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0: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掌握“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和“以”“之”等文言虚词及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自主认知】 一、知识链接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0.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二、整体感知 1.梁惠王心中的“民”和孟子心中的“民”有何不同? 2.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 3.孟子可以跟梁惠王直接讲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为什么还要“以战喻”? 三、知识整理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通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 (4)直不百步耳 通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1)树之以桑( ) (2)五十者可以衣帛( ) (3)然而不王者( ) (4)王无罪岁( ) (5)谨庠序之教( ) (6)填然鼓之( ) 3.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 (1)是亦走也( ) (2)非我也,岁也( ) (3)非我也,兵也( )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6)申之以孝悌之义( ) (7)树之以桑( ) (8)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10)未之有也( ) (11)何也( ) (12)弃甲曳兵而走( ) 4.解释多义词。 (1)数 ①愿得补黑衣之数( )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⑤数罟不入洿池( )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 (3)发 ①百发百中( )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 ②穷兵黩武( )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④草木皆兵( )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5.相关成语或名句积累。 (1)成语释义 ①五十步笑百步: ②弃甲曳兵: ③涂有饿莩: (2)名句积累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申之以孝悌之义, 。 四、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1.通过文本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 2.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弃甲曳兵而走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寡人之于国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令初下,群臣讲谏,门庭若市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失其时 时:时节。 B.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C.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那么。 D.勿夺其时 夺:夺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君主自称。 B.河东凶亦然 河东:河流东岸。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顺长辈,尊爱兄长。 D.谨庠序之教 庠序:指学校。 5.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五亩之宅 B.王道之始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鸡豚狗彘之畜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刑人如恐不胜 B.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①非我也,兵也 ②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8.下列各句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谨庠序之教 D.非我也,兵也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在住宅场地上栽种桑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⑤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①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②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③雉兔者:这里指猎人。④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⑤阱:名词用作动词,设置陷阱。 10.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 方:方圆。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C.问国之大禁 禁:禁止。 D.不亦宜乎 宜:合适,适宜。 1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雉兔者往焉 然力足以至焉 B.若是其大乎 吾其还也 C.民犹以为小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 D.于传有之 邻国之民不加少 1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13.翻译句子。 (1)若是其大乎? (2)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四)语言运用 14.将下列各句排成通顺连贯的一段话(只排序号)。 ①他的抱负并没有实现,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 ②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③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 ④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⑤但当时诸侯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武力攻伐。 ⑥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⑦因此他推行的“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迂阔而不切实际。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整体感知 1.梁惠王心中“民”的范围是有限的,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只是适合作战的“民”,是青壮年,他保的也只是适合行军作战的壮“民”。孟子心中的“民”要比梁惠王心中的“民”范围要广,概念要清。孟子明确提出“五十者”“七十者”以及“黎民”等概念。在孟子心中,“民”初步分为“老人”和“青少年”,涵盖了所有的老百姓,是“黎民”“全民”。 2.孟子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孟子的“王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王道之始”的标志是“养生丧死无憾”。这意味着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都有了归属。“王道之成”的标志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意味着通过社会教育,百姓特别是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增大。 3.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言论,了解到梁惠王的困惑与顾虑,立刻明白梁惠王的政治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梁惠王尽心于民无外乎就是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在这一点上,他与其他各国的君王都是一样的。孟子同时又意识到在当时诸侯战乱频仍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逃不出争霸角逐的格局。战争是当时君王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或者说就是一个热门话题。孟子自然也不能离开战争这个话题而言其他。拿战争打比方说事再妥当不过了,他能激发梁惠王听的兴趣,这是其一。其二,“战喻”可以直捣问题的实质。 知识整理 1.(1)“无”通“毋” (2)“颁”通“斑” (3)“涂”通“途”,“莩”通“殍” (4)“直”通“只” 2.(1)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2)名词用作动词,穿 (3)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4)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 (5)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6)名词用作动词,敲鼓 3.(1)~(5)判断句。(6)~(9)状语后置句。(10)宾语前置句。(11)~(12)省略句。 4.(1)①数目、数量 ②几、若干 ③命运 ④shuò,屡次 ⑤cù,密、细密 ⑥shǔ,计算 (2)①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仅、只 ③价值 ④径直、直接 (3)①发射 ②征发、派遣 ③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④花开 ⑤出发 ⑥发出 ⑦发出、抒发 (4)①兵器 ②兵力 ③军队 ④士兵 (5)①承受 ②尽 ③胜利 ④超过 ⑤优美的 5.(1)①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②丢弃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十分狼狈的样子。③路上有饿死的人。涂,同“途”,道路。饿莩,饿死的人。形容民不聊生或大灾大难后的景象。 (2)①数罟不入洿池 材木不可胜用也 ②鸡豚狗彘之畜 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合作探究】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的人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2.(1)人不能肆意破坏自然平衡,而是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课堂练习】 1.C【解析】A项,①代词,这样;②助词,形容词词尾。B项,①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②连词,表示修饰关系。C项,①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D项,①介词,到;②介词,对于。 2.D【解析】A项,“无罪”是“不归咎”之意;B项,“养生”是“供养活着的人”之意;C项,“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都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 3.D【解析】夺:耽误,错过,失去。 4.B【解析】B项中的“河东”应是“黄河以东的地方”的意思。 5.D【解析】A、B、C三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宾语前置。 6.C【解析】C项的“之”是代词,代这种情况。其他三项中的“之”为助词。 7.C【解析】C项,①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出发。A项,都译为“尽”;B项,都译为“这”;D项,都译为“兵器”。 8.B【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省略句,省略主语;D项为判断句。 9.B【解析】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0.C【解析】“禁”为名词,“禁令”。 11.A【解析】A项均为代词,那里。B项前者为代词,代“文王之囿”;后者表商量语气,“还是”。C项前者为动词,“认为”;后者是“以(之)为”的意思,“把……作为”。D项前者为代词,“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后者为结构助词,“的”。 12.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原因是前者能“与民同之”,后者不能。 13.(1)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 (2)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孟子说:“百姓仍然认为它太小。”宣王说:“我的园林方圆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人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国都郊区有方圆四十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方圆四十里就是在国中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14.⑥②④③⑤⑦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