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湖北省孝感高中等鄂东南示范高中教改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017-1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湖北省孝感高中等鄂东南示范高中教改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017-11)

‎2017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这一时期起于公元前800年左右,止于公元200年左右,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10C^-20C。这种气候的特征,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找到佐证。‎ 从植物分布变迁方面看,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气温上升,南方亚热带与暖温带植物纷纷北上。以竹为例,目前大面积的竹林基本上不超出长江流域,而在当时,黄河流域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大面积竹丛。比如,春秋时的淇水一带,竹木巨大成萌,连延不绝。《诗经·卫风·淇奥》咏道:“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到汉代时期,这一带仍然竹木繁茂。西汉元封二年,黄河决口,式帝发卒数万人塞抓子(古地名)决河,即以“下淇园之竹为健”(《河渠书》)。西北地区也是广有竹林,《山海经·西次二经》即记六盘山一带:“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涤水出焉.”当时的关中地区,同样是竹林众多,在《诗经·小稚·斯千》中就曾言:“如竹芭类,如松茂矣。”司马迁所言“渭川千亩竹”(《货殖列传》)、班固所言“有郭杜竹林,南山植拓,号称陆海”(《地理志》),更是脍炙人口。‎ 除了竹林之外,其他一些暖温带、亚热带植物的北移也十分引人注目。如《诗经》中屡屡在北方出现关于“梅”的诗篇。《召南》之“镖有梅”,地域当在当时的雍梁之地;《秦风》之“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其地域应在秦岭山脉。另外,《陈风))有“墓门有梅,有鸽萃止”,《曹风》有“鸡鸡在桑,其子在梅”,两国地域均在充、豫之地,即今河南山东一带.而梅树的下限温度为-14°C ,因此当时平原中部冬季最低温度比现在要高。‎ 从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看,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南线出现北移现象.据有关专家研究,当今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的南界大体上东起连云港附近,经商丘北跨黄河,沿黄河湘侧高地西伸,这条线以北的河流每年都有稳定的封冻现象。但在春秋两汉时期,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北移大棍至今山东曲率一带甚至再向北一些。据《左传》《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下》记载,在关中地区及曲享、洛阳地区,于舍桓公十四年(前698)、成公元年(前590)、襄公二十八年(前545)、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07)、昭帝始元二年(前,25)都有“无冰”记载,而河流封冻要比河边出现冰情所要求的冬季温度还要低。‎ 另外,这一时期,渤海湾地区还出现大范围的海侵现象,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与当时气候之温暖不无关系。《汉书·沟泣志》记载:“王莽时,征能治河者以百数……大司空株王横言: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谭其壤等专家认为,王横所言,乃是发生在西汉中期的一次大海侵。其“九河之地”相当于今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宁河、宝低、武清、静海、黄烨六县市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即这次海侵的范围大体在海河平原上海拔四米的等高线附近,方圆数百里。直到东汉中叶以后,海侵地区的海水才渐渐后退;东汉末年,海陆形势基本恢复到海侵以前的局面。但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仍然人烟稀少。因而这一地区出现了西汉中叶以来至魏晋南业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年代上的中断现象;而且在这一区城的七里海北岸大海北村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大量的孔虫壳体,其组合可能代表一个稳定的沼泽湖环境。这些都表明,温暖、多雨是当时气候的一个重要特色,王横所言“天尝连雨,东北风”,当不是孤立现象。‎ ‎(摘编自马新《历史气候与两汉农业的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出现的北移现象,也是第三个温暖期气候变暖的佐证。‎ B. 大范围的海侵现象的出现,是渤海湾地区西汉中期气候的一个重要特色。‎ C. 竹丛大面积分布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也广有竹林,原因在于第三个温暖期气温上升。‎ D. 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 ‎2. 下列不能佐证“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的一项是 A. 大海北村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大量的孔虫壳体。‎ B. 在春秋两汉时期,封冻线北移大概至今山东曲阜一带甚至再向北一些。‎ C. 《诗经·卫风·淇奥》咏道:“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到汉代时期,这一带仍然竹木繁茂。‎ D. 黄河决口,武帝发卒数万人塞瓢子决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汉中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年代上的中断现象充分证明了渤海湾地区人烟稀少。‎ B. 渤海湾地区的七里海北岸大海北村在西汉中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能出现过一个稳定的沼泽湖环境。‎ C. 《诗经》中屡屡在北方出现关于“梅”的诗篇,进一步佐证了当时平原中部冬季最低气温比现在高。‎ D. 西汉中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海侵现象和孔虫壳体的发现,渤海湾地区的气候呈现出温暖多雨的特征。‎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先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结合文本内容“其组合可能代表一个稳定的沼泽环境。这些都表明,温暖、多雨是当时气候的一个重要特色”可知,B选项将“温暖、多雨”置换为“大范围的海侵现象的出现”是错误的,气候是指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况,海侵现象不能看作是天气的物理特征,只能说海侵现象的出现与当时温暖、多雨的气候有关系,正如原文所言:“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与当时气候之温暖不无关系。”同时,B选项中的“西汉中期”应修改为两汉时期。‎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佐证“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D选项只是陈述了汉武帝发卒阻塞瓤子口的历史,这一史实并不能佐证题干的观点。根据原文,黄河决口,武帝发卒整治,以淇园之竹为键,可证明这一地区竹子众多,进而证明此地气候温暖。‎ ‎3. 试题分析:提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结合文本内容:“东汉末年,海陆形势基本恢复到海侵以前的局面。但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仍然人烟稀少。因而这一地区出现了西汉中叶以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年代上的中断现象”,可判断A选项出现了因果倒置的情况。‎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漠里的陪伴 余显斌 沙漠里,不只有浩浩黄沙,有硕大的夕阳,有如血的晚霞。这儿还有干旱,有酷寒,有寸步不离的死亡,步步紧通。‎ 他,此时就被死亡纠缠者。‎ 陪伴着他的,只有一匹识途的老马。‎ 夕阳将落,浮荡在地平线上,如一轮浑圈的车盖。他和那匹老马,踢鹉而行,,陇如两只小小的蚂蚁,拈在天边,在夕阳的昏黄中,愈行愈远。‎ 本来,还有一匹小马的,是老马才生不久的小马驹子。‎ 这个小家伙,不知道沙澳的凶险,艰难,它跳致着,奔跑着,伸长脖子对着落日恢儿恢儿地鸣叫着,声音稚嫩如草。然后,又跑到老马跟前撒娇,用脑袋抵着自己妈妈的身子,在老马停下时,它会贪婆地吸着奶水,吃饱了,会狠狠打几个喷嚏。‎ 小家伙篮蓝的眼睛如两汪水,干净得能照见人的影于。‎ 可是,一夜醒来,小马却死了,倒在那儿,鲜血淋漓的,显然是被旅咬死的。沙澳上,有一种狠,凶狠无比,常常深夜袭击行人,以及骆驼和马匹。‎ 他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老马围着小马,轻轻地嗅卷,不停地喷着鼻子.‎ 当它明白,小马再也难以站起来时,它的眼睛里,涌出大滴大滴的眼泪,浑浊的眼泪。这是他第一次看见马儿流泪,他的心沉沉的,如同压寿一块石头。他轻轻拍拍老马,叹了一口气。老马仰起脖子,对看长空,吸儿吸儿叫着,声音苍凉,忧伤,犹如那轮落日一样悲壮。‎ 然后,它低着头,伴着他上路了它不再叫,沉默地走着,沉敲得如一块白色的石头。‎ 夜晚,面对那轮如水的月亮,它会仰起头,久久地望着,眼眶里竟然滴出泪,湿湿地打湿了睫毛。‎ 他望着,再次叹口气。‎ 没水了,他拿着水壶,靠近老马,去挤出马奶来。‎ 老马回过头,望望他,没有动静。‎ 沙澳的夜晚,冷得直渗骨头。‎ 他喝罢马扔,卧在那儿,蜷着身子。‎ 月亮越升越高,将沙涣照射成一片月光的湖,照成一片琉璃的世界。‎ 突然,他感觉到有什么动静,忙抬起头,发现老马站起来,向他慢慢走近。他吓了一跳,不知道它想干什么。老马的眼睛里,一片清光,慢慢卧下来,卧在他的身边,就如过去卧在小马身边一样。他的身子,渐渐暖和起来。‎ 他轻轻摸摸老马的头,长叹一声。‎ 当又一个黄昏来临时,在老马的带领下,他找到了水—在一个沙丘的后面,有一片胡杨林,‎ 那里有一条水,沿着草地的中间缓缓流过,白亮得如银子一般。他流着泪惊叫着,扑了过去,俯下身子“咕咚咕咚”地喝起来。水进入喉咙,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中,此时都仿佛有一种水意在清凉地弥漫着。他幸福地连打几个偏,抬起头,却不见了那匹老马.‎ 他急了,跑上沙丘,看见老马跑了,一直向来路跑去,在夕阳下越地越远,最终跑成一个小小的点,消失在暮色里。‎ 他喊了几声,声音在墓色里扩散-,空空的。‎ 在林子里,有一个小村子,住着十几户人家。‎ 他找到几个人,拘了钱,组织一支队伍,重新进入沙澳。当时,为了逃出沙澳,他将所有的货物都藏在沙澳中,现在。必须找回来。‎ 几天后,队伍经过小马死去的地方,他惊呆了。‎ 小马的尸体旁,卧着一头老马,头垂着,长长的常毛纷披着,正是那匹老马。他大叫着,跑过去抚摸老马,老马却一动不动,依偎在小马的身边—已经死了。‎ 他这才明白,在小马死后,老马是带着怎样的痛苦和悲伤,一步步将他带出绝境,找到水源的。‎ 但是,强烈的思念,让它无心喝水,它带着一颗绝望的心,再次回到小马死去的地方。‎ 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现在,它可以永远地守在自己孩子的身边了。‎ 这叫什么?这是人类常说的忠诚和爱吗?‎ 他垂着头,突然跪下。这一刻,他感觉到自己的良心受到沉重一击。‎ 原来,小马不是狼咬死的,是他杀死的。当时没水,他想,只有杀死小马,自己才能喝到属于小马的那份马奶,才能走出草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善于细节描写,如小马的活泼可爱,老马对月的眼泪,“他”喝水时的幸福,都刻画得细致生动,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B. 小马“蓝蓝的眼睛如两汪水,干净得能照见人的影子”,“老马的眼睛里,一片清光”,小说用动物清亮的眼睛反衬出人的自私与蚀恶。‎ C. 小说的结尾虽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如小马说是被狼咬死,人与老马却没被惊动;夜晚,老马走近,人却“吓了一跳”的心虚等等。‎ D. 小说的段落大多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这种写法,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 ‎5. 小说开篇1--4段的场景描写非常精彩。请分析其作用。‎ ‎6. 面对失子的老马,主人公“他”多次长叹,面对永远守在自己孩子身边的老马,“他”“突然跪下”。请结合作品赏析作者写“他”这从“叹”到“跪”的艺术效果。‎ ‎【答案】4. D 5. (1)前4段写出了人和老马在沙漠中的渺小,表现了他们生存的艰难,为人因为需要奶水活命而杀死小马的情节提供了可能。(2)极写沙漠的壮丽与残酷,为下文老马的悲壮故事设置了典型的背景空间,奠定了文章凝重的叙述基调。 ‎ ‎6. (1)多次“叹气”,细腻地表现了“他”杀死小马后面对老马时的沉重,愧疚和感动的心理。“突然跪下”,表现了“他”良心受到打击后的强烈自责。(2)从“叹”到“跪”的过程,是人对老马的高贵品质不断认识的过程,也是人不断自责反思的过程。这样构思,使行文内敛而又清晰。(3)“跪”是“叹”的升级,突显了人的自私与悔悟,突显了老马的忠诚与爱,强化了主题,引人深思。‎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选项错误。“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错误。此小说段落短小,便于抒情,使文章节奏缓慢,拥有一种凝重的氛围;且文章的叙事内容并不复杂。‎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开头场景描写的作用,首先必须把握场景描写的内容侧重点,然后从情节、叙述基调等方面去思考。前4段写出了人和老马在沙漠中的渺小,写生存的艰难,为人因为需要奶水活命而杀死小马的情节提供了可能。极写沙漠的壮丽与残酷,为下文老马的悲壮故事设置了典型的背景空间。 ‎ 点睛:场景描写的作用: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展开情节或转换情节或推动情节发展。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本题写沙漠的壮丽与残酷,为下文老马的悲壮故事设置了典型的背景空间。‎ ‎6.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细节的表现力又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从细节看,和人物心理有关,从整体情节安排看,从构思线索和主旨方面去思考答案。赏析作者写“他”这从“叹”到“跪”的艺术效果,‎ 从“叹”到“跪”的过程,是人对老马的高贵品质不断认识的过程,也是人不断自责反思的过程。“跪”是“叹”的升级,突显人物和老马的形象,引人深思。多次“叹气”,表现杀死小马后的愧疚。“突然跪下”,表现了“他”良心受到打击后的强烈自责。‎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助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深海潜水器是进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在无人潜水器迅猛发展的今日,载人潜水器的发展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被称为“海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深海潜水器是美国的“曲司特I"号,而真正开创了人类检测海洋资源历史的是美国1964年研制的“阿尔文”号,法国、俄罗斯、日本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则是80年代的产品。‎ ‎“蛟龙”号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09年,我国研发的“蛟龙”二号载人潜水器在南中国海首次开展了1000米级深潜实验。‎ ‎2010年已胞下潜到3750米的海底,并完成海底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等任务。2011年7一8月,“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在东北太平洋进行了5000米级实验,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应用成果。仅仅过了一年,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7000米级载人深潜实验,下潜到7062米深度,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2013年,“蛟龙”号转入实验性应用,并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取得了大量宝贵样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充分体现了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追求。它与美国最新的6500米级“新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在水下的工作时间极限、能够携带的科学有效负载相同,操纵性能和悬停作业能力相近,但在下潜深度方面它要深500米。“皎龙”号的自动驾驭水平、水声通信功能也要略胜一筹,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和微地形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新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 材料二 ‎“蛟龙”潜水世界关注 近日,“皎龙“号首次下潜到水下4000多米的深处,这个数字在人类深海潜水史上并不罕见,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都曾达到这个深度,但中国的大步追赶让这一领域的领先者感到紧张。‎ 美国某网站称,“深海是中国的下一个边界”,中国载人潜水器的深海试水意味着美国在深海勘探领域的领先地位将被超越。《华尔街日报》报道说,这次下潜是“中国在一场关系重大的科技竞赛中达到的最新里程碑”。英国媒体说,如果“蛟龙”号一两年内下潜7000来成功、将超越日本的“深海”号深潜器和俄罗斯的“和平”号深潜器,“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把人类带到6500米深海的潜水器之一”。日本时事通讯社称,在一场美国一直保持优势的技术竟争中,深海开发计划将成为“中国的金字塔”,而且潜水器还可以切断海底通信电缆,回收海底的外国式器,或者用于修理和营救潜艇。‎ 材料三 ‎“彩虹鱼”:中国深潜新利器 为保持中国在深潜方面世界领先水平,在“蛟龙”号研制的基础上,“彩虹鱼”号向11000米深渊极限发起了挑战。根据“彩红鱼”项目总体设计,探秘深渊将是协同作业:以“彩虹鱼”号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核心,配备1台无人潜水器,3台着陆器和1艘4800叱级的科考母船“张券”号。这些科学设备共同构成全国海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凭借这一世界领先的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对全球25条6500米以下的深渊海沟开展系统的科学普查。‎ 然而,探索万米以下的海底世界绝非易事。那里的海水寒冷刺骨,黑暗无边无际,还要承受约1000个大气压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足以摧毁大部分科考设备。因此,与7000米深海级的“蛟龙”号相比,正在研制的万米深渊级的“彩虹鱼”号在外形设计、制造材料、设备杭压能力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提升各项性能。根据设计方案,与胖鳖鱼外形的“蛟龙”号在海里李直下潜不同,“彩虹鱼”号呈瘦长的鱼雷状外形,在海里将采取46度倾针下潜的方式。“彩虹鱼”号载人舱的制造材朴将使用优于目前常用的高强度铁合金的新型材料—马氏体镍钢。在稳定翼、舾装系统、声学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彩虹鱼”号均需提升相应的时压性能。‎ ‎2015年9月,“彩红鱼”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在南海海域完成海试,标志着我国探秘“万米深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万米级深渊科技流动实验室建成后,将具备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所没有的万米深渊作业功能,能够镇补我国在深渊科技这一前沿科技领域的空白,占领世界深渊科技研发的制高点。‎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材料一”,相比“新阿尔文”号,“蛟龙”号独有探测海底微地形地貌能力。‎ B. 根据“材料一”,“蛟龙”号使我国深海潜水器研发能力和水平全面领先其他发达国家。‎ C. 根据“材料二”.英国媒体对“蛟龙”号的报道与部分评论的关注点在于深潜的意图。‎ D. 根据“材料三”,“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是世界领先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推断可知,“蛟龙”号首次下潜到4000多米的时间应该是在2011年。‎ B. 载人潜水器的发展被称为“海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在这一领域的竞赛体现了各国的科技竞争力。‎ C.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彩虹鱼”号全海深潜水器设计下潜深度虽然不同,但需要克服的难度却是相同的。‎ D. 与“蛟龙”号相比,“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具有垂直下潜、使用新型材料、抗压能力更强等特点。‎ E. “彩虹鱼”号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在南海海域完成海试标志着我国探秘“万米深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9.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案】7. A 8. AB ‎ ‎9. ①发展进程上,中国载人深海探索技术在短时间内迅速赶上国际领先水平并即将实现领先;②探索领域上,从深海拓展到万米深渊;③技术发展上,注重自主科技创新;④探索方式上,从研制单独潜水器到建设协作的流动实验室;⑤意义上,从追赶发达国家到填补空白,占领世界深渊科技制高点。‎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答题区域为材料一第四自然段。“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和微地形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新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0B项文中没有提到“全面”,属于无中生有。中国目前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并未全面领先。C项“材料二”第二段英国媒体评论“中国的‘蛟龙’号将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把人类带到6500米深海的潜水器之一”,其描述集中于深海,关注点是下潜深度;日本媒体报道了潜水器的种种作用,关注点是深潜意图。D项错误,“材料三”中说“‘彩虹鱼’号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的核心,还需配备其他设备共同构成全国海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8. 试题分析:A项材料一中第三段有“2010年已能下潜到3759米的海底”,"2011年7-8‎ 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在东北太平洋成功进行了5000米级试验”,可以推断出首次下潜到4000多米深度就在这两年。然后根据这两句话之间的关系,2010年精确到了3759米,说明这是当年的极限,因此,首次达到4000多米应该是在2011年。B项材料一中第一段最后一句可见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受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在材料二中介绍各个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竞赛。C项材料三中第二段举例说下潜深度达到万米以下要承受约1000个大气压的压力,并且随后还说“彩虹鱼”号全海深潜水器在外形设计、制造材料、设备抗压能力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提升各项性能。认为需要克服的难题是相同的观点是错误的。D项“垂直下潜”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特点,“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是45度倾斜下潜。E项应该是“‘彩虹鱼’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而不是“‘彩虹鱼’号万米级载人潜水器”。‎ 点睛: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9. 试题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了中国载人深潜技术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大步追赶”让其他领先国家感到紧张;材料一和材料三涉及“蛟龙”号和“彩虹鱼”号的研发过程,凸显了我国追求自主科技创新的特点。材料三的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深渊,第二段主要介绍了协作的流动实验室,第三四段介绍“彩虹鱼”号在技术上的升级换代,第五段是“彩虹鱼”号的探索计划,第六段是这一实验室建成后的意义。每一部分可以总结出一个对应的特点。‎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也。为阉人徐成养子。后有参定功,神武命为弟,仍云渤海苍人。‎ 初,行台于晖引为郎中,与神武相结托。后从起兵于山东,累迁并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仆射。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构营之制,皆委隆之。又凿梁引津水,周流城郭,造水服皑,并有利于时。‎ 魏自孝昌之后,天下多难。朝贵多假常侍以取貂坪之饰。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陈诸假侍中服者,请亦罢之。诏皆如表。自军国多事,胃名窃官者,不可胜数。隆之奏请检括,旬日获五万余人。而群小雍嚣,隆之惧而止。诏监起居事,进位司徒。‎ 式定中,除尚书令。文襄作宰,风俗肃清。隆之时有受纳,文襄于尚书省大加贵让。齐受禅,进爵为王。寻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于射绷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绷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启文宣,并欲害之,不见许。文宣以隆之旧齿,委以政事。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件诉讼者,辄加衰矜之意,以示非能己裁。”文宣以其任既久,知有冤狱,便宜申涤,何过要名,非大臣义。天保五年,禁止尚书省。又帝未登庸日,隆之意常侮帝.帝将受禅,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衔之,令壮士筑百余拳,放出。因从驾,死于路中。竟不得谧。‎ ‎(节选自《北史卷·高隆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射绷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绷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B. 于射绷土上立兰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绷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C. 于射绷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绷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D. 于射绷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绷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禅,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 领,兼任某职务,可以指兼任高级或低级的官职。如“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寻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 C. 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时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D. 谧,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赞誉的称号,始于西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高隆之是宦官徐成的养子,有参与定策的功勋,北齐神武帝把他当作弟弟,而他自己却依旧声称自己是渤海落人。‎ B. 在主抓邺城的建设工程时,高隆之凿渠引漳水环城郭而流,增设水碾等水利设施,这些举措对当时的百姓很是有利。‎ C. 连年军国多事,官场有很多冒名窃取官位的人,高隆之奏请进行排查,结果十天就查出了五万多人,群小叫嚣反对,他畏惧而停止。‎ D. 齐文宣帝时,因种种原因,高隆之受到崔遏等人的低毁。文宣帝在位之时,高隆之时常在心里轻视皇帝,并反对受禅,因此,皇帝十分痛恨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文襄委任崔逞、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启文宣,并欲害之,不见许。‎ ‎(2)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 ‎【答案】10. C 11. D 12. D ‎ ‎13. (1)先前,文襄帝高澄重用崔逞、崔季舒等人。高澄去世后,隆之启奏文宣帝,想加害崔逞等人,不被文宣帝同意。 (2)崔季舒等人依然因为过去的矛盾,说高隆之的坏话:“高隆之每见到告状的人,往往都表示同情,以显示不是他就不能裁决案件。‎ ‎【解析】‎ ‎10.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正确断句为: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在课文和课文注释中出现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文本中该词的含义进行认证分析,来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领:领,是兼职,主管的意思。‎ ‎1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C项,表述错误。‎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3. ‎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语句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析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句式,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题中关键句(1) “小巧”、“时”、“典故”、“非”;(2) “隙”、“谮”、“哀矜”、“裁”。‎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是宦官徐成的养子。有人说他的父亲高干被姑夫高氏养育长大,因而从了高姓。他后来立下了决定朝廷命运的大功。高欢命他为自己的兄弟,他便说自己是高欢的同乡,渤海地人。‎ 他身高八尺,须髯秀美,性情深沉,颇有志气。当初,Www.SlkJ.oRg行台于晖命他为郎中,他与高欢交情很深,互相寄托心事。后来,他跟着高欢在山东起兵,多次升迁,任并州刺史。进入朝廷,任尚书右仆射。当时,刚分给百姓土地,权贵们都占有肥沃的,贫穷的人接受瘠薄的,他奏请神武帝高欢,重新将土地平均分配。他又任营构大将,用十万工役拆掉洛阳的宫殿,将砖瓦木料运到邺城。邺城建筑的规模形状,高欢都让他来负责。他加筑了南城,周围长二十五里。因漳河临近京城,他又建起长堤用来防止洪水泛滥;又开挖河渠,引出漳河水,围绕京城流过,并在渠上建造水碾水磨,对百姓很有利。‎ 北魏自从孝明帝孝昌年以后,天下骚乱,多灾多难,刺史、太守这些地方长官都担任着都督一职,虽然不打仗,也都设置辅助的官职,到处都很繁琐,对地方也有骚扰。隆之奏请朝廷,不是真正的边防要塞,现在驻扎着兵马的,都把地方官兼任的军职和辅助的官员全部取消。另外,朝廷的显贵们多凭借常侍这个职务,在帽子上加貂蝉的装饰。隆之上表请求解除自己侍中的职务,并陈奏所有凭借侍中职务增加帽子上装饰的,也希望能够停止。朝廷都下诏采纳了他的意见。自从国家多事,冒名顶替,窃取官职的人不可胜数。他上疏请求朝廷进行检查,十来天时间就查出五万多人。而那些冒名顶替的小人却气焰嚣张,隆之因畏惧而停止了检查。朝廷下诏,命他监修起居录,晋封为司徒。‎ 东魏武定时,他被任命为尚书令,迁任为太保。文襄帝高澄任宰相,朝廷旧有的风气全被肃清,而高隆之却不断收受贿赂。高澄在尚书省对他大加责备。北齐受东魏禅让,建立新朝,高隆之晋升爵位为王。不久,以原来的职务任录尚书事,兼领大宗正卿,负责监修国史。他喜欢玩弄些小的技巧,对于朝廷的仪仗,百官们的服装样式,不断有所改变,但却不遵守典章故事,因而遭到非议。他在射箭的靶子上树立三个人的形象,以增加射手的勇气。文宣帝曾到山东,因到靶场射箭,对隆之说:“箭靶上可以作猛兽的形象,以保存古代尚武的精神,为什么成天对着人的形象射?”隆之听了无言以对。‎ 先前,文襄帝高澄重用崔暹、崔季舒等人。高澄去世后,隆之启奏文宣帝,想加害崔暹等人,文宣帝不同意。文宣帝认为他是有德望的旧臣,将朝廷的事情委任给他。他的儿子与杨遵彦的前妻通奸,遵彦的前妻是文宣帝的妹妹,所以,杨遵彦每天都在文宣帝的面前诋毁他。崔季舒等人也因过去的矛盾,攻击他说:“高隆之每见到告状的人,都表示同情,以显示不是他就不能裁决案件。”文宣帝听后,认为他担任官职已经很久,如果知道有冤枉的案子,应该向朝廷申奏改正,何必沽名钓誉?这不是大臣应有的品质。天保五年(554),朝廷禁止他到尚书省去。他曾与元昶一起饮酒,对元昶说:“我与您交往,到死都不会背叛您。”有人偷偷地将这句话奏报给文宣帝。另外,文宣帝没有即位前,高隆之常对他流露出轻蔑的神态;他即将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大臣们都认为不应该,隆之也在持反对意见的人当中,文宣帝早就对他怀恨在心。听到密报后,异常恼怒,骂道“:这个徐家老公的后代。”让壮士们打了高隆之一百多拳,然后放出来。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有人劝阻他,他说:“我不知道今天自己还会不会活着!”便喝了许多水。因为跟随文宣帝外出,所以死在路途上。朝廷追赠他为太尉、太保、阳夏王,竟没有给他谥号。‎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早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②中,斗更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②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柔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邵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 大早之年,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哀鸿遍野,而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死活,赋役杂税,无一减免,表现了北宋朝廷冗官、冗兵、冗费的弊政。‎ D. 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催,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E. 诗歌的最后一联,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15. 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C 15. ①铺陈(渲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②对比。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硬时弊。‎ ‎③正侧结合(虚实相生)。“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虚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实写)。通过正侧结合(虚实相生),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的赏析。B项,从“擅渊之盟”到宋夏和议,北宋朝廷用屈辱的妥协换来了苟安的局面,边界上本无大的战事,边民“长苦辛”的主要原因是官府征收苛捐杂税,同时又遭遇大旱天灾。C项,冗官:多余的官员(无专职而备执行临时使命的官吏);冗兵:多余的士兵(闲散无事的军队);冗费:多余的费用(国家财政支出过多);诗句中并没有表现冗官、冗兵、冗费的弊政。‎ ‎15.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由题干可知“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选取比较突出明显的技巧,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本题主要用铺陈(渲染)、对比、正侧结合(虚实相生)。如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硬时弊。‎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动静结合,将潭中游鱼轻快、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的角度,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 ‎【答案】 (1). 怡然不动 (2). 椒尔远逝 (3). 往来翁忽 (4). 万里悲秋常作客 (5).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怡”“椒”“常”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Ⅱ卷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长阿尔法诺表示,朝鲜大使必须离开意大利,以便让平壤知道,如果再一意孤行,将无可避免地遭到孤立。‎ ‎②“戏曲进社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在各地的展开如火如荼,这些文化惠民的措施使得有迫切文化需求的最基层的群众享受到了艺术发展的成果。‎ ‎③在自由组合成队的过程中,由于王乾同学平时性格孤僻,平时危言危行,让人捉摸不透,没有人敢于与其同组,完成这次合作探究的任务。‎ ‎④办公室的小卫耳软心活,但凡看到办公室同事有为难之事,他都热心热肠,主动帮助对方一起寻找解决办法,故而备受大家欢迎。‎ ‎⑤石晓菲出身在书法世家,她擅用长锋,用笔酣畅,圆转遒劲,又时而放荡不羁,龙飞凤舞 ‎,跌宕生姿,法中有度。‎ ‎⑥在这个冬雪飘飞,梅花绽放的南方小城,张升和阔别了十年的几位好友相聚于此,青梅煮酒,把酒言欢,共叙天伦之乐。‎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如火如茶: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与“由于王乾同学平时性格孤僻”不合。耳软心活:耳朵软,心意不定。指没有主见,容易轻信别人的话。与“热心热肠”“受欢迎”不合。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适用对象不当。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壮大数字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推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抓手。‎ B.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空气净化器类产品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大家电卖场争相把空气净化器作为热销商品摆放在显眼位置。‎ C.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19个群众比赛项目,大家对民间英豪与国手到底有多大差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业余选手也实现了参加全运会的梦想。‎ D.虽然基建、房地产投资放缓或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冲击,但消费、服务业的稳定扩张以及民间投资不断上行仍为2017年中国经济前景提供了积极支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搭配不当,应为“推动……转换”。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首加“随着”,使句子完整。C项,语序不当,应为“业余选手实现了参加全运会的梦想,大家也对民间英豪与国手到底有多大差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欣闻拙作己获贵社审核通过,我明日于百忙之中前往贵社商讨一切出版事宜,请予安排相关工作人员接洽。‎ B. 家尊将于明日在富兴酒店大厅举行七十大寿的祝寿活动,特嘱咐我邀请您如果时间方便,还请光临参加此次活动。‎ C. ‎ 鉴于贵校初建,在硬件和软件设施方面可能均存在一些问题,如若需要,我们几个兄弟学校将群策群力,鼎力相助。‎ D. 与第一部的让观众意犹未尽相比,两年后的《战狼2》诚意满满,票房爆炸剑指60亿,吴京也因此一战封神,堪称狗尾续貂之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表达。A项中“于百忙之中”为敬辞;C项中“鼎力相助”为敬辞;D项中“狗尾续貂”意为“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的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明显不符合语境。‎ ‎=‎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它是利用人的生物特征实现个体区分的一种技术,一般包括图像采集、特征定位、身份的确认和查找三个环节。简单来说,②___________,比如骨骼特征、眉毛高度等,通过比对输出结果。目前,③____________,对于准确率要求极高的金融支付等领域更加谨慎。因此,在这个刷脸时代,人脸识别的创业者还有一段漫长的突围之路。‎ ‎【答案】 (1). ①什么是人脸识别 (2). ②人脸识别就是从图像中提取面部特征关键点 (3). ③人脸识别在技术上还存在较多漏洞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是一个问句,结合后一个句子,再综合本段文字阐述的中心话题,不难看出开头两句是要给“人脸识别”下定义。②句要注意“包括图像采集、特征定位、身份的确认和查找三个环节”和“比如骨骼特征、眉毛高度等”两处,明显是说“人脸识别”要捕捉面部特征。③句结合“对于准确率要求极高的金融支付等领域更加谨慎”可知应为强调“人脸识别”目前还不够安全,因为存在较多技术上的漏洞。‎ 点睛: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今年以来,河南白云山、浙江天台山等多地景区施行限期免票或永久免票政策,带动当地署期游升温。以此足见,景区只要实行低价门票政策或免门票,就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游览。旅游者越来越多,就能促进旅游消费,拉动旅游经济,景区景点迅速上马低价门票政策或免门票的经营模式刻不容缓。‎ ‎①低价门票或免门票未必能吸引更多旅游者。‎ ‎②‎ ‎③‎ ‎【答案】②旅游者数量增多,不一定为给景区景点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③并非所有的景区景点都适合低价或者免门票政策。‎ 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②兰在幽林亦自芳。(刘禹锡)‎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④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巴金)‎ ‎⑤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兰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自强自立 自强就是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努力向上,奋发图强。《周易》从效法自然的立场出发,提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诗经》上也说:“自求多福”。孔子赞赏“刚毅”的性格,他自己就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孟子则从反面强调“自弃者,不可有与为也。”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自强才能自立。唐人李咸用《送人》诗说的好:“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深深熔凝在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得以千载延绵,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是人生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孟子·告子下》说的也很,十分,相当,特别,如此,及其非常,超,巨爆,棒,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要担起时代付与的使命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磨难,挫折才能拥有坚强的意志,增长才干成以大业。司马迁因为替小李辩护而遭受宫刑,被认为是奇耻大辱。他曾想过自杀,但凝熔在精神中的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的品质支撑着他,凭着这个信念他完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巨着记传体史书《史记》。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及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子囚秦着《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成就概因发奋之缘。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天体运行周而复始,永一为继无止息。因而以天道为榜样激励人们自强不息。正如出自《周易》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来已久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仁人君子,同心同德共御外辱为苍生百姓而抛头颅洒热血奋斗终生。做为民族的未来祖国的明天,如今的我们也该向前人一般自强不息为国为民作出一番努力,也不枉在这人世间走一遭。 李咸用《送人》说的好:“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欸!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对坎坷,挫折,失败只有遇强愈强才是真男儿当之无愧的炎黄子孙。‎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名句组成,包含了立志励志(①《论语》)、保持高洁的品质 (②刘禹锡)、认识事物必须亲自实践(③陆游)、乐观向上(④巴金)、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个性思想(⑤蔡元培)、中国梦的理想(⑥习近平)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 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同内涵,如以①⑥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实践、乐观向上与做人做事的个性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深入分析个人、社会以及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②④⑥为基础,探究如何提升个人人格境界直至为整个中华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等等。‎ 点睛: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题目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 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文章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暗含了对考生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