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难点22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
不同的文体,其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不一样的。有的以记叙为主,有的侧重描写,有的有宏大的场景,有的注重感情的表达,有的关注细节的描写等。 实用类文本的类型主要有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的文体知识,只有对文体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准确把握文体特征,解题时才能从容不迫。 传记:1.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里面。2.阅读传记时,要注意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新闻:1.用事实说话,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问题。2.阅读新闻时,要注意看清标题,揣摩新闻类型;抓住各个要素,了解主要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段落层次;明确中心意思,理解文本大意;辨明表现手法,以供分析综合。 报告:1.材料真实,针对性强。2.阅读报告时,要注意文本运用的典型材料,使用的对比材料和有关数据。同时,要注意分析概括文本所包含的观点,并能结合实际作出自己的判断。 科普文章:1.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2.阅读科普文章时,要注意分析文本所呈现的科学现象,包含的科学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另外,在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时,考生还要注意联系已有知识,比如各种抒情方式、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等兵——吉布森回家了 【美】约翰·费特曼 星期三深夜,诺克特县城欣迪曼镇上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陆军二等兵吉布森(外号“小鸭子”)的遗体从越南运回家来了。 时值夏天,天气闷热,但当载着灰色军棺的灰色灵车开进镇子的时候,下起了暴雨。豆大的雨点落在铮亮的灵车上熠熠闪光,街上一片雾气。黑暗中的欣迪曼显得十分静穆。 日前,二等兵吉布森的遗体经奥克兰市空运至辛辛那提市,由陆军上士里特护送回家。在欣迪曼镇,当军棺从车上抬出时,殡仪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对他的同事小声说:“这就是小鸭子,他们把他带回来了。”在他生前,人们一般都叫他“小鸭子”。长期以来许多人虽然跟他熟,但总得想一想才能说出他的全名。 到星期四上午,镇上几乎无人不知道“小鸭子”回家了——或者说快要回家了。上午,家属们陆续到达。他们是:哥哥、妹妹,还有吉布森的妻子卡罗琳。 他们伫立于装在玻璃罩中的遗体周围,任凭眼泪洒落在玻璃上。人们站在隔壁的加油站和外面的街道上,轻声说着话。 士兵的双亲诺曼·吉布森夫妇,在家等候。吉布森太太这个月以来一直在生病,家人不让她动身前往欣迪曼。临近晌午,人们送“小鸭子”回家。 “小鸭子”的遗体被放入灵车运回家。一路上,山谷中的闷热令人窒息。 这支队伍缓慢地走过一段长长的路程——翻过一架高高的山脊向南,沿着爱丽斯曼河而行,途径安布而奇小镇。 在安布而奇,当灵车穿过人群时,当地人站在烈日下,女人们哭了,男人们纷纷脱帽。 当灵柩抬进门廊,穿过大门来到前面的起居室时,悲怆的哭喊声划破寂静。凄惨的声音一声高过一声,传向山谷。“小鸭子”回家了。 1.本文写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外号叫“小鸭子”的美国士兵的遗体被从越南战场运回家乡安葬。这是成千上万以这种方式返回家乡的美国士兵中的一员。叙述性的手法似乎平淡无奇,但是作者精细的观察和自然的描述却使读者难以置身局外,感情上也会产生强烈共鸣。尽管作者是基于美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这篇报道仍然具有不可抵御的感染力。 这个下午直至深夜,人们络绎不绝。有步行来的,有乘各种车辆驶过满是泥土的山路来的。人们带来了鲜花和食品。到后来,满屋满院都是人。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走过去凝望棺材里面的死者,流着泪。 死者的母亲是一位面目慈祥的山区妇女,灰白色的头发梳在脑后结成一个发髻。她拖着病躯,神情恍惚地走进人群说:“无论怎样,他的遗愿一定会实现。” 死者的父亲是个高而黝黑的汉子,两眼哭得通红。他说:“他并不想当兵,但他知道当兵没有错,因此他努力干。他献出了一切。我真为他感到自豪。现在,他们就这样把他送回家了。” 午夜时分,又下起了暴雨。吊唁的人们聚在屋子里、走廊上。还有些人站在屋檐下的墙边。 “小鸭子”最近曾回国休假。在他顺帕奇河而下归队后不到一个月,他又回来了——他将埋葬在故乡。 部队说他在西贡附近被迫击炮弹片击中,但死亡详情无从知晓。 “只有亲眼看见一面国旗盖在你儿子身上时,你才会懂得它的意义。” 父亲说完又转过身对着灵柩哭泣不止。 星期五下午,“小鸭子”被运往普罗维登斯宗教浸礼会,安放在布道坛后面。教堂的灯亮了一个通宵。人们陪着死者,不停地祈祷。死者父母在浸礼会待了整整一夜。 “小鸭子”的母亲解释道:“这是他的最后一个夜晚。” 葬礼于星期六上午10时举行。 埃弗里奇是“小鸭子”生前的好友。他致悼词时,泣不成声。 “小鸭子”在越南阵亡前不久,曾写过两封信给自己的妻子。埃弗里奇读了其中一封信: “宝贝,我被编在靠近三角洲的那个连。人人都说那是块险恶之地。宝贝,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碰上这种事情,但我希望你做个好姑娘,好好生活。要是可以重新开始,我就会早早地做好准备。你一定奇怪我为什么总跟你说这些事。可是你不晓得最近这儿的形势有多严峻。你一定要听着,假如我出了什么事,我要求你做的是—— 2.在描写中,作者似乎一直置身事外,让邻居和家属说话,这样使他的描写留有余地,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为了使文章更加感人,作者用了吉布森的外号—— 好好生活。以后我会再去看你的。” 陆军派来6名抬棺人,其中5人在越南服过役。抬棺人把国旗从灵柩上揭下,里特上士把它交给年轻的寡妇。她在过去的3天中,只哭不说话。 然后,这位士兵的未亡人跪在灵柩边,喃喃地说:“噢,小鸭子。” 接着,人们将“小鸭子”埋在他为之献身的土地里。 (原文有删改) 相关资料 ①越战(1959—1975)为受美国等反共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对抗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美国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5.6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此场战争也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反战游行等。 (选自“百度百科”) ②谁来承担这些责任?林登·约翰逊总统曾与艾森豪威尔的儿子有过一番辩论。约翰·艾森豪威尔告诉约翰逊,不要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在越南问题上,杜鲁门“给予了金钱的援助,艾森豪威尔派进去几个人当顾问,但肯尼迪派去的人首先开了火,而你是扩大战争的人”。每个美国总统都有份。 (选自《普利策新闻名篇快读》) 文本中的几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渲染悲伤气氛,表达家乡人对吉布森的哀悼。文章第2自然段描写了运载吉布森棺材的车到欣迪曼镇时下起了暴雨,使得欣迪曼十分静穆,描写了整个镇都沉浸在悲恸之中的情境。(2)使文章前后照应。文章开篇写吉布森回家时下起了暴雨,在人们吊唁时又一次描写了暴雨的降临,以此渲染人们悲伤的心情,使文章前后照应。 小鸭子,并让这个称呼多次出现。“小鸭子”是死者在战场以外的角色,它饱含着亲友对吉布森的爱,让人觉得这死去的士兵就好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亲切,从而对他的死亡感到更加悲伤和痛惜。 1.所谓表现手法,就是作者用来实现其写作意图,表现文章中心思想,再现或表现生活某一片段的写作方法。 2 .任何文本都会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一个文本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时也不止一种,因此,考生应该重点抓住其中一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实用类文本由于体裁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基本特征,因此,考生要想准确解答分析文本特征类题,首先要铭记各种实用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再重点关注其特殊性。解答时,应该通读全文,明确文本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并答出这种特征对文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2018届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向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一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的”。“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不过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92岁那年,收到一份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至今提起,老先生还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他的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著。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因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百度百科) ②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的就是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面对自己错位的人生。 B.1955年,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之一的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与沈从文成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C.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甚至到了今天,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E.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3.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二、(2018届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是什么单位? 熊培云 计划经济盛行的时代,中国人多生活在单位文化里。陌生人见面,或是办点什么大事小情,难免会被问及“是什么单位的”。单位无所不在,正因为此,当刘震云将单位文化描述成“一地鸡毛”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我曾说,一人即一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疆土,它区别于自己所属的疆土。同样,区别于“你属于某个单位”,每个人更应该回答的是“自己是什么单位”,“人是什么单位”。 有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单位之中。” 有说:“我是思考的单位。” 前者,“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单位之中”,道出了人类的困境或者人性的弱点。单位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工具,在意识到单位可以并可能像工具般更换以前,人所受到的这种“奴役”几乎是一辈子的事。 后者,“人是思考的单位”,这也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正因为人人都能思考,都在思考,都“各怀鬼胎”,民主作为利益协调器才成为可能和必要。 然而,以上回答仍停留于从政治学或社会学意义上阐述人的功用,而没有从哲学意义上触摸到人的本质。我以为,一个人若要真正解放自己的心灵,就必须在时间与空间上对人之内涵拨云见日。故而我关于“人是什么单位”的回答是“人是时间单位”“人是时间的尺度”。 为什么“人是时间单位”?道理很简单,人是生命,有生卒年月,人归根到底是一段时间。没有时间,就没有生命。我们在时间中获得生命。 理解人是时间单位而非空间单位十分重要。即使你穷尽有生之年仍不能像凡高那样获得死后的哀名,或者像华盛顿一样收获永恒的荣耀,但是,它至少可以使你不至于沦为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或只知按部就班被动奉献(工作)的螺丝钉。 “我是时间单位”,“我是时间的尺度”,我们关于生命意义的挖掘,并非忠诚于地理与环境,而是忠诚于我们自己的一生。 人应该爱时间,而不是爱空间。时间之爱是面向个体的,是绝对的,那是我们惟一的存在;而空间之爱则是相对的,是面向公众的,是通过物质或精神的契约才得以实现的。正因为此,我愿意以更广阔的视角将我所 热爱之国视为时间之国,一种立于时间维度上的精神与思想之国,而绝非空间意义上逆来顺受的,或与生俱来的“嫁鸡随鸡”式的地理与政治之热爱。 所以我说,人应该为时间耕耘,而非为空间奔命;一个人无论占有多少疆土,如果不能在时间上做自己的主人,其所拥有的仍不过是贫困一生。以生命与时间的名义,每个人作为其所生息的时代中的一员,不应该停留于寻找地理意义上的与生俱来的归属,而应忠诚于自己一生的光阴,不断创造并享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 (选自《重新发现社会》,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作者举两个“有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3.理解“人是时间单位”,有何重要意义?请简要概括。 一 1.B 【解析】B项,根据文章的第三、四段可知,该项强加因果,“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和“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在文中没有体现出因果关系。 2.CE 【解析】C项,“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理解错误。E项,“淡泊名利”在文中没有明显体现。 3.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本的真实性。②使周有光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和品格。③有助于读者真切、深刻了解周有光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 二 1.首先,分析单位文化盛行的现状,提出“人是什么单位”的问题;然后,列举两种答案并分析其局限;接着,提出“人是时间单位”的观点并进行阐述;最后,号召人们热爱时间,创造并享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分层,然后根据内容加以概括。通读全文,可将本文分为四层: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2.第一个回答,道出了人类的困境或者人性的弱点;第二个回答,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作者举例是为说明这两种回答没有从哲学意义上触摸到人的本质的局限性,为后文作者从哲学意义上回答这个问题作铺垫,使后文的论述更具说服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往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往往是写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回答此题时,要把两个事例的作用分开来说,因为它们所论证的观点不同。结构上,要与其上下文联系分析。 3.理解人是时间单位,不至于变得狭隘或被动奉献;就会懂得在挖掘生命意义的时候,忠诚于自己的一生,参与并见证一个时代;就会懂得热爱时间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