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永春一中高一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科试卷(2019.07)‎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命题:潘少芬 审题:陈启民 一、语言文字运用及课内基础知识(17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常能为伏弩射杀之 伏:暗中 ‎ B.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财物 C.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徙:转移 ‎ D.惠等哭,舆归营 舆:车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2分)‎ ‎①请指示王②廉颇宣言曰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④朝夕遣人候问武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⑥武等实在⑦举孝廉不行⑧皆为陛下所成就⑨何面目以归汉 A.②⑥⑧⑨ B.①②③⑤ C.①⑥⑦⑨ D.②③④⑤‎ ‎3.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以勇气闻于诸侯 C.使不辱于诸侯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有很多,其中“授”“拜”“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C.“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D.“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科学家认为,量子计算机将会成为未来科技的引擎。由于量子有一种“叠加”的特性,量子计算也就具备了并行的能力,即可以实现同步计算。( )。那么一些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将 ‎ ‎。以大数因数分解为例,经典计算机分解300位的大数需要15万年,万亿次量子计算机分解这个大数,则仅需1秒钟。‎ 量子计算机将可能颠覆你的未来生活。它可大大简化地面和空中交通控制的工作量,在 ‎ 的城市公路网中,量子计算机能同时计算所有道路拥堵和路线的长度,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它还可以对空中交通模式进行复杂分析,进行更高效的飞行调度。量子计算机还可以用来设计新型武器,制定新的作战战略,让军用机器人更快地做出决定,更准确地采取行动,比敌方机器人 。此外,随着信息科技日益走向智能化,更安全的量子通信也 ,成为未来保障信息安全的“护卫舰”。由此可见,量子计算机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令人向往。‎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利用叠加原理,其计算能力也随可操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 B.当可操纵的量子数量增多,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就会呈指数级上升 C.量子计算机计算能力若想呈指数级上升,就必须操纵更多的量子 D.计算能力之所以随可操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是因为利用了叠加原理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蹴而就 纵横交错 棋高一着 水到渠成 B.一蹴而就 纵横捭阖 技高一筹 水到渠成 C.迎刃而解 纵横交错 棋高一着 应运而生 D.迎刃而解 纵横捭阖 技高一筹 应运而生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量子计算机能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避开道路拥堵,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 B.量子计算机能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避开道路拥堵 C.量子计算机能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以避免拥堵,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 D.量子计算机能回避道路拥堵,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规则体系。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基准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确立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着眼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彰显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回答了人们处理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应秉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道德基准,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的新发展。当前,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让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行为规范力。‎ ‎(节选自焦国成《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资料不再从家庭获得,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B.由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所以它们的道德基准也完全不同。‎ C.在制定道德、法律规范及官吏任免中贯彻“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当代中国公民社会价值共识,是现代社会新的道德基准。‎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人与人之间交往必须建立规则体系为前提,论述了道德体系的道德基准问题。‎ B.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阐述了现代社会的特点,指出我国社会道德基准变化的必然性。‎ C.文章先概述“新”“旧”社会差异,再阐明我国情况,由一般到特殊,逻辑顺序清楚。‎ D.与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构建新道德基准的可行性。‎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一个人如果能够认同、遵守、践行人们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就具备了基本的德行。‎ B.现代社会个人地位得到凸显,因此制定并践行着眼于公民个人的道德基准尤为重要。‎ C.道德基准只有融入现实社会生活,才能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 D.由于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材料一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二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 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考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三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材料四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 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打破文理限制,考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科目设置 效果 ‎3门必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 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 A.‎ 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 ‎ 特点为 学生可跨年级考试,最多有两次机会 结果 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B.‎ 推断 不会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浙江以外其他各省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考试分为 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 C.‎ 依据高考和学生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目的 招生录取 河南省高考改革方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扭转“唯分数论”‎ D.‎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 C.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 D.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1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大家说着闲话。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在农村住过一段时间,见过荞麦开花。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那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如今,那样的荞麦花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荞麦发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遍地白,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 (有删改)‎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B. 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C. 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D. 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15. “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 ‎16. 小说以荞麦花开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 ‎ 三、古诗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僖!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节)‎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乡党高其义:“乡”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党”是古代地方组织单位,古代五百家为党,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文中是指乡族朋友。‎ B.搢绅诸儒莫不流涕:“搢”有“插”之意,“绅”是指古代仕宦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意即把上朝用的笏插到“绅”中,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C.我力能族人:“族人”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族”和“人”组成,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族人”,“族”的用法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中的“族”是相同的。‎ D.正定六经文字:“六经”是指《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六部儒家经典,《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也是指的这六部经书。‎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B.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C.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D.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常侍徐璜等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由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但进京途中,蔡邕走到偃师就假称生病,回家了。‎ B.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请他赴宴,他走到门口却离去了,是因为他从弹琴者的琴声中听出了杀意,这正是他妙操音律的表现。‎ C.蔡邕被司徒桥玄请入自己的幕府,在东观研究修撰史书,蔡邕认为经书离圣人的境界很远,文字又有很多错误,因此请求修正。‎ D.王允将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类比自己不杀蔡邕,意在强调如果留下蔡邕,自己将会像汉武帝受到司马迁毁谤一样受到蔡邕毁谤。‎ ‎2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和课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5分)‎ ‎ 译文: ‎ ‎ (2)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5分)‎ ‎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 夜坐 韩偓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格是:已是。‎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先仰视用虚笔写远景,后俯视用实笔写近景,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诗人隐逸的归宿。‎ C.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 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 ‎22.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6分)‎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苏轼以酒祭奠江月寄托其旷达之情的两句是: , 。‎ ‎(3)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很多,柳永在《望海潮》中仅用“ ,‎ ‎ ”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4)古人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却说“ ”,这样的比喻恰当地反映了当时的作者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5)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舍人表明他们追随蔺相如的原因是: 。‎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昨天只是今天的回忆,明天只是今天的梦。——吉卜林 用今天去点亮明天!——勃朗宁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孙中山 这些话引发了你哪些感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永春一中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2019.07)‎ ‎1.(2分)D(“舆”是抬、扛的意思)‎ ‎2.(2分)B(④⑨没有)‎ ‎3.(2分)C(都是被动句,A定后,B状后,D判断。)‎ ‎4.(2分)A(“转”表示职务调动)‎ ‎5.(3分)B【解析】本题所给第一段着重阐述的是量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能力。A项“利用叠加原理”,与前文有重复之嫌,用“其”代指量子计算机也稍显突兀;C项强调的是“操纵更多的量子”;D项前后句是果因关系,重心在因上,即“叠加原理”上;B项陈述对象是“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与文段话题一致,故从话题统一的角度来看,此题答案应为B 项。‎ ‎6.(3分)C【解析】迎刃而解: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纵横交错:形容事物互相交叉或情况错综复杂。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纵横:用游说来联合;捭阖:开合)棋高一着:下棋时胜过对手一步。指棋艺超过对手。也比喻行事高明,胜人一筹。技高一筹:指稍强一些,技术高人一等。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7.(3分)A【解析】本题画横线句子中“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和道路拥堵”搭配不当,“计算”与“拥堵”不能搭配,可改为“能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避开道路拥堵”。B项,语序不当,应先计算路线,避开拥堵,再筛选路线。C项,“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以避免拥堵”不合逻辑,计算路线长度不能避免拥堵。D项,“回避道路拥堵”搭配不当,应改为“避开道路拥堵”;同B项一样语序不当。故选A。‎ ‎8.(3分)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 不再从家庭获得”表述绝对,原文第2段是说“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B项,以偏概全,“完全不同”错误,原文第2段说的是“有所不同”; D项,张冠李戴,陈述对象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错,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 ‎9.(3分)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无中生有,文章并未论及“构建道德基准的可行性”。‎ ‎10.(3分)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强加因果,原文第2段只是说“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并没有论及“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和“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11.(3分)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不会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错,依据材料二“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可知,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12.(3分)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错,依据材料二“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可知,必考科目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C.“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错,依据材料一“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可知,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作为录取参考,“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属无中生有;D.“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错,依据材料三“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可知,选项以偏概全。‎ ‎13.(6分)①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②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③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④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展示探究过程)(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带着问题检索材料信息,概括要点,然后整合。通过材料一、二概括出“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材料三、四概括出“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 ‎14.(3分)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分析有误。从文章倒数第4自然段“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在农村住过一段时间,见过荞麦开花”可看出,作者着意引导村民感受美。 ‎ ‎15.(6分) ①充当线索人物,串起几个场景。②小扣子对画作的感受,衬托出女画家高超的画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③小扣子欣赏画作、要求种植荞麦,表现出村民对美的感受被逐步唤醒,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小扣子天天跟在女画家身后转悠,女画家在村里所画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小扣子对于美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和敏锐的感受力,他能感受到女画家画里的萧萧凉意和土地的气息。小扣子的出现让整篇小说的境界显得更加和谐起来。所以说小扣子在文中充当线索人物,串起几个场景。小扣子对画作的感受,衬托出女画家高超的画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小扣子欣赏画作、要求种植荞麦,表现出村民对美的感受被逐步唤醒,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点睛】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对主要人物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②推动情节的发展③揭示或深化主题 ‎④如是第一人称还有见证和线索作用。‎ ‎16.(6分)①照应题目,体现巧妙构思。②村民对美的感受被唤醒,强化主旨。③营造美的意境,增强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要求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解答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的结尾主要描写了荞麦终于开花了,遍地雪白,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从结构上看,照应了上文女画家的回忆内容,也照应了题目,体现巧妙构思。从内容上看,结尾内容营造出荞麦花开的美好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强化了唤醒村民对美的感受这一小说主题。‎ ‎17.(3分)D(《孝经》应改为《乐经》。) ‎ ‎18.(3分)B(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 ‎19.(3分)C(蔡邕认为经书离“圣人的时代”久远,文字有很多错误。) ‎ ‎20.(10分)(1)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叫的蝉,蝉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为之进退不停。(采分点: 向、方向、却各1分,句意2分) ‎ ‎ (2)苏武身体日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采分点:“益”“晓”“会”“论”各1分,句意1分) ‎ ‎【参考译文】 ‎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人。他年轻时知识渊博,以师礼侍奉太傅胡广。他喜欢写文章、研究数术和天文,善于弹奏音乐。 ‎ 蔡邕性情忠实孝顺,母亲曾经久病三年,蔡邕如果不是寒暑节气变化的时候,不曾解开衣衫,七十天不卧睡(去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盖屋住下,行为举止都依照礼的要求。有温顺的兔子顺从地呆在他的屋子旁边,又有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远近的人都觉得这些很奇特,很多人前往观看。 ‎ 他和叔父堂弟住在一起,三代不分家,乡里的人都敬重他的义节。 ‎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专权肆行,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托词生病回到家乡了。他在家闲居,沉迷于古代文化,不和世人交往。 ‎ 建宁三年,被召到司徒桥玄府上任职,桥玄对他很尊敬。后来国君征召他,任命他担任郎中,在东观研究修撰史书。又升为议郎。蔡邕认为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后来的学子。熹平四年,就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请正定《六经》文字。灵帝批准了,蔡邕就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使工人刻好立于太学门外。 ‎ 中平六年,灵帝去世,董卓担任司空,听说蔡邕名气大,召他为官,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骂说:“我有杀人之权,蔡邕纵然骄傲,也是不过转足之间的事而已。”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没有办法,到了,代理祭酒,很受敬重。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非常客气,每到举行宴会,往往令蔡邕鼓琴助兴,蔡邕也有心出力帮助。 ‎ 当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大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敬重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把情况详细地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茫然。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叫的蝉,蝉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为之进退不停。我内心很紧张,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显露在琴声中的杀心吗?”蔡邕笑着说:“这就完全符合了。” ‎ 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并在表情上流露出来。王允怒斥他,立即逮捕蔡邕并把他交给廷尉去治罪。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只刺面砍脚,以便继续修成汉史。在朝官员们很多人同情营救他,但都未奏效。太尉骑着快马去见王允,对他说:“蔡邕是当代少有的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吧?”王允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国家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太尉退出来对人说:“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够长久?” ‎ 王允后悔,想要阻止却来不及了,蔡邕于是死在狱中,终年六十一岁。官员学者没有不为此而流泪的。北海人郑玄得到这一消息感叹说:“关于汉代的史事,还有谁能匡正呢!”兖州、陈留等地都画他的像来称颂他。‎ ‎21.(3分)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说法错误,“拟”是打算的意思,这是诗人因官场失意而说出的无奈和激愤之辞。‎ ‎22.(6分)①对自身病痛的感伤。自己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却又体弱多病;②对官场失意的愤懑(不满)。自己本受皇帝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原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希望追寻隐逸的归宿。‎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夕襟怀深自多”一句是诗歌的颔联下句,结构上起到从上文写景过渡到下文抒情的过渡作用,所以诗人的“襟怀”主要应从诗歌颈联和尾联去找,同时诗歌的注释也不能忽视。从颈联“厌厌饶病酒”,可以分析出诗人精神状态不好,借酒浇愁,却又体弱多病的感伤;从尾联上句“无名无位堪休去”以及注释“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可以分析出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愤懑;从尾联下句“朝衣换钓蓑”以及颈联下句“学渔歌”,可以分析出诗人心灰意冷后想要归隐的“襟怀”。(6分,每点2分,其中概括情感1分,简要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 ‎23.(9分)(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4)人比黄花瘦 (5)徒慕君之高义也 (6)一蓑烟雨任平生 ‎24.(60分)‎ ‎【材料分析】抓住名句里“昨天”“今天”和“明天”三个关键词,并着力思考三者的关系。昨天是基础,今天是行动,明天是目标。昨天是我们登上今天的台阶,有很多美好的方面需要今天借鉴;明天充满了希望、梦想和期待,需要通过今天的努力才能实现。聚集点就是珍惜并把握好今天。‎ 基于如上理解,作文不一定要“昨天”“今天”和“明天”三者平均用力,侧重一点或两者关联都是很好的角度。这类话题看似老套,但置于新的时代精神中依然能写出新意,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假如本题能引发学生一些新的思考,在常见话题上能展现写作才华,那目的就达到了。‎ 立意提示:①珍惜每一个今天;②向昨天汲取前行的力量;③用今天去点亮明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