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 2018-2019 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质量检测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 页至第 6 页,第Ⅱ卷第 7 页至第 8 页。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6 分)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图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 12 题,每题 3 分,共 36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一、(12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没看到湖,看到的只是一面偌大的镜子。镜泊湖的镜子。这是冬天,冬天的镜泊湖银装素裹, 是一片白皑皑的世界。白皑皑的世界也有颜色,雪白雪白盖住山峦、林木、房屋的是白雪; 暗绿的,铺就一望无垠湖面的是厚厚的冰。湖上不能走船,却泊了一艘大船。白雪把镜泊湖 弄成了一个童话世界,那船搁在如镜的湖面上,____________。镜泊湖的水深不见底,水质 优美,生产的鱼品种繁多,名目(不足挂齿/不一而足)。他们把鳜鱼叫作鳌花,鳊鱼叫作鳊 花,湖鲫叫作鲫花,统称“三花”。捕鱼时,渔民们在冰窟上凿置一洞,起网时(不管/尽管) 大网小网,都万尾银鳞,就在冰上如浪翻转。只是这眼前,捕鱼多多少少就带了一些商业表 演的(韵味/意味)。没看到大网,我们看到的是小网“挂鱼”,渔民在冰窟里拉着网,一条条 鱼活蹦乱跳,____________。旁边,有人欢呼鹊跃,有人甚至快乐地抱着那鱼用手机拍照, 发在朋友圈里让朋友分享。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偌大(nuò) 银装素裹 B.山峦(luán) 一望无垠 C.鳜鱼(jué) 万尾银鳞 D.泊船(bó) 欢呼鹊跃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不一而足 不管 意味 B.不一而足 尽管 韵味 C.不足挂齿 尽管 意味 D.不足挂齿 不管 韵味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就像孩子丢弃的一个大玩具 把网随着拉出 B.就像孩子丢弃的一个大玩具 随着那网被拉出 C.就像丢弃大玩具的一个孩子 把网随着拉出 D.就像丢弃大玩具的一个孩子 随着那网被拉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冬日,“九眼贡莲”已进入双节前的黄金采摘期,数名采藕人正穿着防护衣在地里忙 着采摘莲藕,将销往四川、青海、甘肃等地。 B、这家维修店长期占道修车,不仅毁坏了人行道地砖,而且不能让行人、车辆正常通 行,给周围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C、建设智慧城市要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合理规划管理城镇,打造城市宜居环境, 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D、进入秦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漫山遍野点缀着火红的枫叶,蔚为 壮观,这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绝美画卷。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艺术创新应该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所谓“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 20 世纪以来,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很多艺术家开始关注敦煌,认识到 了像敦煌艺术这样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当今仍然是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画家张大千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经过敦煌艺术的熏陶,他在人物画方面有了新的风 格。对色彩的领悟,使他在山水画、花鸟画上采用极为大胆的泼墨泼彩法,尤其在晚年的作 品中,张大千已经把敦煌壁画中那种恢宏的气度和绚烂的色彩自由地运用于山水画、花鸟画 中。 潘挈兹曾长期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工作。他创作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便是 直接以他在敦煌石窟临摹的切身感受而画出的。董希文也曾在敦煌学习、临摹壁画,他的油 画中往往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如《哈萨克牧羊女》、油画巨制《开国大典》等,都体现 了敦煌艺术对画家的深刻影响。此外,曾在敦煌工作过并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发扬了敦煌艺术 的优势,创作出富有影响力作品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如常沙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 宫等建筑的装饰时,充分利用敦煌壁画中的元素来创作,形成了富有民族精神的工艺装饰。 敦煌石窟中的音乐舞蹈也是极富生命力的,尤其是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敦煌舞蹈给艺术家 们极大的启发,促成了一系列敦煌风格的音乐舞蹈艺术。最早从敦煌艺术中获得灵感而进行 舞蹈创作的,首推舞蹈家戴爱莲,她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成功地推出了飞天舞。戴爱莲 1945 年曾住在张大千家中,得以朝夕观摩张大千所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 敦煌石窟艺术中包含壁画、塑像、石窟建筑等艺术门类,在壁画中又有音乐、舞蹈、飞 天、佛像、菩萨像、供养人服饰、装饰图案等多样化的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艺术 素材;也有壁画色彩、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它们都是进行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 贵资源库。这些文化元素已被广泛运用到城市象征、品牌标志、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数 字出版、动漫、影视、纪录片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当中,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 中获得了灵感。 随着互联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如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 影等使我们获得了对敦煌文化遗产的全新体验效果。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现敦煌文化成为新 世纪以来的重要探索,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在敦煌文化创意开发的各个方面,例如,敦煌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千年莫高》是一部高质量纪录片;《梦幻佛宫》是 实景还原文物的大型球幕电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 8K 画面分辨率的球幕电影节目。此 外,已有不少艺术家利用敦煌故事、敦煌元素创作出一些富有特色的动漫作品。 (选自 2017 年 3 月 13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 世纪以来,很多艺术家认识到了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敦煌艺术的极强的生命力, 开始关注敦煌,于是有了敦煌学的兴起。 B.敦煌艺术在今天仍然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潘挈兹创作《石窟艺术 的创造者》这幅画,就受到了敦煌艺术的熏陶。 C.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等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素材, 还有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 D.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中获得了灵感,将敦煌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广泛运用到了 如服装设计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中。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的张大千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上大胆采用泼墨泼彩法,源 于对敦煌艺术色彩的领悟。 B.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哈萨克牧羊女》及油画巨制《开国大典》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 这是由于受到了敦煌壁画的影响。 C.受敦煌艺术的影响,常沙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时利用了敦煌 壁画中的元素,使其作品富有民族精神。 D.戴爱莲因朝夕观摩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从中获得了灵感,成 为成功推出飞天舞的舞蹈家。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艺术创新离不开对深厚传统的依赖与传承,众多艺术家通过对敦煌艺术的继承和借鉴, 在绘画、舞蹈等多领域的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 B.敦煌石窟艺术中的诸多元素都是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也将会随着现代文化 及科技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有新的体现方式。 C.随着互联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高新科技的运 用,让我们对敦煌文化有了新的发现。 D.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制作了高质量纪录片《千年莫高》,这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 行敦煌文化创意开发,展现敦煌文化的一次尝试。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2 题。(15 分) 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 ⑴,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⑵,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 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 义数⑶而不当,有罪。 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 日,囚。 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 成而不悔,为上举。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劝国家,得之成而 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 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 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 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 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 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 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 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耕者出入 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 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节选自《管子·大匡》) 【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 识:考查 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委:贮存(的食物) C.从政虽治而不能 治:有政绩 D.出不狂,处不华 华:喧哗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仕者近宫 求人可使报秦者 B.令一人为负以车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令国子以情断狱 斧斤以时入山林 D.而友有少长,为上举 拔剑撞而破之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 ) (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 (6)令国子以情断狱 A.(1)(2)(4) B.(1)(2)(6) C.(3)(4)(5) D.(3)(5)(6)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B.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C.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D.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 B.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 C.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 D.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 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14 分) 本卷为非选择题部分,所有题的答案请写到答题卡上。 四、(23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2 分) (2)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3 分) (3)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3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 分)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唐代)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释】 ①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名字、生平不详。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②青牛:传说老子曾乘 青牛西游,过函谷关(或说散关),西赴流沙而不返。后来用于咏道士的典故。③白鹤:传 说汉代桂阳(今湖南郴州)人苏耽成仙,有白鹤来迎。后用作咏仙家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首句起势不凡。“峭”状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逍 遥”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 B.颔联紧扣诗题,着意写“寻”,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上句从视觉着笔,下句则 从听觉落墨,着重表现行寻过程的艰难。 C.颈联以动衬静,用青牛“卧”、白鹤“眠”来点缀隐居处,又用花和松做烘托,描绘了雍尊 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 D.“语来”句虚实结合,虽未交代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但从“江色暮”可以想象他们感 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 E.“下”字不仅与首局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 气扑面而至之感。 (2).这首诗是怎样刻画“雍尊师”这一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 分) 15.古诗文名句默写(7 分) ( 1 ) 我 们 经 常 用 陶 渊 明 《 归 去 来 兮 辞 》 中 “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 把握。 (2)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 , ”的诗句形 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3)________________,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5)《陈情表》中李密用“ ,形影相吊”两句形象地表明自己孤苦无依的境况, 来博得皇帝的同情。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21 分) 那根竹笛 吴笑乾 (1)竹玉从民间搜来素笛,只是无缘相见。其实我早就知道,他家里有一支竹笛放在储物 间已经好多年了。关于这只竹笛的来历听说至今还是一个谜,何年何月何时因何事流落到他 家,连他父母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道它只是个出力的挑子。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以 前去镇上赶集,出门时习惯拿一个布袋再找一根木棍什么的,到镇上办完事再顺便买点盐、 花椒之类的,往肩上一挑便结伴而行了。这根竹笛因为结实且用起来顺手,自然就成了他家 赶集用的挑子了。现在赶集有了车,挑子也不用了,这根竹竿自然也就退休了。不过,他们 觉得这根竹棍挺好的放在家里也不碍事,干脆把它和一些不用的杂物一起放进了储物间,这 一放转眼就是十几年。 (2)它是一支素笛,没有刻字题诗,没有防裂的缠丝,没有牛角镶边,更没有流苏吊坠, 不过是多了几个窟窿的竹棍而已,上面布满了灰尘笛管里面还不时散发出一些发霉味。一个 阳光明媚的春天,这支竹笛来到了我的面前。我轻轻拭去了它身上的灰尘,略做处理后便开 始贴笛膜。一阵忙活后笛膜贴好了,我便搭指运气试音调音。也许是沉默太久而渴望表达的 缘故吧,当笛管里有了一点点温度的时候,一种山泉流淌般的音符从我的指尖滑过。我被它 的音色震撼了,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纯正的声音,居然是出自一支从民间搜到的素笛。这笛 声高音不高低音不低,朴拙厚重,雄浑圆润。 (3)依旧是那首记忆中残缺不全的《草原之夜》,依旧是那句记忆犹新的“待到草原上送来 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如泣如诉盘旋于黑夜的上空,驰 骋于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走进了美丽迷人的草原之夜……一曲终了,我俯下身子双手捧起 它,认真端详起来。这的确是一支人素笛,大概是用十四五年的苦竹制成的。资料记载,苦 竹密度高,竹节长,竹材厚实,制成的笛子声音清亮,灵敏度高。 (4)中国传统文人都喜欢竹,自古以来竹因空心、挺直、四季常青等特征被文人墨客赋予 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象征,因而被称为君子中的君子,古人更有无竹 不居之说。用竹子制作笛子可上溯于《史记》。《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 作笛,吹作凤鸣。从此中国历史上以至于民间传说中关于竹笛的传说佳话更是层出不穷。汉 有李陵命郭超吹笛退兵之举,东晋有闻笛作赋之向秀,更有为王徽之隔岸吹笛的恒伊。而更 具神话色彩的当属《唐国史补》中记载的“李牟夜吹笛”了。 (5)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事。二十多年前我同样意外获得了一支素笛,它在我农村的老 屋里沉默了三十多年。 (6)老父亲说,这支竹笛是农业社时上海知青带来的,“咱家这笛子就是他们临走时留做纪 念的。自从他们走了,多少年了就再没有听到吹笛子的声音了。到现在我还记着他们的名字, 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现在都七十多岁了。” (7)我知道我的笛子吹得并不好,倾听的人只有老父亲。记得那是在乡下的农家小院,夜 幕降临,月上东山,那首刚学会的《草原之夜》便响彻起来了。月光如水洒在场院周围,四 下一片寂静,唯有清脆的笛音和父亲踱步的身影。直到最近父亲才告诉了我一个令我震惊的 秘密——六十年前他和全国各地的知青一样离开了学校去了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对于这段 往事,六十多年来父亲只字不提,最近几年父亲年事已高,偶尔提起这些往事。 (8)我一直纠结这支素笛是如何而来?先前的主人是谁?为何流落于此?是郭超用过的, 一定苍凉悲壮;是向秀的邻居用过的,一定凄清幽怨;是恒伊用过的,一定具有高山流水般 的神韵;是李牟用过的一定神秘莫测;而我更希望是那些知青留下的,它到过遥远的可克达 拉农场,然后流落到西北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 (9)当我拿起它,那些人和事就困扰在心头。我反复思索着一个问题:这些人和事为什么 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湮没,反而在时空的长河里愈磨洗愈清晰? (10)一个秋日的黄昏,重读宗璞的《铁箫人语》,我再次被那种说不清道不明伤感所浸染: 我家有一支铁箫。那是真正的铁箫。一段顽铁,凿有七孔,拿着十分沉重,吹着却易发声。 声音较竹箫厚实,悠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听的人大概很难想象这声音 发自一段顽铁。铁质硬于石,箫声柔如水;铁不能弯,箫声曲折。顽铁自有了比干七窍之心, 便将美好的声音送往晴空和月下,在松阴与竹影中飘荡,透入人的躯壳,然后把躯壳抛开了。 哦,还有个吹箫人呢,那吹箫人,在哪里? (11)读着这些沉甸甸的文字,我彻悟了。其实我们都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活着一直都是在 寻找一种声音,一直都是在倾听一种声音,那些人和事其实只不过是笛孔里飞出的一些音符 而已。而究其深渊,都不重要。 (选自《格桑花》,2016 年第 2 期) 16.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素笛?请简要赏析。(6 分) 17.第(4)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 分) 18.第(9)段中说“当我拿起它,那些人和事就困扰在心头”,作者写了自己经历、耳闻的 哪些人和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4 分) 19.文章描绘了作者不同时期面对素笛时的哪些心理状态?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7 分) 六、(10 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信息时代带来的“电子疲劳”,让人们“劳形”又“伤神”,数字技术__①__,也的确容易催生一 种阅读焦虑。__②__。在一定意义上,纸质书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意涵,所带来的文化体 验也难以被替代。捧起一本厚重的实体书,往往能带来更明显的阅读仪式感。无论是触摸书 本质感、品评封面装帧,还是以书会友、以文交心,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__③__。 21. 改写下面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又保持原意。(4 分) (1)(餐厅里)浪费粮食可耻!(2 分) (2)(某工商银行宣传标语)存款到工行,贷款到工行。(2 分) 七、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 没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 山幽。问山下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 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 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B 2、A 3、B() 4、(3 分)D (A 成分残缺,“将销往”前应加上主语“这些莲藕”。B 句式杂糅。应该为“给周 围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或“周围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C 搭配不当, “增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能搭配。) 二、5.A(因果倒置,文本第一段“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很多艺术家开始 关注敦煌,认识到了像敦煌艺术这样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富有极强的生命力”。) 6.A(张冠李戴,文本第二段“经过敦煌艺术的熏陶,他在人物画方面有了新的风格。对色 彩的领悟,使他在山水画、花鸟画上采用极为大胆的泼墨泼彩法”。) 7.C(曲解文意,文本最后一段,“随着互联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新 科技,如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使我们获得了对敦煌文化遗产的全新体验效果”。) 8.D【华,华】 9.C 按照【A.…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B.替,给/判断词,是:D 转折/顺承】 10.B③①都是管仲进步说的,不是齐相公直接说的 11.A 12.C.“有过无罪”对推荐者不会予以处罚 13.(1)(齐恒公委派)晏予考察非官史和种用者当表现好的人【省略句 1 分:识,考察 1 分】 凡县史引荐其他诸候国来到国的入,者得,看所荐对象能力的人小,把这作为赏赐的标准 【进,引荐,1 分。能,能力,1 分。以为、把…作为 1 分。 管仲要进上步与被选举推荐的人谈话,然后上报与国君见面,终年如此,由国君举用。 (见之于君,状语后置,1 分;卒年,终年,1 分。举,举用,1 分。) 14.(1).BC B 颔联除了写行寻过程的艰难之外,更主要的是写了寻找过程中的乐趣;C 错在“以动衬静” (2).①“逍遥”句表现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古道”“流泉”“花暖”“松高”烘托人物的 淡雅高洁;“青牛”“白鹤”的典故表现人物的洒脱自由。 ② 对雍尊师人生态度的仰慕;对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在寒烟中独上归程的怅 惘之情。 15. 16.(1)排比手法,突出素笛外形上的简单朴素。【2 分】(2)拟人手法,“这支竹笛来到了 我的面前”,赋予竹简以生命和情感,就如同笛子是自己故意来到“我”身旁的,突出了竹 笛的人情味、知己感。【2 分】(3)比喻手法,把素笛吹奏出的“音符”比喻成流淌的山泉, 使无形的音符变得具体可感,突出了笛声的优关。【2 分】 17.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由此开始,作者要从前文关于竹玉家那支素笛的叙述转 入其他相关内容的叙述:【2 分】内容上,补充交代竹玉家那支素笛制作材质的相关情况, 使对素笛的介绍更全面。【2 分】 18.(1)竹玉家曾被用作挑子的素笛,被当作杂物一放十几年,最后到了我的手上。【1 分 (2)三十多年前,上海知青留给我家一支素笛。【1 分】(3)父亲讲述了六十年前,他作为 知情在可克拉达农场的一段经历。【2 分 19.(1)用竹玉家那支放了十ル年的素衛吹奏出关妙的声,流露出震越、惊さ的心理状 态。【2 分】 (2)想起三十几年前上海知青送给我家的那支素笛,产生出纠结、困惑的心理状态【1 分 纠结素笛的主人、经历,困惑与素简有关的人和事不但没有在岁月的长河里被没反而越来 越清晰。【2 分】 (3)重读宗璞《铁箫人语》中沉甸间的文字后,心中初悟了。【2 分 20、解析 语段的中心内容是纸质书的独特魅力。①处,与后文“也的确容易催生一种阅读 焦虑”构成转折关系,应介绍数字技术的优点,可以填写“虽然极大拓展了人们的阅读园地” 之类的内容。②处,后文谈的都是纸质书的独特魅力,根据“捧起一本厚重的实体书”推断, 此处应填写“这是不少人重拾纸质书的重要原因”之类的内容。③处,作为语段的收束语, 结合语段的主旨考虑,应填写“传统的书香仍具有独特的魅力”之类的内容。 答案 (示例)①虽然极大拓展了人们的阅读园地 ②这是不少人重拾纸质书的重要原因 ③传统的书香仍具有独特的魅力 21、答案示例:(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无论春夏秋冬,您在工行心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