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 探究(实用类文本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8 探究(实用类文本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

‎ ‎ ‎【考点讲解】‎ ‎ “探究”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高频考点,有时直接设题考查,有时间接设题考查,有时与其他考点放在一起考查。考点“探究”包含三方面内容:(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F级。‎ ‎ 解答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类试题,主要掌握以下方法:‎ 一、变换角度,分层挖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包含两个小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解答本题的方法是:①学会变换角度探究。角度本是一个数学名词,表示角的大小的量,通常用度或弧度来表示。这里比喻看事情的出发点。角度主要指方位和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必须学会变换角度解读文本,探究文本,按照试题要求将探究的结果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形成答案。②善于从不同层面探究。层面指层次,方面,平面。层面可嵌套,可平行,可交叉,不可孤立。我们在解读高考实用文本探究题时,应从知识层面、内容层面、思想层面、主旨层面等不同层面去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在加以归纳概述。比如,解答上面的试题,是从关键词(知识层面)到容层面、思想层面、主旨层面进行探究的。③表述答案的文字简约准确。从上面试题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考生解答高考探究题,应言简意明,针对性强,答出要点。④依据文本探究。解答探究题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但不能脱离文本。如果依据文本探究,又能自圆其说,就算正确答案。⑤读懂试题要求和文本是关键。正确理解试题要求和文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要是这点做不到,所有的功夫都会白费。‎ 探究是个性化解读,是在详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筛选、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探究的过程是形成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过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认真研究考纲,研究近年试题,在练习中总结、反思、感悟、升华,并自主总结出探究性试题的命题规律,掌握探究性试题的答题技巧,最终形成规范准确答题的能力。‎ 二、追根溯源,读文识意。“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包含两方面内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答这类试题,应掌握以下方法:①依据文本内容探讨写作背景。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不能脱离文本内容。②依据文本的主题探讨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体现在作品的主题上,而主题又是从文本内容中提炼出来。‎ 三、见解独到,个性鲜明。“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每年必考。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高考语文试卷的探究题是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只是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也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经过六年的高考命题实践,探究题也在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中。‎ 解答本题的方法是:(1)读懂试题要求。考生应要把握题干中的关键性词句,从试题要求中明确答题方向,确定答题要点和答题角度。(2)整体感知文本。答题之前,要先通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对探究内容有个整体了解,并结合试题引用的语句回答。(3)明确答题重点。例题的答题重点是“启示”,考生在解答受到启示的过程,也就是探究的过程。(4)尝试从多种角度、不同层面去探究。(5)得出结论,拟出答案。在多种角度和思路中,可能有一种会通达问题的解决,据此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对这一角度和思路,可以稍加详尽地表述。但要注意的是: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探究,不能超越试题要求;依据文本进行探究,不能脱离文本;考生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套用原文内容。‎ 这类题目是在新的阅读理念下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深度测试,是考生面对新的挑战,着重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创新精神。探究,一般是对文本中一些 “疑点”、“难点”“争议点”提出假设,分析探究,提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看法,其价值在于探究过程获得的体验,而不在于结果本身。所以,评阅探究试题关键看考生是否进入了问题情境,是否有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所答文字是否显示出探究的意趣。一般不要求这些见解就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真题分析】‎ 一、(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 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7. 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答案】‎ ‎7. (1)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不断深入,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2)“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解析】‎ ‎ ‎ 二、(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 ‎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 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9.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 ‎【解析】‎ ‎ ‎ ‎ ‎ ‎【模拟考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 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截至2016年年底超过八成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较2012年增幅达58%。是留下来,还是回国去?这个曾经令无数人千愁百转的两难选择,如今有了坚决笃定的最优选项。‎ 回国发展原因调查显示,“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是两大主因,分别占比70.6%和63%。这与调查样本中70.8%的海归是独生子女这一事实不无关系。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饮食文化、国外经济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发展、国内休闲娱乐更为丰富等方面因素比例均超过25%。另外,国内社会网络关系、所学专业在国内发展前景、奉献精神等亦是重要原因,分别占22%、16.2%、15.8%。因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而归国的人员仅占8.8%。‎ ‎(‎2017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解读“归国潮”的东方密码》)‎ 材料二 ‎ 近年来,我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比率持续提升。2015年,我国有52.37万人出国留学,同时有40.91万留学生归国,年度回国与出国人数比例为1:1.28,而在10年前该比例仅为1:3.15,每年都有大批留学生回国寻找工作机会。我们分析认为,一方面,与国内经济发展带动人才需求提升相关;另一方面则或许与国外经济景气度下滑及工作签证收紧相关。‎ ‎ ‎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及出国人数比重情况分析》)‎ 材料三 ‎ 海归回国就业聚集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力有所增加。调查显示,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中36.1%的海归最终在本土民营企业就职,26.7%的海归最终在外资企业就职,此外,13.5%的海归在国有企业就职,8.9%的海归在事业单位就职。‎ 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为14.3%,贸易、房地产、互联网分别占7.2%、6.9%、5.5%。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调查数据,在被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中,有超过1/10(11.9%)的人选择了创业,按照性别进行分组后发现,13.2%的男性选择创业,8.2%的女性选择创业。选择创业的比例远高于国内大学生毕业创业比例(根据麦可思调研,近三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2015届大学生创业比例为3.0%)。‎ 海归创业最集中的六大领域分别是新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节能环保。他们认为,国内创业的优势是客户资源、技术资源、政府资源较为丰富,而在国内创业主要会遇到融资困难、经营运行成本高、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等问题。‎ 被调查的海归创业者表示,自身的创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与海外互动上,包括更容易在海外市场建立分销渠道、获得海外风险投资、获得海外研发合作伙伴、与海外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等。‎ ‎(‎2017年3月10日搜狐网《留学回国人员成创业主力军》)‎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超过八成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回国发展成为大部分留学人员的最优选项。‎ B. 材料一表明,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归国潮正在形成。‎ C. 材料二图表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留学生回国寻找工作机会,2015年回国留学人员40.91万人,比五年前增长数倍。‎ D. 材料二图表显示,我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比率,自2008年至2015年,每年都比上年有所提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二图表显示了自2008年至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回国人数、回国与出国比及其相关变化情况。‎ B.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是海归的主要聚集地;金融业是海归择业的首选,其次是贸易、房地产、新一代信息技术。‎ C. 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留学归国人员择业的主要目标,最终在本土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就职的人数占海归人员的六成以上。‎ D. 受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热的影响国内近三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2015届大学生创业比例为3.0%。‎ E. ‎ 留学归国人员国内创业具有许多优势,如客户资源、技术资源、政府资源较为丰富,政府相关政策配套齐全等。‎ ‎3.简要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归国潮”形成原因看法的相同点、不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AC ‎3.相同点: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提到国内外不同的经济形势。 不同点:材料一强调“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两大个人因素,同时谈到社会关系、奉献精神、优惠政策等;材料二强调国内人才需求提升,还提到国外签证收紧等。‎ ‎【解析】‎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正在全国热映。这部影片自 3 月 2‎ ‎ 日登陆全国院线以来,掀起了持续的观 影热潮,截至 3 月 16 日,其票房已超过 3 亿元。‎ 美国知名新闻网站“Quartz”报道称,《厉害了,我的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 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全面展现了过去五年中国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军事现代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厉害了,我的国》成为中国史上票房最高的纪录片。‎ ‎(摘编自《境外媒体热议<厉害了,我的国>》,2018 年 3 月 20 日《中国日报》)‎ 材料二 影片 3 月 2 日上映,各大院线纷纷将其搬上影院头条,下面是对观众数据的分析。‎ ‎ ‎ ‎(摘编自百家号《<厉害了,我的国>票房分析》)‎ 材料三 影片告诉我们的其实不仅是那些伟大的创举、恢弘的业绩,更重要的是它还告诉我们在这些问鼎世界巅峰的 工程中,那些献出青春、献出力量,乃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中国人,它还告诉我们这些创世纪的工程项目中中国 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过去强调比较多的是在战争年代需要一种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其实,即 便就在和平建设年代,特别是在攻坚、创业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具备一种倾心尽力、冲锋陷阵的牺牲精神。‎ ‎(摘编自《<厉害了我的国>背后是千千万万“厉害了我的中国人”》,2018 年 3 月 7 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坦白说,笔者曾担心过政论性影片的表达会不会令一些观众不以为意,甚至可能产生排斥情绪,事实则证明,《厉害了,我的国》用人物自己讲故事的基本策略淡化了“政论”色彩,用一个又一个的真情人物和鲜活故事把 “政论”融于观众的感性体验,再化为理性思辨的基石。‎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也随着新一代年轻观众登场,主旋律电影重新焕发生机——从《战狼》 到《战狼 2》,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从《建军大业》到《厉害了,我的国》,主旋律电影在一次又 一次的市场成功里焕发了全新生机,观众们热情地在主旋律电影里拥抱以国家为使命责任的主角,认同以民族为 身份背景的英雄,这不单纯是讲故事的手法或是艺术本身的进步所带来的成功,而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政治气 候、舆论主力的改变创造了成功前提。‎ 艺术反映着时代的脉搏,时代的成就也滋养着艺术。如果不是身边真真切切的发展成就,如果不是身边真真 切切的生动人物,创作者再努力地讲故事,观众都很难信服,更别说是感动了。与更加磅礴和震撼的新时代成就相比,《厉害了,我的国》只是运用了准确和恰当的视听表现手法展现了真实的宏阔和伟大;与更加动人和细腻 的新时代人物相比,《厉害了,我的国》只是运用了准确和恰当的声画记录手段还原了真实的质朴和崇高。‎ ‎(摘编自《<厉害了,我的国>撰稿人创作谈》,2018 年 3 月 7 日搜狐新闻)‎ ‎1.下列关于《厉害了,我的国》相关情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厉害了,我的国》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我国近五年来在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而真实性更是其征服观众的原因。‎ B. 《厉害了,我的国》的观众中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超过 60%,因为这一代年轻人对高新科技更加关注,更有感受。‎ C. 《厉害了,我的国》的创作团队通过视听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给观众提供了更多感性体验,淡化了“政 论”意味。‎ D. 《厉害了,我的国》不仅展示了我国的伟大创举和恢弘业绩,而且讴歌了在整个和平年代为国家建设作出了牺牲的人们。‎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通过票房数据、观众构成等,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厉害了,我的国》的热映程度和认可状况。‎ B. 材料三和材料四通过媒体人的评论和创作者的表述,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厉害了,我的国》独特的表现手法。‎ C. 《厉害了,我的国》的热映表明和平年代的人们同样渴盼战争年代具有的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 D. 《厉害了,我的国》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积极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是一部政论性影片却赢得了不俗的票房。‎ E. 《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大型纪录电影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记录取得的伟大成就,而在于探讨获得成就的原 ‎3.《厉害了,我的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AD ‎3.①真实性:人物自己讲故事,淡化政论色彩;②时代性:反映的主旋律主题,契合整个环境、政治气候、舆论主力的改变;③艺术性:恰当而准确的运用视听表现手法和声画记录手段。‎ ‎【解析】‎ ‎ ‎ ‎ ‎ ‎ ‎ ‎ ‎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