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一课三测:第二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一课三测:第二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二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给别人听,而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学有吟诵,其他国家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组成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停顿,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诗发展出七言诗。‎ 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是就作者还是就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调子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吟诵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诗人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 - 8 -‎ C.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发生变化,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 D.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吟诵的快慢,但是吟诵音调的高低要一致。‎ 解析:A项,结合文本内容“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分析,选项丢掉了“真正”一词,“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表述绝对。C项,结合文本内容“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分析,“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是曲解原文。D项,由文章第5段可知,“吟诵音调的高低要一致”不合文意。‎ 答案: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两段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基础做了具体的论述。‎ B.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做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文章围绕“吟诵”,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解析:“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分析错误,应该是逐层深入。‎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有利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使读者更容易把握读诵的节奏平仄。‎ B.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C.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可以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 D.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对于这一工作,我们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解析:结合文本内容“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给别人听,而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可知,“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和“把握读诵的节奏平仄”是吟诵的“基础”,不是“结果”。‎ 答案:A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 - 8 -‎ ‎,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拙,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 茶寇①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②。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林光朝传》有删改)‎ ‎【注】①茶寇: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的过度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②封还词头:驳回皇帝不恰当的诏命。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B.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C.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D.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解析:“廓然”是人名,“士”也是名词,两者之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根据上下文可知,“光朝”应为“因引疾提举兴国宫”的主语,其前应该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答案选B。‎ 答案: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军,唐代时称军镇,至宋代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B.执政,原指掌管国家政事,宋代是参知政事、枢密使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C.出,出仕,即成为仕宦,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或他人举荐就可以成为仕宦。‎ D.出身,科举考试考中者的身份资格,赐出身指赐给未考中者以相应的身份资格。‎ 解析:“出”在文中指由京官调任地方官。‎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林光朝学问精深,教授学生众多。他与陆子正交游,专心研究圣贤之学;他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说,使得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求教。‎ B.林光朝出仕很晚,仕途一直不顺。他五十岁才中进士,先后因议论皇帝恩宠的臣子龙大渊、曾觌和张说等人的罪行而被朝廷降职。‎ C.林光朝平定寇乱,立下显赫军功。茶寇迫近岭南时,林光朝一边率兵抵御,一边传书其他将领,督促他们拦击贼兵,最终使贼兵败退。‎ D.林光朝为官正直,敢于驳回诏命。皇帝准备重用吏部郎谢廓然,林光朝认为这是对台谏的轻视,会让科举蒙羞,于是驳回了诏命。‎ - 8 -‎ 解析:林光朝的仕途并非“一直不顺”,他曾担任过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宝谟阁直学士以及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等要职,还曾受到皇帝金鱼袋和紫衣的赏赐;他也没有议论张说的罪行,只是因为没有祝贺张说任签书枢密院事而被外放为官。‎ 答案: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 译文: ‎ ‎ ‎ ‎(2)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 译文: ‎ ‎ ‎ 解析:(1)既,已经。发明,古今异义词,阐发清楚。固,本来。复,再,又。(2)度,估计。拜,授予官职,此处指接受任命。‎ 答案:(1)《六经》已经阐发清楚了道,后代的注解本来就已经支离破碎了,如果再增加,距离道就越来越远了。‎ ‎(2)皇帝估计林光朝决不会接受诏命,就改任他为工部侍郎,林光朝不就任,于是让他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外出担任婺州知州。‎ ‎【参考译文】‎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两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没有考中,听说吴中陆子正曾经跟从尹焞求学,于是前往跟随陆子正游学。从此他专心致志于圣贤践履之学,通晓《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问,一言一行必定遵循礼节,四方来向他求学的大概数百人。然而他不曾著书,只是亲口将学问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心里通晓理解。他曾经说:“道的全部,完备而又高深玄奥。《六经》已经阐发清楚了道,后代的注解本来就已经支离破碎了,如果再增加,距离道就越来越远了。”‎ 孝宗隆兴元年,林光朝五十岁,因为进士及第调任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因为在皇帝即位前蒙受恩宠而得到任用,台谏、给事中和中书舍人的驳议都不得施行。张阐从外地被召回朝廷担任参知政事,急切地想免除龙大渊、曾觌的职务,觉得他们(有皇上撑腰)不能使他们屈服,于是以年老体病坚决辞官不就职。而当时林光朝和刘朔正以名儒的身份被推荐参加廷对,对龙大渊、曾觌两人的罪行议论颇多,(惹怒了皇帝),因此林光朝改任左承奉郎、永福知县。但大臣们对此论荐不已,于是召试馆职,担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任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乾道八年,林光朝升任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官的职位依旧保留。当时,张说再次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林光朝没有前往祝贺,于是被外放担任广西提点刑狱,后又调任广东。‎ 茶寇从湖北、湖南一直剽掠到江西,迫近岭南,他们的气势十分嚣张,林光朝亲自率领郡里的士兵抵御,又传书给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让他们各自率军分别控制住要害之地。这时恰好有诏书调任林光朝担任转运副使,林光朝认为贼势正嚣张,就留在军中没有离开,督促两位将军拦击贼兵,接连挫败敌人,贼兵惊恐,连夜奔逃。皇帝听说后,高兴地说:“林光朝是个儒生,竟然还懂得兵法啊!”于是加封林光朝为宝谟阁直学士,又召拜为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淳熙四年,皇帝驾临国子监,命林光朝讲解《中庸》,皇帝听后大加赞赏,当面赐给他金鱼袋和紫衣。没几天,又拜他为中书舍人。当时,吏部郎谢廓然通过曾觌推荐,被赐予出身,担任殿中侍御史,诏命从宫中发出。林光朝愕然,说:“这样做是轻视台谏,让科举蒙羞啊。”立刻封还了诏命。皇帝估计林光朝决不 - 8 -‎ 会接受诏命,就改任他为工部侍郎,林光朝不就任,于是让他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外出担任婺州知州。林光朝是个博学而年长的学者,在士人中素有威望。他在后省任职还没提出什么建议时,有人对他的才能表示怀疑,等到听说他驳回了谢廓然任命一事,士人们的议论开始钦服。林光朝因为称病被提举兴国宫,不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赤壁歌送别 ‎[唐]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余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②唐突:触犯。‎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对峙,胜负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横扫一空。“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作者对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泰然从容、气定神闲的儒将风度。‎ 解析:“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答案:C ‎9.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解析:注意要结合标题“赤壁歌送别”和诗中重点词语分析出怀古之情、送别之意。‎ 答案:①怀古之情。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②送别之意。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的景象后,向自己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四、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抒写人世恍如一梦,何不以酒祭月,排遣苦闷,获得精神自由的句子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英雄人物跃马扬鞭、驰骋疆场、横扫千军的风采的句子是“      ,      ”。‎ ‎(3)《醉花阴》中,形容人极度悲伤,愁苦的程度之深的千古名句是“      ,      ”。‎ 答案:‎ ‎(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五、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 8 -‎ 十月,一场秋雨。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静静扬弃。山舒缓,(    );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来到山裙之间的灵渠,一带碧水,怎么看都像一部    的素书。她婉约,曼转,    ,不愠不喜,用    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    的境界。静立水畔,任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多么洒脱而令人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仿佛水墨画卷中清淡的留白 B.仿佛水墨画卷的清淡 C.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 D.似清淡的留白 解析:依据“像秋日醉人的醇酒”的句式特点,“似”与“像”可对应,排除A、B两项。结合句意分析,C项更合适。‎ 答案:C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B.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C.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D.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解析:“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定语位置不当,应为“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最恰当的修改方法是删去“使”。综合以上两处错误,D项修改最准确。‎ 答案:D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手不释卷 不卑不亢 峰回路转 百折千回 B.百读不厌 不骄不躁 柳暗花明 百转千回 C.手不释卷 不骄不躁 柳暗花明 百转千回 D.百读不厌 不卑不亢 峰回路转 百折千回 解析:“百读不厌”,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手不释卷”,意思是书本不离手,“手不释卷”不能修饰“素书”。“不骄不躁”,不骄傲,不急躁。“不卑不亢”,形容人说话办事有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峰回路转”,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百转千回”,形容反复回旋或进程曲折。“百折千回”,形容经过种种曲折和迂回。“百转千回”能与后面的“境界”搭配。‎ 答案:B ‎1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 8 -‎ ‎2019年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语段的压缩能力,体现思维灵活性的学科素养,弘扬崇尚国家荣誉的价值观念。‎ 注意找出语段中的关键信息,如时间——2019年4月21~28日,地点——布达佩斯,事件——第55届世乒赛,等等。作答时概括要全面。‎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4月21~28日;②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③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④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15.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如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模式。(3分)‎ 答: ‎ ‎ ‎ ‎ ‎ 解析:叙述要条理清晰,箭头上的内容是方法,方框内的内容是步骤或结论,要添加适当的词语使文字衔接自然。‎ 答案:科学知识增长是从观察经验事实出发,通过归纳,概括为科学定律,然后对它进行检验或证实,形成科学理论,再通过演绎,去解释新的事实、预见新的问题的方式来实现的。‎ 六、作文(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让孩子对周围的人产生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有着深层文化因素的影响。对这场冲突,你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信息切分一】‎ 刚刚学会走路的两个孩子摔倒,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看到;而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 追问:你怎么看待二者的不同态度?‎ 释疑:这源于育儿理念的差别,外国父母认为让孩子独立成长是一种爱,而中国父母认为过早让孩子独立面对挫折是一种冷漠。‎ ‎【信息切分二】‎ 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的行为很不满,认为他们的做法会让孩子对周围的人产生依赖。中国父母对外国父母的指责极不认同,认为他们的做法会伤孩子的心。‎ 追问:你怎么看待二者的不同态度?‎ - 8 -‎ 释疑:表面上是由育儿理念的不同引发的争执,实际上反映的是文化认知的差异,外国人追求独立,崇尚自由;国人扶危济困,尊老爱幼。‎ ‎【整合延展】‎ 扶或不扶,都是爱的一种方式,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差别。只不过,我们在看待东西方不同的育儿观或价值观时,宜冷静客观,不宜把己方的观点强加于人。宜正视自身的不足并设法借用对方优点弥补自身不足,各扬其长,各补其短。‎ ‎【参考例文】‎ 包容审慎,携手共赢 孩子摔倒哭泣,外国父母弃之不顾,期待孩子独立爬起;中国父母悉心安慰,希冀给予慰藉温暖。育儿理念的冲突反映着文化观念的不同。‎ 此时不妨浅析产生差别的原因。一是受不同的历史传统的影响所形成的不同观念。西方自达尔文提出进化学说,即信奉丛林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逐利观的影响下,弱肉强食成了提升社会竞争力的不二法则。而中国的儒学思想影响深远,“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使得中国父母处理问题更显中庸,仁爱而平和。‎ 二是现实社会的影响。西方受启蒙思想影响,认为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有独立承担责任的义务。在高压和竞争下,父母自然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独当一面的理性个体。而中国自古为人情社会,比之是否独立,父母更加关心孩子能否以快乐的心态融入社会,心向光明。受家庭结构的影响,爷爷、奶奶一辈人对于子孙的溺爱也影响了父母的教育理念。不难发现,西方的孩子在家庭、社会的义务承担上有更好的表现,从小承担部分家务,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平衡发展,走出象牙塔也能迅速适应社会竞争。而中国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教育则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孩子进入社会的心理断奶期被延长,神童被退学的新闻层出不穷。‎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西方的抑郁症患者和心理变态者也远多于中国。对竞争的一味渴求和小时候遭遇的冷漠极易导致情绪一点点地低沉,内心一点点地封闭,痛苦一点点地加深。目标设在高塔尖上,千军万马逐宝塔固然好,但精神“免疫力”的欠缺却使其不敢接受社会援助,遇到困难是失望,是无望,是绝望,唯独没有希望。‎ 无论使用怎样的教育方式,都是为了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使其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同时提高其感知幸福、触碰阳光的能力,使其相信社会,有着健壮体魄、健全心理。‎ 那么,何不互相借鉴,互取精华,将教育理念的长处结合,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成长?如让孩子自己爬起,但明确告诉他,爸爸妈妈爱你,并希望你成长得更好。这样既让孩子学会独立,又不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在文化多元并包的时代,人类对不同文化的接受度已然增大,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乃是最佳解决问题方式,满足不同个体的成长需求,须将这种理念借鉴至教育领域。‎ 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不在夏天忧虑冬天将至,亦不在冬天忧虑夏天姗姗来迟。‎ 永远选择包容融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建立人类共赢的时代,也实现中国教育的弯道超车。‎ ‎[点评] 本文是一篇逻辑性极强的文章,作者紧紧围绕材料中的事件,展开对教育理念的差异的挖掘,论述了“小事件”背后的“大原因”,以小见大。又分别阐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的不良结果,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应当“中西合璧”——包容审慎,携手共赢。文章语言简洁,条理清晰,视野开阔。‎ - 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