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网上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高二语文网上检测卷 (2020.4.18) (完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默写(20分) 1.(1)君子之仕也,_________。________ ,已知之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_________,钻之弥坚。_________,忽焉在后。(《当仁,不让于师》) (3)子曰:“_________,则远怨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子曰:“_________,不可以长处乐。_________,知者利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君子去仁,_________,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_________,颠沛必于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子曰:“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教无类》) (7)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_________,_________。(《王何必曰利》) (8)在天者莫明于日月,_________,在物者莫明于珠玉,_________。(《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 (9)_________,天下大事必作于细。_________,故能成其大。(《有无相生》) (10)________,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_________?(《鹏之徙于南冥》) (11)________,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答案】(1)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 (2) 仰之弥高 瞻之在前 (3)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4)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仁者安仁 (5) 恶乎成名 造次必于是 (6)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7)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8) 在地者莫明于水火 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9)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10) 若夫乘天地之正 彼且恶乎待哉 (11) 开琼筵以坐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弥、瞻、躬自厚、恶乎、不愤、不启、不悱、莫琼筵,坐花。 - 22 -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二、语言基础知识(共27分) 2.下列各项,注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揠(yà)苗 跬(wā)步 见危授命 闻义不能徒 B. 不慊(qiàn)于心 春省(xǐng)耕而补不足 流连荒亡 臣拭其君 C. 荑稗(bài) 庠(xiáng)序 社稷次之 莞尔而笑 D. 荷蓧(diào) 要(yào)誉 闵其苗之不长 孳孳为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积累的字音、字形知识技巧进行辨析,平时要关注同义词、近义词、形近字、音同音近字的积累。 A项,“跬(wā)步”应为“跬(kuǐ)步”;“徒”应写作“徙”。 B项,“不慊(qiàn)于心”应为“不慊(qiè)于心”;“拭”应写作“弑”。 D项,“要(yào)誉”应为“要(yāo)誉。 故选C。 3.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正确的是( ) A. 使匠石斫(zhuó)之 巨缁(zī) 运金成风 汗流至踵 B. 离而腊(là)之 辁(quán)才讽说 越俎代庖 涸辙之鲋 C. 非醴(lǐ)泉不饮 不龟(jūn)手之药 形容枯缟 见笑大方 D. 絜(xié)之百围 孑孓(jué) 以管窥天 绰约如处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A项,“运金成风”应写作“运斤成风”; B项,“离而腊(là)之”应为“离而腊(xī)之”; C项,“形容枯缟”应写作“形容枯槁”。 故选D。 - 22 - 4.下列各项,对词语的解释没有错误的是( ) A. 郢人垩漫其鼻端 漫:布满 措杯水其肘上 措:安放 B. 尔于中也殆矣夫 殆:危险 莫不厌若鱼者 厌:不喜欢 C. 饰小说以干县令 干:讨好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D. 见利轻亡其身 轻:轻易 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累:拖累,祸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A项,漫:污,弄脏。句意:有个楚国的人把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 B项,厌:饱食,满足。句意: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 C项,干:求,请求。句意:凭借浅薄荒诞的言论获得崇高的声誉。 故选D。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5.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强:强迫 仁之端也 端:萌芽或发端 B. 无是,馁也 馁:空虚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遗弃 - 22 - C. 其横逆由是也 由:遵循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 D. 暴之于民而受之 暴:显 践天子位焉 践:登上,承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项,强:竭力、尽力。句意: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B项,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句意: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 C项,由:同“犹”,尚且,还。句意: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 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6.下列画线词与例句中画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A. 贤贤易色 B.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C.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D.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例句,易:改变。 A项,易:不看重; B项,易:改变; C项,易:容易; D项,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很容易。 故选B。 - 22 - 7.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B. 胁息然后带 C.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D. 谨上为凿一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细比对。 A项,野:名词作状语,在郊野。句意:因此诸侯不相爱就一定在郊野战斗。 B项,带:名词作动词,系腰带。句意: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 C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句意: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 D项,上:名词作状语,在上。句意:谨慎地在墙上开凿一道门户。 故选B。 【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来推断。它包括: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意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 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等。 8.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份,补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B. 以(其)亏人愈多 C. 夫奚说书其不义以(之)遗后世哉? D. 不义不富(之),不义不贵(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此题考查省略句。 C项,“以”是目的连词“来”,后面没有省略。句意:又如何解释把那称赞不义行为的话记载下来来留给后世呢? 故选C。 - 22 - 【点睛】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无端崖之辞 鹏之徙于南冥也 B. 尧以天下让许由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C. 是射之射 是不材之木也 D.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助词,相当于“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C项,均为指示代词,这。 D项,副词,将要;连词,况且 故选C。 【点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10.下列寓言故事按出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揠苗助长 ②守株待兔 ③贤贤易色 ④三虱争讼 ⑤坎井之蛙 ⑥郢书燕说 ⑦邯郸学步 ⑧望洋兴叹 ⑨以五十步笑百步⑩里仁为美 A. ①②⑨/③④⑦⑩/⑤⑥⑧ - 22 - B. ①⑦/②③④⑥/⑤⑧/⑨⑩ C. ①②⑦⑨/③④⑤/⑥⑧⑩ D. ①⑨/②④⑥/③⑩/⑤⑦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考查寓言故事的出处。 ①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②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 ③贤贤易色,出自《论语·学而》; ④三虱争讼,出自《韩非子•说林下》; ⑤坎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 ⑥郢书燕说,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⑦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 ⑧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 ⑨以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⑩里仁为美,出自《论语》。 故选D。 三、课内文言文(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 22 -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迨诸父异爨 异爨:分灶做饭 B. 先妣抚之甚厚 先妣:去世的祖母 C. 室西连于中闺 中闺:内室 D 吾家读书久不效 不效:科举无成就 1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铁事。 B. 这段文字所选三个事例,都是写“悲”,在情感的表达上是一致的,在记述中寄寓感叹,含蓄而有节制。 C. 作者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似隐含着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等感慨,读之真切、感人。 D. 文章善于选取生活中平实真切的细节和场面,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13.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答案】11. B 12. B 13. 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作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意义,或者是用代入法将加点的实词带入句中去理解,或者以字形推断字的词性和意思。 B项,“先妣”,指去世的母亲。句意:去世的母亲对她很好。 故选B。 【12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 B项,“在情感的表达上是一致的”错误,所选三个事例,都是写“悲”,但情感的表达不一致,情感抒发有层次感,由沉稳到强烈。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若,你的;竟日,整天;大类,很像。 【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 22 -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四、文化经典阅读(共16分) (一)(8分)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③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 14. 下列各项中,对所选语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孟子看来,君子应当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 B. 孔子认为,仁就在自己的身心上。修养仁德,既在于自己,更在于别人。 C. 在孟子看来,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有所不同。 D. 孟子认为,君子践仁存礼,是一个基于仁和礼的人,是懂得爱与敬的人。 15. 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曾子和孟子在论述“仁”时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答案】14. B 15. ①孔子强调要克制自己,以此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同时也就达到了“仁”的境界。②曾子强调自身对“仁”的担当,认为“士”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有使命感,把实现“仁”看作是自己肩负的使命,并为之奋斗终生(。③孟子强调彼此之间要以“仁”相待,他认为“君子”要以“仁”和“礼”存心,从爱人、敬人出发,使他人潜移默化,彼此能以“仁”“礼”相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 B项,“既在于自己,更在于别人”错误,原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所以,孔子认为“行仁在于自己”。 故选B。 - 22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在论述“仁”时,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可见孔子强调要克制自己。曾子“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以仁爱为己任,这不是责任重大吗?死亡之后方才停止努力,这不是道路遥远吗?可见曾子强调自身对“仁”的担当。孟子“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意思是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可见孟子强调彼此之间要以“仁”相待。据此找出三者的侧重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点睛】主观概括型筛选信息题的解题步骤可以概括为:明确概括要求—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 1.明确概括要求。要对题干要求进行适当的分解,明确信息筛选的目标、答题的范围。 2.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根据题干要求的提示和原文的思路层次,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切记宁多勿漏。 3.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提取”,就是根据筛选的目标,从原文中提取出相关内容;“概括”就是用简练的语言对提取出的内容进行压缩提炼。 参考译文: ①有一次,颜回请教问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②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这是因为士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以仁爱为己任,这不是责任重大吗?死亡之后方才停止努力,这不是道路遥远吗?” ③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二)(8分) 阅读下面的两个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1)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①。充虞请曰②:“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③ - 22 - ,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④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⑤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选自《公孙丑下》) (2)孟子曰:“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选自《滕文公上》) 【注】①嬴:齐国南部邑名,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②充虞:孟子弟子。③严:急迫。④为:与。⑤恔:音xiào,畅快,满意。 16.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母亲去世,他命弟子充虞打造了一个华美的棺椁,充虞对此感到不解。 B. 孟子认为君子不论自己贫富与否,一定要厚葬亲人才算尽孝。 C. 孟子认为夷子厚葬其亲,说明夷子是用他自己所鄙薄的方式来对待亲人。 D. 孟子认为人们之所以要去保护在地上爬、将掉到井里的婴儿,是因为婴儿是无辜的。 17. 请谈谈上面两个选段所体现的儒家与墨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答案】16. B 17. ①在丧葬问题上,儒家提倡在符合礼制、自身财力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厚葬其亲,而墨家则提倡薄葬。②在人际交往中,儒家提倡的“仁爱”是遵从“一本”的,有差别有等级的爱。例如君子对亲人的爱与对他人的爱就应该是亲疏有别的。而墨家提倡的“兼爱”是遵从“二本”的,没有差别不分等级的爱。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 B项,“不论自己贫富与否”、“一定”说法都太绝对,不符合孟子的本意。孟子认为“得之为有财”,君子可以厚葬其亲,但需要在自己的财力足够又不违背礼的情况。 故选B。 - 22 -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儒家与墨家的不同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丧葬问题上,儒家“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提倡厚葬;墨家“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提倡薄葬;在人际交往中,儒家“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提倡有差别有等级的爱;墨家“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而夷子二本故也”,提倡没有差别不分等级的爱。据此从两个角度分别概括儒家和墨家的观点即可。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一)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去(安葬母亲),返回齐国时,在嬴地停留。充虞请问道:“前些日子您不知道我缺乏能力,派我监理打造棺椁的事,当时事情匆迫,我不敢请教。现在想冒昧地问一下:那棺椁似乎太华美了吧?” 孟子说:“上古时候,棺椁没有规定的厚度,中古时候,棺厚七寸,椁的厚度同棺相称。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棺椁讲究)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这样才称尽了孝心。(由于等级的限制)不能用(好的棺椁),就不会称心;没有钱财用好的棺椁,也不会称心。既有资格又有钱财,古人就都用好棺椁,为什么偏我不能这样?而且为了避免泥土挨近死者的肌肤(而用厚棺椁),对于孝子之心岂不是一件感到慰藉的事吗?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是不会因为爱惜天下财物而从俭办父母的丧事的。” - 22 - (二)孟子说:“我听说夷子是墨家学者,墨家办理丧事是以薄葬作为原则的。夷子想用它来改变天下的习俗,岂不是认为不薄葬就不值得称道吗?然而夷子却厚葬自己的父母,那是用他自己所鄙薄的方式来对待双亲了。”徐辟把孟子的话告诉了夷子。夷子说:“按儒家的说法,古代的圣人(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爱是没有差别不分等级的,只是施行起来是从自己的父母开始。”徐辟又把这话转告给孟子。孟子说:“夷子真认为爱自己的侄子就像爱邻人的婴儿一样吗?他只抓住了这一点:婴儿在地上爬,就要掉进井里了,这不是婴儿的过错,(所以人人去救。他以为这就是爱不分差别等级。)再说天生万物,使它们只有一个本源,(人只有父母一个本源。)然而夷子(主张爱不分差别等级,)是他认为有两个本源的缘故。 五.古文观止阅读(11分)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1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 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 水有瞿塘、滟滪之虞 虞:预料 D. 嗜奇之士恨焉。 恨:遗憾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2 - A. 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 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 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 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20.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答案】18. C 19. A 20.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君归去之后,大概会尝试探求一番吧?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C项,虞:忧患、忧虑。句意: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虑。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A项,“非……有才能、会写文章……的人不能到达”理解错误,原文“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意思是,不是有文学才能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没有收获。有才能、会写文章的人游览了会有收获,不能说明就肯定能入蜀地。 故选A。 【20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得无……乎,莫非……吗;其,推测语气,大概;试,尝试;求,探求。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水中行船,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有文学才能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没有收获;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遗憾。 天台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文咏诗、歌唱吟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精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 22 -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而成为一家,而我年龄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君归去之后,大概会尝试探求一番吧?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我也会不仅是惭愧一下就完了啊!) 六.(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2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答案】21. 浩然之气 22. (1)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2)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解析】 【21题详解】 依据文段中“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表达的内容,不难想到这句话正是对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解读。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题详解】 由划线句子“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可以概括出“知言,能明道义,于天下之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天下之事无惧”两方面的功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22 -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 材料二: 宁儿:我的好儿子,你最近学习可好?爸爸我在前线为你担忧着,你要记住邹家的祖训——勤奋读书,学有成就,做事要立志向上,竞争优胜。爸爸我是一个军人,战场就在眼前,如果我不幸以身殉战,那是我作为军人的神圣天职。宁儿,我的好儿子,你要记住爸爸的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宁儿,作为中华的热血男儿,一定要担当起报效国家的大任。牵挂着你的爷爷、奶奶和全家人,盼望着早日与你们团聚在一起。 (抗日战争烈士邹绍孟写于1938年3月11日的“烽火家书”)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读后感,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用于本校校刊“青春·修身”专栏投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青春的责任 青春,一个多么美好而又令人向往的字眼。它是热情的,张狂的。而责任,它并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有的可能仅是岩石般的冷峻。正如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是否记得1919年的5月4日?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一群青年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肩膀担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他们用青春,扛起了救国家于水火的担子。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责任”二字,用青春,用热血,用生命去履行,去捍卫。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然而,“五四”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是一种精神,表现出青年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对我们民族炽热的爱,表现着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 - 22 - 热爱祖国,不仅仅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更是我们青年人肩负的使命。仰望长空,历史的星空依然闪耀,我们的祖国古老而伟大。蔡伦纸上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她一次次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繁荣又有多少人燃尽了青春和生命。即使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不屈的脊梁挺起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尊严。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再次凑响整个校园,这沸腾了几代人热血的旋律,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航天科技的蓬勃发展,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向世界宣告着中华民族的崛起。 今天的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我们面前的任务同样艰巨,我们的肩上肩负着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实现“中国梦”这一重要的使命,所以,我们要肩负美好而崇高的理想,用我们青春的汗水,拼出祖国光辉的未来。 同学们,青春不是游戏人生,它是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它是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回音;青春不是粉面桃腮,它是迎难而上,吃苦耐劳,它是那一句“有国才有家”的气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让我们带上“责任”,充实,勇敢,无悔地走好“青春”这一程,让青春与责任相伴,折射出人生的光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共分两则,一则是《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教导弟子的话,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第二则是抗日战争烈士邹绍孟写于1938年3月11日的“烽火家书”中,邹绍孟教导儿子宁儿的信,其中有邹家的祖训:勤奋读书,学有成就,做事要立志向上,竞争优胜;也有自己为儿子以身作则,教导儿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后面是这次作文的要求: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读后感,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用于本校校刊“青春·修身”专栏投稿。由此不难看出本次作文的两个关键词“青春”“修身”,这是要引导青年人思考如何修身。考生只要围绕两个关键词谈自己的看法即可,至于“修身”的内容,可以写材料中提供的这些,也可以写其他自己想到的内容。 参考立意: 1、青年要明德修身,才不负青春韶华; 2、修养身心,扛起青春的责任; 3、修身,青春的底色; 4、孝悌、诚信、爱国,是我辈青春的旗帜 - 22 - 结构示例:题目是《当代青年修身三境界》。开头以周国平人生三境界引出青年精神三境界。中间分为三个分论点:第一境界是基于家国情怀而构筑起来的社会意识,第二境界是基于世界视角而展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第三境界是在前两者的反思与重构之下返璞归真的平凡意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或引证、或说理、或对比,论证思路严密,说理透辟。结尾扣住“青春”,呼唤,达到此三境界,方能成就与贡献,方能无怨无悔于昂扬奋斗的青春时代。 参考素材: 1、龙的传人,是我们中华儿女特有的称号,炎黄子孙,是所有中国人的代名词。中国有着五千年之多的文化历史,在这生命最灿烂的季节里,我们理应不辜负青春,做一个有用的人。孔夫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词人李清照说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确活在世上,就要做人中豪杰,死去也要成为英雄,这些是古人所传承下来的远大抱负,这些都是他们留给我们的盛世经典。 2、现如今,中国仍不乏勇扛国家大任的青年。“蛟龙号”总设计师、潜航员叶聪,付出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让大国重器落地;嫦娥团队中那些90后的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兔子送上月球背面;哈工大那群二十几岁的青年,成功在轨抢救回了“龙江二号”并拍下了被世界称赞的“最棒的地月合照”……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振兴国家,不负韶华”。 3、追求实干,做好新时代‘四有青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新一代青年在改革开放春分的沐浴滋润下成长,深得国家和党的精心培养。而今我们已经步入社会,即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我们要牢记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厚望,要主动把责任勇挑于肩。在这个过程,我们要像习总书记所强调那样进行自我思想淬炼、政治历练、时间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这些自我提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脚踏实地,追求实干,戒躁戒躁。‘四有青年’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们新一代青年不仅要在工作中追求这样的境界,更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为周围的人做好模范。 【点睛】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1)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 22 - (2)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3)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4)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5)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 22 -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