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小说学案三 环境描写3大考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小说学案三 环境描写3大考点

www.ks5u.com 学案三 环境描写大考点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自然环境描写,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等的描写,主要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综合来看,考查环境描写的命题角度有三个: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角度往往呈现两种形式:一是环境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解答环境类题目,了解环境描写手法是关键。因为只有全面了解环境描写角度和手法,才能为准确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提供前提。‎ 考点突破一 环境描写的手法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包括描写的具体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描写的角度(写作顺序、观察角度、动静角度等)。‎ 一、环境描写常用手法 描写手法 ‎①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③烘托、映衬、象征等。‎ ‎④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二、研读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童年随之而去》)‎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描写”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 - 28 -‎ ‎(2)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溜索》)‎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董师傅游湖》)‎ 景物描写”“特色”“手法”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三、熟知解题方略 赏析环境描写手法“3注意”‎ ‎1.注意审清要求 有些环境描写题题干要求不是特别明显,就需要根据题干关键词审清是要求“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还是要求“赏析环境描写的手法”,以防答题走偏。‎ ‎2.注意综合分析 将描写手法与环境特点和作用结合起来分析,即具体分析描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环境特点的,有何作用。‎ ‎3.注意规范答题 赏析环境描写的手法题的常见答题模板为:描写手法+具体分析+手法效果。‎ 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除夕雪 ‎①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霭霭的暮色笼罩着。“咔嚓”一声,一根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 ‎②一个亮着晕黄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的炉子,放着一只铝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 ‎③屋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般哼唧着,光亮随着门的开启逐渐拉宽,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 ‎④母亲挑着两筐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到了地上,眼巴巴地看着母亲。‎ ‎⑤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天三十,中午就没了——”母亲一早就出门买菜了。‎ ‎⑥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屈地撇嘴,眼圈泛红,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 ‎⑦‎ - 28 -‎ 母亲剥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仃的儿女,眨眨眼说:“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 ‎⑧“元宝?”几乎是异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水。‎ ‎⑨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 ‎⑩“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 ‎⑪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⑫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 ‎⑬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又加了一点,母亲直接从老三手里夺过水瓢,“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操手搓揉了起来,面团像雪球一般滚大,圆滚滚的像个白胖子,母亲安慰般拍打着面团。‎ ‎⑭洗净的白菜从热水里捞起,切碎,放到摊开的纱布里拧干,粉丝同样烫软,一起切碎,放在一个盆子里搅拌,加盐,又一通拌着,白菜也慢慢泛着喜色。‎ ‎⑮母亲把擀面杖直接压在了面团上,横一道竖一道,胖子被压扁,抻长。直到一张大面皮摊在桌上,又找来一个罐头瓶子,压在面皮上,一个圆形的面皮就出来了。‎ ‎⑯“饺子!”老二惊呼道,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没有包过饺子,父亲擀面皮是掐一小块面剂,擀面杖搓动两下,一块面皮就飞了出来。不像母亲这样费劲。‎ ‎⑰饺子七零八落地散在桌上,像一群咧嘴的大肚汉。母亲对老二说:“去烧水吧!”老三在一旁不安分地用手揉揉捏捏,被母亲拍落了,老三撅着嘴,老大在一旁安静地包着饺子。‎ ‎⑱当水汽弥漫着整个屋子,一只只水饺“扑通通”地跳下水,沉到锅底,母亲掂着锅铲说:“你们三个把对联贴上!”‎ ‎⑲等三个孩子回到了屋里,三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端到了桌上。母亲颇为神秘地说:“这里面有惊喜,你们谁吃到了,谁明年就有好运哟!”‎ ‎⑳老二咬了一口,惊叫道:“我吃到了!”就吐出一枚硬币,摊开手掌,熠熠生辉。‎ - 28 -‎ 老三有些着急,吞了几口溜光水滑的饺子,停了下来,翻着白眼看着老二,母亲吃了一个饺子,鼓励说:“三子,吃啊!”‎ 老三眉头锁住,又解开,叫道:“我也吃到了!”从嘴里就吐出了硬币,在手里扬了扬,那样子比吃了开心果还兴奋。‎ 老大看着母亲,说:“我吃撑了!”就把碗里两个饺子拨到了母亲的碗里,赶紧把碗抽走。母亲牙齿“咯噔”了一声,蹙眉,老三叫道:“妈也吃到了!”‎ 老二拍着巴掌说:“大姐,就你没有吃到了!”‎ 老大鼓起嘴咽着一口,瞪大眼说:“不好,我吞到肚子里了!”‎ 欢乐的笑声爆起,冲破除夕夜白雪皑皑的屋顶张扬开来。母亲转头望向墙上丈夫的照片,嘴咧开,眼圈却已经红了……‎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说第一段是如何描绘除夕夜雪景的?请简要分析。‎ ‎[尝试解答]                              ‎ ‎[教你答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比较明显,“如何描绘”较清楚地表达出是考查“描写手法”的,然后调动知识储备,从“描写技巧”和“描写角度”方面考虑。‎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从修辞、动静等描写技巧角度和写景的感觉角度分析第一段部分。‎ 思考角度 对应的答案要点 描写技巧 角度 ‎(1)从修辞角度看,“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是比喻。‎ ‎(2)从描写技巧角度看,第一段主要突出除夕夜的静寂,作者用枝桠“咔嚓”一声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下来衬托出“无边无际的静寂”,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描写手法。‎ 描写(写景)‎ 角度 从写景角度看,“白面馒头”“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从形、声、色多角度入手描写。‎ 答案 ①比喻:“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把白雪覆盖的山比喻成白面馒头;②以动衬静:用枝桠“咔嚓”‎ - 28 -‎ 的断裂声和雪沫扑簌簌地落下来的声音衬托出除夕夜的静寂;③绘形绘声绘色:“白面馒头”写了雪的颜色,“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写出了雪的形状和下雪的声音,渲染气氛。‎ ‎[易错提醒]‎ ‎1.判不准或答不全技巧手法。因缺少对描写技巧和描写角度的整体认识,难以准确判定环境描写所采用的典型手法。如解答本题,很容易遗漏或答错“以动衬静”(描写技巧)、“绘形绘声绘色”(描写角度)两种手法。‎ ‎2.分析不到位、不精练。如解答本题,如果只摘录相关语句是不可以的,应该结合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精练陈述,还要答出手法的效果。‎ ‎【依法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 28 -‎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 28 -‎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小说开头的八段文字,作者是如何突出峡谷的“静”的?‎ 答案 ①直接突出特征,“布旗静静垂着”“一世界都静着”。②运用比拟手法,四脚蛇与石头们赛呆,石屋像睡觉的人。③以动衬静,人走动、落小石的声音惊走鹰。④虚实结合,“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⑤运用多种感官,如,“峡谷中有一点儿异响,却不辨来源”“一匹马负一条汉……闷闷响成一团”将视觉、听觉等结合在一起。‎ 考点突破二 环境特点的概括 概括环境特点是高考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描写手法的把握。‎ 一、研读命题角度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自然环境特点概括题型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芒种》)‎ 自然环境特点概括题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景物”“特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社会环境特点概括题型 ‎(1)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小哥儿俩》) ‎ ‎(2)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东坛井的陈皮匠》) ‎ ‎(3)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邮差先生》)‎ 社会环境特点概括题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生活”“特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熟知解题方略 - 28 -‎ 环境特点概括“3步骤”‎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子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 28 -‎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 28 -‎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尝试解答]                              ‎ ‎[教你答题]‎ 第一步:审题干,分类型 题干中有“家庭环境”的字样,是考查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考查对社会环境的概括分析。‎ 第二步:依类型,找角度 ‎“家庭环境”应该包括家里的经济状况、文化氛围、家庭成员的组成及成员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经济状况 家中有花园、厨子等,可见经济状况良好。‎ 文化氛围 家中有书房,父亲带孩子看戏,可见文化氛围浓厚。‎ 家庭成员 母亲给孩子卷春卷,尊重孩子做的决定;兄弟间有共同的爱好,而且彼此友好;主仆关系也很融洽,可见整个家庭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 第三步:抓修饰,作归纳 如第二段中“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欢喜”体现出兄弟友爱、人际关系和谐等。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概括出关键信息。‎ 答案 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依法小试】‎ - 28 -‎ 阅读《峡谷》(文本见考点突破一【依法小试】1),完成后面的题目。‎ ‎2.小说善于利用环境来塑造人物,突出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酒店的特点。‎ 答案 ①狭小。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骑手喝汤时)满屋都是喉咙响。②阴暗。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才看清物件。③简陋。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④简单。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一碗酒。⑤年久。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 考点突破三 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等。而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一定区别。‎ 一、研读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小哥儿俩》)‎ ‎(2)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活着》)‎ ‎(3)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是你的战争!”》)‎ 分析环境描写对小说三要素及主题、读者方面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环境(景物)描写”“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熟知解题方略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度 作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 - 28 -‎ ‎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度 作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人物方面 ‎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境;④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方面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答全环境作用分析题“3环节”‎ ‎1.自然环境作用题 环节一:找到自然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环节二:明确分析自然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环境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环节三: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题模板 模板一: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板二:文中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奠定)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铺垫,推动了……的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作用题 环节一: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 环节二: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 - 28 -‎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环节三:运用模板,规范作答。‎ ‎◎答题模板 模板一: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模板二: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模板三:触发了……思想(情感)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典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 28 -‎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 28 -‎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尝试解答]                              ‎ ‎[教你答题]‎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题干明确指出是“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 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安详温馨,平凡有规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对应的答案要点 环境自身 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安详温馨,平凡有规律。‎ 环境与人 物的关系 可以看出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所构成的环境是老人坦然与平和、乐观与自足性格形成的基础。‎ 环境与情 节的关系 这里写的是傍晚时分的乡村生活环境,炊烟升起,霞光散退,与开头交代的午后时光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环境与主 题的关系 可以看出虽历经磨难,老人仍在这个普通的乡村平凡地活着,以环境描写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增添小说意味的效果。‎ 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易错提醒]‎ ‎1.答题角度不全。很多考生对作用分析不全面,遗漏要点。如本题,景物描写对主题的作用,很容易遗漏。为防止遗漏要点,要多角度思考,找最典型的角度。‎ ‎2.乱贴标签。还有好多考生为防止遗漏要点,不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管环境描写所处的位置,把环境描写的所有作用一律答上,“乱贴标签”,使答案似是而非,不伦不类。‎ ‎【依法小试】‎ - 28 -‎ 阅读《峡谷》(文本见考点突破一【依法小试】1),完成后面的题目。‎ ‎3.小说中多次写到布旗,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交代骑手出现的背景,突出峡谷的静。②“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突出小酒店年代久远,暗示了骑手的身份。③“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用“布旗”代指小酒店,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出后文对骑手饮酒的描写。④“布旗上下扭着动”,富有象征意味,暗示骑手漂泊不定、惊险的未来生活,动人心魄。‎ 鉴赏小说的环境 ‎(时间:60分钟 分值:8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无须多言 ‎[美]鲍勃·佩克斯 ‎“你们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些年来,我一直以为你们对我的话不感兴趣。”老人这样对他们说。‎ 这是我离开餐厅的时候听见的。‎ 餐厅里济济一堂。坐在我周围的要么是家庭聚餐,要么是朋友聚在一起聊聊最近的新闻、商务会议,也有像我这样只是来放松一下的。当然,大家都热烈地交谈着。‎ 不过我对面的那张桌子上有点不一样,那张桌子上的人总是沉默不语。‎ 我刚坐下来时,看见两个男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其中一个看上去30多岁,穿着旧工作服,头上仍然戴着棒球帽。另外一个我猜有80岁左右,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上满是皱纹,呈现着岁月的痕迹。身上穿着一件建筑工人常穿的红格子衬衫夹克,比较厚,外出时穿着应该很暖和,但是也不会厚到会限制你的行动。‎ 不过看起来他没有什么地方要去,就像他们之间的谈话一样,没什么要说的。‎ ‎“噢,我今天实在是饿坏了,爸爸。铲雪、扫雪的工作就是这样。”年轻人说。‎ ‎“嗯,是啊。”老人答道。接下来又是很长时间的沉默。‎ 突然,我听到年轻人说:“他们来了。”手指着门口。‎ 年轻人看上去轻松了很多。终于有人要加入到他们中间,把谈话继续下去了。‎ - 28 -‎ 新来的两个人,看起来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十来岁的孩子。女人坐在年轻人的旁边,老人起身给孙女让出一个位子。‎ 女人边坐边说:“爸,真高兴见到您。”‎ ‎“我也一样。”老人说。‎ 接下来又是沉默,甚至比之前沉默的时间还要长。‎ 服务员走过来,他们点了早餐。‎ 老人起身,嘴里念叨着:“我要去一下洗手间,人上了年纪,总是这样。”‎ 老人离开后,年轻人说:“天啊,我真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我们就坐在这里到处看,他总是不说话。”‎ ‎“我明白,可是该对他说什么?”女人说。‎ ‎“他这么个老人,对一个老人该说些什么呢?”孩子插了一句。‎ 哦,不。我开始坐不住了,我简直无法坐在那里再听他们说下去。我要说上几句,话到嘴边我咽不下去了,哪怕他们可能会说这不关我的事。‎ ‎“问一问他童年的事情。”我边吃边说。‎ ‎“什么?对不起,您在跟我们说话吗,先生?”女人问道。‎ ‎“对,我知道这不关我的事,可是你们是否意识到他能给予你们的是什么,你们是否知道这个老人一生中见过什么?在你们一生中还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他就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我说。‎ 又是沉默。‎ 接着,我告诉他们:“和他聊聊他的童年,问他小时候雪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成千上万个故事告诉你们。他之所以不开口,是因为没有人问他。”‎ 这时,老人回来了。‎ ‎“噢,我感觉好多了。你们知道吗?我从没像现在感觉这么好。”老人对他们说。‎ 他们都扭过头来看着我,我耸了耸肩膀,没错,老人们都爱谈他们的生活。人老了,感觉好不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好和不好都得接受。‎ 沉默许久,小女孩问道:“爷爷,您小的时候,雪有这么大吗?”‎ ‎“啊,亲爱的,这和我们小时候的雪完全不一样。我有没有跟你们讲过那场把整个房子都掩埋住的暴雪?”他问道。‎ ‎“没有,我从来都没有听您提起过。”年轻人说。‎ - 28 -‎ 接下来的20分钟,老人神采飞扬地谈起了那场雪,甚至起身给大家比画雪堆有多高。整个早餐过程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问了很多问题。他们不时开怀大笑,老人兴奋得就像站在舞台上表演着他自己的人生故事。‎ 正当我准备起身离开时,听到老人说:“你们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些年来,我一直以为你们对我的话不感兴趣。”‎ ‎“呃……我们以为您不想说话。”女人说。‎ ‎“你们从来没有问过我什么,我以为自己是一个让人厌倦的人。知道吗?一直以来,我的生活很艰难。自从你妈妈走了以后,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他顿了一下,我看见他不安地搓着那双因生活艰难而变得粗糙的手。接着他说:“知道吗?你妈妈和我,就像一首歌:我是作曲的,她是歌里的词。”‎ 像那个年龄所有坚强的老人一样,他尽量克制着自己的情感。他抽了抽鼻子,擦了擦眼睛,说:“如果没词儿了,唱歌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我要转身离开时,看了一眼对面桌上。我看到小姑娘揽着爷爷的肩膀,微笑着朝我挥了挥手。‎ 此时,她无须多言。‎ ‎(有删改)‎ ‎1.(分析环境作用)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4分)‎ 解析 画线段是环境描写,特点是拥挤、喧闹。作用,结合下文可知,此处的热闹是反衬坐在“我”对面的桌子的人的异常,使“我”的视线自然转入安静的一桌,展开对他们的叙述描写。‎ 答案 环境描写,以餐厅的拥挤、喧闹衬托出坐在“我”对面的桌子的人的异常。正是这热闹中的沉静引起“我”的注意,以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1)老人神采飞扬地谈起了那场雪,甚至起身给大家比画雪堆有多高。‎ ‎(2)你妈妈和我,就像一首歌:我是作曲的,她是歌里的词。‎ 解析 (1)“神采飞扬”“比画”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老人的兴奋;结构上与上文的“沉默”形成对比。(2)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突出二人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结合后文“如果没词儿了,唱歌还有什么意义呢?”可知,老人这样说暗示老伴去世后自己的孤独寂寞。‎ 答案 (1)‎ - 28 -‎ 运用了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表现了老人受到关注后的兴奋与充满童趣,与前文的“沉默”形成强烈对比,极富感染力。‎ ‎(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夫妻的夫唱妇随、琴瑟和谐,写出了老人失去老伴后的无话可说、无人应和的落寞。‎ ‎3.结合全文,简析标题“无须多言”的意蕴。(6分)‎ 解析 从情节、表现手法角度,前后对比,前面无话可说,后面亲人畅聊,亲情、温暖无须多言;结尾处“此时,她无须多言”,表明大家已经清楚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关爱老人,无须说出口。‎ 答案 ①从主体情节看,儿子孙女不知道对老人说些什么,老人以为儿子孙女对他的话不感兴趣因而也不说什么,“无须多言”表现了三代人的误解及深深的隔阂。②从小说结局看,老人的兴奋,一家人的亲情,孙女对“我”的感激,尽在一“揽”一“笑”一“挥”,“无须多言”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 ‎4.文中的“我”不是老人家庭中的成员,但在文中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析 考查对次要人物作用的赏析能力。对情节的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我”的建议使一家人变得融洽和谐。对主题的作用:凸显主题,“我”的理解和建议使一家人变得其乐融融,凸显了从精神上关爱老人的主题。对表达效果的作用,真实亲切,感觉就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答案 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小说用第一人称“我”叙述,写的都是“我”的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②“我”是情节的推动者。正是因为有了“我”的关注、“我”的建议,才打破了这一家人的沉默、误解与隔阂,使得故事有了一个温暖的结局。③“我”是主题的凸显者。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言,启发人们去关注现代家庭中老人的情感世界。孝敬老人不只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拿枪的人 ‎[美]奥斯卡·希斯戈尔 我的枪指着他们9个人不知已经多少个小时了。20天的海上漂流,我差不多一直坐在救生艇的尾部,在那儿我可以用枪瞄准并控制住所有的人。从他们愤怒的目光里,我知道他们有多恨我!‎ 尤其是水手长杰夫·巴列特。只听他用生硬沙哑的声音说道:“‎ - 28 -‎ 辛德,你是个笨蛋吗?你还能撑多久?你现在就要睡着了!”‎ 我没有回答他。他说的是事实,我大概已经有72个小时不敢闭眼了。我觉得我马上就要睡着了,我知道,只要我一闭上眼睛,他们就会疯狂地扑向仅剩的半壶水。‎ 最后半壶水就在我腿边。我们的“蒙塔拉”号船失事后,船长被海浪卷走,我这个三副成了船上的最高领导。但现在,我已没有任何身份,任何权威,我只是一个让他们远离这一丁点水的残忍的枪手。‎ 暴风雨已经过去了,大西洋的波浪缓缓地起伏,虽然才是上午,但阳光已足可灼伤人的皮肤。我的喉咙也在冒烟。跟他们一样,我也把活下去的希望全放在这一小口水上。我知道,我们只要能期待喝上一口水,就有活下去的理由,我必须尽可能地推迟喝掉这口水的时间。‎ 桨已经停了很久,他们太虚弱了,划不下去了。我面对的9个人已经变成一群满脸胡子、衣衫褴褛、半裸着的野兽,我想我也跟他们一样。有几个人靠在船舷上睡觉,其余的人紧盯着我,准备等我一合眼就跳过来。‎ 杰夫·巴列特离我最近,这个水手长是个秃顶大力士,不但长相凶狠,还一脸伤疤。他曾经参加过上百次的战斗,那些伤疤都是在战斗中留下的。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其他人的目光也一刻没离开我脚下的水壶。‎ 巴列特不时嘲讽我:“傻瓜,你为什么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都睡足了,而你已经差不多三天三夜没睡了。你不可能再坚持了!”‎ ‎“今晚!”我坚持说,“今晚,我们就平均分配剩下的水。”‎ ‎20天前,我们的“蒙塔拉”号军舰遭遇特大暴风雨而沉没。大家奔向救生船时,我挎上了一壶水,并且本能地抓起了我的手枪。除了枪,没有别的办法能阻止巴列特和其他人远离这壶水。‎ 随着船在平缓的海浪上一起一伏,我的眼皮仿佛有千斤重,睡意正向我迅速靠近。我的脑袋耷拉了下来。‎ 巴列特站了起来,而我已经无法再举起枪。我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他会首先抢过水壶,仰头痛饮。到那时,其他人会尖叫着把他撕碎。好了,我已经尽了力,管不了那么多了。‎ 我用尽最后的力气迸出一句:“接枪,水手长。”然后,我一头扑倒在船舱上。在扑倒之前,我就已经睡着了。‎ - 28 -‎ 不知过了多久,我感到一只手在用力地摇晃我的肩膀。我努力睁开眼睛,但我的头怎么也抬不起来。迷糊中,我听见了巴列特沙哑的声音:“三副,张嘴!这是你那份水!”‎ 我挣扎着坐直了身子,然后看着他们。但是我看不到他们。坏了!我的眼睛瞎了吗?他们的形体在我眼前十分模糊。但马上,我意识到我的眼睛没事。现在已经是晚上,海面一片漆黑,头上的星星在快乐地眨着眼睛。我已经睡了整整一个白天。‎ 我把头转向巴列特。此刻,他正跪在我旁边,一手拿着水壶,一手拿着枪对着其他人。‎ 我惊讶地盯着水壶。他们上午没有喝掉这小半壶水吗?我抬头看着巴列特那张凶狠的脸庞,这张脸除了冷酷,没有任何其他表情。他一定是猜到了我在想什么。‎ ‎“你在倒下之前对我说:‘接枪,水手长。’”他恼怒地说,“为了这句话,我已经与这些家伙对峙一整天了。”说完,他晃了晃手上那把手枪。“你一旦成为这条船的头儿,”他补充道,“身负指挥的职责并为其他人负责的时候,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与其他人不同了,不是吗?”说完,他拔开了水壶的塞子。‎ 我们漂浮了21个昼夜。在这一晚,我们终于被路过的货船“格劳顿”号救起。‎ ‎(有删改)‎ ‎5.(分析环境作用)文中两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 第一处画线句子写的是白天大海上的情景,“大西洋的波浪缓缓地起伏”“阳光已足可灼伤人的皮肤”等,表明天气非常炎热,人们处于一个没有淡水的环境之中,处境非常艰难,这就为守水和夺水提供了背景,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第二处画线句子写的是晚上大海上的景象,“已经是晚上”写出了“我”昏睡时间之长,“星星在快乐地眨着眼睛”表明“我”睡醒之后的心情是愉悦的,再结合后文来看,这一处景物描写暗示了故事的圆满结局。‎ 答案 第一处:茫茫的大海,灼热的阳光,渲染了环境的恶劣,烘托了人物处境的艰难,为守水、夺水之战提供了背景,推动了情节发展。‎ 第二处:写出了“我”昏睡时间之长,表现了“我”安然醒来后愉悦的心情,暗示了故事圆满的结局。‎ ‎6.请结合文中与“枪”相关的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形象。(5分)‎ - 28 -‎ 解析 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我”和“枪”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分析概括。由全文来看,“我”为了保护大家的生命,用枪来守护最后的水,因为“我”知道只要大家有喝水的期待就能活下去,可见“我”有责任感;为了守护水,“我”拿着枪差不多三天三夜不睡,表现出“我”的自我牺牲精神;“大家奔向救生船时,我挎上了一壶水,并且本能地抓起了我的手枪”则表现出“我”冷静且富有生存经验;“我”即使在即将倒下时也不忘把任务传递下去,喊出“接枪,水手长”,表现出“我”对有人接替自己担当起这份责任的期待以及对善良人性的呼唤。‎ 答案 ①在海上漂流的日子里,“我”一直拿枪守护着水,直到用尽最后力气,表现出“我”的责任感、自我牺牲精神;②奔向救生船时“我”挎上了一壶水并本能地抓起手枪,表现出“我”冷静且富有生存经验;③在力气耗尽前的最后一刻,“我”喊出“接枪,水手长”,表现出“我”对有人接替自己担当起这份责任的期待,以及对善良人性的呼唤。‎ ‎7.小说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角度,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解析 从故事情节展开的角度来看,本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使故事具有真实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直接看到巴列特等人的反应,真切感受到情节的紧张。从突出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全文以“我”的口吻来记叙,便于直抒胸臆,揭示“我”的内心世界,表现“我”身上具有敢于自我牺牲、勇于担当等人性光辉,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答案 ①让读者仿佛直接看到巴列特等人的反应,真切感受到情节的紧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②便于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光辉,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8.请结合故事情节,探究小说主旨。(6分)‎ 解析 “我”为了保住大家性命而用枪守水,三天三夜没合眼,由这一情节,可以总结出人在困境中要有担当,有自我牺牲精神;“我”把枪和责任交给了巴列特,巴列特接过枪继续守水并分出一些水给昏睡的“我”喝,表明“我”对巴列特的信任唤起了他的良知,启示人们要互相信任;“我”与一船人对峙,其他人的疯狂和“我”的冷静形成对比,显示出在困境中保持冷静的重要性,也显示出善良的可贵。‎ 答案 ①为了守护半壶水,“我”坚持大概72‎ - 28 -‎ 小时没合眼,直至昏睡也没有喝一口水,表明人在困境中要有自我牺牲精神;②“我”坚持守护水,给一船人最后的生存希望,表明人在困境中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③巴列特在听到“我”的嘱托后接过枪继续守水并分出一些水给昏睡的“我”喝,启示人们要懂得信任;④通过周围人的疯狂和“我”的冷静的对比,表明理智往往能帮助人摆脱困境;⑤“我”与一船人的对峙,表明当人的本性为强烈的求生欲所左右时,善良便显得尤其可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 箫 声 阿 成 得莫利是一个颇有特点的镇子。几年前我去过那里。正是晚秋时节,将车开上轮渡过江的时候,那种江风的湛凉,只要想起来,依然水汽弥重地冷在身上。‎ 镇子并不大,被乡间的公路分成两片,大大小小的木房子和石头房子,顺着公路的坡,次第排下去,然后进入那片白桦林。得莫利镇的背后,是那条河道很宽的松花江。江面上,或早或晚,云里雾里,常有远程的驳船通过。江的对岸似乎是竖立起来的山壁。驳船从那儿通过时,总要拉响汽笛。汽笛声从山壁上空洞地回荡起来,确有一种失魂的感受。‎ 得莫利镇是张广才岭的一部分。深秋时节,山上的树叶经冷霜一煞,变成了多种颜色,红红黄黄,深深浅浅地一配,很绚丽,让人有万分的慨叹。‎ 先前,齐先生在镇政府工作。我去的时候,便是他陪我。我看出来他很喜欢喝酒。好在他并不请我喝,只是说,你吃菜,你吃菜。然后独自大口地喝酒。齐先生的脸色很苍白,常下意识地用手揩嘴角。总觉得他身上有很多事,但一时又说不清。齐先生很腼腆,不善谈。看出这一层之后,我同他讲话便很注意分寸,态度也很客气。吃过晚饭之后,他固执地留在招待所陪我一会儿。无话可说时,两个人便呆呆地看电视,间或凝神地听从江面上传来的汽笛声。我觉得有些尴尬,便买酒款待他。我吸烟,喝热茶,他一个人一杯连一杯地喝酒,他一边喝酒,一边不时地看着我脸上的反应。我就给他讲我的过去,笑呵呵地讲那些被人欺负的事。‎ - 28 -‎ 酒喝光,他就准备告辞。院子里的月光很好,兼有几片红叶的点缀,别有一种神奇。他有点犹豫,转过身来对我说,我,我会吹箫,要不我去,去取来,给你吹一曲。我抓了抓他的胳膊,说,明天吧,早点回去休息吧。还要过一个山呢,你家不是在山那头么?霜重道滑,路上小心。‎ 回来,我就歇下了。的确是累了。后来,我在梦里梦见齐先生在廊下吹箫。齐先生吹的是《春江花月夜》,很柔,很动情,把我的泪水都吹下来了。‎ 翌日起来,来到院子里。院子里是厚厚的一层红红黄黄的落叶。踩在落叶上面,看远处的张广才岭,感觉那一层淡雾似有魂灵一般在那儿飘着。招待所的那个女服务员挑水进了院子,见了我的面儿就说,昨黑,老齐过来给你吹箫,你听见了吗?‎ 我说,不知道啊……‎ 你没听见?‎ 听见了,以为是做梦呢。‎ 女服务员说,他坐在院子里吹了一曲,然后,就挟着箫走了。‎ 噢,那我可真有点失礼了。‎ 她说,一个酒鬼,没什么可失礼的。真的。‎ 我很快知道,齐先生的妻子经过几次的反反复复,还是同齐先生离婚了。齐先生将妻子临行前骂他的那些刻薄的话,都偷偷地用录音机录了下来。一个人在家没事儿的时候,常放着听,边听边流泪。我还听说,齐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后来,手抖得厉害,写不成了。可惜。我以为第二天齐先生会过来,陪我一块吃得莫利鱼,这是头一天约好的。结果换了一个年岁较大的人过来陪我,说齐先生另有公务。我没说什么。‎ 去年听得莫利来省城办事的人说,齐先生自杀了。那人说,喝酒这事儿,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于是他就把自己杀了……那人又说,齐先生箫吹得好,他一死,夜里没人吹箫了,得莫利好像也死了一样。说着,那人放下茶杯,说,夜里失眠,听听他的箫声,能像个真正的人似的想好多事呢——那样的日子有滋味呀。‎ 齐先生终年46岁。‎ ‎(本文有删改)‎ ‎9.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解析 首先要理解“手抖”“写不成”这一状况,体会齐先生当时遭遇的不幸。然后对“可惜”两个字进行分析。应该说,这两个字承载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对齐先生遭遇的一种同情与惋惜。而在表达这一情感时,作者运用短句,分明是想节制自己的情感。理解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了。‎ - 28 -‎ 答案 运用短句,表现了作者感情表达的节制,表达了“我”对齐先生不幸遭遇的伤感、同情和惋惜。‎ ‎10.(分析环境作用)开头三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 通过这三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如“湛凉”“冷”“冷霜”等,便可以体会到一种凄冷的氛围。在此基础上,结合下文的内容,从环境、情感、基调、情节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真实地展现了齐先生生活的环境,烘托了“我”悲伤的感情,为全文奠定了沉重凄冷的基调,与下文张广才岭的“有魂灵”照应。‎ ‎1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我”在梦里梦见齐先生在吹箫这一细节?(6分)‎ 解析 这一细节出现在文章第六段,其中,“很柔,很动情,把我的泪水都吹下来了”表现了齐先生箫声的动听,也反映出齐先生吹箫的技艺很高,能够用这种方式与“我”交流。同时,这一细节所展示的内容与下文的描写也有关系,这一点通过服务员的回答可以知道。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组织,便可得到答案。‎ 答案 表现了齐先生高超的吹箫技艺、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和渴望用音乐与“我”沟通心灵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服务员说“昨黑,老齐过来给你吹箫”的情节做了铺垫;给文章增添了梦幻灵动的色彩。‎ ‎12.作者借“箫声”写出齐先生的“魂”。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齐先生之“魂”的内涵。(6分)‎ 解析 首先要明确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如女服务员告诉“我”齐先生吹完一曲后就挟着箫走了,这表明齐先生是一个很潇洒的人;而得莫利来省城办事的人说的话表明齐先生是一个超脱世俗的有精神追求的人。然后,从齐先生的形象特点出发,探究齐先生之“魂”的内涵即可。‎ 答案 ①齐先生之“魂”是一种潇洒的姿态和气度。(对齐先生夜晚吹箫、月夜为“我”吹《春江花月夜》后挟箫而去的行为进行探究)②齐先生之“魂”是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对齐先生箫声的内容、听箫人的评价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进行探究)③齐先生之“魂”是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或宽容)互相关心的渴望。(对齐先生执意为“我”吹箫、服务员和齐先生的妻子对齐先生的态度等所揭示的心理进行探究)‎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0分)‎ 生命的原色 - 28 -‎ 曹德权 这里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种生存环境:海拔5 346米,空气稀薄,终年积雪。最厉害的隆冬,气温在零下40度左右,一夜狂风,雪封门窗,很难再有什么生命存在。就在这样一个地方,有一个哨所。这里必须有一个哨所,因为背后是我们的国家。‎ 我上山后仅两天,班长就告诉我了,在这里的274公里长的雪山边境线上,只有我们这个哨所。班长说我们要在这雪窝里守住我们的西部后院。当然这里很苦,苦得无法在书上找到恰当的形容词。几年前,军委一位高级首长听说了我们哨所的情况后,老将军竟双眼发潮,说:“那个哨位上的全体战士,只要在那里钉住一年,都应评功啊!”‎ 班长时常向我们八个兵讲这个故事,我们每次都很认真地听这个故事,总觉得我们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班长是个陕西兵,在这个哨所蹲了快三年了,这里的雪风将班长的脸皮刮成了山羊板,才二十二岁的人看上去有三十六七岁了,我们八个兵都替他担心,班长退伍后,怎么找老婆呀!‎ 班长就点着我们的头嬉笑着说:“你们犯糊涂了不是?我看上去成了壮年大汉,还不知道专找个离了婚的三十来岁的姐子呀?大姐疼小幺弟,我今后的日子还能不幸福?!”‎ 我就想班长挺傻的,退伍回去后脸上肯定要换皮,等换了皮光生了再找女孩嘛!‎ 在哨所门前,不知是哪一年的兵砌了四个小石坑,在坑里栽了四棵小树,小树有大拇指般粗,人肩那么高。小树好像永远都长不大,但它是活着的,叶片是绿色的,我们数了,最多的一棵有64片绿叶,最少的一棵有32片绿叶。在雪山上,除了战友之间的友情外,我们对两样东西感情最深,第一是界碑中国的那一半,第二便是这四棵小树。为了防止多种雪地症,上级给我们发了维生素片。我们每个兵都要省下一些,拿去养树,班长说,只要有半个月不给它供应维生素片,它就没有命了!‎ 我们每个兵呵护小树如呵护亲儿子一般,它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我盼望它能长大,能为哨所阻挡住狂风暴雪,为哨所增添一点生命的朝气。可它长不大,一直没有长大的迹象。‎ - 28 -‎ 我到哨所仅四个多月后,大风雪提前来了。每天早上,我们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清除封住门窗的积雪,把包裹小树的积雪小心地用手慢慢抹开,生怕几时不小心弄落了一片叶片。‎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那四棵小树开始枯萎,叶片也脱落了不少。我扭头冲进哨所,惊抓抓地叫道:“班长,不好了!小树要死了!”‎ 班长和五个老兵脸上没有太多的惊惶之色,倒是同我一起上山的另外两个新兵,一听说小树死了,脸上都露出十分难过的神色。班长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拍了许久才说:“这四棵小树不能挺过隆冬的风雪,每年都要死,死了我们再栽。现在你们明白了吧,我们哨所建立四十多年了,小树为什么永远长不大!”‎ 我明白了,但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从没听班长和老兵们说过我们哨所门前的小树每年都要死一次,死了后第二年又栽的事呢?‎ 这个问题第二年春天我才弄明白。班长和另外两个老兵退伍了。班长临下山时带着我们又在哨所门前栽上了四棵小树。班长看着小树双眼红了,对我们说:“新战友上山来了后,你们都不要说小树会死的事。哨所门前有小树,就有希望啊!”‎ 哦,我明白了,这是生命的原色,而对于哨所前的生命,竟赋予了怎样一种生命内涵啊!‎ 第二年,我担任了哨所的第二十一任班长。‎ 在以后我服役期满时,我做的事竟与历任班长一样,带着兵们栽树,栽完后我竟掉了泪,对围在我身边的兵们说道:“新战友上山来了后,你们都不要说小树会死的事。哨所门前有小树,就有希望啊!”‎ ‎13.(分析环境作用)请分析文中第一段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解析 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尤其文中提到“很难再有什么生命存在”,自然为下文小树每年都会死去做铺垫;主题方面,用自然环境的恶劣反衬哨所士兵们的精神面貌。‎ 答案 第一段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描写尽管士兵们用心呵护,可是哨所门前的小树每年仍会死去的情节做铺垫;同时,用环境的恶劣来反衬哨所的士兵们坚强乐观的形象。‎ ‎14.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4分)‎ 解析 画线的句子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作用是表现班长的乐观形象。结合文中关键词句“点着”“嬉笑”“还能不幸福”‎ - 28 -‎ 依次分析。‎ 答案 画线句运用动作描写,班长“点着我们的头”写出了班长与其他士兵的融洽关系。同时运用神态描写“嬉笑”,还有语言描写,用班长戏谑自嘲的口吻,表现了班长的乐观,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 ‎15.文章结尾“我”服役期满告别哨所时重复了班长退伍时说的话,请联系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 解析 从情节结构方面,“我”的话照应前文,反映出“我”也认可班长的话,认可留有希望的重要;从人物形象方面,给新兵希望,侧面说明在恶劣环境下人很难坚持,这恰恰表现出老兵守卫哨所的坚强和奉献;从主题方面,仅有班长的话也能表现忠于职守、坚强乐观的主题,“我”重复班长的话,深化、提升了主题,使坚守哨所的精神更具有普遍意义。‎ 答案 ①呼应上文班长的话,表示“我”对班长之前做法的理解和认同,“我”也认为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要充满生命的希望;②凸显人物形象,通过“我”和班长的话,可以更好地表现“我”、班长以及所有哨所士兵们甘于奉献、乐观坚强的军人形象;③升华了主题,这寓示着哨所士兵们勇于担当、忠于职守的精神代代相传。‎ ‎16.有人建议把题目改成“哨所门前的小树”,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6分)‎ 解析 表层含义,“生命的原色”指小树的绿色。表达技巧,“生命的原色”有象征意义,不仅指小树,还指人,象征坚守哨所的士兵;从表达效果来说,诗化语言,有意境。深层含义,明确“本色”是指特点、精神,更突出哨兵坚强、忠诚的本色。再结合问题作答。‎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生命的原色”更好,因为“生命的原色”象征着士兵们的军人本色,本文的主题就是表现士兵们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忠于职守、乐观坚强的军人本色。同时,以“生命的原色”为题,更加委婉有意境。而以“哨所门前的小树”为题显得过于直白,不能表现作品深刻的意蕴。‎ ‎(示例二)我认为“哨所门前的小树”更好,因为哨所门前的小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叙述了士兵们精心呵护小树、死后重栽、隐瞒小树每年会死的真相等内容;通过哨所门前的小树来表现士兵们乐观坚强、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军人形象;以意象为题,显得形象生动。‎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