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4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44)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平献王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性通恕,以贞白自立,未尝有怨于人。魏陈思王植有俊才,清选官属,以孚为文学掾。植负才陵物,孚每切谏,初不合意,后乃谢之。迁太子中庶子。魏武帝崩,太子号哭过甚。时群臣初闻帝崩,相聚号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孚与尚书和洽罢群臣,备禁卫,具丧事,奉太子以即位,是为文帝。转为中书郎。及明帝嗣位,欲用孚,问左右曰:“有兄风不?”答云:“似兄。”天子曰:“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转为度支尚书。时吴将诸葛恪围新城,以孚进督诸军二十万防御之。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故稽留月余乃进军,吴师望风而退。及高贵乡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奏推主者。孚与群公上表,乞以王礼葬,从之。孚性至慎。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不敢逼。后进封长乐公。及武帝受禅,陈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辞,执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泰始八年薨,时年九十三。‎ 选自《晋书•宗室•安平献王孚》‎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B. 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C. 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D. 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叔达”是司马孚的字,古代男子行加冠礼时取字,可供平辈之间称呼,以示尊重。‎ B. “上表”指上奏章,“表”是古代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提出按劾的一种特殊文体。‎ C. “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文中“崩”“薨”也是死的委婉说法。‎ D. “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实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孚学识广博,好学不倦。司马孚广泛阅读经典史籍;汉朝末年政局动乱,与兄弟身处危亡之中,粗茶淡饭,安于贫穷,而勤学不知疲倦。‎ B. 司马孚临事不乱,处变不惊。魏武帝去世,太子及群臣号哭不止,司马孚建议及早拜继位的国君,来镇抚海内,与尚书和洽拥戴太子即位。‎ C. 司马孚胸有谋略,胜敌有方。吴将诸葛恪入侵,司马孚督统诸军御敌,诸将想快速进击,司马孚故意滞留一个多月才进军,吴军望风而逃。‎ D. 司马孚克尽臣节,忠于曹魏。高贵乡公被害,司马孚伏尸痛哭,和众臣奏请追究主谋;拜别陈留王,司马孚拉着他的手,流泪叹息不止。‎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植负才陵物,孚每切谏,初不合意,后乃谢之。‎ ‎(2)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 ‎【答案】 1. D 2. B 3. D ‎ ‎4.(1)曹植依仗才学,骄傲而看不起别人,司马孚每次直言极谏,开始不和曹植的心意,后来曹植才向他道歉。(负、陵、切谏,谢)‎ ‎(2)宣帝掌管政事,司马孚经常退让谦抑。后来遇到废置确立国君的时候,未曾参与谋划。(退损、主语补充、废立,预)‎ 参考译文:‎ 安平献王司马孚,字叔达,是西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性格温柔敦厚清廉谦让,广泛涉猎经史典籍。汉朝末年政局动乱,司马孚和他的兄弟们处在危急灭亡的时刻,生活贫穷,但他仍然坚持翻看书籍展卷阅读。司马孚性格豁达宽厚,凭借忠贞清白立世,从不和别人结怨。魏国的陈思王曹植才智卓越,精选官吏,任用司马孚做文学援。曹植依仗才学,骄傲而看不起别人,司马孚每次直言极谏,开始不和曹植的心意,后来曹植才向他道歉。升为太子中庶子。魏武帝曹操去世,太子曹丕号啕大哭得很厉害,司马孚进谏说:“皇帝刚去世,天下要依靠殿下的号令。应该向上为了祖先,向下为了天下,怎么能模仿平民百姓的孝呢!”太子过了很长时间才停下来,说:“爱卿说得对呀。”当时群臣刚听说皇帝驾崩了,互相聚在一起痛哭,不再讲究排列次序。司马孚用严厉的声音向朝臣呵斥说:“现在皇帝刚去世,天下震惊动荡,应当早立继位的国君,来安定天下,(你们)却只在这里哭吗!”司马孚和尚书和洽一起驱散了群臣,安排好宫禁的防卫,准备好丧葬事宜,拥立太子来登基做皇帝,这就是魏文帝。转任为中书郎。 当时吴国的将领诸葛恪围住了新城,任用司马孚进职督率各路军队二十万人防御他。司马孚临时驻扎在寿春,派毋丘俭等前去讨伐。各个将领想要快速地攻打诸葛恪,司马孚说:“进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而且应该欺骗巧诈,不要与敌人力争。”所以故意停留了一个多月才进军,吴国的军队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退兵了。等到魏国的高贵乡公曹髦被杀,百官都不敢前去奔丧,司马孚抱着尸体放在大腿上,哭得非常悲恸,说:“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上奏请求捉拿主谋者。司马孚和诸侯朝臣上奏章,请求改用国君的礼仪安葬,得到了批准。司马孚性格十分谨慎。宣帝掌管政事,司马孚经常退让谦抑。后来遇到废置确立国君的时候,未曾参与谋划。景帝司马师和文帝司马昭因司马孚是长辈,也不敢逼迫他。后来进封他为长乐公。晋武帝司马炎接受禅让登基,泰始八年去世,九十三岁,谥称献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言兵事疏 晁 错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B.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C.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D.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答案讲评】C (大意:他们的饮食和长处与匈奴一样,可以赐给他们盔甲棉衣、劲弩利箭,用边郡的良马增补他们的武装,让能够了解他们习俗、团结他们军心的明将,依照陛下与之订立的盟约统领他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B.“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 C.“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 ‎※【答案讲评】B (“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错,“胡”是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东方少数民族称“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的形势转变。‎ C.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 D.作者对于汉兴以来抗击匈奴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前代处理匈奴问题的得失成败也了然于胸,这使得他的论点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答案讲评】C (文章第一段提出“择良将”的意义,强调用兵之道;接着第二段提出了与匈奴作战的的三套方略,即“以蛮夷攻蛮夷”“以长攻短”“以众攻寡”,强调临战之术;第三段,以战争凶险,战事多变,君主应该取万全之道的理念,权衡形势,结合上文的“道”“术”,提出“万全之术”。所以,“以众攻寡”是作者肯定的临战之术,从“衡加之以众”也可以看出,其为“万全之术”的一个方面,并无否定它的意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1)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疲劳,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关键点:倾仄,崎岖不平;且……且,一边……一边……;之,助词,的;罢,通“疲”,疲劳;中国,中原。)‎ ‎(2)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有时)只在俯仰之间罢了。(关键点:虽然,尽管这样;凶器,不祥之物;“兵,凶器;战,危事也”,判断句;以,介词,把;为,成为、变成;俯仰,时间短暂。)‎ 附:参考译文 臣听闻自汉朝兴起以来,匈奴屡次侵入边地,小规模的入侵得小利,大规模的入侵获大利。吕后专政时,(匈奴)再次侵入陇西,攻占城池,屠杀城中百姓,掠夺牲畜等财物。这之后又曾侵入陇西,杀死(守城的)官吏与士卒,大肆劫掠。臣私下听说(将军)打了胜仗的威风,可以使部内百姓都有百倍气势;而吃了败仗的士兵,(其衰弱的士气)长期都不能恢复。自吕后专政以来,陇西三次被匈奴围困,百姓气势被损伤,没有了求胜之心。现在陇西的官吏,依赖社稷神灵,遵奉陛下圣明的诏命,团结士卒,磨砺他们的气节,发动那些已经被损伤了(气势)的百姓,来抵挡正乘胜(进军)的匈奴,以寡敌众,斩杀(匈奴)一王,击败其部众,收获丰厚的战利品。并非陇西的百姓有勇敢和怯懦(的分别),而是将领统帅节制的方法有巧妙和拙劣的不同。所以兵法说:“有必定胜利的将领,没有必定胜利的百姓。”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在于良将,(所以陛下)不能不(慎重)选择。‎ 臣又听闻小国和大国(在军事上的)表现形式不同,强国和弱国(所面临的)局势有异,险要与非险要之地的防御也有分别。卑微地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表现;联合小国来攻打大国,这是均势国家的表现;用蛮夷来攻打蛮夷,这是中国的表现。现在匈奴的地形和技艺都与中国不同。上下山坡,出入溪涧,中国马匹(的能力)不如他们;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疲劳,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这是匈奴擅长的地方。如果在平原上,地势平坦,以轻车突骑攻击,那么匈奴就容易被挠乱阵脚;用劲弩长戟,比较攻击密度和长度,那么以匈奴人的弓箭便不能抵御;(士卒)披坚甲执利刃,攻击以长兵短兵互相交错配合,再以四处游击的弩兵往来掩护,成什伍编制一齐向前冲阵,那么匈奴的士兵不能抵挡;能强弩骑射的将卒,张弓向同一目标齐射,那么匈奴的皮甲木盾牌就不能支撑防御了;至于下马格斗,剑戟相交,攻击行动力求迫近对方,与之短兵相接,那么匈奴人的脚下(速度)就不能支撑这样的战斗了:这是中国擅长的地方。由此看来,匈奴的长处有三个,中国的长处有五个。陛下又兴兵数十万,用来诛讨仅数万的匈奴,众寡悬殊,这用的是以十击一的方法。‎ 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战争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有时)只在俯仰之间罢了。所以,用人海战术争胜,(一旦)失败难以再振作起来,便追悔莫及。帝王选择的方法,当出自万全之策。现在义渠之类的蛮夷之族投降汉朝的有数千人,他们的饮食和长处与匈奴一样,可以赐给他们盔甲棉衣、劲弩利箭,用边郡的良马增补他们的武装,让能够了解他们习俗、团结他们军心的明将,依照陛下与之订立的盟约统领他们。如果地势险要崎岖,就用他们来抵挡匈奴;如果地势平坦道路畅通,就用我朝的轻车武卒来约束他们。两军互相辅佐、依存,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加上权衡比较实力则我方军士数量众多,这是万无一失的方法。‎ ‎《史记》传言:“狂妄之人的言语,圣明的君主(也会于其对错)有所选择。”臣晁错愚昧鄙陋,冒死进狂妄之言,希望陛下能裁夺择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