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5 小说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5 小说阅读

考纲展示 考情分析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科合格性考试说明》中对此知识点的要 求是: ①理解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 意思。②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归纳内 容要点。③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 系,理解文章的逻辑,分析文章结构。 ④分析、概括和评价文本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⑤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 考查方式 考查方向 选择题 1 个 简答题 2 个 分析结构、概括主 题、分析手法、鉴 赏人物、体会含意、 赏析内涵 综合性选择题 [学考真题试做] (2019 年 1 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目。 乡村英文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 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二话不说,满口答应,当下把自家柴垛移开,把落叶 和鸡粪扫净,让出一片明净的场地。 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 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她不知因何事上火,第二天一大早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她先是骂鸡, 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是下了红帖,还是发了轿子?这不 是你的地方,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 “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 “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 “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 叫来两三个帮手,一担担地把稻谷搬走。 后来有人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玉梅开始不说,实在却不过,才 道出心中悲愤。原来那天她早上见天气不错,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 心做点好事呵。却发现谷堆上画有暗号,是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 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怕她 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你也太小看 人了!她玉梅别说有吃有穿,就算穷,就算贱,就算讨饭,也不会稀罕你几粒谷 吧?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 她写洋字码,为何不说她写了蝌蚪文呢,写了蚂蚁文和蜘蛛文呢?天地良心,她 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 横流地晒谷?……但此事真相已没法澄清,因谷堆已散,谷堆上到底有没有暗号, 有没有英文,旁人无法证实了。 两家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一旦它们悄悄越界,必有来自敌方的石 块,砸得越界者惊逃四散。 据玉梅说,那贼婆子曾经送给她一条花裤,说她个子矮一点,穿着正合身, 给她穿算了。她以前还满心欢喜,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安什么好心,不就 是嘲笑她的个头矮,要当众揭她疮疤么? 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被玉梅想得恍然大悟,反正什 么事都往心里堵。而且越是有人来劝和,越给她增加了思前想后和悲愤重温的机 会。她把一条花裤找出来,嚓嚓嚓地剪成碎片,一把碎片朝篱笆那边摔过去。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 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 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鳖虫,大概是爬过 谷堆的,留下沟痕的,已被踩死,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 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 人赶鸟,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戳了一个,去撒谷喂鸡,见邻家的鸡过来了,也 不会再次厉声驱赶,让两窝鸡快快活活地啄在一起。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 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姑娘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 厂的火灾中已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的 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的自行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 人的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本文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鸡鸭也不再互访”运用拟人修辞,突出了玉梅和金花两家的对立关系。 B.小说巧妙地运用了“悬念”“误会”等技法,情节起伏曲折。 C.作为小说的线索性人物,公公的出场化解了矛盾,揭示了真相,推动了情 节的发展。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C [“作为小说的线索性人物”错误,小说的线索性人物是玉梅。属人物作 用分析不当。] [解题技法指导] 一、了解小说选择题的特点及设误类型 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 (怎样写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小说 阅读的选择题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只要抓住内容和艺术特色这两点,就可以 应对这类题目。 1.明确选项特点 (1)有些选项涉及小说内容的理解,内容涉及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主旨 等,这类选项涉及的情节、环境、人物内容多为显性,主旨内容多为隐性。 (2)有些选项涉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对艺术特色的解读,需要分析思考,相对 隐性;设置艺术特色题,又必然涉及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 明确了选项特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找到读文的关注点和解题的文本依据。 2.了解设误类型 设误类型 解释说明 特点概括不当 人物特点、环境特点等概括不当 技巧判定分析不当 写人技巧、叙事技巧、环境描写技巧等判定分析不当 作用分析不当 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作用分析不当 事实陈述混乱 张冠李戴、颠倒顺序、无中生有等 语言理解不当 含义理解不当、风格分析不当 情感主题分析不当 思想情感分析不当、主题意图分析不当 二、掌握答题方法 1.先读题 阅读小说,合理的顺序应该是先题后文,即带着选项中提到的内容和艺术特 色两方面的问题去读文。分析选项,明确关注点,标画剖析各选项中的显性表述(写 了什么)和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把选项中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记在 脑中,有的放矢地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再读文 第一步:快速阅读,将文章分层。 快速阅读文章后,依据小说的情节安排或结构顺序将文章合理分层,把握文 章整体思路,厘清行文的来龙去脉,定位答题区间。 第二步:题文对照,逐层细读。 通过第一步快速阅读将文章分层后,第二步进行题文对照,逐层细读。对每 层细读时要注意思考 3 个问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1) 明确“写了什么”,即明确小说所写内容。 ①把握故事情节。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明确小说各内容之间的关系,找准 各题的答题区间。 ②了解人物形象。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 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等。 ③分析环境描写。明确小说所写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认识小说环境描写 的作用,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发掘其深刻的思想意义。 (2)明确“怎样写的”,即把握技巧,分析效果,鉴赏特色。 ①小说的叙事技巧。主要指情节安排的技巧(如铺垫、悬念、倒叙、插叙、详 略等)方面和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方式的变化等。 ②小说的描写艺术。一是指环境描写技巧(如想象、联想、对比、衬托、抑扬、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二是指人物描写技巧(如细节描写、白描等)。 ③小说的语言艺术。一是从语言修辞手法、词语锤炼、句式特点等方面入手 分析其效果;二是从语言风格(如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等)方面赏析其特 色。 (3)明确“为什么这样写”,即分析作者的意图、文本表达的中心(主旨)、文 字的意蕴(情感倾向、思想内涵)等。 3.明确解题依据,逐一排除 [当堂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百羊川 赵文辉 在豫北乡下走一走,要不就是黄土丘,要不就是尖山洼,平原总是被村庄阻 隔,辽阔不起来。黄土丘蹚过,除了绕脚的灰土和地头几棵狗尾巴花,再没有什 么让你注目的地方了。“呸,亏你还是吃小米饭长大的!茄庄百羊川知道不知道? 长贡米的,皇帝,皇帝老儿吃的!”弓身如虾、眼角挂着眵目糊的老人很不满,把 轻视豫北乡下的后生训得一溜跟头:“大碾萝卜香菜葱,茄庄小米进北京!知道不 知道?” 百羊川坐落在茄庄屁股后面的山坡上,别以为真能容得百只羊撒欢,豫北不 好找策马扬鞭的场地,更别说在山上。百羊川才一亩几分地,居然平平坦坦,就 像山水画上摁下的一枚印章。这可是块好印章,茄庄的坡地靠天收,没有机井, 山又是旱山,一秋不下雨,坡上还真的收不了几把米。唯有百羊川旱涝保收,越 旱小米越香!老辈人迷信说百羊川是神田,其实是这块田占对了山脉,下面一定 是一根水脉,因水质特别,加上土是黑红黑红的胶土,长出的谷穗又肥又实,碾 出的小米喷香喷香,黏度好。明朝年间潞王落魄于此,一尝便不再忘,居然餐餐 不离茄庄小米,并且年年让茄庄上贡小米。茄庄又修了一座望京楼天天眺望,以 表忠心。这不过是一段野史,无从考证,倒是当年从豫北走出去的那位副部长, 因为爱吃茄庄小米,要把百羊川的主人提拔成公社书记,却是千真万确。 这主人就是水伯。水伯的祖上就有过要被提拔的经历,说是提一个县令,祖 上没去,依然布衣老农,守了下来,就一直守到了水伯这一辈。水伯不稀罕什么 公社书记,他只稀罕百羊川的秋天,风吹嫩绿一片,最后变成满坡金黄。农闲的 水伯在屋前屋后堆积草粪,坑是上辈人挖好的,水伯只管把青草、树叶、秸秆一 股脑儿填下去,再压上土浇上大粪,沤成肥壮肥壮的松软的草粪,一担一担挑上 百羊川。要不就是去拾粪,跟在牲口后面,牲口一撅屁股,便抢宝一样撵上去。 水伯从祖上接下这个活儿,一直干到了现在。茄庄的大人小孩都知道,百羊川的 小米一直到今天还这么好吃,都是沾了草粪的光。 水伯家的小米每年秋后都有人开着小车来买,买的人多,米少,买主常常为 此吵嘴。后来干脆提前下订金,再后来就比价,比来比去,一斤小米比别人家的 竟高出几倍。水伯的儿子受人指点把“茄庄小米”注册了,进城开起了门市部, 兼卖一些土特产。几年之后在城里置了房,又要接水伯去。水伯确实老了,锄头 也不听使唤了,好几次把谷苗当成稗子锄起来。儿子要留下来照看百羊川,水伯 不放心,进城前一再关照:“山后的草肥,多割点儿沤粪。这几年村里掀房的多, 给人家拿盒烟说说好话,老屋土咱都要了,秋后翻地撒进去,‘老屋的土,地里的 虎’,百羊川离不开这些!”千叮咛万嘱咐,水伯才离开了茄庄。 儿子却不老老实实在茄庄侍弄谷子,三天两头往城里来。水伯很不放心,问: “你来了,谁看着百羊川?”儿子说:“雇了村里的光棍儿老面,老面多老实,叫 他给地上十车粪,保证不会差一锨,老面又是种地的老把式,爹你还有啥不放心 的?”水伯信了儿子的话,不再追问。再说水伯腿脚也真不中用了,下个楼都要 人搀着。有时想回去看看百羊川,一想自己的腿脚,也就罢了。 这一天,楼下忽然响起一声吆喝:“茄庄小米!谁要?” 水伯的心一阵痒痒的,他知道又是冒牌货。但他知道这冒充的一定是茄庄一 带的,他很想去揭穿那人,又不忍让那人太难堪。家里没有其他人,水伯就强撑 着下了楼,问卖小米的:“哪儿的小米?” “哪儿的?还用问?百羊川的!” 水伯笑了,说:“别说瞎话了,我是百羊川的水伯!”几个正买小米的妇女一 听,扔下装好的小米走了。卖小米的很恼火。瞪水伯:“你百羊川的咋了?还不跟 我的小米一个样,都是化肥喂出来的?”水伯还是笑着说:“你可不能瞎说,百羊 川的小米,没喂过一粒化肥。”卖小米的收拾好东西推着车往外走:“哼,百羊川 才一亩几分地能产多少小米?撑死不过一千多斤!你儿子一年卖十几万斤茄庄小 米,莫非你百羊川人能屙小米?把陈小米用碱搓搓,又上色又出味,哄死人不赔 命。哼!” 想再问,卖小米的已走远,水伯愣在那里。 水伯一人搭乘中巴回到茄庄,见人就问:“我儿子真的在卖假小米?”被问的 人都摇头,说不清楚问你儿子吧。水伯明白了,踉踉跄跄爬上百羊川,正是初冬, 翻耕过的百羊川蒙了一层细霜,一小撮一小撮麦苗拱出来。麦垄上横着几只白色 化肥包,阳光一照,泛出刺眼的光,直逼水伯。水伯嗓子里一阵发腥,哇地一口, 一片鲜红喷向了初冬的百羊川,接着扑通一下倒了下去。这时,除了一只山兔远 远地窥视着水伯,初冬的山坡再无半个人影。 百羊川静极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本文展现了在市场经济时代冲击之下现代科技 与传统劳作方式、创新与守旧、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等多个二元对立的冲突,令 人深思。 B.本文通过以小见大的艺术技巧,以豫北乡村一个普通农民的遭遇,反映了 农耕文明中诚实守信的美德所面临的时代困境。 C.本文语言运用兼具雅俗,一方面,为表现乡村风格,贴合小说人物,主要 使用了当地口语;另一方面,在景物描写上也有一些文雅之气,如将百羊川比作 “印章”,写潞王让茄庄上贡小米。 D.儿子卖假小米的事件前文有多处铺垫,如“百羊川才一亩几分地”“一斤 小米比别人家的竟高出几倍”、儿子“三天两头往城里来”。 A [A 项,“冲突”的总结有误,并非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劳作方式、创新与 守旧、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冲突,而是“现代文明之下诚信美德的丧失与传 统美德文化”之间的冲突。属主题意图分析不当。]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学考真题试做] (文本见本考点 1[学考真题试做])小说以“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 经常放声大笑”结尾,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结尾的作用。从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表达主题 等方面作答。 答案:①对比。写女儿的放声大笑与金花的死亡没被女儿和婆婆知道进行对 比,突出了金花的悲惨命运。 ②以乐景衬哀情,大笑与死亡,一乐一哀,将金花的死亡渲染的无比凄凉。 ③反衬。女儿的大笑和玉梅的沉默进行衬托,反衬玉梅对金花的亏欠和内疚 之情。 [解题技法指导] 一、概括小说情节 “概括情节”就是要求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 概括表述。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 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 概括。 二、分析小说中的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的各种艺术技巧, 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 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相关知识] (一)小说情节的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特 点 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 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 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 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 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 类别 定义 特点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 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 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 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 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 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 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 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 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 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 文章主题。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 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 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 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 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 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晰完整。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 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 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 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因此又叫作分叙。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 去脉。 (2)拓展作品容量。 (二)情节安排技巧 手法 概念及作用 悬念 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 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 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 品的可读性。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 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 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 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 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三)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2)中间情节的作用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 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既在意料 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③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④结局令人感动,留下空白, 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当堂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 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 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 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 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 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 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 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②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暗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 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二十五年了。她 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唯恐那个虚弱的像是枯叶一般的琼珊 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而去。 ③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 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④“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 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 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⑤“她病得很重,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 奇古怪的念头。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 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⑥“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 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 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 是啊。” ⑦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打手势让贝尔曼 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 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 一口翻转过来权充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选文第⑥段写贝尔曼念叨琼珊的病情和杰作,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贝尔曼念叨琼珊的病情和杰作,是为下文画藤叶作铺垫。(贝尔曼念叨 为琼珊做一幅画,主要是为后文作铺垫。)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学考真题试做] 1.(文本见本考点 1[学考真题试做])请简要概括玉梅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 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一开始金花来借场地,二话不说,兴 冲冲地忙前忙后,把自家柴垛移开,将自家大堂屋腾空。由此可知她非常热情。 在得知稻谷上有标记之后,在坪前高声叫骂,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由此可知 她自尊心极强。后来公公的出场化解了矛盾,揭示了真相。她去菜园里锄草,顺 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等。由此可知她得理饶人。 答案:①热情。得知金花要来借场地,二话不说马上打理好。 ②自尊心极强。得知稻谷上有标记之后,马上翻脸,破口大骂。 ③得理饶人。知标记原来是一场误会之后,马上对金花的态度有所改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这 时,我就继续坐在木椅上休息,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后,他回来了,细瘦多筋 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 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 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就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如果 答话的是他的哥哥,他就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 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他一边说“再见”, 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木皮拖鞋 的踢踏声把他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梦了。但是假如我要定做的是他还没有替我 做过的新式样靴子,那他一定要照手续办事了——叫我脱下靴子,把靴子老拿在 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 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以后,他就把我的脚放 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 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节选自《品质》)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些描写表现了格斯拉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人物形象的内涵要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进行总结,关键是要把人物的 形象特点概括完整。 答案:动作描写。技艺精湛,精心细致,恪守职业道德。 [解题技法指导]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 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又对人物形象进行间接描 写(如侧面衬托)。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都注重细节的描写。 一般来说,细节描写有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环境 细节描写等。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 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三、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对情节的作用。应首先考虑与小说的情节关联,因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 格的完成,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对情节产生推进作用。 (2)对主题的作用。必须考虑小说的主题,因为小说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人物 形象表现主题,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最根本用意。 (3)对社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 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 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2)突出主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 现,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3)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 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当堂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 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 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 “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 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 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 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 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 “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 们去歇歇。” 1.画线部分集中体现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有人说此语一举而四得,试分析 “四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赞黛玉 (2)拍贾母 (3)捧小姑 (4)悦夫人(王熙凤这段话以赞黛玉 讨好贾母,并不因赞黛玉而冷落了小姑,从而讨好了王夫人,一举四得。) 2.王熙凤的两“携”一“拭”是否对黛玉有真情?这些动作有何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并非对黛玉有真情。这些动作的目的是讨好贾母。(结合王熙凤的性格 特点分析。) 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学考真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 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 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 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 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 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 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 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 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 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 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 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 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 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 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 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 “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 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 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 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 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 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 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 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 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 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 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 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 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 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 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 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 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炊烟”“袅袅升起”“霞光四射”“吆喝孩子的声音”“宁静” 等关键词看,乡间的生活环境安详温馨,平凡有规律。从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看, 这段描写所构成的环境是老人坦然与平和、乐观与自足性格形成的基础。从环境 与情节的关系看,与开头交代的午后时光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从环境与 主题的关系看,以环境描写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增添小说意味的效果。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 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 整。 [解题技法指导] 一、概括环境的特点 环境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特定空间,它分为自然环境和概括社会环境,概括 环境特点也就分为概括自然环境特点和概括社会环境特点。 1.自然环境描写 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 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2.社会环境描写 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 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社会关系等。 二、环境描写的手法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可以从描写的具体 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描写的角度(写作顺序、观察角度、感觉角度等)等 进行分析。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 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 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 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 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4)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5)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当堂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动 荤 尹守国 爷爷没搭理吉东,从墙角拿起拐棍,走出东屋。这拐棍,是三年前吉东第一 次去省城领奖时给爷爷买回来的。庄上的那些老头儿说,这拐棍叫龙头拐杖,杨 家将里的佘老太君拄的就是这种。 爷爷自从有了这条拐棍,走道就离不开它了。即便是不拄着,也总拎着或放 在腋下夹着。 不一会儿,爷爷在西屋里喊:“吉东,你下地,把锅台上的那个油坛子给我 抱进来。” 吉东听爷爷在喊他,知道爷爷不生他的气了,紧溜地下地穿鞋,才穿上一只 鞋,刚好吉宝放完爆竹进屋。他听到爷爷的喊声,看到那个油坛子就放在锅台上, 就顺手抱起来,冲着东屋喊:“哥,不用你了,我给爷爷送去得了。” 吉东听了吉宝的话,把刚穿好的鞋又脱了下来,重新爬到炕上听戏。 吉东刚爬上炕,就听到爷爷骂吉宝:“你个小兔崽子,谁让你把油坛子抱进 来的?我是让你哥抱的!” 吉宝跟爷爷犟嘴:“你不就是要油坛子吗?谁给你抱进来还不一样?” 在这个家中,唯独吉宝可以偶尔跟爷爷犟嘴。爷爷有时候也骂吉宝,但骂别 人时,是沉着脸子,骂吉宝时,总是笑着。 这次爷爷是沉着脸子骂吉宝的,爷爷说:“你这么点儿个小屁孩,抱油坛子有 个啥用?你是不是成心想气死我?” 吉宝还想争辩,爷爷顺手抄起了身边的拐棍要打吉宝,吓得吉宝大叫着往屋 外跑。 正在当院挂灯笼的吉宝爹,听到屋里的叫吵声,赶紧跑进屋;吉东也从东屋 出来了;吉宝娘也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计,从后屋赶过来,心想:这是怎么了?上 午老爷子还挺好的,把当院前前后后地打扫了一遍,还把晚上煮饺子用的柴火都 抱到窗下了,说晚上黑灯瞎火的,抱柴火不得劲儿。晌午吃饭时喝了半杯白酒, 还说晚上要跟吉宝哥俩掷骰子赢钱呢! 吉宝一见到娘,便委屈得要哭出声来:“娘,我咋的了?爷爷让我哥把油坛子 抱到西屋去,我正好路过,就替我哥抱了,我做得不对吗?” “油坛子?”吉宝娘笑了,他摸着吉宝的头说,“傻儿子,是你不对了。爷爷 是看你哥这么大了还没动婚,着急了,他是想让你哥抱抱油坛子,动动荤,爷爷 着急抱重孙子了。”吉宝听了娘的话“扑哧”一下子笑了。 这两年来,吉东的婚事都成了爷爷的心病了。吉东每次要去相亲时,爷爷都 表现得异常积极,连吉东的皮鞋,他都给打得溜光锃亮的。要是吉东去的时间短, 爷爷就唉声叹气,说这个准是又不成了,要不怎么这么大点儿工夫就回来了? 有一次,吉东相完亲后跟同事喝酒去了。爷爷坐在门口等了整整一上午,他 见人就说:“这回可能差不多了。”下午三点多,吉东醉醺醺地回来时,爷爷气得 胡子都撅到鼻子上去了。 吉东明白了爷爷让他抱油坛子的用意,也明白了爷爷这几天为啥莫名其妙地 跟他生气。他噌的一下子窜到西屋,把那个油坛子抱在怀里,冲着坐在炕上的爷 爷说:“今天我表个态,明年我一定动婚,争取明年过年时,咱们家六口人,转年 再过年时,咱家就七口人。”吉宝也跑了进来,他站在哥哥的身边,也跟着凑热闹。 他说:“爷爷,我也抱了油坛子了,比我哥抱得还早,我也向你保证,我一定比哥 哥早动婚,等明年过年时,咱们家里就七口人,转年过年时……”还没等说完, 他自己就先大笑起来。 爷爷看着两个孙子站在地上一唱一和地表演,终于忍不住笑了。 窗外传来阵阵鞭炮声,新的一年开始了。 (选自《文学界》,有删改) 1.小说除了结尾“窗外传来阵阵鞭炮声”透露出过年的气息之外,还有哪些 地方透露出过年的气息?请加以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中提到鞭炮声透露出过年的气息,这是一个明显的提示,在寻找 透露过年气息的细节时,可以考虑过年的民俗活动和小说人物在文中的行为。如 “放爆竹”“挂灯笼”等。 答案:小说中看似不经意地写到吉宝“放完爆竹进屋”,写到吉宝爹在“当院 挂灯笼”,提到爷爷把“晚上煮饺子用的柴火都抱到窗下”,还提到爷爷说“晚上 要跟吉宝哥俩掷骰子赢钱”,“放爆竹”“挂灯笼”“煮饺子”“掷骰子赢钱”等民俗 活动,都透露出浓浓的过年气息。 2.小说中描写充满过年气息的环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营造农家过年温馨的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②烘托 了人物的心情,更好地体现爷爷希望家庭人丁兴旺的心情;③写过年的一系列准 备工作,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 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 远的小山村了。 窗外的田垄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 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 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 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 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 隔离带中只有形成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 12 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 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 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 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 号行星检测,检测 30 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 盖区的圆心上。 “1 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 3C 级文明测试。” 1 号测试未通过,2 号测试未通过……10 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 号测试题未通过! 12 号测试题未通过! “3C 文明测试试题 13 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 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 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 文明测试试题 13 号通过!3C 文明测试试题 14 号……” “3C 文明测试试题 14 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 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 文明测试试题 14 号通过!3C 文明测试试题 15 号:对于一个物体,请 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 反比!” “3C 文明测试试题 15 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 500 921 473 的 3 号行星上存在 3C 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 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 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 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 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 3C 级,是 5B 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 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 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 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 1 至 10 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 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 1 至 10 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 5B 级 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 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 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 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大概了解了李老师的基本情况,包括 身体情况、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和他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B.文本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老师上课至生命最后一刻;另一条是碳基舰队 在建立隔离带时找寻并保留 3C 文明。双线互为呼应,并行不乱。 C.天上地下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也 确实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 D.文本中李老师这个乡村教师卑微不幸,作为一个悲情角色,恰如其分地表 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引发了我们对其深深的同情。 D [D 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曲解文意”,小说并没有表 现悲剧主题,引发的是读者的崇敬之情。] 2.文中画线句子“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构思巧妙: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串联起了两个不同时空的故事, 即一方面银河系碳基舰队在建立隔离带过程中探测形成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小 山村碰巧成为探测点;另一方面,黄土高原上这个偏僻山村有师生间知识文明的 传承。②制造悬念:让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更加关注。③突出主题:为山 村小学的师生成为拯救地球的英雄埋下伏笔,表现了悲情的英雄主义主题。 3.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本文蕴含了哪些人文精 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坚守使命:身患绝症的李老师在困境中用知识、良知、师德等对传 承文明使命的坚守。②尊重文明:碳基舰队在探测到有 3C 级以上文明的行星上的 生命迹象后让炸弹转向,以保护有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碳基舰队惊叹地球的 5B 文明,师生生命体之间知识的传承。③敬仰崇高:崇尚教师的奉献坚守。乡村 教师用微小的生命个体,用原始的方式艰辛地推动地球人类文明的进步,歌颂卑 微的生命凭借崇高的精神传承至高的文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包子的香味儿 伍中正 那年高考结束后,我没有在家里等录取通知书,而是去了壮叔的包子铺。 王镇是大山脚下一个热闹的小镇。壮叔的包子铺就在王镇上,离我家有二十 多里地。每逢集日,镇上更热闹,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集。 壮叔包子铺生意很好。一个原因是壮叔的包子做法很有讲究,肉馅菜馅挑的 料好,蒸出来的味道不一般,很香很香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壮叔在镇上经营了 30 年,人脉资源广。镇里镇外的人认识得多,回头客也多。在王镇,几乎没有不知 晓他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在壮叔包子铺干了一个月活,也等了一个月,最终没等 来我的录取通知书。我就下定决心在壮叔的包子铺里干。壮叔看出了我的心思, 对我说,干吧!都是些粗活,哪天不干了也行! 起初来的时候,几乎都是打杂,挑水、劈柴、扫地、关启店门。渐渐地,壮 叔就让我揉面、做馅、包卷、蒸包子了。 那年寒假的第一天,我在包子铺前看见一个小男孩。那男孩大概八九岁的样 子,头发稍微偏长。穿在身上的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扣得不是很紧。 好在那天不是很冷,男孩却很安静地站在包子铺前,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看着 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看样子,男孩像买包子,又不像买包子。每出一笼热乎 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 男孩是早晨 9 点钟来的,临中午的时候才走。这中间,我没有问男孩要不要 买包子,也没有私底下给他包子。 我看着男孩转身离开。男孩走得不是很快,很久了,他转过身,还朝着壮叔 包子铺回望,实际上,他是朝着蒸笼里热气腾腾的包子望。 我把男孩站在包子铺前的事跟壮叔说了。壮叔不以为意,还大声地提醒我, 像这样的小男孩,要提防着点,他冷不防会从蒸笼里快速拿了包子就跑,你拿他 没办法的。 快到年边,包子铺的生意仍像往常一样好。预定包子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 而增多了。腊月二十八,壮叔跟我说,蒸完最后的八笼包子,就不蒸了。我知道, 那八笼包子蒸完,就意味着过年了。 那天中午,男孩来了,跟上次不一样,头发剪短了,棉袄上的扣子钉上了, 仍然很文静地站在那里。从中午来,到下午离开,他足足站了 4 个钟头。我没有 看出那个男孩有拿走包子的迹象。看来,壮叔的眼力出了点问题。 等我跟壮叔卖完包子,那个男孩也回家了。临走,男孩眼里憋着的两串泪终 于掉了下来。男孩不是走,几乎是一路跑开的。 我跟壮叔辞别,就回家过年了。过年后,我随打工的人流去了南方的一个城 市,一去就是十年。 十年后,我又回到了家,在家里,我看到一档寻亲类电视节目。帅小伙跟他 娘几乎用了十年时间,在他爹打工的工地,在他爹去过的城市寻找已经疯掉的爹, 电视里,帅小伙终于找到了爹。节目中,我看到当年的那个男孩长成了帅气的小 伙子。他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包子的香味儿”。 帅小伙说,在我九岁那年,我爹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打了一年工,老板 跑了,爹一年的工钱一分没有拿到。爹不敢回家,也没有回家。我跟娘过年,没 有买一片肉,更没有买其他的年货。快过年的时候,我就跑到王镇的包子铺去闻 包子的香味。闻好了闻够了,就回家。好在包子铺的老板很善良,他没有赶我走, 让我在他的铺子前闻了一下午包子的味道。回到家里,我把这种味道告诉娘,娘 很满足。我跟娘说,要是爹在城里能闻着包子的香味过年就好了。娘一听,双手 抱紧了我,娘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在我的脸上。 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 过完年,我再去找壮叔。壮叔在铺子里忙活开了。我私藏了一个想法,不管 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 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到包子的香味儿。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壮叔的包子做法讲究,挑的料好,味道不一般,且他的人脉资源广,回头 客也多,因而包子铺生意很好,但是他对穷孩子有些冷漠。 B.小说描写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看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及其神情的变化, 为下文写其在电视里讲述“包子的香味儿”做铺垫。 C.“我”回家过年后,便去了南方打工,一去就是十年,这是因为“我”不 喜欢壮叔对待穷孩子的态度,不想再去他的包子铺干活。 D.“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到包子的香味儿”,说明“我”想帮助像 帅小伙一样的穷孩子,这体现了“我”内心的善良。 C [C 项,强加因果,文中“我”比较关注男孩,而壮叔却对男孩有些冷漠, 二者态度是有差别,但是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与“我”选择离开包子铺,去南方 打工十年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5.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题干,由题干中的两个关键词——“第一人称”和“好处”,可 知要联系小说具体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以“我”的角度叙写故事的作用。从 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一般特点的角度思考可知,采用“我”这个视角叙述故事,能 增强故事和人物的真实感;从表达小说主旨的角度思考,以“我”的视角讲故事 更容易展现思想变化,有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态度;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思 考。“我”的亲身行为能衬托出男孩的特点,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答案:①增强真实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讲述“我”的 见闻,增强了故事、人物的真实感。②有助于表达小说主旨。小说中“我”被帅 小伙的故事感动,决定对弱者不仅要施予同情,还要付诸行动,借助“我”的行 为使善良、爱的主题得到自然表达。③映衬人物。“我”对男孩的关注与男孩的 感恩,“我”的自立与男孩的坚强,相互映衬。 6.小说以“包子的香味儿”为核心谋篇布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包子的香味儿”“谋篇布局”,那么就要 从情节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思想意蕴表达等角度分析“包子的香味儿”的 作用。从情节结构安排的角度看,小说是围绕“包子的香味儿”来讲述故事的, 它是行文的线索,将十年前后的故事巧妙地连接在了一起;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 度看,男孩在“包子的香味儿”中出场,由“包子的香味儿”引出了他的身世遭 遇,“包子的香味儿”象征着艰辛、贫穷的童年,也象征着一家人的艰难相守、互 相牵挂,有利于表现男孩的形象;从思想意蕴表达的角度看,小说结尾“我”想 让站在包子铺前的孩子真正感受到“包子的香味儿”,是对男孩身世遭遇的一种回 应,是一种对善良、温情的期待和呼唤。 答案:①从情节的角度看,“包子的香味儿”将十年前的男孩闻“包子的香味 儿”与十年后帅小伙讲述“包子的香味儿”自然地连接在一起,结构巧妙。②从 人物的角度看,“包子的香味儿”不仅反映了男孩一家人生活的艰辛,而且表现出 他们的坚强与对家人的爱。③从思想意蕴的角度看,“包子的香味儿”蕴含着作者 对善良、温情的期待与呼唤。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老 锅 刘学刚 ①一口老锅,是故乡阅历深厚的眼睛。灶台熏染成锅底一样的颜色,它依然 黑亮如初。 ②父亲常常说,一口锅,一只脚踏进去,拿东西敲打锅沿,那脚底麻麻的, 便是好锅。现在想来,老锅莫非是故乡的根?锅在灶台上一蹲,整个村庄便不再 迁徙而从此敦实沉稳。 ③锅的肚量很大,锅是见过大世面的。在锅眼里,你不过是一粒谷子。传说 锅早年热血沸腾气可吞天,就在他飘飘欲仙之时,突然被抛进一个冰冷的模具里, 极像一脸喜气的乡亲,准备迎娶小麦做新娘时,却迎来了一场连阴雨。大喜大悲 过,大热大冷着,一口老锅的经历,肯定会让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吃惊。所以,再 冰冷的年月,往锅里一煮,就化开了;再生硬的日子,往锅里一放,就绵软了。 在岁月中游走的一口锅,看起来更像一个月下荷锄归的庄稼汉,脸色黝黑黝黑的, 宽阔的肩膀能扛起一座大山。 ④我们是一些空空的粗瓷碗,除了一次次让锅底朝天,我们不知道还干了些 啥事。我们用胃消化掉青青的菜白白的馍,却用心理解不了一口老锅。如同吵着 闹着上山看桃花的孩子,缤纷抢了眼,馨香夺了魄,谁会驻足过冬的铁褐色枝条? 然而,锅并不在乎这些。即使遭遇冷落,只要锅底一把火,锅上一块肥肉片,便 褪尽铁锈焕发了青春。说来就这么简单,锅最怕清闲,烟熏火燎着,最持久耐用。 “闲着,能闲出一身的病来!”年事已高极少稼穑的父亲昨天还这样说过。 ⑤一处宅子,可以没有五禽六畜,可以没有五颜六色,但不能没有一口锅。 有口锅往灶上一放,生活就开始了。锅底的灰烬越积越厚,屋顶的炊烟越飘越高。 在灰烬和炊烟之间,一口锅用它的博大和深沉,直观地表达着生活的圆满。毁掉 宅子的办法只有一个,当掀去老锅的时候,灶台像深深塌陷下去的眼窝,没了精 气神的宅子一夜变老,说不定哪一阵风就能把它带走。在故乡,浓烟,不叫做烟, 而叫温暖;热气,便也不是气体,是魂魄。 ⑥我偏执地断定,无上美味在民间。故乡的黄昏是静谧的,一声悠长的牛哞, 使时光变得更加飘忽而缓慢。锅如佛,端坐在火的莲花之上,灶里飞出几颗火星, 溅成西天的霞光。院里的鸡们总是那么不紧不慢地刨食,石磨下敞着的巢口,是 深情的眼睛。站在屋檐下的镰刀,手搭凉棚,眺望田野,镰把平滑细致,被汗珠 打磨得均衡合手,那种形状叫完美。乡村此时独有的气息,任谁闻过一回也忘不 了。刺鼻的牛粪和呛眼的灶烟相纠缠,干草的味道和热炕上的馊臭相交织。井里 新汲的水,无色也无味,倒在锅里一烧,就有了一丝丝甘甜。这种气息不可言传, 它是酵母,糅和着每一个贫瘠的日子,放在锅里一蒸,便是饱满灿烂的白面馍馍。 这白馍,嚼在口里,全身没有一处毛孔不熨帖;咽到肚里,就是无边无际的舒坦。 ⑦然而,老锅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的家园,被种上了茂密的钢筋水泥。柴 火垛越来越少,煤气灶越来越多。高压锅电饭煲们很是矫情,它们志得意满的神 态,让我们一天天失去味觉,我们早年骨子里沉淀的铁质,说不定哪天就和臭汗 一起挥发得一干二净。 ⑧一口老锅,早晨煮热一轮太阳,晚上烧开一瓢瓢月光。熬冬为夏,蒸春为 秋,一口遍尝世间炎凉的老锅,是我们一生的念想和依靠。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赋予锅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不仅形象地揭示了锅沉稳、朴实等 品性,也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 B.父亲说的“闲着,能闲出一身的病来”这句话,正好反映了锅怕清闲的特 点,同时也暗指年事已高的父亲不得不清闲的生活处境。 C.文章用“溅成西天的霞光”来比喻锅在火中烧时灶台飞出火星这一情景, 生动地写出了锅的博大和深沉,表达着生活的圆满。 D.有锅在,便有生活在,在强烈的怀念与抒情下,作者表现出了复杂的情感, 既有追忆,也有惋惜,但主体情感色彩是明亮的。 C [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 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等内容的考核。C 项,选项内容主要出现在文章 的第六段,原句为“锅如佛,端坐在火的莲花之上,灶里飞出几颗火星,溅成西 天的霞光”,是一个比喻句,将锅在火中烧时灶台飞出的火星比喻成西天的霞光, 极富诗意,有化庸常为非凡的力量。但是,选项将这个比喻句的作用说成是“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锅用它的博大和深沉来表达着生活的圆满”却是理解错误。这个 比喻句想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乡村独有的气息的一种喜爱。] 8.作者在第六段写牛的哞叫、鸡的刨食、镰刀等在内容安排上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情节结构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内容上写牛的 哞叫,鸡的刨食,镰刀等这些意象都是乡村典型景物,“老锅”也是乡村独有的气 息的一部分,深层分析这些意象描写其实就是在写乡村独有的气息,丰富了文章 的内容,情感上分析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独有的气息的喜爱之情。结构 上,要关注与上文下文内容上的联系,可见与下文关系紧密,为下文写乡村的独 有气息正在日渐消散作铺垫,与后文形成对比,突出对乡村独有气息的日渐消散 表达惋惜之情。 答案:①写牛的哞叫,鸡的刨食,镰刀等其实就是在写乡村独有的气息,“老 锅”也是乡村独有的气息的一部分。 ②为下文写乡村的独有气息正在日渐消散作铺垫。 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独有的气息的喜爱之情。 ④与后文形成对比,突出对乡村独有气息的日渐消散表达的惋惜之情。 9.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一口遍尝世间炎凉的老锅,是我们一生的念想和依 靠”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题干问“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一口遍尝世间炎凉的老锅,是我们 一生的念想和依靠’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是考查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表层上可以根据文本显性内容分析:锅历尽沧桑,随故乡沉浮,是故乡阅历深厚 的眼睛,代表着乡村独有的气息;深层上分析可以结合锅后面的寓意,锅代表着 乡村,代表着乡村农耕文明。先找到锅在原文的特点,然后分析背后的寓意:写 锅历尽沧桑博大和深沉,其实是直观地表达着生活的圆满;写人离不开锅,寓意 是锅表达的生活的圆满让人憧憬,让生活充满希望;写老锅厚重、博大、深沉, 寓意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依靠和寄托;老锅代表的是以乡村为根基的农耕文明, 是我们的生命之根,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依靠。最后分析作者的写作主旨和情感 倾向:随着乡村现代化的发展,乡村独有的气息正在消散,作者惋惜中又无可奈 何,只有强烈的怀念才能对抗乡村独有气息的消散,才能有所寄托。 答案:示例一:①锅历尽沧桑,随故乡沉浮,是故乡阅历深厚的眼睛,代表 着乡村独有的气息; ②随着乡村现代化的发展,乡村独有的气息正在消散,作者惋惜中又无可奈 何,只有强烈的怀念才能对抗乡村独有气息的消散,才能有所寄托; ③老锅代表的是以乡村为根基的农耕文明,是我们的生命之根,是我们成长 和发展的依靠。 示例二: ①锅历尽沧桑,用它的博大和深沉,直观地表达着生活的圆满; ②生活如锅,人亦如锅。人离不开锅,锅表达的生活的圆满让人憧憬,让生 活充满希望; ③老锅厚重、博大、深沉,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依靠和寄托。 示例三: ①锅历尽沧桑,象征着家园的守望; ②现代文明的推进,以老锅为代表的乡村农耕文明正在消失,我们只有强烈 的怀念才能对抗,才能有所寄托; ③老锅代表的乡村农耕文明孕育了我们,滋养了我们,是我们人生的依靠和 寄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