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全国)(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全国)(二)

‎2018届一轮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 教案(全国)‎ ‎ ‎ 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看词性异同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副词,但“固然”还可充当连词,表示承认某种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如“你的意思固然不错,但我觉得还是有值得商榷之处”。与之相似的虚词混用情况有:必须(副词)——必需(动词)、特别(副词)——甚至(连词)等。‎ ‎[应用体验]‎ ‎1.教育方式的创新    重要,但更须警惕为创新而创新的偏执做法。(固然、诚然)‎ 解析:“固然”能做连词,引起下文转折,而“诚然”不能。根据语境,上下句之间有转折的逻辑关系,应填“固然”。‎ 答案:固然 ‎(二)看搭配情况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常用成套关联词语如下:‎ 表并列的 一方面……另一方面…… 有时……有时……既(又)……又……‎ 表选择的 不是……就是…… 是……还是……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表递进的 不但……而且…… 尚且……何况……‎ 表转折的 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表条件的 只要……就…… 只有……才……无论……都…… 不管……总是……‎ 表假设的 如果……那么…… 即使……也……‎ 表因果的 因为……所以…… 既然……就……‎ ‎[应用体验]‎ ‎2.儒家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    “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和、还是)‎ 解析:应选 “还是”,与前面的“无论”搭配。‎ 答案:还是 ‎3.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    ‎ 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提升。(即使、虽然)‎ 解析:“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其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与下句的“也”属固定搭配。“虽然”往往与“可是”“但是”连用,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甲事而不成立。‎ 答案:即使 ‎(三)看语气辨析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是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是不如前者强烈。如:‎ 过去有多少难关都闯过来了,难道不能克服眼前的这点困难吗?‎ 今天他没来,莫非生病了不成?‎ ‎[应用体验]‎ ‎4.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做起活来    慢一些。(未免、不免)‎ 解析:“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正是“做起活来慢”的原因,此处是对“他”的客观评价,没有批评的语气。因此,结合语气判断,应选“不免”。‎ 答案:不免 ‎(四)看表达关系 虚词有用来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辨析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虚词使用是否恰当。‎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应用体验]‎ ‎5.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    江南绿油油的稻田多么迷人,我    不能忘掉西藏的青稞。(不管……也、尽管……还)‎ 解析:“不管……也”是非条件复句,意指排除一切条件,也要实现某种结果或达到某种目的;“尽管……还”表示转折,意思是前一分句陈述的事实作为条件所形成的结果,与后一分句所形成的结果是相反关系。‎ 答案:不管……也 ‎(五)看位置辨析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应用体验]‎ ‎6.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    ‎ 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由于、至于)‎ 解析:“至于”表另提一事,用在后一分句开头,应该放在“哪所”前。“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 答案:至于 ‎[随堂综合巩固]‎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芙蓉街如潮的人流渐渐退去了,午夜的空寂也一样属于它,作为济南最具地域特色的一条老街,它繁华,又________于此。‎ ‎②德国战后全民反思二战罪行,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却缺少德国人反省战争的勇气,不但不反省,________否定战争罪行,没有承担战争责任的起码道德。‎ ‎③杨振宁说,科学研究________需要研究者的态度、见识、胆略和洞察力,但如果没有文化涵养的支撑,再优秀的研究者也难以收获成功。‎ A.不只 反而 纵然     B.不止 反而 固然 C.不止 而且 固然 D.不只 而且 纵然 解析:选B ①“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二是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根据语境应选“不止”。②“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根据语境应选“反而”。③“固然”,一是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二是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纵然”,即使,表假设关系。根据语境应选“固然”。‎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风在水上滑行,湖边的泊船轻轻摇动,________撞出亲昵的响声。‎ ‎②《孔子》与《刺陵》有如此票房奇迹,不单因为有好莱坞“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作招牌,也________受《独立日》影像印记影响,还有人们对“世界末日”的猎奇……‎ ‎③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反对司马氏集团的政治统治,嵇康直接抗争,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阮籍不敢________反对,外表佯狂放诞,内心却十分痛苦。‎ A.偶尔 不只 公然 B.偶然 不止 公开 C.偶尔 不只 公开 D.偶然 不止 公然 解析:选A “偶尔”,强调次数少,跟“经常”相对。“偶然”,强调出乎意料,跟“必然”相对。句①应选“偶尔”。“不只”,连词,表递进。“不止”,副词,不停止,其前一定有动词;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其后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句②应选“不只”。“公然”,副词,公开地,毫无顾忌地。“公开”,形容词,不加隐蔽的,面对大家的;动词,使秘密的成为公开的。从语法功能的角度来看,句③应选“公然”,作“反对”的状语。‎ ‎3.(2016·全国甲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__①_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__②_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__③_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__④__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__⑤__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__⑥__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一旦 则 ‎/‎ 也 即使 然而 B 倘若 那么 进而 ‎/‎ 由于 所以 C 假如 则 甚至 更 ‎/‎ 那么 D 只要 ‎/‎ 而且 还 虽然 但 解析:选D 第①处是表示后面情况发生的条件,应填写“只要”;第②处是结果,无需关联词语;第③处是表示更进一步,应填写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第④处紧承上文说还会出现许多后果,前后句之间应为并列关系;第⑤处和第⑥处构成转折关系。‎ ‎4.(2016·全国乙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①__不要依赖译文。__②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__③__肯动脑筋,__④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⑤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⑥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解析:选A 第②处是针对前一处而言,故使用指示代词“这”。第③处是表示假设,第④处和第③处构成递进关系,第⑤处与第③处的“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依据这样的方式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