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8)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 传统“中国式”家庭包括三代人:祖父母、父母和子女。在这种家庭单位里,家长把后代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孩子也把家看成最坚强的后盾。 中国人家族血缘关系比较紧密,相对西方来说亲情更浓厚。长辈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很重视,相应地,孩子也更愿意照顾和陪伴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 (摘编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 材料二: 传统中国家庭中个人与家庭是荣辱与共的。古代刑法中有“连坐” 或“株连”制度,一人犯事,家属亲友甚至上下好几代都跟着遭殃。社会将每个家长权下的集体看成一个整体,他们都是家长的附属,家长对他们有管理处分的权力,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婚姻不是男女之间的私事,而是关系整个家庭或家族兴衰的大事。 所以历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当自己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家庭利益。这些规矩维持了一个家庭内部的秩序, 而如果每个家庭的男子都能“齐家”,整个国家也就安定团结。 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比如三口之家可以和父母辈住在一起,也可以自立门户。单身青年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到别的地方独立生活。 个人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渴望独立和自由, 认为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家庭和父母,血缘对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不是特别大。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上的独立.对传统家庭观念也构成了冲击。在封建社会,女性经济上附属于家庭,不可能独立生活,而现在, 她们受到的教育足以使自己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不需要再依附于男人或者家庭.再加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独身。 (摘编自《传统家庭观念在瓦解?》) 材料三: 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当然多数亲代和子女分爨生活后仍保持着较密切的日常联系。 不过,也应承认,小型化的居住方式往往需要有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作为依托。中国城乡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初期,社会服务结构、水平尚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这将会给独居老人、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带来困难。因而,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机构的网点布局要合理,方便快捷,收费合理;家政服务也有待改进,需要有一批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员从事这一行业。 (摘编自《中国家庭结构变动与特征》) 材料四: 现在的独生子女,好多都是隔代抚养长大的,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护着。老人们都疼隔辈人,孩子上学时管接管送:放学进了家门,有削好的水果,有可口的饮料;饿了,有及时端上来的饭菜,吃剩下没关系,爷爷奶奶帮着打扫。 其实,按照中国人过去的规矩,老人没有上桌,晚辈是不能先动筷子的。现在则是孩子随便吃,吃剩下的一家人打扫剩饭。当然,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从一个家庭来讲,它就不“齐”了,因为规矩被破坏了。从小被宠坏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极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失衡。如何让孩子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参与人生呢?我们还要回到齐家的这个“齐”字,家里要有规矩、有秩序。 (摘编自《中国人为什么家庭观念重?》) 1.下列关于中国家庭变迁情况的槪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一般包括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而现代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 B.传统中国家庭中,亲情浓厚,关系亲密:而进入现代社会后,父母与子女的日常联系不再密切。 C.传统中国家庭中,子女个人利益应服从家庭利益;进入现代社会后,子女有了更多的个人自由。 D.传统家庭中,女性附属于家庭,不能独立生活;现代社会中,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经济能独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子女被父母看成自己的私有物,而每个家庭又被社会视为一个整体。 B.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个人和家庭荣辱与共,所以刑法中会有“连坐”或“株连”的制度。 C.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是我国三口之家、 单身青年出现的主要原因。 D.虽然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传统的家庭观念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应该继承并发扬。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现代社会家庭小型化的利与弊。 答案:1.B 2.A 3.利: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和父母住一起. 也可以选择自立门户,甚至独立生活: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弊:家庭的小塑化给独居老人和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带来困难; 独生子女的隔代抚养容易产生被宠坏的孩子,让他们进人社会后极易心理失衡。 解析:1.父母与子女的日常联系不再密切”与原文不符,材料三中说,“多数亲代和子女分爨生活后仍保持着较密切的日常联系”。 2.B项,强加因果关系。C项,“主要原因”于文无据。D项.“传统的家庭观念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应该继承并发扬”错误。对传统的家庭观念要辩证地分析.不能全盘肯定.如婚姻方面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三、四讲的都是现代家庭小型化的状况。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现代家庭小型化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是利,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现代家庭小型化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给独居老人、有年幼子女的 家庭带来了困难.前者是利.后者是弊。根据材料四可总结出.在现代家 庭小型化中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弊。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访谈嘉宾:杨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 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伤痕的问题。这些作品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作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70后”“80后”等等——来划分的。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的诉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那么属于“新伤痕文学”范畴的文学作品,也会具有相似的局限或者说遗憾吗? 杨庆祥: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当然它当时被终结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新伤痕文学”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比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我的定义范畴里面它一定是“新伤痕文学”。但如果“新伤痕文学”止步于余华的《第七天》,它可能也会变成一个短命的文学现象。《第七天》的内在书写模式非常接近于当年旧伤痕文学的模式。其实在我看来,应该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不能上升到这个高度,必然就会很短命,也不能够提供更多的意义和路径。 凤凰文化:你提到“新伤痕文学”不仅仅是发现和揭露,对这个时代也是有照亮和疗愈作用的。这个“疗愈”怎么体现? 杨庆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在社会转型的撞击过程当中积累了太多负面的情感性的东西。个人跟世界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出现了问题。而我们又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对这些东西进行整合和改造,这就导致有很多人会盲目地去追求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对于真正的现代人来说,其实更需要一种理性的途径。 风凰文化:“疗愈”就是表达出这种感情吗? 杨庆祥:不仅仅是表达,而是通过一个“语言化”的过程将这种情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书写可以把这种社会的创伤表达出来,个人的创伤和社会的创伤是互为一体的。这种创伤表达出来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已问题的根源所在。 凤凰文化:那么就你的观察,哪些作家或者哪些作品是让人满意的,能够担当起“新伤痕文学”的疗愈作用的? 杨庆祥:有很多人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地写,但完美的作品目前可能还不存在。我觉得更年轻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方向是对的,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对话的视角,没有简单地将伤痕“他者化”。 老一代的作家容易把伤痕轻易地归结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新伤痕”不是,更年轻的作家们可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问题。每个人只可能从自我出发然后抵达他者、疗愈他者。首先要反思和批判自已,然后重建自我这个现代概念的主体性。比如张悦然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茧》作了一些尝试。 (有删改) 1.对访谈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庆祥认为,"50后"到"00后"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表达诉求,这是"新伤痕文学"出现的重要原因。 B.由于写作上太着力于具体事件,不能上升到哲学和美学高度,旧伤痕文学因缺乏文学价值而成为短命的文学现象。 C."新伤痕文学"对时代具有疗愈作用,可以通过书写创伤使现代人以理性的途径去对待自己在时代中遇到的问题。 D.年轻作家在写作新伤痕文学"作品时采用了对话的视角,先反思和批判自已,重建自我主体性,再达到疗愈他者的目的. 2. 下列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者在对“新伤痕文学”提问时,一方面与中国文学中相似类型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另一方面也对其现实价值进行了追问。 B.杨庆祥认为“新伤痕文学”通过“语言化”的过程书写负面情感,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可以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 C.杨庆祥认为,虽然完美的“新伤痕文学”作品还未出现,但还是有青年作家做了好的尝试,譬如张悦然的作品《茧》。 D.杨庆祥认为老一代作家在创作上容易将作品中的“伤痕”简单地“他者化”,作品“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识不足。 3.杨庆祥为什么说“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请根据访谈材料加以探析。 答案:1.B; 2.B; 3.①不同年代的人都在面临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创伤或阵痛,已经有大量作品涉及伤痕问题; ②目前文化界还没有对这种创作倾向作出准确的判断; ③“新伤痕文学”的书写有助于发现问题根源,对时代起照亮和疗愈作用; ④年轻作家已经在“新伤痕文学”的创作方向上作了积极尝试,更值得我们重视。 解析:1.旧伤痕文学成为短命的文学现象的原因不只是缺乏文学价值,也有一定的政治因素。 2. “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书写可以把这种社会的创伤表达出来,个人的创伤和社会的创伤是互为一体的”。 3.本图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理解“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的含意和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即杨庆祥的相关现点《从文中可以看出.杨庆祥在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说“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做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等,体现答案前两点。 在回答记者第四个问题时,杨庆祥说“这种创伤表达出来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问题的根涯所在”,体现答案第三点。在回答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时,杨庆祥说“更年轻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方向是对的,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对话的视角,没有简单地将伤痕‘他者化’”“比如张悦然最近出版的长 篇小说《茧》做了一些尝试”等体现答案第四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