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

第4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语言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其中品味关键词(炼字)和赏析关键句(炼句)是热考题型。‎ 品味关键词(炼字)‎ 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1.(2017·山东高考)“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2.(2016·天津高考)“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3.(2015·山东高考)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2015·湖北高考)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5.(2014·湖北高考)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6.(2014·大纲卷)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 ‎[解题方略] 品味关键词(炼字)“3步骤”‎ ‎[注意]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词)放到具体的诗(词)句之中,并结合全诗(词)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词)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动词是表现人(物)的动作的词语,分析时可从人(物)的动作特点的角度进行,同时,要注意挖掘动词在语境中的“动态之美”。  ‎ ‎[应用体验]‎ ‎1.(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 ‎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和思想内容的能力。一般遵循以下步骤: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斗”,相斗。(析本义)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描情景)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描物”角度说效果)‎ ‎②“攒”,积攒,聚集。(析本义)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描情景)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描物”角度说效果)‎ 说明:高考所给参考答案没有对本义进行解释。‎ ‎[白话诗歌]‎ 天刚放亮便已驱车出发,登上盘绕的五盘岭。两岸怪石耸峙,犹如两兽相斗,群峰相连,仿佛聚在一起,太阳尚隐于群峰中。苍翠的烟景被日光晕染,高处的树木浸透着寒气。松林疏朗露出孤单的驿馆,花草密处隐藏着急流险滩。栈道因为夜雨光润打滑,畬田里杂草已干。此行是为了知己,没有感觉到蜀道行路艰难。‎ ‎[诗歌鉴赏]‎ 大历元年,杜鸿渐入蜀平乱,并举荐岑参为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入幕府。本诗即写于诗人入蜀途中。‎ 本诗前四句,天尚曚曚,诗人驱车赶路,登上盘绕的五盘岭,见青山葱茏,天高地远,风清气爽,境象开阔,心中为之一荡。远处江水汹涌澎湃,波涛起伏,撞击着巉岩峭壁,一个“斗”字形象地写出了两岸崖石耸峙,犹如两兽相斗的形态。“攒”字形容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太阳尚隐于群峰中。‎ 中间六句写景。日之初出,光晕染着天空,晴明高远,彩翠分明,风烟俱净,阴郁色调的树木还沉浸在夜雾的森冷之中。松林疏朗,露出了那条孤独盘旋的栈道,草木繁茂、花团锦簇之处隐藏着急流险滩。栈道经夜雨洗濯,光润打滑,田间杂草已干。‎ 最后两句抒情。此行乃因知己杜鸿渐的推荐提拔,既报了杜的知遇之恩,又能实现平乱安国的高志,蜀道虽有上青天之难,也如履平地。诗人登上峰顶后,心旷神怡,面对奇险又富有情趣的所观之景,更不觉蜀道艰险。‎ 形容词是表现人(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所以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语意双关,同时注意所用的修辞和形容词活用情况。,, ‎ ‎[特别关注] 色彩形容词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应用体验]‎ ‎2.(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 停 驿[注]‎ 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 ‎ ‎ ‎ ‎ ‎ 参考答案(以下两个答案均为满分答案,提供2个参考答案,供考生观摩领悟)‎ 参考答案(一):按[解题方略]组织的答案 ‎①“荒”是荒凉、冷落,“瘦”指瘦瘠。(析本义)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描情景)③“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艺术”角度说效果)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抒情”角度说效果)‎ 参考答案(二):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白话诗歌]‎ ‎(我)乘着一只小船,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走,忽然见到了开阔的平原。收起与树梢平齐的船帆,看到山头上一轮明亮的圆月。一片荒烟,望见几家村落;贫瘠的旷野,只有平整的一小片农田。我正愁着明天还要出发,突然惊起了一滩飞鸟。‎ ‎[诗歌鉴赏]‎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用得传神: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全诗写的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然而“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却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表达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 副词是对动词和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副词运用恰到好处,能体现动作的情态和人物心理的变化,也能表现某种状态的程度。  ‎ ‎[应用体验]‎ ‎3.(2014·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 ‎ ‎ ‎ ‎ ‎ 参考答案(以下两个答案均为满分答案,提供2个参考答案,供考生观摩领悟)‎ 参考答案(一):按[解题方略]组织的答案 ‎①“常”强调时间频度,“偏”突出情态;(析本义)②“常”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描情景)③“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艺术”角度说效果)‎ 参考答案(二):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 ‎“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白话诗歌]‎ 高高地在小阁居住,自甘终老山林,闲时吟诗作赋也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湖上月夜景色浩渺无边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中,菊花都被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全无姿态。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在喝闷酒,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北斗七星已经低落打横,却连看都懒得看。‎ ‎[诗歌鉴赏]‎ 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值得注意的是,古诗歌中用的数量词,虚指、泛指的多,实指的少;并且与数量词的使用相关联的是,这些数量词常常采用夸张、对比和比拟等修辞手法。‎ 夸张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运用夸张修辞,表现出了忧愁之深。‎ 对比 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将杨贵妃的风姿、得到的宠爱都融入对比的数字中。‎ 比拟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运用拟人修辞,巧用数量词将冷清的画面写活了。‎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舍弟宗一[注]‎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柳宗元写诗送别。此时柳宗元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5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 ‎ ‎ ‎ 参考答案:①“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是颔联中诗人所用的数量词。②“一身”指孤身一人,(析本义)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状;(描情景)“万死”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描情景)“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析本义)高度概括了诗人被贬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艺术”角度说效果)③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艺术”角度说效果)‎ ‎[白话诗歌]‎ 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诗歌鉴赏]‎ 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颔联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颈联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先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再说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尾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 叠词具有强调作用,能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使感情更加绵密曲折,在形式上形成节奏感与韵律感,富有音乐美。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 ‎[应用体验]‎ ‎5.(200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 ‎ ‎ ‎ 参考答案(以下两个答案均为满分答案,提供2个参考答案,供考生观摩领悟)‎ 参考答案(一):按[解题方略]组织的答案 ‎①“葱葱”指“郁郁葱葱”,形容树木苍翠茂盛,充满生机;“靡靡”写江边丛草的繁密。(析本义)“葱葱”“靡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茂盛之貌。(描情景)②通过写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表达了诗人看到浓重春色后的欣喜之情。(“抒情”角度说效果)③妙用叠音词,富有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艺术”角度说效果)‎ 参考答案(二):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白话诗歌]‎ 溪边的树木葱茏茂盛,树色深深,江边丛生的草在微风细雨的吹拂下摇曳起伏。下雨过后打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 ‎[诗歌鉴赏]‎ 一开篇用两个叠音词写景抒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一个“暗”字,写出了“溪树”的色调质感。由于受溪水的滋润,树木显得格外枝繁叶茂,与前面的“葱葱”相呼应。第二句的“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这里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而“湿”字为下句写“雨过”时的情景做了铺垫。诗的最后两句,想象新奇:下雨过后打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这是我们都感受过却不易写出的情景。“入”字把春光的浓郁蓬勃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赏析诗眼 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题型一 品味关键词(炼字)”,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题型一”有区别,故单列题型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指出“××”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3.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4.本诗是怎样以“××”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 ‎[解题方略]‎ ‎1.确定“诗眼”5角度 ‎(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2.赏析“诗眼”4意识 ‎(1)要有多要素意识 ‎①最生动,最具活力。②最能营造意境。③最易统摄全篇。④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要有多层级意识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片中、全篇中乃至诗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固然,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片、全篇密不可分,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 从局部角度,看“诗眼”对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所起到的作用,或者看它是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的。从整体(全诗)角度,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 ‎(3)要有多角度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主要角度有两个: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 ‎(4)要有规范答题意识 ‎①指出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②结合全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③从该字(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应用体验]‎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河北城楼作 王 维 井邑①傅岩②上,客亭③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④闲。‎ ‎[注] ①井邑:市井。②傅岩:地名,相传为商朝傅说隐居之地。③客亭:旅客休息之所。④广川: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 如果诗眼是一首诗思想感情的凝聚点,那么此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 ‎ ‎ ‎ 参考答案:“闲”字。表达了诗人一种自由快乐(或平和轻松)、逍遥闲静的情感。诗人登楼眺望,从傅岩自然想到傅说的隐居,然后看到了阔远的山水之图和渔舟与飞鸟归家的情景,感受到了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自由快乐;暮色降临,大地一片寂静和寥廓,诗人的心也是一片闲适与安宁。‎ ‎[白话诗歌]‎ 傅岩上有一些住户的院落,那驿亭就坐落在云雾之间。站在高高的城池上观赏落日的景象,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几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上,一些渔家与夕鸟相伴而归。在这寂静又广阔的天地之间,心绪也跟那宽广的河水一般闲适。‎ ‎[诗歌鉴赏]‎ 首联“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描述的是诗人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诗人把全诗的布景放到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的感觉,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的距离,使之不至于太过清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的实在的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的背景。“‎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两联,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则从细节上加以点缀。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的章法,颔联结构的布置也具有绘画般的技艺:高处的城楼、略低的夕阳、遥远的水边及更远一些的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的美感。颈联两句,诗人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宿”是静,“还”是动,动静结合,展现了水面的遥远与闲静。而“岸火”则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给有些寂寞清冷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让全诗的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尾联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自由快乐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以山水为乐的情怀。‎ 这首诗中,诗人将村镇、客亭作一层远景,落日、苍山作一层中景,孤舟、渔家作一层近景,由远到近,由点到面再到点,构成了一幅层次错落、虚实结合、点面清晰的山川风景图。‎ 赏析关键句(炼句)‎ 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2017·全国卷Ⅰ)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2.(2016·全国卷Ⅱ)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3.(2015·全国卷Ⅱ)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4.(2015·四川高考)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5.(2014·广东高考)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6.(2013·辽宁高考)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 ‎[解题方略] 赏析关键句(炼句)2步骤 赏析关键句(炼句)重在赏句中“意”、句中“技”,也就是说一般从艺术特色和情感内容两大方面进行赏析。具体分析时可从以下2步骤入手:‎ ‎[应用体验]‎ ‎7.(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 ‎ ‎ ‎ 解析:首先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表现手法)生动贴切;(作用)②动中见静,(表现手法)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作用)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作用)‎ ‎[白话诗歌]‎ 贡院里摆放着紫案,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广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分等授官叙爵,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弱多病心神已耗尽,超群的英才全靠诸位来识别辨明。‎ ‎[诗歌鉴赏]‎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焚起了香,增添了肃静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举子们答题的情况。举子们入场后,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举子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作者面对此景象不禁生发感慨:济济贤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作者自谦年老多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吴仲俊 吴锡畴 背人春事①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楝花风。‎ 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②老来同。‎ ‎[注] ①春事:春意,春天的景象。②作恶:指忧郁不快。‎ ‎“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 ‎ ‎ ‎ ‎ ‎ 参考答案:①构思巧妙。由“春去”引出“人去”,渲染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②手法精妙。“背人”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地表达诗人的感伤。“浅紫”“深红”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第空”‎ 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感伤的氛围。③用词精妙。“空”字使用精妙,形象地写出春天离去的空寂之感。(每点2分,共6分)‎ ‎[白话诗歌]‎ 春天如同向东流逝的水已渐渐离人远去,盛开的百花已次第凋零。昨夜的露水落在桑叶上,今晨还未干;楝花开时,人们穿起了薄薄的罗纱衣,享受着初夏的风。在轻轻地吟咏中,不断地推敲锤炼诗句;在半醉的酒意中,展示出自己的豪气。与你这一别,来日还能有几次相逢?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怀,总是忧郁不快的,即便是年老也是如此。‎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现象入手,前两联侧重于景物描写,写暮春时节所特有的景象。首联,描写春天将逝、百花凋零。颔联,描写露水未干、夏风习习。颈联,侧重于写人,微吟、半醉是通过动作、神态等相关细节描写,来彰显诗人作诗、饮酒时的情态。尾联,表达离别时忧郁的心情。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赏析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词)人或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高考近年来考查较少,从全国卷命题来看,更倾向于在选择题中考查。‎ ‎1.(2013·湖北高考)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2.(2013·天津高考)“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2011·湖北高考)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 ‎[解题方略] 赏析语言风格3步骤 ‎[应用体验]‎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6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 ‎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列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效果)‎ ‎[白话诗歌]‎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别让它在枝头长啼。啼声会惊破我好梦,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诗歌鉴赏]‎ 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度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  ‎——“古诗歌鉴赏语言题”配套检测 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题组一 全员必做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E.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地回味。‎ 解析:选BC B项,“直接抒发”错,应该是“间接抒发”;C项,“比喻”错,应该是“拟人”。‎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参考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诗歌鉴赏]‎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淅淅,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中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为了下一步掀起感情的漩涡,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晨 雨 杜 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一句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E.本诗较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凝重的历史意识。‎ 解析:选CE C项,“暗示了生命的短暂”理解有误,这一句写出了时间的推移;E项,没有表现“‘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 ‎ ‎ ‎ 参考答案:①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微小声音。②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晨雨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经风一吹晨雨便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③颈联写雨润物消暑的功用。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④尾联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 ‎[诗歌鉴赏]‎ 首联,“小雨晨光内”是“见”,“初来叶上闻”是“听”。诗人尚未出门,正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窗外树叶上传声,诗人兴致勃发,出门观看,方见雨丝在晨色中泛光。颔联转写雨的动态,银丝之雨竟弱不禁风,迎风便折,随之向空,只是和着雾略为湿重,才肯飘洒大地。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灌木丛经雨清秀,鸟兽群沐雨安闲,一切都显得恬静且生机盎然。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诗人的视觉由近而愈远,“麝香山一半”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雨“小”上着笔。“亭午未全分”照应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写诗人他乡秋夜,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 C.颈联中,“空”“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 E.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已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情绪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选BE B项,“以乐景衬哀情”错,颔联是以哀景写哀情;E项,“前三联借景抒情”错,前三联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 ‎ ‎ ‎ 解析:结合诗人、注释内容、关键语句等分析诗人的情感,“寒灯”“独”“他乡”“雁”“孤壁野僧邻”等可知,思乡、孤独等情感,尾联道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等;所以“独”“久”最能体现。‎ 参考答案:“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一“久”字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诗歌鉴赏]‎ 诗人写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 轼 东武望余杭①。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②。堕泪羊公③却姓杨。‎ ‎[注] ①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②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当时较繁华的地方。③堕泪羊公:《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之后只能两地相望。‎ B.“云海天涯两渺茫”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醉笑陪公三万场”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E.“不用诉离觞”一句,写不必像世俗之人一样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 解析:选DE D项,“虚实结合”错误,“醉笑陪公三万场”只是虚写,这是词人想象的他日功成名就还乡后的场景;E项,“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错误,表现的是词人的一种豁达之情。‎ ‎★(2)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6分)‎ 答: ‎ ‎ ‎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通过写灯火稀疏、河塘寥落,烘托词人内心的凄凉,表现词人的留恋之情;(3分)②用典,运用“堕泪碑”的典故,将友人杨元素比作羊祜,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赞赏之情,表现了词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3分)‎ ‎[诗歌鉴赏]‎ 东武是密州,余杭是杭州,两地相隔“云海天涯”,词人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朋友相见无期的惆怅。“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笔锋一转,写日后宴游的欢快。思念却无可奈何,因心中还存了一点对功名的渴望,他日功成名遂再还乡,坐下来好好把酒言欢,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不用诉离殇”是词人对为其饯行的杨元素说的,“痛饮从来别有肠”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自不必费神分辨。“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夜晚送归图,灯火已残,河塘寥落,着一“冷”字而境界全出。“堕泪羊公却姓杨”,此处将杨元素比作羊祜,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表现了词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种柳戏题①‎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②,惭无惠化传。‎ ‎[注] ①该诗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思人树:《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载,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所栽的甘棠树,还作诗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在后世的诗词中,常用“思人树”赞美官员有惠政。‎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戏题”即以题诗为消遣。本诗诗人借种柳为题,寄托理想。‎ B.颔联写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被遗忘。‎ C.前两联诗人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展开描写,使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处。‎ D.颈联诗人以坚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他坚信今天的举动将利国利民。‎ E.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和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 解析:选BE B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被遗忘”不正确,诗中并未表达这种意思,“推移成昔年”是说今天的事情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E项,“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理解有误,尾联是自己任地方官未能为百姓更好地谋福利而感到惭愧。‎ ‎★(2)本诗首联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风格。(6分)‎ 答: ‎ ‎ ‎ 解析:首联,诗人有意运用似乎有点“绕口”的句式,两句十个字,居然嵌入了四个“柳”字,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又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 参考答案:首联“别具一格”,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首联运用似乎有点“绕口”的句式,两句十个字,连用四个“柳”字,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3分)②诙谐有趣,富有节奏感,使读者感到非常新颖、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 ‎[诗歌鉴赏]‎ 首联先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仔细想来,种柳劳动也含蓄地暗示了其时间自然在春季。其中所提到的柳江,即西江的支流,流经柳州,此乃地点所在也。颔联针对上联所写发了一番感慨,先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颈联诗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着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入云天。坚信自己今天的举动将有利于国,有利于民,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后面画龙点睛的议论。尾联中,诗歌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让人不禁感同身受。‎ 题组二 自主选做题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 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解析:选BD 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 ‎★(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 ‎ ‎ ‎ 解析:对诗眼的捕捉,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本诗的诗眼应是“惊”字。至于对情感的分析,从诗中的“为兄寿”“念母慈”“终是客”等词语不难得出作者滞留舒州,感慨时光飞逝,担心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心理。‎ 参考答案: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2分)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1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1分)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2分)‎ ‎[诗歌鉴赏]‎ 第一联是“起”,写回家的船停泊在舒州城外,听人说,今天是冬至,心里一惊:离春节又不远了!不禁回忆起去年春节泊舟平江门外的情景来。第二联是“承”诗歌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城门早早地关闭了,江面也冻结了,真担心船儿无法航行,回家的行程被延迟。第三联是“承”诗歌第二句,具体回忆去年春节给兄长拜年时,共同思念远方的母亲的情景。第七句是“转”,想到自己一年到头都作客他乡,无暇思念故乡。第八句是“合”,照应诗歌标题与第一句,冬至到来,思念之情顿起。‎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西 江 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腹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两句,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两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这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两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E.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 解析:选BC B项,“莫教踏碎琼瑶”一句以月色为“琼瑶”,所用的手法是借喻。C项,“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错,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 答: ‎ ‎ ‎ ‎ ‎ 解析:答题时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在本词中,“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是写景句,其写景角度是通过写涟漪和云朵来侧面突出月色;所写之景明丽舒爽,令人心旷神怡,实是借景抒情,表现了词人写作此词时的愉悦心境。“弥弥”“隐隐”是叠词,“照野”与“横空”、“浅浪”与“层霄”‎ 是对仗,叠词与对仗增强了本词的音韵美,读来十分流畅和谐。‎ 参考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出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清 平 乐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词中“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直接抒发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 B.“地迥无尘”“一片闲云”则是通过景物描写直接表达了作者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 C.“浑过了”中“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做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 D.“地迥无尘”四字颇具匠心,词人不说“人迥”而说“地迥”,暗喻其徙隐江南系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而“无尘”既写出江南天明地净的山光水色,也暗喻词人从此融入了世俗。‎ E.最后两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长留于怀抱之中。‎ 解析:选BD B项,“直接表达”错,应是“间接表达”。D项,“融入了世俗”错,应是“暗喻词人从此离开了世俗的‘烟尘’”。‎ ‎★(2)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解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具体表现在所运用的词语上,可通过分析诗歌运用的词语,确定诗歌的语言风格。本词运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浑过了”“老夫”“恋杀”等,通俗易懂。据此,可以概括本词的语言风格为“朴实无华,平易晓畅”。‎ 参考答案: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2分)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词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4分)‎ ‎[诗歌鉴赏]‎ 上片四句慨叹流光的倏忽,转眼之间,青春已逝,迟暮之年已匆匆到来。“桃李春风浑过了”不啻是“朱颜渐老”的内蕴,它以“桃李春风”这带有模糊性的美的意象,使人想见词人青春年少之时曾有过怎样令人神往的、销魂的经历。第四句将“桑榆”与“残照”连用,就描绘出一幅夕阳西沉,斜晖照在桑榆之间的图象,这样就把抽象的代称变成了形象的写照,把人生的暮年晚境作了富有视觉性的象征性的表述。此词下片首句“江南地迥无尘”即指词人回金陵之后所过的脱离“红尘”的隐逸生涯。“老夫一片闲云”进一步表达了词人晚年那种超脱、豁达的心情,他把自己比作一朵自由自在地飘逸于天际的“闲云”。尾二句是此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间,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常留于怀抱之中。‎ 普通高中适用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E.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地回味。‎ 解析:选BC B项,“直接抒发”错,应该是“间接抒发”;C项,“比喻”错,应该是“拟人”。‎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参考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诗歌鉴赏]‎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淅淅,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中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为了下一步掀起感情的漩涡,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写诗人他乡秋夜,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 C.颈联中,“空”“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 E.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已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情绪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选BE B项,“以乐景衬哀情”错,颔联是以哀景写哀情;E项,“前三联借景抒情”错,前三联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 ‎ ‎ ‎ 解析:结合诗人、注释内容、关键语句等分析诗人的情感,“寒灯”“独”“他乡”“雁”“孤壁野僧邻”等可知,思乡、孤独等情感,尾联道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等;所以“独”“久”最能体现。‎ 参考答案:“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一“久”字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诗歌鉴赏]‎ 诗人写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 轼 东武望余杭①。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②。堕泪羊公③却姓杨。‎ ‎[注] ①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②‎ 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当时较繁华的地方。③堕泪羊公:《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之后只能两地相望。‎ B.“云海天涯两渺茫”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醉笑陪公三万场”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E.“不用诉离觞”一句,写不必像世俗之人一样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 解析:选DE D项,“虚实结合”错误,“醉笑陪公三万场”只是虚写,这是词人想象的他日功成名就还乡后的场景;E项,“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错误,表现的是词人的一种豁达之情。‎ ‎★(2)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6分)‎ 答: ‎ ‎ ‎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通过写灯火稀疏、河塘寥落,烘托词人内心的凄凉,表现词人的留恋之情;(3分)②用典,运用“堕泪碑”的典故,将友人杨元素比作羊祜,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赞赏之情,表现了词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3分)‎ ‎[诗歌鉴赏]‎ 东武是密州,余杭是杭州,两地相隔“云海天涯”,词人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朋友相见无期的惆怅。“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笔锋一转,写日后宴游的欢快。思念却无可奈何,因心中还存了一点对功名的渴望,他日功成名遂再还乡,坐下来好好把酒言欢,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不用诉离殇”是词人对为其饯行的杨元素说的,“痛饮从来别有肠”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自不必费神分辨。“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夜晚送归图,灯火已残,河塘寥落,着一“冷”字而境界全出。“堕泪羊公却姓杨”,此处将杨元素比作羊祜,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表现了词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种柳戏题①‎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②,惭无惠化传。‎ ‎[注] ①该诗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思人树:《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载,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所栽的甘棠树,还作诗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在后世的诗词中,常用“思人树”赞美官员有惠政。‎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戏题”即以题诗为消遣。本诗诗人借种柳为题,寄托理想。‎ B.颔联写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被遗忘。‎ C.前两联诗人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展开描写,使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处。‎ D.颈联诗人以坚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他坚信今天的举动将利国利民。‎ E.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和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 解析:选BE B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被遗忘”不正确,诗中并未表达这种意思,“推移成昔年”是说今天的事情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E项,“对功业不能久传的遗憾”理解有误,尾联是自己任地方官未能为百姓更好地谋福利而感到惭愧。‎ ‎★(2)本诗首联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风格。(6分)‎ 答: ‎ ‎ ‎ 解析:首联,诗人有意运用似乎有点“绕口”的句式,两句十个字,居然嵌入了四个“柳”字,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又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 参考答案:首联“别具一格”,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首联运用似乎有点“绕口”的句式,两句十个字,连用四个“柳”字,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3分)②诙谐有趣,富有节奏感,使读者感到非常新颖、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 ‎[诗歌鉴赏]‎ 首联先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仔细想来,种柳劳动也含蓄地暗示了其时间自然在春季。其中所提到的柳江,即西江的支流,流经柳州,此乃地点所在也。颔联针对上联所写发了一番感慨,先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颈联诗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着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入云天。坚信自己今天的举动将有利于国,有利于民,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后面画龙点睛的议论。尾联中,诗歌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让人不禁感同身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