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理解词句含意赏析语言艺术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理解词句含意赏析语言艺术 Word版含解析

- 1 - 考点三 理解词句含意,赏析语言艺术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有一个重要的题 点,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理 解分析。包括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和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对精彩语 言表达艺术的分析。这都是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设题角度一 理解词语含义 |相关知识| “理解词语含义和句子含意”是散文阅读考查的热点。考查对象有两类,一 是文中重要词语,二是文中重要的语句。命题呈现两种趋向:一是重视对重要词 语、句子深层意义的考查,如运用了比喻、象征、双关、反语等手法的句子;二 是把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与文段意义,甚至文章主旨相结合。 文中的重要词语一般指: 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②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③特殊指代的词语(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 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 字。理解时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 本要求。 |方法思路| 1.理解词语含义要“三联一依” 三联: ①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 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②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 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③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 2 - 一依: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 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 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2.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 答词语的含义题目,要注意词语有无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有,先答出其 本义;如无,先答出其表层含义,再分析其深层含义。 |解题示例| 【例】 (2015 年江苏卷,原文《比邻而居》,见“分析散文的线索”部分)请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五段中“孱弱”的含义。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从“孱弱”一词所在的语境“显得有些孱弱似的”一句看,这个词语 是用来形容“气味”的,因此可从“修辞”角度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 第二步:找角度 三联 联语境 (微指导)题目指定是第⑤段,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 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而言 联情感 (微指导)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一缕若 有若无的咖啡味道显得较弱。“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 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而“一股子虚无的气 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作者意在比较,并 无褒贬 联主旨 (勤动手) 依手法 (勤动手) - 3 - 联主旨:这篇散文主要写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表达的 是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 依手法:“孱弱”一词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用来写生活中的油烟气味,是 拟人手法。 [组织答案] [答案] 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 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塔下人家 沈 念 和那个阳光般的男孩相见时,抬头就是被雨淋湿的古塔。 “塔,记录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我和男孩说起 25 年前的记忆。成长 于乡野之地的少年,14 岁离家,尚未脱去稚气,求学而来,懵懂无知地“探”进 这座城市。那时候,我乘坐的大客车要搭上轮渡才能抵达城市。汽车排着老长的 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我在车上伸长脖子, 也看不清城市的面目,只能眺望车窗外一湖阔朗的水波。在我“渡”到这座城市 的漫长分秒中,屹立水边的塔,若隐若现。 男孩恰是那一年出生在塔下人家。 那时的老城区是衰颓、晦旧的,塔下人家的生活也多艰涩愁郁。男孩的父亲 在这里贩卖过鱼,这位中年男人下岗后,干过多种活计,孩子要长大,老人要赡 养,没有任何优势、背景、资源、专长的他,注定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塔,看到 过男人从巷子里早出晚归,也看到过他拥抱孩子和妻子时的微笑。塔下住着很多 这样的家庭,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张拧巴,就像走出门,坑洼的街面,不小心就 会踩一脚烂泥水。男孩那一年喜欢上了绘画。夫妇俩纠结了一天一夜,决定送他 去培训班,男孩坚持了 7 年的绘画学习,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只有塔,是最熟 悉这些塔下人家的困窘和努力的。 在水的波光浪影中,塔把时间创造的变化藏进了城市的身体里。细心的人发 现,七拐八弯的老街路面铺了柏油,填平了积水的空洼;路灯擦亮了这里的夜晚, - 4 - 暗夜行走变得暖意丛生;社区服务延伸到街巷每个角落,塔下人家多了欢声。这 些变化跟着时间前行,这些变化来自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美好共享。男孩每次从 外地回来,都会穿过挨挤的房屋中的窄路,走到湖边看水,也抬头回望几年前整 饬过的塔。那一刻,男孩似乎能猜到这座实心塔里浮动着的欢喜心思。 我离开这座城市好几年了,而塔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实心塔,注定它是这 座城市的一个特定坐标。二十多年来,我也说不上有多少次一个人或陪外来朋友 看塔,每一次的场景仿佛都是流动的,只有塔是坚定的不变者。我和男孩每每谈 起这座城市,都需要从塔出发,似乎这里是寻找宝藏的入口,似乎离开它就不能 拼凑出一个记忆中的城与市。 男孩学业优异,大四时被选送到巴黎一所著名的学校交流,结束学业后他选 择了回国,先去了上海,又回到北京,刚做出自己满意的有中国元素的动画设计 作品。正是这座城市的底蕴,赋予了年轻的他和他们勇于担当的力量。 这些年城市的变化,细微的,翻天覆地的,塔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有时 我想,一座城市总是涌现出诸多变化当然是令人欣喜的,然而,某些不变的东西 更是珍贵的。从我所认识的男孩及其父母身上,我看到了属于这座城市的那种珍 贵。 寒来暑往,塔依旧站在望不见尽头的屋脊之上,在不变中收纳着变化。常有 三五成群的鸟,栖身于塔檐上,眨眼间又腾空而起,向着声响的方向飞去。这些 美好的声响,清悦、悠长而辽阔,仿佛是从塔下人家,从男孩和他的父母,从城 市里的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发出来的。 (有删改) 请结合全文,阐释“塔”的含义。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章的标题是“塔下人家”,内 容是作者对男孩一家由弱到强、由苦难到幸福的描述,写了中国百姓、中国城镇 的变化。据此可知,塔具有见证者的作用,具有精神方面的象征意义。结合具体 文意,可以从基本义、比喻义和象征义三个角度分析。 答案:①“塔”是这座城市的特定坐标,记载人们对城市的独有记忆; ②“塔”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③“塔”象征塔下人 家勤勉乐观、坚强自立的生活态度,象征城市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人文精神。 - 5 - 设题角度二 理解语句含意 |相关知识|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①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②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③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④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 的句子,这类语句在文中表现为: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抒情句、 哲理句等。 |方法思路| 1.依据类型理解句意 类别 特点 方法 含蓄 句 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 涵某些深层意义,或含 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 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 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从三个层面入 手: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 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 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 修辞 句 运 用 了 修 辞 手 法 的 句 子。比喻、拟人、夸张、 反语、排比、对偶是常 用的修辞手法 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要确定句子 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 原”,即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 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 句子 主旨 句 也叫“文眼句”,指能 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 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 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 句 既要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把握本句 的字面意思,更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 基础上概括主旨、结合主旨,特别注 意把握作者蕴含其中的观点、态度及 情感 结构 句 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 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 总结句、过渡句、照应 句等 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 位置并结合语句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其含意 2.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 - 6 - 理解语句含意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有各自的答题特点: (1)抽象的句子要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 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2)生动具体的句子要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作抽象化处理。 (3)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要突出其特点。如语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 等修辞手法,或象征、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手法表 达效果的解读。 (4)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要进行切分。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 分别回答。 |解题示例| 【例 1】 修辞句的理解 (2014 年安徽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 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 融为一体。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 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 体的器官。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 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 为一体的感觉。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 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小路。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 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 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 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 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 上运行。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 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美]西格德·F·奥尔森《独木舟之道》) 请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 7 - (2)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 行。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干要求“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画线的两句话均采用了 一定的修辞手法,理解时可从“修辞句”角度思考作答。 第二步:找角度 角度 解释 使用手法 (勤动手) 文中位置 (微指导)这两句均处在段中位置,分别是描写性和抒情性 语句 相邻语句 (微指导)第一句结合前句可以看出,是对划船人灵活身手 的赞叹;第二句结合前句和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可知,这 里的“小路”比喻的是沧桑的历史,是连接古今人的心灵 之路 作者意图 (勤动手) 使用手法:“船桨是手臂”“小路”都是比喻手法,要从修辞手法角度理解 这些语句的含意。 作者意图:第一句赞颂荡舟人技艺的娴熟,第二句写乘坐独木舟的独特感受。 [组织答案] [答案] (1)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 分;人舟和谐,融为一体。(2)长满荒草的小路,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荡 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 【例 2】 主旨句的理解 (2017 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 8 -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 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 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 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 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 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 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 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 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晕染在水中,张开、收 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 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拖, 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 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 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 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 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 ——“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 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 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 “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 9 -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 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 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 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要过去了,可它还 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 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 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 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浅色衣服还得 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 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 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 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 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 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 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 “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 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 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思维流程] - 10 -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干要求分析“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是“可能 干什么都一样的吧?”这句话体现了“我”对“裁缝”这一行当的认识,关乎文 章主旨,应从“主旨句”角度理解。 第二步:找角度 表层含意 (微指导)裁缝和其他工作一样,是辛苦的。做什么工作都 是辛苦的。 深层含意 (勤动手) 深层含意:裁缝虽然辛苦,但经过这段生活,我们明白了做什么工作都一样, 并对裁缝产生了一定的情感,不想再换工作。 [组织答案] [答案]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又指 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 殊的感情,感到它有独特的意义。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 而来,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 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个村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 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 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 早上当我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 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暴雨 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虽 - 11 - 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 迭淹没,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 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几只勤劳的白鹭 时而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 阳光、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 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 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 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 海塘,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 宏伟、浩大、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 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 之间,有的只是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 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 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 色的骇浪了……面对这惊世骇俗、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 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 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 羞愧的。如果说,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 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外,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 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春天是丰富多彩、缤纷烂漫的代名词。这样的丰富多彩和缤纷烂漫,也洋溢 在人世间。 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浙东四明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 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结对”的那些 孩子来说,这一特征似乎更为明显,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 我与女孩的老师交谈后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 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怏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 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叔叔”,她一边叫,一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 - 12 - 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 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 为我知道,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小鸟在快乐地啁 啾,紫薇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 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就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说不定你看到的这 个江南的春天,还是最美的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3 月 27 日,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2)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第一个句子理解的关键点是“不是自然界 单方面的杰作”,结合语境分析可知,作者认为,春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 相触动引发的美好图景,春天展现它的美,人也能发现并欣赏它的美。第二个句 子中的“春天”是有比喻义的,既指小姑娘偷偷跑到后山采来送我的那一捧开得 正旺的映山红,同时也比喻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答案:(1)“华丽、完美的春天”不仅是自然界的美景,更是指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两者互动所构筑的天人合一的美好图景。(2)既指“我”手中的映山红,又 指小女孩知恩图报的纯洁、美好的心灵。 设题角度三 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 |相关知识| 散文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韵味随着语言的表达自然地散发出来。因 此,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在散文中涉及的面十分广泛。既可以从选择使用的 词语上品味,也可以从选用的句式或修辞手法上品味。 鉴赏角度 表达效果 1.用 词 之美 精美的 炼字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 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 等等 - 13 - 叠词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 力,具有绘画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 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 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 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 感染力 引用化 用 引用诗词、化用典故——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 式之 美 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 句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 (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 顿挫,音韵和谐 3.修 辞之 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 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 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4.描 写之 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 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方法思路| 1.鉴赏散文语言“三步法” 2.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 - 14 - 对词句的赏析,一般是“手法”+“表达效果”。 对语言风格的赏析一般是: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某段或某句 中……(简要分析语言特点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及表达效果) |解题示例| 【例 1】 揣摩用词之美 (2018 年浙江卷,原文《汴京的星河》,见“把握整体思路”部分)文中画波浪 线部分连用 10 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画线句)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 ——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 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 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 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 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 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 云……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干说“连用 10 个‘一’字”,可见应从用词的“反复手法”角度 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第二步:找角度 看内 容 (微指导)“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 一 声 启 开 ”“ 一 根长 竹 竿 软 软 地 伸 将 出 来 ”“ 一 盏 八 角 宫 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等描绘出一幅作家蓦然发现的汴 京美丽图画,与上文提到的“古人观灯”和“无数次揣想过《东 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相呼应 明手 法 (勤动手) - 15 - 析效 果 (微指导)“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 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表达了作者对汴京星河的赞美 之情 明手法:这段文字,与前文古今对照,现实与想象对照,同时这一安谧祥和 的图景与上文熙熙攘攘的图景对照,使得文章思路自由出入于古今,动静相衬, 开合有度,韵味十足。 [组织答案] [答案] 连用 10 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 得作品有开有合。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 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 品余韵十足。 【例 2】 赏析修辞之妙 (2019 年天津卷,原文《萨丽娃姐姐的春天》,见“概括分析散文的形象”部 分)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原文画线语句)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 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 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干只是要求赏析“画线句子”,从画线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看, 这段是采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描写性文字,故应该从修辞与描写的角度赏析。 第二步:找角度 指出特点 (微指导)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如“挤”“奔跑”是拟人,“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是 比喻,四个“奔跑着”是排比等 具体分析 (勤动手) - 16 - 明确效果 (微指导)对这里不停奔跑的顽强生命的赞美 具体分析:画线句子写的是草原的无霜期,“奔跑”等词语凸显了无霜期的 短暂,同时展现了这里的植物努力生长的情形。 [组织答案] [答案] 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突出呼伦贝尔草原 无霜期短暂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赞美大草原旺盛、顽 强的生命力。(或:大草原的生生不息) 【例 3】 体会语言风格 (2017 年全国卷Ⅲ,原文《我们的裁缝店》,见“主旨句的理解”部分)本文的 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目指明了本文的语言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结合全文对此加以 赏析”就是指出具体运用情况和表达效果。 第二步:找角度 遣词 上 (微指导)“‘啪啪啪啪’响”“一家伙下去”等带有鲜明的口语色 彩 ; “ 死 活 不 肯 ”“ 死 活 不 愿 ” 等 , 语 言 生 动 、 形 象 ; “站”“挪”“跑”三个词,准确地表现了小姑娘的惊喜 句式 上 (微指导)“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公公嘛,小气嘛, 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嘛!”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简洁明快;“量 体、排料、剪裁、锁边……”简洁明快,给人以紧张之感 修辞 上 (勤动手) 修辞上:“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夸张手法, 明快清新。 [组织答案] [答案]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 - 17 - 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柴门里的岁月风尘 张瑞超 换一种思维,深入到曾经熟悉的时空,那里有一道朴实无华的柴门,一直静 静地封存在心底。 百年的民族屈辱,使得穷乡僻壤更加贫困。村庄负重前行,沉闷喘息。一道 道简易的篱笆墙,一扇扇田园风格的柴门,在落魄的村庄,处处可见。 柴门是父母无以言状的艰辛,是贫穷寒酸的代言人,然而在孩童的眼中,却 包含了无忧的快乐童年,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柴门相伴的童年,从不设防。父母亲从来不叮嘱我们,“出门注意安全。” 他们把我们扔在乡间的土地上,和遍地的小草、到处溜达的小狗一同随意生长。 家家柴门夜不闭户,时常大敞四开,敞开胸怀接纳路人。简陋的门,无需掩 饰瑕疵,也无富足的金玉令他人牵挂,拥有的是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数量庞大 的贫穷,喂养一两户的富裕。落魄的村庄中,也有朱门大户,端庄肃穆,时常紧 闭。偶尔经过,猛然响起几声犬吠,警示我们不要走近。 敞开的门,无需透过柴门缝隙张望,就可瞅见院中家什,锃光瓦亮的铁锨等 农具,堆砌的柴禾等,一览无余。那时候,时常有衣衫褴褛的乞丐,迈着迟疑的 步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握着破瓦碗,轻声走进院门,发出浑浊的声音,只是 为的一口喘息的生命。从寒舍中走出的农家人,往往塞给他们一口馍或者半拉窝 头。 栅栏围成的门,并不是一扇真正的门,它只是一个家完整的象征意义,是人 心理上的安全屏障。柴门上锁,阻碍的只是陌生人的脚步,是对自己领地的简单 宣示,却从来不对孩子们拒绝。即使离家做农活的父母用一把铁锁锁住柴门,也 锁不住我们那一颗不羁的心。只要在门的低端,使劲推开一道斜缝,把头伸进去, 用力一钻就过去了,小狗也尾随其后。等我们钻过去之后,再把门拉上。坏事做 得天衣无缝,暗地里偷着乐。 等我们一天天长大,单薄的柴门更加零落,轻轻挪开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 是有气无力的,只是在坚硬的泥土地上留下一道道半圆的划痕,日久天长、水滴 - 18 - 石穿,那划痕竟然变成浅浅的沟壑,如同奶奶额头上深深的纹络。已经长成高大 身形的我们,再也从门缝中钻不过去了。偶尔放学回家,面对上锁的门,会采取 攀爬的暴力手段,翻越院门。柴门不堪重负,摇摇晃晃,几乎散架。风风雨雨锤 炼它的骨架,不起眼的小虫子侵蚀它的骨髓,岁月压弯了父亲挺拔的身姿,时光 也将柴门打磨得光滑圆润,冲击成零散的零件,靠一条生锈的铁丝维系,稍稍用 力,它就散做一堆木头。 它老了,年轻的我们不忍再次攀登它的后背,它已经无力承受。 柴门终将老去。当城镇化的洪流淹没了贫穷,老屋被拆除,柴门就被还原成 一堆废弃的木头。哺育我成长的热土、供养我的村庄在一夜之间轰鸣倒塌,成为 一座座废墟。夏季的雨,淋湿了碎石瓦砾,成批的野草从夹缝中急剧生长,一个 夏天,就疯狂成原始森林。当我站在老屋原地,凝望眼前一人多高的野草,那种 沉寂和陌生,来自远古的寂寥。一时间恍惚,这到底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还是万 年前的亘古。无语,沉默。 旧物旧情,始终要退出历史舞台,被新气象新感情代替。谁也无法拒绝自然 规律。老屋已逝,柴门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伸向天空的高楼大厦,是光鲜靓丽的 社区,是厚重的绿漆铁门,是吃饱喝足的满足,是垂钓散步的闲适,是读书下棋 的娱乐,是太平盛世的富足。 历史,是记忆,是传承,是割不断的乡间浓情。 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河畔,有一处自然人文景观“杜甫草堂”。在草堂的中 心,有一处用青花瓷镶嵌的两个大字“草堂”。仅仅是普通的两个字,却传递了 那种散淡、安逸的田居生活概念。尤其是被现代人还原的杜甫家门,竟然与我家 失传的柴门极为神似。久违的亲切感,亲情、乡情的怀念一股脑的涌上心头。“寂 寞柴门不彻扃,槐花细细糁空庭。”千年的历史风云,没有淹没淳朴的生活场景, 纵然今天的居住富丽堂皇,因为曾经的足迹,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 也许向往朱门的高墙大院,但是高高的门槛和威严的石狮,让人心生怯意。 当林黛玉第一次踏入豪门世家贾府,“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 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被其宏伟富丽庄严肃穆震慑,不由得谨小慎微、 忐忑不安。那里终究不是体弱多病的黛玉姑娘的生身之地,锦衣玉食也无法供奉 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柴门的岁月风尘中,简约的落寞,清新散淡的田居,默默守望着曾经的回忆。 - 19 - (本文有删改)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从文中来看,画线句是一段描写性的句子,描写的是老屋被拆、柴门 废弃后“野草疯长”的荒芜景象。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成批的野草从夹缝中急 剧生长,一个夏天,就疯狂成原始森林”,这里使用夸张的手法;“那种沉寂和 陌生,来自远古的寂寥。一时间恍惚,这到底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还是万年前的 亘古”,这是眼前的景象给“我”心灵带来的感受,让作者的感觉由现实的场景 进入了亘古的历史,自然引出下文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思考。 答案: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老屋被拆、柴门废弃后“野草疯长”的荒芜景象。 “原始森林”般的沉寂和陌生,让作者感觉由现实的场景进入了亘古的历史,引 起下文作者将从历史的角度思考“柴门里的岁月风尘”。“无语,沉默”的神情 描写,既写出了内心的无奈、伤感,也表明作者陷入了沉思中,引出下文作者的 思考。 设题角度四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相关知识| 鉴赏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角度:一是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二 是常见的表达方式的运用技巧;三是常见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 色彩鲜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和作者情感,使形象鲜明,深化文章主题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制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 20 - 反问 用疑问句表确定意思,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 引用神话故事,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体现浪漫主义特色;引用历史故事, 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增加文章情趣,提高文章趣味性;引用诗词名句,增添 文句意蕴和表达效果,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说服力 二、常见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表达方式 表达效果 人称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 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 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 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 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 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 代 描写 肖像、动作、心理描 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 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对话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 事情节的发展 侧面描写 通过烘托使某一事物突出;激发人的想象力; 节省笔墨,富有感染力 白描 运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事物,不渲染和烘 - 21 - 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描写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静结合(以动写 静)、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或在叙事中包含喜恶褒贬 议论 记叙中的议论 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夹叙夹议 记叙、议论交叉运用,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中 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 三、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表现 手法 表达特点 表达作用 联想 想象 联想,就是由感知的事物想 起另一有关的事物。想象, 就是凭借文字、符号、标记 的示意,在脑海中建立起与 这些示意相符的形象。联想 和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 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 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象征 象征,即通过某一具体事物 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 概念、思想和情感 使某种抽象化为具体,给读者以深刻 印象;表达含蓄,给读者回味的空间; 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 启迪 衬托 不直接描写,而是对其背 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 以描绘,烘托出主体事物所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铺垫 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 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说 - 22 - 高潮到来之前的情节 服力;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渲染 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 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 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 描写 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加深主题 抑扬 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使文章不平铺直叙,形成起伏对照, 突出喜欢或批评的情感 托物 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 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 欣赏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虚实 结合 所见为实,回忆、联想、想 象、梦幻是虚 突出事物特征,鲜明刻画人物性格, 揭示主旨 以小 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 大的主题 亲切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点面 结合 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 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 “点”,把其他起补充、陪 衬、铺垫、烘托以及连接过 渡作用的材料作为“面” 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 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 抒发情感 |方法思路| 1.三步法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第一步,指明用了什么技巧。要辨明所运用的是哪一种技巧,是修辞手法, 还是表达方式。 第二步,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 内容、情感、思想。 第三步,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语句说明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 表达效果。 2.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 这类题目,一般要采用“指出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的答题 方式。 - 23 - |解题示例| 【例】 (2018 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 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 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 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 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 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 处的一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 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 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 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 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 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 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 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 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 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 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 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 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 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 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 - 24 - 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 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 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 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 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 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 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 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 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 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 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 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 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 了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 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 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 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 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 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 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 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 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 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 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 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 - 25 - 样写有什么作用?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目要求分析两段文字在“描述”上的不同及作用,可见是对散文表 达方式的考查,应从“描写”这一表达方式角度入手对比分析。 第二步:找角度 从描写 的 细节看 (微指导)第④段相比第③段的一笔带过,仙女出现的细节更生动, 如“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 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展现了仙女由小 变大的过程 从使用 的 人称看 (微指导)第③段中故事的主人公是青年和仙女,与“我”没有直 接关系,而第④段中“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出现在了 “我”的生活场景里 从表达 的 效果看 (勤动手) 从表达的效果看:第③段写仙女为青年做好饭菜,是较为客观的叙述,第④ 段写仙女所搬出的饭菜由自己的好恶而定,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组织答案] [答案] 不同:①在细节的描述上更加具体,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出蚌 壳由小变大的过程。②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我” 的喜好有直接关系。③故事的场景与“我”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如奔向自己 家里的八仙桌,往来于桌子与水缸之间。 作用:①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②表现出儿童丰富而生 动的想象力,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邂逅马踏湖 王月鹏 - 26 - 不曾想过,齐国故地居然藏了这样一片安静从容的水。 第一次去到那里,完全是因了友人的安排,事先没有丝毫了解,也不存在任 何企盼,感觉自己仅仅是在走向一个平常的所在。甚至,当友人在路上介绍它古 时曾被称为“少海”的时候,作为一个久居海边的人,我却有些不以为然。这般 心态,很快就被闯到眼前的景象湮没。我看到了水,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水漾漾地,像一条淡绿飘带,被密密的芦苇抚摸着,轻柔而又有灵性,安静但不 呆滞。水波泛起,芦苇们迎风起舞。居住海边的日子,一直感觉自己像一滴水; 而在这里,我更向往的是成为一株水中的芦苇。一次次想到那个叫梭罗的人,想 到他笔下的美丽的瓦尔登湖,想到干脆把自己从此留下来,什么也不要带来,什 么也不想带走,只是就这样一个人留下来,留在这水这苇丛之中。 她有一个响脆的名字:马踏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经过南征北战, 最终击败各国诸侯。一日,他在桓台的起凤镇这一带会盟各国诸侯,众诸侯唯恐 落入齐桓公圈套而率大军前来,这片平地被马踏成湖,故名曰“马踏湖”。历史 好像在开玩笑一样,曾经的战乱之地,如今成了一个风景秀美的所在。马踏湖与 其他湖是不同的。她既不小巧,也不浩淼,近百平方公里的湖区,被纵横交错的 沟河分割开来。十几个村落、约几万户人家,很随意地嵌在湖边,藏在苇荡与绿 树丛中。横七竖八的小船,则悠闲地停在门前或桥下。因了芦苇的存在,这里的 水变得含蓄。水与芦苇若即若离地牵着手,在风中遥相呼应。湖民们在这小桥上 来来往往,撑着小船探亲访友、生产劳作…… 小桥,流水,人家。房在潮边立,船在门前泊,一道道节制的水,还有大片 大片无拘的芦苇,构成了画面一样的情景,让人心里忍不住藏了一个激动。 与我们同行的船家是一位朴素的老人。竹篙在岸上轻轻一点,“溜子”便倏 地穿出了好远。我们端坐小马扎上,听船家的絮絮叨叨,看水,看着两侧芦苇裸 露在水中的根。在这样的时候,可以随便地想些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必去想, 所到之处,低头是漾漾的水,抬头是密密的芦苇。船缓缓地行着,这样或那样的 心事都渐渐地抛在了船后,沉到了这湖底。此刻的自己,成了一个幸福的存在。 水有些深邃,有些不够清澈。水面平整得像柏油马路。船家说,马踏湖共有 两千多条河道,交织成网,蜿蜒成数百里的水路。倘若没有向导引路,游人大多 会被搞得晕晕乎乎,不辨东西南北。湖中的水路或长或短或窄或宽,不管如何地 纵横交错,水路之间都是相通的。常常是芦苇挡在了面前,水也行到了尽头,正 - 27 - 是无路可去的时候,只需竹篙在水面轻轻一点,眼前可能就出现座座房舍,闯入 了别一番境地。 理解马踏湖,从水开始,到水结束。至于无边的芦苇,好似从心底旁逸出的 思绪,葳蕤,且充满了灵性,它会跟你娓娓讲述一个又一个关于水的故事。苇花 飘散,那是水的纷纭心事。还有亭亭的荷,一段藕节就是一段长长的往事,她们 沉默着,她们不肯说出口。 在湖边,我见到了那些久违的农具,它们与我的乳名散发着同样的气息。水 磨,石碾,木推车……像一支童年的歌谣,亲切,且让人温暖。在这些农具的旁 边,湖民正紧张地劳作着。一个老人正在纺纱,一种简单而又机械的劳动。我看 到了她的皱纹,看到了她的安详的神态。在石碾旁,年轻的母亲正与年幼的孩子 在推磨。石碾声声,声声都响在了我的心头。那是关于童年的乡村记忆。 不必这样或者那样的文化阐释,马踏湖仅仅是作为自然形态的景色,已经足 够。 文章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 析。 解析:结构上,照应前文。文章开头说“齐国故地居然藏了这样一片安静从 容的水”,一个“居然”表达了作者对马踏湖有如此的美景感到意外。画波浪线 中“没有丝毫了解”“不存在任何企盼”“走向一个平常的所在”“不以为然” 等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居然”一词,使文章结构严谨。叙事技巧上,采用了欲扬 先抑的手法。作者说“完全是因了友人的安排,事先没有丝毫了解,也不存在任 何企盼,感觉自己仅仅是在走向一个平常的所在。甚至……我却有些不以为然。” 为下文对马踏湖美景的描绘与赞美起到了欲扬先抑的表达作用,使感情的抒发更 加真实、自然。 答案:①照应前文。“没有丝毫了解”“不存在任何企盼”“走向一个平常 的所在”“不以为然”等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居然”一词,使文章结构严谨。② 欲扬先抑。为下文对马踏湖美景的描绘与赞美起到了欲扬先抑的表达作用,使感 情的抒发更加真实、自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