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 ‎2019.10‎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第三是卖弄才气。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一再指示的,文学不应只有“雄辩”(eloquence),而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雄辩”是以口舌争胜,说话的人要显出他聪明,要博得群众的羡慕,要讲究话的“效果”,要拿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给人看,免不掉许多装模作样,愈显得出才气愈易成功。但是这种浮浅的炫耀对于文学作品却是大污点。一般文学作者越有才气,也就越难避免炫耀雄辩的毛病。‎ 从前文人夸口下笔万言,倚马可待,文成一字不易,做诗押险韵,和韵的诗一做就是几十首,用堂皇铿锵的字面,戏剧式表情的语调,浩浩荡荡,一泻直下,乍听似可喜,细玩无余味,这些都是卖弄才气,用雄辩术于文学。爱好这一类的作品在趣味上仍不很高。‎ 选自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有品格。品高的艺术通常追求内在的充实而不“外求光辉”。‎ B.现在新进作家在写骈俪文时也爱犯卖弄辞藻的毛病,只顾堆砌漂亮的词眼。‎ C.文艺工作者要有学识,但是这种学识体现在文艺作品中,要无形,不漏痕迹。‎ D.文学作者越有才气,就越喜欢炫耀雄辩,并以此显示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 ‎2.下列对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段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态度方面提出文艺的特点是“表现而不是卖弄”,并分别对“表现”和“卖弄”在文艺中的体现做了形象的阐述。‎ B.从第三段起,作者重点论述“卖弄”。文章分别列举了文艺作者卖弄的几个层面,论证条理清楚。‎ C.举例论证是本文突出的论证方法。比如,用“大家闺秀”论证品高的艺术品,用“小家娼妇”论证品低的艺术品,说服力强。‎ D.本文论证语言生动形象,论证方式多样,说理深入浅出,增强了阅读兴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引人注目却不招邀人注目,就在于它不卖弄,不做作。‎ B.如果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有必要,那么,辞藻绚丽夺目也是无可非议的。‎ C.作品中用典也是作者卖弄学识的体现,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D.文艺作品中,卖弄是作者创作态度的一种体现,卖弄的作品,艺术品位不会很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扑进画框 韩少功 我一眼就看上了这片湖水。‎ 汽车爬高已经力不从心的时候,车头大喘一声,突然一落。一片巨大的蓝色冷不防冒出来,使乘客们的心境顿时空阔和清凉。前面还在修路,汽车停在大坝上,不能再往前走了。乘客如果还要前行,投访蓝色水面那一边的迷蒙之处,就只能收拾自己的行李,疲惫地去水边找船。这使我想起了古典小说里的场面:好汉们穷途末路来到水边,幸有酒保前来接头,一支响箭射向湖中,芦苇泊里便有造反者的快船闪出……这支从古代射来的响箭,射穿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新中国,疾风嗖嗖又余音袅袅——我今天也在这里落草?‎ 我从没见过这个水库——它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是我离开了这里之后。据说它与另外两个大水库让山外数十万亩农田受益,也给老山里的人带来了驾船与打鱼一类新的生计。这让我多少有些好奇。‎ 当时这里也有知青点,其中大部分是我中学的同学,曾给我提供过红薯和糍粑,用竹筒一次次为我吹燃火塘里的火苗。他们落户的地点,如今已被大水淹没,一片碧波浩渺中无处可寻。当机动木船突突突犁开碧浪时,我没有参与本地船客们的说笑,只是默默地观察和测量着水面。我知道,就在此刻,就在脚下,在船下暗无天日的水深之处,有我熟悉的石阶和墙垣正在飘移,有我熟悉的灶台和门槛已经残腐,正在被鱼虾探访。某一块石板上可能还留有我当年的刻痕:一个不成形的棋盘。‎ 巴童浑不寝,夜半有行舟。这是杜甫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张继的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是贾长江的诗。芦荻荒寒野水平,四周唧唧夜虫声。长眠人亦眠难稳,独倚枯松看月明。这是《阅微草堂笔记》中俞君祺的诗。……机船剪破一匹匹水中的山林倒影,绕过一个个湖心荒岛,进入了老山一道越来越窄的皱折,沉落在两山间一道越来越窄的天空之下。我感觉到这船不光是在空间里航行,而且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画廊里巡游,驶入古人幽深的诗境。‎ 我用手机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在柴油机的轰闹中听不太清楚,只听到他一句惊讶:“你在哪里?你真的去了八景?”——他是说这个乡的名字。‎ 为什么不?‎ ‎ “你就打算住在那里?”‎ 不行吗?‎ 我觉得他的停顿有些奇怪。‎ 融入山水的生活,经常流汗劳动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自由和最清洁的生活?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可靠和最本真的生活?我被城市接纳和滋养了三十年,如果不故作矫情,当心怀感激和长存思念。我的很多亲人和朋友都在城市。我的工作也离不开城市。但城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越来越陌生,在我的急匆匆上下班的线路两旁与我越来越没有关系,很难被我细看一眼;在媒体中的罪案新闻和八卦新闻与我也格格不入,哪怕看一眼也会心生厌倦。我一直不愿被城市的高楼所挤压,不愿被城市的噪声所烧灼,不愿被城市的电梯和沙发一次次拘押。大街上汽车交织如梭的钢铁鼠流,还有楼墙上布满空调机盒子的钢铁肉斑,如同现代的鼠疫和麻风,更让我一次次惊悚,差点以为古代灾疫又一次入城。侏罗纪也出现了,水泥的巨蜥和水泥的恐龙已经以立交桥的名义,张牙舞爪扑向了我的窗口。‎ ‎“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酒吧里的男女们疲惫地追问,大多找不出答案。就像一台老式留声机出了故障,唱针永远停留在不断反复的这一句,无法再读取往后的声音。这些男女通常会在自己的墙头挂一些带框的风光照片或风光绘画,算是他们记忆童年和记忆大自然的三两存根,或者是对自己许诺美好未来的几张期票。未来迟迟无法兑现,也许永远无法兑现——他们是被什么力量久久困锁在画框之外?对于都市人来说,画框里的山山水水真是那样遥不可及?‎ 我不相信,于是扑嗵一声扑进画框里来了。‎ ‎(节选自韩少功《山居心情》)‎ 注①:从2000年始,韩少功的手每年六个月在海口“握笔”,尽他海南省文联主席的“本分”;另六个月在湖南汨罗八景峒大同村“把锄”,在两千年前屈原行吟之所养鸡、种地。韩少功说:“《山居心情》也是在山地里刨出来的,今天刨一锄头,明天刨一锄头,零零星星、断断续续地……六年过去了,我总算对这些日子有了交代。”这是一本带有纪实性、自传性的散文集。‎ ‎4.下列对材料中“我今天也在这里落草”的相关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由在水边找船,想起了古典小说里的好汉们穷途末路时的落草场面,感叹自己现在的处境也和他们一样。‎ B.作者心中一种极为执着的幻想,是“文本化”的不切实际的人生思考,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自我安慰和激励。‎ C.“落草”运用了象征和暗喻的手法,比喻作者等出行的人所将要面对的现实处境,指的是汽车行驶中的艰难。‎ D.长期的生活体验常常磨砺着作者那颗单纯而自由的心灵,真正的单纯而自由的生活无法实现,只能用文学的戏谑来自嘲和慰藉。‎ ‎5.结合文本,谈谈题目“扑进画框”的含义。(6分)‎ ‎6.结合全文,对于“城市”和“乡村”,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三)实用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 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C. 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 “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C.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D.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朗读者》节目优势和不足之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粤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多次)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B.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C.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D.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态/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事:奉事 B. 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 希:希望 C. 辄事骄王 辄:多次 D. 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隆:尊崇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的后面讲学;弟子们后人学的要由先人学的传授学业,甚至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他。‎ B.董仲舒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他先辅助骄傲勇武的易王,后辅助凶残蛮横的胶西王;他审时度势、巧施计谋,将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C.董仲舒廉洁正直,受到权臣嫉恨。他认为掌握大权、位至公卿的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因此对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后终于寻找时机对他进行了报复。‎ D.董仲舒居家著书,仍然关注国事。他辞官归家之后埋头修学著书,但只要朝廷派官员到他家征询他对重大问题的意见,他都会有根有据地作出解答。‎ ‎13.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⑴臣愚不足以奉大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4分)‎ ‎⑵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江晚泊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夔州途中。②轲峨:孤高状。③艑(biàn):船。‎ ‎14.下列对于诗歌的解说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以白描手法,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了路途中的空阔,荒寒,冷寂。‎ B. 首联的“空”,取空阔、旷远之意,形象描绘了江面上雨后空阔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孤寂之情。‎ C. 颔联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选取“宾鸿”这个意象,该意象抒发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伤感和无奈。‎ D. 颈联描绘的画面“有声有色”,古戍、旗迥、荒村是“色”,犬稀是“声”,写出了作者羁旅途中的凄冷和孤寂。‎ ‎15.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3)《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 ‎(4)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5)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三、课外名著(8分)‎ ‎17.下列有关名著《呐喊》的说明,不正确的是(3分) ‎ A.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具备两重性。“狂”表现在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上;而“不狂”,表现在他对历史、现实的清醒认识上。‎ B. 《头发的故事》通过N先生和我的对话,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从中可以看出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 C. 鲁迅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阿Q、闰土、涓生和子君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目的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D. 《呐喊》中所展示的是一幅从辛亥革命前到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这是一个风雨如磐的中国,是一个从愚昧和落后的重压下挣扎向前的中国,也是一个需要经过“涅槃”然后才能新生与腾飞的中国。‎ ‎18.请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5分)‎ 在鲁迅的《呐喊》中,《 》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 》抒发了对弱者的同情,对强势凶恶者的憎恶及与之战斗不止的精神;《 》是对博爱、对充满活力的生命的歌唱,又有对世界并非尽如人意的叹惋;《 》、《孔乙己》都是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罪恶的作品,但作者在前者中对醉心仕途、精神世界渺小而可鄙的 作出了比对孔乙己更严厉的批评。‎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9.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书的好处,是________的,如果读者真正获得了书中的“味”,他便会在写作中把这种“味”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一个酷爱读书、________广泛、博采众长的人,当然不屑于整天____________,拾人牙慧;而一个胸无点墨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 A. 路人皆知 涉猎 邯郸学步 B. 路人皆知 涉足 鹦鹉学舌 C. 尽人皆知 涉足 邯郸学步 D. 尽人皆知 涉猎 鹦鹉学舌 ‎20.下面各句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3分)‎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 ③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⑤⑦‎ D. ‎⑤⑥⑦‎ ‎21.下面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不相同的一句是(3分)‎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客有吹洞箫者。‎ ‎22.阅读下面的图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9年中国网民春节网络红包问题调查 A. 收发网络红包,已成为中国绝大多数网民认可的一种春节娱乐方式。‎ B. 如果网民一味沉迷于收发网络红包,那么传统的年味就变淡了。‎ C. 热衷收发网络红包,对身体健康、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会有一定的影响。‎ D. 支付平台在依靠网络红包拓展用户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履行其社会责任。‎ 五、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有的挫折与悲伤,在发生的当时都能使我们受苦流泪,可是,隔了一段距离再来审视,却能觉出一丝甜蜜的酸楚来。‎ ‎ ------席慕容《槭树下的家》‎ 席慕容关于“甜蜜的酸楚”这番话勾起你对哪些人或事的回忆,请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十月月考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A项“不‘外求光辉’”错,原文是说“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 B项新进作家写骈俪文在文中没有根据。D项文中是说“也就越难避免炫耀雄辩的毛病”。)‎ ‎2.C.(不是举例论证是比喻论证。)‎ ‎3.C.(文中是说用“僻典”,且不是所有的用典跟情感都没有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4.D ‎ ‎5. 扑进“画框”实则是想回归到最为本真、质朴的生命生活常态;‚“扑”字表现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急切与向往。ƒ表现出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担忧和从容,想远离城市发展的单一化、机械化、功利化。(6分) 6.①城市使我们身体得以栖息和物质欲望得以满足的场所;②乡村象征最为质朴和本真的生命追求和生活理念;③逃避城市的生活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曾经的乡村生活梦想。(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 C (A项,“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B项,“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项,材料二“寓贬于褒”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 ‎8. D (A项,“仍持怀疑态度”错误。B项,“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C项,“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 ‎ ‎9. (6分)节目优势: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每点1分)‎ 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每点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0. A 11. B 希:迎合 12. B “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错误,担任胶西相的时候,“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是被人陷害,不是被重用。故选B。‎ 13. ‎(1)臣愚昧不能解答你提出的问题。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奉:1分;“大对”:对答天子之询问或策问1分;“正”,端正1分;“明”,阐明1分。)‎ ‎(2)现在的普通人,他们远远不及圣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众人1分,下1分,而1分,耻1分。)‎ 参考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之士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 皇帝的策问。策问结束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奉事辅佐易王。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骄横,喜欢勇武。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灭了吴国。孔子说殷纣王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齐桓公有疑难问题就向管仲请教,我有疑难就向您请教。”董仲舒回答说:“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我听说春秋时鲁国国君问大臣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柳下惠说:‘不行。’他回家后面有忧虑之色,说:‘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去问有仁德的人,国君想攻打别国为什么问到我呢?’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就没有一位仁人。仁人,就是端正他的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儿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先推崇欺诈武力而后注重仁义。越王君臣不过是施行不正当的诈术,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五霸比其他的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头和美玉相比一样啊。”易王说:“说得好。”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孙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权,位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董仲舒共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书直言规谏,指定教令颁行国中,他所在的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到了去官归家后,他根本不过问家庭产业,只是埋头诵读,专心著书。董仲舒养病在家,朝廷如果讨论重大问题,就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据。从汉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先后做丞相,开始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对策,推尊宣扬孔子,罢黜百家。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吏,州郡推荐茂才孝廉,都是从董仲舒开始的。董仲舒年纪大了,在家里寿终。后来他家迁往茂陵,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凭学问做了大官。‎ 11. C 鸿雁是有借代书信、寄托思乡、表达流离之苦和孤寂之情的意象,这里的宾鸿是作者的自喻,表达了作者羁旅途中的孤独与凄凉,而非与友人惜别之情。‎ 12. 仕途遭贬的失意;旅居异地的孤寂;秋夜难捱的愁苦。(每点2分)‎ 13.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挟飞仙以遨游。‎ 三、课外名著(8分)‎ ‎17. C 涓生和子君不是《呐喊》中的人物。‎ ‎18.《一件小事》;《兔和猫》;《鸭的喜剧》;《白光》,陈士成。‎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9.D 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尽人皆知:人人都知道。根据语境,应选“尽人皆知”。涉猎:粗略地阅读,接触,涉及。涉足:指人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根据语境,应选“涉猎”。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鹦鹉学舌:鹦鹉学人说话,比喻别人怎样说,他也跟着怎样说,含贬义。根据语境,应选“鹦鹉学舌”。‎ ‎20.C 冯同凭,趣同趋,生同性,读同逗,暴同曝,有同又。‎ ‎21.B ACD为定语后置句,B为宾语前置句。‎ ‎22.A 本题主要考查图表分析。只有近三成的网民认为网络红包基本没有问题,所以“绝大多数”不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