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下面几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 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 ‎⑵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 呢?‎ ‎⑶辛德勒 良久,最终作出决定要尽力挽救那些即将遭灭顶之灾的犹太人。‎ ‎⑷伽西莫多又显出 的样子,他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A. 服用 袖手旁观 权衡 筋疲力尽 B. 使用 熟视无睹 思考 身心交瘁 C. 使用 袖手旁观 思考 筋疲力尽 D. 服用 熟视无睹 权衡 身心交瘁 ‎【答案】A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住房保障是中央高度重视的一项民生工程,是由政府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其对象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及住房困难家庭。‎ B. 据韩国媒体昨日的报道,中国正在考虑向朝鲜派遣外交特使团以劝阻朝鲜不要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不过该消息并未得到中国官方的证实。‎ C. 现在看来,我国高铁技术是在需求驱动下以自主创新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了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掌握,很可能实现对欧美技术的超越。‎ D.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大自然赋予女性双倍的感知红色光谱的基因,这个惊人的发现表明,女性眼中的世界的确比男性眼中的更加美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句式杂糅,“对象是……”和“面向……”的杂糅。B项,不合逻辑,去掉“不要”。C项,语序不当,应为“掌握和突破”。‎ ‎3. 下列各句与“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B.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C.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 明月不谙离别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考生平时要能概念上区别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对于易混的修辞手法更要弄清弄懂。例句“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中“鞍马”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客人。A项,“猛虎、长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孤蓬”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丝竹”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音乐。D项“不谙离别苦”作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4. 下面是四种不同情境的讲话,且都与“笑”有关。根据情境推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 初次见面时的讲话:我不会讲话,您可别见笑。‎ B. 再次遇到朋友时的讲话:去岁路过贵地,本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 C. 接受别人礼物时的讲话: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笑纳了。‎ D. 在追悼大会上的讲话:凶手被抓捕,正气得弘扬,愿我们的英雄含笑九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笑纳”是敬辞,指请别人接受自己的礼物。‎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 下列诗句反映的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②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 ‎③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④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A. ①④②③ B. ①④③② C. ④①③② D. ④①②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本题涉及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要熟知这些节日的时间,所在季节,节日特点,以及节日的由来。本题四句顺序依次是: 寒食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为世名儒。至元初,赐谥贞文先生。傒斯幼贫,读书昼夜不少懈,父子自为师友,早有文名。大德间,客湖南,都元帅赵淇号知人,见之曰:“君他日翰苑名流也。”程钜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廉访使,咸重之,钜夫因妻以从妹。‎ 延祐初,挚表荐于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政事李孟监修国史,读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曰:“是方可谓之史笔,若他人,直誊吏牍尔。”擢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五年,请假归。泰定元年,召还,又以丁母忧归。‎ 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募淘金户三百。其人采他县金以献,岁课累增至四十九两。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之,民多以是破产。傒斯言于省臣,蠲其赋,州人至今德之。‎ 与修《经世大典》,文宗取其所撰《宪典》读之,顾谓近臣曰:“此岂非《唐律》乎!”擢艺文监丞,参检校书籍事,屡称其纯实,欲大用之,会帝崩而止。‎ 至正三年,以年七十致仕而去,诏遣使追及于漷州。乃还,奉敕撰《明宗神御殿碑》,赐楮币万缗、白金五十两,中宫赐白金亦如之。复求去,不许,命丞相及执政大臣面谕之。‎ 诏修辽、金、宋三史,傒斯与为总裁官,四年,《辽史》成,奉敕奖谕,仍督早成金、宋二史。傒斯留宿史馆,因得寒疾,七日卒。年七十一。帝为嗟悼,赐楮币万缗,仍给驿舟,护送其丧归江南。六年,赠护军,追封豫章郡公,谥曰文安。‎ ‎(选自《新元史•列传第一百三》有删改)‎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他人,直誊吏牍尔 直:只是 B. 擢应奉翰林文字 擢:提升 C. 岁课增至四十九两 课:考核 D. 蠲其赋,州人至今德之 德:感恩 ‎7.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揭徯斯学问超群的一组是 ‎①读书昼夜不少懈 ②钜夫因妻以从妹 ③是方可谓之史笔 ‎ ‎④傒斯言于省臣,蠲其赋 ⑤此岂非《唐律》乎 ⑥傒斯与为总裁官 A. ②⑤⑥ B. ②③④ C. ③⑤⑥ D. ①④⑥‎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揭徯斯幼年家贫,读书昼夜不懈怠,父子两个相互做师友,很早就有文名。‎ B. 延祐五年,揭徯斯请假回家。被召回后不久,皇上又借机让他回家守制。‎ C. 文宗屡次称道揭徯斯纯正笃实,想要大大地重用他,却因驾崩而作罢。‎ D. 辽史修成后,皇上命揭徯斯尽早修成金、宋二史,揭徯斯留宿史馆得病而死。‎ ‎9.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 ‎(2)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之。‎ ‎【答案】6. C 7. C 8. B ‎ ‎9. (1)经历年代已经很久了,三百户百姓剩下的已没有十分之一了。‎ ‎(2)有关部门于是责成那些受雇于官府的人代替(淘金户)输送黄金。‎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加点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C项“岁课增至四十九两”,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每年征收赋税增至四十九两”,所以“课”,征收赋税。‎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①是说揭傒斯幼年读书刻苦;②表现程钜夫对揭傒斯的器重;④是揭傒斯为故乡申请废除不合理的金税。这三项不是直接表明揭傒斯的学问、才华,所以选C项。‎ ‎8.‎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B项,“皇上又借机让他回家守制”错,应是“又由于遭母丧而回家守制”。‎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历年”,经历年代;“既”,已经;“所存”,所字结构;“什一”,十分之一。第二句得分点:“遂”,于是;“民之受役于官者”,定语后置句;“代”,代替;“输”,输送;“之”,代词,代黄金。‎ 参考译文:‎ 揭徯斯,字曼硕,龙兴福州人。父亲揭来成,宋朝乡贡进士,是当时的名儒。至元初年,赐谥号贞元先生。揭徯斯幼年家贫,读书昼夜不懈怠,父子两个相互做师友,很早就有文名。大德年间,(揭徯斯)客居湖南,都元帅赵琪号称知人,见到他说:“你以后一定会成为翰苑名流。”程钜夫、卢挚先后做湖南廉访使,都很推重他,程钜夫因此还把堂妹嫁给他做妻子。‎ 延祐元年,卢挚上表朝廷推荐揭徯斯,(朝廷)特别授予他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当时平章政事李孟监修国史,看见他所撰写的功臣列传,感叹道:“这才可以成为史笔,像其他人只不过是誊写文牍罢了!”(揭徯斯)被提升为应奉翰林文字,仍兼任编修官。调任国子助教,又留为应奉。延佑五年,(揭徯斯)请假回家。泰定元年,(揭徯斯)被召回,又由于遭母丧而回家守制。‎ 富州本地不产黄金,官府被奸民的言语迷惑,招募淘金者三百户。这些人采其他县的黄金而献上,每年的赋税增至四十九两。经历年代已经很久了,三百户百姓没有剩下十分之一了,又加上贫不聊生,有关部门责成那些受雇于官府的人代替淘金户输送黄金,那些人大多因此而财产尽失。揭徯斯向行省大臣作了汇报,免除了这项赋税,富州百姓对他感恩戴德。‎ 揭徯斯参与修撰《经世大典》,文宗取他所撰写的《宪典》来读,回头对近臣说:“这难道不可以与《唐律》相媲美吗!”(文宗于是)提拔(揭徯斯)做艺文监臣,参检校书籍事,并屡次称道他纯正笃实,想要大大地重用他,正赶上驾崩而作罢。‎ 至正三年,(揭徯斯)由于年纪七十退休离职而去,皇上又下诏派专使追到漷州。揭徯斯于是回朝,奉命撰写《明宗神御殿碑》,(皇上)赐(给他)纸币一万缗、白金五十两,皇后赐白金也是这个数目。(揭徯斯)再次请求辞职,(皇上)不答应,命令丞相及其他执政大臣去当面阐明皇上的意思。‎ 皇上下诏修撰辽、金、宋三史,揭徯斯参与并担任总裁官。至正四年,辽史修成,皇上下诏褒奖,仍命尽早修成金、宋二史。揭徯斯留宿史官,因而得了伤寒病,七天后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皇上为之嗟叹痛悼,赐给纸币一万缗,仍让朝廷驿站的人员护送他的灵柩归葬。至正六年,又赠(揭徯斯)为护军,追封他为豫章郡公,谥号文安。‎ 三、古诗词鉴赏 ‎10.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1] 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太和令时。 [2]痴儿:作者自指。‎ ‎(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分析其表达作用。‎ ‎(2)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尾联写“归船”“白鸥”流露出诗人的什么愿望?‎ ‎【答案】⑴颔联描绘了一幅江山广远,景物清华的暮秋景色图。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对比,尽情表达了诗人了却官场事务,有空闲登快阁欣赏美景的快意。‎ ‎⑵颈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感叹自已心怀志事,世无知音,所以如伯牙之绝琴,不再弹奏,聊且借金樽美酒遣怀自娱。写出了诗人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而借酒解愁的苦闷和感慨。‎ ‎⑶想弃官归隐、回归自然的愿望。‎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要求分析其表达作用。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及其作用,作答时先分析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再思考其作用。“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上句写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下句写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两句描绘了一幅江山广远,景物清华的暮秋景色图。用大景与小景相互映衬,创造出空旷辽远、澄澈空明的意境,照应首句,表现了诗人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 ‎(2)试题分析:题干问“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体现的思想情感。作答时从情感的抒发角度去考虑,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颈联“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诗人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点睛:解读这类题目,要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其实是要求考生分析用典这种手法的使用以及其在抒情方面的作用或效果,考生只要能明确典故出处以及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3)试题分析:题干问“尾联写‘归船’‘白鸥’流露出诗人的什么愿望”,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答时要结合整首来体会,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呼应了起首句对官场生涯的厌倦,也顺势作结,表达了想弃官归隐、回归自然的愿望。‎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闲云潭影日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只相似。‎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河没晓天。‎ ‎⑷谁家今夜扁舟子,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校尉羽书飞翰海,____________________。‎ ‎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 ‎⑻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 ‎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成古今。‎ ‎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 (1). 物换星移几度秋 (2). 人生代代无穷已 (3). 明月隐高树 (4). 何处相思明月楼 (5). 莲动下渔舟 (6). 单于猎火照狼山 (7). 海上生明月 (8). 迷花倚石忽已暝 (9). 人事有代谢 (10).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隐”“莲”“狼”“生”“倚”“暝”“谢”“事”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画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把腹部朝下拉,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他脸上,过去是紧绷油光水滑的,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所以在化妆时他要那么不满意自己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唱慧娘来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深深记着师父。‎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终于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110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36口“连珠火”上的。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傅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36口“连珠火”。师父依旧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剧团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都不走,在下面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 ‎(《人民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2. 小说中苟老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13. 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苟老师的死亡做了铺垫或暗示?请简要分析。‎ ‎14. 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 ‎15. 苟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轻声告诉易青娥。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案】12. ⑴演技精湛。年轻时便深得观众的喜爱,年老后的演出依旧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欢呼。⑵艺德高尚。对自己的扮相精益求精,对演出竭尽全力,即使耗尽了生命也在所不惜。⑶虔敬无私。在生命最后一刻,还耗尽力气把绝技传给徒弟。 ‎ ‎13. ⑴过大的训练量、过度的节食,甚至不惜吃大黄拉肚子减腰身。⑵“卧鱼”动作未达到日常水平,且倒下时“散了架”。⑶特别要求徒弟认真观看演出中的每一个细节,竭尽全力演好每一个动作。⑷把看家本领传给徒弟。 ‎ ‎14. ⑴比喻。将掌声比作浪涛,形象地描绘出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⑵衬托。以鼓师使出浑身解数敲打出的声响被淹没在观众的掌声中,衬托出观众的热情。 ‎ ‎15.‎ ‎ ⑴从情节设计上看,有利于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故事的震撼力。⑵从人物形象塑造看,有利于丰富人物性格,在前文闪光性格的基础上,也体现出老一代艺人授艺时保守的特性。⑶从艺术手法上看,与前文要求易青娥认真观看吐火的情节相照应。⑷从主题思想上看,既讴歌了老一代艺术家倾尽生命的全部传授技艺的高尚品格,也含蓄地呈现了挟艺不轻传的守旧思想。‎ ‎【解析】‎ ‎12. 试题分析: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可以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要有对人物的概括评价,有结合具体内容的分析。小说中,苟老师无论是年轻时还是年老后,演出始终得到观众的追捧,表明他演技精湛。他对对自己的扮相要求严苛,画了三遍妆,自己都不满意,演出时全身心投入,甚至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这表明他艺德高尚。在生命最后一刻,还耗尽力气把绝技传给徒弟,表明他敬业无私。‎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13.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概括出为苟老师的死亡做了铺垫或暗示的情节,考查归纳概括能力。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不难发现,苟老师在演出结束时死去,并非偶然。前文多处都做了铺垫。此时的苟老师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为了演好李慧娘,他节制了饮食,吃大黄拉肚子,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身体严重受损。他做“卧鱼”这个动作未达到日常水平,且倒下时“散了架”。演出前特意要求弟子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意味着他预知自已命不久矣,最后把如何看家本领传给徒弟,教她如何制作吹火的松香。‎ ‎14.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考查现代文的表达技巧。“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将掌声比作浪涛,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将大鼓、大锣全都用上了”,使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鼓师使出浑身解数敲打出的声响被淹没在观众的掌声中,衬托出观众的热情。 ‎ ‎15.‎ ‎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题,探究苟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轻声告诉易青娥的用意,考查小说结尾情节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内容,主要的故事情节,小说人物及小说要表现的主旨。情节的作用可以从情节本身的作用,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情节对于表现主人物的作用,情节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从情节本身来看,苟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轻声告诉易青娥,能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也有利于表现老一代艺人授艺时保守的特性,丰富了人物形象。从情节与情节的关系上看,与前文要求易青娥认真观看吐火的情节相照。从小说表现的主旨上看,既讴歌了老一代艺术家倾尽生命的全部传授技艺的高尚品格,也含蓄地呈现了挟艺不轻传的守旧思想。‎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为什么中文系学生不爱读文学作品 张向荣 ‎①这段时间在读王敦的新书《打开文学的方式》,促使我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这一现象或许不总是如此,但也绝不罕见。其实很多中文系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多多少少都是文学青年。因为文学能为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提供他们可能尚未经历但却渴盼经历的人生经验,譬如爱情,譬如虚无,譬如衰老与死亡,譬如对世间不正义的感知和批判,所以中学时代,他们还是爱读文学作品的。‎ ‎②到了大学,我相信,九成以上的中文系学生会在开学不久就遭受到老师慈爱、深邃但残酷的暴击:“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而是培养学者、批评家。”于是,用不了多久,这些原本把李白、曹雪芹、鲁迅、莎士比亚、川端康成等作家的名字挂在嘴边的学生,慢慢就只把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布朗肖、巴丢等理论大师的名字叼在唇上了。大家开始热衷于谈论文本、风格、修辞、意义,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感动、热爱和陶醉,我们甚至不再把文学称之为“文学”,而是称其为“作品”,就像一个深谙商业之道的编辑不把手中的书称之为“书”,而是称之为“产品”。‎ ‎③中文系具有研习文学理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文学理论被视为解读文学作品的倚天剑、屠龙刀,或者说,就是王敦所说的“打开文学的方式”。但是,对理论的迷恋,却常常使得不少中文系的学生反而逐渐不再阅读文学作品。这大概有三个原因。首先,理论文本的确能够磨砺一个人的理性,促使他不再满足于诗赋小说戏剧带来的纯粹的美与诗意,而是紧紧追随着哲学的“洞穴之光”,力求抵达文学真正的本质;其次,理论的力量犹如庖丁解牛,能看透、看穿、看破许多文学作品的叙事陷阱、修辞屏障和抒情动机,这会使人丧失掉不少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最后,有些理论语言尤其艰涩,研习理论比阅读作品要花费数倍的时间,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反而少了。‎ ‎④于是,许多人一只手拿起了“打开文学”的工具——文学理论,但另一只手同时却把文学给“合上”了。他们有时会觉得,只有能够迎合、言说理论的文学,没有不能解读文学的理论,如果确实没有,那就换一种理论吧。文学不仅是理论投射的客观对象,甚至成了理论的附着物,文学为理论而活。这就是为什么越是中文系的学生,越不爱读文学作品的原因。但显而易见,文学并不为理论而活,为理论而活的只能是人。‎ ‎⑤其实,乔纳森·卡勒早就说过,“理论是由思想和作品汇集而成的一个整体”。理论本身就包含了对作品的阅读,可是,我们怎样才能重新面对文学,在一个恰当的阈值内使用理论打开这些文学呢?‎ ‎⑥王敦《打开文学的方式》这本书的有趣之处正在于此。他并不是创造一个新理论,这多半是外国人做的事,也不是去介绍一个理论,这主要是中国人做的事,而是凭借他最拿手的看家本领,告诉读者怎样使用文学理论去解读文学作品。都说文艺理论的书难啃,但我觉得,更难的是告诉大家如何去应用这些理论,这需要作者具有极为娴熟的理论功底,同时又不丧失对文学的感受力,还能用恰当的话语将这种对文学的感知从字里行间解放出来。‎ ‎⑦理论的确是灰色的,但文学的生命之树能否常青,在于能否用理论打开。领略一点文学理论的精微奇妙之处,却不被其俘虏,而是读读小说,背背诗歌,这些文学能更加显示出与现实、与人性的相切相关。‎ ‎(有删改)‎ ‎16.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17. 请结合全文,分析中文系学生不爱读文学作品的原因。‎ ‎18. 如何理解卡勒“理论是由思想和作品汇集而成的一个整体”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16. 首先指出中文系学生不爱读文学作品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答“首先指出不爱读文学作品的中文系学生原先多多少少都是文学青年”也对);然后分析中文系学生不爱读文学作品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接着阐述学习文学理论的根本目的是解读文学作品;最后强调不能丧失对文学作品的热情。 ‎ ‎17. 大学中文系培养目标(教育导向)的影响;中文系学生对理论的迷恋;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作品和理论的关系。 ‎ ‎18. 理论和作品是不可分割的;理论本身包含了对作品的阅读;理论的作用是指导或帮助人们解读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应用理论,却不能被其俘虏。‎ ‎【解析】‎ ‎16.‎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论述层次的归纳概括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然后对内容加以分层。形成答案时,注意要用能标明思路的衔接词,首先、其次、接着、最后之类的词。开头第一节首先指出不爱读文学作品的中文系学生原先多多少少都是文学青年”;第②③④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中文系学生不爱读文学作品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有来自老师的打击,有学生对理论的迷恋,还有错误地认为文学作品是文学理论的附着物。第⑤节阐述学习文学理论的根本目的是解读文学作品;最后强调不能丧失对文学作品的热情。 ‎ ‎17.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分析中文系学生不爱读文学作品的原因,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第②③④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中文系学生不爱读文学作品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有来自老师的打击,有学生对理论的迷恋,还有错误地认为文学作品是文学理论的附着物。‎ ‎18.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理解理解卡勒“理论是由思想和作品汇集而成的一个整体”在文中的含义,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要坚持“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入所在段落进行理解。另外还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该句中“一个整体”,说明理论和作品是不可分割的;第⑤节“理论本身就包含了对作品的阅读”,第⑥节“告诉读者怎样使用文学理论去解读文学作品”,都阐明了理论和作品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六、作文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7年12月,网络新词“佛系青年”又刷屏了。“佛系青年”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陈述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什么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不脱离材料意义,自选文体,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事事随大流只能迷失自我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 ‎“油腻大叔”还没走远,“佛系青年”又刷屏了。您别误会,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一看这文章,心里激灵一下。哪怕扭过头,扒拉两口饭又改文案去了,活不成这样,但也想给它点个赞,转发一下。‎ 朋友圈中,有一个干媒体的哥们的转发打动了我:工作之外,真想这么干!——请注意,他也向往,但加了一个前提。‎ 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条不止。脏了随手一换就得,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可是,在工作上,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金庸笔下的张三丰也这样,一件青道袍污秽不堪,人称邋遢道人,但是大节大义不含糊。‎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有所坚持之后的“佛系生活”,本质是断舍离,是极简主义,是聚焦。是心系做实验把怀表搁锅里煮,是撞上大树还道歉,不拘小节,不理细务,是所求者大,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好求一针捅破天。‎ 自然界中,也有“佛系动物”。比如老鹰和老虎,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瞧着可随意了,可是一旦锁定目标,咔嚓一下,闪电一击,也不睡了,也不病了,往往一下毙命。本质上也是抓大放小。如果真是啥也不用心,那是肯定通不过自然选择的大剪刀的。脖子上挂饼不知道转,只能饿死嘛。‎ 除了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还有一层分寸感的道理。古人也好闲好从容,但讲究“偷闲”,不从容,人生太急;太从容,生命浪费,其要在度。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任务驱动性材料作文。写作前要先仔细审读材料,读懂材料的内容,理解其中包含的观点,理清可以写作的角度。材料中,所谓的“佛系青年”,不过是借了佛教的名词,与佛教实质无关,并不是消极遁世,但也不是真的淡泊名利,看淡得失,不计得失,其实质是“不走心”,什么都不放在心在,无所谓,实质是放任自己,对自己不加约束,没有任何要求,做人做事没有原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活得没有方向。啥事都只求将就,凑合,主动降低标准,是一种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表现。‎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 了。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 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