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片八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拉萨片区高中八校期末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髄。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 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 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 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 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 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 在自然环境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 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 “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 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 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要关注对概念本质含义介绍的文字以及对概念阐释和解说的文字。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整合相关信息,抓住文章介绍的要点,将选项内容结合语境进行比对。 C项,“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的关系,自然就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本中,因此,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然后将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的表述错误。因为第四段有这样的表述“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所以“胡床”“貊盘”应是南北朝时期向中原地区流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步骤是:第一步,整体把握全文,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第二步,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D项“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这一理解错误。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解答时要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引发观影热潮。《流浪地球》以超过22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 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战狼Ⅱ》《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电影总票房已接近60亿。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贵州山区的“中国天眼”,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人们渴望在这里了解未知、聆听未来。这与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话题一样,都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的缩影。 (摘编自金苍《<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3日) 材料二 对于电影产业影响最大的,还是观众本身。科幻电影不是从零开始讲解的科教片,其对于观众科学素养要求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大量科幻电影受众,特别是已经成为观影主力的80后、90后一代人。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人口抽样调查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从2002年的4.7%上升到2017年的13.8%,高中教育程度者从12.4%上升到17.5%,2017年每10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是1998年的4.96倍。庞大的中高等教育群体,使得科幻电影的消费群体扩大。 (摘编自《科幻片能否成为电影产业新增长点》,《工人日报》2019年02月13日) 材料三 材料四 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但好莱坞进口片占领了中国科幻电影票房。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再加上国产科幻电影制作水平拙劣,内外因夹击导致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具体来说,在外因方面,首先,类似于《阿凡达》《变形金刚》的科幻商业大片屡屡创下票房纪录,进口大制作科幻片使本类型影片门槛升高,国产科幻生存空间变小;其次,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已在今年到期,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 在内因方面,首先,传统教育体制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国的编导们热衷对现实生活进行挖掘、表现,创新力不足,科学基础薄弱,对哲学和思想层面疏于表达,对全新世界观的建构同样缺乏;其次,美国电影界和资本界的紧密联系,国内制作水平拙劣,只有稳妥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最后,公众整体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中科技文化氛围较弱。 (摘编自《内外夹击国产科幻电影难获一席之地》,《经济日报》2017年09月07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和电影创作水平的提升为《流浪地球》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B. “中国天眼”“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体现了中国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 C. 材料三表明,国内科幻电影上映数量占比较稳定,票房占比相对来说波动较大。 D. 令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的原因有:门槛升高,创作素材贫乏,进口限制放宽。 5.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80后、90后一代人能成为科幻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在提高。 B. 由材料二可知,近年来科幻电影消费群体扩大,对我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C. 由材料三可知,科幻电影以较少的数量产生较高的票房,在中国市场有极强的票房号召力。 D. 一旦进口片配额限制被取消,进口大制作科幻片涌入,中国国产科幻电影会失去生存空间。 6. 结合材料思考,如果你是科幻片导演,哪些因素会让你对中国科幻片的未来充满信心?你又会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答案】4. D 5. D 6. 第一问:有中国强大文化体系作支撑;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高等教育群体不断扩大;科幻电影在中国票房号召力较强。第二问:提升自身学养,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制作水平;积极融资,吸引足够的资金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D项无中生有,原文说“在外因方面,首先……影片门槛升高……其次……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在内因方面,首先……其次……最后……”,都没有提到“创作素材贫乏”。故答案为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D项“中国国产科幻电影会失去生存空间”说法过于绝对。故答案为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文章重点讲的是什么,作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比如本题要求写出对中国科幻片的未来充满信心的原因,以及从哪些方面作出努力,并结合文本分析。本题材料一、二阐述的正是本题的问题,因此答题区间在材料一、二,还有一点在材料四;据材料一“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可总结出“有中国强大文化体系作支撑”;据“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可总结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据材料二“庞大的中高等教育群体,使得科幻电影的消费群体扩大”可总结出“中高等教育群体不断扩大”;据材料四“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可总结出“科幻电影在中国票房号召力较强”。第二问,“作为导演”该怎么做,答题区间在材料四的“内因”方面,据“统教育体制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国的编导们热衷对现实生活进行挖掘、表现,创新力不足”“国内制作水平拙劣”可总结出“提升自身学养,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制作水平”,据“只有稳妥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可总结出“积极融资,吸引足够的资金流”。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 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 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8. 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1)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2)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3)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9. (1)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2)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3)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4)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从叙述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语言风格生活化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D项,“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分析有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的看着”“冷冷的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故选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标题的含意,这类题目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是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文学形象及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道题,先要理解真实可信,真实性指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特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可信是可以相信;可以信赖的意思。题目要求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 【点睛】标题意蕴答题模式及步骤 : 模式: 标题自身意﹢文中意﹢主旨义(含情感) 步骤: 第一步:析标题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 第二步:析标题修辞,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第三步:析背景、情感,联系作者情感,文章主题,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山图,字季寂,义兴义乡人也。少贫微,佣书自业。有气干,为吴郡晋陵防郡队主。宋孝武伐太初,山图豫勋,赐爵关中侯。泰始初,为殿中将军。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镇军将军张永征薛安都于彭城,山图领二千人迎运至武原,为虏骑所追,合战,多所伤杀。虏围转急,山图结阵死战,然后突围出,虏披靡不能禁。众称其勇,呼为“武原将”。豫章贼张凤,聚众康乐山,断江劫抄。明帝遣山图讨之。山图至,先羸兵偃众,遣幢主庞嗣厚遗凤,要出会聚,听以兵自卫,凤信之。行至望蔡,山图设伏兵于水侧,击斩凤首,众百余人束首降。元徽三年,迁步兵校尉,加建武将军。盗发桓温冢,大获宝物。客窃取以遗山图,山图不受,簿以还官。太祖辅政,山图密启曰:“沈攸之久有异图,公宜深为之备。”太祖笑而纳之。攸之事起,世祖为西讨都督,启山图为军副。世祖留据盆城,众议以盆城城小难固,不如还都。山图曰:“今据中流,为四方势援,大众致力,川岳可为。城隍小事,不足难也。”世祖使参军刘皆、陈渊委山图以处分事。山图断取行旅船板,以造楼橹,立水栅,旬日皆办。世祖甚嘉之。攸之既败,世祖谓山图曰:“周公前言,可谓明于见事矣。”世祖践阼,迁竟陵王镇北司马,以盆城之旧,出入殿省,甚见亲信。山图于新林立墅舍,晨夜往还。上谓之曰:“卿罢万人都督,而轻行郊外。自今往墅,可以仗身自随,以备不虞。”及疾,上手敕参问,遣医给药。永明元年,卒,年六十四。诏赐朝服一具,衣一袭。 (节选自《南齐书·周山图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 B. 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 C. 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 D. 四方反叛/仆射王彧举山图将领/呼与语/甚悦/使领百舸为前驱/与军主佼长生等攻破贼湖白/赭圻二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中侯,一种始自曹魏建安年间的爵位称号,侯是封建时代等级最高的爵位。 B. 城隍,“城”的本义是城邑四周的墙垣;“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在文中指城池。 C. 楼橹,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没有顶盖的高台,建造于地面或车船之上。 D. 手敕,即手诏,是指皇帝亲笔写的命令,不同于一般的文书,常有非常意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山图才能超卓,临敌有勇有谋。他在武原勇猛突围,被称为“武原将”;在豫章,他用计使张凤放松警惕出山会面,最终将其击杀。 B. 周山图心有主见,善处不义之财。盗贼盗掘桓温墓获得大量宝物,通过门客赠送给山图,山图没有接受,而是登记入册后上交官府。 C. 周山图见识过人,准确判断事势。他看出沈攸之有反叛图谋,提醒太祖早做防备:作世祖军副,他力排众议,陈明留守盆城的意义。 D. 周山图诚心事主,受到世祖恩宠。他往还于官署和城郊别墅之间,世祖准许他带侍卫以保护自己;去世之后,皇上赐给朝服和敛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虏围转急,山图结阵死战,然后突围出,虏披靡不能禁。 (2)迁竟陵王镇北司马,以盆城之旧,出入殿省,甚见亲信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敌兵围困加紧,山图结成阵势拼死战斗,随后突破围困杀出,敌兵溃败不能阻挡。 (2)山图升任竟陵王镇北司马,因为盆城的老交情,进出宫廷与台省,很被世祖亲近信任。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举”是举荐的意思,宾语为“山图”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前”修饰“驱”,“前驱”是先头部队的意思,不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句意:各处发生叛乱,尚书右仆射王彧举荐山图领兵,皇上叫来山图和他交谈,很满意,派山图带领一百艘战船作为先头部队。山图和军主佼长生等人攻克贼寇占领的湖白、赭圻两城。故选D。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侯是封建时代等级最高的爵位”错误。应为封建时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通过门客赠送给山图”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盗发桓温冢,大获宝物。客窃取以遗山图,山图不受,簿以还官”分析可知,应是门客窃取财物赠送给山图。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急”,紧急;“结阵”,结成阵势;“死战”,拼死作战;“然后”,这样以后(古今异义词);“披靡”,溃败;“禁”,经受得起,承受得住。(2)补充句首主语“山图”;“竟陵王镇北司马”保留,不译;“迁”,升迁;“以”,介词,因为;“之”,助词,的;“旧”,旧交;“进出”前面补充主语“山图”;“省”,台省;“见”,表被动,被;“亲信”,亲近信任;“甚见亲信”(被动句)。 【点睛】参考译文: 周山图,字季寂,是义兴郡义乡县人。山图少年时贫穷微贱,靠受雇抄书自谋生计。有气魄和才干,担任吴郡晋陵的防郡队长。宋孝武帝讨伐太初,山图参与立功,赐予爵位关中侯。泰始初年,担任殿中将军。各处发生叛乱,尚书右仆射王彧举荐山图领兵,皇上叫来山图和他交谈,很满意,派山图带领一百艘战船作为先头部队。山图和军主佼长生等人攻克贼寇占领的湖白、赭圻两城。镇军将军张永在彭城讨伐薛安都,山图率领两千士卒到武原接应,被敌寇骑兵追赶,与敌兵交战,杀伤很多人。敌兵围困加紧,山图结成阵势拼死战斗,随后突破围困杀出,敌兵溃败不能阻挡。众人称赞山图勇猛,称他作武原将。豫章郡贼寇张凤,在康乐山聚集人众,拦江抢劫掳掠。明帝派遣山图讨伐他。山图到了豫章,先用羸弱士兵掩藏军队声势,派遣幢主庞嗣馈赠张凤优厚的礼物,邀请他出来聚会,听凭他带士兵保卫自己,张凤相信了庞嗣。行进到望蔡,山图在水边安排了伏兵,出击砍掉了张凤的首级,(张凤的)随从一百多人俯首投降。元徽三年,调任步兵校尉,加封建武将军。盗贼发掘了桓温墓冢,获得大量宝物。门客盗取宝物来赠送山图,山图没有接受,登记后上交官府。太祖辅佐治理政事,山图秘密启奏说:“沈攸之长久蓄有反叛的企图,您应该加强对他的防备。”太祖笑着听取了他的建议。沈攸之发动叛乱,世祖担任西讨都督,启用山图担任军副。世祖留守盆城,众人议论认为盆城城池太小难于固守,不如回都城。山图说:“现在据守中游,可以作各方后盾,众人尽力,凭仗河流、山岳都能有所作为。城池小的事,不值得为难啊。”世祖派参军刘皆、陈渊跟随山图来处理事务。山图截取行旅船的船板,用来在船上建造瞭望台,设置水中栅栏,十天时间都办好了。世祖十分赞许他。沈攸之兵败后,世祖对山图说:“您之前说的话,可以说识别事势眼光高明啊。”世祖即位,山图升任竟陵王镇北司马,因为盆城的老交情,进出宫廷与台省,很受亲近信任。山图在新林建立别墅,清晨黑夜来回。皇上对他说:“爱卿放下统领万人的都督身份,轻装简行到郊外。从现在开始再到别墅去,可以带卫士跟随自己,来防备意外的事。”等到患病,皇上亲笔写诏书询问,派遣医生送药。永明元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皇上下诏赐给他朝服一套,敛衣一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夜坐 王绩 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 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欹池。 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 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是一个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的描写,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 B. 颔联两句重在写景,对池中的荷花和池边的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勃。 C. 第五句中的“噪”字写出了知了叫声之大,作者烦它扰人清静,让人去粘它,赶它远离。 D. 诗歌标题点明写作时间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不是晚秋的,这是让作者感到“奇”的地方。 15. 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4. C 15. ①对晚秋园亭物候的喜爱之情;②对园亭幽居的自得其乐、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③不求为世人所知的隐逸、旷达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作者烦它扰人清净,让人去粘它,赶它远离”理解有误。颈联两句写的是作者乐意做粘知了、钓鱼这样的事。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联中一个“奇”字,总写园亭中“物候”的特点,“乐无为”点出作者的生活状态是清静无为,一个“乐”字点出作者对当下生活的满意。颔联具体描绘园亭中的景物。颈联写作者悠闲的生活,作者乐于做粘知了、钓鱼这样的闲事,表现了他的自得其乐。二三两联的景物描写分析对晚秋园亭物候的喜爱之情。尾联,“怀抱足”分析出对园亭幽居生活的自得其乐,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何藉世人知”直抒胸臆,作者心里感到满足,并不想为世人所知,表现出一种超然、旷达的情怀。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解答了梁惠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鲲鹏展翅奋飞时的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诗人提醒人们因为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邻国之民不加少 (2). 寡人之民不加多 (3). 怒而飞 (4). 其翼若垂天之云 (5). 所守或匪亲 (6). 化为狼与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邻”“寡”“怒”“翼”“匪”“豺”,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______,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______。以王熙凤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 )。她果然______,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贴得体。她置身贾府复杂的矛盾中,更是费尽心机,应付自如。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如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等;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以其谈笑风生赢得了老少尊卑的喜悦。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65回)但就是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自有其艰难窘迫之处,不仅她曾受赵姨娘的暗算,经常更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______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40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叹为观止 惟妙惟肖 不负众望 左支右绌 B. 登堂入室 栩栩如生 不孚众望 左支右绌 C. 叹为观止 栩栩如生 不负众望 捉襟见肘 D. 登堂入室 惟妙惟肖 不孚众望 捉襟见肘 18.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她不仅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 B. 不仅她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 C. 不仅她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 D. 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于是,只得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因为宁国府无人操办。 B. 宁国府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 C. 不得不到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宁国府竟无人能操办。 D. 既然宁国府无人操办,就到荣国府去请来王熙凤。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叹为观止” 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第一处是说《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填“叹为观止”。“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 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栩栩如生”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像在动。第二处是说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所以填“栩栩如生”。“不负众望” 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 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下文说王熙凤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妥贴得体”, 没有辜负大家对她的期望,所以第三处填“不负众望”。“ 左支右绌” 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捉襟见肘”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捉襟见肘偏重于窘迫,并常用于形容经济困难、穿得破烂或物资奇缺;左支右绌偏重力量不足。语境说贾府“衰落的局面”,应该与处境窘迫或经济困难有关,所以填“捉襟见肘”。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句中有两处错误,①关联词的位置不当,分句前后的主语都是“她”,所以关联词放在主语后;②搭配不当,应为“遭……暗算,受……气。”题中A项,“受……暗算”“遭到……的气搭配不当”;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她”放到句首;C项,兼有AB项的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B项,注意陈述对象的衔接,先承上文说“宁国府”事务繁杂的现状,后接下文说“王熙凤”的精明能干。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佳的动机水平①_______:任务简单时,要“举轻若重”,②______;而任务较难时,就要“举重若轻”,较低的动机水平反而更有利于完成任务。就同一任务而言,③_____。动机水平超过或低于这一强度,都会对行为产生抑制作用。例如,考试时过分重视会紧张怯场,毫不在意则使思维变迟缓。 【答案】 (1). ①因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或:因任务难易程度而异/因任务性质而异) (2). ②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完成任务 (3). ③最佳动机水平是中等强度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第①空,根据后面的冒号可知是对后面两个分句的总起,综合这两个分句意思是,根据任务的性质(难易程度)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适宜的动机水平,所以这个空应填“因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第②空,根据后面的分号可知,前后两个分号是并列关系,后一句就“举重若轻”进行解释,前一句应当是就“举轻若重”进行解释,所以这个空应填“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完成任务”。第③空,前面有一句“就同一任务而言”,与前面讨论不同任务的最佳动机水平相呼应,可知这个空仍然是讨论“最佳的动机水平”的问题,再看后面的句子,说“动机水平超过或低于这一强度”都不好,表示这个空应当提出“强度”。结合后面的例子推断,这个空应填“最佳动机水平是中等强度”。 21.阅读下面的材料,给“人因工程”下定义,不得超过65个字。 第二届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主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善广说,飞船、坦克、高铁都是复杂的人机系統,因为人的参与使系统变得更为复杂,系统运行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系统安全性问题会更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标,需要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支持,这就是“人因工程”,它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答案】人因工程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目标的新兴交叉学科。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下定义的题目,主要有短句变长句、根据语段解说型下定义。总之下定义的题目要首先明确格式是“种差“+“临近属概念”。答题时首先根据材料要找到这两个要素,然后把临近的属概念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即可,此题临近的属概念是“新兴交叉学科”,种差是“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目标”。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黄大发,一位普通的老人,一双手,三十六年,带领乡亲们用铁锤铁钎在绝壁凿出9400米的“生命之渠”,结束了草王坝缺水的历史。 林俊德,五十年隐姓埋名,与黄沙为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新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为祖国的核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道至简,大行至朴,为国为民之魂永流传。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黄大发,一位普通老人,三十六年,带领乡亲们在绝壁凿出生命之渠;林俊德,五十年隐姓埋名,与黄沙为伴,为祖国核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他们专注一事,为国为民,淡泊名利,奉献一生,走出了让人感佩的人生之路。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我的人生路上,我要以他们为榜样,选定建设祖国的事业奉献一生,时刻牢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坚持既定人生方向,持之以恒,是成就建设祖国事业的根本。职业无高低贵贱,只要是对祖国人民有益,就值得我去为之奉献一生。王继才32年与海洋为伴,与孤独相守,为祖国海防事业奉献一生;其美多吉,29年如一日,驾着邮车小心行驶在崎岖的高原雪路上,几番历险,尝尽孤独,为藏区人民心中的那份期盼奉献一生。他们虽然没有创下轰轰烈烈的伟业,但持之以恒、甘于奉献的精神却与材料同出一辙。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一生的人数不胜数,我们的社会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甘于奉献的人,才安定祥和、欣欣向荣。 我的人生之路就是要以他们为榜样,人生方向既定,便要持之以恒,我的人生价值要在坚持做好每一件利国利民的小事中实现。我的人生路上不允许三心二意。 不忘初心,坚强面对艰难困苦,强大精神,是成就建设祖国事业的要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老人黄大发与院士林俊德艰苦卓绝的背影中,我似乎也看到了他的身影。他,张玉滚,一位80后大学生,凭着一腔热血,立志乡村教育事业,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工作报酬只是每月30块钱补助,外加年底100斤粮食,这没有让他改变志向;课本文具需要他绕过山梁,一肩肩、一担担挑进学校,这也没有挫败他的斗志。17年间,张玉滚不畏艰难困苦坚守乡村教育事业;17年间,他用一根扁担挑起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挑起了孩子们五彩斑斓的明天。 人生路上无坦途,我的人生路上不允许胆怯退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要学习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忘初心,坚守信念不受诱惑,守住本心,是成就建设祖国事业的保障。人生路上总会充满种种诱惑,贪图享乐安逸也是人之天性,非有强大的精神不能抵制诱惑成就初心。古有苏子卿威武不屈、持节牧羊,文天祥拒绝诱惑、坚守本心;今有黄大发凿渠利民、大行至朴,林俊德献身科研、隐姓埋名。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面对诱惑不忘初心,守住了国家民族大义。每每想起他们都让我热血沸腾,他们是我人生的榜样,虽然今天去做一件利国利民的事可能不会遭逢古仁人一样的生死抉择,但是今天灯红酒绿的诱惑更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要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做出一番成绩,就必须强大内心,抵制种种诱惑。我的人生路上拒绝灯红酒绿。 我的人生可以没有华冠宝车,没有高屋万贯,没有鲜花掌声,我只愿拥有用坚持、坚强、坚守铺就的一条为建设祖国奉献一生的人生之路,此生便是无憾。在我的人生路上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新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就属于叙事类作文,材料给出两则事件,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这两则事件之间的关系,分析两则事件之间的关联点,即共同的指向,抓住这关联点进行立意应是最佳的立意角度。 具体过程:这是一道多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对材料的比较分析中提炼观点角度的能力以及当代青年人应该如何将自己的人生之路与国家的前途发展和人民的福祉需求联系起来的价值观。两则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两位时代楷模的主要事迹,从材料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命题人对两位先进人物的态度,诸如“一位普通的老人,一双手,三十六年,……凿出9400米‘生命之渠’”“五十年隐姓埋名,与黄沙为伴,……为祖国的核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朴实的文字中包含敬佩之情,并且材料之后有提示语“大道至简,大行至朴,为国为民之魂永流传”。考生可以从人物事迹中的比较中发掘联结点,确立文章的立意,并以感想为依托,联系社会现实,思考如何在利益至上、个人价值为先的尘世喧嚣中走好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体现梁任公“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价值理念,造福国家、社会和人民。写作时要立足材料的内容,不可因为是先进人物,就无限制放大材料的范围,超越材料内容的立意会被视作偏题或跑题。 【立意】1、用奋斗书写人生,用奉献回报祖国。 2、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3、坚守理想,成就中国梦 4、以家国情怀,谱人生华章。 5、莫做华夏袖手人,我以青春荐轩辕。 6、以身许国,但求无悔。 7、衷于一事,甘于奉献。 8、担青年之责,做国家栋梁。 【素材】1、路上总会充满种种诱惑,图享乐安逸也是人之天性,有强大的精神不能抵制诱惑成就初心。 2、祖先大禹。当时的中国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为治水患,他欣然受命,告别新婚妻子,跋山涉水走遍国中,左手拿准绳,右手执规矩,一路测量,一路疏导,三过家门而不入,辛劳整整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水患。 3、苏子卿威武不屈、持节牧羊,文天祥拒绝诱惑、坚守本心;今有黄大发凿渠利民、大行至朴,林俊德献身科研、隐姓埋名。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面对诱惑不忘初心,守住了国家民族大义。 4、32年与海洋为伴,与孤独相守,为祖国海防事业奉献一生;其美多吉,29年如一日,驾着邮车小心行驶在崎岖的高原雪路上,番历险,尝尽孤独,为藏区人民心中的那份期盼奉献一生。 5、是一种真诚,更是一种感动。用泪水与欢笑串起我们内心的彩虹。当奉献成为一种责任,成为一种义务。正如太阳用光芒挥洒于大地,一切生命因之茁壮成长。正如雨水用身躯滋润大地,一切生命之花为之绽放。在奉献的背后,除了感动之外,更多的是欢乐。 6、“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无论当年全民狂热的政治运动,还是改革开放后勃兴的经济大潮,都没有让他从农田里抬一下头,据统计,他一生的80‰的时间都在农田里,而这一切,只是源于他一个朴素的念头:让人不再受饿。如果你看过他本人,就会发现他居然是一个干巴瘦的老农,晒得比非洲黑人还要黑,而他却是一个身价千亿级的科学家,截至2017年,他让杂交水稻增产了6000亿公斤。 7、献成为一种责任,便是美德之树开出的一朵迷人的花,可以扭转乾坤,可以呼唤黎明,可以让每一颗真诚的心得到交融,成为一条最美最长的彩虹,漫延于整个天空……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提炼出观点,他们专注一事,淡泊名利,奉献一生然后,结合当代青年分析,需要时刻牢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如不忘初心,坚持既定人生方向持之以恒,是成就建设祖国事业的根本。不忘初心,坚强面对艰难困苦,强大精神,是成就建设祖国事业的要素不忘初心,坚守信念不受诱感,守住本心,是成就建设祖国事业的保障。最后,提出自己的期望或打算等。如人生路上无坦途,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学习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