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情节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情节学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情节 学案 破解小说阅读题(一)——情 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事件的曲折跌宕。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常考查三种题型:概括情节型、情节作用型、情节手法型。‎ 题型 概括情节型 ‎ ‎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安徽省卷]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2014•江苏省卷]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2013•重庆市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 ‎ 基本方法 概括小说情节要注意“一寻”“一理”和“一抓”‎ ‎1.“寻”,寻找小说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主要有:‎ ‎(1)事物线索。如小说《项链》中的项链就是线索,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等一系列情节都与此有关。‎ ‎(2)对比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2.“理”,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3.“抓”,抓住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理清场面,全文的情节也就清楚了。‎ 续表 注意事项 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3.要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与概括的顺序,做到有的放矢、先后有序。‎ 答题模板 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 ‎ ‎ 例1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要求回答“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其实是“情节梳理题”,可通过人物、情节结构来回答。‎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可先从人物、情节角度理出线索,作用可从人物、情节、主题方面来回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线索 人物 出场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出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节 围绕________展开;还款过程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人物 ________人物形象 情节 使情节________‎ 主题 歌颂人的____________,凸显主题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马兰花和丈夫 麻婶母女 借钱 结尾麻婶女儿的来信中 突出 集中紧凑 美好品质 ‎[尝试答题]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题型 情节作用型 ‎ ‎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山东省卷]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2016•江苏省卷]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2015•安徽省卷]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2015•浙江省卷]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情节在文中出现多次,请结合文章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1)题干中有某某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2)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 ‎ ‎ 小说作用类题(包含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方面考虑,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也就是这三类作用类题,除了考虑对本身作用外,都要考虑其他三方面,还有读者的感受,这就是“四方面+一读者”模式。‎ ‎(一)解答情节作用型题目5考虑 ‎1.从情节本身的作用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照应前文或标题;‎ ‎(3)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情节;‎ ‎(4)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产生波澜,出人意料;‎ ‎(5)是小说的线索,贯串全文。‎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古渡头》一文结尾渡夫的任情高歌这一情节就表现了渡夫洒脱豪放的性格,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3.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考虑 要考虑这一情节是否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 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古渡头》一文结尾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二)掌握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1)一般开头 ‎ ‎ ‎(2)设疑开头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3)写景开头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2.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类型 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尾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 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此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戛然而止的结尾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3.中间情节的作用 ‎①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②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伏笔。③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 ‎ 例2 [2016•山东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 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樊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为“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很显然是考查情节作用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可运用“四方面+一读者”的思维角度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情节 本情节处于文章中间。“绒布妈妈”的故事为下文____________作铺垫,同时也照应了________。‎ 人物 用实验故事讲道理,可见吴秋明________的身份;“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可见吴秋明是个__________的人,知道“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 主题 “这光茫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深化了小说_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读者 “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的故事能够________读者,充实________。‎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 马骁驭的行为 心理学博士 善良、有爱心 歌颂爱、付出爱,可以得到爱 吸引 文章内容 ‎[尝试答题] 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作铺垫。‎ 题型 情节手法型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手法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 ‎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4•浙江省卷]“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题干中有“线索”“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 ‎ ‎“三步骤”解答情节结构技巧题 第一步:掌握常见的情节结构技巧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特点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续表 类别 特点 第二人称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 类别 释义 特点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续表 类别 释义 特点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情节安排技巧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索 内涵 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 内容 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事、时间、空间。‎ 种类 分单线和双线。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安排的技巧 第三步: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 点出情节结构技巧+结合文本分析+分析效果作用。‎ 特别关注:情节结构题,要注意题干要求,同时注意答题方向,当然,结构特点经常和作用效果同时考查,那就要联系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这也是小说类题目的共性。‎ ‎ ‎ 例3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渡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行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舱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 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考查的是“情节手法题”,此类题目应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情节安排手法等角度回答“叙述”技巧,并把这种技巧的作用答出。‎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叙述人称或叙述视角 有限视角,以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通过________的听,来串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件,使故事真实可信。‎ 叙述方式 顺叙,以________为序,采用________与________对话的形式,以________之口讲述了自家凄惨的故事。‎ 情节安排技巧 运用________手法,在渡夫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穿插了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描写,营造出故事叙述的背景环境,烘托、渲染出一种诗意。同时,还运用了 ‎________的手法,以________为切入话题,渡夫批评“我”要钱不要命,知道真相后说“我”是孝顺孩子,然后讲述自己的故事。‎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第一人称“我” “我” 渡夫儿子被抓壮丁 儿媳改嫁 时间 渡夫 “我” 渡夫 衬托 “夜色”、“风” “抑扬” “钱”‎ ‎[尝试答题]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