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练)(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练)(含解析)

专题 0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语言手法 稳练基础 1、【湖北省荆州中学 2018 届高三 4 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 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 海棠,抱回家中。 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 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 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 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 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 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 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 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 香消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 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 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 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 去了。 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 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 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 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 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 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 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 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 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 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 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 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 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 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 与你同在。 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 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 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 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一簇簇海棠花儿大炫姿容,可是这样的海棠花儿很快就香消玉殒了, 引发下文对貌不惊人的野草的生命的感慨。 B.文题“野草的呼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生长过程; 也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海棠花儿的枯萎凋落主要是因为作者的过度照料,而作者对野草的态度则恰到好处, 这也是野草顽强生长并最终绽放的原因。 D.本文托物抒怀,野草的生存处境隐喻着我们可能遭遇的生活处境,而野草的生存态 度则应成为我们秉持的正确的生活态度。 【答案】C (2)请紧扣“飞”字,赏析第 4 段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①用鸟虫类的动作比拟草的生长,充满动态感;②与细若游丝呼应,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盆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子,以及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 态;③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赏析。结合题干要求,紧扣“飞”字赏析,先要理解“飞”,给 人动的感觉,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盆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子;然后分析情感,表达了 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解答本题,应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联系上 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结合文本内容“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 闪光”“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等分析,形象写出盆中野草在无 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作者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3)文末写道“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作者不经意间写就的自由率性的散文,如同自由、率性、生机勃勃地生长的野草; ②作者愿意将其奉献给读者,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动与遐想;③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野 草及这类散文的热爱,以及与读者、野草共呼吸的愿望,深化了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结合 文本内容“这些不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 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 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结合文本内容“我也热爱散 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分析,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野草及这类散文 的热爱,深化了主题。 2、【广东省 2018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 题。 守望心灵的高地 陈世旭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推移,岁月像水一样流逝。而山川依旧。 北国原野是怎样的一个所在?仅仅是清新、古老与富饶吗?抑或只是遥远? 原野上有两种声音。 一个欢快,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对生命充满感激。 人类的生息和繁衍,朝代的兴衰和更迭,全球化与城市化,雾凇和冰雕,古禅寺和旅游 岛,滑雪场和度假村,火山温泉和森林浴,啤酒节和音乐会,人参、鹿茸和杀猪菜,红肠、 列巴和苏波汤…… 一个严肃,沉思着人性的里程,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敬畏。 北国原野,远离繁华激荡的中心,在世纪的末梢舞蹈。略带伤感的节拍流露出舒缓和飘 逸。原野上的心灵只渴望飞翔。诗人们以草原、寂寞、候鸟、江水和波涛命名。饮下整夜的 黑,一条河流的疼痛和曲折,抵达诗人们的内心并且变得深刻。上升,或下沉,周而复始。 从屈原开始的艺术高贵,至少在这里没有失落。岸边簇生的芦苇,细长的苇叶剪碎了天空的 深蓝,新月是刚出鞘的银刀。江河,是诗人们的黑美人,在诗歌的怀中静静酣睡。 爱和坚守都与山河有关。精神探求者们足踏在哲人向往的自由而新鲜的土地,在北国原 野守望着心灵的高地。他们以特有的沉静和从容,义无反顾地追随着河流行走。岸边的村庄, 迤逦于自然的河流形态,曾经的风情气韵激荡,拖拽着明明灭灭的故事。 离别北国原野的那个早晨,我在江边徘徊。 迷蒙的亮光缓缓地从地平线升起,渐渐点燃了丝丝缕缕柔软的云,投向淡紫色的江面。 笼罩在紫丁香般晨曦中的江水,带着无言的欢欣,奔流在静谧中。 大江用千里长线,携带着广袤北国的豪放和夏天的纯净,追逐地平线。地平线不断呈露 出一处处闪耀在灰蓝色远方的诱人的天地。 随意而潇洒,风无声地掠过大地,像琴弦低声细语的倾诉。江水应着风的节拍,为无形 的风所牵制着驾驭着呼唤着。风,是江河自由的侣伴。 这样的静谧让我觉得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我所听不见的一些 声音。他凝神屏息,睁大眼睛。有种东西在使他激动,让他马上就要打开自己的胸怀,对着 一种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我所看不见的东西。他倾听着七月的黎明的音响,吮吸正在消失 的夏夜的气息。沉默使他感到沉重。在这样的早晨不应该沉默,在这样的早晨要唱歌!这冲 动不仅仅是来自歌喉,而是一种心的深处发出的东西,一种最能唤起别人同样的激情,最能 使人吐露最隐秘的心曲的东西。 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 我喜欢在这样的早晨眺望原野。独自一人,面对着一片无声的闪亮的流水,一片无声的 闪亮的绿色,听着一个想象中动听的声音讲述一个温柔的故事。在水凝滞在宁静的沉思中的 地方,一切都像天空一样灿然。 朝霞燃烧起来,远处最高的山峰最先射出金色的光芒,一只不知名的鸟像个圆点悬在空 中,仿佛一颗心脏似的颤动不已。一阵细雨般的、馥郁而温馨的花粉,不知从什么地方袭来, 悄悄飘扬。凭这股香味儿可以闻到有无数的花在忽然之间盛开。一切都极其真实,就像朋友 陪伴在我身边。我是风,想象着我已经蜕变,像蝴蝶脱掉衣衫,轻盈穿过原野,为漫长的河 流吹起绸缎般的涟漪,为所有的人弹起竖琴。 不必费心地杜撰任何神话。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会儿以温情、一会儿以力量、一会儿以安 静、一会儿以快乐来触动人的心弦的北方原野更庄严神圣的了。在这个宁静的北方原野上的 早晨,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并且许诺,要努力地领会和创造其中的意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采用设问修辞,并巧妙运用选择问句进行回答。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又含 蓄表达了北国原野不只是清新、古老、富饶和遥远的存在。 B.文章善于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如对朝霞的描写, 最后一段的议论,这样写法更灵活,增强了感染力。 C.“原野上有两种声音”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详细地描述了“吟唱着尘世的演变” 和“沉思人性、敬畏生命”这两种声音。 D.文章最后一段“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一句,表达了我对北方原野 的依恋,北方原野用它的“自然静谧而神圣”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答案】C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 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语言的品味,有情感主旨的体悟, 考生需要先明确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C 项,“‘原野上有两种声音’是 这篇文章的文眼”错误,“原野上有两种声音”并非文章的文眼,文眼是能反映文章思 想内容的文字,此句不能反映文章思想内容;文章也并没有详细描述“吟唱着尘世的演 变”这种声音,从文中来看,第五段写“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其他段落基本没有涉及。 (2)请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 【答案】①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将我写成一阵轻风,为河流带来自由,为人们带 来乐声,带来快乐。②表达了我渦望和北方原野融为一体的想法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同 时也写出了我对北方原野的热爱之情。 【解析】题干要求“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首先应回 顾鉴赏的角度,然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 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 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 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思考分析时的 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 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 考生可以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赏析这段话。 (3)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但描述“那个人”时却又采用了第三人 称“他”。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答案】①适用第三人称便于展开叙述,使内容更客观、有说服力。②由第一人称转化为第 三人称使行文富于变化。③最后交代“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这样加强了强 调的意味,更能表达我被北方原野微发出的充满力最的主观感受。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作者在人称处理上的用意,题干中说“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 人,就是我自己’, 点睛:人称指叙述人称,一般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这三种人称在组织 材料和表情达意上各有优势,有时人称的交互使用有着更丰富的意义。第一人称:亲切 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1)用于读者,能拉 近与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便于对话,利于抒情,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2) 用于物,有拟人效果,便于直接对话,真切自然,利于直接表达对物的感情。第三人称: 能直接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人称的交互使用,可以使叙述手段 丰富变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 3、【北京市大兴区 2018 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八百米故乡 苏童 ①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存在,这么多年了, 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②1982 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 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当时我在北京 上大学,在千里之外,对新家充满了热情的想象,因为那是新房,在三层楼上,新居的高度 和抽水马桶、阳台之类的东西已经让我足够兴奋。我清楚地记得暑假回家的第一个下午,我 在新居的阳台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怀着一种新生的心情。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 南方向八百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对我来说,八百 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引以为憾....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 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 这个词,可是我所想象的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于这八百米的世界里。 ③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④1982 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与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八百米,不算很远,但也不 近。这使我母亲在腌咸菜的季节里格外头痛,腌菜的大缸没法搬到新居里去,只好放弃腌菜 了。搬家也给我造成了麻烦,且明显大于腌菜的麻烦。我要听从母亲的吩咐走亲戚,暑假或 者春节,每年最起码两次,要走八百米的路,回到旧屋去,见过我的外祖母,见过我的大舅 大舅母和二舅二舅母,我从 127 号一个大家庭的一员,变成了一个亲戚,一个客人。这种新 的身份让我感到新奇,又很不自在。而我家的房子由于是公房,已经被调配给了一个陌生的 家庭。我好奇地打量过从前的家,非常怅然地发现,那确实不是我的家了。那户人家粉刷了 墙壁,改变了房子的格局,也改变了我母亲家族聚居的格局。 ⑤而我们这个家族,最初就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我父母是从镇江地区扬中岛上来到苏 州的移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所有的身份资料上的籍贯一栏,填写的都是扬中县, 改写成苏州是八十年代以后的要求,这个要求忽略了父辈的来历,强调了出生地的重要。自 此,我的身份才与苏州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⑥我们这个家庭有点特别,几家人聚拢在一起,在一个新的居留地过着家族式的生活, 似乎就是要为下一代更改故乡的名字。但故乡的名字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家周围的邻居大 多是苏州的老居民,他们早已接纳了我们这个家族,但是,对于我们 127 号和 125 号的日常 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语言在我们这个家族里无法统一,我外祖 母不会说苏州话,我大舅母不会说扬中话,我的父母和舅舅们则交替使用家乡方言和苏州话 ——他们互相之间用家乡话交流,对孩子们、对外人都说流利的苏州话。 ⑦长辈们的家乡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恐惧,就像一个隐私,唯 恐给外人听到,可惜的是,这隐私无法藏匿,因为长辈们从不以他们的家乡为耻。扬中岛的 方言听起来接近苏北话,而苏州这个城市的市民文化与上海相仿,地域歧视从来都是存在的, 苏北话历来被众人所不齿..。尤其是我的姐姐和表姐们,一旦与别的女孩子发生口水仗,必然 会因为长辈们的口音受牵连。通常她们得到的回答是:不管你们的老家在江南还是江北,反 正你们不是苏州人,是苏北人! ⑧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语音所属方言辩解, 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 个字带来的荣耀?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隔绝故乡和遗忘故乡的艰难。说到底,孩子们 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 ⑨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 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 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 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 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日渐 疏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 在哪个地方。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 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 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 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 ⑩所以我说,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我去了我父母的故乡扬中,满眼生疏,父辈在此留下的痕迹已经无从追寻。我回到苏 州,回到苏州城北,我以前曾经有过的八百米故乡,什么都不见了,只留下两座清代同治年 间的石拱桥,一南一北,供人们凭吊..。我发现在拆除了古旧的房屋之后,城北地区变得很空 旷,同时也很小,那两座桥之间,现在看起来连八百米也不到! (12)所以,我怀疑我的八百米故乡也仅仅是错觉。我的内心需要一个多大的故乡?我 需要的故乡究竟在哪里?我知道吗?也许我并不知道。所以我说,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在想 象故乡,发现故乡。 (1)文中黑体字的词语能被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引以为憾(美中不足)B.首当其冲(首屈一指) C.不齿(不耻)D.凭吊(悼念)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同义词辨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原文所出现的词语语境进行理解, 同时还要注意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 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 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 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认知过程,以及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深度 思考。 B.在作者看来,不断的搬迁不仅导致亲人距离上的疏远,还不可避免地导致情感上的 疏离。 C.籍贯的填写习惯,苏州人的口音歧视,未留下生活痕迹的苏州城北,都使作者不愿 把苏州当故乡。 D.作者在文中不断追问“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这也是许多当代人心中的困 惑。 【答案】C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道综合题, 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 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C.籍贯的填写习惯,苏州人的口音歧视,未留下 生活痕迹的苏州城北,都使作者不愿把苏州当故乡。从原文来看作者并没有不愿把苏州 当故乡,所以选项理解有误。作者只是对故乡距离的模糊和不解。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重在对手法和内容进行考核,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 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其次要将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进行仔细的比对,注意常见的 错误有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枉家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3)作者说“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根据第⑨段回答,“萎缩”的 表现是什么。 【答案】①童年时,母辈的几家人聚居一起形成亲密的家族圈;②后来拆迁使得家族圈缩小 到仅由作者的直系亲人组成;③直系亲人也不在一起生活且相距很远;④随着住所距离 的增大,亲戚关系也日渐疏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筛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已经指明了答题 方向是在第九 (4)结合全文分析第③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答案示例一:“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的意思是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 的意识,去外婆家就是回故乡,后来作者就用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一 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的意思是八百米就能让作者产生“故乡”意识,这 个空间距离很短;但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作者对“故乡”的认识越来越迷惘。这句话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并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答案示例二:①本段的内容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搬家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 意识,这个空间距离很短。引出下文,作者后来在漫长岁月里,以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 “故乡”的认识,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迷惘。②本段与题目相呼应,与开头和结尾相呼应, 使文章结构紧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在文中作用类试题,这类试题答题要从内容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 两个方面答题,根据理解本段在内容上:“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的意思是八百米让作 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去外婆家就是回故乡,后来作者就用八百米来衡量自己 对“故乡”的认识。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并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5)按时间顺序概括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认知历程。 【答案】①童年时没有故乡的意识(或因口音歧视想隔绝或遗忘故乡);②1982 年刚搬家时 产生了“故乡”的意识,还没有情感体验;③不断的搬迁导致亲戚关系日渐疏远,也使 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体验渐渐变得模糊;④父亲故乡和作者故乡的生活痕迹消失,使 作者对“故乡”的认识变得迷惘与焦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筛选类试题,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按 照时间的顺序找出作者不同时期对故乡的感受,根据理解总共分为四个时期:①童年时 没有故乡的意识(或因口音歧视想隔绝或遗忘故乡);1982 年刚搬家时产生了“故乡” 的意识,还没有情感体验;不断的搬迁导致亲戚关系日渐疏远,也使作者对“故乡”的 情感体验渐渐变得模糊;父亲故乡和作者故乡的生活痕迹消失,使作者对“故乡”的认 识变得迷惘与焦虑。 4、【2018 届重庆高三科研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 曲 风 流 张国中 “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二人要去观青,捎带着放风筝……” 正值初夏的夜晚,月华如水。我坐在老家的院子里,独自呼吸着浓郁的小麦扬花的馨香, 沉湎在故土的芬芳里。忽然,夜之深处,不知谁唱起了一曲落子调,隐隐约约,似有却无。 顿时,这熟悉的音律,像涓涓溪流浸润我心。侧耳细听,不禁若醉若痴。这就是我魂牵梦萦 的乡曲,这就是被誉为“小风流儿”的南皮落子调! 一曲落子调,梦魂到家乡。或许是因了地理的优势,这里既承齐鲁儒家文化之底蕴,又 兼燕赵慷慨悲歌之豪气。所以,南皮落子也有文武之分,说来它已有 150 余年历史了,其鼎 盛期在清末民初。那时,村村都有“落子房”,人人都会跑落子。落子所表现的内容多是男 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在表演中,“挥鞭”为男演员动作,洋溢着一股威武和彪悍;“打板” 和“舞扇”,则为女演员动作,充溢着一种优雅和柔美。我无数次观赏落子,每每被激励, 被感动。我觉得,南皮落子,该是最具有民间和汉民族色彩的集体舞了。 这一带,人们最喜欢的就是逢年过节跑落子,它代表着欢乐、祥和、劳动、爱情,男女 老幼皆宜。特别是年轻小伙子,更是落子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乐意用强健的体魄、洒脱的 舞姿,去展示自己的风采,去撩拨心仪姑娘的芳心。因此,各乡各村都有年轻的落子高手。 近些年,乡村文化生活丰富了,但跑落子仍然是乡亲们的首选活动。我常想,当今艺术 界提倡返璞归真,就是让艺术回到朴素率真的境界中去,回到创造艺术本身的坚实的土地上 去。记得我在北京拜访一位南皮籍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时,他动情地说,一听到《放风筝》、 《茉莉花》这些落子调,我就会流泪,就会梦回家乡。我知道,南皮落子调,就是乡音,就 是乡情啊。我真希望各门类的艺术家们都不妨来看一看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看一看这些 一年到头和泥土打交道的农民,是怎样以他们的理解,把生活变成艺术的。庆幸的是,我的 这个愿望正在实现。南皮落子已经凭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先后多次登上央视和省电视台 的大雅之堂,去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么令人鼓舞! “姐妹二人忙不停,梳洗打扮把衣更,镜子照花容……” 亲切的落子调,在寂静的乡村夜里响起,悠悠然飘得很远,绵绵不断似乎一直到天边。 在悠扬的乡曲里,我不禁想起儿时的一段往事。许多年前,邻居水英姐和三民哥都是村里唱 落子的高手。三民哥心灵手巧,会吹笛子,还拉得一手好二胡。他爱落子成癖,平素嘴里哼 的唱的都是落子调。冬夜漫长,邻居们聚在一起,围着火盆,喜欢静静地听三民哥用自制的 竹笛吹奏落子调。他能连续吹奏 30 首落子调而脸不红,气不喘,令人叹服。每当此时,水 英姐就一手打竹板,一手舞彩扇,随曲而舞。二人青梅竹马,在一起唱落子更是一对配合默 契的好搭档。当时,我们村里穷,穷得小伙子们都娶不上媳妇。水英姐的父亲强拧着把她嫁 到百里之外的一个村子,为年近 30 的儿子换回一个媳妇。从此,人们都似乎注意到,三民 哥变得忧郁了,整天沉默寡言。每到夜晚,村头的古槐下,他用笛子吹奏落子曲,以排遣内 心的孤苦,向无际的黑夜诉说自己的愁思。那年冬季挖河,三民哥也去了,却再也没有回来。 他因心力交瘁倒在了工地上。一颗孤独的心连同动人的笛声消失了,也永别了他挚爱的落子 艺术。后来,听说水英姐回娘家时,特意跑到三民哥的坟上大哭一场…… “姐姐穿的是葱心绿,妹妹穿的是石榴红,裙子系在腰中……” 动人的落子调,迷迷蒙蒙的,像来自遥远之地,似从大地母亲胸腔里发出来的,飘荡在 夜空中,充满温柔爱抚的韵味,让人似乎感知到演唱者的心灵。我起身踱出院外,却寻不到 唱曲者的踪迹,只感觉从池塘那边吹来一阵沁人心脾的杨柳风。那歌声也仿佛随风而逝,再 也听不到了。 我望着附近黑黝黝的麦海,还有远处黑的树林,暗自思忖:也许这歌声,本身就是夜魂 的心曲,或者就是我们南皮乡曲风流调的神韵吧。 (选自《散文百家》2015 年 05 期)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子代表着欢乐、祥和、劳动、爱情,与当地人生活联系紧密,跑落子成了他们最 重要的文化生活。 B.南皮籍电影表演艺术家那番动情的话,深化了“南皮落子调就是乡音、乡情”这一 主题思想,为后文作者希望推广南皮落子这一民间艺术作了铺垫。 C.三民哥和水英姐青梅竹马,却被水英姐的父亲强行分开。水英姐远嫁,三民哥心力 交瘁而死。回忆他们,我心生同情,更多的则是对水英姐父亲的不满。 D.文章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我”对南皮落子的喜爱 和赞美,字里行间,尽是“我”的深深乡土情。 【答案】C (2)全文三次引用南皮落子调,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起到了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作用:第一次引用起到了引入作用,第 二次、第三次引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对文章的文采和风格起到了强化作用:三次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采,使文章更具儒家 特点和乡曲的豪放优美特点。 (3)起到了印证作用:三次引用的词曲,把南皮落子特有的“乡曲风流特点”展现得淋漓 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4)营造出了浓浓的情感基调:多次引用,将作者的乡情和乡恋,以及对南皮落子的热爱, 浓郁地营造了出来。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的题目,对于反复出现的句子,要充分考 虑该句子与内容、形式等的关系。结合文章的结构、内容作答,此题从结构看,起到了 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作用;从内容看,三次引用的词曲,把南皮落子特有的 “乡曲风流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多次引用,将作者的乡情和乡恋, 以及对南皮落子的热爱,浓郁地营造了出来;从艺术表现看,对文章的文采和风格起到 了强化作用。 (3)请结合文本,理解标题“乡曲风流”中“风流”的含义。 【答案】标题中“乡曲”指的就是“南皮落子”,“风流”的含义有:①浓郁的风尚习俗。 由“这一带,人们最喜欢的就是逢年过节跑落子,它代表着欢乐、祥和、劳动、爱情” 可知。②自由洒脱、不拘礼数的风物故事。“落子所表现的内容多是男女爱情和劳动生 活”,跑落子中,“年轻小伙子乐意用强健的体魄、洒脱的舞姿,去展示自己的风采, 去撩拨心仪姑娘的芳心”,而三民哥和水英姐因落子自由相爱就是证明。③富有艺术特 色的风韵风度。南皮调子属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是从坚实的土地里发出来的,自然有 着朴素率真、吸引人的风韵风度。 5、【安徽省淮南市 2018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蒿草青未央 刘醒龙 一棵荒草用细细的根须抵达千年史实,一行黄叶用小小的叶面采集千年的荣光,一瓣野 花用嫩嫩的蕊丝扰动千年的芬芳。这就是长安城,荣华末路唯有荒草。 这就是未央宫,岁月流转尽是浮尘! 千百年前,这里曾是龙首山。 千百年后,这里又是龙首山。 岁月之间,肯定有过那座方方正正,四面筑围墙的未央官;也肯定有过东西长 2150 米, 南北宽 2250 米,面积约 5 平方公里,内有 40 多座建筑的未央宫。宫城之内,肯定有过居全 宫正中,台基南北长 350 米,东西宽 200 米,最高处达 15 米的前殿。这一刻,脚下的一切, 又都恢复成平常人也能察觉风水极好的龙首山模样——当地人还不肯将其称作山,只管与黄 土叠叠的汉中大地一样,笼统地叫塬。 站在这样的山上或者说是塬上,秋天刚刚来到,花儿们忙着谢了,叶子们却不急着染上 红黄,满眼之中的绿自然不那么理直气壮。一阵风吹来,甚至是一片阳光刮来,就会显出深 处里已经在弥漫的枯瘦。 从南方楚地一路攻城略地,率先攻陷长安城的刘邦,果然依着“怀王之约”抢得“秦 王”位置而号令诸侯,如此,中华天下岂不是将要称为说“秦语”的“秦人”与“秦族”? 好在西楚霸王倚天怒吼,顷刻间山河倒置沧海横流。面对英雄愤怒,刘邦只得领了“汉王” 衔,一时憋屈的无奈,竟然成就了千年万代的“汉人”“汉语”与“汉族”。诎寸信足,小 枉大直,莫非善忍,哪得长安? 分得清的是前世,分不清的是重生。荒草再猛怎么生长千百代?一丛丛狗尾草偏偏要光 鲜地摇滚,宛如未央宫内六大殿中的大汉重臣。芳菲再烈如何弥漫万万岁?一片片瘦芭茅在 炫耀地飘扬,好比未央宫外十八阁里的汉室小吏。 帝宫未央,周回多少兴衰。 焦土一杯,拂一拂就得见天禄。老尘一捧,闻一闻就想起石渠。泥巴一坨,捏一捏就造 就金华。沙砾一掇,数一数就数出玉堂。浮灰一团,吹一吹就飘来白虎。流沙一把,漏一漏 就变成麒麟。 离宫别殿,崇台闳馆,总记得星宿般列列环绕。 王者长乐,更知岁月无敌。 天下奇花妙草,世上国色天香,可以遮蔽江湖大泽,可以蔓延帝国原野,只是抵不过一 夜风尘。树还是树,草还是草,花还是花,却一一还原成树中杨柳、草中青蒿和花中酢浆。 来自楚地的刘邦,大概更在乎中国南方的魔幻之于自身及汉王朝的现实效用。于楚地中 心湖北随州孔家坡出土的汉简中,记载了用鸡血祭祀土地神,其中有简文“央邪”,表明其 时“央”与“殃”相通,“殃邪”当然是指殃祟与灾祸。堂堂汉高祖,肯定对身后之事有所 预见,“未央宫”就应当是没有灾难,没有殃祸的王宫了。 经历吕氏之乱、七国之乱、巫蛊之祸,待到商人杜吴于宫中酒池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 其首级,“未央”的意义,无论解释为没有尽头,还是理解成没有祸患,都不过是传说了。 正如朋友们所遭遇的,百代千年的未央宫存于当下、活在当下的意义,是在长乐长安之 上,不使那些历史中的邪恶再犯人间。史遗所在,宁肯葳蕤酢浆作了国色,唯愿棽离青蒿是 为栋梁,也不让前朝奸佞重享一缕阳光。一棵草的未央,于过往是莫大遗恨,对历史则要摛 笔穷鞫。人文系会,瑰异日新,如此芳草积积,嘉木满庭,才有天下兴盛,无极长安的深远 寓意。焦土累累,雁碛遥遥,那些生长在历史中的狗尾草,飘荡在时光里的蒲公英,都将蕴 藏着现实的强大力量。 (选自《2015 中国年度散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将“荒草”“黄叶”“野花”等景象与“史实”“荣光”“芬芳”等概念 联系起来,表现出开阔的写作视野。 B.文章由实而虚,前半部分描绘历史与现实中的自然景象,后半部分转入对“未央宫” 的思考与阐述,构思精巧。 C.文章以“蒿草青未央”为题,点明主旨,表达了对盛世繁华的追思与怀念,“未央” 一词一义双关,含意隽永。 D.文章语言典雅富丽,堂皇盛大,与作者对宏大的历史主题的深远思考相得益彰;句 式上骈散结合,富有韵律美。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内容,BC 项考核手法,D 项考核语言,其中 C 项,“表达了对历史繁华的追思与怀念”误,文章表达的是历史之 于现实的意义。 (2)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1)“这就是长安城,荣华末路唯有荒草。”将“长安城”的“荣华”与“荒 草”对比,突出了历史盛衰的必然;(2)“千百年前,这里曾是龙首山。千百年后,这 里又是龙首山。”将“龙首山”的“千百年”前后对比,突出了人事纷纭而江山永恒; (3)“王者长乐,更知岁月无敌。”将“长乐”的“王者”与“无敌”的“岁月”对 比,突出了纵然是王者,也不能左右岁月流转,历史兴替。 【解析】本题解答时先找到对比的对象,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这就是长安城,荣华末路 唯有荒草”将长安城的“荣华”与“荒草”进行对比,突出了历史盛衰的必然。 (3)请结合文本,探究百代千年的未央宫之于当下的意义。 【答案】(1)未央宫之所以“未央”,就是因为奸佞当道,祸国殃民;(2)现世的人们要记 住历史的教训,不使历史邪恶再犯人间;(3)汇贤聚能,努力创新,如此才能真正兴盛, 无极长安。 熟练提升 1、【2018 广东省届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小题。 今日刮哪风 赵德发 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 刮哪风?不好判断。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即便风 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因为,我 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 “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 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 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南风。”“北风。”“东 风。”“西风。” 问这干嘛?判断天气。是晴,是雨,心中有数。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 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 更长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馨如生死。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 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 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光是老祖宗们留下 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他们 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我的一个 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 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 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尤其 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农村的风从不 暧昧,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 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 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 仅此而已。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我问他为 何不准,他叹一口气道:“风,太难琢磨了。” 我理解父亲的叹息。风,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看不见,抓不着,却让人通 过事物的种种变化而感受到。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让我们欣赏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树下一 片片飘飞的黄叶,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悲凉;江河湖海上的惊涛骇浪,让我们见识那种 “无物之阵”的神威;山崖石璧上的凹窝与孔洞,让我们瞻仰堪与水滴石穿相媲美的惊人造 化。 我小的时候,每天也像父亲那样,搞着一个疑问:“今日刮哪风?”父亲的喘气声柔和, 那是刮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那是刮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且夹带着“哼、哼”的鼻 息,那就是会带来暴风骤雨的东风或西风了。每当东风或西风刮起来,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会 连气都不敢喘。 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那年正月十七,母亲挂在墙上,父亲躺在床 上。正像一年前母亲所经历的那样,父亲开始了生命的终结过程,他呼出、吸入的“风”, 一下下变慢,一下下变轻。后来,只有呼出,没有吸入,细若游丝。当他吐出最后的一缕, 一切归于平静。 这时,我们兄妹五个放声大哭,撕心裂肺。因为,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 暖。更重要的是,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 (《散文》2017 年第 12 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借早晨起床时耳边出现的“幻听”来表达自己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 也以此引出了下文对父亲的回忆。 B.父亲病重卧床后常说一句“今日刮哪风”,既写出了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也写出 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深沉的悲哀。 C.作者细致描写了父亲临终时的呼吸变化,由呼出吸入,到一切归于平静,写出了对 父亲的依恋和无法挽留父亲的悲痛。 D.本文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用了较多口语,还用了一些方言词语,这满足了文章表 达的需要也显现了作者深厚的修养。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语段作用,BC 项考核内容, D 项考核语言风格,其中 B 项,文中反复出现的“今日刮哪风”,写出了父亲是一个关 心天气、关心农业生产,认真负责的农村基层干部,虽然后来年事已高,病重卧床,但 仍常说“今日刮哪风”,这不是表现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而是写父亲仍然保持着过去 形成的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习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重。“作者对父亲年老后变得木 讷的悲哀”分析不当。 (2)文中的“风”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风指自然界的一种天气情况。父亲过去根据天气情况每天安排农业生产。②风也 象征着一种神秘的事物,难以捉摸,能在不知不觉中改造自然改变人,让人感受到对自 然的赞叹和对生命的敬畏。③风指父亲工作作风的认真。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 气。当日天气如何,父亲会认真安排好当天的工作。④风是父爱。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 冽,但也有时温暖,有时严厉有时慈爱。⑤风指的是生命的气息。父亲的“风”刮了八 十年,终于刮不动了。⑥风指的是我们从父亲身上承继到的品格与精神。若没有他的 “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⑦风指农耕文化下的农民的智慧。蕴含 着对这个自然规律的洞悉。 (3)本文主要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文中却写了一个“老庄户”,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 用意。 【答案】①“老庄户”是扎根农村,扎根土地的代表。作者借写“有才”的“老庄户”,丰 富了父辈的形象,突出了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②“老庄户”学问精通,向儿子口授观 天学问与耕田技术,写出农耕文明和父辈精神传承方式的多样。③老庄户向儿子的传授 为下文写我们继承父亲的精神作铺垫。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中的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文中写一个“老庄户”的作 用,注意从和父亲的关系,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的角度作答,从人物的角度看,“老庄户” 是扎根农村,扎根土地的代表,作者借写“有才”的“老庄户”,丰富了父辈的形象, 突出了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从主旨的角度看,“老庄户”学问精通,向儿子口授观天 学问与耕田技术,写出农耕文明和父辈精神传承方式的多样;从结构的角度看,老庄户 向儿子的传授为下文写我们继承父亲的精神作铺垫。 点睛:此题考核文章的内容,重点是情节的概括,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 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 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断尾的句子。 2、【2018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垕① 王剑冰 ①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也许,龙亭里眯起的眼睛 朝南望,就能望到你龙一样的雄姿。而在你的脚下,那个叫神壁的地方,人们利用你的特有 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的奇妙的钧瓷,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宋皇室的深处。 ②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山上依然蓬勃葱茏,各种巨石像鳞片闪露在阳光下。我想不明 白这个叫做神垕的地方,躲藏着怎样的神秘;是怎样的一种土,千年不尽,支撑了炉灶里的 辉煌。 ③神壁,我与你不期而遇,真的,我在车上打了个盹,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 我已经感觉出这次抵达的幸运。那些昨日的烟尘和现实的幻象搅得我有些心神不宁。我在心 神不宁中小心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地抚摸那些浴 火而生的神物。 ④钧瓷上的一束束光直接打开了我的心室,那层层开片让我有一种疼痛。大宋,你离去 了近千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却是一直光照着历史,以致于那不屈的泥土在这里从来 没有停止续写出瓷的华章。 ⑤走进一条古街,不宽的街巷两边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当地人说,你没有看见过,当 年这些老房子深处,都是钧瓷作坊。早晨叮当的阳光里,一队队马帮驮着泥土柴草或者精美 的瓷器踏响青石的路面。路面上,有人扛着担着做好的半成品,穿街过巷,走入各个作坊。 到了饭时,男孩女孩提着饭罐川流不息地给大人们送饭。那时的神壁,就是一个大的瓷场, 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在瓷场的秩序中。 ⑥整个神垕依山就势错落成美妙的图景。走过一棵棵老槐、野桑和皂角树,来看那些老 窑。有些窑就在半山,人住的石头窑洞,烧瓷的石头窑体,放眼是山下无尽的苍茫。 ⑦每年的正月十六,火神庙开始祭火神。烟雾缭绕,旗幡飘摇。火,对于神垕是那么的 重要。有钧瓷的烧造,都是火的艺术,更是火的魔术。钧瓷的图形和色彩不是事先画出,金 凭窑变而成。那样,一切就全在了想象中。那是幻想与火神共同的勾画,是一种匪夷所思的 超越和飞翔,充满了翻空出奇的期待,异想天开的盼望。 ⑧看见一个窑炉门上贴着对联:求仙翁窑中放宝,赖圣母炼石成金。当地有“十窑九不 成”的说法。火的惊喜、幻想的惊喜、等待的惊喜的到来,一次次竟是那么的不容易。 ⑨走进钧瓷艺术馆,就像进入了一个瓷海,我似听到叮当的开片啸闹成一片秋声。我看 到形状各异的精魂在起伏腾跃,色彩的空间里彩潮汹涌。 ⑩你的曲线为何这般柔润迷离?你的色彩为何这般大胆恣肆?还有你的花片为何这般 勾心摄魄?经过长时间的静默与忍耐、摔打与烧灼,火给了你怎样的折磨与启发,给了你怎 样的调教和灵感,使得你如此觉悟开化?历一千三百度浴火而出,每一个都成为仪态万方的 精灵。 ⑪神垕,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 会神的做瓷者。 ⑫然还有女工艺师,她们长发飘透,姿态端庄。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杯泥 土。又有人进来,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 ⑬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能不说她们 在作词呢?是的,她们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眷、临江仙、菩萨蛮,那从 宋代遥遥传采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啊。 (有删改) 【注】①神垕(hòu):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其地所出钧 瓷凭借“人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被称为国宝、瑰 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来组织全文,层层铺展,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文笔细 腻,显示出一种诗意典雅的审美风格。 B.第④段表达简洁凝练,“一束束光”一句写出“我”被神垕钧瓷的光彩所震撼,“有 一种疼痛”则是对千年瓷器文化凋零的痛惜。 C.第⑧段中所引窑炉门上的对联,既表现了钧瓷烧造的艰辛不易和烧造者的期待与盼 望,又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钧瓷的珍贵。 D.⑨⑩两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绘钧瓷经过摔打灼烧考验后所呈现出的 绚烂色彩和生动形态,极写神垕钧瓷之美。 【答案】B 【解析】题干问“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 合题,主要是对文本内容的判断、作者情感的分析、文本手法的赏析。B 项,“‘有一 种疼痛’则是对千年瓷器文化凋零的痛惜”错误,“有一种疼痛”并非痛惜千年瓷器文 化的凋零,而是表达一种感动,是指作者感动大宋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他造就的辉 煌一直光照着历史,续写着瓷的华章。 (2)“我”的心情从“心神不宁”变得“安宁与沉静”,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 简要概括。 【答案】①感受到了钧瓷厚重的历史;②震撼于窑变的神奇;③体会到钧瓷烧造成功的不易; ④沉浸于钧瓷之美; ⑤看到做瓷者的聚精会神。 【解析】题干问“‘我’的心情从‘心神不宁’变得‘安宁与沉静’,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有哪些”,这是考查对文本 (3)文章最后一段语言表达精彩,意蕴深厚,请具体加以赏析。 【答案】①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将“做瓷”说成“作词”,把瓷器文化与宋代的诗词文化 勾连起来,表明钧瓷是堪比宋词的艺术珍品。 ②运用排比,突出了钧瓷的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增强了语势,强化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运用反问修辞,强化语气,突出钧瓷制作的艺术性。 ④运用比喻修辞,把“钧瓷”比作“宋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钧瓷的风格多样。 【解析】题干说文章最后一段语言表达精彩,意蕴深厚,要求具体加以赏析。作答时注意从 语言表达的角 3、【2018 届河南省洛阳市下学期尖子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 毕飞宇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走地比喻成 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 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 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 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 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天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 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 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粟。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闲聊,其乐融融。 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 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 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 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 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 “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 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天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 味着大地上密密麻席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 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 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 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 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 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 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 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 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 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天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一一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 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稳,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 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 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 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了 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 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 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 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 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扣骄傲。 天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 作铺垫。 B.第四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通过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 而艰辛的过程。 C.文中写父子对话情境表现了两代人观念的差异,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 的哀伤。 D.文末引用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话,强调了作家肩负着表现大地诗意和感染力 的使命。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语段作用,BC 项考核内容, D 项考核手法,其中 C 项,“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理解不准确, 应是寄寓了庄稼人生活中的悲壮、坚忍以及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②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答案】鹅黄是新秧苗的颜色,鹅黄布满“我”老家的大地,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壮观的景象, 鹅黄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大地本身没有诗意与感染力是不争的事实;充 分表现“我”对大地的热爱,对故乡的热爱。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语句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然后结合句中 的重点词语作 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 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 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 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 有关。 (3)评论家认为毕飞宇的作品“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 本文的“厚重感”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中对大地的特点有出色的描写,从景物到色彩,甚至气味。②厚重的情感。只有 饱含真挚深沉的感情,才能打动读者。大地养育了作者,成就了作者。“我”对大地、 对故乡“泪流满面”即 为明 证。 【解析】这是一道文章的风格概括题,要求概括分析文章的“厚重感”,注意从写作的内容 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从写作的内容看,文中对大地的特点有出色的描写,从景物到色彩, 甚至气味。从情感的角度看,文章饱含真挚深沉的感情,打动读者。 4、【2018 届上海崇明区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 已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 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 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 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 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 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 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 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 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五十四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 子,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 卖西瓜。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 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 次的。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 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 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 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 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 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 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他 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 他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藏着的 力量在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二十岁的演员,扮演一 位五十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 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 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 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 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 军在别一枝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 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 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 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 左边。他看到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 躬下腰,但不多会儿,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 了。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儿又是一抱。村庄那边跑出一 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 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 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 他想,女儿真幸福。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 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 觉。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 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 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 (有删节) (1)第①段写“那条鱼”的相关内容,有何用意? 【答案】答案示例:由“那条鱼”偶然流进稻田,因此与大河中的一群鱼有了不一样的命运, 与农民别于城里人而扎根农村命运形成类比,传达了农民内心的困惑与无奈,同时也为 下文叙述农民进程经历以及女儿走出农村等内容作铺垫。 【解析】题干问的是“第①段写‘那条鱼’的相关内容,有何用意?”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 文中内容的用意。用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贴切,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把农民遭受城里人冷漠与蛮横对待时的状态,比作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这 一比喻契合农民身份。草长在地里,人在城市里,本无可厚非,但因身份不同,却遭受 不同的待遇,形象而深刻地传达了农民内心的孤独与耻辱,对城市、农村的不同态度、 情感,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其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解答时注意指出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 性,然后答出这一比喻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就可以了。 (3)文中反复写“向前移动”这一动作,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形成一条线索,贯穿农民劳作的过程;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劳与坚持;同时,一直 向前,也暗含着农民对其选择命运的坚守。 【解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反复写‘向前移动’这一动作,请分析其作用。”本题考查理解 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作用。作用题应从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回答。本题中“向前移 动”反复写这一动作,使之成为了本文的线索,这是结构上的作用。同时,在内容上, “向前移动”贯穿农民劳作的过程,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劳与坚持,也暗含着农民对其 选择命运的坚守。 (4)文章表现的农民形象与主旨情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请加以分析。 【答案】文章刻画了一位扎根农村,淳朴勤劳的农民形象,他深爱自己的土地,与城市格格 不入,但是,面对孩子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却欣然接受。借由这一想象,巧妙地传达 了一个时代农民的心理转变,认识到命运的不同,但是,并不因此鄙薄自己的命运,同 时,又乐见后代的命运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其选择的尊敬与理解。形象刻画为主旨表达 服务,是情感抒发的对象。 【解析】题干问的是“文章表现的农民形象与主旨情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请加以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 5、【2018 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题。(15 分) 球花风铃草 [苏]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去年夏天我从波罗沃湖回故乡农村里去。走的是一条穿过松林的林间小路。四周野草丛 生,由于夏天干旱,草香浓郁。 一些老树粧旁,结了穗的野草和野花长得特别茂密。这些脏朽的树桩,只要用脚轻轻踢 一下,就垮掉,飞起一团烟尘,树粧里被蠹虫蛀成的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秘密通道暴露了出来, 许多带翅膀的蚂蚁、像军乐队一样戴着红色肩章的扁平黑色甲虫,都在这些通道里忙乱,东 奔西窜。 随后,从树桩下的洞里爬出一只似乎尚未睡醒的丸花蜂,像飞机那样嗡嗡叫着,向空中 飞去,并竭力想要在哪个破坏者的额上用力给他一下子。 空中堆积着一团团积云。看样子,它们好像很扎实,似乎可以躺在这些白云上,观看和 霭可亲的大地和地上的森林、林间小路和林间空地、正在扬花的黑麦、静静的水面上微弱的 闪光、以及五颜六色的畜群。 在林边的空地上,我看到了一些蓝色的小花。它们互相紧紧地挤在一起。一个个花丛犹 如许多小湖,湖水湛蓝,而且稠得很。 我采了一大束这种蓝花。当我抖动花束的时候,花中成熟的种子就哗啦哗啦地响起来。 我不认识这种花,好像是风铃草。但风铃草的花萼是弯向地面,而这种不知名的花,它那 干枯的花萼却向上直竖着。 道路出了森林,进入田野。看不见的云雀立刻在麦地上空唱起歌来。 在田间道路上迎面遇到两个农村姑娘。落满尘土的鞋子用带子扎着,搭在她们的肩上。 她们不知在谈论着什么,有说有笑,但一看到我,立刻住了声,匆匆地理一理头巾下浅色的 头发,生气地瘪了瘪嘴。 但姑娘们走到和我并排的时候,却站住了,她俩立刻那样羞涩,那样温和地对我嫣然一 笑,弄得我甚至有点儿不知所措了。还有什么能比在荒凉的田间道路上出乎意料的姑娘的微 笑更美呢?当深邃的蓝眼睛里突然出现湿润而温柔的闪光,而你呆呆地站着,惊讶万分,仿 佛是一丛金银花或山楂,花丛上的全部花朵立刻在你面前吐蕊怒放,光彩四射,宛如点点星 火,香气四溢,妍艳动人,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美呢? “谢谢您!”姑娘们对我说。 “为什么呢?” “因为您让我们遇到了这些花。” 姑娘们突然跑了,但一面跑着,仍然一再回过头来,微笑着温柔地对我大声喊着,喊的 仍然是那同一句话: “谢谢您!谢谢!” 我断定,这是因为姑娘们心情非常愉快,所以在和我开玩笑。但在田间道路上的这件小 事中,似乎仍然含有某种神秘的、令人惊异的、我不能了解的东西。 在村口,我碰到一个衣着整洁、十分匆忙的老太婆。她用绳子牵着一头烟灰色的山羊。 老太婆看到我,站住了,两手一拍,放开了山羊,像唱歌似地说: “啊呀,亲爱的!我在路上遇到你,这真是多么好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呀。” “为什么要感谢我呢,老奶奶?”我问。 “瞧,还装呢,”老太婆回答,说着狡猾地摇摇头,“就像你还不知道似的?我可不能把 这告诉你,说不得的。你走你的路吧,不用着急,好多碰到一些人。” 到了村里,才终于解开了这个谜。伊万·卡尔波维奇把谜底告诉了我,——他是个严肃 而能干的人,不过喜欢研究地方志和历史,用他自己的活来说,是“在自己这个区的范围里”。 “您这是找到了一种稀有的花,”他对我说,“这种花叫‘球花风铃草’。有这么一种迷 信说法——可是我不知道是不是用得着揭穿它?——似乎这种花能给姑娘们带来幸福的爱 情,给上年纪的人带来安宁的老年。总而言之,是带来幸福。” 伊万·卡尔波维奇笑了: “瞧,我遇到您的时候,您手里要是拿着球花风铃草,大概我的工作也会顺手的。可以 认为,从州里到我们这儿的公路今年能修通。我们还要第一次收获黍子。在这以前,这儿从 来没种过这种作物。” 他不作声了,不知想起了什么,微微一笑,又补上一句: “我为姑娘们高兴。这是些很好的姑娘,我们这儿最好的种菜能手。您听我说,幸福的根 源是在劳动之中,也在于我们的土地繁荣兴盛。” (内容有改动)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饱含着对故乡的深情,以丰富多彩的画笔,描绘了夏季森林 的绮丽风光,为作者发现球花风铃草作了层层铺垫。 B. 第 2、3 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森林中的“动 态”;第 4 段,运用静态描绘,展示了故乡原野的状貌。 C. 文章点题的方式很独特,在通过伊万·卡尔波维奇揭示球花风铃草的寓意的同时, 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并揭示了“幸福的根源是在劳动之中”的管理。 D. 本文选材精当,有点有面,材料安排独具匠心,悬念叠出,层层深入,篇末点题。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中,B 项,“夸张”不正确,这两段中没有运 用夸张手法。文章第 2、3 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森林 中的“动态”;第 4 段,运用静态描绘,展示了故乡原野的状貌。 (2)试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6 分) 【答案】①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拟(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球 花风铃草美丽可爱的形象,使文章的主体形象得以鲜明地呈现。②“它们互相紧紧地挤 在一起”运用比拟(拟人)的手法写它们密集时可爱的样子。③“一个个花丛犹如许多 小湖”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它们东一团、西一片地生长和开花的情状。④“湖水湛蓝, 而且稠得很”写出这种花簇拥着开出的颜色之蓝,之浓。 【解析】本题考查奖赏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试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 效果,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中,答题关键词“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结合句子具体 分析”。答题时,首先点出修辞,然后结合全文,分析表达效果。 (3)请简要分析文中设置的悬念及其表达效果。(6 分) 【答案】(1)悬念的设置:①“我”在田间小路上遇到两个农村姑娘时,她们表现出羞涩、 温和、友好、喜悦、感激的神情,而这所有的表现只因为看到了“我”采的球花风铃草, 不由得使“我”感到迷惑,为什么人们看到球花风铃草会感到高兴?②在村口,“我” 遇到一个老太婆,她向“我”表示高兴和感激,却不说出原因,“我”不禁迷惑,为什 么老太婆看见球花风铃草会那么喜悦?(2)表达效果: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②为后文解开悬念,揭示球花风铃草的象征意义蓄势。 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 趣。 实练高考 1. 【2016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 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 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 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 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 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 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 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 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 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 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 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 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 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 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 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 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 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 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 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 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 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 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 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 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 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 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 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 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 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 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 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 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 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 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 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 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 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 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 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 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 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 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 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 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 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 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答案】C 联系下文中主持人濮存昕的做法,夺过演奏者的乐器,自己参与到表演中,这种行为, 让人惊讶。而后文中观众们全场沸腾,是赞扬的态度。所以哗然是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词语的意义。解答时就要仔细地反复地 琢磨前后句的语境,然后根据选项给的理解意,带入理解。本题给了四个词语,即“太 斩劲了”“气韵弥漫”“乡党”“哗然”。首先,要定准语境范围,A 项的“太斩劲了” 是观众的喝彩,联系语境及上文“美得很”,不难看出“非常给力”理解正确。B 项“气 韵弥漫”抓住“不应该只有几笔提到老腔”这一语境,结合选项中“(作品)”可推断 理解正确。C 项“乡党” 出现在文章的第⑧段,我和乡党一起看老腔演出,所以乡党 在此处应该是老乡、乡亲的意思。并不是志同道合的同乡。故 C 选项错误。D 项“哗然” 可以由主持人濮存昕的举动判断正确。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答案】C(选 A 得 1 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择题的形式,解题时可以根据选项确定答 题区域。题干明确“最”恰当的一项,所以有些选项的理解可能也有道理,但是不一定 是最准确的,解题时必须注意。如选项 A,根据前后语境,作者产生神秘的原因一是白 发白眉的老人为首的十几个农民演员;二是朋友如此的推崇,因此,A 项的理解有一定 的道理,但是不全面,所以选 A 项可以得 1 分。C 项理解完全符合前后语境,理解全面 深刻。B.D 项错误明显,修饰限制语不准。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 分) 【答案】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 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考点定位】概括文章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筛选概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语组织答案。本题是要求概括“对 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过程往往分为几个阶段,这要把握全文,找出对认识老 腔的不同反应,关键词是“没听过”“神秘”“震撼”“懊丧自责”“偏爱”等。 2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4 分) 【答案】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 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 力。 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 享受。 【试题分析】①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白头发 白眉毛”老汉及十几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 ②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以 及我的心灵震撼。从侧面描写展现了老腔的艺术魅力。 ③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看: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 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拨】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首先要明白侧面描写手法的特点。侧 面描写是本文重要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 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在本文中是通过他人的反映 来表现出老腔演奏的艺术影响力和震撼力。所以答题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即赵季平、 濮存昕、观众。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 腔”?(5 分) 【答案】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 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 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在解答时可以根据题意改变一下问法,有利于打开思路。①《白鹿原》是 作者代表作品,作者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 老腔》为题体现了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也有弥补遗憾之意。②作者的小说《白鹿 原》是写关中大地的生活,而老腔正是关中生活的提炼,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点明 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2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6 分) 【答案】①联想。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 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 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 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目。文中第④段运用了联想、比喻、排 比等手法。比喻对事物特征的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 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排比可增强语 言的气势。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审题时要注意“多种手法”“感受”的题目要求。答题时 既要答出手法,又要答出相应的感受。而题目明确指出是第四段,给学生减少了阅读范 围。虽说是第四段,其实就是一个句子。整个句子中比喻排比的手法很明显,可以结合 全段从“沉迷、遐想”中看出联想的手法。 2.【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7-11 题。(18 分)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 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 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 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 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 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 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 1200 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 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 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 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 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 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 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 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 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 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 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 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 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 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 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 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 50 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 243 个, 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 62 个。罗布泊消失于 1972 年;台特玛湖消失于 1974 年;玛纳 斯湖消失于 1974 年;艾丁湖消失于 1987 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 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 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 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 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 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 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 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 分) 【答案】答案示例: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 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 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关于修辞的题目。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贴切形象,表现力强”的八 字评语进行分析。答案应包括几个要点: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二是联系比喻的一般 性作用结合分析文本的具体作用,三是根据这个比喻的具体情况联系文本语境进行分 析。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答案】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 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 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欣赏作品中“物”的形象的问题。答题时要先分析题干所说的“八十 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归纳其总体特点,然后再以之同文本所描写作者现在所见的 情形加以对比,据此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揣摩其用意。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 分) 【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 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数据 的差距,比较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 作品主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回答此题,可联系写作说明文时用的“列数字”的作用,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注意其中所列数字之间的差距,所写年代之间的长短,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数字和年代 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作者的用意了。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这就能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 度之快,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3 分) 【答案】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 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 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首先,此题题目中的“殇”的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 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湖殇”意 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遗憾。其次,题目“湖殇”的意义应该不局限于艾比 湖,而应把它扩大到所有的江河湖泊。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11.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 分) 【答案】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 “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 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 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 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 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 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 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以及词语的选用等角度出发,仔细分 析题目指定的段落,再逐条列举;列举时,应该先指出方法,再列举例句,最后指出作 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如“那些缭绕碧波的 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拟人(将 艾比湖比拟为人)、比喻(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 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 诗句”)、 设问(如“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在表达方法上主要用 了运用联想(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 3.(2015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淤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 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 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 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 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 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 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 的,“扑冶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 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 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 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 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 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 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虞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 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 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 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 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 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 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 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 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 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 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 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 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 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 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 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 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 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审出问题,审出答题的区域,审出筛选信息的依据, 本题题干中说的是“三、四两节”,这就指明了区域;“写第一家的药味”指明生活风 格的来源。然后带着问题回归文本,就有了方向。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能耐下心来, 仔细阅读、筛选、概括,应该没有大问题。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 分)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 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理解词语的含义。词语有本身的意思,而本题问的是“第五段中‘孱弱’ 的含意”,这是考查词语的语境意,必须在理解词语本身意思的基础上,在结合语境 分析其意思。“孱弱”,瘦小虚弱;单薄,贫乏。第五段中,“孱弱”是修饰另一家 的油烟,作者对此的评价是“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 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依据这些内容即可解释孱弱的语境意。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理解词语的意思一要注意词语的本意、表面意,这是理解词语语境意的基础。 然后要回归文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语境意。考生要特别注意从上下文来理解 词语的语境意。比如本题,“孱弱”本是形容身体瘦弱,但在文中是形容第二家的油 烟,学生就可以结合第五段对第二家油烟的描写来理解词义。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 分) 【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冶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 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冶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 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的提问很明确,一是叙事线索,二是设置这一线索的作用。捕捉线索常用的 方 法 , 一 标 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1.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经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 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2.以人物为线索。有些记叙文,按人物 动作行为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 事件本身便是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 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5.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 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6.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散文(也属记叙文),没有中心 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记叙的线索。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 分)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 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解析】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阅读题的最后一题,往往是难度最大的一题,本题也不例外。首先是提问, 本题看似仅仅是考查句子的含义,其实还考查了文末段的作用;其次,学生可能只是 从表面回答句子的含义,而忘记结合文末这一提示。高考在结尾这一点上的设题的角 度,大致有主题表达、抒情方式、辩证效果、修辞效果、结构作用等方面。对这些题 目,我们要明确总体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主题、生动性、含蓄性、强调性等方 面考虑。结合具体的文章和问题,综合思考,一定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解。 4.(2015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 7—11 题。(19 分)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 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 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 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 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 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 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 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 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 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 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 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 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 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 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 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 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 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 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 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 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⑼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地雪片里一个模 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⑽“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咕。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 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 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⑾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 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 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 笞的“病人”呢? ⑿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上,大娘一把将我拽往,“这该死的雪,真讨厌……” 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 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 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 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 ⒀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 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⒁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⒂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 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 腹怒气的心思…… ⒃ 那 个 风 雪 之 夜 , 我 终 于 站 在 那 费 尽 周 折 才 到 达 的 门 牌 下 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第(4)(5)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要牢记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再结合 文本具体分析。常见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 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8.赏析第(8)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 分) 【答案】示例: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 犹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解析】 试题分析:先找到答题区间,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几个词语,“扯、抓、跨”等,再分 析作用,主要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考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 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成功 的动作描写可以能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本题中这几个动词, 干脆有力,表现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再结合前文她正在和面做饭,却能主动 帮助“我”,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4 分) 【答案】示例:通过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 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蹒跚”,联系上 下文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思想感情角度分析作答,注意结合表现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赏析语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声音被托起”是比拟 手法,“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是通感的手法,“蹒跚” 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与“苍老”相照应,正是这一苍老而善良的形 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10.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 分) 【答案】示例:第一转变是由满怀烦恼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 了“我”。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用善良 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总结概括,注意结 合心理描写的句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 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第一次转变是在第 10.11 段,注意关 键词的提示,“我心里咯噔了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刻,我忽然 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第二次转变是在第 15 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 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根据这些 语句可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因结合老妇人的言行对我的影响分析即可。 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 45 字以内)。(4 分) 【答案】示例: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浸湿的纸巾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 方向走去。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 力层级为探究 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和探究写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本题要求给 文章续写结尾,必须尊重原作,合理想象。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善于捕捉文章的 暗示性信息,认真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语言上要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 5.(2015 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 13--17 题。 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 上的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 劳顿,我们的大脑神经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就这样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子,一眼望去仿若一 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 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 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 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以及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 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指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温室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 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 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 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在一块制作精 美的广告铝合金板上,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 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教导员宋代勇说: “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 与暖意,觉得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 多爱护身体。”郭光元的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 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的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 “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 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是蒙古语音译,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 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 距花土沟镇二百三十多公里,距格尔木市二百七十多公里,海拔两千九百一十米。甘森还是 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就扬沙,最多 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左右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的峥嵘岁月。1954 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 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 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虔诚而辛勤地经营着。1958 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八百 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 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敬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 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就是睡大觉,生活下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 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六十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 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 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 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13.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霖?(2 分) 【答案】既表现甘森的明显、清晰,又突出沙海中甘森的令人难以置信。 【解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的命题意图很明显,作者在赞美石油工人的精神品质之前,通过环境层面 的横向对比和衬托。目的在于告诉我们环境越是艰苦就越能衬托人物精神的可贵。这种 创作上的手法普遍存在于诗歌(比如边塞诗)、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考生一定要 培养这种简单的条件反射意识。 14.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厚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 效果?(5 分) 【答案】途中自然景物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衬托。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揭示文章的主旨。 【解析】 试题分析:文章第一段中对旅途景物灰暗、荒凉、单调的特征的描写开始显示出张力:与下 文对甘森的描写形成对比衬托关系,以突出甘森生活环境的生机勃勃。作者连续用了三 个“超乎我们的想象”,并且说“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从情感上写出了 他们的诧异,与前文的“昏昏欲睡的状态”截然不同。同时,对甘森生活生活景象的描 写,也为下文进一步讴歌生活在甘森的主人公们的精神品质进行了铺垫,这又揭示了文 章的主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手法题为必考题。手法的作用比较多,该题主要从内容、结构和情感等角度答 题。内容上主要是环境的对比;结构上主要是铺垫;情感上是巨大的转折。同时,注意 联系主旨,文中对甘森生活生活景象的描写,也为下文进一步讴歌生活在甘森的主人公 们的精神品质进行了铺垫,这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5.作者用“甘霖”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艰苦,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甘霖的发展 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4 分) 【答案】远离市镇,社会依托条件差,海拔高,风沙大,自然条件艰苦。由初建油田时环境 条件恶劣的荒漠,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沙海绿岛---石油人的新家园。 【解析】 试题分析:文本中甘森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苦水”,“苦”在哪里?作者在接下来的文字 中分别进行了叙写:“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 件最为艰苦的地方”。我们不难概括出如下的特点:甘森地理位置偏远、社会依托条件 差、自然条件差。紧接下来的数据又进一步强调了海拔高、风沙大等特点。 与 13 题相 同,该题的目的是从历史的角度利用往昔甘森的荒凉、艰苦衬托如今甘森的环境优美、 生机盎然。从而赞美创造这一切的石油工人的可贵品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该题和 13 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叙写甘森环境的艰苦。不同之处在于该处 是从纵向的角度,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衬托处着笔。 16.文中为什么要写甘霖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1)为表现并赞扬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风貌。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懂得爱与亲 情,有家庭幸福感和责任感。(2)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 高精神。 【解析】 【考点定位】该题综合考查了: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等能力。 【名师点睛】作者构思非常巧妙,把自己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情感借助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了 出来。此处是抒情的“重灾区”,同时,作者也进一步将所要赞美的石油工人们扩大到 他们的家庭。人情味很浓,生活气息很浓。考生思考和答题的角度很简单:找主体。此 处的主体有:石油工人们;孩子们;他们的家庭。这三个对象找出来了,答题就简单了。 17.文中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看法。(7 分) 【答案】(1)点题。(2)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特殊而珍贵,显 示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甜美生活。西红柿又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它寄寓着作者对甘森 石油人的美好情感,文章借西红柿赞扬甘森石油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 【解析】 试题分析:考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西红柿无非就是贯穿全文的一个 小物件,但这个小物件可能和文章的方方面面有关联:可以寄寓情感;可以形成线索; 可以深化主题;可以象征精神等等。具体到本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题目就是《甘森 的西红柿》,所以,首先的作用就是呼应文题。文本第四段中作者用了大量笔墨细致地 对西红柿进行了描写,通过“心形”、“鲜嫩”、“沙甜”“滋润”、“醇正”等词语 的描绘,我们很容易就发现这些西红柿的特征正反应出种植者的辛勤和用心。西红柿本 身也正好是石油工人们甜美生活的象征和写照。所以,西红柿又寄寓了作者对石油工人 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作者对石油工人的赞美正是凝聚在了这个不起眼的小物件上。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在散文阅读中,物象的作用很固定。教师和考生在遇到这类物象的时候,一定 要发出会心的微笑。该文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三个主要对象:我;西红柿;工人们。作 者极力写西红柿的好看好吃,无非写它的来之不易,突出种植者的艰辛;我赞美西红柿, 无非是借赞美西红柿这个物象来赞美工人们,这种最简单的由物及人的象征手法实在太 普遍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