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下期中考19届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了长达数干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华传统文化蕴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认识。例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一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的甚至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逸逸,席不暇暖: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继承:一是重视自然环境的生命观,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二是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不会在追求物质文明时丧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三是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体的道德观,儒家的大公无私与道家的个性自由形成互补;四是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随时准备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五是见隐知微的忧患意识,重视国家和民族可能面临的祸患而绝不讳疾忌医。今天,西方文化依然风靡全球并对其他文化强势入侵,许多民族都对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忧心心忡忡,我们当然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优长的同时,更要从本民族的文化透产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资源,只有当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就时,才能打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莫砺锋《以优秀传统文化溢润心灵》,2017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不间断地发展,中华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并最终获得了新生。‎ B. 中华的先贤早就认识到,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加起来都不如文化因素来得重要。‎ C.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生命认知完全不同,中华先民效仿圣贤求得生前建树,西方膜拜神灵求得死后入天国。‎ D.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以人为本,理想国就在人间,以儒、道两家为代表,都有对人生价值的把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旨在阐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B. 文章兼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将中西方传统文化作比较,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应是以人为本。‎ C. 文章通过剖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即人的精神崇拜、道德准则等源自人还是神,阐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D. 文章比较论述儒、道两家均以人为本,其思想同中有异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烙印,孔子从文化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支持了这一历史观 B.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 C. 中华先民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幸榲感,与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有很大关系。‎ D. 需要我们继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其核心应是人生价值的把握。‎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偷换概念。据原文,中华传统文化“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此“新生”是传承意义上的创新;说“最终获得了新生”,此“新生”则有焕然重获新生的意思。B.外加信息。据原文,“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并无“加起来”的意思。C.过于绝对。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是说“认识最早”,即便是“对生命的认知”,也没说“完全不同”。‎ ‎【2题详解】‎ 试题分析:C外加信息。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不能借此说“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3题详解】‎ 试题分析:B曲解文意。据原文,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而说“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是曲解文意。‎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渡头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 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 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 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 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 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 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 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 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 ‎ 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 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 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 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 (有删改)‎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 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 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 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5.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A 5. 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他担心我回到岸上去危险,让我在他的船中过一宵。‎ ‎②自食其力,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不论结冰,落雪,还是刮风,落雨,都要过湖“找钱”。‎ ‎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儿子被抓走,儿媳改嫁,孙子不认识自己,甚至死后也没人替自己做坟……但哭过以后,依然坚强面对生活。 ‎ ‎6.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 ‎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品味对话的作用,其中“我担心他谋财害命”的说法有些牵强。C项,分析人物行为的作用,其中“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不正确。D 项,考查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不正确,渡夫并没忘记昨夜的事情,作者看他主要是被“他”洒脱淡定的表情而打动。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复。首先从渡夫与“我”之间直率的对话,并主动留“我”在船上住一宿,可看出他的坦诚热情和乐于助人;他也直接表达了“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其次从他不愿给北佬兵当苦力以及在风霜雨雪中坚持渡船等可以看出,他坚强不屈、不畏辛苦、自食其力的性格特征。再次从他尽管抱怨老天不公,但始终没有向命运屈服可以看出他的坚忍不拔的品质,从他唱的歌声中可以看出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文章的结尾的作用,文章的结尾,属于情节的内容,小说的结尾主要有自然结尾,或意外结尾,此题属于后者,效果是耐人寻味,然后注意分析和人物以及主旨的关系,人物的特征是痛苦的现实和追求自由的信念,主旨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渡夫精神的赞扬。从这几点分析即可。本篇小说以渡夫任情高歌做结尾,以歌声作结,在结构上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使得小说人物——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分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在小说主题上来看,表达了渡夫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点睛】情节的作用(含情节的安排)‎ 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材料一: ‎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风靡一时的当下,“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 材料二: ‎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姝 16 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 “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 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 欠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 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意义和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 ‎ 进行概括。‎ ‎【答案】7. B 8. AD ‎ ‎9. 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 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 ‎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 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 ‎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 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不准确,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 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都充分肯定了”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 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 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 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 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 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故选A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注意题干中“‘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意义和影响”的要求。解答此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并加以整合。如从材料一中“《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可以概括出相关作用。材料二主要讲《中国 诗词大会》所选择的题目都很“接地气”,对人们有一定的吸引作用;此外还有“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个要点。材料三从这一综艺节目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方面阐述,可以据此分析其作用。‎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 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 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 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稀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稀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叛,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 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稀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 年,陈稀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稀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稀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 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稀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贻信曰:“虽疾,强入 ‎ 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 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 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乃谋叛,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B.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C.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D.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伍,古代军队的最小单位,由五个人编成,现在泛指军队,这里意指韩信与樊哙等都是行伍之人。‎ B. 淮阴侯,是以官爵称谓韩信。汉初军功爵有侯级爵、卿级爵、大夫级爵和小爵。‎ C. 辟,中国古代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指征召布衣入仕。这里的“辟”通假“避”,取 “回避“之意。‎ D.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自知受到皇上的畏忌,闷闷不乐,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并羞于与列侯一同上朝。‎ B. 韩信称皇上没有自己能统帅军队,鲜明地表现了他骄矜自伐,不善韬光养晦的性格特点。这件事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C. 韩信认为陈稀去钜鹿任职,所率之军是精兵,又受到皇上的信任,别人如果告他反叛,皇上不会轻易相信,如果韩信在宫中做内应,谋反就可能成功。‎ D.‎ ‎ 太史公分析韩信悲剧的成因时,强调了韩信自身的原因。这段话启示后人从韩信的悲剧中吸取教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答案】10. D 11. A 12. B ‎ ‎13. ①韩信说,陛下不擅长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②韩信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子欺诈,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淮阴人为余言”,意思是“淮阴人向我说”,后文应该作“言”的宾语,所以“韩信”应该做后一句的主语,故放后面,排除AB。比较CD两项,区别在“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这句话的短句。根据句意,“贫”是“无以葬”的原因,所以应该是“贫无以葬”。故选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A句中“这里意指韩信与樊哙等都是行伍之人”理解错误,这里伍为“同伙之人”的意思。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这件事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理解错误,主要是因谋反而招致杀身之祸的。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将”第一个动词,驾驭、统帅;“将”第二个是名词,将领;“乃”是;“所以”……的原因;“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为陛下禽也”被动句,“于”表被动。第二句得分点:“方”正;“乃”竟然;“为……所”表被动;“儿女子”古今异义词,妇女小子;“岂非天哉”固定句式,“难道……吗”;“夷”夷灭、诛杀。‎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释】①梦得:刘禹锡。白居易的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4.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 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 颈联写“闲饮”的细节。两位老友行酒令、引经史、边饮酒边听音乐,不知不觉就喝多了。这一联也展现了两人高雅芳洁的情怀与满腹经纶的才学。‎ D. 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E.‎ ‎ 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用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15. 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4. AC 15. (1)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 ‎(2)官场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3)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A“老后谁能惜酒钱” 使人联想到那种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了。与首句相对,难免有“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感慨。C.“醉听清吟胜管弦”说听清吟胜过听管弦弹奏。‎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理有据的分析作答,)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官场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表现李、杨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 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 ‎ ‎(3)《将进酒》中表现诗人藐视富贵利禄又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____,_____。” ‎ ‎(4)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两句运 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 ‎(5)_____,______,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 (1). 天长地久有时尽 (2). 此恨绵绵无绝期 (3). 出师未捷身先死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5). 钟鼓馔玉不足贵 (6). 但愿长醉不复醒 (7). 鸿雁长飞光不度 (8). 鱼龙潜跃水成文 (9). 鼎铛玉石 (10). 金块珠砾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捷”“襟”“馔”“潜”“鼎铛”“砾”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振聋发聩,给当时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国思想界带来全新的气息,影响巨大。‎ ‎②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究竟美在哪里?人们对此莫衷一是,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③孔子在齐地听到了《韶》乐,心灵一颤,屏息聆听,便听得出神入化,过后还沉浸其中,甚至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④随着农耕时代的渐渐逝去和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古城镇历经数百年沧桑,已经风雨飘摇,破败不堪,急需抢救。‎ ‎⑤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但远未达到敞开花钱的程度,仍需要精打细算,把钱花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去。‎ ‎⑥城市管理涉及面广,从空中到地下,事无巨细,要想管理得让所有市民都满意,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要有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①“发聋振聩”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有很大震撼力量,能唤醒麻木的人。使用正确。②“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使用正确。③“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使用对象不当,不能修饰“听得”。④“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使用场合不当,不能修饰“古城镇”。⑤“精打细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使用正确。⑥“事无巨细”指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句中表示无论什么事,不合语境。故选A。‎ ‎【点睛】搞清成语意思(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前提,考察语境是基本切入点。重点:(1)注意易望文生义的成语。(2)注意有两个意义的成语。(3)注意含有相同语素的成语是否混用。(4)注意成语潜在的褒贬色彩。(5)注意成语的固定陈述对象。(6)注意谦敬成语是否误用。(7)注意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8)考虑成语的语法特点(词性,搭配以及和前后语境是否重复或矛盾)。‎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意见》明确,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 B. 你知道每斤蜂蜜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C. 这个部门在落实“三严三实”活动中,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D. 患者的小肠由于对钙磷的吸收不良等障碍,病人常常表现出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和生长缓慢等症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项成分残缺,应为“50万朵花的花粉”;C项语序不当,“听取”放在“研究”之前;D项偷换主语,改为“患者由于小肠对钙磷……,常常表现出……。”‎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如本题C项语序不当,“听取”放在“研究”之前。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如B项成分残缺,应为“50万朵花的花粉”。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为改善教师福利、增强学校凝聚力,不苟言笑的校长在行政会上诚恳地说:“为了学校的发展,大家就斗胆建言献策吧。”‎ B. 同学们,“文章不厌百回改”,希望你们把作文拿回去,从选材到谋篇到拟题再作斟酌修改,周一交上来,我会认真斧正的。‎ C. 临川太阳镇江先生的儿子今年以优异成绩荣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乡亲们纷纷前往祝贺,他连连道谢说:“托福!托福!”‎ D. 他是个古道热肠的人,无论谁请他帮忙,也无论他能否办得到,他都会满口答应下来:“我一定鼎力相助,您就放心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辞,句中应改为“大胆”或“积极”。B项,斧正,敬辞,请人修改文章,文中应改为“批改”。C项,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的意思。D项,鼎力,敬辞,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句中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应改为“尽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专家指出,看脸的时代也要靠实力说话。① 。体育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一定是以超高的竞技水平为基础的。贝克汉姆如果空有颜值,不可能成为“万人迷”;C罗也绝非仅靠肌肉就征服了球迷。换句话说,竞技场不同于娱乐圈,② 。比如,里约的游泳赛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大度霸气、勇夺1金1银的孙杨和用尽“洪荒之力”夺得100米仰泳铜牌的傅园慧。相反,“国民偶像”宁泽涛③ 。由于参加的四个游泳项目中,两个个人项目无缘决赛,两个接力项目因犯规被取消成绩,他也就少了很多露脸的机会,而且其原来光鲜的形象也黯淡了许多。‎ ‎【答案】①体育明星也不例外 ‎②没有哪一个运动员仅靠颜值就能立足于竞技场的 ‎③纵然颜值爆表,但因奥运成绩不佳而难免遭受冷遇。‎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应根据上下文逻辑来填写。联系上下文,第一空应为过渡句,前面是观点句,后面是举例论证,且举出的是体育界的事例,故前面的语句应是说体育明星也不例外;第二空之前有提示语“换句话说”,联系本段话的观点与前面的事例,可以得出结论“没有哪一个运动员仅靠颜值就能立足于竞技场的”;第三空联系下文以及平时对宁泽涛的了解,可概括出其在“颜值”与“成绩”或“实力”两者间的状况。‎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③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⑤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阿谀奉承”义),友便佞,损矣。‎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其思想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读了上面《论语》里的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 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倾听春的脚步 望着窗外皑皑的白雪,整个世界像被冻住了似的,冷清、萧条。天气太冷了,人们都窝在屋里不肯出来,独守着自己的小空间,心里不停地念着,念着:“冬天到了,春姑娘什么时候来呢?”‎ ‎——题记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解,那么世界将是一片冰天雪地,把人间的欢乐都冻结。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如果不把心窗打开,那么永远只能活在自我里,感受不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了解自己。你试着去理解自己了吗?了解自己的行为,想法,目标,对自己做一次全面的分析。承认自己有很多缺点,告诫自己要尽力将它们改正。提醒自己,梦想还很远,还需要很刻苦才能到梦的彼岸。鼓励自己,只要不懈地努力,你就可以成为天边最亮的那颗星,就可以照亮无数的夜行人,就可以吸引来众多的星星。‎ 了解朋友。朋友是结伴而行的鱼,也许相处的时光只有这段,但只要能结伴而行,就一定要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知道朋友的喜好,尽力不去提及对方的痛处与私人空间,朋友快乐时一起分享,朋友伤心时学会去安慰。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地结伴而行,我们都是自由自在的鱼儿。‎ 了解敌人。为什么提起敌人就咬牙切齿呢?他们的议论攻击又不会让我们掉一块肉,让他们说去吧,我们照样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但是你必须知道,有的敌人是你最好的助手。去了解那些与你作对的人,如果他是闲得无聊没事找碴,那就不必理会,如果他是你强劲的竞争对手,那么振作起来,与他一拼高下。不知不觉中,敌人就成为了你前进的动力。了解了敌人,你就可以信心满怀地对他微笑了。微笑显示出你的勇敢,你的从容,还有你广阔的胸襟。‎ 自知,像一阵春风吹化了漫天的白雪,让自己对未来不再迷茫,做好准备,迎接一切挑战。‎ 孔老夫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他的自我要求,是圣人的标准,或许有些太高;但适度的反思,见不贤内自省,还是有必要的。随着社会发展,女士带面小镜,随时随地补妆,已经司空见惯。有的单位里面,在员工必经处,专门悬挂大镜,以供整理仪表。‎ 知人,像一场春雨滋润了寒冷的大地,让自己不再孤单,不再害怕,让自己获得内心的安然与坦荡,调整好心态,所有的困难都不足挂齿。‎ 了解,是那美丽的春姑娘,带来人间的温暖与一切的蓬勃生机。‎ 自知还要知人,了解快乐还要了解痛苦,让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了解社会这个温暖的家。‎ 笃、笃、笃,你听,那是春姑娘的脚步声。‎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论语》里的六句话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了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所选的《论语》里的六句话虽然简短,‎ 但含意丰富,对读者有启发作用,能增强个人道德意识和人文素养。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论语》里的六句话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 首先理解这六句话的内涵,然后再看这六句话的内在关联。‎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凭这一点可以成为老师。这句话强调,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段话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人们了解和理解他人总是比了解和理解自己要困难得多,当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到自己能正确地了解和理解他人,争取不误解他人,从而做到对他人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③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这句话强调,要先立德学做人,然后再学习知识技能。‎ ‎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句话强调,正人先正己,管理者要做到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就要不断提升自身形象、转变待人接物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令行禁止,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员工自觉地为乘客服务,为企业奉献。否则,自身不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员工是不会尊重、服从的。‎ ‎⑤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句话强调,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自省,无疑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阿谀奉承”义),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说明孔子的择友标准是正直、宽容、见多识广。要交好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句话的相通内涵,如:以②⑤为基础探讨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以④⑤为基础探讨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和意义,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③⑥为基础探讨立德的重要性,不仅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①③基础探讨学习知识技能与立德学做人之间的关系 ‎ ‎……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考生也可能更看重“《论语》里的六句话虽然简短,但含意丰富”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论语》里的话及当今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述《论语》里的六句话虽然简短,但含意丰富的特点以及作用。‎ ‎【点睛】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1)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3)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4)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5)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