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南昌二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以普遍的规范来协调个体之利与整体之利?这一问题在传统文化中便展开为义利之辨。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儒家的观点,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便有至上的性质:“君子义以为上。”这里确认的首先是义的内在价值。后来的宋明理学进一步通过义与天理的沟通,对义的内在价值作了论证:“义者,天理之所宜。”“理”具有普遍必然的品格,义所以具有至上性,即在于它体现了“理”的要求。 义一旦被赋予内在价值,便同时成为评判行为的主要准则。如果行为本身合乎义,则即使它不能达到实际的功效,也同样可以具有善的价值,所谓“惟义所在”,便表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儒家往往将义(当然之则)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履行道德规范(行义)本身当作行为的目的。这种看法带有明显的抽象道义论的性质。不过,“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中国历史上,“惟义所在”的律令,往往具体化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并出现了不少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就此而言,道义的原则确实可以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 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事实上,儒家并不绝对弃绝功利。孔子到卫国,并非仅仅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如何,相反,倒是开口便盛赞该地人口众多。当他的学生问他“既庶矣,又何加焉”时,孔子明确回答:“富之。”“庶”(人口众多)和“富”在广义上均属于利的范畴。按儒家之见,利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恶,从社会范围来看是如此,就个人而言也是这样。“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即使圣人,也不能完全不讲利:“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一再强调要“见利思义”,如果不合乎义,则虽有利亦不足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 - 28 - 一般来说,利首先与个人或特殊集团相联系,而个人(或特殊集团)之利往往并不彼此一致,因此,如果片面地以利作为行为的唯一准则,就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关系上的冲突,“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报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与利不同,“义”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唯其如此,故能对特殊的利益关系起某种调节作用。历史地看,儒家突出“义”的普遍制约,反对唯利是求,这对于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确实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以义制利”的要求与“义以为上”的观念相结合,往往又导致了对功利意识的过度压抑。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则常常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从这方面看,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又明显地有负面的导向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义体现了具有普遍必然品格的“理”的要求,所以具有内在价值 B. 义一旦被赋于内在价值,合乎义的行为就可以具有善的价值。 C. 孔子在卫国,开口便盛赞人口众多,表明他不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 D. 人人都片面地追求利,将会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关系上的冲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使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提出问题,然后按照义利的先后顺序分别展开议论。 B. 文章通过论证义的价值和利的价值,有力论证了“义利之辨”这个中心论点。 C. 文章在论证义的价值时,先论证义的内在价值的合理性,后论证义的社会价值。 D. 文章在论证利的价值时,使用了说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将义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行义当作行为的目的,这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 B. 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并非就视利为恶,而是不排斥对利的追求,甚至鼓励人们追求利。 C. 义在调节个体和整体之利上能起到作用,使得它具有普遍品格,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 D. 过分强调“义”,则可能会导致对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这其实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表明他不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错误,“孔子在卫国,开口便盛贺人众多”,表明他重视利。故选C。 【2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义利之辨”是文章的论题而非中心论点。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这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错误,原文说“就此而言,道义的原则确实可以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可以看出“道义的原则确实可以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前文所说的“在培养崇高的道德节操等方面”;B项“甚至鼓励人们追求利”错误,文中无据,无中生有;C项,因果倒置,原文“‘义’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唯其如此,故能对特殊的利益关系起某种调节作用”。故选D。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 垕 王剑冰 ①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也许,龙亭里眯起的眼睛朝南望,就能望到你龙一样的雄姿。而在你的脚下,那个叫神壁的地方,人们利用你的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的奇妙的钧瓷,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宋皇室的深处。 ②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山上依然蓬勃葱茏,各种巨石像鳞片闪露在阳光下。我想不明白是怎样的一种土,千年不尽,支撑了炉灶里的辉煌。我依然看到这个叫做神垕的地方,躲藏着神一样的神秘。为何名神垕?字典上的“垕”字,只为你一地专有,那是“皇天后土”后两字的集合体,而前面加一个“神”,比“皇”更有了无尽的意象。 ③神垕,我与你不期而遇,真的,我在车上打了个盹,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我已经感觉出这次抵达的幸运。那些昨日的烟尘和现实的幻象搅得我有些心神不宁。我在心神不宁中小心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地抚摸那些浴火而生的神物。 - 28 - ④钧瓷上的一束束光直接打开了我的心室,那层层开片让我有一种疼痛。大宋,你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却是一直光照着历史,以致于那不屈的泥土在这里从来没有停止续写出瓷的华章。 ⑤一个个磁窑隐居在神垕的各处,表面上看不出热火朝天的景象,但是越过一些墙头,会看见一排排打磨好的泥胎,看见堆积的泥土、煤块、柴棒。最古老的烧制就是柴烧,柴烧的饭香,柴烧的瓷也好吗?岁月中,有多少不忍和不舍? ⑥走进一条古街,不宽的街巷两边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当地人说,你没有看见过,当年这些老房子深处,都是钧瓷作坊。早晨叮当的阳光里,一队队马帮驮着泥土和柴草或者精美的瓷器踏响青石的路面。路面上,有人扛着担着做好的半成品,穿街过巷,走入各个作坊。到了饭时,男孩女孩提着饭罐川流不息地给大人们送饭。那时的神垕,就是一个大的瓷场,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在瓷场的秩序中。 ⑦整个神垕依山就势错落成美妙的图景。走过一棵棵老槐、野桑和皂角树,来看那些老窑。有些窑就在半山,人住的石头窑洞,烧的石头窑体,放眼是山下无尽的苍茫。 ⑧每年的农历十六,火神庙开始祭火神。烟雾缭绕,旗幡飘摇。火,对于神垕是那么的重要。所有钧瓷的烧造,都是火的艺术,更是火的魔术。钧瓷的图形和色彩不是事先画出,全凭窑变而成。那样,一切就全在了想象中。那是幻想与火神共同的勾画,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超越和飞翔,充满了翻空出奇的期待,异想天开的盼望。 ⑨看见一个窑炉门上贴着对联:求仙翁窖中放宝,赖圣母炼石成金。 ⑩卢师傅拘谨地打开一个窑门,那里的火焰早已熄灭,他絮叨着什么,众人面前带有着一点衿持,似乎大家要看他掀开盖头的新娘。他终于打开了封口,恭谨地取出一件大洗,那洗怎么了?完全没有那种流光溢彩,而像一个锈迹斑斑的出土文物。再取出一件,还是同样。它们是在抵达生命辉煌顶点的时刻遭遇了不幸。那粗糙斑驳的外形,表明着它经受了多么艰难的过程。 ⑪满怀期待的人们散去了,老卢还在看着两件不成器的东西,拿起又放下。我似乎体会到了他的内心。炉子边上,一堆打碎的瓷片,堆满了烧瓷人的情感。那是瓷殇。 ⑫当地有说:“十窑九不成”。火的惊喜、幻想的惊喜、等待的惊喜的到来,一次次竟是那么的不容易。 ⑬走进钧瓷艺术馆,就像进入了一个瓷海,我似听到叮当的开片啸闹成一片秋声。我看到形状各异的精魂在起伏腾跃,色彩的空间里潮一样汹涌。 - 28 - ⑭你的曲线为何这般柔润迷离?你的色彩为何这般大胆恣肆?还有你,你的花片为何这般钩心摄魄?经过长时间的静默与忍耐、摔打与烧灼,火给了你怎样的折磨与唤醒,给了你怎样的调教和激发,使得你如此觉悟开化?一千三百度的浴火而出,每一个都成为仪态万方的精灵。 ⑮神垕,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做瓷者。 ⑯竟然还有女工艺师,她们长发飘逸,姿态端庄。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抔泥土。又有人进来,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 ⑰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能不说她们在作词呢?是的,她们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春、临江仙、菩萨蛮,那从宋代遥遥传来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啊。 (有删改) [注]神垕(hòu):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其地所出钧瓷凭借“人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被称为国宝、瑰宝。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来组织全文,层层铺展,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文笔细腻,显示出一种诗意典雅的审美风格。 B. 画线句表达简洁凝练,“一束束光”一句写出“我”被神垕钧瓷的光彩所震撼,“有一种疼痛”则是对千年瓷器文化凋零的痛惜。 C. ⑬⑭两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绘钧瓷经过摔打灼烧考验后所呈现出的绚烂色彩和生动形态,极写神垕钧瓷之美。 D. 第⑨段中所引窑炉门上的对联,既表现了钧瓷烧造的艰辛不易和烧造者的期待与盼望,又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钧瓷的珍贵。 5. “我”的心情从“心神不宁”变得“安宁与沉静”,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6. 文章最后一段语言表达精彩,意蕴深厚,请具体加以赏析。 【答案】4. B 5. ①感受到了钧瓷厚重的历史;②震撼于窑变的神奇,沉浸于钧瓷之美;③体会到钧瓷烧造成功的不易,看到做瓷者的聚精会神。 6. - 28 - ①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将“做瓷”说成“作词”,把瓷器文化与宋代的诗词文化勾连起来,表明钧瓷是堪比宋词的艺术珍品。②运用排比,突出了钧瓷的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增强了语势,强化了作者的赞美之情。③运用反问,强化语气,突出钧瓷制作的艺术性。④运用比喻,把“钧瓷”比作“宋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钧瓷的风格多样。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B项,“‘有一种疼痛’则是对千年瓷器文化凋零的痛惜”错误,原文说“大宋,你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却是一直光照着历史,以致于那不屈的泥土在这里从来没有停止续写出瓷的华章”可见,“有一种疼痛”并非痛惜千年瓷器文华的凋零,而是表达一种感动,是指作者感动大宋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他造就的辉煌一直光照着历史,续写着瓷的华章。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和梳理文本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学生阅读相关段落,重点分析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句子,并用精准语言进行概括产生变化的原因,然后分点作答。 第③说“我心神不宁”,是因为“我依然看到这个叫做神垕的地方,躲藏着神一样的神秘”“我在心神不宁中小心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地抚摸那些浴火而生的神物”“大宋,你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却是一直光照着历史”,由此可以概括出“我感受到了钧瓷厚重的历史”;⑤-⑧写“烟雾缭绕,旗幡飘摇。火,对于神垕是那么的重要。所有钧瓷的烧造,都是火的艺术,更是火的魔术。钧瓷的图形和色彩不是事先画出,全凭窑变而成。那样,一切就全在了想象中。那是幻想与火神共同的勾画,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超越和飞翔,充满了翻空出奇的期待,异想天开的盼望”,表现了“我”内心震撼于窑变的神奇,沉浸于钧瓷之美;⑨-⑰段写“他终于打开了封口,恭谨地取出一件大洗,那洗怎么了?完全没有那种流光溢彩,而像一个锈迹斑斑的出土文物。再取出一件,还是同样。它们是在抵达生命辉煌顶点的时刻遭遇了不幸。那粗糙斑驳的外形,表明着它经受了多么艰难的过程”“十窑九不成,火的惊喜、幻想的惊喜、等待的惊喜的到来,一次次竟是那么的不容易”“神垕,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做瓷者”,突出“我”体会到钧瓷烧造成功的不易,看到做瓷者的聚精会神之后的内心宁静。 【6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大多是修辞);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中,“瓷”与“词”谐音双关,将宋朝的瓷器文化与宋朝的诗词文化连在一起,表明了钧瓷的艺术价值,表现了钧瓷的美;“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能不说她们在作词呢”运用反问修辞,加强语气,强调制作钧瓷就是在制作宋词,土豆胡钧瓷艺术之美;“她们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春、临江仙、菩萨蛮”运用排比修辞,多种词牌意味着钧瓷的多种风格,多种韵味,突出了钧瓷的艺术性;“那从宋代遥遥传来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啊”运用比喻修辞,将“钧瓷”比作“宋词”,表现钧瓷的豪放亦或婉约,从而生动形象地写出钧瓷风格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点睛】散文规范性答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指向。认真审题是准确答题的前提。审题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审题干。题干是问题之所在,它在某种程度上为答题指明的方向。第二,审材料。有些题干后附有一些文字材料(比如词语或者句子),这些材料对答题的区域和重点作了隐性的规定。 二、理清思路,明确答题步骤。理清答题思路是准确答题的保障。第一,根据题目的要求,对题目所涉及的相关文本内容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第二,根据审题的结果,准确地找出相关的答题要点以及要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第三,理清答题的思路,明确答题的先后次序。第四,根据赋分值,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点。 三、简洁表达,明晰答题语言。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是准确答题的呈现形式。第一,答题语言要简明扼要。第二,答题语言要表意明确。尽量不要使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尽量不要使用抽象的语言,尽可能结合文本进行答题。 四、规范书写,整洁答题文面。生语文素质的基本体现。所以,工整清楚的卷面是提高得分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生答题时不可小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28 -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束缚捆绑。 D.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B. 而告以成功 拥火以入 C. 与其所以失之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9. 下列各句与例句文言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A.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 其制稍异于前 D.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答案】7. C 8. D 9. B 【解析】 【7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 C项,句意为: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组:绳索。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 A项,前句句意为: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其:表祈使,应当、一定。后句句意为: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还是。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项,前句句意为:把报仇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以:介词,把。后句句意为:拿着火把进来。以: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C项,前句句意为:和他失天下的原因。所以:表原因。后句句意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所以:用来。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项,前句句意为: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为:表被动。后句句意为: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为:表被动。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本题中, 例句句意: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状语后置句。 A项,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状语后置句; B项,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被动句式; C项,南阁子的规模比以前有一点儿不同,状语后置句; D项,如果用楼台亭榭稍加装饰,状语后置句。 故选B。 - 28 -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明经学,年未二十,举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光方正,为谏大夫。坐议有不合,左迁虹长。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天下。为上所亲信,转为尚书令,凡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 - 28 - 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光久典尚书,练法令,号称详平。时定陵侯淳于长坐大逆诛,其小妾以长事未发觉时弃去,已更嫁。用长事发,丞相方进以为:“令,犯法者各以法时律令论之,明有所讫也。长犯大逆时,其妾为长妻,已有当坐之罪,与身犯法无异。后乃弃去,于法无以解。请论。”光议以为:“大逆无道,父母妻子皆弃市,欲惩后犯法者也。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长未自知当坐大逆之法,而弃去其妾,已更嫁,义已绝,而欲以为长妻论杀之,名不正,不当坐。”有诏“光议是”。后拜为丞相。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时,傅太后居北宫,北宫有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顷之,太后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免官遣归故郡。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光奏言:“诏书‘侍中、驸马都尉迁巧佞无义,国之贼也,免归故郡。’复有诏止。天下疑惑,无所取信,亏损圣德,诚不小愆。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奸党。”卒不得遣,复为侍中。光坐罢归。元始五年薨,年七十,谥曰简烈侯。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B. 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C. 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D. 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彰主之过/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学,注解经书之学,其中“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B. 举、拜,都指授予官职,和《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一句中的“举”意思一致。 C. 大逆,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严重罪行,犯此重罪者当处以极刑。 D. 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文中指皇帝赏赐给孔光千户封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光博学多才,名声传遍朝野。他是孔子后裔,年未二十就精通经学;任博士时,受命审查冤狱、整治风俗、赈济灾民,所做之事符合旨意,由此知名天下。 B. 孔光公正执法,反对诛杀小妾。淳于长犯罪被诛,丞相认为其已改嫁的妾应被株连问罪,但孔光反对,认为杀掉小妾名义不正。他的观点被皇上认为是正确的。 C. 孔光公正不阿,进言遣送傅迁。皇上将傅迁免去官职遣归故郡,后迫于傅太后之怒又留用傅迁。孔光认为这样做纵容太后,有损圣德,请求依然遣归傅迁。 - 28 - D. 孔光经历数代,宦海数次浮沉。他从议郎一职步入仕途,担任谏大夫时被贬为虹县县令;汉成帝时任尚书令、丞相等职;汉哀帝时因进言被免去官职,回到故里。 13.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2)课内文言翻译。(《庖丁解牛》)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哀帝)亲自厉行节俭,减省众多用度,政事由皇上自己负责处理,朝廷一时安定,盼望实现太平盛世。 (2)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意为:有时他上书言事,已写好的奏章总是削除刪改,认为上书彰显皇上的过失,以此求取忠直的美名,这是为人臣子的大罪。举荐别人做官,也唯恐这个人知道。 “人臣大罪”即“这是为人臣子的大罪”,中间不能断开,故B项“以贾忠直人臣/大罪也”错。“荐举”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故C项“荐/举”错。D项兼有这两处错误。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B项,“举”不是指授予官职,“举”指举荐,被举荐之人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故选B。 【12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 C项,“孔光认为这样做纵容太后”错,原文是“天下疑惑,无所取信”,意即这样做会使国家皇上失信于天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 (1)中,“躬”,亲自;“翕然”,安定的样子;“治”,安定、太平。 (2)中,“释”,放下;“道”,规律;“进”,超过;“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式。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学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参考译文: - 28 - 孔光宇子夏,是孔子十四世孙。精通经学,年未二十,被推举为议郎。光禄勋匡衡推荐孔光品德端正,担任谏大夫。因为议论朝政不合天子心意,贬官为虹县县令。成帝刚刚即位,孔光被推举为博士,屡次被派遣审查冤狱,整治风俗,救济灾民,每次奉命出使都符合皇上心意,因此闻名天下。孔光被皇上亲近、信任,转任为尚书令。他一共掌管朝廷机要部门十几年,遵守法度,修订原来的典章制度。皇上有政事询问,孔光总是根据经典、法律以自己心里认为合适的回答,不希望和皇上的旨意苟合;皇上有时候不听从,也不敢强劝力争,因此他做官时间长而且安稳。有时他上书言事,已写好的奏章总是削除刪改,认为上书彰显皇上的过失,以此求取忠直的美名,这是为人臣子的大罪。举荐别人做官,也唯恐这个人知道。孔光长期掌管尚书,熟悉法令,号称周密公平。这时定陵侯淳于长犯大逆不道的罪被杀,他的小妾在淳于长犯罪的事没有被发觉时就被休弃,已经改嫁。等到淳于长的事情发生后,丞相方进认为:“根据法令,犯法者都要以犯法时的法令论处,在时间上有明确的界限。淳于长犯罪时,妾还是他的妻妾,已经犯了株连之罪,与自身犯法无异。后来才离开,按照法律无法免罪,请判罪。”孔光认为:“大逆不道,父母妻子子女都应斩首示众,以警戒今后犯法的人。而夫妇之道,合于情义就共同生活,没有情义就离开。淳于长不知道自已要犯大逆不道之罪,就休弃了他的妾,妾已改嫁,恩义已绝,还要认为她是淳于长的妻妾而判死罪,名不正当,因此不应当被株连判罪。”皇帝下诏书,“孔光的意见正确”。后来被任命为丞相。哀帝即位,亲自厉行节俭,减省众多用度,政事由皇上自己负责处理,朝廷一时安定,盼望实现太平盛世。皇上褒奖大臣,增加孔光封邑一千户。当时,傅太后居住在北宫,北宫有空中阁道与未央宫相通,傅太后从复道早晩到皇帝的住所,请求皇上赐予她尊号,让她的亲属富贵受宠,使皇上不能直道而行。不久,傅太后堂弟的儿子傅迁在皇帝身边尤其邪僻不正,皇上免去他的官送回故郡。傅太后怒,皇上不得已又留下傅迁。孔光上奏说:“诏书说‘侍中驸马傳迁奷巧无义,是国家的祸害,免官送回故郡’。后又下诏留下。天下人疑惑,感到没有什么可信任的,这使圣德受损,确实不是小过失。臣请求依旧送傅迁回故郡,以消除奷党。”但傳迁最终没有被遣送回家,又做侍中。孔光因为这件事被罢免官职回家。元始五年,孔光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是“简烈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14.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28 -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两句用“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B. 诗的前四句虽然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但却并未按一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琴、写声,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之力,“空山凝云”一句,更有以实写虚之妙。 C. “梦入”两句,用“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蚊,突出本己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 整首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D项,“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错误。本诗是把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为具体的物象。 故选D。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 28 -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小题。 秋风辞 刘 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15.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 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D. 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16. 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答案】15. A 16. 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 【解析】 【15题详解】 - 28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A项,“动静结合”分析错误,前两句的意思是秋风萧瑟而起,朵朵白云飞扬,草木黄叶飘落满地,南回的大雁在空中翱翔,这些都是动景。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离骚中每节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首作品也具有楚辞体的特点,用“兮”字增加节奏感。内容离骚中多用比兴和香草美人来寄托情感。这首作品中的“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意思是兰花菊花盛开了芳香扑鼻,思念美人难以忘怀。“兰有秀兮菊有芳”在理解句意是要注意互文,“秀”指植物开花,“芳”既指兰花菊花的香味,也用来拟佳人。“佳人”指想求得的贤才。这两句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 【点睛】作品赏析: 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名作。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谓写“乐极哀来,惊心老至”,一谓“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求仙意, ‘怀佳人’句,一篇之骨”(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张玉谷又补充说:“以佳人为仙人,似近、乎凿。然帝之幸河东,祠后土,皆为求仙起见,必作是解,于时事始合,而章义亦前后一线穿去” - 28 - (同上)。诗中求仙之意不明说,只以“怀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暗点,意趣含蓄,妙在其中。 全诗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第一层,点出季节时令特点。这两句状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念来自然平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此后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和唐诗“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诸如此类的佳句,无不受到《秋风辞》的启示,而兀出一定的继承、借鉴关系。明人谢榛以为,《秋风辞》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溟诗话》)。仅从字面看,固然不错;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却颇为异趣:“大风起兮云飞扬”,苍莽辽阔,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秋风起兮白云飞”,则清新明丽,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赏观的欢情,联系后句,其韵味似乎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武帝,大约也正从这相似的情境,联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脱口吟出了下联两句。 三、四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 也有观点认为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怀念的心中“佳人”是指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信少翁之说,夜致其形貌于宫,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 的迷茫之歌。而今七、八年过去,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伊人了。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写武帝对“佳人” 的生死相望之思,确有鲁迅先生所说那种“缠绵流丽”的韵致。 - 28 - 五、六、七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为第三层,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诗情复又一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泛、济、横、扬、鸣、发的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此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平南越、斥匈奴、兴太学、崇儒术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请方士,因横征暴敛至使“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的过错(见《汉书》卷四十六《石庆传》),所以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 总结看来,首二句写秋景如画,三、四句以兰、菊起兴,融悲秋与怀人为一。以下各句写舟中宴饮,乐极生哀,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叹作结。 此诗语言清丽、明快,句句押韵,节奏快,乐感强,在艺术风格上受楚辞影响较大,首两句受到宋玉《九辩》的影响、、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雁靡靡而南游兮,鸥鸡啁哳而悲鸣”等等,均为《秋风辞》所取影。前四句两句一换韵,后四句又另押一个韵,共三个韵。在句式上,每句中带一“兮”字,也与楚辞相近,所以被辩体批评家称为楚调乐府。 全诗构思巧妙,意境优美,音韵流畅,很适合于传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对比,其中以承屋瓦的圆木之多作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阁夜》中表达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孟浩然《夜归鹿门归》表现诗人隐居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架梁之椽 (2). 多于机上之工女 (3). 卧龙跃马终黄土 (4). 人事音书漫寂寥 (5). 岩扉松径长寂寥 (6). 惟有幽人自来去 (7). 吴楚东南坼 (8). 乾坤日夜浮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考查了两种默写类型。注意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梁、椽、扉、寥、惟、坼。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 。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的思考来却有 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 要“量身定做”,不要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 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惟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 ,牢牢把握断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B. 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C. 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D. 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8 - A.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B.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C.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D.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B. 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 C. 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引才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D. 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答案】18. B 19. C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由语境中“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等语句可看出,应用“眼花缭乱”。因此,A和D是错误的。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由语境中“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结合“之感”的限定,可知,应选“千篇一律”。因此,A和D是错误的。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根据语境“要‘量身定做’”的提示,应用“一哄而上”。因此,C是错误的。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根据语境“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可知应用“脱颖而出”。故选B。 【19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A项,“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是错误的。 “人才数量”与“原则”不能搭配,属于搭配不当。 B项,“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消耗浪费”是错误的,属于表意不清。 D项,“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句式杂糅,是“人才数量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与“人才数量是评价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表意不通。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B项,“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与“是否”“能否”存在着两面对一面的问题。C项,“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把“引才”变成了“人才”,既扩大了概念范围,又偏离了文段的中心话题,改变了文意。 D项“用得好”与“留得住”语序不当,应予以调整。 故选A 21.下列各组词语中,音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修茸(qì) 喟(wèi)然 仇雠(chóu) 青暝 B. 怙恶不逡 比(bì)及 贿赂(luò) 潺湲 C. 剽(piáo)窃 肯綮(qǐng) 伛(yǔ)偻 欢谑 D. 南浦(pǔ) 创伤(chuāng) 刈(yì)旗 锱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字形题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本题中, - 28 - A项,修茸——修葺,喟然wèi——kuì,青暝——青冥; B项,怙恶不逡——怙恶不悛,贿赂luò——lù; C项,剽窃piáo——piāo,肯綮qǐng——qìng。 故选D。 【点睛】据义别形,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辨析字形正误,应当从字的意义考虑。在这里,我想提供两个据义别形的技巧:①字形结构分析法。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词语结构分析法。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国画推崇以虚代实的留白,___________。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一定要有疏密,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凡作书法,既要注意黑的字形笔画的密处,_________;__________,而字里行间的白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方能使之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 【答案】 (1). ①书法讲究疏密有致的简约 (2). ②也要落实白的字里行间的疏处 (3). ③字形笔画的黑处布局固然需要设计精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第一根横线,依据横线前“国画推崇以虚代实的留白”的句子结构,在依据横线后“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一定要有疏密……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的内容,容易推出答案; 第二根横线,依据前面的“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的对比统一关系,和“既要注意黑的字形笔画的密处”的关联词及内容,容易推出答案; 第三根横线,依据“而字里行间的白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的句式特征和“方能使之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的内容结果,容易推出答案。 - 28 - 【点睛】补写句子语言灵活,语境多样。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确定补写类型是总揽式补写、结论式补写还是过渡式补写,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不超字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6月6日下午,南京33路公交车上人多拥挤,一名男性乘客上车时大喊被门夹了。驾驶员王师傅道歉后,没想到男子一路都在责骂。为了乘客的安全,王师傅一直克制更没想到的是,几站后,一名中学生给王师傅递来一张小纸条…… 王师傅称,他至今还保留着这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爷爷,您是好司机,赞!!!” 王师傅说:“拿到纸条我感到心里暖暖的,眼泪都要出来了。” 后来,调取车上监控发现,当时只是人多拥挤,车门并没有夹到这名男子。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理智中学”)同学写一篇倡议书,倡议大家“理解温暖社会,其中必定有我”,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关于“理解温暖社会,其中必定有我”倡议书 全校学生朋友们: 大家好! 鲁迅先生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细细品味这话,或许你会陷入沉思。诚然,你曾感叹过人间的冷漠,但我肯定,你也曾被这个世界温暖的爱过。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些来自陌生人的温暖驱走寒冷,让坚固的心灵有那么一丝生动。经济在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上呢?“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拜金,认为金钱是一切,有钱能使鬼推磨。其中这种心灵的扭曲可以理解,一味穷过,所以不想再穷!只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却是心与心的距离渐渐遥远。来自陌生人的感动或许能成为一剂良药,这种平凡的感动背后所能够感受到的是那颗真挚而又贴近的心。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买票要证,上网要证,住店旅游要证。宝岛台湾,仅一海峡之隔,我们却发现基本不需要出示证件。这不仅仅是制度的宽松,更是心与心之间的靠近。据我所知,台湾的医患关系相当融洽。这些鲜明的对比的背后,是一群陌生人的功劳——义工。陌生人一种每个人都在扮演的角色。温暖的发送者与承担者。温暖就像是知识,我和你分享,我们就能够得到双倍的感动。 - 28 -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今社会所需的正是良言的温暖。北京地铁站口有人倒下,行人却无动于衷,最重要的是宝贵的救援时间也就过去了,可以说正是陌生人的冷漠加剧了社会的不正之风气。我又不认识他,他摔倒了关我什么事。正是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样的心态,导致社会人与人的冷漠。 用温暖去感化心灵,用温暖去唤醒良知,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让原本纯洁变得浑浊,我们无从知晓。但重要的是现在,现在我们需要陌生人的温暖——一种融化心灵坚冰的温暖。 用温暖去坚定信念,用温暖去开创共同美好的未来。享受、珍惜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学生朋友们,让我们信守倡议,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坚持自尊、自律、自强,努力弘扬社会文明,自觉远离冷漠,追求温暖、健康的新生活,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倡议人:陈小小 xx年x月x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提出希望与建议。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主要讲南京33路公交车上人多拥挤,一名男性乘客上车时大喊被门夹了。驾驶员王师傅道歉后,没想到男子一路都在责骂。一名中学生给王师傅递来一张小纸条,安慰王师傅。后来发现车门并没有夹到这名男子。引发人们的思考。写作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须符合倡议书的格式要求。如:标题可以为“关于……的倡议书”;下面第一行为称呼语,要顶格写;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结尾要有署名和日期等。二是从内容看,要以“理解温暖社会,其中必定有我”为主题,同时结合材料内容体现对事件的“认识与思考”,并且针对如何“理解温暖社会,其中必定有我”提出希望与建议。 参考立意:常怀一颗温暖、善良的心;宽容与理解;将心比心,多一点理解;放宽心态,生活就会多些平和与快乐;做一个宽容、善良的人;社会文明建设靠大家等。 - 28 -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发出“理解温暖社会,其中必定有我”的倡议。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倡议的理由,如人,从来就是一种集群动物,似乎团结在一起才能有勇气开创美好的明天;人们总有一种心的引导去给予别人帮助,总有一颗向善的心在跳动着;人生是一场神秘的旅途,总有人会不期而遇,总有一种温暖与你亲密接触。最后可以写如何去做,如珍惜社会的温暖,常怀感恩之心等。 【素材】人是这世上唯一会笑的动物,而会笑的动物一定具有这世间最温暖最博大的心,让我们怀着这样温暖的心去感染身边我们熟悉和陌生的人吧! 梁文道说:“人生如此孤独,以至于我们太需要与人分享。爱就是人活在世界上让我们觉得不是那么孤独的很重要的东西。” 来自陌生人的关爱和温暖,确实温暖了人们日渐冰封的心,让心灵深处还有一块尚未崩塌的地方,让我们还能够相信爱,相信温暖,相信美好。 温暖是你在太阳光下的感受,也是你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当别人关怀你时,你会感到温暖,当你遇到了困难,别人来帮助你时,你会感到温暖。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每次聆听这首歌,心中总能荡漾起温暖的涟漪。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冰冷,冰冷的是人心的冷漠。 用一颗明朗善良的心去面对生活,生活定会还你阳光灿烂……用温暖的微笑迎接未来,以虔诚的心灵拥抱生活,让世界更加晴朗,为身边的人带去温暖。 温暖就是一种感受,一种来自内心的感受。温暖是相互的,你给予别人温暖别人也传感温暖于你。心暖才是真温暖,如果一味觉得自己缺少温暖那才是真正的缺温暖。社会是座大温室,心灵是间小温房。这个社会缺少的不是温暖,而是缺少一颗感受温暖的心。 阳光因为人类而灿烂,世界因为有了温暖而发展,我坚信,温暖世界最美丽。 - 28 - 【点睛】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它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在现实社会中有着较广泛的影响。倡议书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就某事向特定成员进行号召呼吁,希望大家一起参与到某件事情中来,要能起到宣传倡议的效果。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写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的响应,只有交待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发布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的行动。这些因素交待不清就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 28 -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