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15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 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C.“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D.“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E.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CE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理解错误,“柳士师”指柳下惠,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也指同样被“三黜”过的柳宗元,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名惭”实际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辞,表达了对柳宗元的敬重之意。E项,手法分析错误,“反衬”错,此处以哀景衬哀情,应是正衬。] (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霖铃》的结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先审清题意,根据题干,要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对两首作品的结句进行分析,找出异同。内容上,两首作品抒发的都是离愁别绪,这是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但两者所抒发情感的对象不同,一是对朋友,一是对爱人,这是不同点。手法上,相同之处,两首作品都有虚写,“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桂江东过连山下”都是想象;不同之处,柳词是直接抒情,刘诗是以景结情,属间接抒情。 【答案】 内容上:情感相同,都是抒写离别之愁绪;对象不同,柳词抒写与爱人离别之愁,刘诗抒写与朋友离别之愁。手法上:同为想象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但柳词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衬尽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刘诗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11分)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 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②鹁鸠:即斑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E.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CD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竹箨冠轻容雪鬓”写的是竹笋的样子,并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D项,“直抒胸臆”不恰当,尾联写诗人听到鹁鸠啼鸣催耕而想到要珍惜光阴,自强不息,表意含蓄。]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可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语言方面,本诗遣词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义;形象方面,本诗选取的“莲”“柳”“竹笋”“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内容方面,诗人写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情感轻松愉悦。 【答案】 ①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②景物清新。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③情感轻松。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点绛唇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平生事③,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 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雨恨云愁”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词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AC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雨恨云愁”移情于景,是拟人而不是比喻。C项,“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错,这两句词展示了这样一幅景象: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孤”“细”二字暗示了词人凄清伤感的情绪。“一缕”是说人烟稀少,渔村里人家很少,展现的应是一片寂寥、萧瑟的景象。]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本词所抒发的感情,既要紧扣词人所凭借的意象,还要联系词人的身世处境。本词所描写的江南景象,明显带有词人的情绪——愁恨,再结合词人此时处境,可以体会到所抒发的是远离故土、客居异乡的孤独愁恨;再把“天际征鸿”“平生事”联系起来,可知词人是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惆怅;“谁会凭栏意”则可读出词人的知音难觅的抑郁。 【答案】 ①客居异乡的孤独:词人赋予江南的雨、云以“恨”“愁”,足见其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②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③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青玉案 黄公度①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 独立长天暮。 【注】 ①黄公度:福建人,此时在泉南任职期满,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②裛(yì):沾湿。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以对报晓邻鸡的埋怨表明自己不愿离开的心情。 B.词中“霜桥月馆,水村烟市”以想象虚写时空变换转移,极富形象性。 C.“愁千缕”表面指奸臣当道前途未卜之忧,深层是离开家乡亲友之愁。 D.词的结尾意境深远,作者将难言之隐、入骨之痛都寄寓在独立不言中。 E.本词词风柔美,格调优雅,缠绵悱恻,显示出婉约词含蓄细腻的特点。 CE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对“愁千缕”理解有误,“愁千缕”前文写离别,可见“愁”表面是指离开家乡亲友,而根据注释可知,离别的原因是奸臣当道,故深层的“愁”是指奸臣当道、国耻难消、壮志难酬、前途堪忧等。E项,本词词风婉约,但并非“柔美”“优雅”,而是在婉约之中流露出激愤之意。] (2)“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全词,把握情感。“欲倩”二句与上阕“回首高城音信阻”相照应,高城人隔,音信不通,红泪裛残,愁绪难排,他并不死心,还要取得联系。于是,“欲倩归鸿分付与”,托鸿雁以传消息。可是“归鸿”偏偏又像“邻鸡”一样无情,连停也不肯停一下。作者对高城中人满怀思念之情,但鸿雁无情,此情难寄,作者真正处于无奈之中了。其次联系全词和注释。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泉南赴临安时所作,作者对入京以后的政治前途感到担忧,内心充满矛盾、愤懑,而“鸿飞不住”,作者满腹愤懑只能寄寓在不言之中,加深了情感。 【答案】 ①对高城中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因“高城音信阻”,故欲托鸿雁传情,可见其思念之情。②此情难寄的无奈之情。鸿飞不住,无法传信,可见此情难寄。③欲诉相思,鸿飞不住,更加深了作者的满腹愤懑。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以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AE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以声写静”分析不当,诗人主要写饮酒作乐的欢乐气氛,并非为了衬托“静”。E项,“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表述不恰当,陶渊明此诗表现的是看破生死的超脱。] (2)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分析诗歌的内容入手。说“平”,是指诗歌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平常的事件——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说“奇”,则奇在所游之地为墓地的柏树下,并且是在“未知明日事”的情况下还能“为欢”,还能做到胸中郁积尽消、欢情畅饮,表现了其高于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 【答案】 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看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东屯①北崦② 杜 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 ①东屯: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②崦:山。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B.诗歌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C.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D.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 可知语意为: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不忍久看而回首。 E.诗歌首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寓情于景,尾联卒章显志,直接揭示诗的主旨,这体现了杜诗手法的灵活多样。 CE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错,从全诗来看,贯串全诗的情感主线是诗人对民生、国家的关切和忧虑,颈联描绘的山林图景似乎舒缓了诗人的愤怒情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但更加凸显了一种荒凉、寂静的氛围,与“归隐山林”无关。E项,尾联并非卒章显志,且未直接揭示诗的主旨。]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每一联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注释、情感词等关键信息分析诗人的情感。首联,写国家动乱频仍,贪官污吏鱼肉百姓,表现了诗人对这些“盗贼”的愤怒与痛斥。颔联,写东屯北崦的荒凉,此地因为贪官的搜刮,百姓无法生存,纷纷逃亡。诗句以“惟见鸟”来衬托荒村的空无一人。颈联,写山林景色优美,诗人的情绪似乎略有舒缓,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更加凸显了该地的荒寂。尾联,通过诗人远眺所见的“战地”“黄尘”的描绘(虚写),以及“回首”这一动作,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忧虑。 【答案】 ①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痛斥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行为,称之为“盗贼”,谓其恶行为“诛求”。②对百姓的同情:社会民不聊生,百姓异常贫困,乡村一片荒芜,寄寓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③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人想起自身遭遇和远处的战火,对百姓、国家以及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 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 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 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 E.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AD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说法错误。诗人以“隐沦”指代韦九山人,并无对比之意。D项,“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说法与“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前后矛盾。“朝市”指尘世,“如今不是秦”指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隐逸山林不是避祸之举,而是天性使然。]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宛若世外桃源:隐者为“云山”之主,遍地鲜花,竹林密布,这些足见作者对这种隐居生活的喜爱。肯定此地的“无尘”,对此地的喜爱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把东溪草堂比作“仙源”,把韦九山人比作仙人,不辞偏远地拜访,可以看出作者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答案】 ①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颔联“唯通马”“始见人”写出了此地的幽邃安宁,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悠然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表现出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②对污浊尘世的厌弃。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作者对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③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如今已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却选择了淡泊宁静的隐居生活,这是一种高雅的境界;作者不嫌偏远地前去拜访,并把韦九山人所在之地东溪草堂比作“仙源”,也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 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 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败落 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句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整首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CD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早春季节”错,从诗题“四月五日”和诗句中“送春”可知,应是夏始春余。B项,“败落的荷花”错,根据生活常识,荷花败落在秋季,诗中“残红”当为落入水中的桃花等。E项,“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句也浓墨重彩”错,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且用词造句清新自然。] (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诗作抒发的感情,要抓住诗中的意象。本诗通过写诗人寻壑经丘忙于送春和对“残红”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由“官闲”“卷帘旌延竹色”“杯酒纳山光”“转午”可以看出诗人和友人在一起把酒言欢的闲适,写出了闲适之情。由对眼前美景的描绘和诗人不急于回城的表白,可见对友人、对美景的眷恋之情。 【答案】 ①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②闲适之情。“官闲”之余,诗人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③眷恋之情。尾联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城,表现了浓浓的眷恋之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