本书,一年读100本书攻略来了》。文中提到“二八原则”“集中优势精力原则”等方法和技巧,教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完最多的书。连阅读也需要攻略来增加“产量”,可见作者对中国人阅读数量之少的担忧之甚,然而这种只问数量不问质量的阅读方法也让人模糊了阅读的初衷。 【内涵挖掘及押题理由】     在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上,张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过日子就要放飞心灵,读书与后者有关。”对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言,阅读似乎真的无足重轻。但当我们被眼前的琐事扰得团团转,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抬不起头来,阅读就显示出它的价值。 ‎ 阅读可以励志、养性、立德,是对人生的的磨炼和对意志的考验;阅读能提升个人素质及品位;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他对社会作用的发挥;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则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国民阅读水平更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阅读已经不仅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和谐与全人类的进步。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 但是,前不久,某大学在网上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不仅如此,在这份榜单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位列前10名。这份榜单,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审题立意】 此题为给定材料及任务驱动作文,要求阐述看法、就事论理。不能写成话题作文和无限制的材料作文。 ‎ 可以写经典文学影响力不如通俗文学,并阐述其原因,进而分析用网络快阅读来解决问题;也可谈通俗文学影响力不如经典文学,只是因其阅读的快捷而带来便利;还可谈因读者(对象)不同影响力就不同,雅俗要求不一,进而谈解决办法等。重点阐述运用网络阅读方式解决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的问题也属符合题意的文章。其他只要是围绕材料中心的观点即可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此质疑、批判,或者赞同。但要学会多问自己,为何如此?于是,立意角度产生: 拒绝阅读经典,原因大多是世事浮躁,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本质原因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一个追求“成功”的时代,像《红楼梦》这样缺少“实用价值”,缺少“谋取实际利益”功能,同时又缺少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被阅读者驱逐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些承载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经典”,被我们以“不实用”而拒绝的时候,我们是否忽视了人类沉重的肉身恰是因“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的。这样写作可围绕“有用与无用”“与经典同行”等展开。 我们也可勇敢质疑,曾经的“经典”是否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有些依托社会背景生成的“深邃”的经典是否有足够理由要求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去阅读、热爱并读出“意义”?这样写作可就“何为经典”“人类经典演变过程”等展开。 【评分细则】 (一)题意把握,综合材料内容要求 ‎ ‎1.符合题意卷。既谈经典影响力下降(拒绝阅读经典)而高居“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前10位的原因,如世事浮躁使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是当下价值取向不正确,缺乏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作品容量太大),实用价值低而无用,阅读方式不快捷,不符合现今的快节奏等;也谈及如今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的大受欢迎的属切题卷(一类),48分以上给分。如能就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而从阅读方式上寻求改变的方法的,可以在原有给分基础上上浮6分,乃至满分。 2.基本符合题意卷。只谈及经典影响力下降(拒绝阅读经典)而高居“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前10位的原因,而忽视比较,不谈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的属一面卷(二类)42-47分给分。 3.偏离题意卷。脱离材料主要内容谈观点。 仅谈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受欢迎,而不涉及经典的影响力下降的(只点材料即止的)进三类,36—41分给分。 4.脱题卷(话题卷)。脱离材料内容谈观点。 以网络发展、学习的重要;或以读书有益等为话题或以材料作为一例的属话题卷(四类),为不及格(36分以下给分)。 5.游离卷。 谈选择,谈努力,谈勤奋等与题意材料无关的,20分以下给分。 (二)思想内容 1.阐述观点,可以是反对拒读经典,以驳斥错误的理由;也可为拒读经典找正面的依据的,如从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阅读兴味、不同的阅读方式来谈如何保持经典的影响力等,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2.把材料中提到的经典文学作品理解为文化经典(“四书”、“五经”、历史著作)也可,也可以不一定仅指材料中列举的作品。 ‎ ‎3.发现政治错误、思想不健康的,应商量评分。 (三)语言表达 1.语言得体、成熟,有文采,可上浮一档(5分)给分。 2.语言不得体,训斥、说空话、扣帽子,下浮一档(5分)给分。 3.语言幼稚、啰嗦、纠缠不清,下浮一档(5分)给分。 (四)扣分把握 1.字数不足,结构完整,不少于600字的,少50字扣1分;少于600字,每少100字扣10分。 2.文中的无效文字,指与文章不相关,每100字扣10分。 3.错别字每字1分。 【范文】:   经典为什么“死活读不下去”? □袁跃兴 据6月24日《北京日报》报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在网上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对近3000名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之后,得出结论:《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而且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世界名著跻身前10名。 读者们“死活读不下去”的理由,有哪些?阅读《红楼梦》,受不了书中的大量诗词,妨碍了理解故事;《百年孤独》,外国人名过分冗长,难以记忆;《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篇幅太长。 ‎ 这个“排行榜”的出现,与我们的文化环境、阅读环境有很大关系。如今,我们整个社会的阅读生活充满浮躁、危机乃至缺失,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流行,很多人的需求是了解能够马上解决眼前问题的信息,而阅读名著不可能会获得实用的效果。所以,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的这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它实际上是当下我们的图书出版界、读书界这种“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远离经典、轻蔑经典的风气的折射和反映,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个如何看待经典、阅读经典的问题。 但是,这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是否就毫无意义呢?这使笔者想到近日看到的《被拉下神坛的‘经典名著’》(见上海《新闻晚报》)的报道,其中介绍国外一些批评家对“名著”的批评:阅读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就好像你最难以忍受的长辈前来造访,喋喋不休地自吹自擂,没完没了地回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雨果的《悲惨世界》“呆板无趣,离题万里,多愁善感,情节离奇,充满说教和闹剧”;《老人与海》以及《麦田里的守望者》“从任何理性的批评观点来看,这是两部最糟糕的小说”;《哈姆雷特》太沉闷,“真想把这些老套的情节扔进沟里,让人物都住嘴。” 所以,没有必要担心对经典的批评,纵然这种批评也许缺乏根据,充满臆断,但都可以使我们审视我们的经典阅读做得怎样,“乐意使经典受到写作新手一样的质疑,使得我们时代的批评粗野但充满活力,因为只有无人继续阅读经典的可怕时刻,它们才会找到安宁。”所以,不管价值如何,这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至少给予我们重新审视经典阅读的契机。 ‎ 西方著名文化批评家圣·艾弗蒙谈到他对待经典的文化态度时说:“没有人比我更尊重经典的作品,我欣赏其中的精神的崇高以及知识的渊博,但是宗教,政治机构,以及人情风俗的差别都已经在这个世界里造成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把脚移到一个新的制度上,才能适应现时代的趋向和精神,假如荷马活在现代,他也会写出一些好诗,能适应他所属的世纪。”(《西方文论选》上册)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作品,要成为养育所有生命因而也养育我们当代人的生命的源泉,不能仅仅是历史的,是一种文化记忆,也不能总是处于退守状态。这种精神财富不能仅仅是一种有关过去的知识,它还必须采取当代富有生命力的形式,这样,或许经典才能永恒和不朽,并使我们对经典充满信心。这就需要对经典的大众化的阅读,需要对经典的大众化、通俗化的解读方式的存在,需要按照时代的已经变化了的精神、心理、人情风俗来理解经典、认识经典。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众所周知,一个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的学生,可以享受很多优质的社会资源:全球优秀的教师、一流的人文环境、学术界和商政界优质的合作平台、优先的实践和工作机会等。但这样的机会到底应该给予谁?“宾大”有其“规章制度”:学习成绩占40%,综合素质占40%,价值观占20%。 2010年,“宾大”在中国为其国际特训班招生,一位奥数尖子生让他们很感兴趣,于是有了以下对话(其中A为“宾大”教授,B为奥数尖子): A:“你读书读得那么好,是为了什么?” B:“为了挣钱。” A:“那挣钱又是为了什么?” B:“为了周游世界。” ‎ A:“除了周游世界还想干什么?” B:“还可以买房子。” A:“买了房子还想干嘛?” B:“和父母一起住??” 对话后,“宾大”十分干脆地拒绝了这位尖子生。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或社会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审题立意】 从命题要求看:“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或社会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这里,感想和思考,决不能离开宾大拒收奥数尖子这回事,必须对这件具体的事作出具体的分析评价。 从这一点说,命题有类于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评价的命题。 比如:这类命题与那种由此及彼引申开去的寓言式材料作文是不同的,这类命题,你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但还是应该回归到对材料本身的分析评价上来。这种对具体的现象作具体的分析评价的命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宿构套作,可以让苏武苏轼苏小小苏大大们真正歇歇脚。 从命题的另一个要求——“请结合自身体验或社会生活”来看,又不能就事论事,还要由此及彼,联系自身,联系与自身相关的现实生活。从这一点说,命题又有类于所谓“后材料作文”。这类命题所选角度所定立意都必须由材料本事中来,但又不能停留在材料本身。 ‎ 因为“感想”“思考”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其合理性、正确性又都要回应材料,以求联系,以求印证。必须注意:“由此及彼”之“彼”与“此”是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的。 回到“宾大拒收奥数尖子”这一材料的命题: 在这道作文题中,材料提到了宾大的招生制度:“学习成绩占40%,综合素质占40%,价值观占20%。”,前面还有“一个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的学生,可以享受很多优质的社会资源”,我们要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暗示”:宾大不像有些大学,单纯凭考试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考生,而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奥数 尖子被淘汰,就是在这20%的价值观上栽了跟头,宾大的优质教育资源是社会给予的,学校当然希望学子们能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懂得回馈社会,回馈他人,一个一心想读书后“挣钱”、“周游世界”、“买房子”,“和父母一起住”(过安逸舒适的生活)的学 生,在校方看来,虽然“诚实”,也还“孝顺”,但根本点上,是一个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有“小我”没有“大我”的自私鬼,宾大绝不想把这个机会白白送给这样的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一个相对小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人读书(活着)不能只为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满足低层次的物欲,更应该有着更纯粹、更美好、更高尚的追求,比如,钱钟书读书,追求文化之精深,沈从文写作,感悟人性之大美。(这些,从本质结果上说,也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注意问题】 ‎ ‎1.不能撇开材料不顾,应该对宾大拒收奥数尖子这件事做出具体分析评价,“感想和思考”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 2.不能片面理解材料,挑片鳞只爪而不顾主体实质。如: 《百善孝为先》——批评奥数尖子将“和父母住在一起”放到了“周游世界”“买房子”之后。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通篇谈梦想(“奥数尖子”不是没有梦想)。) 《素质教育刻不容缓》——通篇谈素质教育,谈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让他们很感兴趣”的“奥数尖子”大概不会综合素质很差,问题的核心是其价值观只停留在自我和自我享受上,再说,其价值观不正确也不完全是教育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很直接和重要。) 3.文章要从材料而来,不能另起炉灶,由另外的事情引入, 作为文章的一个例证。 4.所应发的“感想和思考”必须与材料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法正确与否或“奥数尖子”的人生选择(回答)正确与否上来。 5.不能只是演绎材料内容而成为记叙文,写记叙文应该是另外一件事情,但要与材料中的事情相印证。(由材料所引发的“感想与思考”可以由记叙的另一事情另一人物体现,但以本命题而言,不容易驾驭。) 6.这类文章往往以认识评判见高下,要抓住本质深入分析,要实实在在说理,不要单纯用大篇幅堆砌例子。 【素材运用】 写作素材不在于死记硬背,而在于灵活的转化与运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 运用:人不能甘于平庸,而要有高远的目标 ‎ 《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运用:“致知”“齐家”是小我,“治国”“平天下”才是大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运用:把“丹心”替换为“价值”“精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运用:胸怀天下,心有国家,是崇高的人生境界。林则徐句曾被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运用:没有国家富强民族强盛天下太平,个人的成功、家庭幸福无从谈起,所以人要回馈社会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高中必修四 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而只把“宾大拒收奥数尖子”并且落脚点是回答宾大的做 运用:渴望爱情和知识,是对个人而言,同情人类的苦难则是对他人而言,而后者更体现了罗素崇高的精神境界,更能打动人心。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射雕》郭靖 运用:一般练功者(奥数尖子),可能武功高绝,也充其量是武林高手,或可成为盟主,被人敬畏,但也可能走火入魔,甚或贻害武林,而要成为“侠之大者”,就要有大的境界。 ‎ 有才有德是精品;无才有德是次品; 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运用:能力再好但不能为国为民,可能就是危险品 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运用: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但生活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物质生活。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陶行知推崇穆罕默德的名言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运用:为什么?因为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黄埔军校: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此门。 周恩来:为中国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三钱:钱学森 钱伟长 钱三强 袁隆平: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特蕾莎: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从事护理工作,被誉为“提灯女神”。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开创了护理事业。“5.12”国际护士节是为她而设立。 史铁生: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巴菲特:中国之行,只谈慈善不谈生意。 ‎ 比尔·盖茨:裸捐,为了上帝做慈善。 反面素材 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法国)路易十五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古代:学而优则仕。 当今:学而优则富。 方仲永:仲永出生,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就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招待,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 希特勒读书时成绩好,表现好,口才好,但是极端的人生观导致了他的覆亡。 周作人:贪图安逸,抛弃大义,虽然才华横溢,终留下滚滚骂名。 运用:周作人“明知不可为而不为”,而鲁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笔为刀,我以我血荐轩辕 唐骏:被方舟子爆出学历造假,诚信被质疑 苏秦悬梁刺股读书。 运用:苏秦虽功成名就,但其初衷是获得“金玉锦绣”“卿相之尊”,在历史上也只是个游说国君的纵横家,虽烜赫一时,而昙花一现。(可以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比,有为国为民的更宏伟的目标,终而受到亿万人民的爱戴与怀念 ‎ 入党动机:升官发财?还是为人民谋求福祉? 【文章评析】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湖南师大附中0806班 向芮锐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享誉全球的知名学府,无数学子英才都梦想着进入这所社会资源优厚的大学。然而日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却拒绝了一名奥数尖子生,只因在交谈中这名学生表露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挣钱、旅游和买房,说到底,其价值观只是停留在自我享受上,而完全没有享受了优厚社会资源后应该回馈社会、造福人类的意识。 宾大果断拒绝心中只有自我的尖子学生,不由得让我们也扪心自问起来: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问题看似那么地简单。我们一生下来,匆匆走过婴幼儿时期,便被送进幼儿园,开始了我们浩荡漫长的读书之旅。一本本教材从厚读薄又从薄读厚,日子一天天过,我们越走越远,却常常一不小心丢失了出发时的梦。现在一到周末放假各种补习课培优班都人满为患,学生们挤破脑袋誓要考上一所好大学。那考上大学之后呢?人们常想都不想就脱口问出:“找份好工作,多挣点钱。” 好好读书,以求获得好的发展,过上更好的生活,这自是不错的,但我想,说起为什么读书,目的应还是为提升自己,将来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才理应是正经。 ‎ 抛开目的谈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说到底是一种手段与工具,所以读书若是没有明确的目标,随着大流一路苦读,只怕即便读得“满腹经纶”,人心也是空洞不安的。2010年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炫证女”许多人还记得,那厮天生头脑好用,一路过关斩将考入北大,又在大学期间利用各种时间攻读了各类专业证件,然后将自己所得的证件铺满一床,用相机记录下来向世人炫耀自己的“学识”。这既令人赞叹,却更为可悲,这也许就反映了我国一些知识分子的现状:内心空怀满腔学识,却内心空虚不安,没有明确的目标,只知一路考试——拿证,拿证,似乎就成了读书的代名词。 但试想,若我们人人心中读书的终点都只是拿证来敲开好工作、好房好车的大门,那我们的社会只怕真会变成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社会,人们读书若都只想着自己如何过得更好,却不想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那我们的明天将何去何从?想改善生活有更好的明天这值得提倡,但并不止步于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也许不是我们人人都能企及的,但把视野放宽,让你晶亮的眸子里不只有好大学好房好车,更有一个进步和谐的大家社会。 问问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努力提升自我、丰富心灵,在回馈社会、造福人类中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能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的人,这才是我们读书的应有之义。 评点:本文由宾大拒收奥数尖子的原由引发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的思考,得出“努力提升自我、丰富心灵,在回馈社会、造福人类中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能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的人”的结论。切合题意,中心明确。文章层次清楚,首尾圆合,说理实在,语言流畅,用词准确。在内在逻辑更为严密、语言更为精炼方面还有待提升。 计分:基础等级(内容24+表达23)+发展等级9=56分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    2012年发布的我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阅读图书为4.39本,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显得可怜。而同类数据,韩国是11本,法国是20本,日本是40本,以色列是60本。同时还有一组数据关于每年人均购书量的数据,以色列是64本,俄罗斯是55本,美国是50本。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 肖川   对于国人来说,不少人对“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许多家庭,高档电器一应俱全,唯独没有几本书。资料显示,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 44本,我们只有4.39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相比之下,还有几本真正意义的书可称得上读过?   中国人不读书当然有许多理由。工人农民读不进书,他们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也低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读书的也不多,中小学教师工作太劳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 ‎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人经历了漫长的、刻骨铭心的物质贫困,今天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于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普遍的浮躁,人们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二是长期的思想专制使得人们头脑禁锢,才情枯竭。人们既不易创作出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作品,即使有很好的作品,阅读时也难以产生豁然开朗、悠然心会的美妙感觉,人们难以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三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没有成功地从小培养起人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四是中国文化是一个“皇权至上”的官本位的文化,是一个讲究伦常日用的文化,而对纯粹理性和精神超越缺乏强烈而深刻的追求。历史上频繁的改朝换代,使得中国缺乏贵族传统,从而也就缺乏一种崇高而强大的精神传统。中国传统中其实非常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功利的取向是赤裸裸的。   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锦州铁路中学的苏凌老师说:“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我喜欢读书的感觉。”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请让读书充盈你的生活。 ‎ 高考作文核心话题之二|捍卫传统文化,留住根与魂 ‎【作文素材卡】: 素材一:2015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决议,将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4国联合申遗的“拔河”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拔河成为韩国第1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素材二:中国各朝代长城大多残缺不,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因为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维护和管理问题,如今,长城被列为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之一。在我们高唱着“万里长城永不倒”时,长城已经消失了三成。 素材三:2015年6月贾玲版《花木兰》将花木兰恶搞成一位贪吃、不孝、花痴、畏战的傻大姐,引起了众多网友的不满。2015年7月8日,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发布公开信,要求节目制作方和贾玲道歉。随即,贾玲发表长微博致歉称其行为不合时宜。 【内涵挖掘及押题理由】 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文化的积淀和思辨的光芒这是大势所趋,值得大家研究。“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心有传统,细嗅新风      成都一考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萧然离愁,“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的悠然情思,如今,悄然远逝;只见“双十一”的九百亿挥金如土,圣诞寒夜万人空巷挥洒彩带……传统佳节之不复,可知矣!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东西碰撞,新旧交融,有的埋葬在漫漫黄沙中,有的破万里浪异军突起。面对传统佳节和新潮文化,我们更因心有传统,细嗅新风。 一方淡忘,一方狂欢,缘何如此?一方面,这反映了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望和对不同节日所蕴涵的情感内核的需求。人们依旧在七夕传递着爱,却也希望有西方情人节别样的浪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而社会和媒体的引导不力不啻是重要原因。今日之众人,有多少还记得“花朝节”“寒食节”呢? 莫使传统空对月! ‎ 而人们对节日的需求,更多地是发自于精神。不同的节日能寄托不同的情感,我们既需要国庆节这样的节日弘扬内心的赤诚,也需要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传递内心的关爱。此为,节日的存在,也是为了引导社会思想的发展,试想,若无国家公祭日、五一二纪念日,若干年后人是否还会反思昔日之苦痛?而新时代洋节、人造节的火热,无疑暗示着人们在更多地思考不同文化的优劣和现实生活的不足,否者何来愚人节的兴起和双十一的狂欢呢?                                                  面对旧与新,心怀传统,细嗅新风便不可或缺。要重振传统佳节,必定要与时俱进。当城市为霾所笼罩,除了禁止烟花爆竹,难道不能开发新的环保替代品?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谁能说“微信红包”的走红就不是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呢?但与此同时,又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家人的团圆于对亡人的思念,摒弃浮华的送礼送钱乃至各种月饼、粽子,勿让传统被金钱充斥。 另外,对于各种洋节,政府应加强引导,意识到节日内涵的宗教色彩可能带来的文化入侵,对个人,也要避免“只过洋节,不过传统节”的想法。对于各类人造洋节,我们既应看到双十一,双十二等对互联网经济的催化和对消费者的便利,也要杜绝以利至上的商业价值观,否则,社会只会越来越浮躁,“嗅”到的,只能是铜臭味。 今天,有多少年轻人还记得“春雨惊春清谷天?”今天,有多少年轻人在家人团圆时只顾埋头于手机?今天,有多少人千方百计寻找工具群发祝福消息?节日,本质永远是人与人之间情的共鸣,而非流于表面的形式!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节日,也如同月一般“卒莫消长也”,总有一片情未变,总有两颗心相连,人与人之间的情便荡漾开来。对着纷繁的节日,心中总要怀着传统,来细嗅时代的新风! ‎ ‎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仪式。新年倒数的钟声敲响,提醒着跨年的喜悦与神圣;单膝跪地,请求婚嫁,献上婚戒,定格了爱情的幸福和甜蜜;体育赛场,颁奖礼上,国歌奏响,国旗升起,传扬着国家荣誉与民族自豪。开学典礼,结婚典礼,开业典礼,欢迎仪式,宣誓仪式,不一而足。      近段时间,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些颇受争议的仪式:上海某小学“孝敬文化节”活动中,全体学生向自己的父母长辈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膝行至父母面前聆听父母教诲;河南某中学为弘扬传统文化,要求学生每天跪拜孔子;三峡大学首届国学班开班,35名学生身穿传统汉服齐诵拜师贴,向12位导师鞠躬奉茶,行拜师礼……   关于“仪式”,你有怎样的感受、理解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 ‎ 本题与近几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保持一致,为“材料引……”的新材料作文。作文类型上,属于“社会生活型”和“理论观点型”的综合体。命题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而在现象的呈现上又体现了一定的观点倾向。写作对象集中,关键词为“仪式”,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范围进行写作,否则视为离题或者偏离题意。在明确的写作范围的基础上,材料又提供了三个由“仪式”而引发的观点,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三个观点为并列关系,三个观点的并列可引发考生对“仪式”的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拓宽考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的思考,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水平及写作水平。本次作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这个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同时,本题的核心词“仪式”本就是一个从各种具体的仪式行为中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概念,而含意指的就是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所以具体到本题而言,写作核心词“仪式”的内容和含意是一致的。 【范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评语】 本文作者冷静审题,思路清晰。首先,考生准确理解了“仪式”的概念,从开头描述清明坟前祭祖仪式,到主体运用年初一放鞭炮的开年仪式、婚礼中新娘梳头、递上媳妇茶的仪式,材料运用准确充实且富有传统文化气息。 ‎ 其次,本文思路清晰,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一一对应,层层深入论述;但主体的论述对应中心论点的“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略显不足。 作为一篇高分作文,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出色,表述简洁,句式运用灵活有效。文章的书写工整美观。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春节,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也出台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违规燃放的家庭及单位要被处以罚金。此事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反对者说,不能借单个的安全与局部的卫生状况来消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赞成者说,传统文化的坚守亦应与时俱进。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回答你的选择并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水作文】   禁放亦是坚守传统 福建宁德  李家良 材料中双方的意见引发人深深思索——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绝不说明消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只不过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新的时代发生了嬗变;但无论怎么变化,在禁放烟花爆竹的背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辟邪迎祥的坚守不变,对传统文化中文明的守护不变。 ‎ 诚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使得春节氛围看起来冷清了些。然而,禁放之后的冷清真的消减了传统元素了吗?这要从传统的意义来追溯,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意义是辟邪迎祥;那么,在当下喧嚣的文化场域中,怎样看待辟邪迎祥呢?我们不妨来咬文嚼字一番。 辟,避也;邪,斜也;迎,逢也;祥,吉也;合起来的意思是避开不好的事去迎接祥瑞的事;春节期间禁放烟花爆竹从本质上来看不就是让我们远离意外和伤害过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吗?这样看来,禁放烟花爆竹不仅合情,而且合理,合情合理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反对者的呼声也能说明一些情况,甚至我们对此可以进行进一步解读:确实不能排除个别行政部门领导,为了推卸责任、借单个的安全与局部的卫生状况,对燃放烟花爆竹持一棍子打死的态度;甚至也不能排除个别行政部门领导把禁放烟花爆竹当做一项政绩工程;但这毕竟是少数。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他们不尽职尽责,大方向上还是对的;当然,如果各地相关的行政部门对于燃放烟花爆竹不持一棍子打死的方式而是区别对待,对特殊的几类事例详细规定并严格限制燃放条件;那么,在硬性规定的背后就有了人文的温度。 同时,禁放烟花爆竹也是一种守护文明的行动。 ‎ 那么,什么是文明?文明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要素之一就是“安静”;而燃放烟花爆竹呢?姑且不说造成的环境污染,单是噪音就与安静无缘。由此推断: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披着守护传统文化的外衣”而粗暴地请“文明”远离的方式。大批中国旅游者曾经由衷赞叹过巴黎、罗马、佛罗伦萨建筑之美和街道之美,但不知是否意识到,这些城市之所以美是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元素——安静;当然不仅仅只是安静。但是,一个城市要走向文明,首先要“静”下来,再慢慢的删繁就简;如果连烟花爆竹的燃放都禁止不下来,又何谈走向文明呢?从这个层面上讲,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一个城市从低俗走向文明的必然举动,尽管它可能牵动着我们挂念传统文化的神经。 请给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出台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点赞,虽然这会导致“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的图景成为记忆,但依然决然赞成这样的规定,因为禁放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20个经典动漫形象中只有1个来自中国。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角色往往耳熟能详,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却知之甚少。可以说,中华民间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是因为中华民间故事不够精彩吗?显然不是。 中华民间故事数量众多,既有神话、传说,又有童话、生活故事,这些故事既承载着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又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生产和生活知识,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价值观念。 ‎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早就诞生了西方经典童话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记载的《叶限》中,就包括后母虐待、神力帮助、集会出彩、以鞋验身、嫁与王公等情节,与《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辙。而清人黄之隽记载的《虎媪传》,则是典型的“狼外婆”类型故事,它比《小红帽》的情节更复杂,传递的文化信息更丰富,却鲜为人知。 大量散见于古人笔记、野史中的民间故事,运用活泼形象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演绎着感人的故事,讴歌善良、诚信、智慧和勤劳,鞭挞凶残、自私、虚伪和懒惰,不仅会是童年最难忘的回忆,更能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恶观。   故事精彩却难逃失落,与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关。 当前许多民间文学专家,往往重研究而轻实践,不愿意在搜集、编纂故事这样不算科研成绩的事情上花费精力。缺少了学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润为终极诉求,于是五花八门、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霸占了童书的柜台,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却愈加罕见。 此外,西方童话之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体,顺应了从口耳相传到听觉、视觉、触觉、生活日用相互影响的时代变化。美国迪士尼公司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的创新性开发,不仅有效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也赢得了口碑,赚得了巨额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运用多媒体传播、开发民间故事方面还缺乏好的做法。   民间故事的“失落”,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不仅会使我们坐失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也浪费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协同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高考作文核心话题之三提升自我修养,不做文明的短板 ‎【作文素材卡】: 素材一:2016年初,一名女乘客在上海地铁上吃泡脚凤爪,在遭到指责后,她与周围乘客产生了语言冲突,还拿出手机与视频发布者对拍。无独有偶,2016年4月6日在上海一辆公交上,一位大姐读英语引起众怒,再度引起人们对公共空间个人行为的讨论。 素材二:2016年3月21日,一段仅30秒的“中国游客泰国吃自助餐疯狂铲虾” 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尽管后来剧情反转,称其行为情有可原,但疯抢和浪费缺失不争的事实。 素材三:2016年2月26日,一张两名女孩在地铁蹲着等车的照片公布在网上,发帖人指责这两名女孩“不懂得教养”。有人认为女生在公众场合蹲下确实有失礼仪,但更多网友认为因为累了而蹲下,只要不影响别人则无可厚非,不能上纲上线。 【内涵挖掘及押题理由】 ‎ 在这个越来越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个人意识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真正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出自我活出精彩。这自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是另外一方面,人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同时还是社会化的产物。今天国民素质的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关注的重要话题。许多在传统社会属于个人修养的行为举止,已经变成现代社会成员必备的公共素养。吃凤爪也许只是个人行为,但是在地铁这个公共空间里就会演变为公共事件;二蹲下等车也许只是特定情境下的个人选择,但是在地铁站却会引来“不懂教养”的热议。媒体嗅觉的发达,传播方式的多元化、高效性与广泛性使得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也可能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发酵。因此,如何定位自我,处理好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有社会担当的公民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去年,北京某中学学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结果遭到私家车上的四人下车“围攻”。这四个人一直在质问学生为什么要拍照,其中一女子不停地说:“你有什么权利啊,读书读傻了吧!”而这名学生则表示私家车占用自行车道,人人都有权利拍照。该事件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极力为该生点赞,有网友认为学生应专心学习,也有网友虽赞同这种勇气,却不支持他的这种做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 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 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采用“关键把握法”和“多向发散法”审题立意。材料关键句比较明显,就是最后一句“监督不良行为是每个市民都应负起的责任”,据此,可围绕 ‎ “责任”来立意,如,“树立责任意识”“为社会民族的发展尽责”等。另外,从材料所述事件来看,事件本身并不复杂,但却反映了现实中存在的常见问题,4名成年人开车非法占道,还理直气壮,反映出他们公德意识的缺失,道德水平低下,从这个角度可立意为“强化公德意识”“提高全民道德水平”“民众道德意识下 降,前景堪忧”等;从中学生的角度看,他的初衷是因为对方挡住了他的路,他这么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这个角度可立意为“提高法律意识,勇于维护自己 的权利”等。也可将成年人与中学生进行对比,谈一谈成年人应如何给孩子做榜样,成年人应净化自己的心灵等,但这不是最佳立意。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和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范文】 人人应有责任感 几个成年人非法占道还盛气凌人,小小中学生手机监拍,彰显责任意识。我为这个中学生点个赞! 是一只火把,就应照亮一段道路;是一把斧头,就应开辟一片坦途;是一缕阳光,就应温暖一方土地;是一捧清水,就应洗净一片浊污。人人地位不同,个个 责任重大。克里姆林宫的清洁工说:“我的任务和叶利钦是一样的,只不过他是在打扫俄罗斯而已。”有了责任感,才有了王顺友几十年行走在山间邮路,才有了张 艺谋推掉高额报酬,为奥运耗尽心血,才有了神七宇航员执行任务时的沉着冷静。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红烛照深山,温暖洒人间。李桂林、陆建芬怀着对二坪村的责任 ‎ 感,将荒芜变为希望,将沙漠变为绿洲,从此,文明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文化的光芒在这里耀眼夺目。“微尘”这个看似渺小的名字,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社会 责任感。无声奉献,更显其伟大;心怀社会,更显其崇高。树立社会责任感更为重要,社会就像一个日夜不息、运转不停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上一颗不可或缺的螺 丝钉,如果看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你不管不问, 那么,你的作用又在哪里?你人生的价值又如何体现? 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每个人都树立责任感,国家必会长盛不衰。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离骚》,才 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了张自忠的杀敌报国,才有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 反观当今,责任意识的缺失却成为一大通病。专家们偏爱孔方兄,学者们执着于闪光灯,媒体渲染浮夸成通病。树立责任感,自古重要,而今更是必不可少。 因为真正的伟大不是“自保”,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奉献、是博爱;真正的明智,不是割裂自己与他人,而是始终将自己与他人联系,共同为一个崇高的目标去 奋斗;有一天肉体不存在了,精神也会永存!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每个人都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心系社会,肩担天下。只有这样民族才能进步,国家才会长足发展。 ‎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关键句比较明显,就是最后一句“监督不良行为是每个市民都应负起的责任”,据此,可围绕“责任”来立意,如“树立责任意识”“为社会民族的发展尽责”等。另外,从材料所述事件来看,事件本身并不复杂,但却反映了现实中存在的常见问题,4名成年人开车非法占道,还理直气壮,反映出他们公德意识的缺失,道德水平低下,从这个角度可立意为“强化公德意识”“提高全民道德水平”“民众道德意识下降,前景堪忧”等;从中学生的角度看,他的初衷是因为对方挡住了他的路,他这么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这个角度可立意为“提高法律意识,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等。也可将成年人与中学生进行对比,谈一谈“成年人应如何给孩子做榜样,成年人应净化自己的心灵”等,但这不是最佳立意。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个社会,有那么一类人,他们喜欢指责别人的过错,却总是看不到自己的错误;他们批评别人素质底下,却总干同样没素质的事。比如,一个人看到垃圾桶外散落着一地的垃圾,他低声地骂了一声“谁这么没素质”,然后随手将手里的垃圾扔在了垃圾堆里。 你对此有何感想?请据此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国民素质的自我反思                                     冼梓    随手乱扔的纸杯,随地可见的宣传小旗,上海马拉松垃圾满地再次引起人们对于国民素质的批判浪潮。其中,有一种倾向值得警惕,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了道德裁判,却很少有人反思自己:我身上有没有这种低素质?我如果处在马拉松现场会不会也和他们一样乱扔垃圾? ‎ ‎  谁都知道,国民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每个人的努力,但是,一旦身处其中的时候,我们就忘记了自己应该拥有的公德意识;而一旦置身事外,我们就会对当事人大加挞伐,彷佛这事情与自己没有丝毫关系,自己属于真正的高素质人群。这种国民素质批判的结果,到后来就成为一种纯粹的口水大战,丝毫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国民素质低、公德意识差,主要根源就在于国民普遍缺乏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人们不是从公共的角度来看待事件,而是从利我的角度来看待,凡事只是为了自己方便,而不会考虑到他人。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在家里的时候非常讲究卫生习惯,而一到公共场合就显得劣性十足的原因。而一旦要评判事件了,人们又习惯于从他人身上寻找原因,而不是加强自我反思。    恰如有的网友所说的,公德意识为什么差?还不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有公德,而他人没有公德?对国民素质一味地进行批判和谴责,而忽视了对自我进行深刻的反思,国民素质是永远也提高不上去的。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那篇传说很广的关于日本人素质的文章——《可怕的民族》:94年日本广岛亚运会的时候,6万观众的运动场,散场之后,现场竟然找不到一片纸屑。但是日本人的高素质并不是在相互指责和谩骂过程中提高的,而是源于每个人的深刻自省和自律。像我们这样一面高声谴责著国民素质低下,一面却又不自觉地做一些低素质的事情,要想使我们的整体国民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岂非痴人说梦?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台湾爱乐乐团到大陆某市演出,场地两侧不断打出“演出中请勿摄影录音”字幕。演出中,不少观众被精彩表演所感染而猛拍猛录。在场地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发现谁违规,就用镭射光笔直接照谁,被照观众有的自觉理亏,有的恼羞成怒,现场秩序时好时坏。演出后,爱乐乐团官方微博发出帖子,表明不欢迎那些不尊重艺术的观众。 对以上这件事,你是怎么看?请你以网友的身份,对爱乐乐团、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表现加以评论,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下水作文】 文明社会  你我共建 福建宁德  李家良   看罢材料,感触颇多。 观众与工作人员看似处理问题方式相左,实则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惊人地一致。观众的猛拍猛录,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但工作人员用镭射光笔直射拍照观众,何尝不是如此? 毫不否认,观众的狂拍猛录,确实有对艺术的热爱的成分;但热爱它就要去尊重它;当场地两侧不断打出“演出中请勿摄影录音”字幕时,不知道那些艺术的爱好者是没有看见还是太过于热情而忽视了字幕的存在?也毫不否认,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但当他们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在履行他们的工作职责时,那还是对工作的负责吗?无论是观众还是工作人员,这种热爱或工作的方式着实不能让人认可,这是一种相当不文明的行为。 ‎ 也许,有人会说,工作人员用镭射笔照射拍录的观众是为了维护现场秩序,是工作的需要;是的,我并不否认这个事实,甚至也能认为是尽责的体现;但是,这种“你不听我的劝阻,我就照你出丑”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让人感觉不到一个文明和谐社会的公民应有的素质。 也许,有人会说,观众不就是拍几张照片吗?不错,只是拍几张照片;如果演员本身不反对的话,这一举动似乎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场地两侧是不断打出“演出中请勿摄影录音”字幕的;那么,一个文明礼貌的观众是应该用热情掌声表示对演员的欣赏,而不是一味狂拍猛摄。这不禁让人发问:他们的拍摄录音仅仅源于对艺术热爱这一个单纯的目的吗? 绝非如此。林语堂曾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个人主义者组成的民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感受而不顾他人。”虽然,这句话说得有些极端,但看看那些狂拍猛录的身影,不正源于这样的一种心理吗?是的,观众的行为是源于这样的一种心理潜意识的行为。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观众在行使他们的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时,可曾想过演员是否愿意? 荒唐在于此,可怕也在于此。 荒唐在于观众自身不愿意接受这类行为却偏偏潜意识去做,可怕在于观众潜意识里根本不认为这类行为是错的;更可怕的是有这种行为或潜意识的绝不仅仅只是这些观众! 这就涉及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弱点——疏于公共意识,这种意识的疏于会给我们贴上有色标签,那标签上写着“素质低下”。 是的,公共空间,是最大的文化作品,是最大的文化课堂;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都折射出文明素质。共建文明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肩负的责任。‎ 高考作文核心话题之四“双创时代”,国民的光荣与梦想 ‎【作文素材卡】: 素材一:2015年,“创客”第一次被人写进“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深圳时评价说:“创客充分展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和=创造,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息引擎。” 素材二:2016年1月18日,“阿里健康网络医院”在湖北洪湖市正式运行,当地村民不用离开村镇就可以接受武汉中心医院的医疗服务。目前,覆盖全国90%的近4000家医院纷纷加入马云的“未来医院”。 素材三:随着电视剧《花千骨》的热播,原著《仙侠奇缘之花千骨“也受到了更多关注。有网友指出该书行文涉嫌抄袭多部网络小说。在当下热门ip成为影视剧争抢的资源之后,ip本身的抄袭现象成了需要规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内涵挖掘及推荐理由】 当今喧嚣的时代,社会为公众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创新与超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创客”第一次被人写进“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当”未来医院“悄然来到百姓身边,当ip成为影视拍摄的热门……不得不说,社会已经更替到更加繁荣的时代。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超越,才能跟上是待定步伐。然而,创新需要调动积极的思维,需要放远睿智的目光,需要树立公平的意识。一味地高喊却不行动,无法成为弄潮儿;将创新的眼光放在抄袭模仿上面,同样失去了创新的意义。 《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乔布斯走了,苹果失去了一位天才,而世界失去了一位梦想家。人类的发展一次次证明,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书写新 的历史,那就是创新。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和较量,知识日新月异,未来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更是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备的素养。 【最佳立意方向】 “创新”,作为名词,指“创造性”或“新意”;作为动词,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是社会永恒的主题,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固有规律。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将“创新”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创新”便具有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 为什么需要创新。对个人而言,只有求新求异,事物才会有生命力,对国家而言,创新能推动历史与社会的前进。 2. 创新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个人的思维方式需要创新、企业的发展理念需要创新、国家的发展模式需要创新等等。 3. 怎样去创新。创新要有好奇心,创新需要打破定势、突破传统,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创新需要勇于否定权威等等。 4. 反思中国为什么难出创新人才。比如教育理念陈旧落后、传统企业文化阻碍创新、民众普遍缺少独立特性的品质、缺少创新性人才成长的环境等等。 5. 如何处理好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关系。比如创新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是永葆生命力的源泉。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此次作文实际上是以“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作前先要认真审读材料,弄清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能到达“到达金字塔顶”,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到达金字塔顶”,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 1、着眼于蜗牛:脚踏实地并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 就能“到达金字塔顶”。 2、着眼于老鹰: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 3、着眼于蜗牛和老鹰: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 【参考题目】: 1、 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 2、 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 3、 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 4、 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 5、 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 6、 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 ‎ ‎7、 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 【范文】 人贵坚持 高三(12)班  赵云娟 当蜗牛拖着柔软的身子,不羡慕雄鹰轻而易举到达金字塔的姿态,秉承信念最终到达塔顶时,我撼然,明白这是坚持的力量! “信念!有信念的人经得起任何风暴!”诗人奥维德说出了人内心力量的最强音。没有信念,不懂坚持,怎么会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铁杵磨成针的佳谈?“孔雀舞”是杨丽萍出众的代表舞,在她的演绎下,她跳的那只孔雀充满了灵性与典雅,有着与自然相近的美感。虽时代在变,但她一直没变,坚守本性,淡然从容,只是坚持把自己所能做的做得完美。纵使别人如何模仿,也学不来她的那种气韵,因为他们坚持不了。 坚持是一块滚烫的钢铁,如瘁如火,在反复的打磨与烧炙中变得坚硬无比。它是最能看出人们最终价值的镜子,清晰深刻。于是,我看见了司马子长忍辱负重,椎心泣血写成的《史记》记世相传,我听见了贝多芬激昂奋进,尽心尽力弹奏的《命运交响曲》回旋荡漾,我仿佛又进入了梵高的内心,看见大把金黄澈亮的向日葵在阳光的照耀下鲜活地生长。他们内心的力量让他们不觉人生的苦运,纵使命运多舛,生活有时候他们灰心,但坚持内心、不懈奋争是他们最好的良药。 坚持,便是坚定与持久。一颗有耐力、忍得起的心是那绚烂的宝石。是不会与脆弱的鲜花一样凋零的;一副行动的身躯,忍住疲累与波折,拨开荆棘与乱草,勇往直前,是如此重要。杨丽萍、贝多芬他们都做到了,闪着光辉,为我们所称扬。 那么失去了坚持的力量,又如何?恐怕就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的结局吧。‎ 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中乌龟虽知自己慢,但一刻不懈怠而跑完全程完胜兔子的故事。如若乌龟知道自己实力不敌兔子,以为跑了也是白耗力气,不下劲坚持到底,那么怎么会胜利?龟兔赛跑便也失去了其寓意,又能启发人们什么呢? 乘舟破浪的气魄,赖于坚持的力量。我们在人生的路上,须得坚持到底才行!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水作文】   有一种竞争叫急功近利 福建宁德  李家良   钢琴大师格拉芙曼的话引发人深深思索…… 是的,国人太强调竞争,一个“太”字形象地描绘出国人急切的心态;“尤其要争第一”是这种心态的一种延续;绝大多数的家长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强调竞争而让孩子苦不堪言。 毫无疑问,竞争是必要的,争做第一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 域中,又有几人能不卷入竞争呢?幼儿园的孩子与小伙伴竞争谁获得的小红星多,小学的孩子要比拼谁背的诗文多,初中的孩子要竞争谁的分数多,高中各校要竞争谁的升学率高……因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标语深入人心,所以各类培训班如过江之鲫;因为太多人相信“没有人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所以“争第一”就甚嚣尘上进而让人疲于奔命。 毫不否认,在竞争中赢得第一的确可以暂时获得认可;然而,又有几人能够长期维持第一的位置?就算是你在某个方面能维持较为长久的第一,但,你的内心深处真的就快乐吗?也毫不否认竞争中获得第一会让你光彩夺目,但这只能是我们追求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结果;倘若我们把这样的结果当成目标来追求,那这种追求会让你精疲力竭苦不堪言,那这样的追求又有什么值得提倡的呢? 陈鹤琴先生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这句话只能作为教师的自勉而不能作为对教师的要求;倘若,教师以此为自勉,我们应该对这类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倘若这作为对教师的要求,那这就是一把枷锁让教师喘不过气;同理,我们强调竞争的精神,也重视争第一;但,我们只能用“争第一”的精神来自勉;当这种精神用以自勉时,其难能可贵甚至相当崇高;倘若把“争第一”作为目的,那它同样会成为枷锁而让我们苦不堪言。 过分“争第一”是很可怕的,人不可能天天过着打鸡血的日子。从小以竞争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灌输也是很可怕的,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进而破坏了想象力与思考能力,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德国对孩子的教育是很少强调竞争的,他们不主张孩子赢在起跑线,但他们拥有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国内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或者成凤,因此,都 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我们“争第一”的理念成为日常生活的不自觉时,它就成为精神的枷锁,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想象力与思考能力,甚至丧失了民族的未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