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语文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1)
高考命题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寻雍尊师①隐居 李 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②卧,松高白鹤③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 ①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名字、生平不详。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②青牛:传说老 子乘青牛西游,过函谷关,赴流沙而不返。③白鹤:传说汉代桂阳人苏耽成仙,有白鹤来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起势不凡。“峭”状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 “逍遥”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 B.颔联紧扣诗题,着意写“寻”,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上句从视觉着笔,下句 则从听觉落墨,着重表现寻找过程的艰难。 C.颈联以动衬静,用青牛“卧”、白鹤“眠”来点缀隐居处,又用花和松烘托,描绘了雍 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 D.“语来”句虚实结合,虽未交代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但从“江色暮”可以想象他们 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 E.“下”字不仅与首句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 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解析:选 BC。B 项,颔联除了写寻找过程的艰难之外,更主要的是表现寻找过程中的乐趣。 C 项,错在“以动衬静”。 (2)这首诗是怎样刻画“雍尊师”这一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刻画形象:①“逍遥不记年”直接表现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②“古道”“流 泉”“花暖”“松高”描绘居处环境的清幽、静谧,侧面烘托人物的淡雅高洁;③运用青牛、 白鹤的典故,表现人物洒脱自由的道家情怀。 思想感情:①对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的仰慕;②对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③暮 色苍茫,寒烟四合中独上归程的怅惘之情。 2.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 漫 感①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剑和箫,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表明诗人希望用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 革社会的愿望。 E.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解析:选 BD。B 项,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并不能传达出忧愤悔恨之情。 D 项,“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有误,后诗更侧重于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怅惘。 (2)“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答案: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诗人形象包含两方 面特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略) 3.(2018·牡丹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和聂仪部明妃曲[注]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 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 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解析:“天山雪后北风寒”不仅写出了王昭君身处的地点,还写出了凄凉的环境;“徘 徊”“汉宫看”写出了王昭君怀念故土、幽怨的形象。 答案:整首诗塑造出一个身行万里,心怀故土,愁怨深长的悲情女性形象。整首诗把王昭君 置于一个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两句以漫无边际的背景来衬托其远离故土的无限哀伤,三、 四两句写王昭君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作“汉宫月”,因而 遐想故乡,流连难去,其中“徘徊”一词极言其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一往情深。 4.(2018·鞍山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酬张少府 王 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①通②理,渔歌入浦深。 【注】 ①穷:失意,归隐。②通:得意,出仕。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 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唯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 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中“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的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 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出作者与自然心灵相通之意,表现了对自然山水的深深眷恋。 E.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答作答,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 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解析:选 BD。B 项,“消极厌世”与诗意不符;D 项,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答: 解析:本题考查画面的意境氛围,要先找出所描绘的画面,分析其具体特点,然后才能进一 步把握营造的意境。 答案: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 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 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5.(2018·青岛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 鹧鸪天 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背立盈盈故作羞”,描写女子背对情郎站立时那种故作娇羞的姿态,样子传神动人。 B.“手挼梅蕊打肩头”,通过女子揉弄梅蕊、轻敲肩头的动作写出了女子的可爱。 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D.五、六两句中“淡淡”和“悠悠”两个叠音词,烘托出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悠远绵长。 E.这首词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态抒写“离恨”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人物刻画细腻。 解析:选 CE。C 项,词的原句是“待得郎来恨却休”,因此“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有误,实则是本有离恨要向情郎诉说,可情郎来恨已没。E 项,本词全用白描,不假雕饰, 极朴素,极清丽。 (2)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 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 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 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 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 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 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 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 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选 CE。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 项,“‘红’ 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 项, “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 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 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