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双周练(9-19)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临沭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双周练(9-19) Word版含答案

临沭一中高三语文周末检测暨双周训练 一、现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16分)‎ 河 床 昌 耀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 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 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 ‎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 ‎ 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 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谨小慎微地举步,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心的刹绳。 ‎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 ‎ 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 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 ‎ 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 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 ‎ 我喜欢向霜风透露我体魄之多毛。 ‎ 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 ‎ 我是父亲。 ‎ 我爱听兀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 ‎ 17‎ 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 ‎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 ‎ 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 ‎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 ‎ 是始皇帝,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 ‎ 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 ‎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 ‎ 你们的团月正从我的脐蒂升起。 ‎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 ‎ 而潮汛已经到来……‎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把“我”幻想成河床,在这一节中,更是在河床中渗进了“我”的感情、情绪和思考。‎ B.诗人爱用短促的句子,但对分行似乎没有太多的强调,每个诗行,有长有短。‎ C.诗中的意象“兀鹰”“母狼”“黄河象”等,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 D.这首诗不仅讲究韵律、押韵,也注重内在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2.下列关于《河床》艺术手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河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诗人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 17‎ B.当我们读诗的第一行时,便从审美心理上与河床融为一体了,这正是诗人巧妙的抒情手法的成功之处。‎ C.该诗的内在节奏通过奇崛的长短句式来实现,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和句式相交错。‎ D.这首诗的意象构成也是十分独特的,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显得既不拥塞又不空洞。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即为虚的意象。‎ ‎3.这首诗歌在意象的应用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 ‎ ‎ ‎ ‎ ‎ ‎ ‎4.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 ‎ ‎ ‎ ‎ ‎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16分)‎ 神 女 峰 舒 婷 ‎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 还站在船尾 ‎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 江涛 ‎ 高一声 ‎ 低一声 ‎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 但是,心 ‎ 真能变成石头吗 17‎ ‎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 沿着江岸 ‎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 正煽动新的背叛 ‎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 1981年6月于长江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神女峰》通过抒情主人公在江轮上初见风雨千年的神女峰时内心的体验,把神女还原成人,从而注入人的性灵和应有的情感。‎ B.挥舞花帕、突然收回、捂住眼睛,首先就表明了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调皮可爱、长袖善舞的女性。‎ C.“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诗抒情的最高峰。‎ D.作者呼吁女性们大胆地去追求俗世的幸福,为爱而哭,为爱而笑,而不要为了什么“贞女节妇”的虚名牺牲自己的幸福。‎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运用意象化的抒情方式,凭借神女浪漫柔美的意象与诗人优雅温婉的灵性,把这份千古之爱言说得蕴藉而有分寸。‎ B.“挥舞”“收回”“捂住”这三个动作是连续性的,也是对照性的,它生动地反映了抒情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 C.衣裙在风中飘动,以动衬静,既凸显思索者雕塑一般的伫立,又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 D.本诗没有采取诗人经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表白方式。如在第一节中,“我”化为不确定称谓的第三人称“谁”。‎ ‎7.如何理解“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4分)‎ ‎ ‎ ‎ ‎ ‎ ‎ ‎8.怎样理解诗中神女的意象?(6分)‎ ‎ ‎ ‎ ‎ 17‎ ‎ ‎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16分)‎ ‎ 金黄的稻束 ‎ 郑敏 ‎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 收获日的满月在 ‎ 高耸的树巅上,‎ ‎ 暮色里,远山 ‎ 围着我们的心边,‎ ‎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歌颂母亲的伟大与无私,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劳动使母亲变老的遗憾。‎ B.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而静默的母亲与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展开联想和想象,表现了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深思。‎ 17‎ B.诗人把秋天的稻束比作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这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 C.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想象,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韧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 D.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11.“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金黄”修饰“稻束”,可读出什么意味?(4分)‎ ‎ ‎ ‎ ‎ ‎ ‎ ‎12.“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分)‎ ‎ ‎ ‎ ‎ ‎ ‎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17‎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17‎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1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15.“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4分)‎ ‎ ‎ ‎ ‎ ‎ ‎ ‎16.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6分)‎ ‎ ‎ 17‎ ‎ ‎ ‎ ‎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节选自《史记·苏泰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B.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C.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D.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衡,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各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B.从子,即父之兄弟之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 C.质子,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17‎ D.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掌握军政大权,但要听从王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代承袭苏秦旧业,巧获燕王信任。苏代也学习纵横之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苏秦那样的功业,最后通过为燕王献策,取得燕王信任。‎ B.苏代分析齐国形势,计赂齐王亲信。苏代认为齐国虽有清济、长城等,但是他们君臣都贪图眼前利益,只要能收买齐王亲信,就能灭掉齐国。‎ C.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 D.苏代回燕终败齐国,联各国再合纵。燕昭王召回苏代,苏代尽力策划攻打齐国,完成了燕国的夙愿。苏代在燕王的支持下联络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名声显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 ‎ ‎ ‎ ‎ (2) 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 ‎ ‎ ‎ ‎ ‎5.苏代在消除燕王的恐齐之心时,都列举了哪些理由?(3分)‎ ‎ ‎ ‎ ‎ ‎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 17‎ ‎,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曰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8.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17‎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4分)‎ ‎ ‎ ‎ ‎ (2) 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4分)‎ ‎ ‎ ‎ ‎ ‎10.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分)‎ ‎ ‎ ‎ ‎ ‎ ‎ ‎ ‎ 临沭一中高三语文周末检测暨双周训练 参考答案 一、现代诗歌阅读 ‎(一)‎ ‎1.解析:选D 这首诗不讲究韵律、押韵。‎ 17‎ ‎2.解析:选D “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应是实的意象。‎ ‎3.参考答案:(1)丰富多彩。①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②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③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 ‎(2)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4.参考答案:《河床》以“滋润的河床”“枯干的河床”“浩荡的河床”“纵的河床”“横的河床”等众多的意象来表现河床的雄性之美,以及他博爱的襟怀、无限的富贵、悠久的历史。他饱经沧桑而又充满了生命的原力,表现出作者对雄性之美与阳刚之美的追求。‎ ‎(二)‎ ‎5.解析:选B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多情善感、感情细腻的女性。‎ ‎6.解析:选C “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属于以动衬动。‎ ‎7.参考答案:这个“美丽的梦”就是指传说中的神女忠贞不贰,宁愿化作石头也要忠于爱情。这是陈腐的封建道德、男权社会打造出的典型的女性偶像,以此作为妇道妇德的标准,使女性千百年受着这些典范的约束与桎梏。‎ ‎8.参考答案:神女获得的赞美与称颂,其实是长期封建意识在她身上的禁锢。神女被当作异乎寻常的坚贞的化身为世人瞻仰,她生存的意义在于“眺望远天的杳鹤”,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普通的人的生活权利,即“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三)‎ ‎9.解析:选A “感叹劳动使母亲变老的遗憾”理解错误,应为“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10.解析:选C “想象”手法理解错误,应为“联想”。‎ ‎11.参考答案: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 ‎12.参考答案:“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地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这个意象不仅真,而且美,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诗的永恒,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四)(16分)‎ ‎13.C 14.B ‎15.(1)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2)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隔的时间距离;(3)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4分)‎ 17‎ ‎16.“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3分)   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或者:“一朵”是植物,“咯血”又是鸟了。杜鹃鸣时啼血,血滴花红,同名的动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沉积的意象 ,扩大和加深诗的纵深内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 (3分)‎ 二、文言文阅读 ‎(一)‎ 1.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本题中,“先人尝有德苏氏”“先人”是主语,“有德”是谓语,“苏氏”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CD;“乃召苏代”,“苏代”是“召”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 句子翻译: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所以选A项。‎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B项。,“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说法错误。应该是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所以选B项。‎ ‎3.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C项。,“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说法错误。原文“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这时苏代并不在燕国,文中没有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以及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的事情。所以选C项。‎ ‎4.(1)我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 ‎(2)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17‎ 注意:(1)窃:私下里。义:道义,德行。敏:聪敏。释:放下。干:求,这里是求见。(2)罢:通“疲”,疲累。罢敝:疲劳困乏。虽:即使。恶:怎么。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塞:要塞。‎ ‎5.齐国不占天时;齐国百姓疲劳困乏;齐国君骄臣贪。‎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先找到文中的相关内容,在文章的第二段。‎ ‎“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这句话强调齐国“天时不与”,可以概括为不占天时。‎ ‎“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这句话强调“民力罢敝”,可以概括为百姓疲劳困乏。‎ ‎“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强调“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可以概括为君骄臣贪。‎ ‎【参考译文】‎ 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 “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 17‎ 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二)‎ ‎6.B(在此之前,救灾者都把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 ‎7.B(粟,小米)‎ ‎8.D(富人气之高,令宋仁宗都为之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之语,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 ‎9.(1)富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之人、阻止侥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大略:大致内容。进、退:进纳、斥退。不肖:无能之人。宿:旧有的。共4分,每个得分点1分)‎ ‎(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容:掺杂。共4分,每个得分点1分)‎ ‎10.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共3分,每点1分,写出3点即可)‎ ‎【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年轻时坚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二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延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 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阻止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蓝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 17‎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火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在此之前,救灾者把老百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立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来作为样板。‎ 至和二年。诏令投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文彦博同时被任命。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延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 富弼当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太平无事。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遂封韩国公辞官归居。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1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