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教案(全国)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教案(全国)4

‎2019届一轮复习 散文 教案(全国)‎ 分析鉴赏类题目是高考散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它一般包括对文章整体行文思路的分析,形象、句段、标题作用的分析鉴赏,以及对形象、表达技巧、语言艺术的分析鉴赏。考生常因分析鉴赏切入角度不当(不全)、分析鉴赏浮于表面、艺术技巧确认不当、表达效果分析不当而失分。‎ 分析鉴赏整体行文思路 常见 设问 ‎①本文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②本文主要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③本文主要写了哪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思维 定向 ‎①明——明确散文的题材,把握全貌 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说理的散文,行文思路各有其特点。‎ ‎②圈——圈点勾画,抓关键语 勾画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以及总领句、中心句、结尾句、过渡句等。‎ ‎③抓——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找出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④合——合并段落,概括要点 找出概括性语句,分析合并段落,概括出段意。‎ ‎[例1]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节)‎ ‎[注] 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6分)‎ 答:  ‎ ‎ ‎ ‎ ‎ ‎ [审答指导]‎ ‎1.审题要“准”‎ ‎(1)定考点 由题干中“情节的发展”“心理变化”可知,本题采用分析心理变化的形式考查了行文思路。‎ ‎(2)审隐含 ‎“‘我’的心理变化”实则“我”的情感变化,串起了全文;而“盌”这一事物与“我”的心理变化相关,也贯串全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心理变化的轨迹即可。‎ ‎2.答题要“全”‎ 回顾“思维定向”中的几个答题角度,根据下面图示,结合文本完成对本题的思维过程,并在[规范答题]处写出你的最终答案。‎ ‎[规范答题]‎ ‎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③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分析鉴赏句段作用 常见 设问 ‎①“××××××”一句(或“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说说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好处。‎ 思维 定向 ‎①从内容、主题入手:内容上考虑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上考虑对主题深化、突出、揭示等方面的作用。‎ ‎②从结构入手:结构上考虑悬念设置、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承上启下、结构完整等方面的作用。‎ ‎③从表达技巧入手: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方面的作用。‎ ‎④从读者感受入手:考虑产生共鸣、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加深印象等方面的作用。‎ ‎[例2] (2014·山东高考)阅读《浣花草堂》(文本见第1讲[例2]),完成后面的问题。‎ 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 答:  ‎ ‎ ‎ ‎ ‎ ‎ [审答指导]‎ ‎1.审题要“准”‎ ‎(1)定考点 由题干可知,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即句段的作用。‎ ‎(2)定区间 由“为什么从杜诗写起”可知,本题的信息区间首先是第①段,其次文章的题目为“浣花草堂”,而到第②段才出现了“浣花草堂”,因此第②段也是解答本题的信息区间。仔细分析,作者从杜诗写起的缘由就清楚了。‎ ‎2.答题要“全”‎ 回顾“思维定向”中的几个答题角度,根据下面图示,结合文本完成对本题的思维过程,并在[规范答题]处写出你的最终答案。‎ ‎[规范答题]‎ ‎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分析鉴赏形象作用 常见 设问 ‎①文中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②作者着意写×××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③文中多次写到“×××”形象,有什么艺术效果?‎ 思维 定向 ‎(1)人物形象作用分析同小说,不再一一讲解。‎ ‎(2)主要形象的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揭示作品主旨、现实意义方面的启示。‎ ‎②艺术构思方面:线索作用、象征作用。‎ ‎(3)次要形象的作用:‎ ‎①结构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内容方面:充实内容、深化(升华)主旨。‎ ‎③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突出。‎ ‎[例3] (2013·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垸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 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甚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答:  ‎ ‎ ‎ ‎ ‎ ‎ [审答指导]‎ ‎1.审题要“准”‎ ‎(1)定考点 由题干“多次”“牛铃”“艺术效果”可知,本题考查形象作用(艺术效果)。‎ ‎(2)定区间 题干中的“多次写到‘牛铃’”“艺术效果”,告诉了我们答题区间和答题方向。文中第④⑥⑦⑨⑪段都写到了牛铃,这几段就是信息区间,要分析艺术效果必须以此为依据。‎ ‎2.答题要“全”‎ 回顾“思维定向”中的几个答题角度,根据下面图示,结合文本完成对本题的思维过程,并在[规范答题]处写出你的最终答案。‎ ‎[规范答题]‎ ‎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分析鉴赏形象 常见 设问 ‎①请简要赏析文中主人公的形象。‎ ‎②请赏析文中的“×××”这一形象。‎ ‎③文中的“×××”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 思维 定向 ‎(1)人物形象鉴赏同小说,不再一一讲解。‎ ‎(2)景物形象鉴赏:‎ ‎①赏外在形象: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②赏内在形象:本质、精神等。‎ ‎③赏蕴含的情感:喜爱、憎恶、高兴、悲伤等。‎ ‎[例4] (2013·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胡杨人家 刘之蔚 ‎①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乎过?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②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色。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 ‎③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④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过去。‎ ‎⑤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⑥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家里有人吗?”‎ ‎⑦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脸不客气地问:“有吃的吗?”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⑧“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要多少钱?”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⑨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⑩“有手抓羊肉不?”‎ ‎⑪“有!”回答一样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⑫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们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⑬‎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的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⑭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⑮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⑯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⑰“可以啊,来吧。”‎ ‎⑱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⑲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⑳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4分)‎ 答:  ‎ ‎ ‎ ‎ ‎ ‎ [审答指导]‎ ‎1.审题要“准”‎ ‎(1)定考点 由题干中的“老代的性格特点”“分析”可知,本题考查了分析鉴赏作品的形象这一考点。‎ ‎(2)定区间 ‎“老代的性格”主要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神情等描写表现出来,而这些又散落在文中,文中的第⑬⑮⑰⑲⑳段都写到了老代。答题时首先要找出相关的文字,再分析综合作答。‎ ‎2.答题要“全”‎ 回顾“思维定向”中的几个答题角度,根据下面图示,结合文本完成对本题的思维过程,并在[规范答题]处写出你的最终答案。‎ ‎[规范答题]‎ ‎(1)老代的性格特点:憨厚、豪爽、大度、淳朴。‎ ‎(2)分析:“很腼腆”的形象和“憨憨”的神情,可见其“憨厚”;“乐呵呵”的表情和“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的语言,可见其“豪爽”;“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的表现,可见其“豪爽”和“大度”;“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的表现,可见其“淳朴”。‎ 分析鉴赏语言、表达技巧 常见 设问 ‎①以第×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②文中的“××××”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③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作用。‎ 思维 定向 ‎①从修辞手法入手:分析比喻、夸张、比拟、对偶、排比、借代、反问、设问、反复等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②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描写中的工笔和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析夹叙夹议,分析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分析人称的运用特色,分析句式特点,分析用词特点。‎ ‎③从表现手法入手:分析象征、衬托、托物言志、抑扬结合、以小见大、铺垫等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例5] (2016·天津高考)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文本见第2讲[例2]),完成后面的问题。‎ 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答:  ‎ ‎ ‎ ‎ ‎ ‎ [审答指导]‎ ‎1.审题要“准”‎ ‎(1)定考点 本题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考查的是“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一考点。‎ ‎(2)定区间 本题的信息区间,一是画线语句本身,二是画线语句所在段落及上下文,即第⑭段、第⑬段和第⑮段。找到这些信息区间,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来分析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即可。‎ ‎2.答题要“全”‎ 回顾“思维定向”中的几个答题角度,根据下面图示,结合文本完成对本题的思维过程,并在[规范答题]处写出你的最终答案。‎ ‎[规范答题]‎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例6] (2015·湖南高考)阅读《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文本见本讲[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5分)‎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答:  ‎ ‎ ‎ ‎ ‎ ‎ [审答指导]‎ ‎1.审题要“准”‎ ‎(1)定考点 由题干中的“分析”“景物描写手法”可知,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表达技巧。‎ ‎(2)抓关键词 赏析景物描写可以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如“像”“水声”“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山色苍翠”“倒影”等,由此分析其手法及效果。‎ ‎2.答题要“全”‎ 回顾“思维定向”中的几个答题角度,根据下面图示,结合文本完成对本题的思维过程,并在[规范答题]处写出你的最终答案。‎ ‎[规范答题]‎ ‎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身临其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