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3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问题导学 1.《沁园春 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2.上片和下片中的两个问句有何内在联系? 3.全词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自主探究 《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意象壮美,意境高远,情感深厚,你认为有哪些技巧使本词达到如此的效果? 思维激活:本词意象壮美、意境高远,主要表现在景物的选取、意象的组合等方面。 文法导析 1.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这些对比不但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使词作的主旨更加鲜明。 2.情景交融 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诗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诗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 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绘景之笔。“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整首词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由景到情,由实到虚,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情感得到了淋漓的表达。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这首词的上片虽重在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请你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个写景片段。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在《沁园春 长沙》中,毛泽东面对祖国大好河山,不禁心潮澎湃,内心波澜起伏,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强音。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秋的深沉、秋的庄重、秋的萧条、秋的冷落、秋的沧桑,都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独立寒秋”的感触不一而足。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秋啊,一场秋雨,一阵秋风,说不尽它的繁华,诉不尽它的悲凉。若观景,是为那满山的红叶、鲜红的柿子欢腾呢,还是为那满地的落叶、枯草心伤?秋虫唧唧,逮一只蚱蜢已非常容易,也许它的使命已完成,留下了来年再生的卵。空中飞舞着各种植物的种子,都是曾经鲜活的花儿的果实,现在已无处找寻花瓣儿的落红,却留下了坚强的根茎或随风远行的希望。生命,植物动物的生命,在秋天展现出它的无私跟强大,成与不成,结不结果,它都给出答案。四季中秋最有韵味,大概都纠结在为收获欢喜还是为凋落忧伤中吧。满街的瓜果桃梨就视觉上也给人丰盛满足的感觉,何况还有钻进鼻腔的香甜。看惯了绿意盎然,那一抹枯黄便让人感叹了。诗人在秋天里找到心灵的寄语,画家在秋天里寻到画面的韵致。是谁在秋夜里思念那个远方的人儿啊?是谁在秋雨后提醒自己加一件衣服?那秋风中瑟瑟发抖的除了小小的野菊花,还有我们的心吧,一颗似满足又失落的心。 答案:[问题导学] 1.提示:本词的“景”,由“看”领起。诗人远望“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中“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虽是寒秋之景,但充满生机与活力,是热烈与喜人的场面。诗人情不自禁地感慨:“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了借景抒情的目的。 2.提示:第一个问句是在描绘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之后而发的,缘于“怅寥廓”的心情。这里暗示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诗人含而不露地指出了只有富有进取心和革命精神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新生的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宰。 第二个问句是在回忆过去革命斗争生活之后而问的。它紧承第一个问句,并在暗中回答了第一个问句,即主宰中国革命的重任只有那些“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敢的年轻人才能担当!这一个问句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3.提示:词的上片,诗人自我形象主要是通过几个动词来表现的。一个“独立”,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高大鲜明的身影。“看”字领起所写的景物,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具有洞察一切的深邃的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面前,诗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充溢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一“怅”一“问”,则表明诗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词的下片,诗人的自我形象是通过回忆来展示的。诗人高度凝练地概括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革命者的群体形象。这里无一处写诗人自己,而诗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表现了诗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 [自主探究] 提示:观点一:原因在于景物的选取。诗人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片“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诗人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塑造了一个高远的意境。 观点二:原因在于意象的组合。诗词意象的并列,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如上片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上片“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以“万类霜天”为中心。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 观点三:原因在于意象的表达。诗人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片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相互搭配,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快自在,这样使意象更加壮美有力。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感情色彩,但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写这一类文章在下笔之前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由此决定写景材料的取舍、详略及顺序。对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的处理,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写景的同时叙写作者的感受,即所谓借景抒情,借景言理。如散文《晨霜》,文中不仅描绘了晨霜清凛、洁净的特 征,而且在开头和结尾直接抒发了爱霜之情。另一种方法是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中,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客观的写景,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叫作寓情于景。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抒胸臆,但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春光、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范例展示 喜欢在细雨蒙蒙的夜晚独坐一方清池的旁边,看雨水将水中的灯的倒影打碎,泛起层层涟漪,渐次扩散开去,传递一份久远的呼唤,那来自心底的呼唤。喜欢信步在微雨的巷道,脚尖溅起些许水花,体味着雨点纷舞的悠闲与落地的欢欣,用面庞去迎接雨的祝福,感受那传遍全身乃至透彻心灵的一丝清凉。 也喜欢独倚小楼,聆听雨点美妙的韵律,品味人生无限的永恒,在“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中拒绝“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的豪迈。 雨是从容的,它让我们的心在它的引领之下远离了往日的烦躁与焦躁、漫溢着希望。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志向”“胸怀” (2)“秋”“感怀” 文本图解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