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7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写作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写作 学案 目 录 / contents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5 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27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41 写作(备考篇)……………………………………………………52 写作(素材篇)……………………………………………………66 今日心情: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考纲原文 能力要求 考点设置 题号 分值 题型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5 (全国卷Ⅰ) ①综合分析鉴赏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分析小说的线索;③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④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11题,25分 1道五选二多选题+3道主观简答题 2016 (全国卷Ⅰ) ①综合分析鉴赏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分析小说标题的涵义;③理解小说中的要词语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④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11题,25分 1道五选二多选题+3道主观简答题 2017 (全国卷Ⅰ) ①综合分析鉴赏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分析作品的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4-6题, 14分 1道四选一单选题+2道主观简答题 近年来,高考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且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选材多样,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有整篇小说,也有长篇、中篇小说的节选;二是题型略有变化,由“1道五选二多选题+3道主观简答题”变为“1道四选一客观题+2道主观题”。 高考对小说的考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人物,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分析人物性格;二是分析小说中具体段落的意义和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要求分析人物、景物描写所使用的具体手法,文章的线索,小说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四是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从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探究小说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意义等。 预计2018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仍会考查小说,题型设置可能稳中有变,但仍将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命制,分析人物形象仍是考查重点,探究题的难度可能会降低。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上篇) 1.理解重要语句内涵。包括两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是强调的是“在文中”。故在理解概念时,既要注意概念的“词典义”,又要注意它的“语境义”。要把“重要概念”还原到文本中,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 理解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关键词语,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有的是多义词语,有的是概括性词语,有的是有隐含义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后,再结合支撑该词语的相关词语、句子,把它们分析透彻即可。 2.抓住作品主要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分析作品结构”可以从五个角度去进行:(1)情节角度;(2)人物角度;(3)事发空间变化的角度;(4)事发时间的角度;(5)全文角度。在实践中,可根据具体的需求或要求,具体分析和概括。“概括作品主题”的方法有:(1)从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作品代表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的环境描写。(3)从作品精巧的构思把握作品的主题。 3.立足作品文体特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要依据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展开。比如,小说一般考查作品形象塑造的手法、情节安排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在阅读答题时要关注这三个要点。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主要有:(1)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描写。(2)间接表现(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作品情节安排的特点主要是:(1)情节是指作品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2)情节的组成部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3)情节安排有一波三折式。 作品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1)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2)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3)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4)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5)揭示主旨。 4.阅读与思考相结合。“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意”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艺术”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形式。应掌握下面的阅读方法:(1)读懂作品的“重要语句”。包括与作品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语句,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语句,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语句。(2)理解作品的语言表达艺术。了解叙述人称的方式与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3)把握语言的特点与作用。①形象化。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②凝练含蓄。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③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鲜明地表现在作品语言上。(4)重视描写的效果。作品不仅重视人物描写,同时讲究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5.先理解分析再鉴赏。“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个考点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1)欣赏作品的形象,要求把握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的意义。(2)鉴赏作品的内涵,要求分析作品的主旨、情感和审美取向。(3)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求依据文学作品的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 典例 (2017·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B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可以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答题。①从情节上看,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从主题上看,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可以集中笔墨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典例 (2016·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答案】BD(答D给3分,答 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A项,“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说法欠妥。文本不能体现出“孤僻”。C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有误,属于主题扩大。E项,人物分析前半部分“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对,后半部分“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错,应该是表现了六安爷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固守。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解析】这是一道标题含义分析题,能力层级为C。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挖掘标题的寓意,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语言艺术的魅力。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姓的贡献,突出六安爷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主题。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一 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示例二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作答时应抓住“不是锄地”“是过瘾”等词语,体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读来令人唏嘘,也表现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从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即现代科技对农村产生的冲击,引发作者的思考。 (2018届·湖南省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木 鱼 周 海 亮 ①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②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 ③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④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⑤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⑥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⑦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⑧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⑨冬子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⑩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11)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12)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13)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体现出当时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贫困。 B.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C.⑤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请结合文意,联系生活,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两段内涵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谭木匠 墨中白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跳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选自2015年第3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2.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三次写老谭“微微一笑”,每次“笑”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名校预测 1.C 【解析】本 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内容,B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结构,其中C项,不仅仅因为栓叔手艺高超,更重要的原因是第③段写到的“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 2.①表层义:“木鱼”虽历经岁月,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②深层义:“木鱼”使冬子挨了娘的打,受到村人的讥笑,即使成年后回想起来也时常充满羞愧,其影响远比一条活鱼要深刻得多。③情感义:作者以小见大,从“木鱼”身上表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折射出贫困时期人们对物质的渴求,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和句不离段的原则,此题注意抓关键词:“长久和顽强的生命”,以及对比,强调“更为”一词,将“木鱼”和活鱼进行对比;以小见大,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同时注意前面的“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综合这些先答出表层的含义:“木鱼”虽历经岁月,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然后分析深层含义:“木鱼”使冬子挨了娘的打,受到村人的讥笑,即使成年后回想起来也时常充满羞愧,其影响远比一条活鱼要深刻得多;作者以小见大,从“木鱼”身上表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折射出贫困时期人们对物质的渴求,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 3.可以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理解小说结尾的深刻内涵,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①因动木鱼挨打遭受讥笑,导致冬子许多年后都无法摆脱这件往事带来的羞愧感。他将木鱼做好,“恭恭敬敬地端上桌”,表现出主人公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后敢于正视往事,不逃避现实的勇敢精神。②长大后,冬子的内心产生了质疑与反思,“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孩子对“吃”的渴望不应该成为耻辱的烙印,因此,他“对儿子说,吃鱼”,表现冬子已经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内心释然了。③“木鱼”代表着过去贫穷的生活,给“冬子”的心里留下过创伤,同时也代表着特定时期的文化习俗,是冬子对故乡的一种眷恋。结尾处冬子将木鱼恭恭敬敬端上桌并要儿子吃木鱼,其实也是教育下一代记住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人们所经历过的生活。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内涵的题目,要求联系生活,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两段内涵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选准角度,可以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理解小说结尾的深刻内涵,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如他将木鱼做好,“恭恭敬敬地端上桌”,表现出主人公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后敢于正视往事,不逃避现实的勇敢精神;“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孩子对“吃”的渴望不应该成为耻辱的烙印,因此,他“对儿子说,吃鱼”,表明冬子已经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内心释然了;结尾处冬子将木鱼恭恭敬敬端上桌并要儿子吃木鱼,其实也是教育下一代记住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人们所经历过的生活。 专家押题 1.A 【解析】B项,“魔幻小说”错误,这篇小说属于传奇类小说。C项,“圆滑”错误,“伸出手”这个动作主要是表现老谭对自家木梳在治病方面功效的自信。D项,“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错误,无中生有。 2.①有男儿气概。跳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小女孩)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②医术高明。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把脉后,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人弃刀成佛,可见她医术高明。③手艺高超。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可见她心灵手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从身份、气质等角度整体概括人物形象,然后结合着文中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有男儿气概,医术高明,手艺高超。跳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小女孩)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把脉后,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人弃刀成佛,可见她医术高明。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可见她心灵手巧。 3.①第一次“微微一笑”,是谭家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生意也特别好,但当别人让老谭给自己的铺子重起个名字时,他不置可否,“微笑”的背后,让人感觉到老谭对自己做法的坚守,也让人感觉到他的神秘。② 第二次“微微一笑”,是当白知府问老谭的梳子能不能治疗失眠、奇痒时,他要求白知府交定金,“微笑”的背后,足见他对自家梳子充满信心。③第三次“微微一笑”,是一伙响马在老谭家梳子的治疗下放下屠刀,别人因此赞美老谭,“微笑”的背后,体现了老谭的淡定和心满意足。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三次微笑的内容,根据内容分析微笑背后的内涵,比如,第一次“微微一笑”,是谭家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生意也特别好,但当别人让老谭给自己的铺子重起个名字时,他不置可否,“微笑”的背后,让人感觉到老谭对自己做法的坚守,也让人感觉到他的神秘。 今日心情: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考纲原文 能力要求 考点设置 题号 分值 题型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7 (全国卷Ⅱ) ①综合分析鉴赏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分析标题中重要词语的含意;③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4-6题, 14分 1道四选一单选题+2道主观简答题 2017 (全国卷Ⅲ) ①综合分析鉴赏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③分析语言特色。 4-6题, 14分 1道四选一单选题+2道主观简答题 散文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考的文学样式,2017年高考有多套试卷考查散文。高考所选散文,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内容丰富,文化味浓(如关注乡土文化),拯救意识强(如关注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题材多样,写景状物类、议论抒情类、写人叙事类都有涉及。考题设置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理解词句的意思、分析概括文意内容、分析结构作用、鉴赏表达技巧和探究评价是命题的重点;坚持“主题辐射”的命题原则,不论是有关内容、结构的题目,还是有关表达技巧的题目,都与主旨密切相关。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篇文学类文本中,课标全国卷Ⅰ赵长天的《天嚣》是小说,课标全国卷Ⅱ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课标全国卷Ⅲ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是散文,虽然小说仍然是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考查体裁,但不排除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考查散文的可能性。题型设置可能会采用小说阅读一客观两主观的命题形式,也可能单纯考查主观题。句意理解、句段作用、内容分析仍会是命题的重点,“主题辐射”仍是命题的重要原则。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下篇) 1.判断准确评价得当。“对作品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做出恰当评说。侧重评价作品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及时代特色等。 2.善于变换角度深入发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善于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对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出正确而深刻的把握。新课程标准和新考纲都强调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鉴赏中,除了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外,还要能领悟作品的本质、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尤其要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3.依据作品内涵探讨。“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在把握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学生在解答“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类的试题时,要“以本探源”,就是学生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运用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带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词句、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词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来综合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4.贵在发表独到见解。“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在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前提下,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的新颖见解。要求学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自己的见解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学生应发挥想象力、思辩力和判断力,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充分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感受,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认识、感悟、体验、理解、探究文本,以发表独到见解。 典例 (2017·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 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又指心态与观念的限制。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通过人称的变化来考查。“你”“我”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生视角,窗里窗外是两个世界,窗外的人无法理解窗内,窗内的人也无法走进窗外。结合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使用的好处,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典例 (2017·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小说的情节设置,也考查小说的主旨。B项,“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错误。文中说“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也会软下来许多”,可见应是“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在这荒寒地带的不可思议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先找出画线句,“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看有无修辞,如没有,圈出句中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干什么”“都一样”,再回归文本,找出这句话的语境,前文说“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什么”应是指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指的是在“辛苦”这一点上,裁缝与其他职业一样,再结合下文在做裁缝的时候,那种难忘的体会让“我”对裁缝这种职业有了独特的感情。 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本题是针对文章的语言设题。题干明确说明“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所谓生活气息,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听起来感觉很亲切,很自然,如“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照镜子”;人物的对话具有地域色彩,如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婆婆嘛,好得很嘛”“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等,都体现出少数民族的语言特色。 (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负重的河流 黄 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会写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会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D.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2.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清水湾 阎连科 ①世界是相异相悖的。 ②北京很夸张地把湖称为海,不知是见识所致,还是狂傲的结果。都城嘛,也许是应该的。云南那, 那么巨大的湖,竟就叫为池,相比北京就真有边陲仆从的感觉了。而港岛的东陲西贡,有一地方叫作“清水湾”,以中文和中原的世俗文化去理解,清水湾既是一地名所赐,那就一定缘于一条河流的弯道和弯道所箍围的村落。潺潺水澈,袅袅烟青,如同一首诗或是一篇富有韵致的散文吧。 ③然而,清水湾并没有那河水的湾流和炊烟。原来在山上——原来香港是岛也是山;原来世上的岛屿都是山;原来世上所有的岛山都是被海裂从地下挤压出来的肿岩而被时间拂抚为世间杂乱、闹垢中的一点点的洁净和圣清——原来香港也是这样儿。而落寞在西贡山上的清水湾,现在却还持重禀赋,无瑕玉守成这样儿。在一片岛山云雾里,匿藏了香港固有村屋中的“丁户房”和山脉间的筋道与人烟。那房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丑;无所谓现代、传统和落伍,它就那么方方正正,半高不高,千篇一律地守着它的颜色、模样和岁月,承继着自己的记忆与文化。九龙、港岛那里的繁闹是在它的窗眼下面开始的。整个香港云空中的摩楼、飞机和百余年的建设、纷争、怒斗与潜吵,也都被它完整地收拾、摆放在它的记忆里,如同一位百岁老人,整齐地收藏在他的杂物箱中的旧发卡和废锅勺。时间于它就像无始无终的海,记忆于它就是海里的点点岛屿和礁石。时间比记忆长到无法说,一如大海比起岛屿大到无法说。可是那又怎样呢?虽然你生了我,而我依着你的嘱托,默默地守着和活着,持之以恒地记忆着,当你需要人类的物是物非、人是人非时,不是还要到我的百宝箱中去翻找、取用和挪拿吗? ④我活着,就是为了记忆。被遗落,则是为了更好地记忆和证明。 ⑤当记忆丰满、久远到如同一座岛屿上四季不衰的翠青时,我就长生了,如同海水、山脉、时间、 星辰、云流和土地。清水湾就是这么去想的,也是这么去做的。这么守在繁闹香港西贡边远的山皱里,如被时间设置在荒芜间的路标和岁月中桩钉不锈的钉子。取名清水湾,并不依着一条四季不息的河,也不取悦于一首诗或一篇文,而是那么散散撒撒,坐落下来的一处处的村屋,一丁户又一丁户的老房。大家都一概环湾赋形,依光走向,面对着阔大云连、无边无际,又水碧云澈的海——原来村村户户都拥有一片这样的海。原来清水湾间的村屋丁户们,竟都坐落在一湾碧澈的海边和山间的林木里。因为这样它才叫了清水湾。一湾儿海水和海水中错落有致的一个又一个的岛,都是时间的永存和常翻常新、永远翻掀不尽的老挂历。有海不说海,如同北京和云南,是湖不说湖。但它把自己拥有的大海谦为一湾时, 却没有滇池那种卑气和仆从心,也没有北京的北海、中南海那样称谓的狂傲和虚浮心。“湾”是一种态度、 性情和人格力;“清”是一种守持、禀赋和魂灵性;而“水”,就是常人、常心,那与谁都是一样的普罗大众了。 ⑥清水湾,真是一个好名字。 ⑦从前年到了这儿后,朋友和同仁就使我心遂所愿地每年都到这儿来,如朝圣的人每年都到西藏去,都到耶路撒冷的圣山与圣墙的下面。然后呢,清水湾就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而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去处和心终之地了。如同一个农人终于认定深山中的一棵枯枝老树,它不是一棵树,而是一棵神树。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世界是相异相悖的”开头,既统领了全文,又引出北京把湖称为海、云南把湖称为池,再引出清水湾这个叙述对象。 B.清水湾坐落在一片岛山云雾里,虽然落寞,但仍保留着人世间杂乱、闹垢中的一点点的洁净和圣清。 C.作者介绍清水湾取名时,将其与北海、中南海、滇池比较,突出它没有卑气和仆从心,也没有狂傲和虚浮心的特点。 D.结尾写作者自从到香港后就年年带着朝圣般的虔诚来到清水湾,体现了清水湾在其心目中的分量。 2.文章的第③④⑤自然段在叙述清水湾时,多次变化了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探究“清水湾”的深厚意蕴。 名校预测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对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无中生有。 2.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文本主要的描写对象是塔里木河,此处荡开一笔描写胡杨林,其主要意图是从侧面来写河(以树写河)。从结构上看,文本先写河,再写树,最后写人。在这一过程中,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作答时,首先交代树的特征,再答对河的侧面表现作用,最后答结构上的作用。 3.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即探究题目中“负重”的含意,文本依次表达了对河的生存、树的命运、文明的兴亡等三个层次的关注。在极度缺水的沙漠中前行是不易的,树因河而生因河而死,文明(人类)因河而存因河而废。作者把自己对这三个层次的思考寄托在塔里木河这一载体上,说它是“负重的”,即借对河的描写咏叹文明的悲歌。 专家押题 1.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统领了全文”错误,文中内容重点是对清水湾的叙述,因此只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2.第③段先用第三人称的“它”,然后转为第一人称的“我”;第④自然段中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我”;第⑤自然段中先用第一人称的“我”,然后用第三人称的“它”。用第三人称的“它”来叙述清水湾的现状与历史,这种叙述采用全方位的视角表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客观地展现了清水湾,说服力强。而用第一人称的“我”,抒发出对清水湾的情感,亲切自然。不同人称的转换,有利于更好地叙述、描写与抒情,使行文更加活泼,产生独特的艺术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不同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本文对清水湾的称呼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变化,依据上述规律进行解答即可。 3.①清水湾是香港历史的记忆与文化,整个香港云空中的摩楼、飞机和百余年的建设、纷争、怒斗与潜吵,都被它完整地收拾、摆放在它的记忆里;它守候着自己的颜色、模样和岁月,承继着自己的记忆与文化。②清水湾体现的是一种态度、性情和人格力;是一种守持、禀赋和魂灵性;是常人、常心。③清水湾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而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去处和心终之地,是人们心灵的精神家园,朝拜的圣地。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依据文章内容的表述顺序,可以理解作者对清水湾意蕴的逐层深入的解析。首先是“记忆与文化”;其次是对“湾”“清”“水”的性情、人格解读;最后是“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去处和心终之地”。 今日心情: 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考纲原文 能力要求 考点设置 题号 分值 题型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017 (全国卷Ⅰ)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③ 7-9题, 12分 1道单选题+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④概括中心意思。 1道五选二多选题+1道主观简答题 2017 (全国卷Ⅱ)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③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④概括中心意思。 7-9题, 12分 1道单选题+1道五选二多选题+1道主观简答题 2017 (全国卷Ⅲ)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③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7-9题, 12分 1道单选题+1道五选二多选题+1道主观简答题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将原来的“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调整为了“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并且增加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表述,这一明显调整,在理论上增加了2017年高考考查“新闻”的可能性,在实践上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三套试卷都考查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从题型上来看,主要是一道单选题+一道双选题+一道主观题。 从考查内容上来看,除了注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个性化解读外,还要关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 2018年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查新闻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其中非连续性文本和新闻访谈是重点考查对象;考查内容上除了传统的筛选整合信息类试题、个性化解读类试题,还要注重对“理解”这一能力的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上篇)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强调的是“在文中”,故在理解时,既要注意概念的“词典义”,又要注意它的“语境义”。要把“重要概念”还原到文本中,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 对于关乎主旨、作者主张的重要概念(词语)的理解,首先要掌握基本要求:①从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来思考,选准准确的词义,理解临时意义;②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同时兼顾词语的本义;③从词语的词性、语法结构分析、斟酌词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可以运用以下方法:1.关键词语理解法。理解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关键词语,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有的是多义词语,有的是概括性词语,有的是有隐含义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后,再结合支撑该词语的相关词语、句子,把它们分析透彻即可。2.句子结构分析法。对那些结构复杂的句子,不论是单句还是复句,都可以使用“抽取主干法”进行解读,抓住句子主干,理解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句子含意。如果是复句,可以划分内部层次,分层理解。3.根据位置确定句意法 。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的位置对于语句的理解相当重要。总领句,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结合“首句标其目”作答;总括句,则要总结上文,或者“卒章显其志”;过渡句,则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延伸扩展。4.表达意图还原法。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如用了比喻句,作者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意图是什么,只要写出来即可。另外,要注意多角度答题,起码是正反、你我或者褒贬等两个角度的思考。对于个别表意较为含蓄而未用特殊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应在写出句子本身含意的同时写出作者的表达意图。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本考点答题方法主要有五种:1.确定答题范围。有局部(几句话、某一段、某几段)和全文两个方面。2.找准答题角度。有全文要点概括和定向归纳两种。3.读懂试题信息。试题题干要求和五个备选项的信息,均要逐一揣摩,比较鉴别,选出正确答案。4.定向选择目标。根据题目要求,在把握全文整体思路、结构的基础上,确定信息所在的区域。对文本要有君臣意识,或组织意识,文本若干段落在文本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要能分清不同段落之间的等级关系、归属关系。5.筛选归纳答案。根据要求,在已确定的范围内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可以给段落标上序号,圈画关键词句,以免遗漏。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 “分析语言特色”:1.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2.按文章所属的文体的特点去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在共性中体现出文章的个性;3.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总特色”下,体会记叙文语言的客观化、个性化、情感化、细节化、深刻化是如何在一篇文章中构成和谐的完美的整体的;4.关注作者个人因素 ,不同的写作个性会有不同的语言特色;5.仔细推敲文章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尤其是含义深刻的语句。“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脉络,把握结构。传记则多采用依据人物活动的时间先后组织材料的结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的通行方法是:对文章进行归类切割,然后考察这些相对独立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试题要求归纳结构特点。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解答本考点试题的主要方法是:1.一般与具体结合。分析作者是如何保证和突出了它的真实性的,是如何保证了它的凝练性的和高度的概括性的,是如何在保证了它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强了它的可读性的。这是我们对文体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思路之一。2.侧重一点突破。我们对表现手法的审视角度不同,所获得的认识也有可能不一样。一点突破,抓住关键十分重要。3.要有自我见解。只有依据试题要求,把自己理解文本最深刻的那个点选出来进行分析,才能保证自己的分析充分到位。4.注意效果解读。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这个方面去考虑,看他“这样写”对他的表达会带来怎样的好处;一是从阅读者这个方面考虑,看他这样做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效果。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答本题的方法是:1.语言要简明准确。只需要答出几个要点,不必面面俱到。2.依据文本和试题要求作出正确评价。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段,这些词、句、段在传记里多属于议论性的,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3.抓住关键性事件进行探寻评价。对那些很少有议论语句的文本,我们则需抓住那些对关键性事件进行叙述的段落,进行分析探寻。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 典例1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慧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原文有“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给电视观众的是“康卡斯特电信公司”。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答案】B 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目的错误,原文为“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D项归类错误,由图表可知,55岁以上人群及“大学及以上”学历关注度下降。E项肯否不当,原文是说需要“地方政府的批准”,可见也是有限制的。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答案】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解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目,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由“材料三”可知,“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由“材料四”可知“ 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 典例2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 “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题中,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D项说法错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答案】AE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题中,B项,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说法的错误。D项错误在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的说法,文本是说“(各地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原文有“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给电视观众的是“康卡斯特电信公司”。 (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肩负着历史叙述、时代精神建构和民族精神塑造的重任,在推动革命历史经典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民众思想、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塑造新生共和国威信、完善当前道德想象和建构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经典”的复杂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使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不断被解读和改编。 (摘编自段蕴恒《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 材料二: 根据调查数据,90.8%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摘编自吴茜《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 材料三: 红色经典,通常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实际上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涌现出的一大批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时代巨变的文学作品。这批红色经典最初走向海外,外文出版社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今天仍然能够看到世界各地的读者对于这批红色经典的评论。一位37岁的美国女图书管理员认为《林海雪原》内容有趣、十分吸引人,并为书中的人物精神所感动,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福林教授今天仍然向该校研究生、本科生们推荐《林海雪原》一书,他认为《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是中国文学的代表,通俗易懂。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的130位读者对《青春之歌》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位印度的读者在留言中表达了感激之情:“《青春之歌》这本书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它将我带入文学的大门,因此在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这本书我至少读了5遍,我之所以阅读中国文学,都是因为受它的影响。” (摘编自何明星《红色经典在世界的传播》,2017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四: 2018年春节,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在三亚首映。沉浸在热带雨林中的观众坐在移动座椅上,穿越回到1931年的海南岛,五指山上、万泉河边,红色娘子军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战火时光一一呈现…… “红色娘子军”是经典故事,与之有关的电影、芭蕾舞等都已家喻户晓。制片方以实景影画剧的形式,将它还原回原生背景——以海南热带雨林为环境意象,以静谧宽广的万泉河水为情感符号。整台演出通过红色娘子军寻找光明与信念的烈火青春、浴血奋战的激烈战争场面,表现出壮烈而又昂扬的娘子军精神。这个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出新时代的新内涵,获得新生命力。无疑,它今天为我们提供的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新动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动力。可以说,制片方和三亚所进行的这条将红色文化与实景演艺相结合的新路子为深度整合红色资源、盘活红色文化提供了新可能。 (摘编自罗明标、朱红军《红色经典的新演绎》,2018年3月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及认知来源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认为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52.8%的受访者认为“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 B.青少年学生普遍认同红色经典书籍的教育价值,认为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只是极少数人。 C.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认知红色经典的来源为影视剧、教科书、学校活动。 D.调查数据显示:三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是自己认知红色经典书籍的来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具有复杂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 B.外文出版社推动了红色经典走向海外,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现在仍然能够看到世界各地读者的相关评论。 C.从Goodreads上可知,红色经典传播到海外,也感动了美国读者,能够让美国读者理解中国当时的背景和现在的生活。 D.至少读了5遍《青春之歌》的印度读者表达了感激之情:它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将我带入文学的大门…… E.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使观众穿越回到过去,在五指山上、万泉河边,与红色娘子军一起为追求光明与自由而奋战。 3.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经典及其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无人驾驶汽车又称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是智能汽车的最高级形态。无人驾驶是智能化的终极体现,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理代传感,信息融合、通信以及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驾驶汽车未来发展速度将加快,同时人们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接受和需求度正在逐渐提升。无人驾驶早已被全球车企列为主要研发项目之一。国外的奔驰、宝马、福特、特斯拉和国内车企长城、北汽、比亚迪、吉利等早已涉足。互联网厂商谷歌、苹果,芯片公司英特尔、高通等也一直在动作,无人车的角逐已经快速推开。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渗透到人类活动各个方面,提高人们出行质量。 材料二: 在CES 2017参展的大概500家汽车科技公司中,NVIDIA公司展示了一款奥迪自动驾驶汽车,惊艳四座。根据CEO黄仁勋表示,“我们说的是一款将在2020年上市的高度自动化汽车,它能够应对多种状况。”“这意味着,在许多道路条件下都能够自主驾驶,不需要人们在后台监督或者夺取控制权。”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无人驾驶”的真正要求。当然,要是想让它到戈壁沙漠去玩儿穿越,那估计还够呛。NVIDIA将图形处理单元(GPU)技术移植到了这个2020年才会与消费者见面的智能汽车上。NVIDIA凭借这种技术在游戏行业中独领风骚几十年,如今又将在这个新的“沙维尔(Xavier)”系统上大放异彩。沙维尔拥有八个高端CPU内核和强劲的性能。在过去三年中,这种系统被用于深度学习,能够分辨脸孔的轮廓和细节。那么,如果可以识别人脸,识别汽车、标识、行人就更不是问题。虽然包括特斯拉在内,还有很多公司正在朝这条方向努力;但Nvidia和奥迪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无人驾驶汽车的时代已经开始倒计时。 (摘自《东方瞭望》2018.1) 材料三: 百度公布的路测路线显示,百度无人驾驶车在北京完成测试。预计随着国外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国内各车企参与无人驾驶汽车研发的积极性将会不断提高,据相关权威公司预测,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1180万辆左右,而中国市场的份额约为24%左右,约为280万辆,其市场前景非常可观。从明年开始,百度将会和主流车厂合作,推出主流家用轿车。李彦宏说,这种车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在开放道路上完全不需要人,但在常见路况下可以自动驾驶。“比如从北京开车到上海,上了高速以后,你就不用管了,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到了上海,车会提醒你要下高速了,这种状况大家很快会看到。” (摘自《西南联合早报》2018.3) 材料四: 自动驾驶汽车真的快要上路了吗?从各地路测反馈的信息看,自动驾驶汽车要想上路,还需跨越技术和法律层面的诸多障碍:数据积累。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数据库。比如,德国一家公司给软件输入了1000多张不同图像的“前方停车标志”,以便汽车即时识别路标。此外,中国道路上的人流量、车流量很大,路况也更加复杂。高精度地图研发。高可靠、低延时网络。目前5G技术距离商用还有一定距离。法律及政策支持。虽然多地出台了支持路测的细则,但目前的道路交通法律法规都是在有人驾驶的前提下制定的,如果未来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真要上路行驶,可能需要对现有的法规进行修改。对于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时间表的预计,传统车企至少还有10年的路要走。 (摘自《汽车风暴》2018.4)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人驾驶汽车又称轮式移动的机器人,它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是智能汽车的最高级形态。 B.虽然目前无人驾驶汽车还没大范围推广,但其适用领域逐渐显现。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消费者希望在旅游自驾过程中体验无人驾驶汽车。 C.黄仁勋说的将在2020年上市的高度自动化汽车,在许多道路条件下都能够自主驾驶,不需要人们在后台监督或者夺取控制权。已经达到了“无人驾驶”的真正要求。 D.随着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渗透到人类活动各个方面,提高人们出行质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沙维尔拥有八个高端CPU内核和强劲的性能。这种系统能够分辨脸孔的轮廓和细节,识别汽车、标识、行人等所有障碍物。 B.据相关权威公司预测,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1180万辆左右,中国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C.百度明年开始推出的这种家用轿车,在常见路况下可以自动驾驶,完全不需要人,从北京开车可以实现‘吃首火锅唱着歌’到上海。 D.百度和国内车企长城、北汽、比亚迪、吉利等早已涉足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尤其是百度,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E.如果未来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真要上路行驶,还需跨越技术和法律层面的诸多障碍,可能需要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行修改。 3.根据材料,请你就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真正上路还需要做哪些努力?请为政府和汽车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名校预测 1.D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 项,“三成以上”说法有误,表格中的比例是25.2%,不足三成。 2.C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 “让美国读者理解……现在的生活”说法有误,文中只说“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E项,“与红色娘子军一起为追求光明与自由而奋战”说法有误,原文“穿越回到1931年的海南岛,五指山上、万泉河边,红色娘子军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战火时光一一呈现”。 3.(1)进一步加强红色经典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认同度。 (2)进一步增加青少年学生对红色经典的认知来源。 (3)进一步扩大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途径。(4)立足新时代,深度整合红色资源,盘活红色文化。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经典及其精神,注意根据材料作答,材料一阐明“红色经典”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大力宣传;材料二通过图表的方式反映青少年对“红色经典”的认知来源,因此可概括“进一步增加青少年学生对红色经典的认知来源”;材料三讲“红色经典”在海外的传播,由此概括“进一步扩大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途径”;根据材料四中的“这个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出新时代的新内涵,获得新生命力”概括“立足新时代,深度整合红色资源,盘活红色文化”。 专家押题 1.C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已经达到了”错误,原文“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基本上达到了”。 2.BE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识别汽车、标识、行人等所有障碍物”错,原文“如果可以识别人脸,识别汽车、标识、行人就更不是问题”;C项,“从北京开车可以实现‘吃着火锅唱着歌’到上海”错误,原文有“上了高速后”;D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根据,无中生有。 3.①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信以及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力求突破,占领技术新高地。②积累一定数量的数据库。③高精度地图研发。高可靠、低延时网络。目前5G技术距离商用还有一定距离。④法律及政策支持。 【解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就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真正上路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请为政府和汽车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数据库”“精度地图研发。高可靠、低延时网络。目前5G技术距离商用还有一定距离。法律及政策支持”“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理代传感,信息融合、通信以及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驾驶汽车未来发展速度将加快,同时人们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接受和需求度正在逐渐提升”概括答题要点。 今日心情: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考纲原文 能力要求 考点设置 题号 分值 题型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015 (全国卷Ⅰ) ①分析概括文本内容;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③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④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2题, 25分 1道五选二多选题+3道主观简答题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15 (全国卷Ⅱ) ①分析概括文本内容;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③分析评价人物形象;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2题, 25分 1道五选二多选题+3道主观简答题 2016 (全国卷Ⅰ) ①分析概括文本内容;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③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2题, 25分 1道五选二多选题+3道主观简答题 2016 (全国卷Ⅱ) ①分析概括文本内容;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2题, 25分 1道五选二多选题+3道主观简答题 2016 (全国卷Ⅲ) ①分析概括文本内容;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③分析评价人物形象;④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2题, 25分 1道五选二多选题+3道主观简答题 2018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传记文的可能性很大。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人物精神品质,探究文本人生价值、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等是重要的命题点。考生在复习时也不可不重视。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下篇)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解答本题的方法是:1.正确解读文本,辨清传主和作者立场,两者有时可能是同一的,有时可能是相异的。2.联系社会现实,上下纵横立体考察。把传主与作者的立场态度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进行考察,不仅要看到传记在过去的价值,还应该看到传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有的价值。3.提出自己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在获得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的观点必须明确。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答本题的方法是: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2.分析传主的 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5.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上面试题应从启功先生豁达胸怀、风趣幽默、关心学生、淡泊名利、积极乐观等方面作思考和判断。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答本题的方法是:1.学会变换角度探究。2.善于从不同层面探究。3.表述答案的文字简约准确。4.依据文本探究。5.读懂试题要求和文本是关键。正确理解试题要求和文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要是这点做不到,所有的功夫都会白费。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解答这类试题,应掌握以下方法:1.依据文本内容探讨写作背景。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不能脱离文本内容。2.依据文本的主题探讨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体现在作品的主题上,而主题又是从文本内容中提炼出来。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答本题的方法是:1.读懂试题要求。把握题干中的关键性词句,从试题要求中明确答题方向,确定答题要点和答题角度。2. 整体感知文本。答题之前,要先通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对探究内容有个整体了解,并结合试题引用的语句回答。3.明确答题重点。4.尝试从多种角度、不同层面去探究。5.得出结论,拟出答案。在多种角度和思路中,可能有一种会通达问题的解决,据此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对这一角度和思路,可以稍加详尽地表述。但要注意的是: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探究,不能超越试题要求;依据文本进行探究,不能脱离文本;考生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套用原文内容。评阅探究试题关键看考生是否进入了问题情境,是否有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所答文字是否显示出探究的意趣。一般不要求这些见解就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典例 (2016·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C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判断错误;B项,前半句“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对,后半句“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原文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才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1985年的事,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意思,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本题为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既要有观点,更要有分析。 (2018·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济:中国人的考古之始 (1)1926年,李济虽然只有30岁,却已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五大导师”一年有余。这一年,他到山西南部考古,完成了对西阴村史前遗址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人主持考古发掘的第一次。挖掘中,李济创造的“三点记载”、“层叠”、“探沟探坑”等田野科学考古工作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今天仍被考古界沿用。 (2)其实李济并非考古学出身,他是中国第一个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只是他从美国归来后,很快就被中国丰富的考古资源所吸引。1923年,他在新郑李家楼大墓小试牛刀,著《新郑的骨》。1924年创造田野科学考古方法,赴河南新郑对春秋铜器出土地点进行调查清理。及至西阴村发掘,李济已成长为当时中国当之无愧最专业的考古学者。 (3)1928年,他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考古组主任,并开始执掌后来被称为“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系统展开之始”的殷墟发掘。他与同仁约法三章,不藏古董,不买古董。1928至1937年,史语所先后在殷墟发掘15次,声势之浩大,在1949年前的中国考古史上无可匹敌。发现的宫殿、宗庙和帝王大墓,则将3000年前商王朝的辉煌背影从无到有勾勒而出。 (4)1940年,作为史语所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带领部下来到四川南溪的李庄。在此之前,从南京出发的李济,已辗转长沙、昆明,躲避着日军的空袭,押送着国家的文物,撤退了两年多。到李庄后的6年里,他一边整理殷墟的陶器材料,一边指挥史语所与中博院就地发掘四川的彭山汉墓、成都前蜀王永陵,两度深入西北考察,在成都、重庆举办“远古石器展”……李济劝勉同仁:“不要问在第一线的忠勇将士抵抗得了敌人吗?我们应当问我们的科学或一般学术是否敌得过敌人。” (5)但躲过了日军炮火的李济一家,仍未被死神放过:1940年二女儿染疾而亡,1942年大女儿不幸殒命。1945年抗战胜利后,与他同回南京的子女,只剩了儿子李光谟一人。1948年12月22日,李济督运着装载有史语所重要图书、设备以及故宫迁运文物的轮船,挥别大陆,去了台湾。李济选择了守护殷墟的文物,因此他又失去了他的儿子。 (6)2005年李光谟回忆,解放前夕他身处上海,“父母一天一个电报,把飞机票买好了寄来……那时机票比黄金还贵”。但“我给他们写了最后一封信,告诉他们我决定留下来,说我想看到一个新社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那一年,我22岁”。自此,李济与李光谟的余生分道扬镳。 (7)来到台湾的李济,婉拒了美国多家大学的长期讲学邀请,出任迁至台湾的“中研院”史语所第三任所长,后又两度代理“中研院”院长。他创办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大力推进台湾岛的考古工作。他桃李满园,改革开放后给大陆考古带来深远影响的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就是李济在台大的高徒。综合15次殷墟发掘的材料,至1977年他终于完成了《安阳》等著作,对当年的考古工作做了总结性回顾。至他生命的最后年月,他还坚持每周去一次台北“故宫”。 (8)1979年8月1日上午9点半,李济心脏病猝发去世。后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除了台北“故宫”赠送的两三件仿造艺术品之外,未发现一件古董。 (9)正如张光直对恩师的评价:“迄今为止,在中国考古学这块广袤土地上,在达到最高学术典范这一点上,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随着他的过世,一个巨人消失了……”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从1926年写起,略去了李济出生年月、籍贯、家庭状况等常见介绍文字,不属于面面俱到的传统式个人传记。 B.文章用平实自然的语言重点讲述了李济一生的巨大磨难及其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历尽沧桑仍恪尽职守的考古学家的形象。 C.本文在叙述李济人生重大经历时基本上写出了具体时间,还引用了李济及李光谟的话,使传记更具真实性、准确性。 D.结尾引用张光直的评价从学术角度高度评价了李济的地位和影响,作者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李济的肯定与赞叹。 2.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1926年李济主持西阴村史前遗址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人主持考古发掘的第一次,同时也是他考古生涯的开始,之后他从人类学研究转向考古研究。 B.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灾难,李济指挥史语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相关人员开始了艰难的流亡之路,他在抗战期间被迫停止了所有的考古工作。 C.在国破离乱的时代里,李济痛失两个女儿;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李济选择了守护殷墟的文物,与儿子骨肉分离,不能团聚。 D.李济离开大陆后,在台湾继续传薪播火的同时仍然继续着研究殷墟,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E.李济一生亲手发掘和经手保管的文物无数,可后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没有发现一件古董,这说明他始终遵守“考古不藏古”的规矩。 3.李济在考古学方面成就突出,请简要归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94岁的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叶先生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就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到得中年,更是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老师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叶嘉莹自立门派;尤其将西方理论的研究方式引入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大胆尝试,更是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其成就之高,在当今是首屈一指的。 叶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工作重点,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叶嘉莹说。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也没什么用。选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理解,全诗讲完后,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 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两句诗 “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有关怀的爱心。” 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 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有什么用?” 叶嘉莹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 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接受外国传统、受到外国诗歌影响。” “胡适的白话诗如果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所以只能变个花样、加入技巧,制造一些艰难。而古诗用古诗的方法说有意味,用白话说,同样也有意味。”叶嘉莹说。在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很灵巧的句子,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叶嘉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进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并发出感慨,“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从1945年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担任中学教师开始,叶嘉莹至今未中断过她的古诗词教学。1950年代起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60年代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华裔院士。 ②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历经丧乱,晚年丧女,诗词给她力量,叶嘉莹借诗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想要达到目的关键在于选材和讲解。只有选择精华之作,并把精华讲出来,才能让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 B.诗教的含义古今一样,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读者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会、理想等,使诗活起来。 C.在叶嘉莹看来,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不适合用于儿童教育。 D.叶嘉莹从小就接受诗词方面的正规教育,诗词伴其一生,尤其是在历经丧乱,晚年丧女的时候,诗词又给了她力量,使她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生于“燕京之旧家”的她从小受到的教育让她要求自己在任何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 B.正是因为叶嘉莹自感“老之将至”,所以内心始终有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紧迫感,她把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当作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 C.叶嘉莹对一些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的“读经”方式颇有微词,并说这样会“误人子弟”。 D.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看待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近体诗与现代诗“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古典诗歌更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 E.在叶嘉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小孩也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3.如何理解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传灯人?请结合文本从几个方面作简要概括。 名校预测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重点讲述了李济一生的巨大磨难”理解错误。文章重点讲述的是李济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 2.A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1926年是他考古生涯的开始”理解错误。“1923年,他在新郑李家楼大墓小试牛刀。”B项“他在抗战期间被迫停止了所有的考古工作”理解错误。抗战撤退期间,文中提到“他一边整理殷墟的陶器材料,一边指挥史语所与中博院就地发掘四川的彭山汉墓”。 3.(1)主持西阴村、殷墟、彭山汉墓等多处遗址挖掘。(2)创造了“三点记载”、“层叠”、“探沟探坑”等田野科学考古工作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3)研究考古(殷墟)的相关资料,著作立说。(4)培养了大批考古人才。(5)创办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大力推进台湾岛的考古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本题考查李济在考古学方面的成就,回答问题要分条归纳,按照文本表述的顺序,包括“完成了对西阴村史前遗址的科学发掘”“创造田野科学考古工作方法”“执掌殷墟发掘”“创办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著《新郑的骨》、《安阳》等著作”“桃李满园”等多个方面。 月27日 专家押题 1.A 【解析】B项,“诗教的含义古今一样”原文未说;C 项,扩大范围,原文只是说“在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D项,“从小就接受诗词方面的正规教育”无中生有。 2.BE 【解析】B项,强加因果,选项的前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E项,“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是她评价胡适诗歌的评语。 3.①在师承方面:师承古典诗歌名家顾随,深得古典诗歌的精华。②在学术研究方面:成就之高,当今首屈一指;研究方式融通中外,勇于开拓和创新;思想辩证,以辩证眼光评价近体诗和现代诗。③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实践,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关切当下,对当今孩子古诗词教育的缺失提出批评和指正。④在情感态度方面:对传统文化感情深厚,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 【解析】此题要求概括说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传灯人的原因,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她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其成就之高,在当今是首屈一指的”“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教小孩是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多有什么用”从师承、学术研究、教育教学、情感态度等方面概括。 今日心情: 作文(备考篇) 考纲原文 能力要求 考点设置 题号分值 题型 表达应用 E 2015 (全国卷Ⅰ) 材料作文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18题, 60分 非选择题 2015 (全国卷Ⅱ) 材料作文 2016 (全国卷Ⅰ) 图画作文 2016 (全国卷Ⅱ) 材料作文 2016 (全国卷Ⅲ) 材料作文 2017 (全国卷Ⅰ) 材料作文 22题, 60分 2017 (全国卷Ⅱ) 材料作文 2017 (全国卷Ⅲ) 材料作文 根据考试大纲,作文题对考生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而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相较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的式微,新型材料作文因其新颖的形式、灵活的考查角度、便于考生发挥写作水平的优势在作文命题中备受青睐。比如新课标卷近三年以来,基本都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并且多以讲述生活故事的材料,以便考生理解,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立意。 从2018年《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来看,此题变化依然不大。考生在平时在备考中要做到不慌不乱,密切关注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命题形式,比如2015 年的时评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对材料中所列举的社会现象、思潮等发表个人看法,这样的命题可以避免考生在行文中堆砌材料,并且在语言上要体现出辩证的思维。总之,只要能做到有的放矢,就能有备无患,获得好成绩。 随着分省命题调整工作的进一步深入,2018年将会有更多的地区使用全国新课标卷,作文试题异彩纷呈的局面将会有所变化。作文题的命制将会更加科学,也将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 2018年高考作文,采用新材料作文形式的可能性很大。生活化的故事将是选材重点,材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材料内涵指向核心价值观。文体不限是大趋向,但也不排除2018年高考作文题指定写某种文体的可能。 (一)抓立意 从某个角度讲,作文是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考生如果能够对所给的作文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写作立意上,对社会现状有着很好的认识,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并结合社会现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探讨,写出的作文当然也就能有着较高的立意,让阅卷老师看到文章的厚重和观点的鲜明,从而获得极高的分数。 (二)抓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是给评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一定要想方设法拟一个让评卷老师“一见钟情”、一见就为之怦然心动的题目。题目要简明新颖,切忌大而空。好的作文题宜小不宜大,宜新不宜旧。这里的“新”,不仅指内容,还包括形式。一些采用数学算式、词语解读、引用名句、并列词语等等形式的题目,比如“1+1>2”“宁静淡泊:我一生的追求”“诗人·明月·黄花”之类的题目,往往会受到评卷人青睐,就是这个原因。总之,好的题目,既要能统帅全文,又要新颖别致,含蓄而不晦涩,简明而不肤浅,给人暗示,发人深思。 (三)抓布局 文章的布局问题也是评卷人极易发现和注意到的问题。除了“题记”之外(近来这种形式因有不少人喜用而不新鲜,所以若用题记必须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首先映入评卷人眼帘的是文章段落的设置。段落的数量和长度会形成文章的节奏,通过控制全文段落数量和每个段落的长度,考生就可以像挥舞指挥棒一样影响评卷人读文的节奏。一篇议论文,段落数以4至7段为宜。记叙文的段落数可稍多。一些重要的语句,如果放在恰当的位置单独成段,不仅可以使语句本身格外醒目,也会使阅卷老师在阅读长段之后得到思维的调整,给他以新的视觉感受。所以,恰当使用独句段,可以展现考生运笔的“老到”之处,使文章增色不少。 恰当设置小标题,也可以使文章的布局呈现全新的格局,它不光可以给评卷人造成一种条理清晰的感觉,还可以让人产生一种认为写作者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对于记叙文来说,还可以在叙述顺序方面下点功夫,比如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方式,可以起到突出重点、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作用。 (四)抓语言 古语说:“山蕴玉而生色,水含珠而增辉。”亮丽的语言就是考场作文这座“山”中蕴藏的“玉”,就是考场作文这池水中所蕴含的“珠”。怎样让语言亮丽起来呢?虽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在考场上应急的办法并不是没有。比如适当地引用一点诗文名句和格言警语;比如有机地造几段“整散结合”的文字(这里的“整”,即结构和字数都大致相同的一组句子;“散”即长短不一、结构不一定相同的一组句子。整句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音乐性;散句读起来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而整句散句巧妙结合,则能产生一种抑扬顿挫、舒卷自如的感觉,文采顿生);比如恰当地重复那些能够点明题旨的句子(尤其是在开头或结尾),有时甚至不妨反复几次;比如合理地运用诸如“三比”(比喻、排比、对比)的手法,写一些合乎“三比”要求的语段;等等。 有时,为了明确点明中心,我们还可以在文章内容构思好以后,围绕中心编写几段话,将它们适当地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是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这样既能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也可以告诉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强调文章中心思想的意识。 (五)抓体裁 考场作文在构思时,一方面,要根据作文题目的特点来确定文体,有的题目最适宜写记叙文,而有的题目也许最适宜写议论文;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文体:不少同学在文体上都有自己的偏好和特长,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考场上扬长避短,尽量选用自己熟悉、擅长的文体,取得最佳效果。 此外,正如清人赵翼的诗句所说:“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考场作文在选择文体时,还应力求文体的新颖性(当然应力避为新颖而新颖的做法)。比如选择一些在考场作文不多见的书信、日记、断想、访谈录、辩论纪实等新鲜的文体,有可能起到如一缕清新的凉风吹拂在炎热的评卷场中的阅卷人身上一样,让阅卷人耳目一新,立刻刮目相看,判给高分。 (六)抓开头结尾 开头的任务是破题,开门见山当然好,如果对开门之“山”进行“绿化”“美化”,使其具有形象感,句式进行整合,使其具有气势,就能深深地打动评卷老师,从而得到高分。一般来说,考场作文的开头不宜转弯抹角,尽可能一下笔便入题,并且使尽浑身解数让评卷老师“一见钟情”,立即被“俘虏”。考场作文的结尾也应尽量简短,力争寥寥数语便点名题旨,深化主题,既能与开头呼应,又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无限思索。 结尾的任务是收束全文,深化中心。考场作文的结尾也应该而且可能是丰富多彩的,要力求如开头一样写得集中、明白,而又不能与开头重复。结尾应该照应开头且深化(或者提升),给评卷老师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的感觉。 对于开头和结尾,早有“风头”和“豹尾”之说。“风头”魅力袭人,能一下子就吸人眼球;“豹尾”雄健有力,掷地有声。尤其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因为阅卷时间短暂,写亮开头和结尾,是至关紧要的事,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一篇考场作文生死攸关的大事,万万忽视不得。 典例1 (2017·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探索】2017年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从大处着眼,12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佳作示例】 中国的世界 世界的中国 ——致外国友人唐纳德的一封信 唐纳德先生: 您好! 见字如晤,您对中国的飞速发展感到惊讶,现在,我作为您在中国的导游,就请允许我用三个关键词来为您介绍一下中国: 一是长城:中国有句古话:“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用智慧和血汗奉献给世界的文化瑰宝。它最早修筑于秦朝,相传是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建造的。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规模达到一万里,故称为万里长城。据说,也因此成为宇航员在外太空能够看到的唯一的地球建筑。这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倍感骄傲自豪。但是,长城被中国人民崇敬,绝不仅仅因为它自身的巍峨雄伟,绵延万里;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您是个汉语通,一定听说过这样一个成语:“众志成城”。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度,但是如果我们美丽的祖国遭受到危险,所有的中华儿女,会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这是长城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 二是美丽乡村:如果说,长城是古老中国的象征,那么美丽乡村则是现代中国的缩影。说到现代化,您的脑海中也许会呈现出帝国大厦的宏伟,时代广场的喧哗。的确,这是很现代。但这也许是你们的现代化,而绝不是中国现代化的全部。两千年前的中国思想家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我们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里的中国特色,就包括美丽乡村建设。正如你所了解的,中国有八亿多的农民。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乡村,把乡村建设好,就是为最大多数的中国人谋福利。这是从物质层面而言的。从精神层面来讲,乡村是中国人的灵魂故园,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但是在午夜梦醒时分,却寻不到儿时那条清澈的小溪,看不见村口的那株合抱粗的大槐树,听不到爷爷摇着蒲扇讲的遥远的传说……因此,我们既要现代化的金山银山,更要美丽乡村的绿水青山。你来到中国的第一站,急匆匆要看的乌镇,正是美丽乡村的代表。 三是一带一路:前面两个都是中国的世界,“一带一路”的提出,彰显出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分子所担当的责任。圣经说:“己所欲,施与人”。中国提出这一理念,就是希望和世界一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好了,就说这么多,希望您爱上“中国的世界”,更希望您能宣传“世界的中国”。 此致 敬礼! 您的朋友:艾中华 2017年6月7日 典例2 (2016·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夏明作品改动)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作文材料是一幅漫画,表现的是两个学生在考试后的“待遇”。漫画分两组,第1组,两个学生,左边的因为考100分得到了亲吻,即得到表扬;右边的因为考了55分挨了一巴掌,即受到了惩罚。第2组,依然是这两个学生,左边的考了98分受到了惩罚,右边的考了61分得到了表扬。通过对比可知,两人的待遇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左边的学生退步了,右边的学生进步了。考满分受表扬,不及格被惩罚;进步了受表扬,退步了被惩罚:这基本上是整个社会对待学生的态度。那么这种态度是合理的吗? 左边的学生虽然退步了,但他依然有98分,右边的学生虽然进步了,却也只有区区61分。可见对不同的人我们有着不同的要求。那么该怎样看待这种高水平的退步和低水平的进步呢? 对这则漫画的审题立意,可以从家长、学生和旁观者三个角度进行,可有以下立意:①奖励优秀(进步),惩戒落后(退步)。②评判不能唯分数,分数不是唯一标准。③岂能随便惩戒?④对待学生的成绩,不能急功近利。⑤辩证看待进步与退步等。 【佳作示例】 客观看待进步和退步 鼓励优秀或进步,惩戒落后或退步,无论是对待学生的成绩还是其他,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优秀或进步就需要鼓励,落后或退步就需要惩戒。但是当我们鼓励优秀或进步、惩戒落后或退步时往往会忽略两个方面的问题:优秀和落后、进步和退步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惩戒落后或退步? 是不是从100分退步到98分就需要惩戒?而惩戒的方法就是给一记响亮的耳光? 100分到98分,确实是退步了,虽然只有2分,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微小的差距也可能使结果有天壤之别,所以退步,的确需要惩戒。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进行惩戒前还是要思考这样的问题:2分的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需要不需要用耳光来进行惩戒?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办法? 同样,从55分到61分,有着6分的进步,鼓励是肯定要有的,但在鼓励时我们是不是还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更有效?鼓励后还需要做些什么?因为从结果看,98分和61分,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 为何人们对分数的退和进如此敏感呢?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唯分数论”在作怪。“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这句流传广泛的话恰恰说明我们目前教育急功近利的特质。 分数很重要,但能力更重要,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会说:难道低分就高能吗?事实上,分数和能力未必成正比,当然更不成反比。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看待分数,更要正确看待进步和落后。 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面对分数由100到98的变化,都要客观分析,要思考为何会失去这2分,绝对不能主观臆断,不问青红皂白,奉行“退步就要挨打”的思想。 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面对分数由55到61的改变,同样也要客观分析提高6分的原因:是题目出得容易,还是学生在这一阶段更加努力了?进步能不能延续? 所以,面对学生的分数,无论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都不要理所当然地先进行鼓励或者惩戒,而要先想一下分数增加、降低的具体原因,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进步与退步。 当然,作为学生本人,更要认真分析进步或退步的原因,进步了,要想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能止步不前;退步了,要想到“手把青秧插野田”“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意境,整理行装,再次跋涉。 典例3 (2015·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探索】试题明确要求以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在文体要求上,与以前考试相比便有了变化。书信,作为一种古老的交流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格式,也展示出一种特有的风格,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在高考考场中,如果能够运用这一形式,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表达出来,便可以使整篇文章更加充实。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接电话,这是一种不懂得珍爱生命的表现。而女儿的举报,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警方将这一事件晒在微博上,赢得了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样,在具体构思立意时,就可以根据材料内容,确立“珍惜生命”“‘大义灭亲’该不该”等立意方向,或对警方晒微博举报的行为表达自己的看法。 【佳作示例】 陈叔叔: 您好! 读了您的女儿举报您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接手机的消息,真的为她这种精神所感动。相信,这一刻,她不仅不是在“大义灭亲”,而且是在用最佳的方式呵护亲情。 陈叔叔,您知道吗?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上便开始了一次幸运的旅程。没有尊卑贵贱,没有大小高低,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着生命的意义。即使是一棵小草,一只小小的蜜蜂,也不会亵渎自己的生命。只有懂得珍爱生命,懂得尊重生命,我们自己的生命才能绽放出精彩魅力。每一个人,每一种事物,都应该在相互珍爱中体验生命的过程。 陈叔叔,您听说过吗?曾经,也是在高速路上,有人随手扔出车窗一个易拉罐,后面的车在躲避时便导致了一场两死一伤的悲剧。试想,如果您在接电话时出现突发情况,又怎能应对呢?那时,后悔还来得及吗?生命需要珍惜,而一些不良习惯就一定要改正。只有将安全放在首位,才能使每一个宝贵的生命得到珍惜。 还有一件事,不知陈叔叔您听说过没有?一位司机习惯在夜晚使用远光灯。有一次,刺眼的远光灯使一辆对面来的车一下子开进了路旁的河中,一家三口全部身亡。看到那辆车坠落的一瞬,听到坠入河中时那一声巨响,这位习惯开远光灯的司机后悔莫及。陈叔叔,一起起交通事故的发生,真的没有为您敲响警钟吗?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论断。其实,这里所说的敬畏,指的就是生命的自觉性,是不能超越的道德底线。常怀敬畏之心,严格约束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我们才可以展示出生命的最高境界。 心中常怀敬畏,便会坚守住生命的准则。明朝时,在朱元璋面前,万钢以一句“畏法度者快活”获得赏识,这让我们对敬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具体而言,其实就是告诫我们要在内心深处充满敬畏,要在准则和规范内行事,这样才能端正生命的态度。如果不能以敬畏和自觉约束自己,一味地去做出格越轨勾当,就一定会受到惩罚。心中常怀敬畏,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承诺,也是一个人对纷繁社会的承诺。 陈叔叔,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一份敬畏之心呢?尊重人的生命,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强化责任意识,减少事故发生,是每个人的职责所在。 此致 敬礼 明华 XX年XX月XX日 1.(2018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胡玮炜可能套现15亿,文章将胡玮炜与80后的同龄人对比,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当发觉同龄人比自己优秀很多时,你作何感想?文章从“北京有2000万人在漂泊生活”谈到许多80后“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看到未来的日子”,从“人到中年,职场半坡”谈到“时代抛弃你时,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引起不少人的讨论。 这类爆款文章,经常会引发争议。有人认为,这类文章带出来的是关于人生的一些思考,给人以启迪;有人认为,这类文章以传递正能量为名却行释放负能量之实,助长了焦虑;也有人认为,这类文章扭曲了真实的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此类文章,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018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是诗的故乡。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栏目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让古典诗词又一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只是人们关注的取向各有不同:不少考生怀揣《中国古代古诗文64篇》期待拿分,荣获《中国诗词大会》第三期冠军的快递哥雷海为背诗抄诗只是喜爱,支教老师梁俊为古诗词谱曲并领着孩子们吟唱是为传承……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2018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如果有一天,我能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果戈里 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这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罗曼•罗兰 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网络语 关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汉语盘点2017”活动年度候选字词日前正式出炉,“享”“云”“智”“新时代”“新四大发明”“初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力波”等热门字词入围。活动即日起开启网络投票环节,最终结果将于12月21日发布。 与此同时,由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和中华大会堂总会联合举办的“2017马来西亚年度汉字”评选10日在吉隆坡揭晓,第一次入围十大候选汉字的“路”字当选2017年度汉字。 你心中的“年度汉字”是什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让很多东西或诞生,或成长,或改善,或丰富……它将很多东西引进来,又让很多东西走出去……这一伟大国策,赋予一个古老民族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挑战。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读了下面六句话,你对这场关系到国运、人生的变革有着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④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鲁迅) ⑤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邓小平) ⑥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 请以“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并以上述两到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名校预测 1.【立意探索】本题是一篇现实性很强的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所给材料内容的理解准确立意,根据对材料总现象的把握,可知是在说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收购共享单车,引发的社会的热议。考生可以从下面的热议中找立意的角度,有人认为,这类文章带出来的是关于人生的一些思考,给人以启迪。考生可以把立意角度定在追逐梦想,做像胡玮炜那样的成功的人。有人认为,这类文章以传递正能量为名却行释放负能量之实,助长了焦虑。考生可以从与成功人士过度对比,会导致心理的强大落差。也有人认为,这类文章扭曲了真实的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考生可以从自己不切实际的追求,会让你失去真正的自我。综合对上面材料和评价的理解把握,本题立意为:追逐梦想脚踏实地、无谓的攀比造成更大的落差、让正能量与自己实际相结合。以上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立意角度,同时要扣住对材料的理解认真行文,在行文的时候要充分结合自身现实深入论证。 2.【立意探索】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谈的是人们对关注古典诗词的态度。材料中列出了三种态度,其一是“不少考生怀揣《中国古代古诗文64 篇》期待拿分”,他们只是把诗词当作提高分数的手段,学习古典诗词的目的是应付考试,他们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喜爱经典、传承经典,然而他们的做法在客观上却也能起到使经典流传的作用;其二是像雷海为一样的人,他们热爱经典,把经典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无意识地去传承经典;其三是像支教老师梁俊一样的人,他们自觉自发有意识地担负起了传承经典的责任。题干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写成文章,考生可以从上述三种态度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文章的立意来写,也可以独辟蹊径谈出自己的特有感受。总之,只要围绕对古典诗词的态度来写,都是符合要求的。 立意角度参考:做经典的传承者,传承源自热爱,功利目的对传承经典的作用,等等。 【佳作示例】 经典永流传 去年年初,中央一套的一档大型文化类栏目《中国诗词大会》迅速霸屏,除了让主持人董卿甚至于她的口红火得一塌糊涂外,更像是一股涓涓的清泉,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今年春节刚过,中央一套又推出了一档“和诗以歌”的文化类栏目《经典咏流传》,更是以“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用更容易流传、更朗朗上口的歌唱的形式,再次为大家献上了一道文化大餐。《明日歌》、《将进酒》、《三字经》、《定风波》……我们曾经那么熟悉的经典诗词,没想到以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更令人回味无穷。 对古诗词的赏析,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代爱国诗人的智慧和情怀中吸允滋润、涵养心灵。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源远流长,精彩鲜艳。 《经典咏流传》是广大作曲者和演唱者,用现代优美的吭腔,把古诗词唱出了“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了磅礴的现代风范”。主持人和四位鉴赏评论专家,真是“让观者听者心灵俱醉”,每首唱完之后,演播大厅的观众为之动容,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敬。 李白的《将进酒》,他“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潇洒洒,“用乐观好施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真是令人赞叹。《三字经》《木兰诗》《鹊桥仙》《梁祝》《明月歌》《静夜思》《别君叹》《秋思》等咏唱经典,每一首都充满着多元传统文化。特别那首用800年前的古琴和鸣《别君叹》,唱尽了大漠柔情和古道苍茫,让你“声声入耳,句句入心”。鉴赏员曾宝仪也感染得不禁潸然泪下。主持人撒贝宁说:“聆听历久弥新的经典咏唱,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让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照亮我们美好的生活。” 以当年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连续在国家主流媒体推出的此类文化栏目,除了让我们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外,更传递了一种信息——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复兴已然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成为必然。 这次《经典咏流传》,又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它“不但把古诗词唱出了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了磅礴的现代风范……”我们将在这里得到民族自信与民族魂的滋养,让经典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欣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曼妙”! 随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文化自信的需求越发强烈。我们应该顺应潮流,积极运用各类平台媒体,尽其所能,大力弘扬我们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伟大的时代赋予了我们伟大的使命,“士不可以不弘毅”尽管“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3.【立意探索】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首先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审题。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语句中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在写作时需要明确每个语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①句主要讲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②句强调奋斗的重要性。③句强调吃苦精神,生活总是先苦后甜的,只有经的起苦难的人才会笑到最后。④句主要讲正确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优先考虑公共利益,放弃或牺牲某些个人利益或群体利益,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⑤句主要讲创造带来的幸福感等。⑥句主要讲幸福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幸福——个多么温馨的名字,人人都渴望得到它。幸福可以是一次团聚、朋友的一次祝福等,可见真正的幸福时刻都在我们的身边,要用心去感受。幸福很高贵,却又很平凡。满足别人最需要的,往往是一次最好的机遇,寻找到这种需要,然后去完美的满足他们,这样,你离幸福也就不远了。“使他人幸福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果说,为自己创造的幸福是平面的,那么为他人创造的幸福就是立体的。两者在包含和被包含的过程中便体现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珍惜幸福方显人生的可贵。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生命是一种奉献和付出,幸福也只能在奉献和付出中才能找到,别人的笑脸也才能像花儿一样在你身边簇拥着绽放。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收集自己的幸福的点滴,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生活在幸福的海洋里呢! 专家押题 1.【立意探索】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通读材料,抓住其中的关键句:“你心中的‘年度汉字’是什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这句话给了我们一定的写作方向或立意暗示。首先,确定你心中的“年度汉字”是什么,然后结合其含意进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一定要体现自己的思考,即你为什么要选这个字,它有着怎样的意义。在论证过程中,该字意义的分析一定要由浅入深,不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最好由个人上升到社会、国家、民族的高度。 2.【立意探索】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要求以给出的六句话中的两到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议论文,首先要明确各句话的内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里的“变”,表面上是改变的意思,结合整个作文材料来看,也可以理解为“改革”。“通”和“久”,这是讲“变”的显著效果,或良好收益。通,顺畅;久,恒久。即,改革可以带来顺畅和谐,恒久长远!第一句话,这是从改革的效果或改革的好处这一角度来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出现多次,这是明显在列举老百姓担心的是什么。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不均”和“不安”这是对现实中忧虑的列举,也可以理解为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问题。第二句话,这是从改革的紧迫性这一角度来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和“衣食”,代指物质;“礼节”和“荣辱”,代指精神文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这层关系上来说,搞好物质经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太重要了!第三句话,这是从改革的必要性这一角度来说的。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搬动一张桌子”和“改装一个火炉”,这是何等小的事情;“几乎也要血”,这代价也太大了!这是从改革的困难这一角度来说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这是从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一角度来说的。这属于方法的范畴。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人民群众是伟大的;二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是从改革力量的来源这一角度来说的。然后组合立意:①②组合可写“改革开放要做好精准扶贫”;①②③组合可写“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人人富裕,精神物质双丰收”;①④组合可写“改革不畏惧难,要有壮士断腕之勇”;④⑤⑥组合可写“依靠人民,克服困难,推进改革,乘胜前进,乘风破浪共筑梦”。行文时注意“副标题”和“名言引用”的要求,同时注意不要过分的强调政治性而忽略文学性差;明确观点后要做深入的因果、条件或对比分析,避免泛泛而谈,蜻蜓点水,缺乏重心。 今日心情: 作文(素材篇) 热点素材集锦 每一个小苔米都有春天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在今年春节火了。 在2018年央视推出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中,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了这首诗。梁老师说,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梁俊是支教老师,2013年,他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乌蒙山。在这里,他把古典诗词谱上曲教给山里学生传唱。至于为什么选择《苔》,也与梁老师的经历有关,“因为我也是一样的,从山里出来的,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人们看不见。” 梁老师如今已经走出“潮湿的角落”,在更广阔的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对于大山里的孩子们而言,《苔》所咏唱的,不仅仅是个体的信心、生命的希望、未来的畅想,也是真实的人生处境。 写作方向 本素材适用于正确看待渺小、自卑和自信等话题。 中国电扇 2017年11月,一支90后初创团队研制的“中国电扇”在国外火了,先是澳大利亚网友bigscreenvideo_au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他从中国带回了一款非常酷的“电扇”,这台“中国电扇”转动起来就像带有3D效果的LED屏幕,不少外国网友留言表示想要求购这个“中国电扇”。 “中国电扇”的研发人周全,2013年还是东南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大三学生,他召集了一批人马,网罗了不少南京地区电子信息竞赛的获奖选手,在校方的支持下在学校里成立了实验室。之前几代产品显示的(效果)很一般,分辨率不高,市场反应也很冷淡。好在一时的挫败并没有让周全萎靡太久,很快他就和团队一起重振旗鼓。一步步完善产品,把产品迭代,迭代出了今天的产品。 周全介绍说,他的创始团队成员都是“极客”,也有些“中二”,他们认为科技是有使命的,技术可以改变社会并且推动社会效率的不断提高,这样的使命感督促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 一位深圳的科技从业者在展会上看过“中国电扇”后对澎湃新闻说,“中国电扇”效果虽然炫酷,但是只能小面积应用,无法达到大屏幕的震撼效果。 对此,周全表示,他们正在尝试把多个“中国电扇”拼接在一起,目前已经可以成功拼接六块,未来希望可以彻底实现3D裸眼电影,周全对未来充满信心。 写作方向 本素材适用于创新、自信、科技与生活等话题。 不忘初心:80后外卖小哥雷海为 在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上,他战胜北大文学硕士——上季亚军彭敏,荣获冠军。皮肤黝黑的他,微笑中透露着质朴和温和,情绪上并没有太多的波澜。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父亲把古诗词写出来教他念,从那时起,古诗词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个有文化涵养的人,将山川湖海藏于心中。 他的求学生涯并不顺利,仅中专毕业。外出打工成为他唯一的人生出路,他到过上海、广州、苏州、杭州……在工地上搬过砖,去饭店刷过盘子,干过礼品销售。“什么工种并不重要,所在城市的文化品位却是他看重的。”他淡淡的说。十几年间,他没有多余的钱买书,为了能读诗,他到书店把诗背下来,回到家再默写,就这样,他积累了1000余首诗词。 雷海为最喜欢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 出名之后,他依然做外卖小哥,生活没有太大变化。他说过两年后会转型,不是进军娱乐圈,而是回乡创业,搞养殖业。 对手彭敏评价他:“海为就是《天龙八部》里那种扫地僧,他根本就不管江湖,但是他一出手,就会震惊整个江湖。” 主持人董卿评价:“ 你所有的日晒雨淋,在风吹雨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躲在书店里背诵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 写作方向 本素材适用于朴实本真、不忘初心、生活需要诗和远方等话题。 共享单车,更需共治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2016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突然就火爆了起来,最近一张手机截屏蹿红网络。在这张截图上,24个共享单车应用的图标霸满了整个手机屏幕,真的是“一图说明共享单车的激烈竞争”。而在街头,仿佛一夜之间,共享单车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各大城市路边排满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政府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如果家到地铁站口的距离较远,除步行之外的通勤方式就只能选择自行车、“蹦蹦车”以及“摩的”等黑车。快递业的“最后一公里”,衍生出的需求催生出各种快递柜和代收服务的商机。而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也让部分人看到了商机。如今各路商家开始瞄上了用O2O平台改造“自行车”的机会,希望给“自行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目前以ofo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模式开始在城市中流行起来。其他竞争者包括小鸣单车、优拜单车、小蓝单车等也纷纷入局,想要切下一块市场蛋糕。在高校、地铁口和各大商圈等人流密集点,“小黄车”和“小红车”纷纷扎堆现身,特别醒目。用户通过手机APP客户端软件的定位功能就能查找到附近的自行车,通过手机软件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取车与还车,并支付费用。对于在校学生和上班族来说,这种有科技感的自行车带来不少便利。 写作方向 本素材适用于环保、责任、改革、梦想等话题。 《见字如面》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包括各类真人秀、亲子秀、相亲节目等综艺节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在受到一些观众追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同质化、泛娱乐化趋势,而这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的爆发提供了契机。面对文化类节目的集体走红,《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论:“一条街上如果只有一家饭馆,这家饭馆的生意肯定不行。如果是饭馆一条街,可能大家生意都好。这是一个行业的生态。包括各种娱乐节目在内,从不同层次共同满足观众需求的娱乐努力,都是一种生态,文化节目也开始产生了某种生态,因为它有了一定数量上的积累。但在视频节目整体占比上,我觉得文化节目的数量,其实远远不足。文化类热播节目,还是凤毛麟角。”同时,他认为,这些文化节目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的一种努力。“ 有一些节目更能满足大众的情感需要,有一些满足知识传播型的,也有一些趣味型的,还有一些是智慧型的等。它们有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最终合成一种叫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景观。各种层次没有所谓高低,大家都应该去努力,生态越丰富,产品成长的可能越健康。”有评论指出,《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生逢其时,它们成功激活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那股无处释放的热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看来,要理解文化节目走红的当下,必须了解中国综艺节目模式的变迁过程。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写作方向 本素材适用于文化传承、不忘初心、价值引导等话题。 尴尬读成“监介”,并不尴尬 近日有网友发现,台湾教育部门重编的“国语辞典修订本”中,“尴尬”的读音除了念“gān gà”,还可以念成“jiān jiè”。很多网友表示,这让人很尴尬。 其实,尴尬读成jiān jiè,并不尴尬。很多人之所以惊讶或者尴尬,是对语音演变不了解所致。这就需要从汉语言的特点说起,汉语言一直是双轨的,一面是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一面是方言。这种现象在人类文化史上是很独特的。上古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称为“雅言”,到了汉代称为“通语”,明清时代称为“官话”,民国初年正式称为“国语”,1949年以后,大陆称为“普通话”,名异实同。民族共同语是怎样凝聚而成的呢?在漫长历史中,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为了沟通的需要,不断地相互模仿,相互迁就,相互调整,相互融合,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在社会群体间便自然孕育出一种彼此都能懂、一种中间形态的语言来,即共同语。可见,方言是共同语的基础。共同语产生后,它仍然会继续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演化,不断更新。演化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吸收各方言的成分,以丰富自己;另一方面,也会不断创造出新词汇,适应社会的变迁。比如,现在普通话中的“尴尬”“名堂”“揩油”是从吴方言中吸收的,“煤炭”是从客家方言吸收的。 具体从音韵来说,尴尬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其中的“监介”正是其声符,用来表示字的读音,可是随着时间流转,监介的读音已经从当初的gān gà变成了今天的jiān jiè,而尴尬的读音gān gà作为一种语音化石,依然保留在方言中,进而进入到普通话中。简单来说,就是“监介”当初为“尴尬”注音,时间一长,监介变音了,而尴尬还是原来的读音。这也是很多形声字在认字的时候不能只读半边的原因,因其声符标示的是古音,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形声字中发现、拟构古音。当有一天大多数人都把“尴尬”读成“jiān jiè”,而字典里还是注音“gān gà”的时候,那才是真的尴尬。 写作方向 本素材适用于继承与发展、包容等话题。 整肃旅游不能单纯谈“业务” 3月27日,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对社会公布,内容涉及购物市场、旅行社、导游、景区景点、行业协会、监管、政府责任等7方面22条新规。云南省领导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承诺的这些“云南史上最严治理措施”,能否尽快有效遏制云南旅游乱象,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据人民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2月,涉及云南的旅游投诉占全国总量的34.8%,居全国第一。 治乱首先要找准致乱的根源。“不合理低价游,高额购物回扣” 的顽疾经常在整治之后又出现反弹,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斩断灰色利益链条,以至于破除旅游市场潜规则,需要省领导发狠话,责问某些嚣张的购物店背后是否“有人”,直接要求工商、公安甚至纪检部门去查查。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这22条新规能真正落到实处,云南旅游市场有望逐步回归理性,赴滇旅游的报价将会提高,短期内团队游客人数可能下滑;同时,新旧经营模式转换,利益分配不断调整,旅游行业将迎来一段阵痛期,部分企业将被淘汰出局,部分不适应的旅游从业人员也将面临重新就业,这是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付出的代价,业内外对此已有共识。政府和社会在以积极心态迎接新变化的同时,需要主动及时化解转型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将阵痛降到最低程度。 写作方向 本素材适用于制度完善、优胜劣汰、迎难而上等话题。 厉害了,我的国 今年元宵节,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影院公映,暨南大学艺术学院老师卫铁是本片的导演,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卫铁表示,影片不仅有对国家取得辉煌成绩集中展现,更多的是对一个个普通人崭新精神面貌的刻画:“努力去做一个奋斗者,是这部电影最希望呈现给观众的。” 《厉害了,我的国》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中国、共享小康、开放中国等多个角度对中国过去5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集中展示。“振华30号”完成港珠澳大桥最后吊装、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复兴号”动车组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的运营,首个太空实验站“天宫二号”如期升空等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画面,汇聚成振奋人心的美丽画卷。 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平凡人则汇聚成一组动人乐章:上门帮居民联络家庭医生的工作人员,搭建起全科医生与居民之间的桥梁;筑起全世界最大人工林的坝上三代人;勤勤恳恳为孩子奉献的乡村教师;平均年齡只有30多岁的科技创新团队等,让观众为之动容。片中一个在埃塞俄比亚中国工业园工作的非洲年轻人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广州”。影片上映后,广州掀起观影热潮。在这个元宵佳节,《厉害了,我的国》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多个场次的电影票售罄,数家热门影院的多个场次满场,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卫铁认为这些是影片能够吸引年轻观众的地方:“年轻人应该走出虚拟空间,去看看祖国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卫铁表示,充满正能量的影片之所以能受到观众喜爱,与国家的国力的增长息息相关:“国力提升了,文化必然繁荣,观众自然愿意支持能够体现出文化自信的好作品,这就对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写作方向 本素材适用于正能量、责任与使命、青春需要奋斗等话题。 名人名言速记 ☞关于目标、信念 1.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 ——拉丁美洲谚语 2.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塞涅卡 3.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萧伯纳 4.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5.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关于勇气 1.懦夫未死之前,已死过数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莎士比亚 2.没有比害怕更值得害怕的了。 ——培根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 ☞关于毅力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2.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践,是非凡毅力的真正标志。 ——茨威格 3.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 ——斯大林 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告诉我们:“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关于坚持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2.人生恰恰像马拉松赛跑,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称为胜利者。 ——【日本】池田大作 ☞关于责任 1.每个人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美】林肯 2.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 3.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英】丘吉尔 考场佳句速览 1.苦涩的求学路还很长,但我不会寂寞;因为我满怀母亲与大山的期望,因为我的心中有个永不会落下的太阳——母亲,大山! ——《招招手,豆角般的月儿》 2.今夜,星光灿烂!浩瀚的天际中划过一颗流星,我默默地许下一个心愿,愿世界永远和平! ——《今夜星光灿烂》 3.随着时间的流逝,你是否发现心灵已粘满尘埃?那么用友善把心注满,用爱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你就会发现世界依然美丽如昔! ——《用友善把心注满》 4.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机会。有的人能把握机会,取得成功,有的人却只能对机会望而兴叹,因为机会只垂青有准备充分的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逆境对于强者来说,是迈向级台阶的垫脚石,是驶向万里征途的加油站,是大海上乘风破浪航船的强劲风帆。 ——《逆境造就成功》 5.书之声悠远,书之声激昂,书之声清脆,书之声涵盖了千古。 ——《书之声》 6.笛声清越,箫声深沉,古琴丁冬,琵琶瑟瑟,这些丝竹之音,吹之抚之,皆使人沉醉,却都比不上书之声。 ——《书之声》 7.从不怨自己没有动人的容颜,从不怨自己没有婉转的歌喉,从不怨自己没有婀娜的舞姿……从来不怨什么,而是一直对自己说,即使没有这些,我也是一颗美丽的星。 ——《我也是一颗美丽的星》 8.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是不可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不是不可能。只要你做了,面对着世间万象,请你不要轻易说不可能。 ——《1+1=?》 9.我为书而醉,醉在那书卷的馨香里;书如酒般让人沉醉,而我愿意一生守望。 ——《醉在书卷飘香里》 10.然像一道无比绚烂的彩虹,生活像一杯浓郁可口的咖啡;自然像一枝悠扬婉转的乐曲,生活像一片蔚蓝浩瀚的大海。不管生活是酸,是甜,是苦还是咸,看一看美丽的自然,我的生活边充满了情趣。 ——《我美丽,因为我热爱自然》 11.交往的条件是真心,而真心却需要长时间才体现出来,但真心交往的,就是你真正的朋友。 ——《关于交往条件的实验报告》 12.交往能使你的心理不断完善、进步;交往能使你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感到快乐;交往还能使你学会许多知识,弥补自己不足。 ——《交往说明书》 13.雪花随着时间降落了有融化;玫瑰伴着时间绽开了又凋谢,凋谢了又绽放;而不同时间里的人,他的思想又会怎么样呢?是否也会变换? ——《浸在“赞”海中的树》 14.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不要自我设限,超越你的心理高度。每天高声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 ——《成功的告白》 15.心平气和待人,是醉人的馨香,更是豁达的胸襟与气度,是对生活理解和感悟。 ——《馨香醉人》 16.生命,总是美好的。不是因为苦恼太多,而是我们不懂得生活;不是因为幸福太少,而是我们不懂得把握。 ——《我需要的生命》 17.小鸟为灿烂的阳光歌唱,绿叶为拂过的春风歌唱,大海为蔚蓝的天空歌唱。那些动人的音符串起了支支旋律,飞进我的心里,让我也想唱首歌。 ——《我想唱首歌》 18.同一轮太阳,不同的角色,落日的余晖总是使人安静,它给人历决不仅仅是温暖和光辉,它使人踏实,使人奋起,使人满足,新一轮初升的太阳与永远灿烂不朽的太阳总是同一轮太阳,朋友,和不感受一下落日带给你的光辉? ——《日暮里的歌声》 19. 在现实生活中,使我感动的事实在太多了。但我不为一件漂亮的衣服所感动,不为能住上豪华的新房子所感动,不为金钱所感动,不为名利所感动……能感动我的只有世间那点点滴滴的真情。 ——《点滴真情令我感动》 20.没有的大奖的喜悦,没有当明星的荣耀,平平凡凡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使我读懂了人生这本书,真正体会到人间的真情,正是一次次的感动,使我走向了成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点滴真情令我感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