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 2020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 卷面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学。当代建筑美学的走势在一个否定中超越、回归中重构的过程中清楚表明,它是与当代美学本身的转型相一致的。当代生态建筑所展现出来的全新的并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美学新模式正孕育其中。‎ 生态建筑美学从其哲学本质上讲,已经在否定二元论的基础上超越了多元论,进而追求一种彻底的非二元论。在美国著名生态后现代思想家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看来,非二元论的最低要求是承认这样一个观点:人与其他实在物在本质上讲是自主的实体,他们以某种与其他物相互依赖的关系存在。彻底的非二元论则认为:存在是统一的整体。‎ 在生态建筑美学的形成过程中,对彻底的非二元化的追求及审美意义多元化的趋向并没有消解,相反,它正是生态意识和多元信念得以强化的表现。它是将传统的多元取向朝生态的多元取向演化的必要途径,理解和解释彻底的非二元化美学观念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生态智慧。在这个意义上,生态建筑美学已经由“思维地说”转向对“诗意地说”的不尽探求中,其美学观念的转型实质上就是“思”的重建。在当代的生态建筑设计当中,整体性设计愈发重要,其特点在于全面协调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其中,既有“生态圈”中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也包含建筑本身形式定位的外部围护结构等;既考虑作为建筑的使用者——人的使用与感受,也对人的外延——生态系统存在进行整体的关怀。只有综合研究了这些元素,才能在一种整体思考的基础之上,充分体现生态建筑所蕴含的巨大的美学价值。‎ 整体性关注的焦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与形式,而是建筑作为一种存在实体在环境当中的适当地位。通过这种追求,建筑不是强加于自然,而是融合于其中;取代“空间序列”的将是“生态序列”;取代“有意味的形式”的应该是“共生形态”;取代“永恒”的将是“超越”。‎ 生态建筑美学的整体性追求当中,最主要的是要求我们能够跳出线性思维,进入整体思考。当前,非此即彼的线性逻辑虽然已经随着现代主义美学的废退而受到越来越多建筑师的抵制,但是,那种执着于简单明了的确定性和秩序性的思维方式,依然严重地干扰着建筑师艺术想像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生态建筑的美学想要告诉人们:机械论的思维模式已经终结。生态建筑美学对世间存在的整体表达更富有创造性、更自由、更开放和更具有自组织性。‎ ‎(摘编自李哲《当代生态建筑的美学新模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代美学的转型带动了建筑美学的重构,一种生态建筑美学新模式正由此孕育。‎ B. 生态建筑美学的哲学本质就是否定二元论超越多元论进而进入彻底的非二元论。‎ C. 当代生态建筑美学正在经历思维方式的重建,以充分体现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D. 虽然抵制线性思维,但又难免受其影响,这抑制了建筑师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生态建筑美学为论述对象,重点论述生态建筑美学观念的形成及哲学本质。‎ B. 通过对传统建筑美学和生态建筑美学的多方面对比,文章突出了后者的巨大价值。‎ C. 文章分析了两种建筑美学的异同,并运用例证法揭示了生态建筑美学的哲学本质。‎ D. 文章论述结构清晰简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结构思路展开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能超越多元论,那就不能彻底地否定二元论,也就无法建立起生态建筑美学。‎ B. 设计师只有对建筑及其相关元素进行整体思考,才能使建筑体现出巨大的美学价值。‎ C. 当代建筑不仅追求建筑功能与形式,更强调融合自然、生态序列和形态共生等内容。‎ D. 为使生态建筑美学表达更开放自由,我们必须摒弃机械论的思维模式,进行整体思考。‎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当代美学的转型带动了建筑美学的重构”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当代建筑美学的走势在一个否定中超越、回归中重构的过程中清楚表明,它是与当代美学本身的转型相一致的”,文中没有“当代美学的转型带动了建筑美学的重构”的逻辑关系。‎ B项,“进而进入彻底的非二元论”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生态建筑美学从其哲学本质上讲,已经在否定二元论的基础上超越了多元论,进而追求一种彻底的非二元论”,选项将未然说成已然。‎ C项,“以充分体现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充分体现生态建筑所蕴含的巨大的美学价值”,选项曲解文意。‎ D项,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内容可知其说法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并运用例证法揭示了生态建筑美学的哲学本质”说法有误。文章在揭示了生态建筑美学的哲学本质时,引用了“美国著名生态后现代思想家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的理论观点,所以不是运用的例证法。‎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项,“如果不能超越多元论,那就不能彻底地否定二元论”说法有误。原文中说“从其哲学本质上讲,已经在否定二元论的基础上超越了多元论”,“否定二元论”和“超越多元论”是递进关系,不是假设关系。选项混淆逻辑关系。‎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也是家有高龄老人的人,他们的难点和关注点我都有切身体会。”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嘉兴学院院长盛颂恩说。他在深入调查、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的第一份提案《关于加快搭建网络大平台,大力推进智慧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现有的养老资源和模式不足以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靠医疗服务和传统手段是不够的,而利用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充分调动、整合、优化配置社会现有资源和政策,把全社会相关的资源和政府的相关政策集成到同一个大平台上来建立一种新体系,应该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养老问题如果没有顶层设计,没有政府的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和监督保障,这样的平台是不可能完善的,老人们和子女们也不会放心。服务主体可以市场化,但公共资源和政策需要政府进行统筹配置和协调,还要建立相关标准体系,让平台运营、发展、管理、监督都有规可依。”盛颂恩表示。‎ ‎(摘编自‎2018年3月4日《钱江晚报》)‎ 材料二:‎ 网友的多种养老观点占比 ‎(摘编自‎2019年3月21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当前,我国慢性病负担占国家疾病总负担的比重达68.6%。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而且病程长、医疗费用高、难以治愈。但是,大多数慢性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控制和干预,这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角度,树立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也要与这种理念相适应。树立健康管理理念,达到“未病先防、病后防变、瘥后防复”的效果,也是健康管理学科的职责所在。‎ 随着“全民治疗”向“全民健康”目标的转移,医疗资源不断下沉,社区将成为未来全民健康的主战场。社区层面的多学科融合,能培育集社会知识、专业技能、人文关怀、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健康服务业人才,这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专业人士要适应大趋势、大环境的改变,能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适应变化,更加注重人文教育的融入、心理技能的提升、跨学科跨专业团队协同作战能力的培养。还要树立适应老龄化的理念,学会站在老年人角度看问题,以尊重为前提设计产品及提供服务。‎ ‎(摘编自‎2019年3月25日《光明目报》)‎ 材料四:‎ 社区养老是目前英国大多数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这体现出英国人“居家养老”或是尽可能地“如同在家养老”的理念。按照英国有关社区照顾的法令,几乎所有的社区都配备相关的辅助设施,提供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和帮扶政策。与建设养老院、将老人集中起来看护相比,“去机构化”的社区养老可以更好地调动民间资源,展现养老服务的灵活性,也能够让老人最大程度地融入家庭和社区,尽可能让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我们现在要求社区养老机构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护理。”美国圣路易斯市老龄化研究中心的爱德华·劳勒教授说,“这种护理,过去通常会外包给社会工作机构,但现在的新方案要求家庭成员或者配偶来照顾老人,然后政府适当给予这些人一些奖励。这个方案目前在美国的很多州都已经付诸实践,效果尚可。”‎ 在技术领域,美国人正大力扶持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类产品。尤其在农村地区,这种技术为当地人带去了极大帮助。这些项目的发展经费,并非全部由企业自筹,很多来自政府办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中心。‎ ‎(摘编自‎2019年1月15日搜狐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盛颂恩在提案中建议,要整合全社会的相关资源和政府相关政策解决当前的养老问题。‎ B. 社区养老的方式在中国网友中认可度最高,这与英国大多数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是一 致的。‎ C. 着眼全生命周期管理,树立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观念,利于控制和干预大多数慢性病。‎ D. 随着“全民健康”目标的完全确立,医疗资源不断流向基层,社区将成为全民健康的主战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现有养老资源不足,养老模式也不够丰富,无法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政府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B. 网络调查表明,大家对养老方式看法不一,没有一种想法超过半数,因此,我国在对待养老问题上要多措并举,以满足不同需求。‎ C. 新的养老趋势对健康服务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成为文理兼备、跨多种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 D. 与建设养老院,将老人集中起来看护相较,英国“去机构化”的社区养老方式无论是从资源利用还是老人感受上,都优点明显。‎ ‎6.‎ ‎ 从材料一和材料三来看,要解决好我国的养老问题,今后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材料四中英美两国的做法能够给我们提供哪些借鉴?‎ ‎【答案】4. D 5. C ‎ ‎6. 第一问:①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建立综合配置社会资源和政策的大平台;②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做好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和监督保障;③建立相关标准体系,让养老平台的各环节都有规可依;④社区层面多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健康服务业人才;⑤健康服务专业人士主动适应新变化,注重人文、心理、协作方面能力的培养;⑥相关专业人士站在老年人角度看问题,以尊重为前提提供产品和服务。第二问:①实行“去机构化”的社区养老,调动民间资源,展现服务灵活性;②社区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护理,要求家庭成员照顾老人,政府给予奖励。③政府资助新技术,大力扶持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类产品。‎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完全确立”错,原文是“随着‘全民治疗’向‘全民健康’目标的转移,医疗资源不断下沉,社区将成为未来全民健康的主战场”分析,“完全确立”篡改文意。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他们必须成为文理兼备、跨多种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曲解文意。结合“社区层面的多学科融合,能培育集社会知识、专业技能、人文关怀、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健康服务业人才,这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专业人士要适应大趋势、大环境的改变,能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适应变化”分析,原文“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是“培育集社会知识、专业技能、人文关怀、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健康服务业人才”。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利用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充分调动、整合、优化配置社会现有资源和政策,把全社会相关的资源和政府的相关政策集成到同一个大平台上来建立一种新体系,应该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养老问题如果没有顶层设计,没有政府的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和监督保障,这样的平台是不可能完善的,老人们和子女们也不会放心”“服务主体可以市场化,但公共资源和政策需要政府进行统筹配置和协调,还要建立相关标准体系,让平台运营、发展、管理、监督都有规可依”“社区层面的多学科融合,能培育集社会知识、专业技能、人文关怀、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健康服务业人才,这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材料四中英美两国的做法能够给我们提供哪些借鉴,结合“与建设养老院、将老人集中起来看护相比……尽可能让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现在的新方案要求家庭成员或者配偶来照顾老人,然后政府适当给予这些人一些奖励。这个方案目前在美国的很多州都已经付诸实践,效果尚可”“在技术领域,美国人正大力扶持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类产品。尤其在农村地区,这种技术为当地人带去了极大帮助。这些项目的发展经费,并非全部由企业自筹,很多来自政府办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中心”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 年关 侯发山 风从门缝里溜进来,“飕飕飕”,直往人的脸上扑、怀里钻。一家老小虽然都缩着膀子把自己藏在被窝里,还是给冻得瑟瑟发抖,仔细听,还能听到牙齿在打架。寒冬腊月,屋子里没有生火;如果把被子挂起来,稀薄得能看出人影,能不冷?隐约传来远处炸响的鞭炮,过年的味浓了,更衬托出家里的冷清。‎ 儿子福来不时瞄一眼冰冷的灶台,似乎期待着奇迹发生,期待着灶膛燃起来,期待灶台上有温热的饭菜,也只是温热,喷香都是奢望。‎ 不只是福来,康群山,还有他的老婆,小女儿麦香,虽说都躺在炕上,一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没有一点睡意,大白天不是睡觉的时间,这是其一,除了冷,还有饿,哪能睡得着?今年春上,天旱,麦子连种子都没收回;到了秋天,有雨了,却大得吓人,像是老天爷的水缸漏了,把庄稼给毁得一塌糊涂,种一葫芦连两瓢也没收够,颗粒无收。‎ 福来吸溜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邻居家传来的饭菜的香味,忍不住说道:“爹,我饿。”‎ 康群山刚想骂句“饿死鬼托生”的,听到麦香说“我也饿”,他就把话咽了回去。‎ 老婆说:“要不,你去康百万家借点?”‎ 康群山叹口气,说:“今年已经借了康家八两银子、六斗麦子,一文一两都没还,咋再去张口呢?”‎ 老婆又说:“每逢遭年馑,康家都要施舍粥棚,要不,我带孩子们去看看?”‎ 康群山说:“今天是大年三十,人家不过年?这时候去,怕是不妥啊。”‎ 这时候,忽然听到拍打柴门的声音,“扑嗒,扑嗒”,随着这声音,还有人在叫:“山哥,在家吗?日头都晒住屁股了还不起来。”‎ 康群山不情愿地从被窝里爬起来,掩了掩衣襟,走过去打开了柴门——原来是偃师掏烟囱的驼子。因为他常年游街穿村掏烟囱,把背都弄驼了,大伙儿就叫他驼子,倒不记得她姓啥叫啥了。‎ 康群山咂吧了几下嘴,说:“驼子,今年俺家不掏烟囱。”腊月二十三那天,他自己掏过了,通畅着呢。‎ 驼子痞着脸说:“屁话,你家烟囱都不冒烟了,这不是堵了是啥?”‎ ‎“……”康群山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若搁往年,这一天正是灶火忙碌的时候,除了洗洗涮涮,蒸包子,炸果子,炖猪肉,烧豆腐,从早忙到晚,吃罢年夜饭才消停。今年他家烟囱不冒烟,不是堵了,是根本就没生火,哪来的烟?若是生火,一是浪费柴禾,二是面缸都见底了,没米下锅啊。‎ 驼子没去看康群山的脸色,只顾瞅着烟囱说:“山哥,若是掏出东西,你该付费付费;若是烟囱里没有东西,我拍拍屁股走人还不中?”‎ 话说到这份上,康群山没有拒绝的理由。‎ 驼子放下了鼓囊囊的背包,开始忙活。他让康群山回屋暖和,自己爬到了康家的屋顶,去检查烟囱的出口。康群山没有回屋,缩着膀子,站在院子里瞅着驼子折腾。驼子是给自己干活的,人家都不怕冷,自己怕冷?‎ 也只是一袋烟的工夫,只听驼子叫道:“山哥,烟囱里还真有东西,怪不得不冒烟呢。”说着话,驼子从烟道里掏出一个小包裹。‎ 连老鼠都不来他家光顾了,怎么会有东西呢?不像是老鼠所为啊。康群山心里咯噔了一下,紧接着,又咯噔了一下,咋给人家驼子报酬呢?一时间,康群山愁上加愁,上吊的心思都有了。‎ 驼子猴子一样从房顶上出溜下来,也不征求康群山的意见,自作主张把那个小包裹打开了。‎ 包裹打开的一瞬间,驼子,康群山,两个人都惊呆了,原来小包裹里包的不是破衣烂衫,而是一兜碎银子!‎ 驼子查了查,不多不少,整整十两!‎ ‎“山哥,这下你可过个肥年了……我拿走两文,算是报酬。”不管康群山是否同意,驼子拣起两枚铜钱,背起工具包,乐颠颠地走了。‎ 等到驼子走后,康群山才回过神来,明白自己不是在做梦。‎ 康群山带上银子出门采购年货的时候,得知整个康店村,凡是跟他家一样情况的,驼子都去掏烟囱了,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的烟囱里也都藏有十两银子!‎ 当天晌午,站在邙山岭的康百万,看到整个康店村家家户户的烟囱都溢出了烟,他的脸上漾出了笑意,对身边的驼子说:“好,你也回家过年吧……明年的年关你还来。”‎ 驼子接过康百万给他的赏金,笑呵呵地走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10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寒风刺骨,屋里没有生火,只有冰冷的灶台和躺在炕上忍饥挨冻的一家大小。灾荒之年,一双儿女“我饿”“我也饿”的声音在别人家饭菜的香味中尤为凄清。‎ B. 当老婆提出“去康百万家借点”的建议后,他说:“今年已经借了康家八两银子、六斗麦子,一文一两都没还,咋再去张口呢?”可见康群山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 C.‎ ‎ 在康群山进退维谷的时刻,掏烟囱的驼子出场了,他化解了康群山家的经济危机,那从烟囱里掏出的十两银子让与康群山一样贫苦的人闯过了年关。‎ D. 年关,对贫困者来说,过年如过关。作者极尽繁笔,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写活了年关康群山家的窘境。‎ ‎8. 小说中康百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9. 文章最后两段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①乐善好施的仁者形象。“每逢遭年馑,康家都要施舍粥棚”可见其乐善好施。②尊重人格的义者形象。“看到整个康店村家家户户的烟囱都溢出了烟,他的脸上漾出了笑意”,原来驼子掏烟囱就是康百万行善的方式,穷人也是有尊严的。③令人敬重的富人形象。没有尊重的“仁”是虚伪的,康百万在“敬”中解除了别人的困境,也彰显了自己活着的崇高。 ‎ ‎9. ①使情节集中紧凑。文章采用双线结构行文,明线写康群山穷困待助,暗线写康百万让驼子掏烟囱来进行行善。明暗线在结尾处交织汇合,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②突出人物形象。小说极尽繁笔写康群山的穷困,更能衬托康百万仁义的可贵,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高大。③表现小说主题。“年关”对贫困者来说,过年如过关。康百万的出现让与康群山一样贫苦的人闯过了年关,也正是这一笔,直抵人们的精神领地,让读者去寻求仁义背后的一个“敬”字,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可见康群山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分析有误。已经借了康家许多银两和麦子,一文一两都没还,不好意思再去张口借了,表明康群山是一个有尊严感的人。故选B。‎ ‎8题详解】‎ 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康百万这一人物形象。“每逢遭年馑,康家都要施舍粥棚”,看到乡人生活困顿,总会伸出援手,可总结出康百万乐善好施的仁者形象,“康百万,看到整个康店村家家户户的烟囱都溢出了烟,他的脸上漾出了笑意,对身边的驼子说:‘好,你也回家过年吧……明年的年关你还来。’”,大年三十这天,康百万看到村里哪家烟囱没冒烟,就知这家生计艰难,于是让驼子去掏烟囱,然后假装从烟囱里掏出一包银子,以这种方式救济穷苦人,穷人也是有尊严,他这样做表现他对穷人的尊重。这也彰显了康百万高尚的人格,他偷偷帮助了穷苦的乡人,却又不声张,维护他们的尊严,同时他也是令人敬重的心怀慈悲之心的仁者形象。‎ ‎【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因为这两段独具匠心。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段落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小说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的主旨。本题说小说最后两段独具匠心,要求考生分析。也就是分析这两段的作用。最后两段揭示谜底,是康百万出钱请驼子去帮大年三十家中不冒烟的贫穷人家扫烟囱,实则暗中帮助他们,给他们一包银子过年。这样写与小说前文写灾年康百万救助灾民相照应,与康群山家无钱过年,相照应。使得小说的情节也更集中更紧凑。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写他看到穷困人家拿到银子开始做饭时,心情、舒畅愉快,能有力地表现他的仁爱之心。从表现小说主旨的角度分析,对穷人来说,每年的“年关”都难过,而康百万却让贫苦人好好地过了年关,康百万为富且仁,令人敬佩,这也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小说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有景物形象,有事物形象。形象有主次之分。分析小说中形象的作用时,可以从该形象本身的特点角度先分析概括,作者塑造该形象有没有表现其某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特点,如有对该形象的描写,则要进行相应概括。然后从该形象与环境的作用角度分析,能不能渲染某种气氛;从该形象与小说中人物关系角度分析,该形象是不是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从该形象与小说故事情节的角度分析,该形象是不是照应上文或下文,是不是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该形象与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该形象是不是有助于主旨的表达。最后,如果是次要形象,还可以从该形象与表现主要形象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分析。如果是事物形象还要考虑该形象有无象征意义、比喻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光实,雅州百丈人,少武勇,有胆气,不事细行,意豁如也。光实嗣职,迁永平军节度管内捕盗游奕使。乾德中,太祖命王全斌等平蜀。俄而盗贼群起,夷人张忠乐者,尝群行攻劫,且憾光实杀其徒党,率众数千,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贱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又发冢墓,坏其棺椁。光实诣全斌,具以事白,誓雪冤愤,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全斌乃署光实为义军都指挥使,残寇犹据沈、黎。光实以所部尽平之。遂以光实知黎、雅二州兼都巡检使,安集劳来,蛮族怀之。六年秋,全斌遣入贡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太祖喜,谓左右曰:“此蜀中杰俊也,”诏升殿,劳问久之,以为黎州刺史。及平交、广,群盗未息,以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既至,捕逐群盗,海隅以宁,车驾征河东,以光实知威胜军事,令调军食,光实入告,愿提一旅奋锐先登,帝曰:“资粮事重,亦足宣力也。”河东平。李继捧之入朝也,以光实为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巡检使。继捧弟继迁逃入蕃落,为边患,光实乘间掩袭至地斤泽,破其族帐,获继迁母妻及牛羊万计。继迁仅免,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因致情款,陈甥舅之礼,期某日降于葭芦川。光实信之,且欲专其功,不与人谋。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卒。年五十五.帝闻之惊悴,帽赙加等。‎ ‎(节选自《宋史·曹光实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B. 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C. 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D. 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多指开国之君的庙号,开国之君居功甚伟,故而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 棺椁,棺即棺材,椁指套在棺外的外棺,古代死者身份和等级不同,棺椁的规格不同。‎ C. 岭南,秦岭以南,古时岭南地区烟瘴之地和官宦贬谪之所,因而产生了“贬官文化”。‎ D. 甥舅,外甥和舅舅,或指女婿和岳父,因异姓诸侯间多有通婚关系,故也用来指外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光实为人武勇,颇有胆气。盗贼张忠乐因怨恨曹光实杀其党羽,便率众数干,半夜里突袭包围他的居所,他背着母亲突围而出,盗贼们都纷纷避开,不敢靠近。‎ B. 曹光实平治有力,能得人心。他擒获张忠乐报仇雪恨后担任义军都指挥使,奉部平定沈、黎,后主事黎、雅二州并兼任都巡检使,安抚慰劝百姓,以至蛮族感怀他。‎ C. 曹光实平蜀有功,皇帝器重。其谏言得到皇上赏识,皇上称赞他是蜀中俊杰,下诏让他登上宝殿,询问筹策并委以重任,他遇害后,皇上惊悼,加等发放抚恤金 D. 曹光实性倩豁达,立功心切。他随皇上出征河东,他的职责本是调运军粮,却禀报皇上,希望率军打先锋,被皇上拒绝,征讨李继迁时,他不与人谋,想独占其功。‎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 ‎(2)六年秋,全斌遣入贡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王全斌认为他志向豪壮,命令他领兵在前开道,果然攻下了雅州城,擒获了张忠乐才称心满意。‎ ‎(2)乾德六年秋天,王全斌派曹光实进京城朝贡,就说蜀中境内很安定,请求解散义军回归农田。‎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继迁”作后句主语,前面断开;“举手麾鞭”“伏兵应之”主语不一致,前面断开。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秦岭以南”错误,岭南:古为百越之地,宋代以后指中国南方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粤、桂及琼全境。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C项,“询问筹策并委以重任”错误,“劳问”并非“询问筹策”,而是“犒劳慰问”的意思。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第(1)句,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先导在前开道克攻下甘心称心。第(2)句,入贡京师:前补充曹光实;遂:就;安乂:安定;罢:解散。‎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曹光实是雅州百丈人。曹光实年轻的时候很勇敢,有胆识,不追求细节的完美,心胸豁达。曹光实继承了父亲官职,升迁到永平军节度管内捕盗游奕使。乾德年间,太祖命令王全斌等人平定蜀中。不久盗贼纷纷起事,夷人张忠乐,曾经结伙进行攻击抢劫,而且怀恨曹光实杀过他的同党,就率领几千人半夜里突然到来,包围了曹光实的房子,一起鼓噪进攻。曹光实背着他的母亲,挥动长戈突围而出,贼人纷纷避开,不敢靠近。张忠乐杀掉了他家族,又发掘曹光实家的祖坟,毁坏了里面的棺椁。曹光实拜见王全斌,把事情详细地禀告了王全斌,发誓要洗雪自己的冤仇和愤怒。王全斌被他的壮志感动,命令他领兵作先导,果然攻下了雅州城,擒获了张忠乐才称心满意。王全斌就任命曹光实为义军都指挥使。剩余贼寇还占据着沈、黎二州,曹光实率领部下全部将它们平定。于是任命曹光实主事黎、雅两个州并兼任都巡检使,安抚慰劝百姓,蛮族感怀他。乾德六年秋,王全斌派曹光实进京朝贡,就谈到蜀中境内很安定,请求解散义军回归农田。太祖大喜,对左右说:“这是蜀中的俊杰啊。”下诏让他登上宝殿,犒劳慰问他很长时间,把他任命为黎州刺史。等到平定交、广二地之后,群盗仍未平息,就任命曹光实为岭南各州的都巡检使。曹光实到了之后,抓捕驱赶群盗,海边因此安定下来。皇帝亲征河东,因为曹光实熟知威胜地区的军事,命令他负责调运军粮。曹光实入见皇帝,报告说自己希望带领一支军队振作锐气作为前驱,皇帝说:“物资粮草责任重大,也值得你尽力啊。”河东平定。李继捧归顺宋朝以后,皇帝任命曹光实为银州、 ‎ ‎ 夏州、绥州、麟州、府州、丰州、宥州都巡检使。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逃入蕃人部落,成为边境的祸患。曹光实利用机会突然袭击到了地斤泽,攻破他们的营帐,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妻子以及数以万计的牛羊。只有李继迁自己逃掉了,他派人欺骗曹光实说:“我多次投奔北人,现在情势窘迫不能保全自己了,你能允许我投降吗?”趁机表达了诚挚的情意,约定某日在葭芦川投降。曹光实相信了他,并且想要独占这个功劳,不跟人商量。到了约定的那一天,李继迁先设下伏兵,命令十多个人走近城边迎接曹光实,曹光实率领几百个骑兵前去赴约。李继迁在前面引导往北走,快到地方的时候,李继迁举起手挥动鞭子(作为暗号),于是埋伏好的军兵突起响应,曹光实于是被害,年仅五十五岁。皇帝听说后惊叹哀悼,抚恤金提高等级发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杜荀鹤 残腊泛舟何处好? 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B. 颔联紧承首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 C. 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 D. 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 ‎15. 颈联中“猿”“雁”二字,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D 15. 读出愁。①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②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启人愁思的景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 读出喜。①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达出来的想象画面激起人壮志;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具体理解,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全诗通篇写景”说法有误。诗歌首联就题起句,并揭出选择潇湘来游珩的目的是因其“最多吟兴”。尾联中诗人说明这次与友人同泛潇湘的目的,正是为了采其江山之美以“裁取新诗”。首尾两联并未写景。‎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回归意象所在诗句,翻译诗句内容,体会意境特点;然后再结合写作背景、手法及诗歌整体内容,全面体会意象所传达的作者情感;最后组织语言,概括回答。‎ 颈联大意是:夜深之时,深山里的猿啼遍了整片岳麓山,大雁知道春天快到了,就别离衡阳飞回北方。诗人咏潇湘发人吟兴的景物。潇湘地近衡山,衡山回雁峰是大雁南下后至此返回北方之处。衡山复多猿猴。夜深猿啼,春近雁飞,正是潇湘典型的景象。此外,猿之哀鸣、雁之返飞,也都是启人愁思、惹人诗肠的景象。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而不得不“熟谙时事乐于贫”的悲凉心情。从写作背景来看,这首诗是杜荀鹤与友人在残冬之时为寻取诗料、游览潇湘时所作的一首清逸之作。诗人于湘江上泛舟,置身世外,自由自在,饮酒、戏风弄雨,一切任其自然,随遇而安,以此为乐。自然的惬意寻求让他感到生活隐逸的闲适,从而写下这首诗。诗歌尾联诗人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由“春近雁飞”的江山风物激发出的喜悦和壮志豪情。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综合以上分析,无论读出悲或是喜,一定要结合内容及写作背景阐释理由,做到言之成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绘了小船任意飘摇在浩淼江面上的样子。 ‎ ‎(2)岳阳楼的一副长联里有“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的佳句,《岳阳楼记》中对应“两字关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3)《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清高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意侮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纵一苇之所如 (2). 凌万顷之茫然 (3). 先天下之忧而忧 (4). 后天下之乐而乐 (5). 亭亭净植 (6).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苇、凌、顷、植、亵、焉”等字。‎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杭州桐庐江南镇深澳古村有着1900余年的悠久历史。古村毗邻桐庐县城,距杭州仅半小时车程,村中 的地下引泉及排水暗渠和40多幢明清楼堂古建筑 ,其代表建筑云夕深澳里书局,( ),结合周边民居略加改造,在彰显建筑外表面历史肌理感的基础上,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基本格局和精美木构雕饰,造就了内部空间的舒适性和当代性。‎ 由于乡土聚落天然的血缘地缘关系纽带,书局与全体村民在情感和社会组织上 ,村中的老人和儿童已经接受“阅读”作为一种公共生活方式。从设计和建造角度,地方工匠的智慧以及他们的建造习惯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建筑师向他们学习地方工匠建造技艺,而地方工匠在建筑师协助下完成建造。书局的经营也主要依赖当地年轻的村民,餐饮、文创产品融入地方经济的要素,吸收地方竹编、农 艺、民俗的有机体。‎ 地域性的核心是重建本土社区,重建地方公共空间。云タ深澳里书局告诉我们,乡村本身即是 的财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换一种看待乡村、看待田园生活的方式,去开启乡村未来的可能性。‎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独步一时 历久弥新 休戚相关 屈指可数 B. 独一无二 历久弥新 息息相关 不可多得 C. 绝无仅有 经久不衰 息息相关 不可多得 D. 天下无双 经久不衰 休戚相关 屈指可数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餐饮、文创产品吸收地方竹编、农艺、民俗的要素,成为融入地方经济的有机体 B. 餐饮、文创产品吸收地方经济的有机体,融入地方竹编、农艺、民俗的要素 C. 餐饮、文创产品融入地方竹编、农艺、民俗的要素,成为吸收地方经济的有机体 D. 餐饮、文创产品吸收地方竹编、农艺、民俗的有机体,融入地方经济的要素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主体是村中清末古宅景松堂 B. 把主体设为村中清末古宅景松堂 C. 村中清末古宅景松堂是它的主体 D. 以村中清末古宅景松堂为主体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独步一时:形容非常突出,一个时期内没有人能比得上。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稀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天下无双:天下找不出第二个。从范围看是说“村中”,修饰对象是“地下引泉及排水暗渠和40多幢明清楼堂古建筑”,所以应选“独一无二”。‎ 第二处,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经久不衰:①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幼年期到成年期之间的时期的精神特征;青年人的活力或朝气。②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语境所指对象是“地下引泉及排水暗渠和40多幢明清楼堂古建筑”,应选“历久弥新”。‎ 第三处,息息相关:意思是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语境强调的是“书局”与“全体村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密切,应选“息息相关”。‎ 第四处,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屈指可数:意思是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语境强调的是“乡村”是财富,突出其珍贵,应选“不可多得”。‎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进行比较、辨析。‎ 按逻辑关系,应先“吸收”再“融入”,可以先排除C项。而且从搭配对象来看,吸收的应是各种乡土建造的工艺要素,融入的才是地方经济有机体,所以排除B、D两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瞻前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结合前后语境可知,整个句子的主语是云夕深澳里书局,而A项和C项的主语分别是“主体”和“景松堂”,所以排除A、C两项。B项省略主语,根据句意可知“把主体设为村中清末古宅景松堂”的主语应是“建筑师”,如果用B项语句衔接便会偷换主语,所以排除B项。‎ 故选D。‎ ‎20.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利用所给材料补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人文阅读,首先是经典的阅读。品味经典:司马迁的文字是泥塑,他以简朴质拙之笔叙写先民历史;① ;② ;③ 。一个民族的语言总是通过经典散发出她独特的魅力。‎ 材料:‎ 木刻 漫画 水墨 沈从文 鲁迅 老舍 犀利深刻 故都百态 国民魂灵 边地风情 幽默风趣 恬静平淡 ‎【答案】①鲁迅的文字是木刻,他以犀利深刻之笔叙写国民魂灵②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他以幽默风趣之笔叙写故都百态③沈从文的文字是水墨,他以恬静平淡之笔叙写边地风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②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本题题目给了两组材料,一组是艺术形式:木刻,漫画,水墨;一组是作家:沈从文,鲁迅,老舍。根据作家、作品的特点,如,鲁迅善于以犀利深刻之笔叙写国民魂灵,老舍善于用幽默风趣之笔叙写故都百态,沈从文善于以恬静平淡之笔描写边地风情,然后仿照例句的结构与修辞进行仿写即可。‎ ‎【点睛】解答仿句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审清题意。即要明确试题要求仿写怎样的句子,有哪些限制条件。明确话题(隐含型的),抓住语义中心。‎ ‎2、分析结构。即要认真分析例句的结构形式,明确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复句的要判断复句的类型。‎ ‎3、判断修辞。大多数仿写试题都涉及修辞方法的运用,根据例句判断仿句应该运用的修辞。‎ ‎4、美化语言。仿写题多是一些情感丰富,富有哲理的语段,语言优美,生动,深邃,传神,所以要注意词语的锤炼,让语言亮起来。仿写后仔细阅读,观察所写的与题目格式类型是否一致。‎ ‎21.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提示:答案必须为单句)‎ ‎【答案】“一分钟试卷”是由美国帕曲卡·克罗斯提出的,以课堂重点、难点、疑点为测试内容,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在课堂结束前进行的一种测试形式。‎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简明表达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图表下定义,首先考生要分析图表,图表由四部分构成:提出者,目的,内容,时间。然后考生根据下定义的方法进行答题。一般来说下定义首先写出定义的提出者,接着采用以下方法:1、准确找出临近属概念,所谓“邻近属概念”,即比被定义概念高一级的概念,本题的属概念是“测试形式”;2、准确提取“种差”,所谓“种差”是指被定义概念不同于同一属概念下其他种概念的的属性;3、规范排列“种差”,准确定位“邻近属概念”,所有“种差”在“下定义”的公式中都属于“邻近属概念”的定语,多项定语的排列应该有一定的顺序,即:①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②指名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本题的种差是“以课堂重点、难点、疑点为测试内容”“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在课堂结束前进行的”,考生根据分析得出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童话《小王子》中,有一段对白。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大家并不陌生。过生日,是一种仪式。成人节仪礼,是一种仪式。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沐浴焚香也是仪式。‎ 有人喜欢这种仪式,追求这种有仪式感的生活。他们认为,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撒,毫无期待,生活重复,乏善可陈,多么可怕。也有人却嗤之以鼻,认为仪式感是“伪精致”对生活的渗透,会导致对表面化、形式化的追求,甚至是虚荣的表象化和理想的物质化。还有人认为……‎ 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诚于中者,必形于外 外在的形式承载着内心的重量,有仪式感,生活才过得美好而精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一个形于外的细节,都绽放着内在的馥郁。恰如《大学》所云:“诚于中,形于外。”‎ 无论是古人的“沐浴焚香,抚琴赏菊”,还是今人的吃饭前总要先让手机“尝”菜,无论是成人节的仪式,还是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却每周都要认真举行升旗仪式的学校,都深谙仪式感对生活的重要性。张爱玲嫁给胡兰成时没有举办像样的婚礼,但依然走了一遍结婚的流程,即便婚礼现场只有新郎、新娘及证婚人三人。纵使婚书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承诺成了一纸空话,张爱玲依旧坚守着对仪式感的信仰。她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仪式感可以点亮生活,为我们明确每一个人生节点的责任与义务。‎ 中国自古有“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的礼仪,这种古老的礼节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学校为年满十八岁的学生们举行盛大的成年礼,这样的仪式可以让他们明确成年的意义,在仪式感中体悟肩头的责任。《周礼》 中除了嘉礼,更有吉礼、凶礼、军礼以及宾礼,每一种“礼”,都诠释着仪式的重要性。虽然现代社会中许多繁文缛节早已退出历史,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礼仪文化却代代相传,永不止息。‎ 仪式感可以呼唤梦想,让人们更加信仰未来,于绝望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仪式感,在枯鱼涸辙的环境下更需要保留仪式感。逆溯民国,岁月,我们看到北大、清华及南开三所学校坚持在炮火烽烟中保留学校的形式,时至今日,长沙及昆明依然流传着西南联大的传奇。八年的坚守,西南联大为国家保存了重要的科研力量,也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卓越人才。困厄之中,仪式感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璀璨于茫茫夜空的希望之星辉。‎ 仪式感可以继往开来,让我们一面告别过去,一面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总有一些时光节点的仪式,成为生命或民族的丰碑。七十年前,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庄严宣布:“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彼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从此中华民族跨入了崭新的时代,那场盛大的仪式,曾令多少中华儿女热泪盈眶。从个人,到社会,乃至国家,都需要用仪式感来书写时光的轨迹,当许许多多的仪式连在一起,便构成了命运的广厦,也汇成了历史的星河。‎ 诚于中者,必形于外。许多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麻木的神经深陷物质世界的尘埃,而仪式感却是那尘埃中开出的花,以淡雅的芬芳呼唤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有人预言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网店会取代实体店,甚至虚拟课堂会取代校园。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一天,因为仪式感不是柏拉图的精神乐园,它需要现实的阳光雨露去滋养,生活有了仪式感,我们会更加热爱生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先看本题材料的限制性。‎ 首先是内容限制。题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小王子》中的对话引出“仪式”的内涵,并举例说明“仪式”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第二部分是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暗含争议;第三部分给出具体任务指令。“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你怎么看?”引导语中限定写作内容必须是个人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的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求考生审视个体生活,观照自我心灵,反思并总结感受。‎ 其次是立意限制。考生要思考“仪式”和“仪式感”两个词语的不同内涵,对于“仪式”,材料的解读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借助形式符号,侧重指礼仪秩序等流程;“仪式感”则重在“感”,表达人们在“仪式”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心理认同、价值归属。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内核。‎ 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命题人并未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考生可以见仁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材料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场景,考生须在多维的比较中申明自己的观点,不可自说自话,不顾及材料内涵。‎ 最后是文体限制。“你怎么看”“谈谈自己的看法”等引导语暗示考生选择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为佳。‎ 接着分析材料的开放性 一是立意角度自由。材料引导语给出了“仪式”的内涵与两种不同的观点,考生既可以认同,写仪式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仪式点亮生活,仪式感的重要意义等;也可以否定,写生活不需要过多仪式,没有仪式感又何妨等;还可以辩证分析仪式与仪式感在生活中的关系。视角可微观,感受自我在生活中通过小仪式带来的积极正能量;视角也可宏大,思考仪式对于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二是联想和思考自由。“仪式”的表现形式很丰富,考生可自由联想,这就给考生构思选材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考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不同,思考的方向和行文的角度自然会不同。‎ 参考立意:‎ 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考生既可以肯定,写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不等于形式的外壳,诗与远方需要寄托;仪式感让平凡的生活成为诗意的世界。也可以否定:没有仪式感又何妨,何必追求形式,踏实生活即可;真正的仪式在人们的心中;少些仪式,生活会更加高效自由。也可辨证看: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仪式感未必都要有仪式。‎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诚于中者,必形于外”。然后开篇直接表明对“仪式感”的态度——有仪式感,生活才过得美好而精致,并引出本文的观点。正文主题部分先从古人到今人列举重视仪式感的例子,接着围绕“仪式感可以点亮生活,为我们明确每一个人生节点的责任与义务”“仪式感可以呼唤梦想,让人们更加信仰未来,于绝望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种子”“仪式感可以继往开来,让我们一面告别过去,一面走向更美好的明天”三个角度阐释“仪式感”的价值。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并呼应标题。‎ 素材:‎ ‎1.张爱玲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好地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2.某人吃饭前,总是拿出手机对饭菜拍照,有人说她是让手机先“吃”菜,她说:“你们 太没有仪式感了!”‎ ‎3.一所只有几十个学生的乡村小学,没有像样的升旗台,没有漂亮的旗杆,老师却每周都组织孩子们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 ‎4.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5.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6.范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7.范文 仪式之道,承古萌新 春风换符,爆竹岁除;龙舟破江,端午煮粽;凤冠霞帔,女儿新嫁。或以仪式繁琐而欲废,或以传统而欲留,我以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承古萌新。‎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仪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变。五千载悠悠,华夏古木枝繁叶茂,养育炎黄儿女,中华民族。仪式的一举一动,俱蕴藏着代代相传的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岂容随意修改,恣意背叛?山东曲阜孔庙,每逢学季,仍有千万学子步入柏荫杏林,祭祀孔庙,献上一支毛笔,一束鲜花。那虔诚的躬身,岂非对千年来儒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若废此佳礼,重学尚义的风气何来依托?尊师求道的礼教何以萌芽?便如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仪式作为“礼”文化的载体,意蕴厚重,文化悠悠,仪式之传统岂容轻易改动?!‎ 但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马克思在辩证法的历史领域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仪式在保有传统的同时,必须摒除思想桎梏,制度余孽。便如清明祭祖时女儿不入祠堂的男尊女卑,东莞女德班磕头拜师的陈规陋习,山西老太太除夕将嫁女赶出家门的迷信腐朽,都让人扼腕,发人深省。文化的树若欲凌云参天,驱虫除害,与时同生,势在必行。便如天水伏羲祭祖,现代科技与传统舞乐相得益彰,慕名游客频频“点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传承中发展,是社会对仪式的必然要求。‎ 因此,仪式的前程似锦,需在传承中创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这便要求批判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 一方面,我们要培养批判精神。丁艾克曾说:”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黑暗习以为常。”文化的痼疾不可规避,决然锐利的双眼启迪希望的华光。对于仪式的糟粕,敢于突破,敢于拒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创新意识。王尔德有云:”在我们身陷泥泞时,有人在仰望星空。”立足传统的源远流长,汲取营养,眺望远方,寻找花开灿烂,新意盎然。对待仪式的态度,折射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肯定或否定,更彰显着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唯有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融合,回顾过去,心怀高远,仪式方可意味不变,悠悠长长。雨果曾说:“让心中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愉悦。”中华的巨龙亦将由承古萌新的仪式中重获新生,乘青云凌霄至九重,揽千里江山收眼底,华夏凭此,文化更强!‎ 仪式啊,我已为你找到了振兴的大道!‎ 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承古萌新。仪式将孕育文明璀璨新生,千丈华夏荣光。雄鸡展翅,引向辉煌!‎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