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二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二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4)

学案10 找出角度,深入思考——小说探究题之要诀 学案引语 探究题无疑是小说阅读训练的重头戏,对小说主旨意蕴和艺术特色的探究更是探究题命题的两个重要方向和训练的重中之重。无论哪种类型、何种方向的探究,都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必须多角度挖掘文本内容,并且进行深入思考。二轮复习,应该抓住探究题的规律特点,边练边思,边思边练,做到真正掌握探究题的真义、要义。‎ 自学在前 自我诊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蒙娜丽莎的微笑 ‎[俄罗斯]诺里·斯塔夫 女孩说,我叫蒙娜丽莎。凯莉便笑了,有种想要接近女孩的冲动。‎ 凯莉是一名画家,去拉马拉本是看望男友,却没想到刚踏上这片土地便遇到这样一个女孩,傻傻地朝着你笑,但那张脸上却有很多疤痕,显然与真正的“蒙娜丽莎”扯不上半点关系。‎ ‎“蒙娜丽莎,你家住在哪呀?”凯莉蹲下身子问道。可女孩却不说话了,一双眼大概是被大风刮久了,红通通浸着泪水,勉强才吐出三个字:“杜米斯。”‎ 杜米斯经常出现在国内各大报刊上,那是这个地区最大的一座难民营。凯莉的脑海里瞬间出现一幅图画,眼前的女孩躺在一堵烂墙下,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一只苍蝇停在她的脸上,但她却一动不动。‎ 女孩一定饿了,凯莉把包里所有的压缩饼干都拿出来,塞在对方手里,想了想,又把脖子上的围巾取下,紧紧地裹在女孩身上,然后满意地点点头,看着女孩幸福的样子,忍不住当场拿出画架,刷刷几笔,一幅凯莉版《蒙娜丽莎的微笑》便完成了。‎ ‎“这是我来拉马拉的第一幅作品。”凯莉在男友面前炫耀,但男友却不置可否,不断叮嘱她要小心,拉马拉城的小孩比大人更危险。凯莉认真地点点头,毕竟男友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但第二天,凯莉便改变了看法,因为在比瑞德街头,她再次看到了蒙娜丽莎,她捧着那条围巾,就像捧着圣物一样,看到凯莉便奔过来说:“真主保佑你。”接着便把围巾交还给凯莉。‎ 蒙娜丽莎很丑,但却是一个特别的女孩,望着前面飞奔的背影,凯莉再次陷入沉思,第二幅图瞬间在脑海里成形。这就是收获,一个画家最想要的便是这种灵感。她就地创作,完成以后,随手把围巾套在脖子上,却突然觉得脖颈一阵刺痛。‎ 被一滴鲜血染红了的围巾里,竟然包裹着一个尖利的铜钉。太可恶了,早就在报纸上看过报道,艾滋病患者为了报复这个世界,常常把沾满自己血液的钉子放在路边的凳子上,很多行人都平白无故受害。没想到这样的悲剧竟然降临到自己头上,而且对方还以怨报德,太 可恨了。‎ 这世界疯了,连小孩都干这种勾当。凯莉气愤地说:“不就杜米斯吗?我偏偏就是要过去把她找出来,蒙娜丽莎,没想到连微笑都是假的。”‎ 杜米斯的管理者是个英国人,名叫普雷第,听了凯莉的投诉后,先是一阵惊愕,接着便对身边的人说,把蒙娜丽莎叫过来,太不像话了。‎ 可是,蒙娜丽莎没有来,有人向普雷第报告,蒙娜丽莎宁愿不吃饭,死死抓着宿营广场的栏杆不肯过来,手都快打断了。凯莉彻底被激怒了,她对普雷第说,既然她不愿来,我就过去,倒要看看,小小年纪到底是受谁指使干这种丧心病狂的事。‎ 在广场,当凯莉站在蒙娜丽莎面前,结果却并没有按着原来的计划走下去。蒙娜丽莎显然刚刚垂死地挣扎过,脸上毫无血色,但看到凯莉,却一下子兴奋起来,“求你,以真主的名义,请您亲手把那颗铜钉交给我吧!”到了这个时候,她还在提要求,凯莉带着愤慨与不屑,问:“凭什么?”‎ 接下来,凯莉简直无法理解,蒙娜丽莎竟然弱弱地说:“我想有个妈妈。”还好普雷第,这位谙熟拉马拉文化的慈善服务者解释,在这个地区,铜钉代表母爱,你把铜钉交到她手里,就代表着你对她女儿一般的爱。接着,普雷第还指着铜钉上面的字母“M”说,看,这就是证明。‎ 蒙娜丽莎所做的一切,当然不是为了真的要凯莉做母亲,而是想让杜米斯难民营的其他孩子看到凯莉送她铜钉的情景,哪怕这一切都是假的,因为这些年来,大多数孩子都被远方来的白人资助甚至收养了,但蒙娜丽莎却因太丑而变得愈发孤单。‎ 她太需要我们的爱了,凯莉拿着手里的第三幅画对男友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抵不过她的真情,我以真主的名义发誓。”(有删改)‎ ‎1.小说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题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达·芬奇的经典画作,以此为题,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暗示了小说的情节和线索。《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画家为小女孩画的三幅画像,构成了全文的主体内容,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③隐喻了小说的主题。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小说中小女孩的笑容,象征着小女孩虽身处穷苦却懂得感恩以及强烈渴望得到爱和尊重的真诚,寄寓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她品质的赞美,隐喻了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兵客栈 谢友鄞 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置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 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蒙古了。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从民国至今,水会营子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发下来。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 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了瞭望楼上。‎ 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商会添置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子巴巴,像蜈蚣。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当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听见客人来了,老兵吸吸鼻子,说:“我嗅到生人味了。”‎ 老兵老了。现在老兵最看重的,就是存放在客栈内的消防水桶,任何人不准乱动,任何人不准乱用。投宿的客人,越来越杂,什么鸟都有,大夏天的夜晚,溜出来,用消防水桶冲澡。老兵眼睛快瞎了,耳朵却好使,听见泼啦啦水声,幽灵一样钻出来。老兵狂怒:“来人哪!掌灯!”立刻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客房伙计,食堂厨工们跑出来。一个小工举起马灯。陌生客人急忙穿上裤衩,叫喊:“别照我!”‎ 老兵厉声道:“畜生!你用消防桶洗屁股!”‎ 客人一副赖子样,说:“俩破桶,白给我都不要。用完这水,给你送回去。”‎ ‎“把他抓起来!”老兵怒吼。‎ 客房伙计和厨工们逼近客人。‎ ‎“我是旅蒙商。”客人叫嚷,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 老兵下令:“鸣锣,游街。”‎ 众人一拥而上,将客人的头按下,双手别在身后,推着他,向营子里走去。老兵取出铜锣,“咣咣咣”敲,吆喝:“破坏消防犯噢——”‎ 时间进入21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有删改)‎ ‎2.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题为“老兵客栈”,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反思 ‎1.小说探究题常见的探究方向(点)是什么?从小说的文体特征出发一般多从哪个常见角度切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题通常要求“多角度”“深层次”,如何在具体做题过程中做到这些要求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 批语完善 ‎1.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该答案存在着探究重复、肤深的问题。看似是三点,实乃两点:②③虽有浅与深之分,但属同一意思,①②反复说“消防”问题,是就事论事,未看到作者借消防问题表达的一种坚守精神。总之,这三点不符合“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要求。‎ 勉强可得1分。‎ 学生乙 该答案分别从作者的情感和当今角度作了较准确的探究,尤其是第②点点明了老兵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非常精准。在“深层次”上做得好,可惜在“多角度”上做得不到位,只写出两点,还有一个角度未写出。‎ 最后得分:4分。‎ 总批语 该题探究的是最后一段的意蕴。最后一段其实就一句话,一个意蕴丰富的句子。该句有两个明显特征(关键词):‎ ‎21世纪、依旧被敲响回荡的铜锣声。“铜锣声”极具有象征意蕴,特别在“21世纪”。考生是能抓住这两个“特征”的。从考生答题情况看,多数考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铜锣”的象征意蕴,可就是忽略了小说中“老兵”这一角度:老兵到21世纪仍旧敲响铜锣,表明了多么执着和坚守的老兵精神。小说探究常用的双视角:文中人物和文外作者。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满分 答案 表明了老兵的认真和坚守;寄寓了对老兵的敬重与礼赞;暗含了对“老兵精神”永远传承下去的希望。(每点2分)‎ ‎2.本文题为“老兵客栈”,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该答案第①点抓住了环境与人之间的因果关系,很好,而第②点是答非所问,题干问的是“老兵客栈”与“水会营子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并非“老兵”与“水会营子中的人”的关系。‎ 最后得分:2分。‎ 学生乙 该答案①②两点是从环境与人的角度探究的,两点实乃一点,属重复探究。第③点是从主旨角度探究,但与“老兵客栈”中的人与事关联不大。‎ 最后得分:3分。‎ 总批语 该题探究的是小说的环境价值及其与人物、情节之间的关系,兼有内容主旨和艺术安排两个方面。从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探究是首先切入的,也是考生最能得分的,但要想多角度展开探究就难了。为什么要写水会营子的历史?是因为这部分历史环境本身具有价值,是要从环境自身角度探究。再者,这样写,也有艺术构思的考虑,如发生在“老兵客栈”的捆绑旅店客人的情节,就与水会营子的历史传统有关,换了别地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因此,这一类探究题展开的角度也是很常见的,无非是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考生不可囿于一隅。‎ 满分 ‎①水会营子是作者有意描写的对象,通过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表现了世 答案 事变迁的沧桑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文化内涵。②水会营子是老兵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正是它的历史塑造了老兵的性格。③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表现水会营子沿袭的传统,为下文捆绑客人游街的描写做铺垫。(每点2分)‎ 借题发挥 突破题点 一、阅读有道:入情入境,前后勾连 做探究题对应的阅读既要作整体性把握,更要对相关文字作深入性研读,防止表层化的粗浅阅读。其关键在于要展开想象和联想,入情入境地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精细地揣摩人物细腻的心理,真切地感受人物跳动的脉搏,洞悉人物的喜怒哀乐。只有读活了在特定情境中人物的鲜活形象,才能充分发掘作品的深刻意蕴。‎ 有时候,尽管展开了想象和联想研读了相关的叙述与描写文字,入情入境地揣摩了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但依然不能充分发掘出作品的深刻意蕴。原因在于,仅仅研读某一处文字,还不足以把握人物的全貌。这就需要前后勾连地研读文本,要善于从事件发展的全程中、各个不同的侧面中去把握人物形象的立体特征、多面性格;需要纵横联系分析人物,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把握人物的行为方式与思想倾向,动态地辩证地分析人物的复杂情感与多重性格。‎ 阅读入情入境,前后勾连,为做探究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答题有径:找出角度,深入思考 如何做探究题,《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从探究的角度和答题的规范两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可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是:考生尽管知道了“多角度”“深层次”等要求,面对具体题目还是不知道“角度”与“层次”在哪里。那么,如何去找出“多角度”与“深层次”呢?‎ ‎(1)从题干中找出。有不少探究题,题干已给出了探究的角度,紧紧扣住给定的角度探究即可。如2016年全国乙卷第11题第(4)题:“‘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其中“理解六安爷”“理解小说主旨”就是两个给定的角度。‎ ‎(2)从小说的文体特征中找出。小说是以写人为主的综合艺术,其中情节、环境、人物、主题是小说的四要素,这四要素几乎是小说探究题都要涉及的四个角度,所不同的是因题目不同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万变不离其宗。考生如果能谙熟此道,就能在做题中获益很大。(当然,还有“艺术技巧”角度。)‎ ‎(3)从小说的答题规律中找出。探究题做多了,就能发现一些实用的探究角度与层面。‎ ‎①大中切小。善于在大角度下再切分出几个小角度,探究的角度切口越小,探究的方向越是明确,内容越容易把握,意蕴越容易发掘。如“人物”角度,可切分为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 两个小角度,在主要人物这个小角度中再切分成性格的不同侧面等更小角度。记住:探究多角度,角度分大小。‎ ‎②虚实结合。所谓“实”,就是小说实际呈现的内容主旨;所谓“虚”,把实际呈现出的内容抽象化、符号化,进入到背后深藏着的意蕴。如《老兵客栈》主要叙写了老兵的坚守和敬业,这是“实”,而老兵背后代表着的这种执着与坚守的传统文化精神正是“虚”。考生只看到写了消防工作与精神,看不到背后的老兵精神,属见实不见虚。‎ ‎③双重视角。一是文中人物与文外作者两个视角。不少探究题,尤其是句子意蕴探究,这两个人物角度几乎必不可少。这一点可以从“现场答案”试题一看出来。二是文内与文外现实两个视角,探究题有时要从社会现实角度切入。‎ 边练边悟 阅读《菊花》(原文见学案7“自学在前”),然后回答问题。‎ ‎1.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菊花”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菊花衬托出爱丽莎的外表美和劳动美,赋予其生活乐趣和活力。②菊花既是爱丽莎追求美好的情感寄托,也是其内在精神的象征,她正是在种植、赠送菊花的过程中得到快乐、自信,内心也走向成熟与坚强。③菊花不被认可,被抛弃,暗示女主人公的价值不为现实所认同。‎ 阅读《江一鹤》(原文见学案7“借题发挥”),然后回答问题。‎ ‎2.本文题为“江一鹤”,但写汪遇农的文字远多于江一鹤,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这样安排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物刻画上,表面上重点写汪遇农,实质上是为了写江一鹤,以汪遇农的艺术追求折射江一鹤的艺术造诣。②刻画手法上,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避免平铺直叙,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使小说更有张力。③情节安排上,实写(明写)汪遇农,虚写(暗写)江一鹤,虚实结合(双线交织),使笔法摇曳生姿。④主题表达上,开始写江一鹤的学艺有成,然后笔锋一转,写汪遇农的学艺历程,最后二人合为一线,写汪遇农在江一鹤指点下领悟绘画真谛,巧妙突出主题:真正高妙的艺术一定是浑然天成的,必须脱离名缰利锁,独创一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阿 熳 龚清枫 阿熳是一个现代都市人,像所有都市人一样,阿熳的活力从清晨睁开眼睛那一刻起就充斥他的生存空间,快,作为一种时代标志倾注在阿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生活就阿熳的年龄、阿熳的能力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公司里阿熳极得上司赏识,格外的传呼和丰盈的红包让同事们煞是欣羡,私下的忌恨那自是不在话下。在人生的另 一重大方面阿熳更是得天独厚。自阿熳参加工作以来,追求他的女子一直络绎不绝,若挨个儿排起来,怕不有几十米。这不,眼下就有一位漂亮的女子爱阿熳爱得死去活来,声言此生非阿熳不嫁。‎ 就这样一种事业、美人辉映,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人生至境,阿熳却突然厌嫌起来。阿熳睡眠中时常做梦,恼人的是他越来越感觉白天仿佛如梦,到后来他几近不能辨别到底何时是梦,何时是现实。脑子里的“庄周化蝶,蝶化庄周”宛如舞池里摇曳的闪光,高山中飘忽的云雾,存在又无可捉摸,每当此时,阿熳就深切地感受到躯体和灵魂被飞逝时间吞噬的痛楚。‎ 最先发现阿熳变化的是阿熳的同事和女友。‎ 在同事们的讶异声中阿熳卖掉了摩托车,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阿熳说话变得慢慢的,走路变得慢慢的,连在公司里做事也变得慢慢的。阿熳的应酬少了,阿熳吃方便面、进快餐店的次数也少了。总之,阿熳的一切都缓慢起来,似乎上帝用慢镜头播放他的生活。阿熳最惬意的是骑自行车上班,缓缓地蹬着,悠闲地望着,所有的景物都亲切起来。心头的那份自在抑制不住,冲破身躯的封锁,凭借微笑向四周舒缓地弥漫。开始阿熳的慢有些生硬,显示着压抑,不过渐渐地阿熳的慢就慢得自然起来。‎ 阿熳上班要经过一条窄巷,从这条窄巷穿行的也多是自行车。阿熳的慢突出了其他人的快。有人在后面吼:“没吃饱啊,你!”或是有人骑车迎面冲来,嚷道:“闪开!闪开!”这时阿熳总是把车尽量踩向路边或者干脆停下来让道,脸上是微微的笑。‎ 渐渐地,穿行于窄巷的上班族注意上了阿熳。大家猜想着阿熳遇着了什么样的好事,何以恁般舒畅、缓慢、大度。几乎所有的人都忌妒他的悠闲又被他的悠闲征服。也是渐渐地,这条窄巷的车辆组成了两串长长的缓缓的流动的车队。有幸跟随阿熳前后的车主像是感染了阿熳无形的心绪,都将自行车踩得一下一下的,不慌不忙,巷里的氛围有序而宁静,阿熳的笑更具魅力。‎ ‎“阿熳效应”产生以后,阿熳又喜欢上了太极拳和戏曲。每天早晨上班之前,不论风雨,阿熳都要踱到附近文化宫去行云流水、圆转如意几番,来回的路上就是他哼唱几段戏曲的大好时光。‎ 对阿熳最先表示不满的是阿熳的女友。阿熳记得女友与他分手时说话简捷迅猛一如以往的他。第一句,“你不要面子,我还要呢?骑破自行车,要我陪你走路吗?”第二句,“年纪轻轻又是太极拳,又是戏曲,未老先衰,我可看不惯。”第三句,“是你先变,而不是我。拜拜!”说完跨上路边等候的摩托车后座风驰电掣而去。‎ 人们寄希望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女友的离去,对于阿熳仿佛荷叶上的水珠,风轻轻一掀,不带丝毫痕迹迅速遁去。阿熳仍是慢慢的阿熳,微笑着,一切都是慢慢的。‎ 同事们对阿熳的变化尽可能作了各方面的推敲评议。同事甲说:“阿熳受到重大打击,看破世事,心灰意懒,可能最终要削发为僧。”同事乙认为:“阿熳去年出差时顺道去过峨眉山,当是得了高人点化,有了些道行,你看他的言行隐隐萦绕着氤氲之气。”新分配来的 同事试探着问:“阿熳精神是否有问题?”同事丁年龄大一些,一向老成执重,反驳道:“几位脱离现实,胡猜乱测。我看阿熳平时不善言谈,城府极深,其中定有名堂,还是先调查再说。”‎ 一年下来,同事们终究不知阿熳为何而变。然而上司是不管阿熳变不变的,上司只看阿熳在公司的价值。阿熳之所以荣升为财务科长,是因为一年来他不仅工作时间没有出过一次差错,而且几次建议采纳后都为公司创益不少。当然,同事们在忌恨之余、惊奇之后就又有了新话题,猜想阿熳的人事关或……‎ 阿熳放慢生活节奏后,梦越来越少,现在阿熳已不复有梦。阿熳觉得他的生命好长好长,他的空间好大好大。‎ 阿熳后来还是快过一次,好像积蓄的所有能量都在那一刻突然迸发。当阿熳从自行车上飞身而起,把那少年从车轮下扑出来时,飞驰的车轮同时就压过他的腰身。阿熳瞬间觉得车辆、行人、树木、蓝天、大地,所有喧闹,乃至时间、感觉,一切的一切都好慢好慢。他挺满足地微微一笑,他的最后一个微笑在自行车倒地声中定格。‎ 慢慢的阿熳匆匆地走了。‎ 那条窄巷中,缓缓而行的自行车队,至今仍是一道动人的风景。(选自《2000年度最佳小说》)‎ ‎3.小说中多处写周围人对阿熳的态度,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丰富塑造人物的角度和手法,侧面烘托阿熳的形象。如通过写女友因对他不满而与他分手,侧面表现了阿熳坚持“慢生活”的决心和他的不被理解;用周围人对阿熳的过度关注与阿熳的宠辱不惊形成对比,突出了阿熳闲适心态的难能可贵;通过写上司对他的赏识,侧面表现了他的能力和对公司的责任心。②丰富小说内容。如通过写同事们对阿熳的种种揣测评议和对他升迁的嫉恨,表现一些人阴暗猜忌的心理和喜欢搬弄是非的习惯,增加了小说的丰厚感(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广度和现实感)。③突出小说主题。通过写穿行窄巷的骑车人起初对阿熳慢行的不满、怒斥,到对他悠闲骑行的嫉妒,到受其感染也悠然慢行,肯定了阿熳的生活方式,突出了小说倡导慢生活的主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