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4)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踏莎行 贺 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有人认为上阕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着力之笔,也是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工巧之笔,请就这一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感情内涵丰富,你认为这两句中蕴含有哪些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齐安早秋 赵 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此诗作于赴长安科考过齐安时,作者早年曾数去塞北。 3.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 4.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 5.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长安秋望 赵 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注】学楚囚。 【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释放)之,召而吊之。”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B.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C.“红衣落尽渚莲愁”一句,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被囚长安的无奈与辛酸。 E.尾联寓情于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意蕴丰富;整首诗读起来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7.据《唐诗纪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从意境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对颔联进行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这首词是作者颍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8.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词人一反往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9.请指出本词的词眼,并结合词句分析理由。 一、 1.①“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表明该词所吟咏的对象是荷花。②“红衣”“芳心”将荷花拟人化,形象地突出荷花盛衰特点。③“幽香”形容荷花的高洁,“红衣脱尽芳心苦”显示了荷花芳华零落的景象,以荷花盛衰托寓人的处境命运。 是指莲心有苦味。在荷花方面说,是设想其盛时虚过,旋即凋败;在自己方面说,则是虽然有德有才,却不为人知重,以致志不得行,才不得展,终于只有老死牖下而已,这些都是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的。将花比人,处处双关,而毫无牵强之迹。 2.①桃杏一类的花,竞相在春天开放,而荷花却独在夏日盛开,“不肯嫁春风”显示荷花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品性,又暗含作者孤芳自赏的个性。②然而秋风一起,红衣尽落,芳华消逝,荷花由盛而衰,故说“被秋风误” 既表达了对秋风的怨恨,又暗含作者才华不得施展、自怨自怜的感情。③这两句明咏荷花,隐含作者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为命运所拨弄、郁郁不得志的嗟叹。可谓句句双关而不着痕迹。(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干问的是“‘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感情内涵丰富,你认为这两句中蕴含有哪些情感”,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以意言,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为一了。“当年不肯嫁春风”,是反用张先的《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看即知,而荷花之开,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确切。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他的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这是写荷花的身份,同时也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身份。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 二、 3.秋风乍起,候鸟高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先把诗歌中的景物找出来,然后分析哪些是属于早秋这个时节的。“砧杵风来满郡城”,砧杵: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一般来说秋天到来,是准备寒衣的季节,妇人们多在秋天制成衣服寄往边地。所以诗句中的“风”当然指的是秋风。“高鸟过时秋色动”。诗句中的“高鸟”也是秋天典型的意象 4.“堪惜”“堪惊”:直抒胸臆,凸现主观感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句技巧。“流年堪惜又堪惊”让人想到似水流年,想到“流光容易把人抛”,一个“惜”一个“惊”,确实“发语挺拔”,把自己对时光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力振全篇”就类似于现在说的“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5.对时光流逝的哀伤,对家乡的思念,对塞北行迹的追怀感慨,对前程的迷惘。 三、 6.DE 7.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 从表现手法上看:①视听结合:“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 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悠扬、哀婉,是在感叹人生易逝,见归雁而思乡怀人。 四、 8.作者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群芳过后、残红狼藉、风吹垂柳、飞絮濛濛、笙歌散尽、燕子归来,是一幅凄清、落寞的暮春图。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在孤寂冷清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和恬淡的心境。 【解析】题干问的是“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词人一反往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应先找出诗句中涉及的景物,然后概括其特点,感悟其情感。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籍”“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下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 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籍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9.本词的词眼是一个“好”字。虽然本词是在写暮春时节、群芳过后的西湖,但词人却能独自品味暮春的清静幽寂的美趣。游人散尽,双燕才在细雨中翩然归来,清静之中又增添了空灵、欢愉的意趣。繁华喧闹消失后,虽觉有些空虚,但更使词人获得了宁静、闲适的心情。因此,词人认为“群芳过后西湖好”。 脉贯穿,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