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卷·2018届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6-11)无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文卷·2018届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6-11)无答案

程溪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期中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与“教”‎ 高 伟 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是人类道德的基石。育人先育德,立德先立孝。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基石和栋梁的青少年,更要知孝,懂孝,行孝。‎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奠定了“教”的伦理学基础。“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 从语用学的角度讲,“教”字,左从“孝”而右从“文”,意思是说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 在现代,有些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有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对此,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以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是正常而非反常的,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孝”常相对于“慈”,所以并非“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体现亲子的平等性。原始形态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入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孝虽原为奉养父母,但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对个体而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对国家而言,“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因此,在拓展意义上,孝并非仅指“能养”,还包括“尊亲”、“弗辱”在内的境界与层次。在现代社会日益远离传统文化并日益摧毁传统文化以建立新文明的今天,有必要特别强调教育的内在伦理价值,也就是强调建立在“孝”“悌”基础上的人所共知的普泛性伦理价值。我们的道德教育要牢记一个起码的道理,即一个根本不能“孝”、“悌”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爱其家国的。‎ 弘扬中华孝文化,还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如果人们都能够从起码的“能养”,始终如一地向“尊亲”、“弗辱”的境界努力,从而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都将是和谐圆满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选自网文,略有改动)‎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将“孝”与“教”的社会价值统而为一的文化。‎ B.孔子认为,“孝”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结点。‎ C.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为,学“文”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其中的伦理价值。‎ D.原始社会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不是“愚孝”或“伪孝”。‎ ‎2.下列表述,不属于“弘扬孝文化”的现实意义的一项是 A.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是人类道德的基石。育人先育德,立德先立孝。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基石和栋梁的青少年,更要知孝,懂孝,行孝。‎ B.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 C.在现代,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有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孝”,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展而成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 D.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那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都将和谐圆满,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学校推行“五心”(忠心、爱心、关心、信心、孝心)教育,是因为“孝心”教育是一种最基础的伦理教育。‎ B.要使人成为不“恶于人”,不“慢于人”,具有“孝”“悌”品德的人,关键还得靠教育或教化发挥作用。‎ C.当前的应试教育也有其可取之处,它与古代的学“文”一样具有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的作用。‎ D.弘扬中华孝文化,应摈弃像“二十四孝图”中所宣扬的那些愚忠、愚孝,而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化二十三年”、“弘治中”、“正德六年”都是帝王纪年。‎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古代官员正正式上任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叫作乞骸骨。‎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8.这首元曲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 后三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6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努力或沮丧的句子是:“    ,    ” 。‎ ‎(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描写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的诗句是“      ,       ”。‎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暮江秋色图”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千古名句是“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两 只 鸡 周绍国 快过年了,我问老婆今年去谁家过年。‎ ‎“这新装修好的家多舒服,就在城里过,谁家也不去。”老婆答道。‎ ‎“要是老人们催我们回去怎么办?”我追问。‎ ‎“就说你要加班,孩子要补课。我妈已打过电话,我就这么说了。”‎ ‎“好,我家要是催我们回去过年,我也这么说。”‎ 确实也不好回乡下过年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正在把城乡变成银色世界。‎ 老婆接着发起了牢骚:“特别是你老家,到处都是沟沟汊汊,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再一下雪,烂泥跟胶似的,脚都挪不动,能把人困死,简直就不是人待的地方。”‎ 我说:“你老家也好不到哪儿去,大山窝子,除了山还是山,地无三尺平,打瓶酱油都得累出一身臭汗。”‎ 老婆不服气:“打住,我怎么一提到你家,你就马上扯我家呢?”‎ 我回了一句:“本来就是,如果有一家条件好的,我们都会回去过年!”‎ 我和老婆正在相互控诉老家的闭塞落后呢,岳母却顶着一身雪推开我们的家门。老婆吃惊地说:“妈,这大的雪天,你咋来了呢?”‎ 岳母说:“养了两只大公鸡,准备你们过年回家吃的,你说忙,回不了,我就给你们送来了。”我说:“妈,我们年纪轻轻的,还劳你想着,叫我们怎么过意得去。”岳母说:“你们过年不回家,我们心里不落忍。”望着岳母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送来的鸡,我和老婆心里挺愧疚。‎ 要说岳母送来的两只大公鸡,真是虎虎生威,进门就把我们家当家了,一点也不生分,每到一个时辰就二重唱,叫声高亢嘹亮,整栋楼就跟一个鸡笼子似的,弄得不时有人来敲门抗议。我说:“要不杀了?”老婆说:“你看这两只鸡长得多招人喜欢,妈喂它们,一定下了不少工夫,像妈的孩子似的,你忍心这么快杀了?”我知道,这并非老婆不杀生,而是对亲情的一种留恋。我说:“那就放楼下储藏间。”老婆就恋恋不舍地将两只鸡放到了储藏间。‎ 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去储藏间给两只鸡喂食。储藏间的门却大敞着,两只鸡没了踪影,显然是被人偷了。我跑上楼对老婆一说,老婆疯了似的满小区找,大有不找到不罢休的架势,最后老婆是被我硬拉回家的。她呆坐在沙发上,心疼地说:“哪怕偷点其它东西也好,干嘛非偷鸡,叫我们咋对得起妈呢?”是啊,这两只鸡不仅来之不易,而且还带着岳母一片心意,已不是两只普通的鸡,却在我们手上被偷了。家中笼罩着一片痛惜的气氛。‎ 这时我爹打电话来,叫着我的小名说:“七斤,你们啥时候动身回家过年,有什么笨重东西需要我先捎走的没有?”自从去年我按揭买房,爹为了帮我们还房贷,就从乡下老家进城来收废品,由于小区不让乱堆乱放,爹就在城郊租一间小屋住,离我们不太远,时常过来问寒问暖或买一些吃食送来。爹现在要回家备年货。我按照预先商量好的话回答说:“爹,我得加班,孩子要补课,不回家过年了,也没什么东西要捎的。”爹一听,不高兴了,说:“真是白养你了,连顿团圆饭都不陪我们吃,这个年还过个什么劲!”我想对爹说几句安慰话,爹却说要赶车,把电话挂了。‎ 爹打过电话有一个多小时,我估计早坐车走了,没想到爹却气喘吁吁地来敲门。我说:“爹,你不是说要赶车吗?”爹说:“你不想着我们,我还想着你们呢!车站前有个小毛孩卖鸡,我见是两只地道的草鸡,就买了送来,给你们过年尝鲜。”老婆见爹送鸡来,强装笑脸过来与爹打招呼,看见爹上身外衣扣子全没了,忙问:“爹,你衣服咋啦?”爹说:“买鸡时有个人仗着腰粗想顶事,我没让,相互推搡了几把,没事。”爹说完放下两只鸡,就急匆匆地走了。‎ 爹是将鸡装在尼龙袋里提来的,我打开尼龙袋,想让鸡活动活动透透气,却发现两只鸡眼熟得很,再看拴鸡的绳子是我的鞋带,正是被人偷走的那两只大公鸡。老婆喜出望外,抱着两只失而复得的鸡摸个不停。我则大声说:“走,回家去!”‎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对大雪的描写,一方面描写了恶劣的天气环境,另一方面为下文岳母翻山越岭、“我爹”气喘吁吁为“我们”送鸡埋下伏笔。‎ B.父亲为替儿子还房贷到城里收废品,还“时常过来问寒问暖或买一些吃食送来”,说明“我”不懂得体谅父亲的难处。‎ C.“我”说不回家过年,“爹”生气地说“真是白养你了”,给“我”送鸡时又说“你不想着我们,我还想着你们呢”,说明他嘴上埋怨我们,心里却放不下。‎ D.文章塑造岳母和“我爹”两个人物形象,突显了亲情的伟大,同时也衬托出夫妻俩的自私。‎ 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替的叙述手法,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真实感,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2)请分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 ‎ ‎(3)“两只鸡”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加以分析。(6分)‎ ‎ ‎ ‎(4)春节回家团圆是中国的传统。有人认为社会进步了,春节在哪过都一样,没有必要固守传统;也有人认为无论社会怎样进步,春节回家团圆都是不能丢掉的传统。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选自“百度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D.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E.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B.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1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前全国安全工作形势严峻,出现了种种问题,________有多方面的原因,________根本原因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没有消除,有些政府官员安全责任意识不强。________,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________通过进一步深化安全改革,________能实现。‎ A.既然 那么 所以 只有 才 B.固然 但是 因此 只有 才 C.即使 然而 所以 只要 就 D.如果 那么 因此 只要 就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①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的,而是 ③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 ‎16.下图“国家节水标志”,试根据这一标志,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标志。 ‎ ‎ 2、请描述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材料:武汉学院在餐厅内安上摄像头,视频监控覆盖到食堂的每一个功能区,来往用餐的师生都可以从显示屏中观察到后厨员工的一举一动。这一措施使食堂的卫生问题能够透明化和公开化,促进食堂诚信、自律经营,让师生放心。目前已经有很多地方的食堂推广“透明后厨”。‎ 上面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