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博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博野中学高二语文6月考试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第一,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第二,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又云:“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山海经》是一部出自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书,兼有神话性质,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关系也许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 第三,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书》云:“ 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以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在中国生活过的民族存在某种内在关系,具体来说是指血缘性关系或社会性关系。 B. 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后具有类血缘的意义,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 C. 血缘关系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家庭伦理用以治家,也是治国的政治原则。 D. 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所以国家、国土、国民等概念在中华民族意识中是一体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认为情理合一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 B.文章从家与国、国与族等三个统一性,系统阐释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特殊性。 C. 文章最后呼吁当代文艺工作者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 D.文章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名人名言,用于佐证说理,论述有理有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炎帝和黄帝是中国诸多民族的祖先,由《山海经》的特点推测其记载的血缘性关系可能是指文化血缘性。 B. 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因其在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而成为一种美学情怀。 C.由于时代等原因,张载、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D.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彰显了这种美学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材料一: 1949 年11 月,在美国提议下,一个对新中国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在巴黎秘密成立;1951 年,美国又操控联合国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提案。为了打破封锁、发展对外贸易、换取国家建设急需的外汇,新中国决定在近临港澳、有着悠久对外贸易历史的广州创办广交会。 1955 年10 月至1956 年5 月,广东省外贸系统先后三次成功举办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外贸部和广东省共同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名义举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 1957 年4 月25 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简称广交会)。展出面积9600 平方米,分设工业品、纺织品、食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5 个展馆,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 万多种,包括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19 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 多位采购商到会。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 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 广交会成为新中国冲破西方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打开通向世界大门、与各国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对外贸易的时代窗口。历经60 多年改革创新发展,广交会已成为中国外贸主要的促进平台,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和标志。 (摘编自百度资料) 材料二: 2018 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有望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具体统计如下(人民币):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9 年1 月17 日资料) 材料三: 2019 年11 月10 日,为期6 天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圆满落下帷幕。181 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与会,3800 多家企业参展。境外采购商7000 多位,累计意向成交711.3 亿美元,比首届进博会增长23%。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全球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新时代国际合作的又一重要平台。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扩大进口,是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国际经济治理与经贸合作的主动作为,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采购商的超高人气表明中国市场需求旺盛,更是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的真实写照。全国各地各行业组建了39 个交易团、近6000 个交易分团。全部97家央企都组织了交易分团,专业采购人员约2.1 万人,比去年增加4000 多人。 进博会,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世界各国的“大合唱”。今年进博会吸引了超50 万境内外专业采购商参展。截至10 日中午,累计进场超过91 万人次。36 万平方米的巨型展区,企业展场馆一扩再扩,仍然“一位难求”,世界500 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过250 家,“隐形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竞相亮相。世界上最细的胰岛素注射针、“金牛座”的姊妹“双子座”龙门铣床、手术机器人、感光变色隐形眼镜、来自五大洲的原生态食品等一大批“专精尖特”展品琳琅满目。 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美国参展企业由首届174 家增至192 家,参展面积由3 万平方米增至4.75 万平方米,居各参展国首位,合作意愿之强烈不言而喻。 (摘编自2019 年11 月11 日《共赴东方之约同享中国机遇》)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落地广州,自有其地理、历史和外贸交流经验等多种原由。 B. 境内采购商是第二届进博会的主角,中国主动开放市场证明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强大。 C.从2012 至2018 的七年中间,中国贸易出口额逐年递增,每年的对外贸易都是顺差。 D.美国近两百家企业参展进博会,参展面积居各参展国首位,体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为了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禁运,广东省多次举办商品交易会为国家换 取外汇。 B.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和多年贸易顺差,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坚实的基础。 C.在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背景下,第二届进博会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D.从广交会到进博会,显示了中国政府保持合作包容和引领世界经贸合作的一贯立场。 6.当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庄重 朱以撒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了。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病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庄重的高级形式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放下书本,在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A. 文章以弘一法师病中写下“悲欣交集”开篇,渲染寂静肃穆的氛围,让人感慨时光易逝。 B. 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庄重”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对当代人缺乏敬畏的批判。 C.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是因为他认为仪式本身就能让人们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D. 浮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从而失去庄重之心,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8. 文章意蕴丰富,让我们明白了“庄重”的许多道理,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章结尾处的划线句形象含蓄,令人思索与回味,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 ,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三国志﹒华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B.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C.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D.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辟,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召,辟引,辟除。《后汉书·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B.郡守,郡的长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废封建设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为佐。 C.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如“敕勒川,阴山下”之“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华佗多才多艺。他是读书人,研读经书的同时,对养生术、各种药方都很精通,还能用麻沸散为病人做手术。 B.华佗对症下药。倪寻、李延两人病症相同,但华佗却使用不同疗法,因 为他能通过表面病症看到里层病因。 C.华佗贪于钱财。他为一郡守看病时,索取许多财物却迟迟不给治病,携财逃跑还留信指责,气的人家吐血数升。 D.华佗消极反抗。华佗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儒生,无法接受被曹操役使的 现实,因而消极反抗,终于因此送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 弃去,留书骂之。(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 当无此鼠辈耶?”(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 题。 满江红·千古东流 南宋 范成大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 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誓,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蒌芽新入 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注】① 击楫:东晋祖逖渡江北伐苻秦,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复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②休拊髀,都生肉:三国刘备寄栖刘表幕下,一次入厕,则大腿(髀)肉生,慨然流涕。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名不建,是以悲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上片落笔先写赣江水流风高浪急,赣江之水滚滚东流,巨大的波涛如席卷地,翻滚的浪花犹如涌起的重重叠叠的高大房屋。 B.“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一句中,表达出大禹临阵对敌的勇猛顽强,舟行之速,快如飞梭,疾如闪电。 C.“炎天”指南方,“冰海”指北方,这里既指词人当年北上出使,现在南下被贬地方官,也暗指当年功名可望,而此时无路请缨的情形。 D.整首词给人以波澜壮阔之感,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颇见英雄本色,抒发出作者胸中的万丈豪情。 15.本词上阕写景壮阔,意气洋洋,潇洒风流,下阕是如何表达报国无路和理想 成空的情怀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当疫情来临时,面对生与死,数十万“白衣战士”挺身而出,逆行而战,令人敬佩。他们的选择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所说的: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 , 。” (2)在庄子的《逍遥游》中, 作者面对深邃的蓝天, 连续发出了“ ? ?”两个疑问,引发了对宇宙的思考。 (3)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一句,苏轼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江水的汹涌。 第II 卷表达题(共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1)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比及三年 介词,比较 B.吾与点也 动词,参与 C.慎而无礼而葸 动词,畏惧 D.字而幼孩 动词,教写字 17(2)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1分) A.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B.博我以文 C.如会同,端章甫 D.风乎舞雩 17(3) 下列特殊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1分) A.暴见于王。 B.不吾知也。 C.彼且恶乎待哉!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会一帆风顺,还难免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 B.高考取消奥赛加分以及严禁校外培训机构举办与中小学入学挂钩的竞赛,其目的是给功利化的奥赛学习降温。 C.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D.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19.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单位务必完善请假制度,对那些请三天假休息十天,甚至“黄鹤一去不复返”久假不归的人要严肃处理。 B.汶川地震使大量百姓毁家纾难,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以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C.他投给某杂志社的稿子被退了回来,这份文稿被大家取笑为不刊之论。 D.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40年栉风沐雨,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的人生。 20.请根据下面的情境和图示完成题目。( 6 分) 中小学和幼托机构防控新冠肺炎晨午检流程图 (1)请给①②处横线上补写句子。(4 分) ① ② (2)③④两处用词不准确,请予以改正。(2 分) ③ 改为 ④ 改为 21.阅读下面几句话,提取关键信息,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定义。要求:不超过40 个字。(5 分)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2019 年12 月开始在武汉市发生的由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病毒性肺炎。 2.武汉市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 3.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4.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 5. 根据目前的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肯定人传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①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一一贝费里奇 ②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拜伦 ③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卡耐基 ④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一-奥古斯迪尼斯 ⑤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苦难,我们需要面对苦难时激励自己,如果人生的路途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一-俾斯麦 请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两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苦难的理解。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语文参考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1. C(A “血缘性或社会性的两种关系”错误,原文是“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关系”。B “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错误,无中生有。D“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所以……是一体的”错误,强加因果) 2. A( A “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错误,强加因果) 3. D( D “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错误,以偏概全,还有家国情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 4. C.(2014 年—2016 年中国出口额略有下降) 5. A(广交会是国家举办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6.特点:(4 分)①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小,现在的规模大。 ②上世纪五十年代主要以出口为主,当前的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并重。 变化的原因:(2 分)①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市场需求旺盛。 ②为了引领国际经济治理与经贸合作,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 分) 7. B (A“让人感慨时光易逝”错误,应为“让人感到离世的庄重”。C“他认为仪式本身就能让人们体会庄重,懂得敬畏”过于绝对。仅有仪式是不够的。D“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无中生有。作者渴望人们铭记城市英灵,让城市持有庄严深重的生活气息。) 8.(6 分) ①面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②面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怀有感恩之心;③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④对于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答出三点即可) 9.(6 分) ①在内容上,运用比喻手法,将遗留在树干上的蝉壳比喻为空屋,借景抒情,表现了蝉壳被抛弃后仿佛人去屋空,流露出作者对人们抛弃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的隐忧与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令人思索与回味;②在结构上,收束上文,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 分) 10.A 11.D (“敕勒川”为音译名) 12.C (并非华佗贪财。而是运用这种方法来激怒病人,让病人发怒而把肚子血块吐出,这是他治疗的一种方法。) 13.(10 分) (1)又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丢弃他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 (“病”、“以为”、“无何”各一分) (2)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医术确实精巧(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应该宽容赦免他。曹操说:“不用担心,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 (“工”、“宥”、“当无……耶” 各一分) 【参考译文】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旉。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任职,他都不就任。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就诊,都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病好起床了。又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丢弃他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命人追杀华佗。郡守的的儿子知道情况,嘱咐使者不要追赶,郡守大怒的更厉害了,吐黑血数升痊愈。 曹操听说华佗善治病,就把他召去,让他常守在身边。曹操被脑神经痛所苦,每当发作,就精神烦乱,眼睛昏花。华佗只要针刺膈俞穴,应手而愈。华佗卓绝的医技,大都像以上所说的那样。然而他本是读书人,却被人看成是以医术为职业的,心里常感懊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病情更加严重,就让华佗专门为他个人看病。华佗说:“这病近乎难以治好,不断地进行治疗,可以延长一些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看看,就对曹操说:“刚才收到家中来信,正想短时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为借口来推托,多次请求延长假期不肯回来。曹操几次用书信召他,又命令郡县派人遣送华佗返回。华佗自恃有才能,厌恶吃侍候人的饭,还是不上路。曹操很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他妻子确实生病,就赐赠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因此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拷问要他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医术的确精巧(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应该宽容赦免他。”曹操说:“不用担心,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判决了华佗死罪。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守狱的官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脑神经痛仍旧没有好。曹操说:“华佗本来能够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根,想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我不杀掉他,他最终也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直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病危,曹操才感叹地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14. B(内容理解错,不是“大禹临阵勇猛”,而是词人自己呼唤大禹的名字,表达对大禹的崇敬) 15.(6 分)(1)用典,下片起首四句用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感叹的典故表达自己满腔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希望都已化为烟云的悲哀。 (2)衬托,似乐实悲,“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行为豪纵,吃着新鲜的菜蔬美味,听着美妙的音乐,何等的惬怀。这些话看似旷达不羁,实则悲恸难抑,他把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失意都化作一腔激愤,貌似豪爽,实为悲哀。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6. (1)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白露横江 卷起千堆雪 第II 卷表达题(共80 分) 17.(1)【答案】C【解析】A等到; B赞许; D“字而幼孩”的“字”是养育的意思。 (2)【答案】B 【解析】B为使动用法,使…..广博。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3)【答案】A 【解析】A为被动句,其他三项是宾语前置句。 18.【答案】B【解析】A.主语残缺,把“在”移到“企业”后; C.“超过”与“左右”逻辑矛盾,“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语序不当; D.“岁月”是集合概念,前面不可以用具体的数量词修饰。张村“对我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主客颠倒。 19.【答案】D【解析】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毁家纾难: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不刊之论:刊:削除,修改。意思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栉风沐雨: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20. (6 分)(1)①体温异常或有其他呼吸道疾病②有家长接送 (2) ③“且”改为“或” ④ “或”改为“并” 21.(5 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以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为临床主要特征的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的人传人的病毒性肺炎。 四、作文(60 分)评分标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