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边塞诗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边塞诗学案

边塞诗 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体会边塞诗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 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难点:分析形象、把握感情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试题链接      ‎ ‎                                 从军行七首(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鉴赏点拔: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是歌颂边塞健儿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或是反映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风格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婉转。从该诗二、三句可以看出:本诗主要表现戍边将士浓郁而缠绵的思家之情。解答第一题,要把内容理解和情感表达结合起来。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翻出一曲曲“新声”,让人爱听又怕听,因为那“听不尽”的曲调,总离不开“离别情”啊!欲是翻新琵琶语,欲是搅扰思乡情,鲜明的对照手法强化了“边愁”的深重。第二题从表达方式来设题。该诗前面叙事,最后以写景收束,描写出一幅悲凉而又壮阔的秋月高挂图,把戍边将士“不尽”的怀乡思绪融注在典型的意象中,意蕴丰富,引人联想,这就是创设意境,寓情于景。‎ 参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手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情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①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②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③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 ‎ 课堂练习⒈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征人怨  ‎ ‎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 ‎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 ‎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⒋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  ①碛(qì):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注:①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②无那:即无奈。‎ 古从军行(节选)‎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1)从题材看,这两首诗都属于        ;在意象的运用上,两首诗都采用了      意象。‎ ‎(2)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它们情感表达的异同。‎ ‎ ‎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的类别、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㈠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⑴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情感概括:‎ ‎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 )‎ 都护行营太白西, 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 情感概括:‎ ‎⑶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 情感概括:‎ ‎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 情感概括:‎ ㈡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⑵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⑶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强化训练 ‎ ‎ ‎⒈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列问题。‎ 雨雪曲    ‎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⑴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4分)‎ ‎⑵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 ⑴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⑵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⒊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  [注]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一种,并简析其艺术效果。‎ ‎  ⑵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   ⑴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⑵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⑶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望 蓟 门 祖咏 ‎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 ‎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1)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2)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