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01)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这30年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的评论。最初是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 ‎  有西方的评论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如果这是指在21世纪,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21世纪中国会具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的事情。‎ ‎  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我们认为,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也即,“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  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如“博爱”、“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但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这些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后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他不单没有给西方创造新模式留下余地,‎ ‎ 更没有给其他国家已经存在的和以后可能产生的新社会模式留下任何余地。他不顾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而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形式为唯一,违背了多元化世界的现实。‎ ‎  “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续发展和完整, 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克服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然较多,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  中国对于超级大国的位置既不羡慕也不憧憬,她许多年以来专注于国内建设和解决自己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也对中国对国际的贡献有所期望。中国也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节选自2010年1月7日《参考消息》) ‎ ‎1.下列有关“中国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模式”是国际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定义和评论。‎ B.“中国模式”被认为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一种发展途径。‎ C.“中国模式”是继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之后,中国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创造的第三种模式。‎ D.“中国模式”给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这是全球化浪潮下自然而然的结果。‎ ‎2.下列关于中国对所谓“中国模式”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 B.“中国模式”虽然还不具备高度发达国家所创造的发展模式那样的普适性,但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处于现在进行时,它会继续发展和完整, 不会一成不变。‎ D.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 中国有理由坚持自己的选择,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3.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社会的某些人借中国的快速发展宣扬“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些推断都是错误的。‎ B.“中国模式”不具备“博爱”、“自由”、“和平”、“民主”等因素,这是“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的根本原因。‎ C.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评论,无论其角度如何,甚至是中国不赞同的观点,对中国都有参考的意义。‎ D.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中国逐年扩大了参与度,这表明中国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我怕你会拒绝我 毛宽桥 ‎ ‎1968年5月的一天,密西西比州际公路的一个小站上,一辆开往亚拉巴马的长途汽车搭载了最后一名乘客后缓缓启动。最后上车的乘客是个黑人,这在车厢内引起一阵不小的骚乱。‎ ‎“嗨,黑鬼!”车厢后排的几个白人青年站起来,冲着黑人乘客做着侮辱的手势。仿佛习惯了他们嚣张的挑衅,黑人乘客并没有什么反应。他把手上的旧皮包放在地板上,拉住顶棚垂下的扶手,四处打量着车厢,似乎想找个空座。看到后排还有几个位子,他拎起皮包,刚朝后面走了几步就停下了:几个原本坐在一起的青年见他过来就迅速分散开来,或躺或坐,把几个空座全给占了。看到几个小伙子捉弄这个黑大个儿,车厢里的其他乘客都哈哈大笑起来。‎ 黑人乘客无可奈何地把皮包放回地板上,倚着门口过道里的栏杆闭上眼睛,好似真的打算就这样站下去。“先生。”耳边响起一个稚嫩的童音,不过他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车上全是些白人,没有谁会和自己这样的黑鬼说话。‎ 当那句执拗的“先生”第二次响起的时候,他终于睁开了眼睛。是旁边位子上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蓝色的眼睛盯着他,果真是在招呼他。“嗯?”黑人乘客低头看着那个小家伙,没必要和这小鬼纠缠太多,谁知道他在打什么主意,要是以为自己好欺负也来奚落自己,就让他好看。这样想着,他又低头看了看脚下的皮包。‎ ‎“你要不介意的话,可以坐这里。”‎ 小男孩起身坐到邻座母亲的怀里,腾出了位子。车厢里一片哗然。那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种族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猖獗的3K党党徒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将每一个可以看到的黑人都当作他们的袭击目标,就连那些同情黑人的进步人士也遭到报复和毒打。因为担心会成为3K党的目标,现在几乎没人敢在公共场合随便和黑人交谈,更别说让位了。‎ 黑人乘客盯着小男孩的眼睛,湛蓝色的瞳孔没有一丝的敌意。离伯明翰还有二百多英里,至少还得站五六个小时,也许真的应该接受他的好意,迟疑了片刻,黑人乘客还是坐了下来。‎ 看到小男孩躲在母亲的怀里偷偷地打量自己,黑人乘客勉强笑了一下,伸手摸了下小家伙的头,“你不怕我吗?”‎ ‎“我怕你会拒绝我。”小男孩眨了眨眼睛说道。‎ 黑人乘客稍稍愣了一下,刚想说些什么,但看到小男孩的母亲紧张地把儿子搂在怀里,似乎生怕儿子再乱说话。于是,他识趣地闭上了嘴,失神地望着搁在腿上的皮包。过了几分钟,他把那个鼓囊囊的皮包放到地上,靠在座位上睡着了。   ‎ 汽车刚刚到站,黑人乘客就迫不及待地起身拉开车门,很难想象一个刚睡醒的人精神会那么好。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黑大个刚下车,就被旁边冲过来的几个大汉不由分说地按在了地上。其中一个中年男子掰开黑大个的手,夺过那个皮包,拉开锁链看了看交给了一旁的同伴。‎ 在乘客们惊恐的眼光中,中年男子走进车厢大声宣布:“公民们,不要紧张,我们是伯明翰警局的警察,不是什么歹徒。”看到他手中的警官证之后,车厢里的乘客们这才松了口气。‎ 原来,最近几天联邦调查局接到匿名者的举报电话,声称黑人中的激进派别已经着手准备在南部地区制造一系列的恐怖袭击,作为对一个月前种族主义者暗杀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报复。‎ ‎“你们都无法想象自己有多危险,”中年警官指着同伴手中的那个皮包说道,“超过30磅的烈性炸药!上帝保佑,凶徒居然没有按照约定引爆炸药。如果不是他怕死,那就是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才让这个心存死志的家伙改变了主意。”   ‎ 所有乘客都望着门口座位上的那对母子。年轻的母亲噙着泪水吻着儿子的额头低声说:“亲爱的,你救了所有人。”‎ ‎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9年第10期)‎ ‎4.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黑人上车后,在车厢内引起一阵不小的骚乱,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黑人将会给自己的旅途带来危险。‎ B.作者以“拒绝”为线索构思小说,情节精巧,跌宕起伏。“拒绝”就这样恶性循环地酿造着悲剧。‎ C.小男孩给黑人让座的时候,“车厢里一片哗然”,这反映了在种族冲突激烈到不可调和的特殊时期,人们对给予黑人友善对待的疑惑、恐慌和敌视。‎ D.小说多处细腻地刻画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看到小男孩打量自己,黑人乘客“勉强笑了一下”,表明他为了掩藏自己的报复行为而故意做出友好的样子。 ‎ E.小说情节设置巧妙,多处伏笔。小说多次写到黑人携带的皮包,就是要暗示这个皮包里面的秘密,预示着一场恐怖袭击事件即将发生。 ‎ ‎5.小说写了哪些“拒绝”?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6分)‎ ‎ ‎ ‎6.小男孩“我怕你会拒绝我”这句话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原 毁 韩愈 ‎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责己也重以周 责:责备 B.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病:弱点 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闻:声望 D.是故事修而谤兴 修:治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早夜以思 其责己也重以周 B.吾未见其尊己也 去其不如舜者 C.而我乃不能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必其人之与也 不与同其利者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依据,从待己和待人两方面立论,以古今作比较,分析揭示了毁谤产生的根源在于懒惰和嫉妒。‎ B.文章高度赞扬了“古之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抨击了惯于“怠”与“忌”、好说别人坏话的“今之君子”,呼吁社会改变“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嫉贤妒能的坏风气。‎ C.作者认为,君子要求自己应严格而全面,要求别人应宽容而简约。国家当中居于上位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他的国家就一定会治理得好了。‎ D.文章采用比较对照的论述方法和并列双行的结构方式,排比成篇,层层紧逼,处处呼应。‎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5分)‎ ‎ ‎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1~12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 ‎ ‎ ‎1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6分)‎ ‎ ‎ ‎ ‎ ‎(三)名句名篇默写(7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荀子《劝学》中的语句作答)‎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7分) ‎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 ‎ ‎②成语考查,并没什么高深莫测,它就在身边,就在课本中,要做有心人,到时就可得 心应手,游刃有余。‎ ‎③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 ‎ ‎④誓言往往诞生在风雨如晦的阴霾里,诞生在沧海横流的风暴中。‎ ‎ ⑤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即使是文艺界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腐败案件发生。 ‎ ‎ ⑥唐玄宗本想着要和杨贵妃比翼连枝,最终却落得个“六军驻马美人死”的悲惨结局。 ‎ A.③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④⑤ ‎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300多人只能睡在阴湿的地上,没有铺的就找来谷草,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 外,绝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和衣而睡。 ‎ B.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 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 C.屈原在《湘夫人》中表现了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 D.《中国之声》微博推出的“正能量益起来”这项活动,让我们一同探寻发现在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点滴美好,一起寻找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 ‎ ‎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因其固然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B.臣之所好者道也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 C.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下列各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良庖岁更刀,割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B.多于南亩之农夫 去以六月息者也 C.秦人不暇自哀 引壶觞以自酌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8.下列诗句在艺术手法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9.下面括号里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赵院长总保持着学者的风度,(①脊背挺直,面容和蔼②挺直的脊背,和蔼的面容),金丝眼镜后面一双含笑的眼睛,头发梳理得很整齐。‎ ‎(2)细碎的阳光透过窗玻璃洒进来,给人一种迷离的感觉。(③神思袅袅④袅袅神思)遂飘到了瓦尔登湖。‎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 ‎20.依次为下列两副对联选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时,美国作家斯诺撰写了一副挽联,托人送到鲁迅先生追悼会上。挽联是: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____何人领呐喊?先生____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  1990年德高望重的徐向前元帅逝世,越共领导人黄文欢即书一联以悼之,挽联是:____军心暖,威震沙场敌胆寒。‎ A.寰宇 已经 同甘共苦 B.中国 不幸 同甘共苦 C.中国 已经 身先士卒 D.寰宇 不幸 身先士卒 ‎21.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音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连环画从它萌芽的时候起,① ,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书籍都绘有线描插图,有的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即“回回图”。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② 。当20世纪20年代连环画正式诞生的时候,人民大众已经熟悉了这种绘画形式并自然而然地接受它。可以说,连环画是插着文字的翅膀飞向人民大众的,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③ ‎ ‎,所以它很快普及开来,并逐步走向成熟。‎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 ‎ ‎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答案 ‎1.C ‎2.B ‎3.B ‎4.BC A项,“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黑人将会给自己的旅途带来危险”错误,只是因为黑人是他们一直拒绝、鄙视、嘲 讽的对象。D项,“掩藏自己的报复行为而故意做出友好的样子”错误,小男孩的善意让黑人有些出乎意料,这 微笑里有自己一直不被接受的尴尬和强烈的自卑。E项,“预示着一场恐怖袭击事件即将发生”错误。‎ ‎5.①人们的拒绝:黑人上车后人们的嘲讽捉弄,几个白人青年的侮辱性行为。‎ ‎②黑人的拒绝:黑人用沉默拒绝身边的人,面对小男孩的善意也首先采取拒绝的态度。‎ ‎③母亲的拒绝:黑人出于感动回报小男孩以善意,却被警觉的母亲拒绝。‎ ‎④社会的拒绝:放弃报复行动的黑人一下车即遭逮捕,残酷的现实再一次将其拒绝。‎ ‎(答出三点即可)‎ ‎6.①推动情节的发展:这句话使黑人改变了主意,挽救了一场灾难。‎ ‎②揭示小说主题:体现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种族之间的隔阂、仇视使得人们彼此之间拒绝一切善意的沟通。‎ ‎③展现人们的普遍心理:人们不敢表达善意,但内心却有着对善意沟通的渴望。‎ ‎④全文线索: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作品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拒绝”展开情节。‎ ‎(答出三点即可)‎ ‎7.A.责:要求 ‎ ‎8.C.均为副词,竟。A.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B.其:代词,他;代词,那。D.与:名词,同盟者;介词,和。‎ ‎9.C 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差不多就能治理好了”。‎ ‎10.(1)担心着只害怕别人不能得到做善事(应得)的好处。‎ ‎(2)这就是所说的不用一般人(的标准)对待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期望于别人 ‎11.①白诗描写的是一位腼腆、羞涩(或情窦初开)的采莲姑娘:采莲女遇到心上人想要说话却只是低头笑,紧张的连 簪子都落入水中。②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 ‎)、勇敢的采莲姑娘:采莲女们并船前行,不 畏风阻。‎ ‎12.相同:都运用了烘托手法,两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不同:①白诗采用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后两句抓住了采莲女低头笑和簪子落水的细节。(2分)②张诗采用了白描手法,后两句寥寥数语勾勒出了采莲女互助前行的画面(2分,如答“动作描写”给1分)‎ ‎13.(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2)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3)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 ‎14.C ‎15.D ‎16.A ‎17.B ‎18.D ‎19.A ‎20.C ‎21.①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又使线描插图为人民大众所熟悉 ③由于连环画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 ‎22.审题指导:‎ 蜗牛最后死了,但死并不可悲,所有人最后都要死的;问题是蜗牛最后死在了“草丛中”,它生前没有任何行动,这才是可悲之处。蜗牛没有行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大目标自知做不了,便不做;二是小目标根本不屑做,最终什么也不做。究其根源,蜗牛的悲哀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定位自己。此则含蓄类材料告诉世人一个普遍道理,一切成功者都有这样的共性:有适宜自己的理想,有实现理想的坚定行动。反之,生活中的一切失败者,失意者,也常有这样的共性:不能正确自识自我,目标不切实际,懒于行动。‎ 可以这样表述立意:‎ ‎(1) 目标要合适 ‎(2) 不能好高骛远 ‎(3) 清醒认识自我,努力实现自我 ‎(4) 做好小事,就是大事 ‎(5) 做永远比想重要 附【参考译文】‎ 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要求别人宽而少。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怠慢;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象周公的地方。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宽而少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对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自己没有做好事,(却)说:“我有这点技能,这也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才能这样,(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举出他的一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嫉妒。懒惰的人不能求进步,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我曾经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气地说出反对的说,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反对的颜色。又曾经对众人说:“‎ 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高兴的颜色。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声望提高了,诬蔑也随着来了。唉!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希望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难了。‎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那他的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