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汾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汾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B.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B.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C.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D.文章第一段与第二、三段是总分关系,第二、三段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唐人古体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C.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D.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守 望叶敬之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 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 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 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 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 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他睁了睁眼睛,动了动身子,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 “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 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 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 他指指脑袋。 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 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 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 “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 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 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 “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 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 年第 1 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介绍了毛窝子的基本情况,用料普通、制作方式简单,但曾经很受欢迎,交代了故事背景,为下文内容做了铺垫。 B.三十多年前人们对毛窝子很热爱;现在人们对毛窝子没有情感、不珍惜,小说意在感慨时代变化,表达对传统技艺流失的遗憾。 C.小说结尾富有意蕴,烟雾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的美好景象,表现了作者捡到漂亮、结实毛窝子的喜悦以及对质朴人情的赞美。 D.小说善用细节和场景表现主题,“我”三次得到李大爷的毛窝子,前两次的原因分别是李大爷编的毛窝子质量上乘和“我”对毛窝子的怀念。 5.小说中多次写到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很好,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原文综合分析。(6分) 。 6.“守望”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 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 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 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 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 1-3 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 72%,其次是计划出行 4~6 次的受访者,占比 19%,2017 年计划出行 7 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 10%左右。 报告显示 2017 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 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的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 1 万元,其中 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 2 万元以上,5 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 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 5 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 年出游,31%的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的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 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 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 2017 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2017年03月27) 材料二: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 月 15 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2017年5月3日《经济日报》记者 郑 彬) 材料三: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的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 20 -40 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 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7.下列针对中国游客的出行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大多数的游客的出行是为了观赏自然风光和体验人文风情、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只有极少数人是为了躲避雾霾。 B.旅游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特别是家人、朋友和恋人,16.4%的出外旅游者的目的就锁定在这一点上。 C.2017 年出游,消费者最关注的排在前两位的是安全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两点成为影响着旅游者意愿的关键点。 D.“花钱买幸福”已经成了一种时尚,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这一点与提倡勤俭的理念格格不入,应引起警惕。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B.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科学性,报道了旅游市场最新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件,新闻价值更大。 C.材料一作为调查报告,内容的条理性强,语言平实准确,注意用数据说话,客观真实,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 D.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 9.如果你是一位旅游市场的决策者,读了上述材料,你会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6 分) 二、古代诗文及名著阅读 (39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举进士。 时高宗崩于东都,将迁梓宫长安。于是,关中无岁,子昂盛言东都胜垲,亦可营山陵。武后奇其才,召见金华殿。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拱初诏问群臣调元气当以何道子昂因是劝后兴明堂太学,即上言:“臣愿陛下为唐恢万世之业,相国南郊,建明堂。乃月孟春,躬藉田、亲蚕以劝农桑,养三老、五更以教孝悌,明讼恤狱以息淫刑,修文德以止干戈,察孝廉以除贪吏。”又言:“‘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废已。” 后召见,赐笔札中书省,令条上利害。子昂对三事。其一言:昔尧舜不下席而化天下,盖黜陟幽明。陛下知难得人,则不如少出使。其二言:国家兴衰,在县令也。今吏部调县令如补一尉,但计资考,不求贤良。故庸人皆任县令,教化之陵迟,顾不甚哉!其三言:宜脩文德,去刑罚,劝农桑,以息疲民。蛮夷知中国有圣王,必累译至矣。 于时,吐蕃、九姓叛。子昂上疏曰:“盗兴则安北不全,甘、凉以往,跷以待陷,后为边患,祸未可量。此国家大机,不可失也。”其后吐蕃果入寇,终后世为边患最甚。后复召见,使论为政之要,适时不便者,毋援上古,角空言。子昂乃奏八科:一措刑,二官人,三知贤,四去疑,五招谏,六劝赏,七息兵,八安宗子。俄迁右卫胄曹参军。虽数召见问政事,论亦详切,顾奏闻辄罢。 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县令段简贪暴,闻其富,欲害子昂,家人纳钱二十万缗。简薄其赂,捕送狱中。子昂之见捕,自筮,卦成,惊曰:“天命不佑,吾殆死乎!”果死狱中,年四十三。 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所论著,当世以为法。大历中,东川节度使李叔明为立旌德碑于梓州,而学堂至今犹存。 (节选自《新唐书·陈子昂传》,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拱初/诏问群臣/调元气当以何道/子昂因是劝/后兴明堂/太学/ B.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拱初/诏问群臣/调元气当以何道/子昂因是劝/后兴明堂太学/ C.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拱初/诏问群臣/调元气当以何道/子昂因是劝后兴明堂太学/ D.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拱初/诏问群臣/调元气当以何道/子昂因是劝后兴明堂/太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陵”都具有“高大、雄伟、永久”之义,君主之墓被喻为“山陵”,天子去世被称为“山陵崩”。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 B.“三老五更”,为乡官之名,由年老致仕而有经验之乡间耆老担任,掌管教化,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皇帝向三老五更示敬时,行跪拜之礼。 C.“蛮夷”是我国古代对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泛称,包括南蛮和东夷;近代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的“夷”则是指西洋人。 D.“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出师表》、《陈情表》都是这种文体;“表”还可做动词,是“以表上奏”的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陈子昂生性耿介,直言敢谏。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后执掌朝政,将迁梓宫归葬长安。子昂闻后,上书极力陈说洛阳可建山陵,武后看后,叹其才,授予他官职。 B.陈子昂心怀苍生,体恤百姓。提出少派使臣劳乏百姓、多派贤良担任县令、让百姓休养生息。武后也多次召见他询问政事,言辞详尽急切,最终总是付诸实践。 C.陈子昂对天下有忧患意识,对边防颇有远见。他提出必须保全安北府,否则其日后成为边患,灾祸不堪设想。后来吐蕃果然入侵,成为后世最严重的边患。 D.陈子昂引领初唐一代文风。他提倡文辞质朴、内容充实的风雅正道,其论著成为时人创作的法则,后人也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立旌德碑、建学堂纪念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养三老、五更以教孝悌,明讼恤狱以息淫刑,修文德以止干戈,察孝廉以除贪吏。 (2) 简薄其赂,捕送狱中。子昂之见捕,自筮,卦成,惊曰:“天命不祐,吾殆死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 (9分) 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赠李白① 杜 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 ①天宝四载(745 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用借喻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简洁、概括,遗神取貌,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15.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6 分) (三) 名篇名句 (10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0 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江天无尘,宇宙澄澈,明月当空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静美的世界,这就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 (2)《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诗句是 , 。 (3) 李白<将进酒>中反映消极思想情绪的句子是:。 , , (4)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体现劳动美和生活美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________,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这样的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 5 个等级。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在这里,( )。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________,它也显在普遍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 ________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过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而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________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调雨顺 休戚相关 擢发难数 约定俗成 B.风栉雨沐 息息相关 擢发难数 不约而同 C.风栉雨沐 休戚相关 数不胜数 不约而同 D.风调雨顺 息息相关 数不胜数 约定俗成 ) (3分)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 B.国家政治又一次与龙有了关联 C.国家政治又一次关联了龙 D.龙又一次关联了国家政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 B.每当过春节、元宵节,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C.过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D.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 20.下图是某医院的“就诊流程图”,请把这个就诊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8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了一门名为“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我们不是不喜欢听您的课,而是因为您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学生告诉钱教授。在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说。 材料二: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能传艺、传神、传德。近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既有借助戏曲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也有专 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更多的,则是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 答案 1.B【解析】 A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 “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另外,原文中说古体诗“格律限制不太严格”,而非“并不严格”。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D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本题后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C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和 D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须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 2.B【解析】 B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在于陈述观点,是为了说明后人对唐人古诗的态度,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唐人古体中五言和七言的区别。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3.D【解析】 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可见“反格律化”是受今体诗影响,而非继承汉魏古诗。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4.C【解析】景物描写没有表现作者因捡到毛窝子的喜悦以及对质朴人情的赞美。 5. 塑造了一个对毛窝子感情深厚、毛窝子制作手艺精良、做事用心、一心要传承手艺的民间老艺人形象;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虽好,但没有人买甚至无人关注,李大爷的儿子还把毛窝子全部烧掉,表达了对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技艺无可挽回地流失的深深遗憾与慨叹 6.(1)“守望”使故事更紧凑完整,串起了毛窝子的起源、发展、消亡到守望等情节。(2)“守望”展现了李大爷坚守毛窝子制作手艺的形象,体现了他对传统手艺的深情守望。(3)“守望”揭示了小说主旨,表现了作者在现代社会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留恋,以及对传统技艺无可挽回地流失的深深遗憾与慨叹。 7.D【解析】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这一点与提倡勤俭的理念格格不入,应引起警惕”属于妄加臆测,与材料不符。 8.A【解析】B项,“内容更具有科学性”有误,应为“时效性”;C项,“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错,主要目的应该是为旅游市场决策者提供依据;D项,“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不确切,应该是各有其不同的价值。 9.(1)抓住当前我国旅游业勃勃发展的大好时机;(2)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开发旅游资源,占领文化旅游市场;(4)甄别旅游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服务。 【解析】 要细致通读材料,抓住三则材料提供的不同信息,站在“决策者”的高度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看法。比如从第一则材料中可以得出要把握时机,从第二则材料中可以得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 10.D 11.A(应为:大夫去世曰“卒”,士人去世曰“不禄”) 12.B(“最终总是付诸实践”错,原文为“虽数召见问政事,论亦详切,顾奏闻辄罢”。) 13.(1)奉养三老五更来教导(百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明察案件、谨慎判处来制止滥用刑罚,整治礼乐教化来停止战争,考察举荐忠孝廉洁之士来清除贪官污吏。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淫”(滥,过度的)“干戈”(战争)“察”(考察举荐)各1分,句意1分。】 (2)段简认为财物太少,把陈子昂抓去关进了监狱。陈子昂被捕时,自己占卜,卦象占出后,惊骇地说:“天意不肯保佑,我大概要死了! 【“薄”(认为……少)“见”(被)“筮”(占卜)“殆”(大概)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睿宗李旦)文明元年(684)考取进士。 这时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逝世,朝廷打算把灵柩迁回长安,当时,关中饥荒,陈子昂极力陈述东都洛阳风景优美,也可以建造陵墓。则天皇后认为他是杰出人才,在金华殿召见了他。陈子昂外貌温顺质朴,仪容威严不足,但对答交谈情绪激昂,被提升为麟台正字。武则天垂拱初年,下诏书咨询朝臣们:“该用什么办法调养国家元气?”陈子昂乘机建议武后兴办明堂、太学,当即进言说:“我惟愿陛下为大唐扩大万代的基业,在京城南郊选择一个地方,修建明堂。孟春时节,陛下亲自举行耕田、养蚕礼仪来鼓励农桑,奉养三老五更来教导(百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明察案件、谨慎判处来制止滥用刑罚,整治礼乐教化来停止战争,考察举荐忠孝廉洁之士来清除贪官污吏。”他还进言说:“‘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教化活动,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奏音乐(感化人心),乐教必然崩毁’,怎能治理国家却不重视礼乐呢?希望让贵族子弟回归太学学习,这是国家大事,不能废止。” 则天皇后召见了他,下手谕给中书省,要他逐条陈述朝政的利害得失。陈子昂写了三条对策。第一条说:古代唐尧、虞舜不离坐位却教化天下,因为能够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陛下感到难得物色到这样的人,倒不如少派人出去。第二条说:国家兴盛衰落,关键就在县令。如今吏部调任县令如同补派一个县尉,只考虑资历年纪,不讲究贤德才干。所以庸人都当县令,教化衰落,能不严重吗!第三条说:应当兴礼乐教化,取消刑罚,鼓励农业生产,让疲惫的百姓休养生息。外族知道中国有圣明的君主,必然一再恳请来华朝拜了。 就在这时,吐蕃、九姓铁勒叛乱。陈子昂呈递奏疏说:“盗贼兴起,安北府就不能保全,甘州、凉州以北,动荡不定容易攻占,其后成为边境祸患,灾祸不堪设想。这是国家的关键大事,(处理上)不能失误。”那以后,吐蕃果然入侵,始终成为后世最严重的边境祸患。则天皇后又召见他,要他论述主持朝政的要领,(批评)不恰当的时政,不要引经据典,大发空洞议论。陈子昂于是禀奏了八个问题:一是废弃刑罚,二是民可任官,三是任用贤才,四是去掉猜忌,五是征求批评,六是鼓励奖赏,七是停止征伐,八是安置皇族子弟。不久迁任右卫胄曹参军。虽然(武后)多次召见陈子昂咨询朝廷政务,(陈子昂)言词详尽急切,只不过最后都是说了就放下。 武则天圣历初年,由于父亲年事已高,陈子昂上表请求辞官回家侍候,诏令戴职供养。父亲去世,他在坟墓旁边修建户室(守孝),常常放声痛哭,听到的人也为他落泪。县令段简贪婪凶残,听说他家富裕,要残害他,家属送给段简二十万缗钱。段简认为财物太少,把陈子昂抓去关进了监狱。陈子昂被捕时,自己占卜,卦象占出后,惊骇地说:“天意不肯保佑,我大概要死了!”果然死在监狱,终年四十三岁。 初唐时期,诗文继承南北朝时徐陵、庾信(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风格,全国宗奉提倡,至陈子昂才提倡(文辞质朴内容充实)的风雅正道。陈子昂的论著,时人作为法则。代宗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李叔明在梓州为他树立旌德碑,碑旁的那所学校至今还在。 14. D 应为“遗貌取神” 15(1)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2)寻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3)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十分相似。(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16.(1)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2)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7. D 【解析】 风调雨顺:形容风雨适合农作物生长,亦可喻指天下安宁。风栉雨沐: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停。“风栉雨沐”在这里不合语境。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息息相关: 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这里没有利害关系,“休戚相关”不符语境。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擢发难数:比喻罪行极多,难以数清。“擢发难数”在这里不合语境。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被公认,并为大家遵守和沿用。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约而同”在这里不合语境。 18.A【解析】 结合上下文,这个语段的叙述主体是“龙”,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 排除B、C两项;A与D相比较,A项语气更委婉中肯,所以选A项。 19.B【解析】 本句语病有三处,第一处是句式杂糅,“在过春节、元宵节来临”应改为“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或“每当过春节、元宵节”;第二处谓语残缺,在“龙灯”前加谓语动词“点亮”;第三处宾语残缺,在“竞渡”后加上“的盛大活动”。 20. 病人在门诊挂号,经医生检查、诊断后,需要住院的,拿医生开的住院单去挂号收费处缴费住院;不需要住院的,拿医生开的处方去缴费取药后离院,如需输液,就到急诊科输液后离院。 【解析】本题考查将流程图转换为文字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叙述对象应是“病人”,表述时“病人”应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其次要条理清晰地表述出流程的变化。考生要特别注意“需要住院的”和“不需要住院的”的两条流程,不能混淆在一起表述,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1.【写作指导】 此题有两则材料。材料一主要讲钱理群教授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了名为“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刚开始时听者众多,后来却寥寥无几,原因是他的课“与高考无关”。钱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材料二讲了戏曲走进各地大中小学的情况,有的借助戏曲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专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还有的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两则材料都讲了关于“教育”的问题。 据此,可得出如下立意: ①回归教育育人的本真; ②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 ③让教育变得更纯粹; ④少一些实用和短视,多一些担当与长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